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關燈
第一節 飲食 飲食之演進,一觀其所食之物,一觀其烹調之法。

    《禮記·禮運》曰:“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疏》雲:“雖有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

    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

    ”案人當饑餓時,實無物不食。

    《詩·豳風》曰:“九月築場圃。

    ”《箋》雲:“耕治之以種菜茹。

    ”《疏》雲:“茹者,咀嚼之名。

    以為菜之别稱,故書傳謂菜為茹。

    ”然則古人當不能飽時,亦食草根樹皮也。

    《管子·七臣七主》曰:“果蓏素食當十石。

    ”《墨子·辭過》曰:“古之民,素食而分處。

    ”素食即疏食,見《月令鄭注》。

    227疏食有二義:一指谷以外之物,一指谷類之粗疏者,《禮記·雜記》:“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飽。

    少施氏食我以禮。

    吾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

    吾飧,作而辭曰:疏食也,不足以傷吾子。

    ”《疏》曰:“疏粗之食。

    ”是後一義也。

    前一義,後人作蔬以别之,蓋草木較谷食為觕疏,故得疏食之名,後遂引伸以稱谷食之粗疏者也。

    此漁獵搜采之時所食之物也,逮知耕稼而其勢一變。

     熟食之始,或則暴之于日,或燒石以熟食物。

    昔從殘肉及日,《說文》。

    蓋暴幹之以便貯藏。

    《禮運》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其燔黍而捭豚,污尊而抔飲,蒉桴而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

