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迹

關燈
公少子也。

    号桓叔。

    生惠伯談。

    談生悼公。

    年十四矣。

    逐不臣者七人。

    修舊功,施惠德,收文公入時功臣後。

    前一年,楚納魚石于彭城。

    及是,晉以諸侯圍之。

    彭城降。

    明年,為周靈王元年(前571),入春秋後百五十二年。

    鄭成公卒,子恽立,是為僖公。

    成公之疾也,子驷公予。

    請息肩于晉。

    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

    若背之,是棄力與言,其誰暱我?免寡人,惟二三子。

    ”是冬,諸侯城鄭虎牢。

    今河南氾水縣。

    鄭人乃成。

    明年,盟于雞澤。

    今河北永年縣。

    楚子辛公子任夫。

    為令尹,侵欲小國,陳人亦來乞盟。

    楚比歲侵陳。

    六年(前566),入春秋後百五十七年。

    遂圍之。

    諸侯弗能救。

    陳複入楚。

    鄭相子驷弑僖公,立其子嘉,年五歲。

    子驷當國。

    七年(前565),入春秋後百五十八年。

    諸公子欲誅子驷。

    子驷覺之,盡誅諸公子。

    八年(前564),入春秋後百五十九年。

    諸侯伐鄭,鄭行成。

    楚來伐,鄭又從之。

    時子驷畏誅,故兩親晉、楚也。

    九年(前563),入春秋後百六十年。

    子驷欲自立。

    子孔公子嘉。

    殺而代之。

    諸侯之師戍鄭虎牢。

    鄭及晉平。

    楚子囊救鄭。

    鄭又竊與之盟。

    十年(前562),入春秋後百六十一年。

    諸侯伐鄭。

    鄭成。

    楚來伐,鄭又逆之。

    與之伐宋。

    諸侯悉師以複伐鄭。

    楚師不能複出。

    鄭乃與諸侯盟。

    明年,會于蕭魚。

    戰國時之修魚,今河南許昌縣。

    悼公于是稱複霸焉。

    十二年(前560),入春秋後百六十三年。

    楚共王卒,子康王昭立。

    十四年(前558),入春秋後百六十五年。

    晉悼公亦卒,子平公彪立。

    明年,許男請遷于晉。

    諸大夫不可。

    晉會諸侯伐許。

    晉師遂侵楚,敗其師于湛阪。

    今河南葉縣。

    侵方城之外而還。

    方城,山名,在今河南方城縣。

    十七年(前555),入春秋後百六十八年。

    鄭子孔欲去諸大夫,叛晉而起楚師。

    楚公子午伐鄭。

    子展、公孫舍之。

    子西公孫夏。

    知子孔之謀,完守入保。

    子孔不敢會楚師。

    明年,二子伐殺子孔。

    子展當國。

    子西聽政。

    立子産公孫僑。

    為卿。

    十九年(前553),入春秋後百七十年。

    公孫舍之入陳。

    公孫夏又伐之。

    陳及鄭平。

    明年,許靈公如楚,請伐鄭,曰:“師不興,孤不歸矣。

    ”卒于楚。

    楚子曰:“不伐鄭,何以求諸侯?”與陳、蔡伐鄭,而後葬許靈公。

    然亦不能得志也。

     自趙盾背秦立靈公後,秦、晉遂失好。

    周匡王四年(前609),入春秋後百十四年。

    秦康公卒,子共公立。

    定王三年(前604),入春秋後百十九年。

    卒,子桓公立。

    簡王六年(前580),入春秋後百四十三年。

    秦、晉夾河而盟。

    歸而秦背盟,與翟合謀伐晉。

    八年(前578),入春秋後百四十五年。

    晉與諸侯伐秦,秦軍敗,追至泾而還。

    明年,秦桓公卒,子景公立。

    《秦始皇本紀》作哀公。

    靈王八年(前564),入春秋後百五十九年。

    秦乞師于楚。

    楚子師于武城,今河南南陽縣。

    以為秦援。

    秦侵晉。

    明年,晉伐秦。

    又明年,楚乞旅于秦。

    秦右夫詹從楚子伐鄭。

    晉既為蕭魚之會,秦救鄭,敗晉師于栎。

    事在《左氏》襄公十一年。

    《左氏》雲:“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

    鮑先入晉地,士鲂禦之。

    少秦師而弗設備。

    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

    己醜,秦、晉戰于栎,晉師敗績。

    ”輔氏,又見宣公十五年,為秦桓公伐晉所次,地當瀕河。

    栎當距輔氏不遠。

    《史記·秦本紀正義》引《括地志》洛州陽翟縣古栎邑以釋之,非也。

    陽翟,今河南禹縣。

    十一年(前561),入春秋後百六十二年。

    秦、楚又伐宋,以報晉之取鄭。

    蓋成秦、楚合以謀晉之局矣。

    十三年(前559),入春秋後百六十四年。

    晉荀偃會諸侯伐秦。

    濟泾,師于棫林,以心力不齊而還。

    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二十二年(前550),入春秋後百七十三年。

    景公如晉,與平公盟,已而背之。

    此據《秦本紀》,為景公二十七年(前550),即魯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十二諸侯年表》,在景公二十九年(前548)。

    雲:“公如晉盟,不結。

    ”左氏則在襄公二十四年(前549),雲:“晉韓起如秦莅盟,秦伯車如晉莅盟,成而不結。

    ”至二十六年(前548),乃雲:“秦伯之弟如晉修成。

    ”即伯車。

    景王八年(前537),入春秋後百八十六年。

    景公卒,子哀公立。

    《秦始皇本紀》作畢公。

    《秦本紀》雲:“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内相攻,是以秦、晉久不相攻。

    ”二國之幹戈始戢矣。

     齊頃公以周簡王四年(前582)卒,入春秋後百四十一年。

    子靈公環立。

    十四年(前572),入春秋後百五十一年。

    齊不會救鄭。

    晉伐齊。

    齊令公子光為質。

    靈王十七年(前555),入春秋後百六十八年。

    齊與邾數攻魯,晉合諸侯圍齊。

    是年為魯襄公十八年,齊靈公二十七年,晉平公三年。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于齊雲:“晉圍臨淄,晏嬰大破之。

