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迹

關燈


    莊公築台臨黨氏。

    《集解》:“賈逵曰:魯大夫任姓。

    ”見孟女。

    《左氏》作孟任。

    說之,許立為夫人,生子斑。

    《左氏》作般。

    莊公病,叔牙欲立慶父,季友使鸩殺叔牙。

    莊公卒,立子斑為君。

    慶父使殺之。

    季友奔陳。

    立子開,是為闵公。

    慶父又殺之。

    季友與闵公弟申如邾,請魯求納之。

    魯人欲誅慶父。

    慶父奔莒。

    季友奉申入立,是為僖公。

    以賂求慶父于莒。

    慶父自殺。

    季友之後為季孫氏,世為魯正卿,而慶父、叔牙之後,亦并立為孟孫、叔孫氏。

    是為三桓。

    僖公卒,子文公興立。

    文公卒,襄仲莊公子遂,居東門為東門氏。

    殺子惡及視,而立宣公俀。

    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強。

    宣公欲去三桓,與晉謀伐之。

    會卒。

    傳成公黑肱、襄公午至昭公稠,敬王三年(前517),入春秋後二百有六年。

    昭公伐季氏。

    叔孫氏救之,三家遂共伐公。

    公奔齊,後又如晉求人,皆不克。

    十年(前510),入春秋後二百十三年。

    昭公卒于乾侯。

    杜《注》:“在魏郡斥丘縣,晉境内邑。

    ”案斥丘,今河北成安縣。

    魯人立其弟宋,是為定公。

    定公時,孔子秉政,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

    伐之,不克。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斯。

    受之。

    孔子遂行。

    二十五年(前495),入春秋後二百二十八年。

    定公卒,子哀公蔣立。

    三十二年(前488),入春秋後二百三十五年。

    公會吳于鄫。

    吳因留,略地于魯之南。

    魯伐邾,入之,俘邾子益。

    明年,吳伐魯,盟而還。

    初,齊景公適子死,有寵妾曰芮子,生子荼,欲立之,而年少,其母賤,無行,憚發之。

    及病,乃命其相國惠子、夏。

    高昭子張。

    立荼為大子,逐群公子,遷之萊。

    景公卒,荼立,是為晏孺子。

    群公子畏誅,皆出亡。

    景公他子陽生,與田乞攻殺高昭子。

    國惠子奔莒。

    立陽生,是為悼公。

    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入春秋後二百三十四年。

    悼公之奔魯,季康子肥。

    以其妹妻之。

    即位而逆之。

    季鲂侯通焉。

    康子叔父。

    女言其情,弗敢與也。

    齊侯怒,使鮑牧伐魯。

    且使如吳請師。

    魯乃歸邾子而及齊平。

    齊侯使辭師于吳。

    吳子曰:“昔歲寡人聞命,今又革之,不知所從,将進受命于君。

    ”于是吳城邗,溝通江、淮。

    三十五年(前485),入春秋後二百三十八年。

    魯哀公會吳伐齊。

    齊人弑悼公,赴于師。

    徐承帥舟師将自海入齊,齊入敗之,吳師乃還。

    明年,齊國書伐魯。

    魯複會吳伐齊。

    戰于艾陵,杜《注》:“齊地。

    ”《史記·孟嘗君列傳正義》:“艾陵,在兖州博縣。

    ”博縣,今山東泰安縣。

    齊師敗績。

    獲齊國書。

    三十七年(前483),入春秋後二百四十年。

    魯會吳于橐臯。

    杜《注》:“在淮南浚道縣東南。

    ”浚遒,今安徽合肥縣。

    吳征會于衛,衛侯會吳于鄖。

    杜《注》:衛地。

    其來緩,吳人藩其舍。

    子貢往說,乃舍衛侯。

    三十八年(前482),入春秋後二百四十一年。

    吳、晉會于黃池。

    杜《注》:“陳國封丘縣南有黃亭。

    ”封丘,今河南封邱縣。

    勾踐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禦千人以伐吳。

    戰,虜大子友,遂人吳。

    吳人告敗于夫差。

    夫差惡其聞也,或洩其語,吳王怒,斬七人于幕下。

    《左氏》曰:“王惡其聞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注》曰:“以絕口。

    ”及盟,争長。

    《左氏》雲長晉,《公羊》《國語》雲長吳,《史記·晉世家》《趙世家》雲長吳,《吳世家》雲長晉,疑當以長吳之說為确。

    晉自弭兵之盟,即已不競于楚,是時吳方強橫,安能與争?且史材傳自北方者多,必無飾長晉為長吳者。

    《左氏》多采晉史,昔人久有定論,其言必不免諱飾也。

    吳王已盟,與晉别。

    欲伐宋。

    大宰嚭曰:“可勝而不能居也。

    ”乃引兵歸。

    國亡大子,王居外久,内空,士皆罷敝,乃使厚币以與越平。

    越亦自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四十二年(前478),入戰國第一年。

    越益強。

    勾踐伐吳,敗吳師于笠澤。

    《左氏》雲:“夾水而陳。

    ”《國語·吳語》雲:“吳王軍于江北,越王軍于江南。

    ”則以為太湖者非。

    韋昭雲:“江,松江,去吳五十裡。

    ”元王元年(前476),入戰國後六年。

    十一月,越圍吳。

    四年,入戰國後八年。

    十一月,吳師敗。

    吳王栖于姑蘇之山。

    使公孫雄請成。

    勾踐欲許之。

    範蠡谏,乃栖吳王于甬東。

    杜《注》雲:“會稽句章縣東海中洲。

    ”即今浙江定海縣。

    《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秦餘杭山者,越王栖吳夫差山也。

    去縣五十裡。

    山有湖水,近太湖。

    ”案《越絕》之說似是。

    予百家居之。

    吳王自刭死。

    《韓詩外傳》曰:“大伯反吳,吳以為君,二十八世至夫差而滅。

    ”然據《史記》,則大伯至夫差,隻二十五世。

     《左氏》:哀公二十一年(前474),夏,五月,越人始來。

    哀公二十一年,為周元王三年,乃人戰國後七年,蓋越人至是始通于上國也。

    然使譯甫通,而征伐之端旋起。

    初,魯之歸邾子益也,邾子又無道。

    吳子使讨之,囚諸樓台,洊之以棘。

    使大夫奉大子革以為政。

    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入春秋後二百三十八年。

    邾隐公奔魯。

    齊甥也,故遂奔齊。

    元王四年(前473),入戰國後八年。

    自齊奔越。

    曰:“吳為無道,執父立子。

    ”越人歸之。

    大子革奔越。

    六年(前471),入戰國後十年。

    邾子又無道。

    越人執之以歸,而立公子何。

    是歲,魯哀公如越。

    得大子适郢,将妻公而多與之地。

    季孫懼,因大宰嚭而納賂焉,乃止。

    《注》:“嚭故吳臣也。

    ”七年(前470),入戰國後十一年。

    衛侯辄奔宋,使如越請師。

    魯叔孫舒會越臯如、後庸、宋樂茷納衛侯,不克。

    九年(前468),入戰國後十三年。

    越子使後庸聘魯。

    盟于平陽。

    杜《注》:“西平陽。

    ”《疏》:“高平南有平陽縣。

    ”案在今鄒縣西南。

    哀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

    三桓攻公。

    公奔衛。

    去如鄒。

    邾。

    遂如越。

    然其後越卒不克納公。

    以上皆據《左氏》。

    《史記·越世家》雲:“勾踐既滅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

    緻貢于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勾踐已去,渡淮南。

    以淮上地與楚。

    歸吳所侵宋地于宋。

    與魯泗東方百裡。

    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

    東諸侯畢賀,号稱霸王。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略同。

    勾踐已去渡淮南,作“勾踐已受命号,去還江南”。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雲:“二十五年(前472),從琅琊起觀台,周七裡,以望東海。

