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關燈
《士冠禮注》曰:朱則四人與?《鐘氏疏》:“以纁入赤汁則為朱,若不入赤而入黑汁則為绀。

    ”《考工記·鐘氏》曰:五人為。

    《士冠禮注》:“爵弁者,冕之次。

    其色青而微黑,如爵頭然,或謂之。

    ”《疏》雲:“以入黑則為绀,以绀入黑則為為。

    ”七人為缁。

    《注》雲:“凡玄色者在缁之間,其六人者與?”《疏》雲:“缁謂更以玄入黑汁。

    ”又雲:“缁與玄相類,故禮家每以缁布衣為玄端也。

    ”《士冠禮疏》雲:“古缁二字兼行:若據布為色者,則為缁字。

    若據帛為色者,則為字。

    但多誤為純。

    ”又染人,秋染夏。

    《注》謂染五色。

    此古染色之大略也。

    《玉藻》雲:“衣正色,裳間色。

    ”古皆貴正色,賤間色,實則染色之技,當以知間色者為優也。

     《考工記》曰:“畫缋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

    ”《注》:“此言畫績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缋以為衣。

    ”又曰:“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

    ”《注》:“此言刺繡采所用,繡以為裳。

    ”繪繡之義已見前,此古人織功箴功所用之色也。

     古喪服以布之精粗為度,非以其色也。

    《禮記·間傳》曰:“斬衰三升。

    齊衰四升、五升、六升。

    大功七升、八升、九升。

    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

    缌麻十五升,去其半。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缌。

    ”案《喪服記》但雲:齊衰四升,大功八升若九升,小功十升若十一升,此齊衰多二等,大功小功多一等,故《鄭注》謂其“極列衣服之差”也。

    升者,鄭注《喪服》雲:“布八十縷為升。

    升字當為登,登,成也。

    今之禮皆以登為升俗誤已行久矣。

    ”《疏》雲:“布八十縷為升者,此無正文,師師相傳言之。

    是以今亦雲八十縷謂之宗,宗即古之升也。

    ”有相傳言語為證,鄭說自屬不誤。

    《論語·子罕》:“子曰: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衆。

    ”《集解》:“孔曰:古者績麻三十升布為之。

    ”《疏》雲:“三十升則二千四百縷矣,細縷難成,故孔子以為不如純之儉。

    ”然其紡織之技,則甚精矣。

    《周官》:司服,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缌衰,為大夫疑衰。

    鄭司農雲:“錫,麻之滑易者。

    十五升去其半。

    有事其布,無事其縷。

    《喪服傳》文。

    錫,今文或作見《大射禮注》。

    疑衰十四升。

    ”此無文。

    蓋至十五升則為吉布也。

     第三節 宮室 人類藏身,古有兩法:一居樹上,一居穴中。

    《禮記·禮運》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孟子》言:“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于中國,龍蛇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滕文公上》。

    《淮南子》言:“舜之時,江、淮流通,四海溟涬,民上丘陵,赴樹木。

    ”《本經訓》。

    即其事。

    《詩》雲:“古公室父陶複陶穴。

    ”《禮記·月令疏》曰:“古者窟居,随地而造。

    若平地則不鑿,但累土為之,謂之為複。

    若高地則鑿為坎,謂之為穴。

    其形皆如陶竈。

    故《詩》雲陶複陶穴也。

    ”《詩疏》不甚清晰,故引《禮記疏》。

    此古穴居之法。

    巢居,今世野人猶有之。

    其法連結大樹之枝,使其中可容人,去地三五十尺。

    鑿樹幹為級,以便上下。

    亦有能造梯者,人既上則藏之。

    《淮南·本經》謂容成氏之時,“托嬰兒于巢上”,蓋其事。

    穴居多在寒地。

    巢居則在溫熱而多毒蛇猛獸之區。

    《禦覽·皇王部》引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

    ”可見其一起于南,一起于北也。

     築室材料,不外木、石、土三者,磚即熟土。

    寒帶之人,有以雪為屋者,溫帶熱帶無之也。

    《易·系辭傳》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淮南子·修務訓》曰:“舜作室築牆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

