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關燈
小
中
大
自古也。
衣之制僅蔽上體。
其長者有着曰袍,無着曰衫,僅衣之于内,外必以衣裳覆之。
凡禮皆重古,故知初惟有短衣,長衣為後起也。
衣之制右衽,此為中國所以異于夷狄者,故古人甚重之。
《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
”《注》:“左衽,衽鄉左,反生時也。
”則左衽中國用諸死者。
裳幅前三後四,皆正裁。
祭服、朝服,襞積無數,喪服則三襞積。
《喪服鄭注》。
袴原于裳,主為蔽胫,故不縫其當。
《漢書·外戚傳》:霍光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内,雖宮人使令,令皆為窮绔,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服虔曰:“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師古曰:“窮绔,即今之绲裆绔也。
”《集韻》:“绲,縫也。
”可見裳先而绔後矣。
揮亦曰襣。
《方言》。
又曰犢鼻,《史記·司馬相如傳》: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
《集解》引韋昭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
”《三國·魏志·賈逵傳注》引《魏略》曰:“少孤家貧,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著孚袴去。
”可見古人不盡著袴,又可見袴為後起也。
韨,以韋為之。
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
其制詳見《玉藻》。
《詩》言“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蓋皆以為飾。
其初則所以自逼束,便行走。
故《戰國·秦策》言蘇秦“羸縢履屏,負書儋橐”也。
襪,初用韋,故其字從韋。
屦,《士冠禮》曰:“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周官》屦人注曰:“複下曰舄,禅下曰屦。
《疏》雲:下謂底。
古人言屦以通于複,今世言屦以通于禅。
”則屦舄均為皮葛通稱。
《左氏疏》引《方言》曰:“絲作者謂之屦,麻作者謂之扉。
”僖公四年。
《禮記·少儀》言:“國家靡敝,君子不履絲屦。
”則絲屦君子之所服也。
《詩·葛履疏》曰:“凡屦,冬皮夏葛,則無用絲之時,而《少儀》雲國家靡敝,君子不履絲屦者,謂皮屦以絲為飾也,似非。
”《士冠禮》曰:“素積白屦,以魁柎之。
”《注》曰:“蜃蛤柎注也。
”《疏》曰:“以蛤灰塗注于上,使色白。
”故《士喪禮》又言白屦矣。
古者席地而坐,故必解屦然後升堂。
既解屦,則踐地者襪也,久立或漬污,故必解襪然後就席。
《左氏》褚師聲子襪而登席,衛出公辄怒之是其事。
哀公二十五年。
屦皆說于戶外,惟尊者一人說于戶内。
故曰:“戶外有二屦,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曲禮》。
又曰:“排阖說屦于戶内者,一人而已矣。
”此禮至後世猶沿之。
故漢命蕭何劍履上殿;衛宏《漢舊儀》,謂掾吏見丞相脫屦;唐劉知幾以釋奠皆衣冠乘馬,猶譏其襪而,跣而鞍;蓋至舉國胡坐時,而後跣禮始廢也。
衣之外有帶。
帶有大帶革帶之别。
大帶以素絲為之,亦曰鞶。
其垂者曰紳。
帶之制亦見《玉藻》。
《曲禮疏》曰:“帶有二處:朝服之屬,帶高于心,深衣之類,帶下于脅。
何以知然?《玉藻》說大帶,三分帶下,紳居二焉。
紳長三尺,而居帶之下三分之二,則帶之去地四尺五寸矣。
人長八尺為限,若帶下四尺五寸,則帶上所餘正三尺五寸,故知朝服等帶則高也。
”案革帶為韨佩所系,佩有德佩事佩之别,德佩謂玉,事佩則《内則》所謂紛帨等也。
又有笏,亦插于帶。
笏佩之制,皆見《玉藻》。
蓋徒以為飾,故其高得如此,若推原其朔,則自當如《深衣》之所雲也。
深衣之制,詳見《禮記·玉藻》《深衣》兩篇。
其制,連衣裳而一之。
領曰袷,其制方,後世所謂方領也。
《深衣注》曰:“古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
”《後漢書·儒林傳》:“習為方領矩步。
”《馬援傳》:朱勃衣方領,能矩步;則漢時猶有其制。
袷亦曰,見《左氏》昭公十一年。
衣袂當掖之縫曰袼。
“人從脊至肩尺一寸,從肩至手二尺四寸。
布幅二尺二寸。
衣幅之覆臂者尺一寸。
袂屬于衣,長二尺二寸,并緣寸半,二尺三寸半,除縫之所殺各一寸,餘二尺一寸。
”《深衣疏》。
故曰“袂之長短,反屈之及肘”也。
《深衣》文。
袂圓以應規。
《深衣》文。
袂口曰祛。
“祛尺二寸。
”《玉藻》文。
裳十二幅。
前後各六。
皆以二尺二寸之布破為二。
中四幅正裁,上下皆廣一尺一寸,各邊去一寸為縫,上下皆九寸,八幅七尺二寸。
又以布二幅斜裁,狹頭二寸,寬頭二尺,各去一寸為縫,狹頭成角,寬頭一尺八寸,皆以成角者向上,廣一尺八寸者向下。
四幅,下廣亦得七尺二寸。
《玉藻》所謂“縫齊倍要”也。
《疏》雲:“齊裳之下畔。
要,裳之上畔。
”斜裁之四幅,連于裳之兩旁,名衽。
其左連,時曰續衽。
其右别用一幅布,上狹下闊,綴于後内衽,使句曲而前,以掩裳際,是謂句邊。
江永《深衣刊誤》。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深衣》文。
衣之裻,與裳後幅之縫,垂直而下,時曰:“負繩及踝以應直。
”“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皆《深衣》文。
以白布十五升為之。
《詩·蜉蝣箋》。
緣廣寸半。
《玉藻》。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缋。
具父母,衣純以青。
如孤子,衣純以素。
”《深衣》文。
無純者曰褴褛。
《說文》:“裯謂之褴褛,褴無緣衣也。
”《左氏》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藍縷,以啟山林。
”《疏》引服度日:“縷破藍藍然。
”此别一義,今用之,然以釋《左氏》,恐未當。
《戰國策·齊策》雲“下宮揉羅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為緣”,謂此也。