    使人如木客山在會稽山陰縣,見《水經·漸江水注》。

    取元常之喪,欲徙葬琅琊。

    三穿元常之墓,中生熛風,飛沙石射人,人莫能入。

    勾踐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勾踐乃使使号令齊、楚、秦、晉,皆輔周室,血盟而去。

    秦桓公不如命,勾踐乃選吳、越将士西渡河,以攻秦。

    軍士苦之。

    會秦怖懼,遂自引咎,越乃還軍。

    軍人說樂。

    二十六年(前471),元王六年,入戰國後十年。

    越王以邾子無道而執以歸,立其子何。

    冬,魯哀公以三桓之逼來奔。

    越王欲為伐三桓,以諸侯大夫不用命,故不果耳。

    二十七年(前470),元王七年,入戰國後十一年。

    冬,勾踐卒。

    ”案越欲伐三桓,諸侯大夫尚不用命,安能選将士西攻秦?又安能令齊、楚、秦、晉?可知号稱霸王之語,不免侈大。

    惟越既徙都琅琊,去山東之國,較吳彌近,其聲威一時或更震蕩,亦未可知。

    而既徙都琅琊,則雖幹與鄒、魯之事,亦不如吳之勞師于遠,此其所以克久存與? 自阖廬傷死以來,吳、越構兵,不複以西侵為事,楚本可乘機自強,然又遭白公之難。

    初,太子建之在鄭也,與晉謀襲鄭。

    鄭人殺之,其子勝奔吳。

    《鄭世家》在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為入春秋後二百有三年。

    《表》後一年。

    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入春秋後二百三十六年。

    予西召之,以為巢大夫,号曰白公。

    白公好兵而下士。

    怨鄭,欲伐之。

    子西許之,而未為發兵。

    三十九年(前481),入春秋後二百四十二年。

    晉伐鄭,鄭告急楚。

    子西救鄭受賂而去。

    白公怒。

    四十一年(前479),入戰國後二年。

    與死士石乞等襲殺子西、子期,因劫惠王。

    葉公沈諸梁。

    來救。

    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

    惠王乃得複位。

    艾陵之役,吳召陳懷公。

    懷公恐,如吳。

    楚伐陳。

    四十二年(前478),入戰國後三年。

    滅之。

    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入戰國後三十四年。

    滅蔡。

    二十四年(前445),入戰國後三十六年。

    又滅杞。

    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淮北。

    楚東侵,廣地至泗上,遂為滅越之基。

     第八節 戰國形勢 春秋以後,又二百六十年,而天下始歸于統一。

    周敬王四十年(前480),至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

    當是時也,海内分為戰國七。

    曩所謂二等國者,日益陵夷,不複足為諸大國間之緩沖。

    諸大國則争戰益烈,終至由争霸之局,易為并吞之局焉。

    此蓋事勢之自然,非人力所能為也。

    列國形勢之變遷,以晉之分,關系為最大。

    蓋齊、秦地皆較偏,力亦較弱,春秋時,持南北分霸之局者,實以晉、楚為較久。

    晉分而弱,不足禦秦,則中原之勢,折而入秦,齊、楚皆為之弱,而燕無論矣。

    晉之分,亦出事勢之自然。

    蓋統一必以漸臻。

    春秋時之大國,地兼數圻,本非開拓之力所及,遂有尾大不掉之勢。

    其分也,非分也,前此本非真合也。

    分裂以後,各君其國,各子其民,治理既專,開發彌易,則其四竟之内,風同道一,或反有過曩時矣。

    田氏篡齊,事與三家分晉一律,惟齊之疆域,視晉為狹,故為田氏一家控馭之力所及,而晉則不然耳。

    燕之強,亦與晉、楚、齊、秦及吳、越之強同道,特為時較遲而已。

     晉大夫之漸強,蓋自厲公之見弑。

    說本《史記·趙世家》。

    至平公以後而益甚。

    其時韓、趙、魏、範、中行及知氏,并稱六卿。

    範、中行氏先亡,知氏又以過剛而折,而業遂集于三家焉。

    今略述三家緣起,及其分晉之事如下。

     趙之先曰造父,已見第九章第二節。

    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

    周宣王時伐戎為禦。

    千畝之戰,奄父脫宣王。

    奄父生叔帶。

    叔帶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

    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

    五世而生趙夙。

    晉獻公伐霍、魏、耿,趙夙為将。

    獻公賜趙夙耿。

    夙生共孟。

    共孟生趙衰,事重耳。

    重耳奔翟,趙衰從。

    翟伐咎如,得二女,以其少女妻重耳,長女妻趙衰。

    生盾。

    初,重耳在晉時,衰妻亦生同、括、嬰齊。

    反國,趙衰為原大夫。

    晉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為适嗣。

    晉襄公之六年,周襄王三十年(前622),入春秋後百有一年。

    衰卒,谥為成季。

    盾任國政。

    靈公立,益專,靈公欲殺盾,盾亡。

    未出境,趙穿弑靈公,立成公。

    盾複反,任國政。

    景公時,盾卒,谥為宣孟。

    子朔嗣。

    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

    晉景公三年,周定王十年(前597),入春秋後百二十六年。

    大夫屠岸賈者,始有寵于靈公,至景公為司寇,乃治靈公之賊。

    與諸将攻趙氏,殺朔、同、括、嬰齊,皆滅其族。

    朔妻有遺腹,走公宮匿,生男。

    屠岸賈聞之,索于宮中,朔客公孫杵臼及程嬰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嬰出缪謂諸将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

    ”諸将軍皆喜,許之。

    發師随嬰攻杵白。

    遂殺杵臼與孤兒。

    然趙氏真孤乃反在。

    居十五年晉景公十七年,周簡王三年(前583),入春秋後百四十年。

    晉景公疾蔔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

    景公問韓厥。

    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于是景公因韓厥之衆,以脅諸将而見趙孤。

    趙孤名曰武,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複與趙武田邑如故。

    以上據《史記》。

    《左氏》:趙嬰通于趙朔妻莊姬。

    同、括放之,莊姬谮同、括曰:将為亂。

    晉殺同、括。

    武從莊姬育于公宮。

    以韓厥言複立。

    無屠岸賈事。

    嬰亦前死,非與同、括同謀。

    見成公五年、八年。

    嬰,盾弟。

    莊姬,杜預以為成公女,賈、服同,見《疏》。

    武續趙宗二十七年,晉平公立。

    周靈王十五年(前555),入春秋後百六十六年。

    平公十二年,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入春秋後百七十七年。

    武死。

    谥為文子。

    文子生景叔。

    《索隐》:“《系本》雲:名成。

    ”景叔生鞅,是為簡子。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

    畢公高與周同姓。

    《索隐》:“《左傳》富辰說文王之子十六國,有畢、原、豐、郇,言畢公是文王之子。

    此雲與周同姓,似不用《左氏》之說。

    ”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畢,于是為畢姓。

    其後絕封,為庶人。

    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之十六年,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入春秋後六十二年。

    以魏封畢萬為大夫。

    生武子。

    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

    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

    列為大夫,治于魏。

    生悼子。

    徙治霍。

    生魏绛。

    事晉悼公。

    徙治安邑今山西夏縣。

    谥為昭子。

    生魏嬴。

    嬴生魏獻子。

    獻子事晉昭公。

    生侈。

    《索隐》:“《系本》:獻子生簡子取,取生襄子侈,而《左傳》雲魏曼多是也,則侈是襄子中間少簡子一代。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

    《索隐》:“《系本》雲:襄子生桓子駒。

    ” 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

    《索隐》:“按《左氏傳》雲:邘、晉、應、韓,武之穆,則韓是武王之子。

    然《詩》稱韓侯出祖,則是有韓而先滅。

    今據此文雲其後裔事晉,封于原,曰韓武子,則武子本是韓侯之後,晉又封之于韓原。

    然按《系本》及《左傳》舊說,皆謂韓萬是曲沃桓叔之子,即是晉之支庶。

    又《國語》:叔向謂韓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謝曰: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亦言桓叔是韓之祖也。

