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關燈
奴車,周曰辎辇。

    辇,一斧、一斤、一鑿、一梩、一鋤,周辇加二版二築。

    ”又曰:“夏後氏二十人而辇,殷十八人而辇,周十五人而辇。

    ”案《春官》巾車,“王後之五路”有辇車。

    《注》雲:“為辁輪人挽之而行。

    ”《疏》:“《說文》:有幅曰輪,無幅曰辁。

    ”又服車五乘,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

    《注》但雲:役車方箱,可載任器以共役,與棧車皆不言為人挽。

    而《詩》:“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毛傳》雲:“棧車,役車也。

    ”《箋》雲:“狐草行草止,故以比棧車、辇者。

    ”一似棧車、役車,以皆人挽行者。

    蓋役車既可駕馬,又可人挽行,既可乘坐亦可共役;而棧車、役車同為無飾,故二者又可通名也。

    《巾車》,王之五路:曰玉路,以祀。

    曰金路,以賓,同姓以封。

    曰象路,以朝,異姓以封。

    曰革路,以即戎,以封四衛。

    曰木路,以田,以封蕃國。

    王後之五路:曰重翟,曰厭翟,曰安車,曰翟車,曰辇車。

    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

    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

    《注》雲:玉路以玉飾,金路以金飾,象路以象飾,革路之以革,而漆之,無他飾,木路不以革。

    漆之而已。

    重翟,重翟雉之羽也。

    厭翟,次其羽,使相迫也。

    安車,坐乘車。

    翟車,不重不厭,以翟飾車之側爾。

    辇車,但漆之而已。

    夏篆,《故書》為夏緣。

    司農雲:夏,赤也。

    緣,緣色。

    或曰:夏篆,篆讀為圭瑑之瑑,夏篆,毂有約也。

    玄謂夏篆,五采畫毂約也,夏缦亦五采畫,無緣,墨車不畫,棧車不革,而漆之。

    案《考工記》雲:“棧車欲弇,飾車欲侈。

    ”《注》雲:棧車欲弇,“為其無革挽,不堅,易折壞也”。

    飾車,“謂革輿也”。

    《疏》雲:“雲大夫以上,則天子諸侯之車以革。

    但有異物之飾者,則得玉金象之名号,無名号者,直以革為稱。

    木路亦以革,但不漆飾,故以木為号。

    ”與《巾車注》不合。

    《疏》說當是。

    或其初但用木,後雖以革,猶蒙木名也。

    棧車則仍用木。

    《巾車疏》引《唐傳》雲“庶人木車單馬”是也。

    用木即是無飾,故《唐傳》又雲:“古之帝王,必有命民,命然後得乘車、骈馬。

    ”《考工記》引《殷傳》亦雲:“未命為士者,不得乘飾車。

    ”《公羊》昭公二十五年《解诂》,亦雲:“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也。

    駕數:《易》孟、京、《春秋》《公羊》說:天子駕六。

    《毛詩》說:天子至大夫同駕四,士駕二。

    《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與卿同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

    說與《易》《春秋》同,見《五經異義》。

    《曲禮》雲:“婦人不立乘。

    ”故《巾官注》雲:“凡婦人車,皆坐乘。

    ”《疏》雲:“皇後五路皆坐乘,獨此得安車之名者,以此無異物之稱,故獨得安車之名也。

    ”又雲:《曲禮上》。

    “大夫七十而緻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乘安車,則男子坐乘,亦謂之安車也。

    ”《說文》:“辇,車也,從車,在車歬,引之也。

    ”訓并行,蓋二人挽之,亦或一推一挽。

    263《司馬法》所言,乃行軍時制,尋常役車,固不必如是其大也。

    《論語·為政》:“子曰:大車無,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集解》:“包曰:大車,牛車;《考工記·轎人注》同。

    《車人注》曰:“平地載任之車。

    ”小車,驷馬車。

    ”中央兩馬夾轅者名服,兩邊名,亦曰骖。

    《左氏》桓公三年《疏》雲:“總舉一乘,則謂之驷。

    指其腓馬,則謂之骖。

    ”則古車有服牛、乘馬與以人,凡三種也。

    264古喪車亦以人,《既夕禮》,屬引,《注》曰:“屬,猶著也,引,所以引柩車,在軸曰绋,古者人引柩。

    ”《疏》雲:“言古者人引,對漢以來不使人也。

    ” 即《史記·夏本紀》“山行乘”之。

    《河渠書》作“山行即橋”。

    案禹乘四載,265《史記·夏本紀》《河渠書》《漢書·溝洫志》《呂覽》《慎勢》。

    《淮南王書》《齊俗》《修務》。

    《說文》《史記集解》引《屍子》及徐廣說所作字互異,其中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或作船,無足疑。