    ”棟宇者,巢居之變,築牆則穴居之變也。

    《左氏》:鄭伯有為窟室而飲酒,襄公三十年。

    吳公子光伏甲于堀室,以弑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皆古穴居之遺。

    《月令》:“仲秋,穿窦窖。

    ”《注》:“入地,橢曰窦,方曰窖。

    ”此亦穴居遺法。

    《呂覽·召類》曰:“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

    ”《注》曰:“茅可覆屋,蒿非柱任也,雖雲節儉,實所未聞。

    ”此實巢居之遺制,高氏自不解耳。

    然《大戴記·盛德篇》,謂“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名蒿宮”,業已曲為之說,更無責乎高氏矣。

    243 漁獵之世,民多山居,亦有藉水以自衛者。

    希臘史家赫羅多德(Horodotus),謂古屋皆在湖中,築于杙上,惟一橋通出入,與《史記·封禅書》:公玉帶上明堂圖,水環宮垣,上有樓,從西南人,名為昆侖者酷相似。

    西元千八百五十三年,歐洲大旱,瑞士秋利伊湖涸,湖居遺址見,人類學家、古物學家皆以為邃古之遺。

    今委内瑞拉、新幾内亞之民,仍有湖居者,可知以水自環,實野人防衛之法也。

    吾國古者,州洲同字,洲字即今島字。

    已見第七章第三節。

    明堂稱辟雍。

    辟即璧,《說文》“璧,瑞玉圜也”,又曰“璧,肉好若一謂之環”,蓋取周還之意。

    雍,篆書作雝,乃借字,其本字當作邕,從川邑,《說文》雲“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蓋正指洲言之。

    《易·泰卦爻辭》曰:“城複于隍。

    ”《爾雅·釋言》曰:“隍,壑也。

    ”城臨壑,猶湖居時遺法也。

    湖居蓋邃古之事,稍進則依丘陵。

    244古丘虛同字。

    書傳言先代都邑者,皆曰某某氏之虛,即某某氏之丘也。

    至農耕之世,民乃降丘宅土。

    《淮南》以作室築牆茨屋,與辟地樹谷并舉其征。

    此時文明日進,營造之技日精,城郭宮室,乃次弟興起矣。

     《禮記·王制》曰:“司空執度以度地,《注》:“度,丈尺也。

    ”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注》:“觀寒暖燥濕。

    ”量地遠近,《注》:“制并邑之處。

    ”任事興力。

    ”《注》:“事,謂築邑廬宿市也。

    ”此古經野之法。

    《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此則建國之法也。

    《笃公劉》之詩曰:“涉則在複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

    乃涉高岡,乃觏于京。

    既溥既泉,既景乃岡。

    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度其夕陽。

    豳居允荒。

    ”即古建國時計度之事。

    《漢書·藝文志·數術略》有形法家,《漢志》說其學雲:“大舉九洲之勢,以立城郭宮室。

    ”蓋即其法,而今亡矣。

    古制:百裡之國,九裡之城。

    七十裡之國。

    五裡之城。

    五十裡之國,三裡之城。

    《詩·文王有聲疏》引《尚書》傳《注》雲:“玄或疑焉。

    245匠人營國方九裡,謂天子之城。

    今大國九裡,則與之同。

    然則大國七裡之城,次國五裡之城,小國三裡之城為近耳。

    或者天子實十二裡之城,大國九裡,次國七裡,小國五裡。

    ”焦循《群經宮室圖》曰:“《周書·作雒篇》: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六百二十丈,計每五步得三丈,每百八十丈得一裡,以九乘之,千六百二十丈,與《考工記》九裡正合。

