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族疆域
關燈
小
中
大
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道積石山。
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
弱水出窮石,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絕流沙,南至南海。
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凡四水者,帝之神泉。
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此篇述八殥、八纮、八極,皆自東北而東,而東南,而南,而西南,而西,而西北,而北,《禹貢》除特首冀州外,餘八州之次亦然,足征其同本舊說。
《淮南》弱水,必出西南,今本乃後人據《禹貢》所改,上文雲:“水有六品。
”又雲:“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水有六品者?下文雲:“山為積德,川為積刑。
”“丘陵為牡,溪谷為牝。
”陽數九,陰數六,故山有九而水有六也。
六水蓋于四水之外,益以江、淮,則遼水即弱水,138黑水即洋水也。
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乃方士荒怪之說,安得鑿求所在乎?參看第七章第五節。
則知九州之說,亦春秋、戰國學者,以意區分耳。
139《漢書·地理志》雲:“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
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
”馬融雲:“禹平水土,置九州。
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齊為營州。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
鄭玄雲:“舜以青州越海,而分齊為營州;冀州南北大遠,分衛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
”《爾雅·釋文》。
郭璞、《爾雅注》。
李巡、《釋文》引。
孫炎《詩·周南·召南譜疏》。
以《爾雅》所說為殷制。
皆類乎夢呓也。
九州為古小部中度地居民之法。
已見第七章第三節。
古人笃于宗教,故知識稍進,又以天文與地理相牽合。
《周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此即《呂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之說。
《有始覽》。
鄭《注》雲:“其書亡矣,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
”此即《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之說,分州之必以九或十二者以此。
疆域之廣狹,今古不侔,而九與十二之數不容變,則其所分必不能一緻矣。
《史記·孟荀列傳》雲: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叙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淮南·地形》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
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弁州曰并土。
正中冀州曰中土。
西北台州曰肥土。
正北濟州曰成土。
東北薄州曰隐土。
正東陽州曰申土。
”所謂農土,蓋即鄒衍所謂赤縣神州,其名亦本舊聞,非新創也。
《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裡。
”《孟子》亦曰:“今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
”《梁惠王上》。
而《淮南》言:“九州之大,純方千裡。
”則其所謂九州者,僅當《王制》《禹貢》之一州。
140鄒衍所謂禹所叔九州者,乃于《王制》《禹貢》等書之一州中,複分為九。
今《禹貢》《爾雅》《呂覽》《周官》所言之一州,已當赤縣神州者九矣。
衍說之異于人者,時人謂天下之大,止于《禹貢》等書所言之九州,衍則謂有如是者九,非謂當有如是者八十一也。
《淮南》又曰:“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裡。
自東北方,曰大澤,曰無通。
東方曰大渚,曰少海。
東南方曰具區,曰元澤。
南方曰大夢,曰浩澤。
西南方曰渚資,曰丹澤。
西方曰九區,曰泉澤。
西北方曰大夏,141曰海澤。
北方曰大冥,曰寒澤。
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裡。
自東北方,曰和丘,曰荒土。
東方曰棘林,曰桑野。
東南方曰大窮,曰衆女。
南方曰都廣,曰反戶。
西南方曰焦僥,曰炎土。
西方曰金丘,曰沃野。
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
北方曰積冰,曰委羽。
八纮之外,乃有八極。
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
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
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
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
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
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阊阖之門。
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
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八極即八纮之極邊,非别有其地。
八殥在中國之外,為澤,八纮在八殥之外,又為陸。
蓋澤居之時,本族所居之洲以外為水,其外又為他族之地。
《淮南》之八殥,即鄒衍之裨海。
以地理雖難征實,其緣起實可推求也。
邃古中嶽,系指泰山,142已見第三章。
所謂四渎,觀第七章第二節所引《湯诰》,實就所居之地言之。
正如宋代東、西、南、北四河之名,乃以汴梁為中所錫。
《淮南》九州,名義雖難強求,然濟水下流,似在正北,則其所謂神州,正泰山四面之地。
《淮南》又曰“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谷,桑、麻、魚、鹽出焉”,故稱其地為農土也。
華夏邃初之疆域,可以微窺矣。
《王制》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裡而近。
自南河至于江,千裡而近。
自江至于衡山,千裡而遙。
自東河至于東海,千裡而遙。
自東河至于西河,千裡而近。
自西河至于流沙,千裡而遙。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
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裡。
”則為春秋、戰國時疆域,如《禹貢》《爾雅》《呂覽》《周官》之所雲者。