    ”《注》雲:“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猶然。

    ”此即今所謂石烹。

    228逮有陶器,乃知烹煮,并有各種熟食之法。

    《禮運》言,後聖有作,修火之利,以炮、《注》:“裹燒之也!”以燔、《注》:“加于火上。

    ”以烹、《注》:“煮之镬也。

    ”以炙《注》:“貫之火上。

    ”是也。

    既能烹煮,則稍知調和。

    古但煮肉為汁,後人謂之大羹。

    《士昏禮注》。

    按汁,古文作清,見《公食大夫禮注》。

    後世則能和以鹽菜,為铏羹矣。

    見《禮運》。

    雲污尊而抔飲者?《注》雲:“污尊,鑿地為尊也。

    抔飲,手掬之也。

    ”蓋大古僅飲水,是為後世所謂玄酒。

    《士昏禮疏》雲:“相對,玄酒與明水别,通而言之,明水亦名玄酒。

    ”案《禮運》雲:“玄酒之尚。

    ”《郊特牲》作“玄酒明水之尚”。

    明水二字,乃注語也。

    《魏策》雲:“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

    ”後人或謂酒始于是,非也。

    此乃言酒之旨者,非謂前此無酒。

    《士昏禮疏》雲:“污尊杯飲,謂神農時。

    雖有黍稷,未有酒醴。

    後聖有作,以為醴酪,據黃帝以後。

    ”雖出億度然初有谷時,未必以之為酒,《聘禮注》雲:“凡酒,稻為上,黍次之。

    ”《周官·酒正疏》雲:“五齊,三酒。

    ”俱用秫、稻、麹蘖,鬯酒用黑黍。

    則說亦可通也。

    污尊杯飲,自是飲水,《疏》謂鑿地盛酒,非。

    《周官》酒正有五齊、三酒、四飲,四飲最薄,五齊次之,三酒最後,而昔人以五齊祭,三酒飲,可見酒味之日趨于厚矣。

    祭禮多存古制,如玄酒明水是也。

     公産之世,飲食亦必公,229斯巴達之食堂,即其遺制,非霸者所能強為也。

    《禮記·禮器》曰:“周禮其猶醵與?”《注》曰:“王居明堂之禮,仲秋乃命國醵。

    ”此即後世之賜酺。

    獨酌本非所禁,亦不能禁,古所禁者,皆群飲也。

    230《酒诰》曰:“群飲,女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

    ”當酒禁甚嚴之世,猶或甘冒司敗之誅,蓋由積習已深,猝難改易。

    《易·序卦傳》曰:“飲食必有訟。

    ”即因群聚易緻争阋,非争食也。

    當此之時,其所食之物,亦必無異,故許行謂“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也。

    《孟子·滕文公上》。

    然至後來,則顯分等級矣。

    《左氏》:齊師伐魯,魯莊公将戰,曹刿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莊公十年。

    《注》:“肉食,在位者。

    ”《疏》雲:“昭四年《傳》說頒冰之法雲:食肉之祿,冰皆與焉。

    大夫命婦喪浴用冰,則大夫以上,乃得食肉。

    ”是惟貴者乃得食肉也。

    《王制》言六十非肉不飽,《孟子》言七十可以食肉,《梁惠王上》。

    是惟老者乃得食肉也。

    而食肉之中,又分等級。

    古男子多畜犬,女子多畜豕。

    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鄉飲酒之禮:“其牲狗。

    ”《禮記·鄉飲酒》。

    《士婚禮》:“舅姑入室,婦以特豚饋。

    ”《劄記·昏義》。

    《越語》:“生丈夫者二壺酒,一犬;生女子者,二壺酒,一豚。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同。

    蓋各因其所牧以為馔。

    馬、牛、羊、豕、犬、雞,并稱六畜,農耕之世,牧地既少,馬、牛、羊皆不能多畜;馬、牛又須供耕田服乘之用;而犬、豕與雞,遂為常食,魚鼈不待畜,尤為饒多。

    231《王制》曰:“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亦見《玉藻》。

    《國語·楚語》:屈建曰:“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獻,庶人有魚炙之薦。

    ”又觀射父曰:“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

    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大牢。

    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

    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

    士食魚炙,祀以特牲。

    庶人食菜,祀以魚。

    ”《詩》:“牧人乃夢,衆惟魚矣”,“大人占之,衆惟魚矣,實惟豐年。

    ”《箋》雲:“魚者,衆人之所以養也。

    今人衆相與捕魚,則是歲熟相供養之祥。

    ”案孟子言:“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

    ”又言:“數罟不入污池,魚鼈不可勝食。

    ”與“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并言,蓋以為少者之食。

    《公羊》言晉靈公使勇士殺趙盾,窺其戶,方食魚飧。

    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

    為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也。

    宣公六年。

    則魚飧實賤者之食,鄭《箋》之言是也。

    此同一肉食,又因難得易得而分等級也。

    而晚周貴族之侈靡,尤有可怵目刿心者。

    《墨子·辭過》曰:“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

    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

    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充腹而已矣。

    故其用财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

    今則不然,厚斂于百姓,以為美食刍豢。

    蒸炙魚鼈,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

    《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

    ”趙《注》:“食列于前方一丈。

    ”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

     冬則凍冰,夏則飾。

    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

    ”案古人常食,不過羹飯。

    232《王制》曰:“羹食,自諸侯以下至于庶人,無等。

    ”《注》曰:“羹食,食之主也。

    ”《疏》曰:“此謂每日常食。

    ”《左氏》隐公元年言颍考叔有獻于公,公賜之食。

    食舍肉。

    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注》曰:“宋華元殺羊為羹享士,蓋古賜賤官之常。

    ”《疏》曰:“《禮》公食大夫,及《曲禮》所記大夫士與客燕食,皆有牲體殽胾,非徒設羹而已。

    此與華元享士,惟言有羹,故疑是賜賤官之常。

    ”案《論語·雍也》:孔子稱顔回一箪食,一瓢飲,《述而》自言飯疏食飲水。

    《鄉黨》記孔子雖疏食菜羹,必祭。

    《孟子·告子上》言箪食豆羹。

    《禮記·檀弓》言黔敖左奉食,右執飲。

    《墨子·節用》稱堯黍稷不二,羹胾不重。

    《戰國·韓策》張儀言韓“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皆古常食以羹飯為主之征也。

    《禮記·曲禮》曰:“凡進食之禮:左殽右哉,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處外,醯醬處内。