    ”于晉雲:“率魯、宋、衛、鄭圍齊,大破之。

    ”《公羊》襄公十九年:“公至自伐齊。

    此同圍齊也,何以緻伐?未圍齊也。

    ”則此役晉蓋未大得志。

    《左氏》之言,乃偏據晉史,不足信也。

    《齊世家》謂“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與《左氏》合。

    《晉世家》誤是役于平公元年(前557)。

    齊侯娶于魯,曰顔懿姬。

    無子。

    其侄鬷聲姬,生光,以為大子。

    諸子仲子、戎子。

    《史記》作仲姬、戎姬。

    戎子嬖。

    仲子生牙,屬諸戎子。

    戎子請以為大子。

    公許之。

    遂東大子光。

    使高厚傅牙為大子。

    十八年(前554),入春秋後百六十九年。

    靈公疾。

    崔杼迎立光。

    是為莊公。

    殺戎姬及牙。

    崔杼殺高厚。

    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

    今山東禹城縣。

    聞齊侯卒,乃還。

    齊與晉平。

    十九年(前553),入春秋後百七十年。

    盟于澶淵。

    二十年(前552),入春秋後百七十一年。

    晉栾盈出奔楚。

    書之孫。

    《晉世家》作栾逞。

    明年,自楚适齊。

    莊公厚客待之。

    二十二年(前550),入春秋後百七十三年。

    晉将嫁女子吳。

    齊侯使媵之。

    以藩載栾盈及其士,納諸曲沃。

    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舒。

    以入绛。

    绛不戒。

    平公欲自殺。

    範獻子鞅。

    止之。

    時晉卿趙氏、中行氏皆怨栾氏。

    韓、趙方睦。

    知氏聽于中行氏。

    惟魏氏與七輿大夫睦于栾氏。

    範獻子劫魏獻子,賂之以曲沃。

    栾盈敗,奔曲沃,晉人圍之,盡滅其宗。

    齊既納栾盈,随以兵。

    上大行,入孟門。

    聞盈敗,乃取朝歌而還。

    遂以晏子之謀通楚。

    據《十二諸侯年表》。

    二十三年(前549),入春秋後百七十四年。

    晉會諸侯于夷儀,見第三節。

    将以伐齊。

    水,不克。

    楚伐鄭以救齊。

    諸侯還救鄭。

    明年,莊公為崔杼所弑,晉複會諸侯于夷儀,伐齊。

    齊人以莊公說,乃平。

     齊頃公、靈公、莊公,三世皆與晉競,然迄無成。

    秦本不問中原之事。

    平公立後,晉公室日卑,楚亦不能遽振,于是弭兵之盟起矣。

    時宋向戌善于晉趙文子,武。

    又善于楚令尹子木,屈建。

    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

    乃先如晉告趙孟。

    晉許之。

    如楚,楚亦許之。

    次告齊、秦及諸小國。

    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入春秋後百七十七年。

    盟于宋。

    晉趙武、楚屈建及魯、衛、陳、蔡、鄭、許皆與焉。

    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

    ”向戌複于趙孟。

    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

    晉之不能于齊,猶楚之不能于秦也。

    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請于齊?”左師向戌。

    複言于子木。

    子木使驲谒諸王。

    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

    ”故齊、秦不會。

    将盟,晉、楚争先。

    楚人衷甲。

    卒先楚。

    明年,宋、魯之君,皆如楚。

    是歲,楚康王卒,子員立。

    此從《史記》,《左氏》作麇。

    是為郟敖。

    景王四年(前541),入春秋後百八十二年。

    晉、楚複會于虢,以尋宋之盟。

    齊亦與焉。

    楚共王寵弟四人:曰公子圍、子比、子晳、公子黑肱。

    棄疾。

    圍為令尹,主兵事。

    使鄭,道聞王疾而還。

    入問王疾,絞而殺之。

    遂殺其子莫及平。

    子比奔晉。

    子晳奔鄭。

    圍立,是為靈王。

    七年(前538),入春秋後百八十五年。

    使椒舉如晉求諸侯。

    晉人許之。

    乃會諸侯于申。

    晉、宋、魯、衛、曹、邾不與。

    十年(前535),入春秋後百八十八年。

    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

    魯昭公如楚。

    先是蔡景侯為其大子般《表》作班。

    所弑。

    景王二年(前539),入春秋後百八十年。

    十一年(前534),入春秋後百八十九年。

    陳哀公弟招作亂,哀公自殺。

    從《表》,與《春秋》合,《世家》先一年。

    楚公子棄疾滅陳。

    十四年(前531),入春秋後百九十二年。

    楚子誘蔡侯般,殺之。

    使棄疾滅蔡。

    遂大城陳、蔡、葉、不羹,欲以威晉,而緻北方之諸侯。

    《左氏》昭公十二年,靈王謂子革曰:“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杜《注》雲:“四國,陳、蔡,二不羹。

    ”《春秋地名》雲:襄城東南有不羹城。

    定陵西北有不羹亭。

    《國語·楚語》作三國。

    《韋解》亦雲:“定陵有不羹城。

    襄城有不羹亭。

    ”《賈子·大都篇》,則作陳、蔡、葉、不羹。

    案《左氏》昭公十三年,亦雲:棄疾等帥陳、蔡、不羹、許、葉之師以入楚。

    《左氏》蓋奪葉字。

    《國語》疑後人億改。

    襄城,今河南襄城縣。

    定陵,今河南舞陽縣。

    案弭兵之盟,楚既先晉,北方諸侯,鄉之事晉者,又皆奔走于楚;楚在是時,實可謂稱霸中原。

    然靈王侈而虐用其民,國内又多觊觎,遂至身弑師熸。

    平王立,不複能事諸侯,而吳、越盛矣。

     第六節 吳越之強 古代開化,實始東南,觀第三章所述,已可概見。

    然至後世,其文化轉落北方之後者,則地理實為之。

    蓋東南之地,火耕水耨,魚鼈饒給,故其民多呰窳偷生。

    《漢書·地理志》,論楚地語,此江域皆然,不獨楚也。

    西北則天然之利較薄。

    非勤治溝洫,無以冀收成;而能殚力耕耘,亦不慮無豐登之報。

    水功勤則人事修,刈獲豐則資生厚;而其地平坦,便往來,利馳突,又使諸部族之交通盛而競争亦烈焉。

    此則其富厚文明,所以轉非故國所及也。

    古帝傳說,在南方者甚多。

    如烏程有颛顼陵,見《路史》。

    烏程,今浙江吳興縣。

    舜、禹舊迹,或在浙中是。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會稽舊記》曰:“舜上虞人,去虞三十裡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水經·河水注》引周處《風土記》曰:“舊說舜葬上虞。

