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迹

關燈
第一節 東周列國形勢 《管子·霸言》曰:“強國衆,合強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攻大以圖王。

    ”此言實能道出東周以後,與西周以前形勢之異。

    蓋強國少,則服一強,即可号令當時之所謂天下,此為古人之所謂王。

    強國多,則地醜德齊,莫能相尚,即稱雄一時者,亦僅能使彼不與我争,而不能使之臣服于我,此為古人之所謂霸。

    春秋之世,所謂五霸疊興者,祇是就中原之局言之。

    當時強國所争,亦即在此。

    至于各霸一方,如秦長西垂,楚雄南服,則雖當他國稱霸之時,情勢亦迄未嘗變,即由是也。

    觀此,知王降為霸,實乃事勢使然,初非由于德力之優劣。

    而事勢之轉變,則社會之演進實為之。

    蓋文化之發舒,恒自小而漸擴于大。

    其初祇中心之地,有一強國者,其後則各區域中,各自有其強國,遂成此地醜德齊之局也。

    西周以前,史事幾惟所謂天子之國為可知,東周以後,則諸大國所傳皆詳,天子之國,或反不逮,即由于此。

     《史記·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

    ”蓋殷以前,列國存滅,已無可考矣。

    然周代列國,史公所表,亦止十二諸侯,後人考證,率據《春秋》及《左氏春秋》國數,僅五十餘,見《公羊疏》。

    若并《左氏》所載記之,則舊說雲:百七十國。

    其中百三十九國,知其所居,三十一國,盡亡其處。

    《晉書·地理志序》。

    蘇轼《春秋列國圖說》雲百二十四。

    二說皆雲夷蠻戎狄,不在其内;然孰為夷蠻戎狄,極難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并古國列之,凡二百有九。

    《列國爵姓及存滅表》。

    四裔别為表。

    亦未見其裔夏分别之得當也。

    又國與邑亦難辨。

    古所謂國者,義亦與今異。

    其存亡,以有采地以奉祭祀與否為斷,而不以土地主權之得喪為衡。

    忽滅忽複,史既不具,僻陋之國,不見載籍者又多。

    據故籍所載,而雲某時國有若幹,其去實在情形,必甚遠矣。

    惟國數必降而愈少,而不見經傳之國,其與大局,關系亦必較淺,是則可斷言者耳。

     《國語·鄭語》載史伯之言曰:“姜、嬴、荊芈,實與諸姬代相幹也。

    ”此言亦頗能道出有史以來部族興替形勢,是四姓,蓋古部族中較大,而文明程度較高者也。

    今試本此語,以觀東周列國之形勢。

     周初,諸部族中,自以姬姓為最得勢。

    此當與封建有關。

    蓋封建行,則其族之散佈各地者多,既易因形便而振興,亦且不易覆滅也。

    《左氏》昭公二十八年,載成之言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荀子·儒效》則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二者數略相合,必非無稽,《旬子》說少二人,疑去管、蔡。