    蔥處末,酒漿處右。

    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管子·弟子職》曰:“凡彼置食:鳥獸魚鼈,必先菜羹。

    羹哉中列,胾在醬前。

    其設要方。

    飯是為卒,左酒右醬。

    ”所加者,一不過殽胾、脍炙、醯醬、蔥、酒漿,一不過酒醬及肉,然為大夫土與賓客燕食及養老之禮矣。

    如所言列之,方不逾尺,而當時貴人,至于方丈。

    《周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膳用六牲,飲用六清,水、漿、醴、涼、醫、酏。

    羞用百有二十品,即庶羞,出于牲及禽獸,以備滋味。

    據《鄭注》,即《禮記·内則》膳膷臐醢至楂梨姜桂一節所言各物,惟數不及百二十耳。

    珍用八物,《注》雲:淳熬、淳母、炮、牂、珍、漬、熬、肝膋,亦見《内則》。

    醬用百有二十甕。

    《注》雲:醯醢,見醯人職。

    食醫雲: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王日一舉,鼎十二物皆有俎。

    齊則日三舉。

    有小事而飲酒,謂之稍事,此後鄭說:司農以為非日中大舉時而閑食。

    設薦脯醢。

    内羞則笾人供四笾之實,醢人供四豆之實。

    賓客之食,詳見《禮經·聘禮》《周官》掌客、大行人;士夫家飲食,詳見《禮記·内則》;其侈亦相等。

    至于平民,則有啜菽飲水,并養老之禮而不能盡者。

    《檀弓》。

    孔子言:“大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

    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大戴記·千乘》。

    蓋凡民皆食少事煩,遂至形容枯槁矣。

    《曲禮》曰:“歲兇,年不順成,君膳不祭肺。

    ”《玉藻》謂年不順成,則天子食無樂。

    又言“至于八月不雨,君不舉”。

    《王制》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

    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

    ”雖已非饔飧而治之規,猶略存同甘共苦之意,後世則并此而不能行,遂至于“狗彘食人食”,而“途有餓莩”矣。

    《孟子·梁惠王上》。

    豈不哀哉? 《郊特牲》曰:“凡飲,養陽氣也。

    ”《射義》曰:“酒者,所以養老也,所以養病也。

    ”《周官》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瘍醫亦曰:以五味節之,《注》曰,五味:醯、酒、饴、蜜、姜、桂、鹽之屬。