古衣裳皆異色,惟婦人之服,上下同色。
《詩·綠衣箋》。
深衣亦然。
士以上别有朝祭之服,庶人則即以深衣為吉服。
蓋古男子之好修飾,本甚于女子,古男子為求愛者,女子則操選擇之權。
又惟貴族為能盡飾也。
然貴族燕居,亦服深衣,即非燕居,深衣之為用亦甚廣,則所謂“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者。
《深衣》文。
以簡便切用言,固有不得不然者矣。
2404宋衛湜《禮記集說》引呂氏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兇不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士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深衣而已;此上下之同也。
有虞氏深衣而養老;諸侯大夫夕深衣;将軍文子除喪而受越人吊,練冠深衣;親迎女在塗壻之父母死,深衣缟總以趨喪;此吉兇男女之所同也。
蓋深衣者,簡便之服,推其義類,非朝祭皆可服之。
故曰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也。
”案朝祭之服,皆後起奢侈之制,推原其朔,則所謂,吉服者,皆不過深衣之類而已。
貴族服制等級,以《周官》所載為較詳。
蓋《周官》為六國時書,故其等差彌備也。
《司服職》雲:“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衮冕。
享先公飨射則冕。
祀四望山川則毳冕。
祭社稷五祀則希冕。
祭群小祀則玄冕。
凡冕服皆衮衣,《書·臯陶谟》今本《益稷》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女明。
”《左氏》昭公二十五年《疏》雲:“孔安國雲:日、月、星為三辰,華象草,華蟲,雉也。
畫三辰、山、龍、華蟲于衣服、旌旗、會五采也,以五采成此畫焉,宗廟彜樽,亦以山、龍、華蟲為飾。
藻,水草有文者。
火為火字。
粉若粟冰。
米若聚米。
黼若斧形。
黻為兩己相背。
葛之精者曰。
五色備曰繡。
如孔此言,日也,月也,星辰也,山地,龍也,華也,蟲也,七者畫于衣服旌旗。
山、龍、華、蟲,四者,亦畫于宗廟彜器。
藻也,火也,粉也,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繡之于裳,如此數之,則十三章矣。
天之大數,不過十二,若為十三,無所法象。
或以為孔并華蟲為一,其言華象草華蟲雉者,言象草華之蟲,故為雉也,若華别似草,安知蟲為雉乎?未知孔意必然以否。
鄭玄讀會為缋,謂畫也。
為繡,謂刺也。
宗彜,謂虎蜼也。
《周禮》宗廟彜器有虎彜、蜼彜,故以宗彜名虎蜼也。
《周禮》有衮冕、冕、毳冕,其衮毳者,各是其服章首所畫,舉其首章以名服耳。
衮是衮龍也。
衮冕九章,以龍為首。
是華蟲也,冕七章,以華蟲為首。
毳是虎蜼也。
毳冕五章,以虎蜼為首,虎毛淺,蜼毛深,故以毳言之。
毳,亂毛也,如鄭此言則于《尚書》之文,其章不次。
故于《周禮》之注,具分辨之。
鄭于司服之注,具引《尚書》之文,乃雲: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或作繡,字之誤也。
王者相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旌旗,所謂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而冕服九章,登龍于山,登火于宗彜,尊其神明也。
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彜,皆畫以為績。
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以為繡,則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
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
毳畫虎蜼,謂宗彜也,其衣二章,裳三章,凡五也。
是鄭玄之說,華蟲為一,粉米為一也。
”案鄭又雲:“希刺粉米,無畫也。
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
玄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之玄焉。
”宋綿初駁之雲:謂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至周而九章,其說無據。
又雲:繪之為畫,乃假借之文,非本訓。
經典無衣服用畫之文,而《周官》典絲、《考工記》皆以畫缋并舉,繪缋一字。
《說文》:繪,會五采繡也。
缋,織餘也。
繪繡對文異,散則通。
繪者,合五采絲為之,織功也。
絺繡者,刺五采絲為之,箴功也。
衣以繪,裳以繡,上下相變,其為采色彰施則同。
案宋氏辨繪非畫極确。
章服之制,列代未必一律,經傳多以意拟制之辭,亦未必與實際合,無足深論。
要之衮衣兼繪繡之功,為古貴人最華美之服,則事實也。
凡兵事韋弁服。
注:韋弁,以襪韋為弁,又以為衣裳。
案鄭《雜問志》及《聘禮注》,又以為素裳。
見《疏》。
視朝則皮弁服。
《注》:十五升白布衣,積素以為裳。
凡甸,冠弁服。
《注》:冠弁,委貌。
其服缁布衣,亦積素以為裳。
諸侯以為視朝之服。
凡兇事,服弁服。
《注》:服弁,喪冠也。
其服斬衰、齊衰。
凡吊事,弁绖服。
《注》:如爵弁而素,加環绖。
其服錫衰、缌衰、疑衰。
大劄,大荒,大災,素服。
《注》:君臣素服缟冠。
《左氏》昭公十七年《疏》雲:素服,禮無明文,蓋象朝服,而用素為之。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侯伯之服,自冕而下,如公之服。
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
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
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
”《内司服職》雲:“掌王後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辨外内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鄭司農雲:“袆衣,畫衣也。
