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族疆域
關燈
小
中
大
29為戰國時之匈奴,未可知耳。
周室東遷之後,其患遂诒諸秦。
《史記》所謂自隴以西,130有綿諸、漢綿諸道,在今甘肅天水縣東。
绲戎、《正義》:“顔師古雲:混夷也。
韋昭雲:《春秋》以為犬戎。
”翟豲之戎;漢豲道縣,在今甘肅隴西縣東北。
岐、梁山泾、漆之北,有義渠、秦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甯縣西北。
大荔、《索隐》:“《秦本紀》:厲共公伐大荔,取其王城。
後更名臨晉,故《地理志》雲:臨晉,故大荔國也。
”今陝西朝邑縣。
烏氏、漢烏氏縣,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朐衍之戎《索隐》:“《地理志》:朐衍,縣名,在北地。
”《正義》:“《括地志》雲:鹽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
秦北地郡也:”唐鹽州,今甯夏鹽池縣。
者也,其中以義渠為最強,至昭王時,乃為秦所滅。
見《史記·匈奴列傳》。
其餘興亡之事,不可悉考,然漢世皆列為縣、道,必沿自秦代者也。
在東方者,河南有揚拒、泉臯、伊洛之戎,見《左氏》僖公十一年。
杜《注》:“揚拒、泉臯,皆戎邑。
及諸雜戎居伊水、洛水之間者。
今伊阙北有泉亭。
”案伊洛之戎,《春秋》作雒戎,見文公八年。
《釋文》雲:“本或作伊洛之戎,此後人妄取傳文加之耳。
”又有蠻氏,杜《注》:“河南新城縣東南有蠻城。
” 在今河南臨汝縣。
本居茅津,亦稱茅戎。
《公羊》作貿戎。
與陸渾密迩。
蠻氏地入于晉。
揚拒、泉臯伊洛之戎,地入于周。
在河北者為赤狄、白狄。
131赤狄種落,見于《春秋》者:有潞氏、今山西潞城縣。
宣公十五年。
甲氏、今河北雞澤縣。
留籲。
今山西屯留縣。
宣公十六年。
《左氏》多铎辰今山西長治縣。
宣公十六年。
及廧咎如。
成公三年。
《公羊》作将咎如。
今山西樂平縣。
《左氏》雲:“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唐咎如,讨赤狄之餘焉”,劉炫謂廧咎如即赤狄之餘。
杜預謂晉滅潞氏,餘民散入廧咎如,故讨之。
又有東山臯落氏,《水經·河水注》:“清水流經臯落城北。
服度曰:赤翟之都。
世謂之倚亳城。
”地在今山西垣曲縣西北。
見《左氏》闵公二年,亦不雲為赤狄,杜《注》謂赤狄,别種,未知何據。
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地皆入于晉。
白狄,《左氏》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曰:“白狄及君同州。
”蓋即《史記·匈奴列傳》所謂居圁、洛之間者,而杜氏以鮮虞、今河北定縣。
肥、今河北藁城縣。
昭公十二年(前530)。
鼓,今河北晉縣。
昭公二十二年。
皆為白狄,亦未知其何據也。
肥、鼓地亦入晉,鮮虞至戰國時曰中山,滅于趙。
與晉密迩者,又有無終。
襄公四年(前569),嘗請成于晉。
晉侯欲弗許,魏绛勸晉侯許之。
昭公元年(前541),晉又敗其衆于大原。
杜預謂山戎、北戎、無終三者是一。
案北戎之見于《左氏》者,隐公九年(前714),侵鄭,桓公六年(前705),侵齊;其見于《春秋》者,僖公十年(前650),齊侯、許男伐北戎;山戎,群籍皆雲其病燕;則其綿地甚廣,杜氏蓋謂無終亦其種落之一也。
《管子》言山戎,多與孤竹、令支并舉。
見《大小匡》《輕重甲》等篇。
令支亦作離支,或雲即《禹貢》之析支,與昆侖、渠搜并列者。
《漢志》:朔方郡有渠搜縣。
今綏遠鄂爾多斯右翼後旗故朔方城東。
右北平無終,故無終子國。
今河北薊縣。
遼西郡令支有孤竹城。
今河北遷安縣。
又《小匡篇》言桓公破屠何。
孫诒讓謂“即《周書·王會篇》之不屠何。
《墨子·非攻》雲:且、不一著何,亡于燕、代、胡、貉之間。