    可見周封同姓之盛。

    《左氏》僖公二十四年載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管、今河南鄭縣。

    後其地屬郐。

    郐滅,屬于鄭。

    蔡、今河南上蔡縣。

    平侯遷新蔡,今河南新蔡縣。

    昭侯遷州來,今安徽壽縣。

    郕、今山東汶上縣。

    霍、令山西霍縣。

    魯、今山東曲阜縣。

    衛、今河南淇縣。

    戴公廬于曹,文公居楚丘,皆在今河南滑縣。

    成公遷帝丘,今河北濮陽縣。

    毛、未詳。

    或曰:在今河南宜陽縣境。

    聃、今湖北荊門縣。

    郜、今山東城武縣。

    雍、今河南修武縣。

    曹、今山東定陶縣。

    滕、今山東滕縣。

    畢、今陝西鹹陽縣。

    原、今河南濟源縣。

    酆、今陝西鄠縣。

    郇,今山西臨晉縣。

    文之昭也。

    邘、今河南懷慶縣。

    晉、見第二節。

    應、《杜注》:在襄陽城父縣。

    案城父當作父城,轉寫之誤。

    父城,在今河南寶豐縣。

    韓,今陝西韓城縣。

    武之穆也。

    凡、今河南輝縣。

    蔣、今河南固始縣。

    邢、今河北邢台縣。

    後遷于夷儀,今山東聊城縣。

    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滅于衛;茅、今山東金鄉縣。

    胙、今河南汲縣。

    祭,今河南鄭縣。

    周公之胤也。

    ”此諸國中,入春秋後,晉稱霸;魯、衛、曹、蔡,皆可稱二等國;而滕以小國僅存。

    此外可考者:虞封于北方,旋亡,而其在南方者轉大。

    見第六節。

    燕春秋時無所表見,入戰國則列為七雄之一焉。

    見第八節。

    鄭初封在今陝西華縣。

    後遷河南新鄭縣。

    與虢,《左氏》僖公五年,宮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杜氏以河南陝縣東南之虢城,為仲所封,是為上陽。

    山西平陸之下陽,為其别都。

    河南氾水,即隐公元年(前722),鄭莊公所謂制岩邑者,為虢叔所封。

    賈逵雲:制為東虢,仲所封。

    叔封西虢,即春秋所謂虢公。

    馬融雲:仲封上陽,叔封下陽。

    要無明證,各以意說而已。

    竊疑虢仲、虢叔,乃一國之二君,弟兄相及。

    鄭莊公所謂死于制者,與宮之奇所雲虢叔,各是一人。

    《漢書·地理志》:右扶風虢縣,為虢之舊封,地在今陝西寶雞縣。

    河南之上陽,為其東遷後之新都。

    而《史記·秦本紀》,武公滅小虢,則其支庶之留居西方者也。

    初封西方,後東遷。

    虢旋滅而鄭久存。

    在西方者,又有魏、今山西芮城縣。

    耿、今山西河津縣。

    芮,今陝西大荔縣。

    在南方者,有息、今河南息縣。

    春秋莊公十四年(前680),滅于楚。

    頓、今河南商水縣。

    春秋定公十四年(前496)滅于楚。

    沈,今河南汝南縣。

    皆無足稱述。

    而“漢東之國随為大”,語見《左氏》桓公六年。

    今湖北随縣。

    “漢陽諸姬,楚實盡之”,語見《左氏》僖公二十八年。

    又定公四年,吳人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

    ”則并其名而無可考矣。

    要之自文、武以來,姬姓以今陝西為根據,廣佈其同族于河南北、山東西及湖北,而江蘇則其展擴之極也。

     姜姓為神農之後,其根據地本在山東。

    及唐、虞之際,著績者為四嶽,則其地移于河南。

    《史記·齊大公世家》曰:“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

    ”周初大公封于營丘,其勢力乃又東漸焉。

    申、在今河南南陽縣北。

    呂、在南陽縣。

    齊、見第二節。

    許今河南許昌縣。

    靈公遷葉,今河南葉縣。

    悼公遷夷,實城父,今安徽亳縣。

    後遷葉,又遷于析,實白羽,今河南内鄉縣。

    許男斯遷容城,或曰:在葉縣西。

    同為西周名國,申、呂皆亡于楚。

    許見迫于鄭,而依楚以自存。

    惟齊表東海,稱大風焉。

    又有紀今山東壽光縣。

    春秋莊公四年(前690)滅于齊。

    與向、今安徽懷遠縣。

    州、國于淳于,今山東安邱縣東北。

    後入杞,為杞都。

    萊夷,今山東黃縣。

    皆微末不足道。

     嬴姓為臯陶之後,其根據地本在安徽,英、六為其初封,已見第七章第一節。

    在其附近者,又有江、今河南正陽縣。

    黃今河南潢川縣。

    及蓼,今安徽霍邱縣。

    亦微末不足稱。

    群舒居吳、楚間,舒蓼、舒庸、舒鸠、宗,在今安徽舒城、廬江二縣間。

    所系較重,而徐尤強。

    今安徽泗縣。

    春秋昭公十三年(前529)滅于吳。

    在西方者,梁為小國,今陝西韓城縣。

    趙至戰國始列為諸侯,見第八節。

    惟秦襲周之舊,最大。

    見第二節。

     史伯論祝融曰:其後八姓,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

    見第八章第四節。

    大彭、見第八章第一節。

    豕韋見第八章第二節。

    為商伯矣。

    當周未有。

    已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

    《左氏》:蘇子國于溫,在今河南溫縣。

    顧見第八章第三節。

    《左氏》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言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