揄狄、阙狄,畫羽飾。
展衣,白衣也。
鞠衣,黃衣也。
素沙,赤衣也。
”後鄭曰:“狄當為翟。
翟,雉名。
伊、雒而南,素質五色皆備成章曰翚。
江、淮而南,青質五色皆備成章曰搖。
王後之服,刻缯為之形,而采畫之,綴于衣以為文章。
蜼衣,畫翚者。
揄翟,畫搖者。
阙翟,刻而不畫。
此三者皆祭服。
從王祭先王則服袆衣,祭先公則服揄翟,祭群小祀則服阙翟。
鞠衣黃,桑服也,其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
展衣,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字當為亶,直,誠也。
緣衣,禦于王之服,亦以燕居。
男子之椽衣黑,則是亦黑也。
六服備于此矣;推次其色,則阙狄赤,揄狄青,袆衣玄。
婦人尚專一,德無所兼,連衣裳,不異其色,素沙者,今之白縛也。
六服皆袍制,以白縛為裡,使之章顯。
内命婦之服,鞠衣九嫔也,展衣世婦也,緣衣女禦也。
外命婦之服,其夫孤也則服鞠衣,卿大夫也則服展衣,士也則服緣衣。
三夫人及公之妻,其阙狄以下乎?侯伯之夫人揄狄,子男之夫人亦阙狄,惟二王之後袆衣。
”此外掌王後之首服者有追師。
職雲:“掌王後之首服。
為副、編、次、追衡、笄。
為九嫔及外内命婦之首服。
以待祭祀賓客。
”《注》曰:“副之言覆,其遺象若今步繇矣,服之以從王祭祀。
編,編列發為之,其遺象若今假紒,服之以桑也。
次,次第發長短為之,所謂髲髢,服之以見王。
王後之燕居,亦笄總而已。
追,猶治也。
王後之衡笄,皆以玉為之。
惟祭服有衡,垂于副之兩旁,當耳。
其下以縣瑱。
外内命婦,衣鞠衣檀衣者服編,衣椽衣者服次。
非王祭祀賓客,佐後,自于其家,則亦降焉。
凡諸侯夫人,于其國,衣服與王後同。
”掌王及後之服履者有履人。
職雲:“掌王及後之服履,為赤舄、黑舄,赤、黃,青句,素屦、葛屦。
辨内外命夫命婦之命屦、功屦、散屦。
”《注》曰:“凡舄之色,如缋之次。
、純、皆同色。
今雲赤、黃、青句,雜互言之,明舄屦衆多,反覆以見之。
素屦,非純吉,有兇去飾者,散屦亦謂去色。
命夫之命屦、屦,命婦之命屦、黃屦以下。
功屦,于孤卿大夫則白屦,黑屦,九嫔内子亦然。
世婦、命婦以黑屦為功屦。
女禦、士妻命履而已。
”又雲:“屦自明矣,必連言服者?著服各有屦也。
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
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烏、黑舄。
王後吉服,亦惟祭服有舄。
玄舄為上,棉衣之舄也。
下有青舄、赤舄。
鞠衣以下皆履耳。
天子諸侯吉事皆舄。
其餘惟服冕衣翟著舄。
”案約,《士冠禮注》曰:“之言拘也,以為行戒。
狀如刀鼻,在屦頭。
”又曰:“,縫中也。
”《疏》曰:“牙底相接之縫,中有絛也。
”又曰:“純,緣也。
”《疏》曰:“謂繞口緣邊也。
”《履人注》曰:“有約、有繶、有純者,飾也。
”《玉藻》等篇所說,略有出入。
要足見古代貴族服飾之大略也。
作事以短衣為便,古今一也。
或謂其制起于趙武靈王之胡服,斯不然矣。
《曲禮》曰:“童子不衣裘裳。
”《玉藻》曰:“童子不裘不帛。
”《内則》曰:“十年,衣不帛,襦袴;二十可以衣裘帛。
”此數語實互相備,成年則裘帛而裳,否則不裘不帛而襦袴也。
《方言》曰:“複襦,江、湘之間謂之。
”即裋,與短同語,襦亦即侏儒之儒,其為短衣無疑。
古少者、賤者,皆服勞役,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而賤者恒衣短褐。
241戴德《喪服變除》:“童子當室,謂十五至十九,為父後,持宗廟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
”《玉藻》:“童子無缌服,聽事不麻。
”《注》曰:“雖不服缌,猶免,深衣,無麻,往給事也。
”蓋喪祭不可以襦袴,故加之深衣;正與庶人以深衣為吉服同也。
《左氏》昭公二十五年,師己稱童謠曰:“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蹇與襦。
”蓋言其将跋涉于外。
《方言》曰:“袴,齊、魯之間謂之。
”是凡行道者皆襦袴也。
又成公二十六年:“見靺韋之跗注。
”《注》曰:“戎服,若袴而屬于跗。
”雲若挎而不雲袴者,以袴不屬于跗,非謂無跨,否則當雲若裳矣。
或謂即宣公十二年之甲裳,為後世之戰裙者非也。
服勞、行道、從戎皆襦袴,所以便動作也。
若燕居取其溫暖,又或取脫著之便,則又貴乎長。
《論語·鄉黨》:“亵裘長。
”袍亦下至跗,《釋名》。
皆取其暖。
深衣連衣裳而一之,不過拘于禮服必用衣裳之制,其實已與袍衫無異。
後世此等拘泥去,則替深衣而徑代以袍衫矣。
《方言注》:“今或呼衫為襦。
”《急就篇注》:“長衣曰袍,下至足跗。
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皆可見襦與袍衫是一。
而《續漢書·輿服志》,以袍為古之深衣者?《釋名》曰:“衫,芟也。
衣無袖端也。
”《唐書·車服志》: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
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讕袖褾襈,為士人上服。
《類篇》:衣與裳連曰襕。
祿,袖端也。
襈,緣也。
蓋特加袖端及緣,以象深衣,其實則仍袍衫耳。
後漢時之袍,或有褾襈,亦未可知。
然觀馬周之議,則俗去之亦已久矣。
其便服轉尚裙襦,則仍取動作之便也。
惟習以袴為戎服及賤者之服,故必著裙。
魏、晉以後,車駕親軍,中外戒嚴,皆服袴褶。
《急就篇》注:“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
一日左衽之袍也。
”案左衽者原于胡服,非左衽者,自原于中國之戎服也。
賤者之服短衣,尤古今如一,可見有關實際之事,必不能因好尚而變遷。
古今中外,雖有小異,實必大同也。
衣之寬窄,随氣候而異。
南方氣候暖,多寬。
北方氣候寒,多窄。
吾國文化,本起于南,故衣服亦頗寬。
貴人尤甚。
蓋以是為美。
《禮記·儒行》:孔子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
”《注》雲:“逢,猶大也。
大掖之衣,大袂單衣,此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