且當作柤。
不一著何,則不屠何之衍誤。
後為漢遼西之徒河縣。
”今遼甯錦縣。
孫氏說見《墨子閑诂》。
蓋當中國開拓時,此諸部落,奔迸塞外,後亦列為編戶矣。
屠何,《管子》以為騎寇,132蓋其地已偏北。
至燕、趙拓土,所遇之騎寇乃益多。
在代北者,以林胡、《括地志》雲在朔州。
今山西朔縣。
樓煩漢樓煩縣。
屬雁門。
在今雁門關北。
為大後皆服于趙。
匈奴又在其北,但為李牧所攘斥,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而未能列為編戶,至秦、漢時,遂收率北方種落,為中國之大患焉。
在燕北者為東胡。
《史記》雲:“燕有賢将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
燕築長城,自造陽在上谷。
至襄平,今遼甯遼陽縣。
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案東胡在漢初居匈奴東,冒頓襲破之。
其後匈奴單于庭直代、雲中,而左方王将居東方,直上谷,似即東胡舊地。
然則五郡未開時,東胡當居上谷;133其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則貉、朝鮮、肅慎之地也。
《說文·豸部》貉下說解是也。
有以為在東北者,《周官·貉隸》鄭《注》、《鄭志·答趙商問》《詩·韓奕》及《周官疏引》。
《說文·羊部》羌下說解是也。
然隻與夷蠻連文,《荀子·勸學》:“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詩·魯頌》:“淮夷蠻、貉;”《論語·衛靈公》:“雖蠻、貉之邦,行矣。
”不與戎狄并舉,即可知其本在東南。
134《三國志·夫夫傳》:“其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其印文言王之印、國有故城名城。
”句麗、百濟,皆出夫餘。
沃沮耆老,自謂與句麗同種諸國法俗,絕類有殷,如在國衣尚白,祭天以殷正月是也。
《博物志》記徐偃王卵生,與《魏書》句麗始祖朱蒙之生絕相類。
135《博物志》曰:“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
獨孤母有犬,名鹄倉,獵于水濱,得所棄卵,銜以東歸。
獨孤母以為異,覆暖之,遂成兒。
生時正偃,故以為名。
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
長而仁智,襲徐君國。
後鹄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偃王令葬之,徐界中今見狗壟。
”《魏書·高句骊傳》曰:“高句骊者,出自夫餘。
自言先祖朱蒙。
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閉于室中。
為日所照。
引身避之,日景又逐。
既而有孕。
生一卵,大如五升。
夫餘王棄之。
與犬,犬不食。
棄之于路,牛馬避之。
後棄之野,衆鳥以毛茹之。
夫餘王割剖之,不能破。
遂還其母。
以物裹之,置于暖處。
有一男,破殼而出。
及其長也,字之曰朱蒙。
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
”案《後漢書·夫餘傳》,言其始祖東明事,與此亦頗相類。
疑貉實江、淮間族,漸徙而北者。
《韓奕》之詩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貉。
”王肅、孫毓,皆以此燕為北燕,以涿郡方城縣之寒号城為韓侯城。
見《釋文》及《水經·聖水注》。
方城,今河北固安縣。
其實《詩》明言韓姞,則此燕實為南燕。
貉多與連稱,亦或單稱。
《續漢書·郡國志》:行唐今河北行唐縣。
有石臼河。
《寰宇記》:平山縣,“隋《圖經》:房山,水出焉。
亦謂之石臼河。
又謂之行唐水。
出行唐,東入博陵,今河北安平縣。