    山行則與橋外,又作梮、蔂、樏、欙;澤行作毳、橇、、、、楯;而《呂覽》及《淮南·修務》,又雲沙行乘鸠,《齊俗》作肆。

    肆疑誤字。

    莊逵吉曰:“鸠車聲相轉,古蓋别有一種小車,名鸠。

    、、楯三字同類,橇、毳、三字同類。

    《周禮》曰:孤乘夏,又下棺車亦曰,古字無,楯乃以闌楯借用耳。

    ”案莊氏說是也。

    梮字見《玉篇》,雲:“輿食器也,又土也。

    ”雷浚《說文外編》雲:“土之字,《左傳》作挶。

    襄公九年,陳畚梮,杜《注》:“梮,土。

    ”《漢書·五行志》引作。

    應劭曰:“,所以輿土也。

    ”《說文》:“,大車,駕馬也。

    ”蔂、樏即一字,顯而易見,亦即《孟子》反虆梩而掩之之虆。

    《滕文公》上。

    趙《注》雲:“虆梩,籠臿之屬,可以取土者也。

    ”蓋挶本取土之器,駕馬則以名,而虆亦取土器,故又可名欙,而之音又轉為橋,則即後世之轎字。

    徐廣曰:“者,直轅車。

    ”韋昭雲:“梮,木器,如今輿狀,人舉以行。

    ”蓋其物在魏、晉時,尚可以人舁,可以駕馬也。

     有國中之道,有野鄙之道,國中之道,匠人職之。

    《考工記》雲:“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注》:“軌謂轍廣,乘車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是謂轍廣,九軌積七十二尺。

    ”環塗七軌。

    杜子春雲:“環塗,謂環城之道。

    ”野塗五軌。

    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

    ”蓋極寬平坦蕩。

    野鄙之道,則不能然。

    266《周官》遂人雲:“遂上有徑,溝上有畛,洫上有塗,浍上有道,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注》雲:“徑容牛馬,畛容大車,塗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其路,依蓋田間水道。

    《月令·季春》:“令司空曰:時雨将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道達溝渎,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鄭《注》雲:“古者溝上有路。

    ”此溝為遂、溝、洫、浍之總名,路亦徑、畛、塗、道之總名也,此等路,即役人民修之。

    《國語·周語》:單襄公引《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又曰:“其時儆曰:收而場功,而畚梮,營室之中,土功其始。

    火之初見,期于司裡。

    ”其技,自不如匠人等有專職者之精,又政令時或不舉,故其寬平不如國中。

    《儀禮·既夕禮》:“商祝執功布,以禦柩執披。

    ”《注》雲:“居柩車之前,若道有低仰、傾虧,則以布為抑揚左右之節,使引者執披者知之。

    ”《周官》喪祝,掌大喪勸防之事。

    《注》雲:“勸,猶倡帥,前引者。

    防,謂執披備傾戲。

    ”《曲禮》亦曰:“送葬不避塗潦。

    ”此野鄙之道,不盡平坦之證。

    《左氏》成公五年,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

    伯宗辟重,曰辟傳,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

    ”《周官》野廬氏,“凡道路之舟車互者,叙而行之。

    ”此野鄙之道,不盡寬廣之證也。

    《曲禮》言歲兇則馳道不除,蓋惟馳道為寬平,餘則不免傾仄,三代時亦與秦、漢同矣。

    古道路與溝洫相輔而行,即所謂阡陌。

    井田未廢時,溝洫占地頗多,亦頗平直,與之相依之阡陌,亦必較寬且直可知。

    至阡陌開,則無複舊觀矣。

    故路政之壞,亦與土地私有之制骈進者也。

     古國小而為治纖悉,其路政自較後世為修饬。

    然其欲設險以慎固封守亦較大一統時為甚。

    故其往來之際,阻礙頗多。

    後人讀古書,不審當時字義,而以後世字義釋之,則失其實矣。

    《周官》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于四畿。

    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

    量人,邦國之地與天下之塗數,皆書而藏之。

    此皆所以利交通。

    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設國之五溝、五塗而樹之林,以為阻固,此則所以慎封守也。

    九州字義,廣狹不同,已見第十章第二節及上節。

    所謂天下者,亦就其時交通所及言之耳。

    《月令》:“孟冬,命百官,謹蓋藏。

    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壞城郭,戒門闾,修鍵閉,慎管籥,固封疆,備邊竟,完要塞,謹關梁,塞蹊徑。