    蓋酒有興奮之用,故古人謂可扶衰起病也。

    《周官》漿人,六飲有涼。

    司農曰:“涼,以水和酒也。

    ”其說必有所本。

    233《韓詩》說酒器曰: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觚、觯、角、散,總名曰爵。

    其實曰觞,觞者,饷也。

    觥亦五升,所以罰不敬。

    古《周禮》說: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

    馬季長說:豆當為鬥,與一爵三觯相應。

    《五經異義》。

    《玉藻》曰:“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油油,以退。

    ”古權量于今三之一,三爵略如今一升,此尚近乎情理。

    《考工記》曰:“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量。

    ”淳于髡說齊王:臣飲一鬥亦醉,一石亦醉;《史記·滑稽列傳》。

    則大遠乎事情矣。

    蓋古人之飲酒,皆以水和之,故其多如是。

    量有不同,而獻酬所用酒器,大小相等,正以和水多少,各從其便故也。

    《樂記》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

    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

    此先王之所以避酒禍也。

    ”此蓋指鄉飲等禮言之。

    《賓之初筵》之詩,極陳時人酒德之惡。

    《酒诰》曰:“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

    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蓋淫酗之習,起于王公大人,而波及于黎庶矣。

     刺激之品,如茶菸等,皆非古人所有。

    古人所好,則為香及葷辛。

    234《士相見禮》:“夜侍坐,問夜,膳葷,請退可也。

    ”《注》曰:“膳葷,謂食之葷辛物,蔥薤之屬,食之以止卧,古文葷作薰。

    ”《疏》曰:“雲古文葷作薰者?《玉藻》雲:膳于君,有葷桃茢,作此葷。

    鄭注《論語》作焄,義亦通,若作薰,則《春秋》一薰一蕕,薰香草也,非葷辛之字,故疊古文不從也。

    ”案薰與葷雖或相借,然其義自有别。

    薰指香料,如郁鬯是也。

    《周官·鬯人疏》,謂鬯酒非可飲之物,僅以給浴,然其初必以供飲也。

    蔥薤氣雖葷而味非辛,故鄭言之屬以該之。

    辛蓋指姜桂等物。

    又《左氏》昭公二十年:“異如和羹焉,水、火、醯、醬、鹽、梅以烹魚肉。

    ”《疏》雲:“此說和羹而不言豉,古人未有豉也。

    《禮記·内則》《楚辭·招魂》,備論飲食,而不言及豉,史遊《急就篇》乃有蕪荑鹽豉。

    蓋秦、漢以來始為之焉。

    ”此亦古今好尚之異也。

     第二節 衣服 《禮記·禮運》曰:昔者先王“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墨子·辭過》曰:“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清。

    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治絲麻,梱布帛,以為民衣。

    ”案古冠之最通用者為弁,弁以皮為之。

    235甲則後世猶用革。

    帶用韋,襪亦從韋。

    屦用皮。

    此皆衣皮之遺俗。

    孫诒讓《墨子閑诂》曰:“帶茭,疑即《喪服》之絞帶,《傳》雲:“絞帶者,繩帶也。

    ”亦即《尚賢篇》所謂帶索。

    ”《記·郊特牲》曰:“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

    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

    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諸侯貢屬焉。

    草笠而至,尊野服也。

    ”《詩》雲:“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毛傳》雲:“台所以禦暑,笠所以禦雨也。

    ”《箋》雲:“台夫須也。

    ”《左氏》襄公十四年,晉人數戎子駒支曰:“乃祖吾離被苫蓋。

    ”《注》曰:“蓋,苫之别名。

    ”《疏》曰:“言無布帛可衣,惟衣草也。

    ”僖公四年:“共其資糧屝屦。

    ”《注》曰:“屝,草屦。

    ”《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蹤也。

    ”《注》曰:“草履。

    ”此則古所謂卉服。

    《禹貢》冀州島夷皮服,揚州島夷卉服,吾族演進淺時,蓋與夷狄同俗也。

    《新序·雜事》:“田贊衣儒衣見荊王。

    荊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對曰:衣又有惡此者。

    荊王曰:可得聞邪?對曰:甲惡于此。

    王曰:何謂也?對曰:冬日則寒,夏日則熱,衣無惡于甲者矣。

    ”此即墨子不輕而清不輕而溫之說,可見知用麻絲,實為衣服之一大變也。

    既有絲,即有絮纩,《禮記·玉藻》:“纩為禍襕,缊為袍。

    ”《注》雲:“纩謂新綿,缊謂纩及舊絮。

    ”《疏》雲:“好者為綿惡者為絮。

    ”《說文》:“絮,敝綿也。

    ”《公羊》昭公二十年《解诂》,又以絮為新綿,蓋皆對文别,散則可以相通。

    古絮纩頗貴,故必五十乃得衣帛。

    《孟子·梁惠王上》。

    貴者以裘禦寒,賤者則衣褐。

    236《詩》“無衣無褐”,《箋》雲:“褐,毛布也。

    ”《孟子·滕文公上》“許子衣褐”,《注》雲:“褐,以毳織之,若今馬衣。

    ”此古衣服材料之大宗也。

     《易·系辭傳》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疏》曰:“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曰垂衣裳也。