    ”則謂天子之城九裡者是也。

    城之牆曰墉。

    《爾雅·釋宮》:“牆謂之墉。

    ”《疏》:“亦為城,《王制》雲:小城曰附庸。

    《大雅·皇矣》雲:以伐崇塘。

    義得兩通也。

    ”又于其上為垣,于其中睥睨非常,是曰陴,亦曰堞,亦曰女牆。

    《說文》:“陴,城上女牆,俾倪也。

    ”又曰:“堞,女牆也。

    ”《釋名》:“城上垣曰睥睨,言于其中睥睨非常也。

    亦曰陴,陴,俾也,言俾助城之高也。

    亦曰女牆,言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

    ”門外有曲城,謂之《詩》:“出其阇。

    ”《毛傳》:“,曲城也。

    ”《說文》:“,城内重門也。

    ”《詩疏》雲:“是門外之城,即今之門外曲城是也。

    ”其上有台曰。

    《詩》:“出其阇。

    ”《毛傳》:“阇,城台也。

    ”《爾雅·釋宮》:阇謂之台。

    四角為屏以障城曰城隅。

    《考工記》:“王宮門阿之制五雉。

    宮隅之制七雉。

    城隅之制九雉。

    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

    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

    ”《注》:“阿,棟也。

    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

    ”《疏》:“漢時雲東阙浮思災,言災,則浮思者小樓也。

    ”焦氏曰:“浮思,《廣雅》《釋名》《古今注》,皆訓為門外之屏。

    城之四角,為屏以障城,城角隐僻,恐奸宄逾越,故加高耳。

    《詩·邶風·靜女》:俟我于城隅《傳》雲:城隅,以言高不可逾。

    《箋》雲:自防如城隅。

    皆明白可證。

    《疏》據漢時浮思災,以城隅為小樓,非也。

    《古今注》謂罦罳合闆為之,則屏自可災。

    ”城版築所成。

    城之外為郭,亦曰郛,則依山川形勢為之,非如城之四面有垣也。

    《周書·作雒解》: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裡,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郭所以禦小寇,有大敵則不能守,故春秋列國相攻,不聞守外城者。

    郭之設,如專于一面,即為長城,2460亦所以防鈔掠。

    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皆有長城,所以防北族,齊亦有長城,則所以防淮夷也。

    郭以内為郊,郊猶稱國中;郭以外為鄙,亦曰野,則野人之居矣。

    《春秋》之例,未入郭曰侵某鄙,伐某鄙,入郭曰入某郛,入城曰入。

    郭為古征服者與所征服者之界。

    見第十章第四節。

    郭之門即郊門,其外有關。

    關多據形勝之地,不必盡在界上,蓋扼險之始也。

    《周官·司關注》曰:“關,界上門。

    ”《儀禮·聘禮》:“賓及竟,乃谒關人。

    ”然《左氏》定公六年,鄭伐阙外,《注》雲:“阙外,周邑。

    ”蓋周以伊阙險隘,設關守之,謂之阙塞,阙塞之外,未嘗無邑也。

    昭公元年,孟仲之子殺豎牛于塞關之外,此齊、魯分界之關,關外即齊。

    襄公十七年,齊伐我北鄙,圍桃。

    高厚圍臧纥于防,師自陽關迎臧孫,至于旅松,則桃、防皆在陽關外。

    成公二年,齊侯入徐關。

    十七年,高弱叛盧,慶克圍之。

    國佐殺克,以谷叛,齊侯與盟于徐關。

    則徐關外亦有盧、谷等邑也。

    《考工記》:“匠人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注》雲:“王宮所居。

    ”謂中為王宮也。

    天子諸侯皆三朝。

    《禮記·明堂位》:“庫門,天子臯門。

    雉門,天子應門。

    ”《注》:“言廟及門如天子之制也,天子五門:臯、庫、雉、應、路,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與?”戴震謂天子亦三門,焦循《群經宮室圖》從之。