    ”皆慎固封守之事。

    蓋農耕之民,收獲之後,最懼劫掠,故古即有“重門擊柝”之事,見《易·系辭傳》。

    後世政令,仍沿襲此意也。

    因列國之互相猜忌,于是往來之間,非有符節不能通,甚至國内亦然。

    符節之制,《周官》最詳,以其為六國時書也。

    《地官》掌節雲:“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玺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

    ”《秋官》小行人無貨賄用玺節句,而雲“都鄙用管節。

    ”虎節,人節,龍節,使臣所用;旌節,符節,管節,則人民所用也。

    鄭《注》雲:“門關,謂司門司關也。

    貨賄,主通貨賄之官,謂司市也。

    道路,主治五塗之官,謂鄉遂大夫也。

    都鄙,公之子弟及卿大夫采地之吏也。

    ”又雲:“凡民遠出至于邦國,邦國之民,若來入,由門者,司門為之節;由關者,司關為之節;其商則司市為之節;其以征令及家徙,則鄉遂大夫及采地吏為之節。

    将送者,執此節以送行者,皆以道裡日時課,如今郵行有程也。

    ”案《秋官》行夫雲:“掌邦國傳遞之小事,媺惡而無禮者,凡其使也,必以旌節。

    ”掌交雲:“掌以節與币,巡邦國之諸侯,及其萬民之所聚者。

    ”此出使者之必以節也。

    司關雲:“有外内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内之。

    ”環人雲:“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

    ”懷方氏雲:“掌來遠方之民,緻方貢緻遠物而送逆之,達之以節。

    ”此來使者之必以節也。

    大司徒雲:“國有大故,令無節者不行于天下。

    ”鄉大夫雲:“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闾,以旌節輔令則達之。

    ”司險雲:“國有故,則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屬守之。

    惟有節者達之。

    ”“大故。

    ”鄭《注》曰:“謂王崩及寇兵也。

    ”此有事時禁民往來也。

    掌節雲:“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

    ”此平時禁民往來也。

    此猶曰往來于列國之間也。

    比長雲:“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若徙于他,則為之旌節而行之。

    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内之。

    ”《注》雲:“或國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國中,皆從而付所處之吏,明無罪惡。

    徙于他,謂出居異鄉也,授之者有節乃達。

    ”此即《孟子》所謂“死徙無出鄉”者。

    《詩·碩鼠箋》雲:“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2671其言亦當有所據,則雖一國之中,遷徙亦不自由矣。

    案《管子·大匡》:“三十裡置遽委焉,有司職之。

    客與有司别契,至國八契。

    ”八契,蓋入契之誤,此亦符節之類。

    《史記·楚世家》言齊王折楚符而合于秦,《張儀列傳》言楚王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

    又言儀使其舍人馮喜之楚,借使之齊。

    樂毅《報燕惠王書》曰:“具符節,南使臣于趙。

    ”蘇代《遺燕昭王書》曰:“使之盟于周室,盡焚天下之秦符。

    ”《魏策》:宋郭曰:“請焚天下之秦符者,臣也。

    次傳焚符之約者,臣也。

    ”皆列國往來無符節即不得通之證。

    而關之譏察尤嚴,其極,遂至藉以為暴。

    關之始,蓋專為譏察計,《王制》謂關執禁以譏,禁異服,察異言是也。

    其後因以征商,然譏察之法仍不廢。

    《周官》有司門以主城門,司關以主界上之門,又有阍人以守王宮之門,皆以幾诃為事。

    《左氏》昭公二十年,晏子言:“縣鄙之人,入從其政,逼介之關,暴征其私。

    ”《注》雲:“邊鄙之人,既入服政役,又為近關所征稅相暴,奪其私物。

    ”入服政役而猶有幾,正與《周官》雖有征令,猶須符節相合,知六國時自有此事,故作《周官》者,亦據以立言也。

    從而奪其私财,則盜賊不啻矣。

    宜乎《孟子·盡心下》篇,謂“古之為關也,将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将以為暴”也。

    然《左氏》文公二年,以廢六關為臧文仲三不智之一,則古視設關幾察之制甚重矣。

    此以言其為阱于國中也。

    關之設,後雖或在國内,乃因國竟開擴使然,其初則必在界上,故于列國往來,所關尤巨。

    《史記·張儀列傳》言,楚懷王聽儀計,閉關絕約于齊《戰國·魏策》:宋郭曰:“欲使五國約閉秦關者,臣也。

    ”是絕約必先閉關也。

    《魏策》又曰:“通韓之上黨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關之,出入者賦之,是魏重質韓以其上黨也。