    今以韓侯之後,别有桓叔,非關曲沃之桓叔,如此,則與大史公意,亦有違耳。

    ”武子後三世有韓厥。

    《索隐》:“《系本》雲:萬生赇伯,赇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

    ”《左氏》宣公十二年《正義》雲:“《韓世家》雲:韓之先事晉,得封韓原,曰韓武子。

    後三世有韓厥。

    《世本》雲:桓叔生子萬。

    萬生求伯,求伯生子輿,子輿生獻子厥。

    《史記》所雲武子,蓋韓萬也。

    如彼二文,厥是萬之曾孫,而服虔、杜預,皆言厥韓萬玄孫,不知何所據也。

    ”案如《索隐》所引,厥實為萬之玄孫,不知《義疏》引《世本》何以少一代。

    晉作六卿,韓厥在一卿之位,号為獻子。

    卒,子宣子代。

    宣子徙居州。

    《索隐》:“宣子名起。

    州今在河内是也。

    ”《正義》:“《括地志》雲:懷州武德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也。

    ”周武德,今河南沁陽縣。

    卒,子貞子代。

    貞子徙居平陽。

    《索隐》:“《系本》作平子,名頃,宣子子也,又雲:景子居平陽。

    ”卒,子簡子代。

    卒,子莊子代。

    《集解》:“徐廣曰:《史記》多無簡子、莊子,而雲貞子生康子。

    班氏亦同。

    ”《索隐》:“按《系本》有簡子,名不信,莊子名庚,《趙系家》亦有簡子,名不佞也。

    ”卒,子康子代。

    《索隐》:“康子名虎。

    ” 晉平公以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卒。

    入春秋後百九十一年。

    子昭公夷立。

    十九年(前526),入春秋後百九十七年。

    卒,子頃公去疾立。

    敬王六年(前514),入春秋後二百有九年。

    晉之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

    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

    六卿各令其子弟為之大夫。

    八年(前512),入春秋後二百十一年。

    頃公卒,子定公午立。

    二十三年(前497),入春秋後二百二十六年。

    趙氏與範、中行氏相攻,至三十年(前490),入春秋後二百三十三年。

    而範、中行氏敗奔齊,已見前。

    元王二年(前477),入戰國後六年。

    定公卒,子出公鑿立。

    《表》作錯。

    《索隐》:“《系本》作鑿。

    ”貞定王五年(前464),入戰國後十七年。

    知伯伐鄭。

    趙簡子疾,使大子毋恤将而圍鄭。

    知伯醉,以酒灌擊毋恤,毋恤愠知伯。

    知伯歸,因謂簡子,使廢毋恤。

    簡子不聽,毋恤由此怨知伯。

    十一年(前458),入戰國後二十三年。

    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

    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齊,道死。

    知伯立昭公曾孫驕,是為哀公。

    《索隐》:“按《趙系家》雲:驕是為懿公。

    又《年表》雲:出公十八年。

    次哀公忌,二年次懿公驕,十七年。

    ”《集解》:“徐廣曰:《年表》雲:出公立十八年。

    或雲二十年。

    ”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号為戴子。

    《集解》:“徐廣曰:《世本》作相子雍。

    《注》雲:戴子。

    ”戴子生忌。

    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并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索隐》:“《系本》:昭公生桓子雍,雍生忌,忌生懿公驕。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