    又記雲:耕于曆山,而始甯、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枥,故日曆山。

    ”又《漸水注》:“江水東徑上虞縣南,王莽之會稽也。

    地名虞賓。

    《晉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

    亦雲: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

    二說不同,未知孰是。

    ”案上虞,今浙江縣。

    始甯在其東南。

    剡,今浙江嵊縣。

    此恐正因吳、越之南遷而起。

    《國語·魯語》:“商人褅舜。

    ”《禮記·祭法》雲:禘喾。

    韋《解》雲:“舜當為喾。

    ”然初無确據也。

    《越絕書》謂巫鹹出于虞山。

    《外傳記·吳地傳》。

    《史記·殷本紀正義》曰:“巫鹹及子賢冢,皆在蘇州常熟縣西海虞山上,蓋家本吳人也,”案常熟,今江蘇省。

    今觀殷事,絕無在江東之迹,則亦出後來附會。

    北方部族之南遷,疑始商、周之際。

    《越絕書·吳地傳》雲:“毗陵縣南城,古淹君地也。

    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

    去縣十八裡,吳所葬。

    ”奄城為今江蘇武進縣地近年曾獲有古迹。

    已見第三章。

    奄城之東,又有留城。

    《公羊》桓公十一年,曰:“古者鄭國處于留。

    先鄭君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

    ”則留亦北方國。

    《越絕書》又有蒲姑大冢,在餘杭縣。

    今浙江餘杭縣。

    蒲姑,奄君,見第八章第七節。

    《尚書大傳》雲:“周公以成王之命殺祿父,遂踐奄。

    踐之雲者,謂殺其身,執其家,潴其宮。

    ”據陳壽祺《輯校》本。

    案《禮記·檀弓》雲:“邾婁定公之時,有弑其父者。

    公曰:寡人嘗學斷斯獄矣。

    臣弑君,凡在官者殺無赦。

    子弑父,凡在宮者殺無赦。

    殺其人,壞其室,污其宮而潴焉。

    ”蓋本東夷治叛逆之刑,周公特循其法。

    魯一生一及,自莊公以前皆然;吳壽夢四子,亦兄弟相及;其俗絕類有殷。

    《魯頌》言“元龜象齒”,而古稱纣為象箸,《史記·宋微子世家》。

    又謂纣為象廊。

    《龜策列傳補》。

    《呂覽·古樂》曰:“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

    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

    乃為三象,以嘉其德。

    ”可見商、奄之族,與東南實有淵源。

    謂北遷部族,以其文化,返哺東南,實始于是,當非虛誣。

    然此時文身翦發之邦,尚未能跻于上國冠裳之列。

    及春秋末葉,吳、越相繼強盛,而榛狉之習乃一變焉。

     《吳大伯世家》曰:“吳大伯、大伯弟仲雍,皆周大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

    大王欲立季曆以及昌。

    大伯、仲雍乃奔荊蠻。

    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大伯之奔荊蠻,自号句吳。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幹餘家。

    立為吳大伯。

    大伯卒,無子,弟仲雍立。

    是為吳仲雍。

    仲雍卒,子季簡立。

    季簡卒,子叔達立。

    叔達卒,子周章立。

    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大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吳。

    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

    見第三章第三節。

    是為虞仲。

    列為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

    《吳越春秋》: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

    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強鸠夷立。

    強鸠夷卒,子餘橋疑吾立。

    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

    柯盧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處立。

    禽處卒,子轉立。

    《索隐》:“谯周《古史考》雲柯轉。

    ”轉卒,子頗高立。

    《索隐》:《古史考》作頗夢。

    頗高卒,子句卑立。

    《索隐》:《古史考》雲:畢轸。

    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齊立。

    去齊卒,子壽夢立。

    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自大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蠻夷。

    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

    中國之虞滅二世,而蠻夷之吳興。

    大凡從大伯至壽夢十九世。

    王壽夢二年(前584),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

    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

    吳于是始通于中國。

    ”案《史記》之虞、吳,當本同字,故以中國夷蠻别之。

    104若如今本,字形本相别異,即不須如此措辭矣。

    《集解》引宋忠曰:“句吳,大伯始所居地名。

    ”《索隐》曰:“此言自号句吳,吳名起于大伯,明以前未有吳号。

    宋忠以為地名者,《系本·居篇》:孰哉居藩籬,孰姑徙句吳。

    宋氏見《史記》有大伯自号句吳之文,遂彌縫解彼,雲是大伯始所居地名。

    105裴氏引之,恐非其義。

    藩離既有其地,句吳何總不知真實?吳人不聞别有城邑,曾名句吳,則《系本》之文,或難依信。

    ”下文又引《世本》雲:“吳孰姑徙句吳。

    宋忠曰:孰姑,壽夢也,代謂祝夢乘諸也。

    壽孰音相近,姑之言諸也,《毛詩傳》讀姑為諸。

    知孰姑壽夢是一人,又名乘也。

    ”《集解》又引《世本》雲:“諸樊徙吳。

    ”案古國名、氏族名、部落名恒相混;而國都屢徙,亦多沿襲舊名。

    句為發聲,《索隐》已言之,則吳即句吳。

    乘與壽夢一人,事甚明白。

    《左氏》襄公十年,杜《注》雲:“壽夢吳子乘。

    ”《疏》雲:“服度雲:壽夢,發聲。

    吳蠻夷,言多發聲,數語共成一言也。

     經言乘,傳言壽夢,欲使學者知之。

    然壽夢與乘,聲不相涉,服以經傳之異,即欲使同之,然則餘蔡戴吳,豈複同聲也。

    當是名字之異,故未言之。

    ”按乘果為壽夢合音與否,姑措勿論,其為一人則無疑也。

    孰姑壽夢一人,說傥不誤,則諸樊壽夢所居,皆與大伯同号,惟孰哉所遷為異。

    然邑名雖同,初不得斷為一地。

    《韓詩外傳》雲:“大王将死,謂季曆曰:我死,女往讓兩兄。

    彼即不來,女有義而安。

    大王薨。

    季之吳告伯、仲。

    伯、仲從季而歸。

    ”《吳越春秋·吳王大伯傳》曰:“古公病将卒,命季曆讓國于大伯。

    而三讓不受。

    故雲大伯三以天下讓。

    ”雖未必實然,然觀虞仲封于夏虛,則大伯、仲雍所逃,去周必不甚遠。

    豈嘗依有虞舊部,亦如函普入生女真,以完顔為氏,故号為句吳乎?《正義》:“大伯居梅裡,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裡。