    ”《淮南·氾論》曰:“伯餘之初作衣也,麻索履,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

    後世為之機杼勝複,以領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

    ”《注》曰:“伯餘,黃帝臣。

    《世本》曰:伯餘制衣裳。

    一曰伯餘黃帝。

    ”伯餘黃帝之伯餘二字,疑衍。

    謂《世本》&mdash曰黃帝作衣裳也。

    黃帝、堯、舜為古文明昌盛之世,其時有絲麻布帛所作衣裳,蓋可信。

    謂治其麻絲,即在是時,則未必然矣。

     皮服卉服,蓋一原于南,一原于北,非卉服,無由知用麻絲,則衣服實起于南也。

    以材料論如此,以裁制之法論亦然。

    古之服:蔽上體者為衣。

    其後分别短者曰襦,長者曰袍、衫。

    237下體親身者為裈。

    有可蔽胫者曰袴。

    袴,《說文》作绔,雲:“胫衣也。

    ”,《說文》雲:“绔踦也。

    ”即今所謂袴。

    逼束其胫,自足至膝者曰邪幅,亦曰逼,即後世之行縢。

    《詩·采菽箋》。

    其外為裳。

    裳之外又有黻,亦曰以皮為之,以蔽前。

    邪幅之外為襪。

    著于足者為履。

    覆首者有冕、弁、冠、巾等。

    此其形制之大略也。

    案衣服之始,非以裸露為亵,而欲以蔽體,亦非欲以禦寒。

    蓋古人本不以裸露為恥,冬則穴居或炀火,《莊子·盜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238亦不藉衣以取暖也。

    衣之始,蓋用以為飾,故必先蔽其前,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實加飾焉以相挑誘。

    鄭注《乾鑿度》,所謂“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者也。

    《詩·采菽》,《左氏》桓公二年《疏》引。

    夫但知蔽前為黻,兼知蔽後則為裳矣。

    此即南方民族之幹闌。

    寒地之人效之,緊束其體,則變為裈,更引而長之,而為之以便行動,則成為袴。

    《淮南·原道》言九疑之南,“短绻不绔,以便涉遊”,可見袴非南方所有。

    以此推之,屦襪亦當始于北。

    古人以跣為敬,239蓋以開化始于南方,為禮之所自出,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故沿襲焉而不敢變也。

    《史記·叔孫通傳》,言其“短衣楚制”,可見袍衫亦必北人所為。

    冕弁及冠,古人視之,極為隆重,度其緣起必早,蓋亦當始于南。

    然亦所以為飾,而非所以取暖也。

    始制衣服之時不可知,其緣起之地,略可推測則如此。

     覆首之物,最早者當為帽。

    《淮南·氾論》曰:“古者鍪而卷領。

    ”鍪即帽。

    《說文》:“冒,小兒蠻夷頭衣也。

    ”蓋中國後有冠冕,小兒及蠻夷,則猶沿舊制也。

    冕為古人所最尊。

    其制:以木為幹。

    《周官·弁師疏》引叔孫通漢禮器制度,廣八寸,長尺六寸。

    《續漢書·輿服志》:明帝永平二年(59),用歐陽、夏侯說制,廣七寸,長尺二寸。

    前圓後方。

    《禮記·王制疏》引應劭《漢官儀》,廣七寸,長八寸。

    用布衣之。

    《論語·子罕》:子曰:麻冕禮。

    前俯後仰。

    黈纩掩聰,纩,薛綜《東京賦注》雲:以黃綿大如丸,縣冠兩邊,當耳,後易以玉;曰瑱。

    縣瑱之繩曰鱿。

    見《左氏》桓公二年《疏》。

    垂旒蔽明。

    《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禮運》雲:朱綠藻十有二旒,《周官》弁師,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