    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知伯請地韓、魏,韓、魏與之。

    請地趙,趙不與。

    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

    趙襄子奔保晉陽。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沒者三版。

    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同,《戰國策》作談。

    私于韓、魏,韓、魏與合謀。

    三國反滅知氏,分其地。

    時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人戰國後二十八年也。

    考王二年(前439),入戰國後四十二年。

    哀公卒,子幽公柳立。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

    獨有绛、曲沃,餘皆入三晉。

    威烈王五年(前421),入戰國後六十年。

    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

    109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幽公子止,是為烈公。

    《索隐》:“《系本》雲:幽公生烈公止。

    又《年表》雲:魏誅幽公而立其弟止。

    ”二十三年(前403),入戰國後七十八年。

    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

    三晉之侯。

    《史記·六國表》在是年。

    《周本紀》《魏》《趙》《韓》《燕世家》同。

    惟《楚世家》在簡王八年,為周烈王二年(前424)。

    安王七年(前395),入戰國後八十六年。

    烈公卒,子孝公颀立。

    《索隐》:“《系本》雲:孝公傾。

    ”二十四年(前378),入戰國後百有三年。

    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立。

    《索隐》:“《系本》雲靜公俱。

    ”二十六年(前376),入戰國後百有五年。

    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

    靜公遷為家人。

    晉絕不祀。

    《索隐》:“《趙系家》:烈侯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

    ”案烈侯十六年,為周顯王十年(前359),入戰國後百二十二年。

    肅侯元年,為顯王二十年(前349),入戰國後百三十二年也。

    端氏,今山西沁水縣。

    屯留,今山西屯留縣。

     陳完者,陳厲公佗之子也。

    厲公,文公少子,其母蔡女。

    文公卒,厲公兄鮑立,是為桓公。

    桓公與佗異母。

    桓公病,蔡人殺桓公及大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

    《左氏》。

    佗立未逾年,無谥。

    厲公既立,取蔡女。

    蔡女淫于蔡人,數歸。

    厲公亦數如蔡。

    桓公少子林,怨厲公殺其父與兄,令蔡人誘厲公殺之。

    自立,是為莊公。

    以上據《田敬仲完世家》。

    《陳杞世家》雲:桓公大子免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

    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

    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為莊公。

    《左氏》厲公名躍。

    莊公卒,立少弟杵臼,是為宣公。

    宣公十一年,周惠王五年(前677),入春秋後五十一年也。

    宣公殺其大子禦寇。

    禦寇素與完相愛,完恐禍及己,奔齊,桓公使為工正。

    完卒,谥為敬仲。

    仲生稚孟夷。

    《索隐》:“《系本》作夷孟思。

    蓋稚是名,孟夷字也。

    ”敬仲之如齊,以陳氏為田氏。

    《集解》:“徐廣曰:應劭雲:始食采地,由是改姓田氏。

    ”《索隐》:“據史此文,敬仲奔齊,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為田氏。

    ”《正義》:“按敬仲既奔齊,不欲稱本故國号,故改陳字為田氏。

    ”案古陳田一字。

    田稚孟夷生湣孟莊。

    《集解》:“徐廣曰:一作芷。

    ”《索隐》:“《系本》作閩孟克。

    ”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

    文子生桓子無宇。

    有力,事齊莊公,甚有寵。

    生武子開及釐子乞。

    乞事齊景公為大夫。

    其收賦稅以小鬥,其粟與民以大鬥,行陰德于民,而景公弗禁。

    由此田氏得齊衆心,宗族益強。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入春秋後百九十一年。

    陳、鮑氏伐栾、高氏,齊同姓。

    分其室。

    穆姬景公母。

    為之請高唐,今山東禹城縣。

    陳氏始大。

    景公卒,田乞、鮑牧與大夫攻高國,立悼公,已見前。

    悼公立,乞為相,專國政,卒,子常代立,是為田成子。

    鮑牧殺悼公。

    齊人立其子壬,是為簡公。

    初,簡公與父俱在魯,監止有寵焉。

    《左氏》作阚止。

    《集解》:“賈逵曰:阚止,子我也。

    ”《仲尼弟子列傳》:“宰予,字子我,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

    孔子恥之。

    ”案宰我蓋欲為齊強公室,誅權臣,無所謂與田常作亂也。

    《列傳》之文,蓋傳言之誤。

    及即位,使為政。

    此據《齊世家》。

    《田敬仲世家》雲:成子與監止為左右相。

    田常複修釐子之政。

    以大鬥出貸,小鬥收。

    田常殺監止。

    簡公出奔。

    田氏之徒追執之徐州。

    遂弑之,而立簡公弟骜,是為平公。

    時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獲麟之歲也。

    平公即位,田常為相,專齊政。

    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于百姓;以故齊複定。

    田常于是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而割齊自安平今河北安平縣。

    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

    封邑大于平公之所有。

    田常卒,子襄子盤代立。

    《集解》:“徐廣曰:盤一作暨。

    ”《索隐》:“《系本》作班。

    ”使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

    與三晉通使。

    卒,子莊子白立。

    《索隐》:“《系本》名伯。

    ”莊子卒,子大公和立。

    齊平公卒于周貞定王十三年(前456),入戰國後二十五年。

    子宣公積立。

    威烈王二十一年(前405),卒,入戰國後七十六年。

    子康公貸立,淫于酒、婦人,不聽政。

    安王十年(前392),入戰國後八十九年。

    大公遷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十三年(前389),入戰國後九十二年。

    大公與魏文侯會濁澤,見第九節。

    求為諸侯。

    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

    周天子許之。

    十六年(前386),入戰國後九十五年。

    田和立為齊侯,遷康公海濱。

    二十三年(前379),入戰國後百有二年。

    康公卒,呂氏遂絕不祀。

     《燕召公世家》曰:“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

    ”《詩·甘棠箋》雲:“召伯姬姓。

    ”《釋文》雲:“《燕世家》雲:與周同姓。

    孔安國及鄭皆雲爾。

    皇甫谧雲:文王之庶子。

    案《左傳》富辰言文之昭十六國,無燕也。

    ”案《論衡·氣壽篇》雲“周公兄”,說與谧合。

    《榖梁》莊公三十二年,“燕,周之分子也。

    ”周武王之滅纣,封召公于北燕。

    110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

    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陝,今河南陝縣。

    案北燕封地,與《周本紀》帝堯之後封地同,已見第八章第七節。

    《史記》于燕事甚略。

    自召公九世至惠侯,世次不具。

    惠侯以下,亦僅具世次而已。

    第十六世桓侯,《集解》引《世本》雲:“桓侯徙臨易。

    ”宋忠曰:“今河間易縣是也。

    ”今河北雄縣。

    子莊公,與宋、衛共伐周惠王。

    鄭執燕仲父,而納惠王子周。

    山戎來侵。

    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

    《集解》引谯周曰:“按《春秋傳》,與子頹逐周惠王者,乃南燕姞姓也。

    《世家》以為北燕,失之。

    ”《索隐》駁之,以為伐周與為山戎所侵者,是北燕不疑,訾杜預以仲父是南燕伯為妄說。

    然北燕與宋、衛,勢不相及。

    故《左氏》隐公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杜《注》亦說為南燕。

    衡以事勢,說自不誤。

    侵燕而齊桓伐之者,亦不得在薊、易。

    竊疑二燕初本相去不遠,北燕後乃逐漸北徙,至易、至薊也。

    二十五世惠公,多寵姬。

    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

    大夫共誅姬宋。

    《索隐》:“宋其名也。

    或作宗。

    劉氏雲:其父兄為執政,故諸大夫共滅之。

    ”惠公懼,奔齊,齊高偃如晉,請共伐燕,入其君。

    晉平公許之。

    與齊伐燕,入惠公。

    惠公至燕而死。

    周景王十八年(前564),入春秋後百八十八年。

    三十世獻公。

    獻公十二年(前481),為魯西狩獲麟之歲,出《春秋》。

    三十六世文公,始與六國合從擯秦,見後。

     春秋時,楚本獨雄南服。

    及其末葉,吳、越相繼起,而楚始衰。

    然吳之亡既忽焉,越稱霸未幾,亦稍即陵夷,而楚仍獨雄南服,則吳、越演進皆淺,其根柢不如楚之深厚也。

    考王九年(前432),入戰國後四十九年。

    楚惠王卒,子簡王中立。

    明年,滅莒。

    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入戰國後七十三年。

    簡王卒,子聲王當立。

    二十四年(前402),入戰國後七十九年。

    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卒,入戰國後百年。

    子肅王臧立。

    六年(前375)卒,入戰國後百十一年。

    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入戰國後百四十一年。

    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七年(前333),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

    楚威王伐齊,敗之徐州。

    《表》亦雲圍齊于徐州。

    《集解》雲:“徐廣曰:時已滅越而伐齊也。

    齊說越令攻楚,故雲齊欺楚。

    ”案楚威王七年,為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

    入戰國後百四十八年。

    《越世家》雲:“勾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

    王不壽卒,子王翁立。

    王翁卒,子王翳立。

    王翳卒,子王之侯立。

    王之侯卒,子王無強立。

    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争強。

    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越遂釋齊而伐楚。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

    大破越,殺王無強。

    盡取吳故地,至浙江。

    北破齊于徐州。

    而越以此散。

    諸族子争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集解》引徐廣,又謂其事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

    入戰國後百五十八年。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為楚懷王槐六年,威王以顯王四十年(前329)卒,入戰國後百五十二年。

    魏間楚喪以伐楚,取陉山。

    《正義》:“《括地志》雲:陉山,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裡。

    ”唐新鄭,今河南新鄭縣。

    是年,楚使柱國昭陽攻破之于襄陵,今山西襄陵縣。

    得八邑。

    又移兵攻齊,以陳轸說引兵去。

    《表》亦記是年敗魏襄陵,而不雲攻齊,則伐齊之役蓋未果。

    《越世家集解》所引徐廣說,四十六疑三十六之誤也。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勾踐二十七年卒,大子興夷即位。