    至十九世孫壽夢居之,号句吳。

    壽夢卒,諸樊南徙吳。

    至二十一代孫光,使子胥築阖闾城都之。

    今蘇州也。

    ”《索隐》引《吳地記》曰:“大伯居梅裡,在阖闾城北五十裡許。

    ”又曰:“仲雍冢,在吳鄉常熟縣西海虞山上,與言偃冢并列。

    ”《集解》引《皇覽》曰:“大伯冢,在吳縣梅裡聚,去城十裡。

    ”案無錫,今為縣,屬江蘇。

    蘇州,今江蘇吳縣。

    此等皆南遷後附會之辭耳。

    《索隐》又引《世本》曰:“吳孰哉居藩離。

    ”宋忠曰:“孰哉,仲雍字。

    藩離,今吳之馀暨也。

    解者雲: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

    ”解仲雍字殊穿鑿。

    馀暨,今浙江蕭山縣,亦非仲雍所能至。

    《越絕外傳·記地傳》雲:“自無餘初封于越以來,傳聞越王子孫在丹陽臯鄉,更姓梅,梅裡是也。

    ”則又以梅裡為越地矣。

    傳說固難盡信也。

    丹陽,漢郡,治今安徽宣城縣。

    梅裡,今為鎮,屬無錫。

    吳人之南徙江東,已無可考。

    疑或楚拓地時,被迫東南徙。

    巫臣竊夏姬之事,詳見《左氏》,說甚诙詭,疑非實錄。

    見《左氏》成公二年、七年,又見襄公二十六年聲子說子木之辭。

    案不經之說,往往以一婦人為之經緯,如《蒙古源流考》之洪郭斡拜濟是。

    《左氏》所采間有類《戰國策》者,106如昭公七年,蓬啟疆為楚說昭公複得大屈,其最顯者也。

    聲子說子木之辭,亦此類,非信史也。

    史稱吳至壽夢益大,《吳越春秋》雲:“吳益強稱王。

    ”明其大非始壽夢。

    乘車射禦,豈待巫臣教而後能?特其通晉,或當以巫臣為介耳。

     越事所傳,更不如吳之備,觀其世系之奪佚可知。

    107《史記·越世家》曰:“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

    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

    後二十餘世,至于允常。

    ”《正義》引《輿地志》曰:“越侯傳國三十餘世曆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

    子曰允常,拓地始大,稱王。

    ”自夏中葉至春秋,僅曆二三十世,殊不可信。

    《漢書·地理志》曰:“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今之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其君禹後,夏少康之庶子雲。

    封于會稽。

    ”臣瓒曰:“自交阯至會稽,七八千裡。

    百粵雜處,各有種姓。

    不得盡雲少康之後也。

    按《世本》越為芈姓,與楚同祖,故《國語》曰芈姓夔、越。

    然則越非禹後明矣。

    又芈姓之越,亦勾踐之後,不謂南越也。

    ”案《漢志》所謂其君禹後者,自指封于會稽之越言之,不該百越。

    臣瓒實誤駁。

    至謂越為芈姓,則《左氏》宣公十二年《正義》,亦據《外傳》而疑越非夏後。

    《國語·吳語韋解》亦雲:“勾踐,祝融之後,允常之子,芈姓也。

    ”引《鄭語》及《世本》為證。

    《墨子·非攻下篇》:“越王緊虧,盧校改為翳虧。

    畢、孫二氏并從之。

    出自有遽,始邦于越。

    ”孫诒讓《閑诂》疑有遽即熊渠,其證似古。

    然《吳越春秋》謂勾踐寝疾,謂大子曰:“吾自禹之後,承元常之德。

    ”允常,《吳越春秋》作元常。

    《史記·陳杞世家》謂楚惠王滅杞,其後越王勾踐興,則自古皆以越為禹後。

    古或從母姓,疑越實禹後,而與楚通昏姻者。

    吳通晉而越常助楚,固由遠交近攻之策使然,或亦以同姓之親也。

    《吳越春秋》雲:“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後,可葬我會稽之山。

    禹崩之後,衆瑞并去。

    天美禹德,而勞其功。

    使百鳥還為民田。

    大小有差,進退有行。

    一盛一衰,往來有常。

    啟使使以歲時春秋而祭禹于越。

    立宗廟于南山之上。

    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

    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無餘。

    無餘始受封,人民山居。

    雖有鳥田之利,租貢才給宗廟祭祀之費。

    乃複随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

    無餘質樸,不設宮室之飾,從民所居。

    春秋祠墓于會稽,無餘傳世十餘,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衆庶,為編戶之民。

    禹祀斷絕,十有餘歲。

    有人生而言語,指天向墓曰:我是無餘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複我禹墓之祀,為民請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