庶人禅衣,袂二尺二寸,祛尺二寸。
”《周官》司服:士,“其齊服有玄端素端”。
《注》雲:“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廣袤等也。
其祛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
侈之者,蓋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則其袂三尺三寸,祛尺八寸。
”此雖無正文,然古必有貴者侈袂之俗,鄭乃據以為言也。
古代衣服,頗不自由。
一以封建之制,藉服飾以别等級,一由锢蔽之俗,率疾惡獨異者也。
《周官》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六曰同衣服。
242《注》雲:“民雖有富者,衣服不得獨異。
”商君治秦,蓋用此法。
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此明等級之說也。
《禮記·缁衣》:“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
”《王制》:“關執禁以譏,禁異服。
”鄭子臧好聚鹬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殺之于陳、蔡之間。
《左氏》僖公二十四年。
荀子曰:“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奇衣婦飾。
态度拟乎女子。
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
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
”《非相》。
此惡異己者之說也。
然各地方之服飾,初不甚一律,故孔子言:“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
”《儒行》。
《左氏》言鐘儀南冠而絷。
成公九年。
《國策》言異人楚服而見。
《秦策》。
又《史記》言:“子路冠雄雞,佩猳豚,陵暴孔子。
孔子設禮,稍誘子路。
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仲尼弟子列傳》。
則因氣類之異,而服飾不同者亦有之。
蓋好尚之殊,習俗之異,皆能使服飾不一律也。
《儒行》:“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苟子·哀公篇》:“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鹽鐵論·相刺篇》:“大夫曰:今文學衣冠有以殊于鄉曲,而實無以異于凡人。
”《刺議篇》:“文學曰: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真儒也。
”“大夫曰:文學褒衣博帶,竊周公之服。
鞠躬踧躇,竊仲尼之容。
”則當時儒者之服,确與恒人有異。
衣服所以章身,故富貴者多好華異。
然孔子曰:“國家未道,則不充其服焉。
”《玉藻》。
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左氏》闵公二年。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檀弓》。
此則公産之世,同甘共苦之規,演而為封建之初,制節謹度之道,有足使不稱其服之徒,抱愧色焉者矣。
古之裘,皆如今之反著。
故曰“虞人反裘而負薪,彼知惜其毛不知皮盡而毛無所附”也。
《新序·雜事》。
《玉藻》曰:“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
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
士不衣狐白。
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
麛裘青犴褎,絞衣以裼之。
羔裘豹飾,《注》“飾猶褎。
”缁衣以裼之。
狐裘,黃衣以裼之。
”又曰:“惟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
”《周官》: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獻。
功裘,以待頒賜。
”鄭司農雲:“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質。
良裘,王所服也。
功裘,卿大夫所服。
”後鄭雲:“良裘,《玉藻》所謂黼裘與?功裘,人功微粗,謂狐青麛裘之屬。
”此皆貴族之服。
《玉藻》又雲:“犬羊之裘不裼。
”《注》雲:“質略,又庶人無文飾。
”蓋平民之服也。
裼者,以衣加于裘上。
掩之曰襲,開裼衣露其裘曰裼。
《玉藻》曰:“裘之裼也,見美也。
服之襲也,充美也。
”《注》:“充猶覆。
”疑初因惜其毛,加衣以護之,後又因以為飾也,“凡當盛禮者,以充美為敬。
非盛禮者,以見美為敬”。
《聘禮鄭注》。
無裼衣為表裘,為不敬。
《玉藻》:“表裘不入公門。
”绤之上,亦必加衣,時曰袗。
《論語》所謂“當暑,袗绤,必表而出之”者也。
《鄉黨》。
不則不敬與表裘同。
《郊特牲》曰:“大古冠布,齊則缁之。
”《雜記注》曰:“大白冠,大古之布冠也。
”《冠禮記》曰:“三王共皮弁素積。
”其服用之甚廣,《玉藻》:“天子皮弁,以日視朝,遂以食。
”《鄉黨》:“素衣麂裘”,《鄭注》:“視朝之服,君臣同服也。
”《小雅》:“有《注》:“弁,皮弁也。
天子諸侯朝服以燕。
”《郊特牲》:“祭之日,天子皮弁以聽祭報。
”《明堂位》:“皮弁,素積,以舞大夏。
”《學記》:“大學始教,皮弁釋菜。
”《聘禮》:賓皮弁以聘。
又賓射、燕射亦用之。
蓋未知染色時之遺制。
《月令》:季夏,命婦官染采。
《周官》:地官有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
天官有染人,掌染絲物,掌凡染事。
則其技稍進矣。
其物有藍、《月令》:仲夏,命民毋艾藍以染。
蒨、《爾雅》:茹茅搜,即此物。
齊人謂之鞈。
象鬥、染黑,見染草。
紫茢、染紫,見染草《注》。
丹秫見《鐘氏》。
之屬。
其染法:則《爾雅》言:一染謂之,《既夕禮注》:“今紅也。
”再染謂之,《士冠禮注》:“再入謂之。
”三染謂之。
《士冠禮疏》:“一染至三染,同名淺绛,”