    一年卒,子翁。

    翁卒,子不揚。

    不揚卒,子無強。

    無強卒,子玉。

    玉卒,子尊。

    尊卒,子親。

    自勾踐至于親。

    其立八主,皆稱霸。

    積年二百二十四年。

    親衆皆失,而去琅邪,徙于吳矣。

    ”《越絕書外傳·記地傳》曰:“越王夫镡以上至夫餘,世久遠,不可紀也。

    夫镡子允常。

    允常子勾踐,大霸,稱王,111徙琅邪。

    勾踐子與夷時霸。

    與夷子子翁時霸。

    子翁子不揚時霸。

    不揚子無強時霸。

    伐楚。

    威王滅無強。

    無強子之侯竊自立為君長。

    之侯子尊時君長。

    尊子親失衆,楚伐之,走南山。

    親以上至勾踐,凡八君,都琅邪,二百二十四歲。

    無強以上霸,稱王。

    之侯以下微弱,稱君長。

    ”與《史記》互有異同。

    要之自勾踐殁後,越與大局,已無甚關系矣。

     第九節 楚悼魏惠齊威宣秦獻孝之強 論戰國事,自當以秦為主。

    然秦自獻、孝以後,乃“稍以蠶食六國”。

    《史記·六國表》語。

    獻公元年,為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入戰國已九十七年;孝公元年,為周顯王九年(前360),則入戰國百二十年矣。