    共有其賦,足以富國,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韓是魏之縣也。

    ”則又可設關阻道以自利矣。

    《左氏》成公十二年,晉、楚盟辭曰:“道無壅。

    ”蓋即指此等事言之,可見列國并立之世,交通之梗阻矣。

    宜乎漢有天下後,論者以通關梁、一符傳為美談矣。

     古民間之往來不盛,故道途宿息,及既至後之館舍,皆須官為措畫。

    268《周官》野廬氏:“比國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

    ”遺人:“凡國野之道:十裡有廬,廬有飲食。

    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裡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

    ”遺人職雲:“郊裡之委積,以待賓客。

    野鄙之委積,以待羁旅。

    ”委人職亦雲:“以稍聚待賓客,以甸聚待羁旅。

    ”掌訝職雲:“若将有國,賓客至,則戒官修委積。

    ”又雲:“及委則緻積。

    ”懷方氏職雲:“治其委積、館舍、飲食。

    ”《管子·五輔》亦雲:“修道路,便關市,慎将宿。

    ”《觐禮》:天子有賜舍,《曾子問》曰:“卿大夫之家曰私館,公館與公所為曰公館。

    ”其事也。

    《雜記》:“公館者,公宮與公所為也。

    私館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觐禮》又曰:“卿館于大夫,大夫館于士,士館子工商。

    ”蓋無特設之客舍,故各就其家館之。

    《聘禮》:“有司入陳。

    ”《注》雲:“入賓所館之廟,陳其積。

    ”案古廟寝同制,故可以舍客。

    民間往來,當亦如是。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

    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此客舍必是民家。

    若關下官所為舍,則本非有符節不能止宿矣。

    《左氏》僖公二年,晉人假道于虞曰:“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

    ”此逆旅亦必是民家,若專以宿客為業,官自可加以封禁也。

    《史記·扁鵲列傳》:“少時為人舍長。

    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

    ”《索隐》引劉氏雲:“守客館之師,故号雲舍長。

    ”此客館似是專業,然此等似不多也。

    《商君書·墾令篇》:“廢逆旅,則奸僞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

    逆旅之民,無所于食,則必農。

    農則草必墾矣。

    ”當時之秦,未必有專營客館者,蓋亦民家以此牟利,故欲返諸農易也。

     操舟之技,北不如南,内地又不如緣海。

    案《左氏》僖公十三年,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绛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史記》亦雲:“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绛。

    ”見第九章第三節。

    《戰國·楚策》:張儀說楚王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裡。

    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不費馬汗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捍關。

    捍關驚,則從竟陵以東,盡城守矣。

    ”似西北操舟之技,亦已甚優。

    然北人徒涉者甚多,可見其濟渡尚乏。

    269案古濟渡有二法:一以船自此岸渡至彼岸,詩所謂“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者也。

    此法見于記載者甚少。

    二以舟自此岸接于彼岸,人馬行其上。

    《爾雅》雲:“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柎。

    ”《公羊》宣公十二年《解诂》同。

    《詩·大明疏》所謂“加闆于上,即今之浮橋”者也。

    古人所以如此,蓋緣其造橋之技頗拙。

    《孟子》言:“歲十一月,徒杠成。

    十二月,輿梁鹹。

    ”蓋僅能于水小之時,架木為橋,水大即不免斷絕,故不得不如此。

    然亦由其行舟之技尚拙,舟船較少故也。

    《詩》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論語·憲問》曰:“深則厲,淺則揭。

    ”此皆所謂徒涉。

    《易·既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

    ”《孟子·離婁下》:“子産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

    ”此則所謂“以車載而渡之者。

    ”《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禮記·檀弓》曰:“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

    ”《祭義》曰:“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

    ”《左氏》哀公十五年,芋尹蓋謂吳大宰嚭曰:“苟我寡君之命,達于君所,雖隕于深淵,則天命也,非君與涉人之過也。

    ”《荀子·天論》曰:“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

    ”《大略》曰:“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

    ”則古過涉滅頂者甚多,《易》所由取為大過之象也。

    《呂覽·過理篇》言:“纣截涉者胫而視其髓。

    ”《注》曰:“以其涉水能寒也,故視其髓,欲知其與人有異否也”此即僞《泰誓》“斮朝涉之胫”語所本。

    《戰國策·齊策》雲:“有老人涉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

    ”正因戰國時徒涉者甚多,乃以是附會纣之惡耳。

    巴蜀之文明,多受之于楚,其長于操舟,未始非東南人之教也。

    中國與海外之交通,自漢以後乃有可征,然燕、齊之民,當先秦之世,散布于遼東西者已甚衆。

    史記封禅書言,齊威、宣、燕昭王,即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山,據近人所考證,實為今之日本。