    舜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

    鬷夷氏其後也。

    ,《漢書·古今人表》作廖,當即蓼。

    鬷川,梁履繩《左通補釋》雲:當即三朡,《潛夫論·志氏姓》黢川蔽夷并作朡,其證。

    案三,見第八章第三節。

    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秃姓舟人,則周滅之矣。

    妘姓邬、當即《左氏》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劉、勞、邘之田于鄭”之邬,在今河南偃師縣。

    郐、今河南密縣。

    路、逼陽,今山東峄縣。

    曹姓鄒、即邾。

    《公羊》《禮記·檀弓》皆作邾婁,今山東鄒縣。

    文公遷于繹,在鄒縣南。

    又有小邾,國于郳,在今山東滕縣。

    莒,都介根,今山東膠縣。

    春秋初徙莒,今山東莒縣。

    鄒、莒皆戰國時滅于楚。

    皆為采衛。

    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

    斟姓無後。

    融之興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韋《注》曰:夔越,芈姓别國,楚熊繹六世孫熊摯。

    案參看第二章第六節。

    不足命也。

    蠻芈蠻矣。

    史伯曰:“荊子熊嚴,生子四人,叔熊逃難于濮而蠻。

    ”韋《注》謂即指此。

    參看第二節。

    惟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

    蓋祝融之後,本居今河南、山東、江蘇三省間,其後皆滋異族,而湖北西境,南郡、南陽之間,古所謂周南之地者,乃轉為其發榮滋長之區也。

     春秋列國可考見者,又有任、今山東濟甯縣。

    宿、今山東東平縣。

    須句、今東平縣東南。

    颛臾,今山東費縣。

    為大昊後。

    郯為少昊後。

    今山東郯城縣。

    薛今山東滕縣南。

    與南燕今河南汲縣。

    為黃帝後。

    唐為堯後。

    今湖北随縣西北。

    春秋定公五年(前505)滅于楚。

    陳今河南淮陽縣。

    與遂今山東甯陽縣。

    為舜後。

    杞、今河南杞縣。

    成公遷緣陵,今山東昌樂縣。

    文公遷淳于,即州,地見前。

    戰國時滅于楚。

    郐今山東峄縣東。

    春秋襄公六年(前567)滅于邾。

    及越見第六節。

    為禹後。

    宋今河南商丘縣。

    與譚、今山東曆城縣。

    蕭今江蘇蕭縣。

    為殷後。

    越為南方大國,宋、陳二等國,餘皆小國也。

    以上釋地,略本《春秋大事表》。

     春秋大國,時曰晉、楚、齊、秦,其後起者為吳、越,至戰國而河北之燕亦強,皆當日緣邊之地也。

    泰岱以西,華嶽以東,大行以南,淮水以北,為古所謂中原之地,魯、衛、宋、鄭、陳、蔡、曹、許,錯處其間,皆不過二等國。

    餘則自郐無譏矣。

    是何哉?梁任公謂諸大國皆逼異族,以競争淬厲而強,見所著《中國之武士道序》。

    可謂得其一端。

    居邊垂,拓土易廣,當為其又一端。

    而文化新舊,适劑其中,尤為原因之大者。

    蓋社會之所以昌盛,一由其役物之力之強,一亦由于人與人相處之得其道。

    野蠻之族,人與人之相處,實較文明之族為優,然役物之力太弱,往往不勝天災人禍而亡。

    文明之族,役物之力優矣而人與人之相處,或失其宜,則又不能享役物之福,而轉受其禍。

    惟能模放上國之文明,而又居僻陋之地,社會組織,病态未深者,為能合二者之長,而寖昌寖熾焉。

    此晉、楚、齊、秦諸國所由大乎?此義也,他日尚當詳言之。

    今先于此發其凡。

     第二節 齊晉秦楚之強 《史記·周本紀》雲:“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十二諸侯年表》雲:“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

    封或百裡,或五十裡。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國疊興,更為霸王,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東周之世,實以此四國為最強也。

    春秋之末,吳、越暫盛而旋亡。

    戰國時,燕亦稱七雄之一,然“北迫蠻貉,内措齊、晉,崎岖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史記·燕世家》語。