    自此以前,秦固為西方僻陋之國。

    自此以後,魏惠王、齊威、宣、湣王,稱霸東方者,尚垂百年,秦亦未能獨雄也。

    秦之變蠶食為鲸吞,實在戰國末數十年中,此乃事勢際會使然,謂一入戰國,而秦即舉足為大局重輕,則誤矣。

    入戰國後,首起稱霸者為楚悼王。

    悼王之立,在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入戰國後七十九年也。

    安王二年(前400),入戰國後八十一年。

    三晉來伐,至乘丘。

    今山東滋陽縣。

    四年(前398),入戰國後八十三年。

    楚伐周,敗鄭師,圍鄭。

    九年(前393),入戰國後八十八年。

    伐韓,取負黍。

    今河南登封縣西南。

    十一年(前391),入戰國後九十年。

    三晉伐楚,敗楚大梁、今河南開封縣。

    榆關。

    《索隐》:“此榆關當在大梁之西。

    ”楚厚賂秦,與之平。

    案《史記·吳起列傳》,言起見疑于魏而奔楚,“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以為相。

    起乃明法審令。

    捐不急之官。

    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士。

    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皆患楚之強”。

    觀其侵韓,圍鄭,可見其兵鋒所至甚遠。

    雖大梁、榆關,一見挫折,固猶遠在敵境也。

    然楚貴戚盡欲害起。

    二十年(前382),入戰國後百年。

    悼王卒,宗室大臣作亂,攻起殺之。

    于是楚勢衰,而魏繼起矣。

    三晉形勢,本以趙為最強。

    《史記·趙世家》,襄子“北有代,南并知氏,強于韓、魏”。

    案襄子滅代,在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入戰國後二十四年也。

    然敬侯頗荒淫;見《韓非子·說疑》。

    而當繼嗣之間,又屢有争亂;襄子兄伯魯不立。

    襄子欲傳位于伯魯子代成君周,而代成君先死:乃立代成君子浣為大子。

    威烈王元年(前425),入戰國後五十六年也。

    襄子卒,浣立,是為獻侯。

    獻侯少即位,治中牟。

    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于代。

    明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

    乃共殺其子,複迎立獻侯。

    十七年(前409),入戰國後七十二年,卒,子烈侯籍立;安王二年(前400),入戰國後八十一年,卒弟武公立。

    十五年(前387),入戰國後九十四年,卒,趙複立烈侯大子章,是為敬侯。

    明年,趙始都邯鄲: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

    與魏襲邯鄲,敗而去。

    烈王元年(前375),入戰國後百有六年,卒,子成侯種立。

    顯王十九年(前350),入戰國後百三十一年,卒,公子與大子肅侯争立。

    敗,奔韓。

    案桓子,《索隐》雲:“《系本》雲:襄子子。

    ”武公之立,《索隐》雲:“谯周雲:《系本》及說《趙語》者,并無其事,蓋别有所據。

    ”肅侯,《索隐》雲:“名語。

    ”中牟,《集解》雲:“《地理志》雲:河南中牟縣,趙獻侯自耿徙此:瓒曰:中牟在春秋時,是鄭之疆内,及三卿分晉,則在魏邦。

    趙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

    《春秋傳》曰:衛侯如晉,過中牟,中牟非衛适晉之次也。

    ”《正義》雲:“相州湯陰縣西五十八裡有牟山,蓋中牟邑在此山南。

    ”中牟、湯陰,今皆為縣,屬河南。

    所引《春秋傳》,見《左氏》定公九年。

    故人戰國後百年,勢頗弱。

    韓世與鄭争。

    至周烈王元年(前375),入戰國後百有六年。

    滅之。

    蓋乘楚之衰。

    然亦僅足自守而已。

    韓康子卒,子武子立。

    其元年,魏文侯元年(前424)也。

    伐鄭,殺其君幽公。

    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入戰國後七十二年。

    卒,子景侯立。

    《索隐》雲:“《世本》作景子,名虔。

    ”十八年(前408),入戰國後七十三年,伐鄭,取雍丘。

    明年,鄭敗我負黍。

    安王二年(前400),入戰國後八十一年,鄭圍我陽翟。

    是歲,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索隐》雲:“《世本》作武侯。

    ”十五年(前387),入戰國後九十四年,卒,子文侯立。

    十七年(前385),入戰國後九十六年,卒,子哀侯立。

    滅鄭,因徙都鄭。

    雍丘,今河南杞縣。

    陽翟,今河南禹縣。

    惟魏文侯、武侯兩世皆賢君,魏文侯:《史記》雲:名都,桓子孫。

    《集解》引:“徐廣曰:《世本》名斯。

    ”《索隐》曰:“《世表》桓子生文侯斯。

    其《傳》雲:孺子,是魏駒之子。

    ”立于威烈王二年(前424),即入戰國後五十七年。

    至安王十五年(前400),即入戰國後九十五年乃卒。

    子武侯擊立。

    烈王五年(前371),即入戰國後百十年卒。

    子罃立,是為惠王。

    席履頗厚,故魏惠王繼楚悼王之後,而欲圖霸焉。

    按《孟子書》稱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

    ”《梁惠王上》。

    而《史記》等書,亦屢稱魏為晉,蓋魏都安邑,與绛密迩,實襲晉之舊業。

    惟然,故秦與魏最相逼近,武侯用吳起守西河,侵秦頗亟。

    吳起去,秦獻公起,魏已頗受挫折,而惠王仍務于東而忽于西,遂使秦如虎兕之出柙,此實戰國事勢之一轉捩,而秦雄張之始也。