衣之制僅蔽上體。
其長者有着曰袍,無着曰衫,僅衣之于内,外必以衣裳覆之。
凡禮皆重古,故知初惟有短衣,長衣為後起也。
衣之制右衽,此為中國所以異于夷狄者,故古人甚重之。
《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
”《注》:“左衽,衽鄉左,反生時也。
”則左衽中國用諸死者。
裳幅前三後四,皆正裁。
祭服、朝服,襞積無數,喪服則三襞積。
《喪服鄭注》。
袴原于裳,主為蔽胫,故不縫其當。
《漢書·外戚傳》:霍光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内,雖宮人使令,令皆為窮绔,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服虔曰:“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師古曰:“窮绔,即今之绲裆绔也。
”《集韻》:“绲,縫也。
”可見裳先而绔後矣。
揮亦曰襣。
《方言》。
又曰犢鼻,《史記·司馬相如傳》: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
《集解》引韋昭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
”《三國·魏志·賈逵傳注》引《魏略》曰:“少孤家貧,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著孚袴去。
”可見古人不盡著袴,又可見袴為後起也。
韨,以韋為之。
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
其制詳見《玉藻》。
《詩》言“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蓋皆以為飾。
其初則所以自逼束,便行走。
故《戰國·秦策》言蘇秦“羸縢履屏,負書儋橐”也。
襪,初用韋,故其字從韋。
屦,《士冠禮》曰:“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周官》屦人注曰:“複下曰舄,禅下曰屦。
《疏》雲:下謂底。
古人言屦以通于複,今世言屦以通于禅。
”則屦舄均為皮葛通稱。
《左氏疏》引《方言》曰:“絲作者謂之屦,麻作者謂之扉。
”僖公四年。
《禮記·少儀》言:“國家靡敝,君子不履絲屦。
”則絲屦君子之所服也。
《詩·葛履疏》曰:“凡屦,冬皮夏葛,則無用絲之時,而《少儀》雲國家靡敝,君子不履絲屦者,謂皮屦以絲為飾也,似非。
”《士冠禮》曰:“素積白屦,以魁柎之。
”《注》曰:“蜃蛤柎注也。
”《疏》曰:“以蛤灰塗注于上,使色白。
”故《士喪禮》又言白屦矣。
古者席地而坐,故必解屦然後升堂。
既解屦,則踐地者襪也,久立或漬污,故必解襪然後就席。
《左氏》褚師聲子襪而登席,衛出公辄怒之是其事。
哀公二十五年。
屦皆說于戶外,惟尊者一人說于戶内。
故曰:“戶外有二屦,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曲禮》。
又曰:“排阖說屦于戶内者,一人而已矣。
”此禮至後世猶沿之。
故漢命蕭何劍履上殿;衛宏《漢舊儀》,謂掾吏見丞相脫屦;唐劉知幾以釋奠皆衣冠乘馬,猶譏其襪而,跣而鞍;蓋至舉國胡坐時,而後跣禮始廢也。
衣之外有帶。
帶有大帶革帶之别。
大帶以素絲為之,亦曰鞶。
其垂者曰紳。
帶之制亦見《玉藻》。
《曲禮疏》曰:“帶有二處:朝服之屬,帶高于心,深衣之類,帶下于脅。
何以知然?《玉藻》說大帶,三分帶下,紳居二焉。
紳長三尺,而居帶之下三分之二,則帶之去地四尺五寸矣。
人長八尺為限,若帶下四尺五寸,則帶上所餘正三尺五寸,故知朝服等帶則高也。
”案革帶為韨佩所系,佩有德佩事佩之别,德佩謂玉,事佩則《内則》所謂紛帨等也。
又有笏,亦插于帶。
笏佩之制,皆見《玉藻》。
蓋徒以為飾,故其高得如此,若推原其朔,則自當如《深衣》之所雲也。
深衣之制,詳見《禮記·玉藻》《深衣》兩篇。
其制,連衣裳而一之。
領曰袷,其制方,後世所謂方領也。
《深衣注》曰:“古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
”《後漢書·儒林傳》:“習為方領矩步。
”《馬援傳》:朱勃衣方領,能矩步;則漢時猶有其制。
袷亦曰,見《左氏》昭公十一年。
衣袂當掖之縫曰袼。
“人從脊至肩尺一寸,從肩至手二尺四寸。
布幅二尺二寸。
衣幅之覆臂者尺一寸。
袂屬于衣,長二尺二寸,并緣寸半,二尺三寸半,除縫之所殺各一寸,餘二尺一寸。
”《深衣疏》。
故曰“袂之長短,反屈之及肘”也。
《深衣》文。
袂圓以應規。
《深衣》文。
袂口曰祛。
“祛尺二寸。
”《玉藻》文。
裳十二幅。
前後各六。
皆以二尺二寸之布破為二。
中四幅正裁,上下皆廣一尺一寸,各邊去一寸為縫,上下皆九寸,八幅七尺二寸。
又以布二幅斜裁,狹頭二寸,寬頭二尺,各去一寸為縫,狹頭成角,寬頭一尺八寸,皆以成角者向上,廣一尺八寸者向下。
四幅,下廣亦得七尺二寸。
《玉藻》所謂“縫齊倍要”也。
《疏》雲:“齊裳之下畔。
要,裳之上畔。
”斜裁之四幅,連于裳之兩旁,名衽。
其左連,時曰續衽。
其右别用一幅布,上狹下闊,綴于後内衽,使句曲而前,以掩裳際,是謂句邊。
江永《深衣刊誤》。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深衣》文。
衣之裻,與裳後幅之縫,垂直而下,時曰:“負繩及踝以應直。
”“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皆《深衣》文。
以白布十五升為之。
《詩·蜉蝣箋》。
緣廣寸半。
《玉藻》。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缋。
具父母,衣純以青。
如孤子,衣純以素。
”《深衣》文。
無純者曰褴褛。
《說文》:“裯謂之褴褛,褴無緣衣也。
”《左氏》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藍縷,以啟山林。
”《疏》引服度日:“縷破藍藍然。
”此别一義,今用之,然以釋《左氏》,恐未當。
《戰國策·齊策》雲“下宮揉羅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為緣”,謂此也。
古衣裳皆異色,惟婦人之服,上下同色。
《詩·綠衣箋》。
深衣亦然。
士以上别有朝祭之服,庶人則即以深衣為吉服。