    則攸關大局者,仍是齊、秦、楚及晉所分之趙、韓、魏耳。

    今述四國興起之事如下。

     《史記·齊世家》曰:“大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

    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

    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

    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案齊大公,古書或言其居東海之濱,《孟子·離婁下》《呂覽·首時》。

    或言其屠牛朝歌,賣食棘津,見《戰國策》《尉缭子》《韓詩外傳》《說苑》等書。

    《史記索隐》引谯周亦曰:“呂望嘗屠牛于朝歌,賣飯于孟津。

    ”棘津,徐廣謂在廣川,服虔謂即孟津,見《水經·河水注》。

    谯周徑作孟津,則其意亦同服虔也。

    廣川,今河北棗強縣。

    蓋皆後來附會之說。

    《禮記·檀弓》曰:“大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則大公确為西方人,謂其本出于呂,當不誣也。

    大公封營丘,六世胡公徙薄姑,七世獻公徙臨淄。

    《正義》:“營邱,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

    ”又引《括地志》雲:“薄姑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裡。

    ”案唐臨淄,即今山東臨淄縣。

    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也。

    《漢書·地理志》:齊郡臨淄縣,師尚父所封。

    應劭曰:獻公自營丘徙此臣瓒謂臨淄即營邱。

    《詩·齊譜疏》引孫炎說同。

    《烝民毛傳》,亦謂齊去薄姑徙臨淄,則應劭說非也。

    《左氏》昭公二十年,晏子雲:“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則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而後大公因之。

    ”又以營邱與薄姑為一,蓋城邑雖殊,區域是一,故古人渾言之也。

    《齊世家》曰:“大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

    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

    齊為大國。

    ”又曰:“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大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集解》:“服虔曰:是皆大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

    ”《索隐》:“舊說穆陵在會稽,非也。

    案今淮南有故穆陵門,是楚之境。

    無棣在遼西孤竹。

    服虔以為大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

    蓋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

    ”案此文見《左氏》僖公四年。

    杜《注》曰:“穆陵、無棣,皆齊境也”,則亦不以為征伐之所至。

    《注》但言齊竟,《疏》亦無說,其地蓋難質言。

    後世說者,多謂穆陵即山東臨朐縣南之穆陵關,或又以湖北麻城縣西北之穆陵關當之,無棣,或從在孤竹之說,謂在今河北盧龍縣。

    或又據《水經注》:“清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乃東徑南皮縣故城”之文,謂近今河北南皮縣,皆無确據也。