    初,秦哀公以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卒,入春秋後二百二十二年。

    大子夷公早死。

    立其子,是為惠公。

    二十九年(前491)卒。

    入春秋後二百三十二年。

    子悼公立,四十三年(前477)卒。

    入戰國後四年。

    在位十四年,《秦始皇本紀》雲十五年。

    子厲共公立,《秦始皇本紀》作刺龔公。

    《正義》雲:“刺一作利。

    ”二十六年(前443)卒。

    入戰國後三十八年。

    子躁公立。

    考王十二年(前428),卒。

    入戰國後五十二年。

    立其弟懷公。

    威烈王元年(前425),入戰國後五十六年。

    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

    懷公自殺。

    懷公大子曰昭子,早死。

    大臣立昭子之子,是為靈公。

    《秦始皇本紀》作肅靈公。

    《索隐》雲:《系本》無肅字。

    七年(前419),入戰國後六十二年。

    魏城少梁,今陝西韓城縣。

    秦擊之。

    此據《秦本紀》。

    《表》與魏戰少梁在明年。

    十一年(前415),入戰國後六十六年。

    補龐。

    城籍姑。

    此從表。

    《本紀》城籍姑在十四年(前412),不雲補龐。

    《索隐》雲:“龐及籍姑,皆城邑之名。

    補者,修也。

    謂修龐而城籍姑也。

    ”《正義》雲:“《括地志》雲:籍姑故城,在韓城縣北三十五裡。

    ”是歲,靈公卒。

    在位十一年。

    此從《表》。

    《秦始皇本紀》同。

    《秦本紀》在位十三年。

    子獻公不得立。

    立靈公季父悼子,《表》同。

    是為簡公。

    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始皇本紀》雲:“靈公生簡公。

    ”十三年(前413),入戰國後六十八年。

    與晉戰,敗鄭下。

    今陝西華縣。

    十四年(前412),入戰國後六十九年。

    魏文侯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

    十七年(前409),入戰國後七十二年。

    魏伐秦,築臨晉、今陝西大荔縣。

    元裡。

    今陝西澄城縣。

    秦塹洛,城重泉。

    今陝西蒲城縣。

    十八年(前408),入戰國後七十三年。

    魏伐秦,至鄭。

    築雒陰、在大荔縣西。

    合陽。

    今陝西郃陽縣。

    安王元年(前401),入戰國後八十年。

    秦伐魏,至陽狐。

    二年(前400),入戰國後八十一年。

    卒,從《表》。

    《秦始皇本紀》同。

    《秦本紀》多一年。

    子惠公立。

    十一年(前391),入戰國後九十年。

    伐韓宜陽,今河南宜陽縣。

    取六邑。

    十二年(前390),入戰國後九十一年。

    與晉戰武城。

    今陝西華縣。

    縣陝。

    今河南陝縣。

    十三年(前389),入戰國後九十二年。

    侵魏陰晉。

    今陝西華陰縣。

    十五年(前387),入戰國後九十四年。

    魏伐秦,敗于武下。

    是歲,秦惠公卒,子出子立。

    十七年(前385),入戰國後九十六年。

    庶長改迎獻公于河西而立之。

    《索隐》:“名師隰。

    《世本》作元獻公。

    ”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

    《史記》雲:“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複強,奪秦河西地。

    ”案孝公令言河西見奪,由于厲、躁、簡公、出子之不甯。

    自厲共公至此幾百年,則秦為晉弱舊矣。

    獻公立,秦事始有轉機。

    十八年(前384),入戰國後九十八年。

    城栎陽。

    《集解》:“徐廣曰:徙都之。

    今萬年縣也。

    ”案萬年,今陝西長安縣。

    徙都系據孝公令為說,然未必在是年也。

    烈王二年(前374),入戰國後百有七年。

    縣之。

    顯王三年(前366),入戰國後百十五年。

    敗韓、魏雒陰。

    五年(前371),入戰國後百十七年。

    與晉戰于石門。

    今陝西泾陽縣。

    斬首六萬。

    天子賀以黼黻。

    七年(前369),入戰國後百十九年。

    與魏戰少梁。

    此依《表》,《本紀》作魏晉。

    蓋本作晉,後人側注魏字,混入本字也。

    虜其将公孫痤。

    明年,卒。

    依《表》,在位二十四年。

    《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皆二十三年。

    《索隐》雲:《系本》二十二年。

    子孝公立。

    孝公元年(前361),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餘。

    楚、魏與秦接界。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秦上郡,治今陝西綏德縣。

    楚自漢中秦漢中郡,治今陝西南鄭縣。

    南有巴、秦巴郡,治今四川江北縣。

    黔中。

    秦黔中郡,治今湖南沅陵縣。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

    東平晉亂,以河為界。

    西霸戎翟,廣地千裡。

    天子緻伯,諸侯畢賀。

    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甯,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獻公即位,鎮撫邊竟,徙治栎陽。

