第十六章 結論

關燈
5]古物:甲骨文之僞。

     [26]古物:辨别真僞之法。

     [27]民族:漢族之名,無不合理。

     [28]民族:予誤信西來說。

     [29]民族:南金铎傳入北方為木铎。

    用金南傳于北。

     [30]年代:古史年代。

     [31]經籍:竹書之僞。

     [32]億:億為古漢語用法,還有“億造”“億度”等說法。

     [33]工業:昔人知石銅遞嬗,亦知兼用銅錫。

     [34]史事:三皇。

     [35]史事:《五蠹》言有巢、遂人,遂人主熟食,《莊子》言有巢知生,知生主取暖,《古史考》又兼言範金。

     [36]史事:以伏羲為遊牧非。

    在沼澤之地。

     [37]史事:《禦覽》引《開山圖》有巢氏治石樓山,疑誤。

     [38]史事:謂伏羲都陳、成紀之非。

     [39]史事:姜水必不在東。

    黃,姬水;炎,姜水。

     [40]史事:神農氏傳十七世。

     [41]史事:炎黃之間為世運之一大變。

     [42]史事:阪泉涿鹿一役。

     [43]史事:亦即少昊赤帝少典? [44]兵:用石時亦剝林木以戰。

     [45]工業:北用銅不如南用鐵勝之。

     [46]史事:少昊氏、爽鸠氏為司寇居齊,非繼黃帝酋長。

     [47]史事:女娲乃造萬物女神。

     [48]史事:昌意處若水,青陽處江水,皆在東:蜀山即獨鹿。

    昌意取蜀山女,故生颛顼,為姜姓。

     [49]水利:古治水主填塞。

     [50]史事:禹治水真相。

     [51]史事:禅讓真相。

     [52]經學:古人例不改字,則《史記》不應改《尚書》之字,與今《尚書》異,或正今書改今為古。

     [53]史事:囚堯偃朱之說。

     [54]同“太”,呂著中作大。

     [55]大:同“太”,呂著中著中作“大”。

     [56]事:舜之先世。

     [57]理:黑水。

     [58]事:八恺舜族,八元禹族,四兇即四罪。

     [59]族:予誤以三苗為黎族,黎蓋即重黎之黎,族分為九,曰九黎。

     [60]史事:夏滅有扈。

     [61]當為文公。

     [62]史事:夏都所在。

     [63]史事:五觀在殷。

     [64]史事:羿浞之亂。

     [65]經籍:古各傳所傳不攙,《夏本紀》蓋據《系世》,故不以羿浞之亂攙之,羿浞見《左》襄四哀元,《史記·吳世家》略同。

     [66]政體:太康失王位,非失君位。

     [67]史事:商八遷。

    其後之遷徙。

     [68]史事:夏殷興亡。

     [69]史事:升自陑即戰于郕,以而即仍也。

    曆山疑即舜耕處。

     [70]史事:《晉語》言商多一世,蓋并武庚數之。

     [71]經學、史事:《無逸》祖甲即太甲。

     [72]政體:立弟殷魯吳。

     [73]政體:亮陰之制,後似不能常行。

     [74]政體:伊尹廢大甲在三年非,僞孔傳并入其中。

     [75]階級:古公與私屬去豳。

     [76]史事:周先世世系。

     [77]史事:公劉當桀,以為當大康誤。

     [78]經學:侵阮、徂、共。

     [79]史事:三監不必三人并立,霍從蔡地分為二。

     [80]史事:封堯後于薊,或不近燕。

     [81]史事:武王戮纣屍,暴秦所不為。

     [82]史事:殷周競争之迹。

     [83]年代、史事:鄭王皆用文王九十七,武王九十三之說,不近事情。

     [84]史事:《金縢》不記周公奔楚及死,鄭以奔楚事誤系之居攝之前。

     [85]史事:昭王不複,南略始衰,至穆王似複振。

    然昭亦雄主。

     [86]學:膠船之說,不知何本。

     [87]史事:徐偃王即駒王。

     [88]史事:禹會諸侯于塗山,恐因穆王附會。

     [89]史事:《左》昭十二子革言祭公謀父作《祈始之詩》,即《國語》谏征犬戎者,隐見所言實為一事。

    然則盤遊虛曾耀兵力于西,實矣。

     [90]史事:懿王都犬丘,疑豐曾淪陷,即鎬方之方。

    豐大特之豐,疑亦此。

     [91]史事:厲王亡由好利。

     [92]史事:西周之亡真相之推測。

     [93]史事:共和。

     [94]史事:攜王。

     [95]政體:世父欲報戎,讓太子于弟。

     [96]史事:蕩社非湯後。

     [97]史事:西周末王室威令似尚頗行。

     [98]史事:虢亡而東西畿絕,周一大衰。

     [99]史事:五霸。

     [100]史事:宋襄似始與齊争,後與楚争。

     [101]史事:取晉汪。

     [102]史事:晉文公入而勤王救宋,可見時人之好戰。

    缪公襲鄭,純為剽掠,如單于奕齊邑耳,故滅滑,晉之遠邑,其于晉蓋甚利通之,故入惠公,文公又欲入,公子雍。

    吳入楚,蓋亦然。

     [103]史事:晉魯衛使偻、蹇、眇之誣。

     [104]史事:《史記》中國之虞當作吳。

     [105]史事:吳興起之推測。

     [106]經學:《左氏》類《國策》處。

     [107]史事:越興起之推測。

     [108]風俗:劫盟主,如曹沐、毛遂,乃涉佗、成何之倫。

    荊轲亦其類。

     [109]婚姻:晉幽公淫,夜出見殺。

    案古貴族鮮外淫。

    案古較繁盛惟市。

     [110]史事:北燕初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