    門:最在外者曰臯門,諸侯曰庫門。

    庫門之内為外朝,九棘三槐在焉。

    《周官·朝士》。

    其内為應門,諸侯曰雉門。

    門之内為治朝,群臣治事之朝也。

    《周官·大宰注》:“其位,司士掌焉。

    ”“宰夫察其不如儀。

    ”見《宰夫注》。

    治朝之内為路門。

    路門之内曰燕朝。

    燕朝之後曰六寝。

    六寝之後為六宮。

    此系據《周官》為說,見《天官宮人》及《内宰》。

    今文家說,則謂天子諸侯皆三寝,見《公羊》莊公三十二年《解诂》,二者不可強合。

    六寝之後,六宮之前,為内宮之朝。

    《匠人》雲:“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内九室當在内宮之朝,外九室當在治朝也。

    又有官府次舍,其所在不可悉考。

    《周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衆寡。

    ”《注》:“官府之在宮中者,若膳夫、玉府、内宰、内史之屬。

    次,諸吏直宿,若今部署諸廬者。

    舍,其所居寺。

    ”《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

    ”《注》:“衛王宮者,必居四角、四中,于徼候便也。

    次謂宿衛所在。

    舍其休沐之處。

    ”應門之旁有阙,即觀也,亦曰象魏,2471為縣法之地。

    《天官冢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

    ”司農雲:“象魏,阙也。

    ”《左氏》哀公三年,司铎火季桓子禦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

    ”杜《注》曰:“《周禮》,正月,縣教令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之,故謂其書為象魏。