析方三千裡之地為九,固适得方千裡者九也。
《爾雅·釋地》雲:“東至于泰遠,西至于邠國,南至于濮鉛,北至于祝栗,謂之四極。
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明堂位》雲:九夷、八蠻、六戎、五狄。
鄭《箋詩·蓼蕭序》,與今《爾雅》同。
《注》《周官》職方,布憲,則同《明堂位》。
《蓼蕭序疏》雲:數既不同,而俱雲《爾雅》,則《爾雅》本有兩文。
又引《鄭志》答趙商問雲:無國别之名,故不定。
四海蓋當時夷狄之地,合之則成五千裡之封,《周官》所雲,竊疑亦不過如此。
143謂四面相距,為方萬裡者,實誤也。
《爾雅》之四海,蓋同《淮南》之八殥;四荒即其八纮;四極即其八極。
郭《注》雲“四極,四方極遠之國”,“四荒次四極”,“四海次四荒”,說固不誤。
予昔信朱緒曾之說,《開有益齋經》說。
謂鄰即公劉之邑濮為熊通所啟,見第九章第二節。
祝栗即涿鹿聲轉,謂四極在四荒之内。
由今思之,實未必然。
《說文·水部》:汃,西極之水也,引《爾雅》西至于汃國,則今本邠乃誤字。
濮族占地甚廣,《爾雅》之濮鉛,斷不能說為熊通所啟。
涿鹿即彭城,更非使譯所極矣。
《漢書·西域傳》言:安息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後漢書·西域傳》,則又謂在大秦之西矣。
蓋于其地本不審知,徒以為西方極遠之國,遂以己所知極西之地當之也。
《爾雅》言四荒、四極之名,亦正如此。
必求其地之所在,轉緻誤矣。
《楚辭·招魂》曰:“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止些。
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
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裡些。
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裡些。
旋人雷淵,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脫,其外曠宇些。
赤蟻若象,玄蜂若壺些。
五谷不生,藂是食些。
其土爛人,求水無所得些。
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些。
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飛雪千裡些。
”辭皆荒昧。
而又非全無所因,殊足見古人所謂四海之外者為如何也。
古人之言地理,又有系據天象推測而得者。
如《爾雅》言:“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人為大蒙。
”《周髀》言兩極之下,夏有不釋之冰,物有朝生暮獲是也。
古蓋天家言,以地為平面。
北極居中央,四面皆為南,故其南方無窮。
《莊子·天下》,舉惠施之言曰:“南方無窮而有窮”,乃反乎恒情而言之也。
《呂覽·有始覽》曰:“凡四海之内,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
《管子·地數》《輕重乙》《淮南·地形》《五藏山經》篇末說皆同。
出水八千裡,受水者亦八千裡。
《五藏山經》篇末同。
出水者作出水之山。
凡四極之内,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裡,南北亦五億又九萬七千裡。
”《淮南·地形》:“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使豎亥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
一曰禹令豎亥。
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郭《注》:“選,萬也。
”亦系如此。
非真目驗所得,并非傳聞之辭也。
與《禹貢》等書所言地理,根源各别,不可混淆。
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
弱水出窮石,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絕流沙,南至南海。
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凡四水者,帝之神泉。
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此篇述八殥、八纮、八極,皆自東北而東,而東南,而南,而西南,而西,而西北,而北,《禹貢》除特首冀州外,餘八州之次亦然,足征其同本舊說。
《淮南》弱水,必出西南,今本乃後人據《禹貢》所改,上文雲:“水有六品。
”又雲:“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水有六品者?下文雲:“山為積德,川為積刑。
”“丘陵為牡,溪谷為牝。
”陽數九,陰數六,故山有九而水有六也。
六水蓋于四水之外,益以江、淮,則遼水即弱水,138黑水即洋水也。
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乃方士荒怪之說,安得鑿求所在乎?參看第七章第五節。
則知九州之說,亦春秋、戰國學者,以意區分耳。
139《漢書·地理志》雲:“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
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
”馬融雲:“禹平水土,置九州。
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齊為營州。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
鄭玄雲:“舜以青州越海,而分齊為營州;冀州南北大遠,分衛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
”《爾雅·釋文》。
郭璞、《爾雅注》。
李巡、《釋文》引。
孫炎《詩·周南·召南譜疏》。
以《爾雅》所說為殷制。
皆類乎夢呓也。
九州為古小部中度地居民之法。
已見第七章第三節。
古人笃于宗教,故知識稍進,又以天文與地理相牽合。
《周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此即《呂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之說。
《有始覽》。
鄭《注》雲:“其書亡矣,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
”此即《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之說,分州之必以九或十二者以此。
疆域之廣狹,今古不侔,而九與十二之數不容變,則其所分必不能一緻矣。
《史記·孟荀列傳》雲: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叙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淮南·地形》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
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弁州曰并土。
正中冀州曰中土。
西北台州曰肥土。
正北濟州曰成土。
東北薄州曰隐土。
正東陽州曰申土。
”所謂農土,蓋即鄒衍所謂赤縣神州,其名亦本舊聞,非新創也。
《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裡。