蓋古男子之好修飾,本甚于女子,古男子為求愛者,女子則操選擇之權。
又惟貴族為能盡飾也。
然貴族燕居,亦服深衣,即非燕居,深衣之為用亦甚廣,則所謂“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者。
《深衣》文。
以簡便切用言,固有不得不然者矣。
2404宋衛湜《禮記集說》引呂氏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兇不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士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深衣而已;此上下之同也。
有虞氏深衣而養老;諸侯大夫夕深衣;将軍文子除喪而受越人吊,練冠深衣;親迎女在塗壻之父母死,深衣缟總以趨喪;此吉兇男女之所同也。
蓋深衣者,簡便之服,推其義類,非朝祭皆可服之。
故曰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也。
”案朝祭之服,皆後起奢侈之制,推原其朔,則所謂,吉服者,皆不過深衣之類而已。
貴族服制等級,以《周官》所載為較詳。
蓋《周官》為六國時書,故其等差彌備也。
《司服職》雲:“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衮冕。
享先公飨射則冕。
祀四望山川則毳冕。
祭社稷五祀則希冕。
祭群小祀則玄冕。
凡冕服皆衮衣,《書·臯陶谟》今本《益稷》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女明。
”《左氏》昭公二十五年《疏》雲:“孔安國雲:日、月、星為三辰,華象草,華蟲,雉也。
畫三辰、山、龍、華蟲于衣服、旌旗、會五采也,以五采成此畫焉,宗廟彜樽,亦以山、龍、華蟲為飾。
藻,水草有文者。
火為火字。
粉若粟冰。
米若聚米。
黼若斧形。
黻為兩己相背。
葛之精者曰。
五色備曰繡。
如孔此言,日也,月也,星辰也,山地,龍也,華也,蟲也,七者畫于衣服旌旗。
山、龍、華、蟲,四者,亦畫于宗廟彜器。
藻也,火也,粉也,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繡之于裳,如此數之,則十三章矣。
天之大數,不過十二,若為十三,無所法象。
或以為孔并華蟲為一,其言華象草華蟲雉者,言象草華之蟲,故為雉也,若華别似草,安知蟲為雉乎?未知孔意必然以否。
鄭玄讀會為缋,謂畫也。
為繡,謂刺也。
宗彜,謂虎蜼也。
《周禮》宗廟彜器有虎彜、蜼彜,故以宗彜名虎蜼也。
《周禮》有衮冕、冕、毳冕,其衮毳者,各是其服章首所畫,舉其首章以名服耳。
衮是衮龍也。
衮冕九章,以龍為首。
是華蟲也,冕七章,以華蟲為首。
毳是虎蜼也。
毳冕五章,以虎蜼為首,虎毛淺,蜼毛深,故以毳言之。
毳,亂毛也,如鄭此言則于《尚書》之文,其章不次。
故于《周禮》之注,具分辨之。
鄭于司服之注,具引《尚書》之文,乃雲: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或作繡,字之誤也。
王者相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旌旗,所謂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而冕服九章,登龍于山,登火于宗彜,尊其神明也。
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彜,皆畫以為績。
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以為繡,則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
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
毳畫虎蜼,謂宗彜也,其衣二章,裳三章,凡五也。
是鄭玄之說,華蟲為一,粉米為一也。
”案鄭又雲:“希刺粉米,無畫也。
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
玄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之玄焉。
”宋綿初駁之雲:謂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至周而九章,其說無據。
又雲:繪之為畫,乃假借之文,非本訓。
經典無衣服用畫之文,而《周官》典絲、《考工記》皆以畫缋并舉,繪缋一字。
《說文》:繪,會五采繡也。
缋,織餘也。
繪繡對文異,散則通。
繪者,合五采絲為之,織功也。
絺繡者,刺五采絲為之,箴功也。
衣以繪,裳以繡,上下相變,其為采色彰施則同。
案宋氏辨繪非畫極确。
章服之制,列代未必一律,經傳多以意拟制之辭,亦未必與實際合,無足深論。
要之衮衣兼繪繡之功,為古貴人最華美之服,則事實也。
凡兵事韋弁服。
注:韋弁,以襪韋為弁,又以為衣裳。
案鄭《雜問志》及《聘禮注》,又以為素裳。
見《疏》。
視朝則皮弁服。
《注》:十五升白布衣,積素以為裳。
凡甸,冠弁服。
《注》:冠弁,委貌。
其服缁布衣,亦積素以為裳。
諸侯以為視朝之服。
凡兇事,服弁服。
《注》:服弁,喪冠也。
其服斬衰、齊衰。
凡吊事,弁绖服。
《注》:如爵弁而素,加環绖。
其服錫衰、缌衰、疑衰。
大劄,大荒,大災,素服。
《注》:君臣素服缟冠。
《左氏》昭公十七年《疏》雲:素服,禮無明文,蓋象朝服,而用素為之。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侯伯之服,自冕而下,如公之服。
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
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
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
”《内司服職》雲:“掌王後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辨外内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鄭司農雲:“袆衣,畫衣也。
揄狄、阙狄,畫羽飾。
展衣,白衣也。