    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貨殖列傳》曰:“大公望封于營邱,地潟鹵,人民寡。

    于是大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

    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說亦與《世家》合。

    蓋齊工商之業既盛,海利複饒,富強之基久立,故得管仲以用之,而桓公遂為五霸之首也。

     晉唐叔虞者,周武王之子,成王弟。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說見第七章第三節。

    故曰唐叔虞。

    唐叔子燮,是為晉侯。

    《詩譜》曰:“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

    ”九世穆侯,娶齊女姜氏為夫人。

    生大子仇、少子成師。

    穆侯卒,弟殇叔自立。

    仇出奔。

    四年,率其徙襲殇叔而自立,是為文侯。

    文侯卒,子昭侯伯立。

    元年(前745),周東遷後二十六年也。

    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

    《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聞喜,故曲沃。

    今山西聞喜縣。

    曲沃邑大于翼。

    翼,晉君都邑也。

    《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绛邑有翼城。

    今山西翼城縣。

    成師封曲沃,号為桓叔。

    好德,晉國之衆皆附焉。

    昭侯後六世,遂為桓叔孫曲沃武公所并,更号曰晉武公。

    猶言改稱晉君。

    時周釐王三年(前679),入春秋後四十四年也。

    釐王五年(前677),入春秋後四十六年。

    武公卒,子獻公詭諸立。

    惠王八年(前669),入春秋後五十四年。

    士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

    始都绛。

    案《史記》武公始都晉國。

    謂遷都于翼也。

    又謂城聚而都之,命曰绛,則聚即绛可知。

    《左氏》莊公二十五年:“晉士使群公子盡殺遊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

    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

    二十六年(前668),春,晉士為大司空,夏,士城绛以深其宮。

    ”說亦同,《漢志》河東郡绛縣。

    《注》雲:晉武公自曲沃徙此,誤矣。

    《詩譜》謂穆侯始都绛,《疏》遂曲說為昭侯以下徙翼,至武公又徙绛。

    問其何以知穆侯徙?則曰相傳為然而已,可謂遁辭知其所窮矣。

    晉後更徙新田,亦稱為绛,而稱此绛為故绛。

    新故绛,《左氏》杜《注》皆雲在绛邑縣。

    绛邑縣,即绛縣,後漢改名者也。

    今山西曲沃縣。

    晉群公子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晉,弗克。

    十六年(前661),入春秋後六十二年。

    獻公作二軍,公将上軍,大子申生将下軍,伐滅霍、魏、耿。

    十九年(前658),入春秋後六十五年。

    使荀息以屈産之乘假道于虞。

    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陽,以歸。

    二十二年(前655),入春秋後六十八年。

    複假道于虞以伐虢。

    其冬,滅虢。

    還襲滅虞。

    《史記》稱:“當此時,晉強,西有河西,與秦接竟,北邊翟,東至河内。

    ”蓋河、汾本沃土,晉始封于是,亦已植富強之基,特以翼與曲沃相争,未能向外開拓。

    武公時,内争既定,獻公雄主,繼其後而用之,而形勢遂一變矣。

    《韓非·難三》言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二勝。

     秦之先大費,即柏翳,亦即伯益,已見第七章第四節。

    舜賜大費姓嬴氏。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

    二曰若木,實費氏。

    其玄孫曰費昌。

    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于鳴條。

    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

    帝大戊聞而蔔之。

    使禦,吉。

    遂緻使禦而妻之。

    自大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

    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生蜚廉。

    蜚廉生惡來。

    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周武王之伐纣,并殺惡來。

    是時蜚廉為纣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大山,而報得石棺。

    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

    ”遂葬于霍大山。

    蜚廉複有子曰季勝。

    季勝生孟增。

    孟增幸于周成王,是為宅臯狼。

    《正義》:“《地理志》雲:西河郡臯狼縣也。

    按孟增居臯狼而生衡父。

    ”按臯狼,今山西離石縣。

    臯狼生衡父。

    衡父生造父。

    造父以善禦幸于周缪王,缪王以趙城封造父。

    今山西趙城縣。

    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自蜚廉生季勝以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趙,趙衰其後也。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

    女防生旁臯。

    旁臯生大幾。

    大幾生大駱。

    大駱生非子。

    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非子居犬丘。

    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

    馬大蕃息。

    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而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

    申侯言孝王,孝王乃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今甘肅清水縣。

    使複續嬴氏祀,号曰秦嬴。

    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

    秦侯生公伯。

    公伯生秦仲,秦仲立三年,西戎滅犬丘大駱之族。

    周宣王即位,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

    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

    參看第八章第八節。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

    生子三人。

    其長男世父。

    世父曰:戎殺我大父,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

    遂将擊戎,讓其弟襄公。

    95襄公為太子。

    莊公立四十四年卒。

    周幽王四年(前778)。

    大子襄公代立。

    元年(前777),周幽王五年。

    以女弟缪嬴為豐王妻。

    疑西戎居豐邑者。

    二年,周幽王六年(前776)。

    戎圍犬丘世父。

    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

    歲餘複歸世父。

    《正義》引《括地志》謂莊公為西垂大夫,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裡,漢西縣是也。

    又雲:“故汧城,在隴州汧源縣東南三裡。

    《帝王世紀》雲:秦襄公二年(前776)徙都汧,即此城。

    ”案《史記》雲:莊公居其故西犬丘。

    又雲:戎圍犬丘世父。

    似是時犬丘有二。

    世父所居者,即非子所居之犬丘,而莊公所居者,則秦之舊封此時亦名為犬丘而以西别之也。

    漢西縣,在今天水縣西南。

    唐沂縣,今甘肅隴縣。

    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前771)。

    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秦襄公将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