    衆民說喜,皆助奉禹祭,四時緻貢。

    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後。

    複夏王之祭,安集鳥田之瑞,以為百姓請命。

    自後稍有君臣之義,号曰無壬。

    壬生無。

    專心守國,不失上天之命。

    無卒,或為夫譚。

    夫譚生元常。

    常立,當吳王壽夢、諸樊、阖廬之時。

    越之興霸,自元常矣。

    ”《越王無餘外傳》。

    古有或二字通。

    或為夫譚,猶言有名夫譚者,即《輿地志》有越侯夫譚之語所本。

    明無、夫譚之間,世系又有阙佚。

    然名号亡佚,而世數大略可知,亦古系世之常。

    《史記》所謂二十餘世,《輿地志》所謂三十餘世者,疑自無壬計之。

    又疑《輿地志》實本《史記》,訛二為三;又或《史記》本作三而訛為二也。

    《越絕書》言自餘始封,至餘善,越國空滅,凡一千九百三十二年,則未必可據。

    越世系奪佚如此,安有年歲可稽耶? 禹封會稽,非今之會稽。

    已見第七章第三節。

    其如何播遷而入浙江,亦不可考,《越絕書外傳·記地傳》雲:“無餘初封大越,都秦餘望南千有餘歲,而至勾踐,勾踐徙治山北。

    ”《水經·漸江水注》:“浙江徑會稽山陰縣。

    今浙江紹興縣。

    又徑越王允常冢北。

    又東北,得長湖口,秦望山在城西南,山南有樵岘,岘裡有大城,越王夫餘之舊都也。

    故《吳越春秋》雲:勾踐語範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

    ”此亦與以禹墓在會稽者同一無稽耳。

     第七節 楚吳越之争 楚居南服,與東夷關系頗深,蓋江、淮之開化,實先于荊楚,其與大局,亦頗有關系也。

    楚與齊桓之争,已見第三節。

    穆王之将圖北方也,先之以滅六、滅蓼。

    周襄王三十年(前622),入春秋後百有一年。

    群舒叛楚,楚又執舒子與宗子,遂圍巢,頃王四年(前615),入春秋後百有八年。

    至莊王而滅舒蓼,《世家》但作舒,表作舒蓼,與《春秋》同。

    《左氏》雲:“楚子疆之,及滑汭,杜《注》:滑水名。

    盟吳、越而還。

    ”定王六年(前601),入春秋後百二十二年。

    蓋前此惟淮夷、徐戎為雄張,此時則江東之吳、越,亦稍稍見頭角已。

    巫臣之入吳,《左氏》記其事于成公七年,周簡王二年(前584),入春秋百三十九年。

    實吳壽夢之二年。

    是年也,吳伐郯,又入州來。

    今安徽壽縣。

    豈有甫學射禦戰陳,即能馳驅千裡之外者?吳之強,不由巫臣之教,彌可見也。

    簡王三年(前583),入春秋後百四十年。

    晉會齊、魯、邾伐郯。

    《左氏》曰:“以其事吳故。

    ”四年(前582),入春秋後百四十一年。

    晉合諸侯于蒲,杜《注》:“衛地,在長垣縣西南。

    ”案長垣,今為縣,屬河北。

    《左氏》雲:“将始會吳,吳人不至。

    ”楚公子嬰齊伐莒,《左氏》記巫臣通吳過莒,則此役似亦與吳争也。

    十年(前576),入春秋後百四十七年。

    晉、齊、魯、宋、衛、鄭、邾會吳于鐘離,杜《注》:“淮南縣。

    ”今安徽鳳陽縣。

    《左氏》雲:“始通吳也。

    ”明年,舒庸道吳人圍巢,伐駕,圍釐、虺,杜《注》:“楚四邑。

    ”遂恃吳而不設備,楚人襲滅之。

    十三年(前573),入春秋後百五十年。

    楚納魚石于彭城。

    《左氏》載宋西吳之言曰:“今将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毒諸侯而懼吳、晉。

    ”《注》曰:“夷庚,吳、晉之要道。

    ”則吳、晉之相結彌深,吳、楚之相争益烈矣。

    靈王二年(前570),入春秋後百五十三年。

    楚子重公子嬰齊伐吳。

    克鸠茲,杜《注》:“在丹陽蕪湖縣。

    ”案今安徽蕪湖縣。

    至于衡山。

    杜《注》:“在吳興烏程縣南。

    ”案今浙江吳興縣。

    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

    子重歸,既飲至,三日,吳人伐楚,取駕。

    駕,良邑也;鄧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謂是役也,所獲不如所亡。

    楚人皆咎子重。

    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是歲,諸侯會吳于雞澤。

    晉侯使逆吳子于淮上。

    吳子不至。

    明年,使如晉,辭不會之故。

    且請聽諸侯之好。

    晉使魯、衛先會吳于善道。

    杜《注》:地阙。

    然後為合諸侯于戚。

    杜《注》:“衛邑,在今頓丘衛縣。

    ”案今河北濮陽縣。

    九年(前563),入春秋後百六十年。

    諸侯又會吳于柤。

    杜《注》:楚地。

    遂滅偪陽。

    偪陽,妘姓、與楚同出祝融,蓋亦晉、楚之争也。

    十一年(前561),入春秋後百六十二年。

    壽夢卒。

    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此據《史記·吳世家》。

    《公羊》作谒,《左氏》作遏。

    次曰馀祭,次日馀昧,《公羊》作夷末,《左氏》作戴吳。

    次曰季劄。

    季劄賢,壽夢欲立之,季劄讓不可。

    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十三年(前559),入春秋後百六十四年。

    諸樊已除喪,讓位季劄。

    季劄謝,吳人固立,棄其家而耕。

    乃舍之。

    此從《十二諸侯年表》。

    《世家》先一年。

    先一歲,楚共王卒。

    吳乘喪伐楚,敗于庸浦。

    杜《注》:楚地。

    吳告敗于晉。

    是歲,會于向。

    杜《注》:鄭地。

    範宣子丐。

    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