鞠衣,黃衣也。
素沙,赤衣也。
”後鄭曰:“狄當為翟。
翟,雉名。
伊、雒而南,素質五色皆備成章曰翚。
江、淮而南,青質五色皆備成章曰搖。
王後之服,刻缯為之形,而采畫之,綴于衣以為文章。
蜼衣,畫翚者。
揄翟,畫搖者。
阙翟,刻而不畫。
此三者皆祭服。
從王祭先王則服袆衣,祭先公則服揄翟,祭群小祀則服阙翟。
鞠衣黃,桑服也,其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
展衣,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字當為亶,直,誠也。
緣衣,禦于王之服,亦以燕居。
男子之椽衣黑,則是亦黑也。
六服備于此矣;推次其色,則阙狄赤,揄狄青,袆衣玄。
婦人尚專一,德無所兼,連衣裳,不異其色,素沙者,今之白縛也。
六服皆袍制,以白縛為裡,使之章顯。
内命婦之服,鞠衣九嫔也,展衣世婦也,緣衣女禦也。
外命婦之服,其夫孤也則服鞠衣,卿大夫也則服展衣,士也則服緣衣。
三夫人及公之妻,其阙狄以下乎?侯伯之夫人揄狄,子男之夫人亦阙狄,惟二王之後袆衣。
”此外掌王後之首服者有追師。
職雲:“掌王後之首服。
為副、編、次、追衡、笄。
為九嫔及外内命婦之首服。
以待祭祀賓客。
”《注》曰:“副之言覆,其遺象若今步繇矣,服之以從王祭祀。
編,編列發為之,其遺象若今假紒,服之以桑也。
次,次第發長短為之,所謂髲髢,服之以見王。
王後之燕居,亦笄總而已。
追,猶治也。
王後之衡笄,皆以玉為之。
惟祭服有衡,垂于副之兩旁,當耳。
其下以縣瑱。
外内命婦,衣鞠衣檀衣者服編,衣椽衣者服次。
非王祭祀賓客,佐後,自于其家,則亦降焉。
凡諸侯夫人,于其國,衣服與王後同。
”掌王及後之服履者有履人。
職雲:“掌王及後之服履,為赤舄、黑舄,赤、黃,青句,素屦、葛屦。
辨内外命夫命婦之命屦、功屦、散屦。
”《注》曰:“凡舄之色,如缋之次。
、純、皆同色。
今雲赤、黃、青句,雜互言之,明舄屦衆多,反覆以見之。
素屦,非純吉,有兇去飾者,散屦亦謂去色。
命夫之命屦、屦,命婦之命屦、黃屦以下。
功屦,于孤卿大夫則白屦,黑屦,九嫔内子亦然。
世婦、命婦以黑屦為功屦。
女禦、士妻命履而已。
”又雲:“屦自明矣,必連言服者?著服各有屦也。
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
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烏、黑舄。
王後吉服,亦惟祭服有舄。
玄舄為上,棉衣之舄也。
下有青舄、赤舄。
鞠衣以下皆履耳。
天子諸侯吉事皆舄。
其餘惟服冕衣翟著舄。
”案約,《士冠禮注》曰:“之言拘也,以為行戒。
狀如刀鼻,在屦頭。
”又曰:“,縫中也。
”《疏》曰:“牙底相接之縫,中有絛也。
”又曰:“純,緣也。
”《疏》曰:“謂繞口緣邊也。
”《履人注》曰:“有約、有繶、有純者,飾也。
”《玉藻》等篇所說,略有出入。
要足見古代貴族服飾之大略也。
作事以短衣為便,古今一也。
或謂其制起于趙武靈王之胡服,斯不然矣。
《曲禮》曰:“童子不衣裘裳。
”《玉藻》曰:“童子不裘不帛。
”《内則》曰:“十年,衣不帛,襦袴;二十可以衣裘帛。
”此數語實互相備,成年則裘帛而裳,否則不裘不帛而襦袴也。
《方言》曰:“複襦,江、湘之間謂之。
”即裋,與短同語,襦亦即侏儒之儒,其為短衣無疑。
古少者、賤者,皆服勞役,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而賤者恒衣短褐。
241戴德《喪服變除》:“童子當室,謂十五至十九,為父後,持宗廟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
”《玉藻》:“童子無缌服,聽事不麻。
”《注》曰:“雖不服缌,猶免,深衣,無麻,往給事也。
”蓋喪祭不可以襦袴,故加之深衣;正與庶人以深衣為吉服同也。
《左氏》昭公二十五年,師己稱童謠曰:“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蹇與襦。
”蓋言其将跋涉于外。
《方言》曰:“袴,齊、魯之間謂之。
”是凡行道者皆襦袴也。
又成公二十六年:“見靺韋之跗注。
”《注》曰:“戎服,若袴而屬于跗。
”雲若挎而不雲袴者,以袴不屬于跗,非謂無跨,否則當雲若裳矣。
或謂即宣公十二年之甲裳,為後世之戰裙者非也。
服勞、行道、從戎皆襦袴,所以便動作也。
若燕居取其溫暖,又或取脫著之便,則又貴乎長。
《論語·鄉黨》:“亵裘長。
”袍亦下至跗,《釋名》。
皆取其暖。
深衣連衣裳而一之,不過拘于禮服必用衣裳之制,其實已與袍衫無異。
後世此等拘泥去,則替深衣而徑代以袍衫矣。
《方言注》:“今或呼衫為襦。
”《急就篇注》:“長衣曰袍,下至足跗。
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皆可見襦與袍衫是一。
而《續漢書·輿服志》,以袍為古之深衣者?《釋名》曰:“衫,芟也。
衣無袖端也。
”《唐書·車服志》: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
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讕袖褾襈,為士人上服。
《類篇》:衣與裳連曰襕。
祿,袖端也。
襈,緣也。
蓋特加袖端及緣,以象深衣,其實則仍袍衫耳。
後漢時之袍,或有褾襈,亦未可知。
然觀馬周之議,則俗去之亦已久矣。
其便服轉尚裙襦,則仍取動作之便也。
惟習以袴為戎服及賤者之服,故必著裙。
魏、晉以後,車駕親軍,中外戒嚴,皆服袴褶。
《急就篇》注:“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
一日左衽之袍也。
”案左衽者原于胡服,非左衽者,自原于中國之戎服也。
賤者之服短衣,尤古今如一,可見有關實際之事,必不能因好尚而變遷。
古今中外,雖有小異,實必大同也。
衣之寬窄,随氣候而異。
南方氣候暖,多寬。
北方氣候寒,多窄。
吾國文化,本起于南,故衣服亦頗寬。
貴人尤甚。
蓋以是為美。
《禮記·儒行》:孔子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
”《注》雲:“逢,猶大也。
大掖之衣,大袂單衣,此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
庶人禅衣,袂二尺二寸,祛尺二寸。
”《周官》司服:士,“其齊服有玄端素端”。