    襄公由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十二年,周平王五年(前766)。

    伐戎而至岐,卒。

    生文公。

    文公元年,周平王六年(前765)。

    居西垂宮。

    《正義》:“即上西縣是也。

    ”三年,周平王八年(前763)。

    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周平王九年(前762)。

    至沂、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

    後卒獲為諸侯。

    乃蔔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正義》:“《括地志》雲:郿縣故城,在岐州郿縣東北五十裡。

    秦文公營邑即此城。

    ”案今陝西郡縣。

    十六年,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

    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

    于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

    岐以東獻之周。

    二十七年,周平王三十二年(前739)。

    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集解》引徐廣,《正義》引《括地志》,已見第八章第一節。

    此豐疑仍系豐邑,秦此時尚未能複其地也。

    四十八年,周桓王二年(前718),入春秋後五年。

    文公大子卒,賜谥為竫公。

    竫公之長子,為大子。

    五十年,周桓王四年(前716),入春秋後七年。

    文公卒,竫公子立,是為甯公。

    《秦始皇本紀》作憲公。

    二年,周桓王六年(前716),入春秋後九年。

    徙居平陽。

    《集解》:徐廣曰:“郿之平陽亭。

    ”《正義》:“岐山縣有陽平鄉,鄉内有平陽聚。

    《括地志》雲: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裡。

    ”案今陝西岐山縣。

    遣兵伐蕩社,《集解》:徐廣曰:“蕩音湯。

    社一作杜。

    ”《索隐》:“西戎之君,号曰亳王,蓋成湯之胤。

    其邑曰蕩社。

    徐廣雲:一作湯杜。

    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

    ”《正義》:“《括地志》雲:雍州三原縣有湯陵。

    又有湯台,在始平縣西北八裡,按其國,蓋在三原始平之界矣。

    ”案三原,今陝西三原縣。

    始平,今陝西興平縣。

    三年,周桓王七年(前715),入春秋後十年。

    與亳戰,亳王奔戎。

    遂滅蕩社。

    《集解》:“皇甫谧曰:亳王号湯,西夷之國也。

    ”案《封禅書》:“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

    ”《索隐》:“徐廣雲:京兆杜縣有亳亭,則社字誤,合作杜亳。

    且據文,列于下皆是地邑,則杜是縣。

    案秦甯公與亳王戰,亳王奔戎,遂滅湯社。

    皇甫谧亦雲:周桓王時,自有亳王号湯,非殷也。

    案謂杜、亳二邑有三社主之祠也。

    ”統觀兩注,徐廣雖以湯音蕩,初未謂即成湯之湯,皇甫谧雲非殷,則亦不以亳王号湯為與成湯有關系。

    《索隐》雲蓋成湯之胤,似誤。

    96《史記》下文雲“雍菅廟亦有杜主”,亦者,亦上社亳,則不特社亳之社當作杜,即三社主亦當作三杜主也。

    湯都薄非亳,漢人混薄、亳為一,已見第八章第二節。

    十二年,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入春秋後十九年。

    伐蕩氏,取之。

    甯公六十二年卒,生子三人。

    長男武公為大子。

    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

    《正義》:“德公母号魯姬子。

    ”案似當于同母絕句。

    武公與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

    甯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大子,而立出子為君。

    出子六年,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98),入春秋後二十五年。

    三父等複共令人賊殺出子。

    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

    《秦始皇本紀》:“出子居西陵。

    ”《索隐》雲:“一雲居西陂。

    ”三父等複立故大子武公。

    武公元年,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入春秋後二十六年。

    伐彭戲氏。

    《正義》:“蓋同州彭衙故城是也。

    ”案今陝西白水縣。

    至于華山下。

    《正義》:“即華嶽之下也。

    ”案秦兵力時似未能至此。

    居平陽封宮。

    三年,周莊王二年(前695),入春秋後二十八年。

    誅三父等,夷三族。

    十年(前688),周莊王九年,入春秋後三十五年。

    伐邦冀戎,初縣之。

    《集解》:“《地理志》:隴西有上邽縣。

    應劭曰:即邽戎邑也。

    冀縣,屬天水郡。

    ”案上邽,今甘肅天水縣。

    冀,今甘肅甘谷縣。

    十一年,周莊王十年(前687),入春秋後三十六年。

    初縣杜、鄭。

    《集解》:“《地理志》京兆有鄭縣、杜縣也。

    ”案鄭,今陝西華縣。

    杜,今陝西長安縣。

    滅小虢。

    二十年,周釐王四年(前678),入春秋後四十五年。

    武公卒。

    有子一人,名曰白。

    白不立,封平陽。

    立其弟德公。

    德公元年,周釐王五年(前677),入春秋後四十六年。

    初居雍。