    蓋晉當是時,既無意于諸侯,亦不能勤吳矣。

    二十三年(前549),入春秋後百七十四年。

    楚子康王。

    為舟師以伐吳,無功而還。

    吳召舒鸠。

    舒鸠叛楚。

    明年,楚滅舒鸠。

    吳救之,大敗。

    又明年,諸樊伐楚。

    迫巢門,傷射而薨。

    此從《十二諸侯年表》,與《公羊》《左》《榖》皆合,《吳世家》但雲王諸樊卒。

    諸樊命授弟餘祭,傳以次,必緻國于季子而止。

    二十六年(前546),入春秋後百七十七年。

    楚人、秦人侵吳,及雩婁。

    杜《注》:“今屬安豐郡。

    ”案今安徽霍丘縣。

    聞吳有備而還。

    二十七年(前545),入春秋後百七十八年。

    齊慶封有罪,奔吳。

    吳與之朱方之縣。

    《集解》:“《吳地記》曰:朱方,秦改為丹徒。

    ”今江蘇鎮江縣。

    景王七年(前538),入春秋後百八十五年。

    楚靈王合諸侯于申。

    執徐子,以其吳出,以為貳于吳也。

    遂以諸侯伐吳。

    執慶封,殺之,滅其族。

    吳伐楚,人棘、栎、麻。

    杜《注》:“皆楚東鄙邑。

    谯國酂縣東北有棘亭。

    汝陰新蔡縣東北有栎亭。

    ”按酂,今河南永城縣。

    新蔡,今河南新蔡縣。

    明年,楚以諸侯伐吳。

    以吳早設備,無功而還。

    又明年,楚伐徐。

    吳人救之。

    楚令尹子簡伐吳。

    吳人敗諸房鐘。

    杜《注》:吳地。

    十五年(前530),入春秋後百九十三年。

    楚子遣兵圍徐,次于乾溪,杜《注》:在谯國城父縣南,今安徽亳縣。

    以為之援。

    亂作後,五帥皆為吳所獲。

    時國人苦役,而申之會,靈王僇越大夫常壽過,殺蔡大夫觀起起之子從,亡在吳,勸吳伐楚,為間常壽過而作亂。

    矯公子棄疾命,召公子比于晉,欲與吳、越兵襲蔡。

    公子比見棄疾,與盟于鄧。

    遂入,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為王,子晳為令尹,棄疾為司馬。

    觀從從師于乾溪,令楚衆曰:“國有王矣。

    先歸複爵邑、田宅,後者遷之。

    ”楚衆皆潰,去靈王而歸。

    王乘舟将人鄢。

    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求王。

    奉以歸。

    王死申亥家。

    楚國雖已立比,畏靈王複來;又不聞靈王死,國人每夜驚曰:靈王入矣。

    棄疾使船人從江上走呼曰:靈王至矣。

    國人愈驚。

    初王及子晳遂自殺。

    棄疾即位。

    改名熊居。

    案名居,熊其姓。

    是為平王。

    施惠百姓。

    複陳、蔡。

    《左氏》雲:“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

    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複之。

    ”歸鄭侵地。

    存恤國中。

    脩政教。

    楚獲暫安。

    然益不能制吳矣。

     楚靈王見弑之歲,晉為平丘之會,杜《注》:“平丘,在陳留長垣縣西南。

    ”按長垣,今為縣,屬河北。

    告于吳。

    晉侯昭公。

    會吳子于良。

    杜《注》:“下邳有良城縣。

    ”案下邳,今江蘇邳縣。

    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

    是歲,吳滅州來。

    楚令尹子旗請伐吳。

    王不許。

    先是吳王馀祭,以周景王元年(前538),入春秋後百七十九年。

    為阍人所弑,弟馀昧立。

    十八年(前527),入春秋後百九十六年。

    馀昧卒,欲授弟季劄。

    季劄讓,逃去。

    于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緻季子。

    季子今逃位,則馀昧後立。

    今卒,其子當代。

    ”乃立王馀昧之子僚為王。

    《索隐》:“此文以為馀昧子,《公羊傳》以為壽夢庶子。

    ”案《公羊》雲:“僚者長庶也。

    ”非謂為壽夢庶子。

    二十年(前525),入春秋後百九十八年。

    楚人及吳人戰于長岸,杜《注》楚地。

    大敗吳師。

    獲其乘舟馀皇。

    吳複敗楚,取馀皇去。

    二十二年(前523),入春秋後二百年。

    楚人城州來。

    二十三年(前522),入春秋後二百有一年。

    初,平王使費無忌《左氏》作費無極。

    如秦,為大子建取婦。

    婦好,無忌說王自取。

    王聽之。

    生熊珍。

    伍奢為大子大傅,無忌為少傅。

    無忌無寵于大子,常讒惡之。

    是年,使居城父守邊。

    無忌又日夜讒大子。

    王遂囚伍奢,而召其二子,而告以免父死。

    大子建奔宋。

    伍尚歸。

    伍員出奔吳。

    楚遂殺奢及尚。

    員之奔吳也,公子光客之。

    公子光者,王諸樊子也。

    《索隐》曰:《系本》以為夷昧子。

    常以為季子不受國,光父先立,光當立。

    敬王元年(前519),入春秋後二百有四年。

    光伐楚,敗楚師。

    迎故大子建母于居巢,以歸。

    此據《吳世家》。

    《楚世家》同。

    《左氏》雲:楚大子建之母在,召吳人而啟之。

    吳大子諸樊入,取楚夫人與其寶器以歸。

    ”杜《注》雲:“陽也,蔡邑。

    ”遂北伐,敗陳、蔡之師。

    明年,光伐楚,取居巢、鐘離。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王僚以伐楚。

    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僇于楚,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