《注》雲:“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廣袤等也。
其祛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
侈之者,蓋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則其袂三尺三寸,祛尺八寸。
”此雖無正文,然古必有貴者侈袂之俗,鄭乃據以為言也。
古代衣服,頗不自由。
一以封建之制,藉服飾以别等級,一由锢蔽之俗,率疾惡獨異者也。
《周官》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六曰同衣服。
242《注》雲:“民雖有富者,衣服不得獨異。
”商君治秦,蓋用此法。
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此明等級之說也。
《禮記·缁衣》:“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
”《王制》:“關執禁以譏,禁異服。
”鄭子臧好聚鹬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殺之于陳、蔡之間。
《左氏》僖公二十四年。
荀子曰:“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奇衣婦飾。
态度拟乎女子。
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
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
”《非相》。
此惡異己者之說也。
然各地方之服飾,初不甚一律,故孔子言:“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
”《儒行》。
《左氏》言鐘儀南冠而絷。
成公九年。
《國策》言異人楚服而見。
《秦策》。
又《史記》言:“子路冠雄雞,佩猳豚,陵暴孔子。
孔子設禮,稍誘子路。
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仲尼弟子列傳》。
則因氣類之異,而服飾不同者亦有之。
蓋好尚之殊,習俗之異,皆能使服飾不一律也。
《儒行》:“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苟子·哀公篇》:“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鹽鐵論·相刺篇》:“大夫曰:今文學衣冠有以殊于鄉曲,而實無以異于凡人。
”《刺議篇》:“文學曰: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真儒也。
”“大夫曰:文學褒衣博帶,竊周公之服。
鞠躬踧躇,竊仲尼之容。
”則當時儒者之服,确與恒人有異。
衣服所以章身,故富貴者多好華異。
然孔子曰:“國家未道,則不充其服焉。
”《玉藻》。
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左氏》闵公二年。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檀弓》。
此則公産之世,同甘共苦之規,演而為封建之初,制節謹度之道,有足使不稱其服之徒,抱愧色焉者矣。
古之裘,皆如今之反著。
故曰“虞人反裘而負薪,彼知惜其毛不知皮盡而毛無所附”也。
《新序·雜事》。
《玉藻》曰:“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
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
士不衣狐白。
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
麛裘青犴褎,絞衣以裼之。
羔裘豹飾,《注》“飾猶褎。
”缁衣以裼之。
狐裘,黃衣以裼之。
”又曰:“惟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
”《周官》: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獻。
功裘,以待頒賜。
”鄭司農雲:“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質。
良裘,王所服也。
功裘,卿大夫所服。
”後鄭雲:“良裘,《玉藻》所謂黼裘與?功裘,人功微粗,謂狐青麛裘之屬。
”此皆貴族之服。
《玉藻》又雲:“犬羊之裘不裼。
”《注》雲:“質略,又庶人無文飾。
”蓋平民之服也。
裼者,以衣加于裘上。
掩之曰襲,開裼衣露其裘曰裼。
《玉藻》曰:“裘之裼也,見美也。
服之襲也,充美也。
”《注》:“充猶覆。
”疑初因惜其毛,加衣以護之,後又因以為飾也,“凡當盛禮者,以充美為敬。
非盛禮者,以見美為敬”。
《聘禮鄭注》。
無裼衣為表裘,為不敬。
《玉藻》:“表裘不入公門。
”绤之上,亦必加衣,時曰袗。
《論語》所謂“當暑,袗绤,必表而出之”者也。
《鄉黨》。
不則不敬與表裘同。
《郊特牲》曰:“大古冠布,齊則缁之。
”《雜記注》曰:“大白冠,大古之布冠也。
”《冠禮記》曰:“三王共皮弁素積。
”其服用之甚廣,《玉藻》:“天子皮弁,以日視朝,遂以食。
”《鄉黨》:“素衣麂裘”,《鄭注》:“視朝之服,君臣同服也。
”《小雅》:“有《注》:“弁,皮弁也。
天子諸侯朝服以燕。
”《郊特牲》:“祭之日,天子皮弁以聽祭報。
”《明堂位》:“皮弁,素積,以舞大夏。
”《學記》:“大學始教,皮弁釋菜。
”《聘禮》:賓皮弁以聘。
又賓射、燕射亦用之。
蓋未知染色時之遺制。
《月令》:季夏,命婦官染采。
《周官》:地官有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
天官有染人,掌染絲物,掌凡染事。
則其技稍進矣。
其物有藍、《月令》:仲夏,命民毋艾藍以染。
蒨、《爾雅》:茹茅搜,即此物。
齊人謂之鞈。
象鬥、染黑,見染草。
紫茢、染紫,見染草《注》。
丹秫見《鐘氏》。
之屬。
其染法:則《爾雅》言:一染謂之,《既夕禮注》:“今紅也。
”再染謂之,《士冠禮注》:“再入謂之。
”三染謂之。
《士冠禮疏》:“一染至三染,同名淺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