謂之木刀溝。
一謂之袈裟水。
南流入滹沱。
”今在平山縣西,仍謂之木刀溝。
又《水經·濁漳水注》:“清漳迳章武縣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謂之水。
”章武故城,在今河北滄縣東北。
地固皆與燕相近也。
東北名國,莫如朝鮮。
箕子初封,安得在遼東之表?謂在沙丘以北,則近之矣。
《史記·趙世家》:山陽侯朱書曰:“予将賜女林胡之地。
至于後世,且有伉王,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諸貉。
”《燕世家》謂“燕北迫蠻貉”。
《漢書·高帝紀》:四年(前203),“北貉燕人,來緻枭騎助漢”。
《史記·貨殖列傳》言:“燕東绾貉、朝鮮、真番之利。
”則貉、朝鮮,亦随燕之開拓而東北徙無疑矣。
貉族文明程度最高。
南化三韓,東漸日本。
緬彼震方,實資啟發。
而弱水舊墟,轉為鮮卑所薦食。
謂晉初夫餘為慕容氏所破。
弱水,今松花江也。
近世論者,謂其關系之大,不在中央亞細亞自印度日耳曼人之手,轉入土耳其人之手之下焉。
見傅斯年《東北史綱》第四章下。
肅慎者。
金源、滿清之先,當周武王時,曾以楛矢石砮為貢,事見《國語》《魯語》《史記》《孔子世家》《說苑》。
《辨物》後世居松花江濱。
其所貢之物如故,故知其民族必同。
詹桓伯之辭晉,以之與燕、亳并列,為武王克商後之北土。
南北二燕,相距本不甚遠。
見第九章第八節。
亳即商都,多在河北。
已見第八章第二、第四節。
其初亦内地民族也。
136 古又有所謂長狄者,說頗詭異,然細按之,實無甚不可解也。
137長狄事見《春秋》文公十一年。
《經》文但雲狄而已,三傳則皆以為長狄。
《公羊》雲記異,而不言其所以異。
《榖梁》謂其“弟兄三人,佚宕中國,瓦石不能害。
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
射其目。
身橫九畝。
斷其首而載之,眉見于轼”。
則競類《齊諧》志怪之談矣。
然《左氏》記其兄弟五人獲于宋
周室東遷之後,其患遂诒諸秦。
《史記》所謂自隴以西,130有綿諸、漢綿諸道,在今甘肅天水縣東。
绲戎、《正義》:“顔師古雲:混夷也。
韋昭雲:《春秋》以為犬戎。
”翟豲之戎;漢豲道縣,在今甘肅隴西縣東北。
岐、梁山泾、漆之北,有義渠、秦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甯縣西北。
大荔、《索隐》:“《秦本紀》:厲共公伐大荔,取其王城。
後更名臨晉,故《地理志》雲:臨晉,故大荔國也。
”今陝西朝邑縣。
烏氏、漢烏氏縣,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朐衍之戎《索隐》:“《地理志》:朐衍,縣名,在北地。
”《正義》:“《括地志》雲:鹽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
秦北地郡也:”唐鹽州,今甯夏鹽池縣。
者也,其中以義渠為最強,至昭王時,乃為秦所滅。
見《史記·匈奴列傳》。
其餘興亡之事,不可悉考,然漢世皆列為縣、道,必沿自秦代者也。
在東方者,河南有揚拒、泉臯、伊洛之戎,見《左氏》僖公十一年。
杜《注》:“揚拒、泉臯,皆戎邑。
及諸雜戎居伊水、洛水之間者。
今伊阙北有泉亭。
”案伊洛之戎,《春秋》作雒戎,見文公八年。
《釋文》雲:“本或作伊洛之戎,此後人妄取傳文加之耳。
”又有蠻氏,杜《注》:“河南新城縣東南有蠻城。
” 在今河南臨汝縣。
本居茅津,亦稱茅戎。
《公羊》作貿戎。
與陸渾密迩。
蠻氏地入于晉。
揚拒、泉臯伊洛之戎,地入于周。
在河北者為赤狄、白狄。
131赤狄種落,見于《春秋》者:有潞氏、今山西潞城縣。
宣公十五年。
甲氏、今河北雞澤縣。
留籲。
今山西屯留縣。
宣公十六年。
《左氏》多铎辰今山西長治縣。
宣公十六年。
及廧咎如。
成公三年。
《公羊》作将咎如。
今山西樂平縣。