    ”伍員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專諸,《左氏》作設諸。

    見之光。

    光喜,乃客伍子胥。

    子胥退而耕于野。

    四年(前516),入春秋後二百有七年。

    楚平王卒,子珍立,是為昭王。

    五年(前515),入春秋後二百有八年。

    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馀、《左氏》作掩馀。

    燭庸《集解》:“賈逵曰王僚弟。

    ”以兵圍楚之六、潛。

    使季劄于晉,以觀諸侯之變。

    楚發兵絕吳兵後。

    吳兵不得還。

    公子光使專諸弑王僚,代立,是為阖闾。

    此從《十二諸侯年表》,與《春秋》合。

    《世家》與楚平王之卒,皆誤後一年。

    掩馀奔徐。

    燭庸奔鐘吾。

    《漢書·地理志》:東海郡司吾,應劭曰:即鐘吾。

    今江蘇宿遷縣。

    昭王之立也,費無忌又讒郤宛于令尹子常。

    囊瓦。

    其宗姓伯氏子嚭奔吳。

    此據《左氏》。

    《史記·吳世家》雲:“楚誅伯州犁,其孫伯嚭亡奔吳。

    ”阖闾以為大夫,舉伍子胥為行人。

    八年(前512),入春秋後二百十一年。

    吳子使徐人執掩馀,鐘吾人執燭庸。

    二公子奔楚。

    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居養。

    此從《左氏》。

    《吳世家》雲:“燭庸、蓋馀降楚,楚封之于舒。

    吳拔舒,殺亡将二。

    ”吳子執鐘吾子,遂滅徐。

    徐子章禹奔楚。

    楚城夷,杜《注》:夷,城父也。

    使處之。

    吳子問伐楚之策于伍員。

    伍員曰:“楚執政衆而乖,莫适任患。

    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

    彼出則歸,彼歸則出。

    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

    ”阖闾從之。

    楚于是乎始病。

    九年(前511),入春秋後二百十二年。

    吳伐楚,取六與潛。

    據《吳世家》。

    十二年(前508),入春秋後百十五年。

    楚囊瓦伐吳,師于豫章。

    見第二節。

    吳人敗之。

    遂圍巢,克之。

    據《春秋》,《吳世家》誤前一年。

    初,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于昭王。

    昭王服之,以享蔡侯。

    蔡侯亦服其一。

    子常欲之。

    弗與。

    三年止之。

    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之,弗與,亦三年止之。

    唐人竊馬而獻之子常。

    子常歸唐侯。

    蔡人聞之,固請而獻佩于子常。

    蔡侯歸,如晉,請伐楚。

    十四年(前506),入春秋後二百十七年。

    晉為之合諸侯于召陵荀寅求貨于蔡侯,弗得,乃辭蔡侯。

    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

    蔡滅沈。

    楚人圍蔡。

    蔡侯因伍員、伯嚭請兵于吳。

    吳悉興師,與唐、蔡伐楚。

    舍舟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左司馬戌沈尹戌,沈諸梁之父。

    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

    杜《注》:“三者漢東之隘道。

    ”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克之。

    ”既謀而行。

    史皇謂子常曰:“楚人惡子而好司馬。

    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而人,是獨克吳也。

    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陳于柏舉。

    《水經注》:“江北岸烽火洲,即舉洲也。

    北對舉口。

    《春秋》定公四年,吳、楚陳于柏舉。

    京相璠曰:漢東地矣。

    ”《元和郡縣志》:“龜頭山,在黃州麻城縣東南八十裡,舉水所出。

    《春秋》吳、楚戰于柏舉,即此地。

    ”案麻城,今為縣,屬湖北。

    阖廬之弟夫概王,以其屬三千,先擊子常之卒。

    子常之卒奔。

    楚師亂。

    吳師大敗之。

    子常奔鄭。

    五戰及郢。

    昭王奔随。

    吳遂入郢。

    然不能定楚國。

    楚使申包胥請救于秦,秦以車五百乘救楚。

    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

    十五年(前505),入春秋後百十八年。

    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亡歸,自立。

    阖闾聞之,引兵去楚。

    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溪。

    楚昭王滅唐。

    歸入郢。

    十六年(前504),入春秋後二百十九年。

    吳王使大子夫差伐楚,取番。

    楚恐,徙鄀。

    《左氏》雲:”吳大子終累敗楚舟師。

    ”杜《注》曰:“夫差兄。

    ”都,杜《注》曰:“本在商密,後遷南郡郡縣。

    ”今湖北宜城縣。

    周敬王十年(前510),入春秋後二百十三年。

    吳伐越。

    《左氏》曰:“始用兵于越也。

    ”十五年(前505),入春秋後二百十八年。

    吳兵猶在楚,越入吳。

    允常卒,子勾踐立。

    二十四年(前496),入春秋後二百二十七年。

    吳聞允常死,興師伐越。

    越王勾踐迎擊之于檇李,敗之姑蘇。

    《集解》:“杜預曰: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

    ”《索隐》:“姑蘇,台名,在吳縣西三十裡。

    ”嘉興,今為縣,屬浙江。

    吳,今為縣,屬江蘇。

    案《國語·越語》,謂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裡。

    韋《注》雲:“諸暨有句無亭,嘉興有禦兒鄉,鄞為鄞縣,姑蔑為大湖。

    ”《越絕外傳·記地傳》雲:“語兒鄉,故越界,名曰就李,即檇李也。

    ”然《論衡·書虛篇》,以錢唐江為吳、越之界,餘暨以南屬越,餘暨今蕭山,則越界不得至嘉興。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明日,徙軍于郊。

    明日,徙軍于境。

    後三日,徙軍于攜李。

    後三日,旋軍于江南。

    則攜李在江北越境外,度其道裡,尚不得至嘉興也。

    北至蕭山,南至諸暨,東至鄞,略與廣運百裡相合惟以姑蔑為大湖;《左氏》哀公十三年杜《注》,又以為東陽大末縣;其地為今浙江之龍遊,恐皆失之大遠也。

    阖闾傷指,遂病傷而死。

    《越世家》:“射傷吳王阖闾。

    ”阖闾使立大子夫差。

    謂曰:“爾忘勾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

    ”《左氏》:“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人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

    三年乃報越。

    ”二十六年(前494),入春秋後二百二十九年。

    勾踐聞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

    範蠡谏,不聽。

    吳王聞之,悉精兵以伐越。

    敗之夫椒。

    杜《注》雲:“吳郡吳縣西南大湖中椒山。

    ”案此釋恐亦未确。

    《越絕書·記地傳》雲:“勾踐與吳戰于浙江之上,越師潰,栖于會稽之山:”其地當濱江,近會稽也。

    越王以餘兵五千人保于會稽。

    《集解》:“賈逵曰:山名。

    ”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

    吳王将許之。

    伍子胥谏,不聽。

    盟而去。

    勾踐返國,乃苦心焦思。

    置膽子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

    夫人自織。

    食不加肉,衣不重彩。

    折節下賢人。

    厚遇賓客。

    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索隐》:“《國語》作諸暨郢。

    ”行成為質于吳。

    二歲而吳歸蠡。

     吳敗越之歲,楚圍蔡,蔡請遷于吳。

    初,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以疾謝。

    敬王十八年(前502),入春秋後二百二十一年。

    吳複召懷公。

    懷公恐,如吳。

    吳怒其前不往,留之。

    因卒吳,吳立其子越,是為湣公。

    及夫差克越,乃侵陳,修先君之怨。

    此事在陳湣公八年(前494),表不誤。

    《陳杞世家》在六年(前496),則誤在阖闾傷死之歲矣。

    二十七年(前493),入春秋後二百三十年。

    蔡遷于州來。

    吳複伐陳。

    楚昭王救之,軍于城父。

    蔔戰,不吉。

    蔔退,不吉。

    王曰:“然則死也。

    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逃仇,亦不如死。

    死一也,其死雠乎?”命公子申子西。

    為王,不可。

    則命公子結,子期。

    亦不可。

    則命公子啟,子闾。

    五辭而後許。

    将戰,王有疾。

    卒于城父。

    子闾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塗,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後還,是為惠王。