”《孟子》亦曰:“今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
”《梁惠王上》。
而《淮南》言:“九州之大,純方千裡。
”則其所謂九州者,僅當《王制》《禹貢》之一州。
140鄒衍所謂禹所叔九州者,乃于《王制》《禹貢》等書之一州中,複分為九。
今《禹貢》《爾雅》《呂覽》《周官》所言之一州,已當赤縣神州者九矣。
衍說之異于人者,時人謂天下之大,止于《禹貢》等書所言之九州,衍則謂有如是者九,非謂當有如是者八十一也。
《淮南》又曰:“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裡。
自東北方,曰大澤,曰無通。
東方曰大渚,曰少海。
東南方曰具區,曰元澤。
南方曰大夢,曰浩澤。
西南方曰渚資,曰丹澤。
西方曰九區,曰泉澤。
西北方曰大夏,141曰海澤。
北方曰大冥,曰寒澤。
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裡。
自東北方,曰和丘,曰荒土。
東方曰棘林,曰桑野。
東南方曰大窮,曰衆女。
南方曰都廣,曰反戶。
西南方曰焦僥,曰炎土。
西方曰金丘,曰沃野。
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
北方曰積冰,曰委羽。
八纮之外,乃有八極。
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
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
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
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
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
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阊阖之門。
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
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八極即八纮之極邊,非别有其地。
八殥在中國之外,為澤,八纮在八殥之外,又為陸。
蓋澤居之時,本族所居之洲以外為水,其外又為他族之地。
《淮南》之八殥,即鄒衍之裨海。
以地理雖難征實,其緣起實可推求也。
邃古中嶽,系指泰山,142已見第三章。
所謂四渎,觀第七章第二節所引《湯诰》,實就所居之地言之。
正如宋代東、西、南、北四河之名,乃以汴梁為中所錫。
《淮南》九州,名義雖難強求,然濟水下流,似在正北,則其所謂神州,正泰山四面之地。
《淮南》又曰“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谷,桑、麻、魚、鹽出焉”,故稱其地為農土也。
華夏邃初之疆域,可以微窺矣。
《王制》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裡而近。
自南河至于江,千裡而近。
自江至于衡山,千裡而遙。
自東河至于東海,千裡而遙。
自東河至于西河,千裡而近。
自西河至于流沙,千裡而遙。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
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裡。
”則為春秋、戰國時疆域,如《禹貢》《爾雅》《呂覽》《周官》之所雲者。
析方三千裡之地為九,固适得方千裡者九也。
《爾雅·釋地》雲:“東至于泰遠,西至于邠國,南至于濮鉛,北至于祝栗,謂之四極。
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明堂位》雲:九夷、八蠻、六戎、五狄。
鄭《箋詩·蓼蕭序》,與今《爾雅》同。
《注》《周官》職方,布憲,則同《明堂位》。
《蓼蕭序疏》雲:數既不同,而俱雲《爾雅》,則《爾雅》本有兩文。
又引《鄭志》答趙商問雲:無國别之名,故不定。
四海蓋當時夷狄之地,合之則成五千裡之封,《周官》所雲,竊疑亦不過如此。
143謂四面相距,為方萬裡者,實誤也。
《爾雅》之四海,蓋同《淮南》之八殥;四荒即其八纮;四極即其八極。
郭《注》雲“四極,四方極遠之國”,“四荒次四極”,“四海次四荒”,說固不誤。
予昔信朱緒曾之說,《開有益齋經》說。
謂鄰即公劉之邑濮為熊通所啟,見第九章第二節。
祝栗即涿鹿聲轉,謂四極在四荒之内。
由今思之,實未必然。
《說文·水部》:汃,西極之水也,引《爾雅》西至于汃國,則今本邠乃誤字。
濮族占地甚廣,《爾雅》之濮鉛,斷不能說為熊通所啟。
涿鹿即彭城,更非使譯所極矣。
《漢書·西域傳》言:安息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後漢書·西域傳》,則又謂在大秦之西矣。
蓋于其地本不審知,徒以為西方極遠之國,遂以己所知極西之地當之也。
《爾雅》言四荒、四極之名,亦正如此。
必求其地之所在,轉緻誤矣。
《楚辭·招魂》曰:“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止些。
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
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裡些。
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裡些。
旋人雷淵,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脫,其外曠宇些。
赤蟻若象,玄蜂若壺些。
五谷不生,藂是食些。
其土爛人,求水無所得些。
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些。
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飛雪千裡些。
”辭皆荒昧。
而又非全無所因,殊足見古人所謂四海之外者為如何也。
古人之言地理,又有系據天象推測而得者。
如《爾雅》言:“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人為大蒙。
”《周髀》言兩極之下,夏有不釋之冰,物有朝生暮獲是也。
古蓋天家言,以地為平面。
北極居中央,四面皆為南,故其南方無窮。
《莊子·天下》,舉惠施之言曰:“南方無窮而有窮”,乃反乎恒情而言之也。
《呂覽·有始覽》曰:“凡四海之内,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
《管子·地數》《輕重乙》《淮南·地形》《五藏山經》篇末說皆同。
出水八千裡,受水者亦八千裡。
《五藏山經》篇末同。
出水者作出水之山。
凡四極之内,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裡,南北亦五億又九萬七千裡。
”《淮南·地形》:“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使豎亥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
一曰禹令豎亥。
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郭《注》:“選,萬也。
”亦系如此。
非真目驗所得,并非傳聞之辭也。
與《禹貢》等書所言地理,根源各别,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