《左氏》雲:“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唐咎如,讨赤狄之餘焉”,劉炫謂廧咎如即赤狄之餘。
杜預謂晉滅潞氏,餘民散入廧咎如,故讨之。
又有東山臯落氏,《水經·河水注》:“清水流經臯落城北。
服度曰:赤翟之都。
世謂之倚亳城。
”地在今山西垣曲縣西北。
見《左氏》闵公二年,亦不雲為赤狄,杜《注》謂赤狄,别種,未知何據。
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地皆入于晉。
白狄,《左氏》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曰:“白狄及君同州。
”蓋即《史記·匈奴列傳》所謂居圁、洛之間者,而杜氏以鮮虞、今河北定縣。
肥、今河北藁城縣。
昭公十二年(前530)。
鼓,今河北晉縣。
昭公二十二年。
皆為白狄,亦未知其何據也。
肥、鼓地亦入晉,鮮虞至戰國時曰中山,滅于趙。
與晉密迩者,又有無終。
襄公四年(前569),嘗請成于晉。
晉侯欲弗許,魏绛勸晉侯許之。
昭公元年(前541),晉又敗其衆于大原。
杜預謂山戎、北戎、無終三者是一。
案北戎之見于《左氏》者,隐公九年(前714),侵鄭,桓公六年(前705),侵齊;其見于《春秋》者,僖公十年(前650),齊侯、許男伐北戎;山戎,群籍皆雲其病燕;則其綿地甚廣,杜氏蓋謂無終亦其種落之一也。
《管子》言山戎,多與孤竹、令支并舉。
見《大小匡》《輕重甲》等篇。
令支亦作離支,或雲即《禹貢》之析支,與昆侖、渠搜并列者。
《漢志》:朔方郡有渠搜縣。
今綏遠鄂爾多斯右翼後旗故朔方城東。
右北平無終,故無終子國。
今河北薊縣。
遼西郡令支有孤竹城。
今河北遷安縣。
又《小匡篇》言桓公破屠何。
孫诒讓謂“即《周書·王會篇》之不屠何。
《墨子·非攻》雲:且、不一著何,亡于燕、代、胡、貉之間。
且當作柤。
不一著何,則不屠何之衍誤。
後為漢遼西之徒河縣。
”今遼甯錦縣。
孫氏說見《墨子閑诂》。
蓋當中國開拓時,此諸部落,奔迸塞外,後亦列為編戶矣。
屠何,《管子》以為騎寇,132蓋其地已偏北。
至燕、趙拓土,所遇之騎寇乃益多。
在代北者,以林胡、《括地志》雲在朔州。
今山西朔縣。
樓煩漢樓煩縣。
屬雁門。
在今雁門關北。
為大後皆服于趙。
匈奴又在其北,但為李牧所攘斥,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而未能列為編戶,至秦、漢時,遂收率北方種落,為中國之大患焉。
在燕北者為東胡。
《史記》雲:“燕有賢将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
燕築長城,自造陽在上谷。
至襄平,今遼甯遼陽縣。
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案東胡在漢初居匈奴東,冒頓襲破之。
其後匈奴單于庭直代、雲中,而左方王将居東方,直上谷,似即東胡舊地。
然則五郡未開時,東胡當居上谷;133其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則貉、朝鮮、肅慎之地也。
《說文·豸部》貉下說解是也。
有以為在東北者,《周官·貉隸》鄭《注》、《鄭志·答趙商問》《詩·韓奕》及《周官疏引》。
《說文·羊部》羌下說解是也。
然隻與夷蠻連文,《荀子·勸學》:“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詩·魯頌》:“淮夷蠻、貉;”《論語·衛靈公》:“雖蠻、貉之邦,行矣。
”不與戎狄并舉,即可知其本在東南。
134《三國志·夫夫傳》:“其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其印文言王之印、國有故城名城。
”句麗、百濟,皆出夫餘。
沃沮耆老,自謂與句麗同種諸國法俗,絕類有殷,如在國衣尚白,祭天以殷正月是也。
《博物志》記徐偃王卵生,與《魏書》句麗始祖朱蒙之生絕相類。