    是時越既敗,楚亦未能遽振,吳之兵鋒,遂轉向北方矣。

     自晉霸之衰,齊景公頗有代興之志。

    景公名杵臼,為莊公異母弟,莊公弑,崔杼立之。

    杼為左相,慶封為右相。

    慶封與崔杼有卻,乘其内亂,盡滅其家,崔杼自殺。

    慶封益驕。

    嗜酒好獵,又為田、鮑、栾、高氏所謀,奔魯。

    複奔吳。

    後為楚靈王所殺。

    自崔、慶之亡,齊國粗定,然終不能有為者,則以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厚賦重刑也。

    初,周自襄王後,襄王在位三十三年(前619)崩,為入春秋後之百有四年。

    傳頃王、襄王子,名壬臣。

    在位六年,自入春秋後百有五年至百十年。

    匡王、頃王子,名班。

    在位六年,自入春秋後百十一年至百十六年。

    定王、匡王弟,名瑜。

    在位二十一年,自入春秋後百十七年至百三十七年。

    簡王、定王子,名夷。

    在位十四年,自入春秋後百三十八年至百五十一年。

    靈王簡王子,名洩心。

    在位二十七年,自入春秋後百五十一年至百七十八年。

    至景王。

    靈王子,名貴。

    在位二十五年,自入春秋後百七十九年至二百有三年。

    景王大子晉早卒。

    愛子朝,欲立之。

    及崩,子丐之黨與之争立。

    國人立長子猛,是為悼王。

    子朝攻殺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左氏》杜《注》雲:王子猛母弟。

    《疏》雲:“《本紀》不言敬王是猛之母弟,先儒相傳說耳。

    ”是為敬王。

    子朝奔楚。

    敬王十六年(前504),入春秋後二百十九年。

    子朝之徒複作亂。

    王奔晉。

    晉定公入之。

    是亂也,《左氏》謂子朝之徒,實因鄭人,而鄭伐周之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阙外。

    周六邑。

    滑見第三節。

    杜《注》雲:“陽城縣西南有負黍亭。

    ”今河南登封縣境。

    魯為晉讨,侵鄭,不假道于衛。

    明年,齊侯、鄭伯盟于鹹。

    杜《注》:“衛地。

    ”征會于衛。

    衛侯靈公。

    欲叛晉。

    諸大夫不可。

    乃使北宮結如齊,而私于齊侯曰:“執結以侵我。

    ”齊從之。

    乃盟于沙。

    杜《注》:“陽平元城縣東北有沙亭。

    ”案元城,今為縣屬河北。

    又明年,齊伐魯。

    晉趙鞅救之,侵鄭。

    遂侵衛,将盟衛侯于澤。

    杜《注》:“衛地。

    ”簡子鞅。

    曰:“誰敢盟衛君?”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

    ”108衛人請執牛耳。

    成何曰:“衛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将歃,涉佗撥衛侯之手及挽。

    衛侯怒,遂叛晉,與鄭盟于曲濮。

    杜《注》:衛地。

    十九年(前501)。

    入春秋後二百二十二年。

    與齊伐晉夷儀。

    二十年(前500),入春秋後二百二十三年。

    魯與齊平。

    趙鞅圍衛。

    反役,又執涉佗以求成于衛。

    衛人不許。

    晉人遂殺涉佗,成何奔燕。

    二十一年(前499),入春秋後二百二十四年。

    魯及鄭平。

    《左氏》雲:“始叛晉也。

    ”蓋齊、鄭久貳于晉,适因王室之亂,以挑起釁端,中原遂至多事也。

    二十三年(前497),入春秋後二百二十六年。

    齊侯、衛侯次于垂葭,《左氏》雲:“實氏。

    ”杜《注》雲:“高平钜野縣西南有亭。

    ”钜野,今山東縣。

    以伐晉之河内。

    時趙猛殺其邯鄲大夫午。

    今河北邯鄲縣。

    午,荀寅之甥也。

    荀寅,範吉射之姻也,而相與睦,于是範、中行氏伐趙氏。

    趙鞅奔晉陽。

    晉人圍之。

    而韓簡子不信。

    與中行文子,荀寅。

    魏襄子曼多。

    與範昭子範吉射。

    相惡,知文子荀跞。

    亦欲以其嬖梁嬰父為帥,三家奉公以伐範、中行氏。

    範、中行氏伐公,不克。

    入于朝歌以叛。

    趙鞅顧以韓魏之請見赦。

    齊合魯、衛、宋、鄭、鮮虞以救範、中行氏。

    二十七年(前493),入春秋後二百三十年。

    衛靈公卒。

    靈公大子蒯瞆,與靈公夫人南子有怨,欲殺南子,不克,出奔。

    衛立蒯瞆子辄,是為出公。

    趙鞅納蒯瞆于戚。

    今河北濮陽縣。

    二十八年(前492),入春秋後二百三十一年。

    荀寅、範吉射奔邯鄲。

    明年,邯鄲叛,奔鮮虞。

    齊會鮮虞納諸柏人。

    今河北唐山縣。

    三十年(前490),入春秋後二百三十三年。

    柏人陷。

    苟寅、範吉射奔齊。

    是歲,齊景公卒。

    四十一年(前479),入戰國後二年。

    此據《左氏》《史記世家》與《表》皆先二年。

    蒯瞆自戚入于衛,是為莊公。

    出公辄奔魯。

    明年,莊公與趙鞅有違言。

    鞅圍衛,齊人救之。

    鞅還,晉複伐衛。

    衛人出莊公,與晉平。

    晉立襄公之孫般師而還。

    襄公,靈公父。

    般師,《史記》作班師。

    莊公入,般師複出。

    莊公旋為其下所弑。

    衛人複般師。

    齊人伐衛,執班師以歸,立公子起。

    起複為其下所逐。

    出公複歸。

    蓋齊、晉之力,皆不足以定北方,而吳、越遂稱霸中原矣。

     吳、越起東南,中原之國,與之相近者莫如魯;而與魯密迩,世相崎龁者莫如齊;故魯之内憂,及其與齊之争衡,遂為吳、越問鼎中原之先道。

    魯君位承襲之法,本一生一及。

    自莊公以前皆然。

    見《史記·魯世家》。

    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莊公娶齊女曰哀姜。

    無子。

    其弟叔姜,生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