    ”案魏者,阙名,象者,形象,其初本皆一名,後單音語變為複音,乃并二者皆稱為象魏耳。

    《公羊》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路,天子之禮也。

    ”《解诂》曰:“禮,天子諸侯台門,天子外阙兩觀,諸侯内阙一觀。

    ”《禮記·禮器》:“天子諸侯台門。

    ”又曰:“家不台門。

    ”《注》:“阇者謂之台。

    ”《疏》曰:“兩邊築阇為基,上起屋曰台門,故乘之可以眺遠。

    ”《禮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是也。

    城亦有之,《詩·鄭風》“佻兮兮,在城阙兮”是也。

    塾在路門之側,為門闱之學所在。

    《爾雅》:“門側之堂謂之塾。

    ”《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

    ”即在于此。

    《疏》曰:“《周禮》二十五家為闾,同共一巷。

    巷首有門,門邊有塾。

    謂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

    ”此即《公羊》宣公十五年《解诂》,所謂“田作之時,父老及裡正,旦開門坐塾上晏出後時者不得出,暮不持薪樵者不得入”者也。

    《戰國策·齊策》:王孫賈之母謂賈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汝。

    ”秦有闾左之戍,晁錯謂入闾取其左。

    《後漢書·齊王缤傳》雲:使天下鄉亭,皆畫伯升象于塾,旦起射之。

    則古民居之巷通稱闾,闾之兩端恒有門,其側皆有室,至漢世猶名為塾也。

    寝之制:前為堂,後為室。

    堂之左右為夾,亦曰廂。

    東廂之東曰東堂,西廂之西曰西堂。

    東西牆謂之序。

    其下曰階。

    東為阼階,西為賓階。

    室之左右為房。

    鄭雲:天子諸侯左右房,大夫士僅有東房,見《詩·斯幹箋》《禮·公食大夫禮注》。

    其北為北堂。

    《詩·伯兮》:“焉得谖草,言樹之背。

    ”《毛傳》曰:“背,北堂也。

    ”《疏》:“《士昏禮》雲:婦洗在北堂,《有司徹》雲:緻爵于主婦,主婦北堂,《注》皆雲:北堂,房半以北為北堂。

    堂者,房室所居之地,總謂之堂,房半以北為北堂,房半以南為南堂也。

    ”《士昏禮疏》曰:“房與室相連為之,房無北壁,故得北堂之名。

    ”堂北有階曰北階。

    戶在室東南,牖在西南,北亦有牖,曰北牖。

    牖戶之間,謂之扆。

    其内謂之家。

    室:西南隅為奧,尊者處之。

    西北隅謂之屋漏,當室之白,日光所漏入也。

    《爾雅疏》引孫炎說。

    東北隅曰宧,宧,養也,《疏》引李巡說。

    蓋飲食所藏。

    東南隅曰窔,在戶下,亦隐暗也。

    郭《注》。

    中室曰中霤,複穴之世開其上以取明,雨霤之,後因名焉。

    《月令疏》。

    《爾雅》曰:“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寝。

    ”蓋寝廟之制大同,故其稱亦互受也。

    以上言城郭朝寝之制,略據焦循《群經宮室圖》。

     穴處之世,室内蓋甚幽暗。

    野蠻人入室,行卧坐立,皆有定處,蓋此時之遺習。

    吾國古禮,室中居有常處,蓋亦由是也。

    《墨子》曰:“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

    聖王慮之,以為堀穴,冬可以避風寒,逮夏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

    ”《節用》中。

    又《辭過》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

    ”今野蠻人亦有冬夏異居者。

    《月令》:季秋:“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豳風之詩》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瑾戶。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公羊》宣公十五年《解诂》曰:“在田曰廬,在邑曰裡。

    吏民春夏出田,秋冬人保城郭。

    ”此即《堯典》春雲“厥民析”,冬雲“厥民隩”者,其俗蓋由來甚久。

    248“霜降逆女,冰泮殺止”之禮,由是作也。

    參看第十一章第一節。

    貴人築室于爽垲之處,是為《月令》所謂“居高明”。

    仲夏之月。

    然古營高明之技似甚拙。

    《爾雅》曰:“阇謂之台。

    ”又曰:“四方而高曰台。

    ”注謂積土為之。

    又曰:“有木者謂之榭。

    ”榭有二義:一此所謂台上起屋,一則《爾雅》所雲:“無室曰榭。

    ”《左氏》宣公十六年杜《注》引之,謂:“屋歇前者。

    ”疏雲:“歇前者,無壁,如今廳是也,為講武屋。

    ”“陝而修曲者曰樓”,則于台上起屋。

    《淮南·本經》曰:“逮至衰世,構木為台,積壤而丘處。

    ”亦即指此。

    蓋不能為今世之樓,苟非因高為高,即須于平地累土,其勞民力尤甚,故古人恒以為戒也。

    249《公羊》莊公三十一年《解诂》曰:“禮:天子有靈台,以候天地。

    諸侯有時台,以候四時。

    登高遠望,人情所樂,動而無益于民者,雖樂不為也。

    ”《孟子·盡心下》:“孟子之滕,館于上宮。

    ”《注》:“上宮,樓也,孟子舍止賓客所館之樓上也。

    ”《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有躄者,盤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可以居人,當系今日之樓。