    見馮承鈞譯《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商務印書館本。

    然則先秦之世,燕、齊之人,航勃海者已盛,故能有此傳聞,其散布遼東西,未必非浮海而往矣。

    然北方諸國,未聞有用舟師者,至南方,則吳徐承帥舟師欲自海入齊。

    270《左氏》哀公十年。

    越王勾踐亦命範蠡、後庸率師沿海溯淮,以絕吳路。

    《國語·吳語》。

    而吳、楚水戰之事,尤不可一二數。

    入郢之役,楚所以大敗者,亦以吳忽舍舟而陸,卒不及防也。

    海外黑齒等國之見知,必南方航海者所傳述也。

    《禹貢》九州貢路,皆有水道。

    于揚州雲,“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此正吳徐承、越範蠡、後庸所由之路,此亦見《禹貢》為戰國時書。

    知緣岸航行,南人久習為故常矣。

    而東南溝渠之貫通,尤足為其長于舟楫之證。

    《史記·河渠書》雲:“荥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

    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于齊,則通菑、濟之間。

    于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左氏》昭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

    ”《吳語》:夫差“起師北征,阙為深溝,通于商、魯之間。

    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于黃池”。

    亦見《吳越春秋·夫差内傳》。

    “北屬之沂”,誤作“北屬蕲。

    ”案越亂既聞,王孫雒曰:“齊、宋、徐夷,将夾溝而我。

    ”夫差既退于黃池,又使王孫苟告勞于周,曰:“餘沿江溯淮,阙溝深水,出于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

    ”可見當時水道所通甚遠。

    苟,《吳越春秋》作駱,當即《國語》上文之王孫雒,苟乃誤字也。

    蓋自江至河,水道幾于縱橫交貫矣。

    果誰所為不可知,古水利修治,溝渠到處皆是,連屬之而為可以通舟之漕渠,初不難也。

    而其較大之工程,明見記載者,為徐偃王、吳夫差。

    徐偃王事,見第八章第八節。

    可知舟楫之技,東方長于西方,東南尤長于東北也。

    此已開後世恃江河為大動脈之先聲矣。

     交通,通信,論者多并為一談,其實當分為二事。

    通信者,所以使人之意,離乎其身而行者也。

    通信之最早者為驿傳,其初蓋亦以便人行,後因其節級運送,人畜不勞,而其至可速,乃因之以傳命。

    《說文》傳、遽互訓,而《管子》大匡,言三十裡置遽委,有司職之,若宿者,令人養其馬,食其委,是其征也。

    《吳語》言“徒遽日至”,則傳命者不必皆車騎。

    《周官》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雖有難而不時,必達。

    ”則用車騎者,亦不必盡由求速也。

    用以通信,時名曰郵,郵之義為過,《王制》“郵罰麗于事”鄭《注》。

    蓋過而不留之義,故孔子雲:“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孟子·公孫醜上》。

    而《說文》及《漢書注》,《平帝紀》《淮南厲王》《薛宣》《京房傳》《五行志》。

    皆以郵為行書舍也。

    驿有車有騎。

    《說文》:“驿,置騎也。

    ”《呂覽·士節》高《注》:“驲,傳車也。

    ”《爾雅·釋言》舍人注:“驲,尊者之傳也。

    ”則驲為傳車,尊者所乘。

    271《左氏》所載楚子乘驲,會師于臨品,文公十六年。

    《國語》所載晉侯乘驲,會秦于王城等事,《晉語》。

    并是乘車。

    顧亭林《日知錄》,指為事急不暇乘車,或是單乘驿馬,則誤矣。

    《左氏》定公十三年,邴意茲言:“銳師伐河内,傳必數日而後及绛。

    ”自河内至绛僅數日,較之師行日三十裡,吉行日五十裡者,不可同日語矣。

    皆節級傳遞之功也。

     自有郵政,而人之意可離其身而行,自有電報,而人之言之行,乃速于其身之行,古無電訊,言之行,不能速于身之行也,于是有烽燧置鼓,用人之耳目,以傳機速之事焉。

    《史記·周本紀》言:“周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是也。

    272《周本紀》雲:“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

    ”《正義》雲:“晝日然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

    烽,土橹也。

    燧,炬火也。

    皆山上為之。

    有寇舉之。

    ”《呂覽·疑似》雲:“為高堡,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傳寇至,傳鼓相告。

    ”此法至後世猶用之,即今亦未能盡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