    且欲東伐,複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

    十年(前352),入戰國後百二十二年。

    衛鞅說孝公變法脩刑,内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

    孝公善之。

    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争之。

    卒用鞅法。

    秦勢益張,祇在待時而動矣。

    而魏又授之以隙。

     魏武侯之卒,惠王與公中緩争立。

    韓懿侯與趙成侯伐之。

    戰于濁澤,此據《魏世家》。

    《趙世家》《六國表》皆作涿澤。

    《集解》:“徐廣曰:長社有濁澤。

    ”案長社,今河南長葛縣。

    魏氏大敗。

    魏君圍。

    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

    ”韓曰:“不如兩分之。

    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

    ”趙不聽。

    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

    惠王乃得身不死,國不分。

    然魏是時本富強,惠王蓋亦有為之主,故無幾即複振。

    顯王十三年(前356),入戰國後百二十五年。

    魯、衛、宋、鄭之君,皆朝于魏。

    可見魏在東方形勢甚張。

    十五年(前354),入戰國後百二十七年。

    魏遂舉兵以圍邯鄲。

    明年,拔之。

    邯鄲之圍也,趙求救于齊。

    齊威王大公田和,以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即入戰國後九十七年卒。

    子桓公午立。

    二十三年(前379),即入戰國後百有二年卒,子威王因齊立。

    用段幹朋策,使田忌南攻襄陵。

    今河南睢縣。

    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

    今山東菏澤縣。

    魏圍邯鄲之歲,秦與魏戰元裡,斬首七千,取少梁。

    十七年(前352),入戰國後百二十九年。

    衛鞅圍魏安邑,降之。

    諸侯亦圍魏襄陵。

    十八年(前351),入戰國後百三十年。

    魏乃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

    十九年(前350),入戰國後百三十一年。

    秦作鹹陽,今陝西長安縣東。

    築冀阙,徙都之。

    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

    四十一縣。

    此從《本紀》。

    《表》及《商君列傳》皆作三十一。

    為田開阡陌。

    東地渡洛。

    二十一年(前348),入戰國後百三十三年。

    初為賦。

    二十六年(前343),入戰國後百三十八年。

    天子緻霸。

    是歲,齊威王卒,子宣王辟強立。

    明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于逢澤,《集解》:“徐廣曰:開封東北有逢澤。

    ”《正義》:“《括地志》雲:在汴州浚儀縣東南四十裡。

    ”唐浚儀,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

    朝天子。

    案《戰國·秦策》言魏伐邯鄲,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天子,天下皆從;《齊策》言魏拔邯鄲,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則逢澤之會,猶是魏為主而秦從之。

    然秦在是時,已非擯不得與于中國會盟者矣。

    二十八年(前341),入戰國後百四十年。

    魏複伐趙。

    趙與韓親,共擊魏,不利。

    韓請救于齊。

    齊宣王用孫膑計,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起兵救韓、趙。

    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将,大子申為大将軍。

    蓋傾國以求一決。

    然大敗于馬陵,《集解》引徐廣雲:“在元城。

    ”《正義》引虞喜《志林》雲:“在鄄城。

    ”案元城,今河北大名縣。

    鄄城,今山東濮縣。

    龐涓死,大子申虜。

    明年,秦、趙、齊共伐魏。

    衛鞅虜魏公子卬,東地至河。

    齊、趙亦數破梁。

    梁以安邑去秦近,徙都大梁。

    此文據《魏世家》。

    若據《秦本紀》,則衛鞅先已降魏安邑,惠王不得至是始徙都。

    然《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又雲“魏獻安邑。

    ”《六國表》同。

    昭襄王二十一年,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入戰國已百九十五年矣。

    疆埸之役;一彼一此,史亦不能盡紀也。

    三十一年(前338),入戰國後百四十三年。

    秦破魏雁門,《索隐》:“《紀年》雲:與魏戰岸門,此雲雁門,恐聲誤也。

    下雲敗韓岸門,蓋一地也,尋秦與韓、魏戰,不當遠至雁門也。

    ”《正義》:“《括地志》雲:岸門,在許州長社縣西北二十八裡。

    ”案長社為今河南許昌縣地。

    當時秦、魏之戰,似亦未必在此也。

    虜其将魏錯。

    魏遂不能複振。

    三十三年(前336),入戰國後百四十五年。

    與齊會平阿南。

    今安徽懷遠縣。

    明年,複會于甄。

    今山東濮縣。

    是歲惠王卒。

    子襄王立。

    明年,齊、魏會于徐州。

    《秦策》言魏為逢澤之遇,齊大公聞之,舉兵伐魏。

    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

    《史記·孟嘗君列傳》言:田嬰使于韓、魏,韓、魏服于齊,乃有東阿之盟。

    蓋自馬陵之戰以來,齊已執東方牛耳矣。

    徐州之會,《世家》及《表》皆雲相王。

    《魏世家》又雲:追尊父惠王為王。

    而《田敬仲世家》,于桂陵戰後,又雲:“于是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則雖交有稱王之名,梁實非齊敵也。

    三十七年(前332),入戰國後百四十九年。

    齊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兵,兵乃罷。

    蓋是時趙反不服齊,然亦未足為齊之勁敵也。

     第十節 齊湣王之強 魏惠王圖霸之時,兵鋒專向于趙,遂至力盡而俱敝。

    時韓昭侯在位,用申不害為相。

    史稱其“修術行道,國内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哀侯以周烈王五年(前371),即入戰國後百十年,為其下所弑。

    子懿侯立。

    《表》作莊侯。

    顯王十二年(前357),即入戰國後百二十四年,卒。

    子昭侯立。

    十八年(前351),即入戰國後百三十年,以申不害為相。

    申不害至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