    《春秋》莊公三十一年,春,築台于郎。

    《公羊》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民之漱浣也。

    ”250秋築台于秦,《公羊》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國也。

    ”三十二年,《左氏》謂公築台臨黨氏,則今之樓,戰國之世乃能為之,春秋時尚無有也。

     寝之制,前堂而後室,與今民居不同。

    《漢書·晁錯傳》:錯言:“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内。

    ”則近今中為堂,左右為室之制矣。

    張晏曰:“二内,二房也。

    ”蓋平民之居,無寝制之所謂堂,即以其室為堂,房為室耳。

    251《史記·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蓋改一堂二内之居,為廟寝之制也。

    《史記·外戚世家》:“帝求王大後女,女亡匿内中床下。

    ”亦即“故所居堂弟子内”之内。

     《禮記·儒行》曰:“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筚門圭窬蓬戶甕。

    ”《注》曰:“五版為堵,五堵為雉。

    今《戴禮》韓《詩》說:“八尺為版,五版為堵,五堵為雉。

    ”古《周禮》及《左氏》說:“一丈為版,”見《詩·鴻雁》《左氏》隐公元年《疏》。

    筚門,荊竹織門也。

    圭窬,門旁窬也,穿牆為之,如圭矣。

    ”《疏》雲:“一畝,謂徑一步,長百步為畝。

    若折而方之,則東西南北各十步為宅也。

    牆方六丈,故曰一畝之宮,謂牆垣也,環謂周回。

    東西南北惟一堵。

    《釋文》:方丈為堵。

    蓬戶,謂編蓬為戶,又以蓬塞門,謂之蓬戶。

    甕牖者,謂牖窗圓如甕口也。

    又雲以敗甕口為牖。

    ”案以敗甕口為牖,今世猶有之。

    《左氏》襄公十年,王叔之宰诋瑕禽曰:“筚門閨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為上矣。

    ”杜《注》:“筚門,柴門。

    閨窦,穿壁為戶,上銳下方,狀如圭也。

    ”則古平民之居皆如是。

    又十七年,宋子罕曰:“吾侪小人,皆有阖廬,以辟燥濕寒暑。

    ”《注》雲:“阖,謂門戶閉塞。

    ”《疏》雲:“《月令》仲春修阖扇。

    鄭玄雲:用木曰阖,用竹葦曰扇。

    是阖為門扇,所以閉塞廬舍之門戶也。

    ”此亦筚門之類也。

    可見古者民居之簡陋矣。

     然貴族之居,則有甚侈靡者。

    子産譏晉,謂文公無觀台榭,今銅鞮之宮數裡,而諸侯舍于隸人。

    《左氏》襄公三十一年。

    子西慮吳,謂阖廬室不崇壇,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而夫差次有台榭陂池。

    哀公元年。

    宋向戌聘魯,見孟獻子,尤其室,對曰:“我在晉,吾兄為之。

    ”襄公十五年。

    齊景公欲更晏子之宅,辭,及如晉,則公更其宅矣。

    昭公三年,參看下文。

    蓋俗以逾侈為高,如孔子所稱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少有曰苟完,富有曰苟美者寡矣。

    《論語·子路》。

    勞民之事,見于記載者:晉有虒祁之宮。

    昭公八年。

    楚有章華之台。

    昭公七年。

    又作乾溪之台,三年不成。

    《公羊》昭公十三年。

    齊高台深池,宮室日更。

    《左氏》昭公二十年。

    魯雖小,襄公反自楚,猶作楚宮。

    252襄公三十一年。

    此亦猶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矣。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

    東周諸大國中,惟秦最簡陋,而商君告趙良,以大築冀阙,營如魯、衛自誇,《史記》本傳。

    則自孝公變法而後,亦不肯以簡陋自安,阿房、骊山,未始非作法于貪者有以緻之也。

     宮室而外,又有苑囿之樂。

    253《說文》雲:“苑所以養禽獸也。

    ”高誘注《淮南·本經》雲:“有牆曰苑,無牆曰囿。

    ”其注《呂覽·重己》則雲:“畜禽獸所,大曰苑,小曰囿。

    ”囿蓋猶今之動物院,苑則畫地,任自然之禽獸蕃殖其中者也。

    苑囿義雖有别,散文則通,後且為複語,故書傳每連舉也。

    《孟子》言:“文王之囿,方七十裡,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此蓋山澤之地尚為公有之世,其後施以厲禁,則有如齊宣王之囿,方四十裡,為阱于國中者矣。

    參看第十二章第一節。

    《公羊》成公十八年《解诂》雲:“天子囿方百裡,公侯十裡,伯七裡,子男五裡,取一也。

    ”《疏》雲:“《孟子》文,《司馬法》亦雲也。

    ”今《孟子》無此文,《司馬法》則已亡:然《榖梁疏》引徐邈說,與何君同,其說必有所本,蓋《春秋》制也。

    《詩·靈台毛傳》雲:“天子百裡,諸侯四十裡。

    ”《周官》阍人《疏》引《白虎通》雲:“天子百裡,大國四十裡,次國三十裡,小國二十裡。

    ”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