135《博物志》曰:“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
獨孤母有犬,名鹄倉,獵于水濱,得所棄卵,銜以東歸。
獨孤母以為異,覆暖之,遂成兒。
生時正偃,故以為名。
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
長而仁智,襲徐君國。
後鹄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偃王令葬之,徐界中今見狗壟。
”《魏書·高句骊傳》曰:“高句骊者,出自夫餘。
自言先祖朱蒙。
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閉于室中。
為日所照。
引身避之,日景又逐。
既而有孕。
生一卵,大如五升。
夫餘王棄之。
與犬,犬不食。
棄之于路,牛馬避之。
後棄之野,衆鳥以毛茹之。
夫餘王割剖之,不能破。
遂還其母。
以物裹之,置于暖處。
有一男,破殼而出。
及其長也,字之曰朱蒙。
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
”案《後漢書·夫餘傳》,言其始祖東明事,與此亦頗相類。
疑貉實江、淮間族,漸徙而北者。
《韓奕》之詩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貉。
”王肅、孫毓,皆以此燕為北燕,以涿郡方城縣之寒号城為韓侯城。
見《釋文》及《水經·聖水注》。
方城,今河北固安縣。
其實《詩》明言韓姞,則此燕實為南燕。
貉多與連稱,亦或單稱。
《續漢書·郡國志》:行唐今河北行唐縣。
有石臼河。
《寰宇記》:平山縣,“隋《圖經》:房山,水出焉。
亦謂之石臼河。
又謂之行唐水。
出行唐,東入博陵,今河北安平縣。
謂之木刀溝。
一謂之袈裟水。
南流入滹沱。
”今在平山縣西,仍謂之木刀溝。
又《水經·濁漳水注》:“清漳迳章武縣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謂之水。
”章武故城,在今河北滄縣東北。
地固皆與燕相近也。
東北名國,莫如朝鮮。
箕子初封,安得在遼東之表?謂在沙丘以北,則近之矣。
《史記·趙世家》:山陽侯朱書曰:“予将賜女林胡之地。
至于後世,且有伉王,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諸貉。
”《燕世家》謂“燕北迫蠻貉”。
《漢書·高帝紀》:四年(前203),“北貉燕人,來緻枭騎助漢”。
《史記·貨殖列傳》言:“燕東绾貉、朝鮮、真番之利。
”則貉、朝鮮,亦随燕之開拓而東北徙無疑矣。
貉族文明程度最高。
南化三韓,東漸日本。
緬彼震方,實資啟發。
而弱水舊墟,轉為鮮卑所薦食。
謂晉初夫餘為慕容氏所破。
弱水,今松花江也。
近世論者,謂其關系之大,不在中央亞細亞自印度日耳曼人之手,轉入土耳其人之手之下焉。
見傅斯年《東北史綱》第四章下。
肅慎者。
金源、滿清之先,當周武王時,曾以楛矢石砮為貢,事見《國語》《魯語》《史記》《孔子世家》《說苑》。
《辨物》後世居松花江濱。
其所貢之物如故,故知其民族必同。
詹桓伯之辭晉,以之與燕、亳并列,為武王克商後之北土。
南北二燕,相距本不甚遠。
見第九章第八節。
亳即商都,多在河北。
已見第八章第二、第四節。
其初亦内地民族也。
136 古又有所謂長狄者,說頗詭異,然細按之,實無甚不可解也。
137長狄事見《春秋》文公十一年。
《經》文但雲狄而已,三傳則皆以為長狄。
《公羊》雲記異,而不言其所以異。
《榖梁》謂其“弟兄三人,佚宕中國,瓦石不能害。
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
射其目。
身橫九畝。
斷其首而載之,眉見于轼”。
則競類《齊諧》志怪之談矣。
然《左氏》記其兄弟五人獲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