    注雲:合五采為之繩,垂于延之前後,各十二,案垂于後似非蔽明之義。

    又司服冕服有六,而弁師雲掌玉之五冕,《注》言大裘之冕無旒,亦顯與《郊特牲》言“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者相背也。

    《禮運》又言旒之數,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而《說文》雲:“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記·雜記》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

    ”則士無冕。

    蓋大夫士原為貴族平民之界,然其後等級稍平,則亦以大夫之禮,下施之于士,古制原不能一律也。

    《周官·鄭注》,又言衣之冕九旒,毳衣之冕七,希衣之冕五,玄衣之冕三,又推言公、侯、伯、子、男、卿、大夫缫玉之制,皆以意差次,無确據。

    蓋野蠻時代之飾。

    弁制略與冕同。

    所異者,“弁前後平,冕則前低一寸餘耳”。

    《弁師疏》。

    《公羊》宣公三年《解诂》曰:“皮弁武冠,爵弁文冠。

    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

    加旒曰冕。

    ”《士冠禮記》曰:“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

    ”《郊特牲》同。

    《注》謂其制之異同皆未聞。

    宋綿初《釋服》雲:經意若言委貌弁,章甫冔,毋追收,大同而小異,其說是也。

    然則弁為初制,冕其後起加飾者耳。

    《弁師注》:“弁者,古冠之大稱,委貌缁布曰冠。

    ”《疏》雲:“六冕皆得稱弁。

    委貌缁布,散文亦得言弁。

    ”《續漢書·輿服志》: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

    所謂夏之毋追殷之章甫者也。

    冠之制則大異。

    《說文》曰:“冠,豢也,所以豢發。

    ”蓋古重露發,故必韬之以縱,《士冠禮》:“缁廣終幅,長六尺。

    ”結之為,然後固之以冠。

    《内則》:子生,“三月之末,擇日,翦發為髻,男角女羁,否則男左女右。

    ”《注》雲:“髻,所遺發也。

    夾囟曰角,午達曰羁。

    ”《疏》雲:“囟是首腦之上縫。

    夾囪兩方當角之處,留發不翦。

    女翦發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不如兩角相對,故曰羁。

    羁者,隻也。

    ”又雲:男女未冠笄者總角,則以無笄,直結其發,聚之為兩角。

    此古未成人者之發飾也。

    其髻,長大猶存之。

    謂之髦,以順父母幼小之心。

    親死,既殡,乃說之,見《既夕禮》。

    其形象,《注》雲未聞。

    《詩·柏舟毛傳》雲:“髦者,發齊眉。

    ”古冠形略如後世之喪冠。

    中有梁廣二寸。

    喪冠廣二寸,見《喪服》。

    《疏》雲:古冠當同。

    冠形穹隆,其長當尺有數寸也。

    冠之卷謂之武。

    以布圍發際,自前而後,及項,則有以結之,缺而不周,故謂之缺項。

    《士冠禮》。

    “居冠屬武。

    ”《玉藻》文。

    居謂燕居。

    否則冠與武别,臨著乃合之,所謂“有事然後”也。

    亦《玉藻》文。

    者,以組二屬于武,結頤下,曰纓,有餘,垂為飾,是曰。

    冕弁有笄用纮,冠無笄用纓。

    纮以一條組,于右笄上系定,繞頤下,上于右相,今之廂字。

    笄上繞之。

    以有笄,用力少,故從下而上。

    冠無笄,用纓力多,故從上而下也。

    喪冠以繩為組,故纓武同材,見《雜記》。

    冠為成人之服,亦為貴人之服若賤者則惟用巾,故《呂覽》謂庶人不冠弁,《上農》。

    《釋名》謂二十成人,庶人巾,土冠也。

    巾以葛為之,形如。

    《後漢書·郭泰傳注》引周遷《輿服雜事》。

    《玉篇》,帽也。

    巾以覆髻則曰帻。

    《獨斷》謂帻古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後世以巾為野人處士之服,蓋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