    《集解》:“徐廣曰:今縣,在扶風。

    ”案今陝西風翔縣。

    梁伯、芮伯來朝。

    德公立二年卒。

    周惠王元年(前676),入春秋後四十七年。

    生子三人。

    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缪公。

    宣公立,四年,周惠王五年(前672),入春秋後五十一年。

    與晉戰河陽,勝之。

    十二年,卒。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入春秋後五十九年。

    《秦始皇本紀》:“宣公居陽宮,成公居雍之宮。

    ”《集解》:“徐廣曰:之,一作走。

    ”立其弟成公。

    成公元年,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入春秋後六十年。

    梁伯、芮伯來朝。

    四年,卒。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入春秋後六十三年。

    立其弟缪公。

    缪公任好元年,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入春秋後六十四年。

    《索隐》雲:“秦自宣公已上,史失其名。

    今按《世本》《古史考》,得穆公名任好。

    ”據此,則《史記》之“缪公任好元年”句,任好二字,似系後人所加。

    《春秋》則以罃為穆公。

    文公十八年(前609),秦伯罃卒,《解诂》曰:秦穆公也。

    自将伐茅津,《正義》:“劉伯莊雲:戎号也。

    《括地志》雲:茅津及茅城,在陝州河北縣西二十裡。

    ”案河北縣後改為平陸,今山西平陸縣。

    勝之。

    四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入春秋後六十七年。

    迎婦于晉。

    晉大子申生姊也。

    五年,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入春秋後六十八年。

    晉獻公滅虞,虜百裡傒,以為缪公夫人媵。

    百裡傒亡秦,走宛。

    今河南南陽縣。

    缪公以五羖羊皮贖之,授之國政。

    百裡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

    穆公使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是時之秦,可謂已襲周之舊業矣。

     《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

    高陽生稱。

    稱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

    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

    甚有功,能光熊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囘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吳囘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産焉。

    其長:一曰昆吾。

    二曰參胡。

    三曰彭祖。

    四曰會人。

    五曰曹姓。

    六曰季連,芈姓,楚其後也。

    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

    桀之時,湯滅之。

    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

    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季連生附沮。

    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集解》引徐廣曰:“《世本》雲:老童生重黎及吳囘。

    ”又引谯周曰:“老童即卷章。

    ”《大戴禮記·帝系篇》亦曰:“颛顼娶于滕氏。

    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

    産老童。

    老童娶于竭水氏。

    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氏。

    産重黎及吳囘。

    ”古系世之書,年代遠者,往往不能詳其世次。

    竊疑《世本》《大戴》,皆奪稱一代,《史記》獨完具也。

    《大戴記》又曰:“吳囘氏産陸終。

    陸終氏娶于鬼方氏之妹,謂之女氏,産六子,孕而不粥。

    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

    其一曰樊,是為昆吾。

    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

    其三曰箋,《索隐》引《世本》作篯铿。

    是為彭祖。

    其四曰萊言,《索隐》引《世本》作求言。

    是為雲郐人。

    《索隐》引《世本》無雲字。

    其五曰安,是為曹姓。

    其六曰季連,是為芈姓。

    昆吾者,衛氏也。

    《集解》《索隐》引《世本》氏作是,下同。

    參胡者,韓氏也。

    彭祖者,彭氏也。

    《集解》《索隐》引皆作彭城。

    雲郐人者,《集解》《索隐》引皆無雲字。

    鄭氏也。

    鄭,或雲當作郐。

    曹姓者,邾氏也。

    季連者,楚氏也。

    ”《集解》《索隐》引《世本》略同,則較《史記》為完具。

    《國語·鄭語》,史伯論祝融之後八姓,已見上節。

    韋昭雲:董姓、己姓之别,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史記索隐》引宋忠則雲:參胡斟姓,無後;未知孰是也。

    《楚世家》又曰:“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

    早卒。

    其子曰熊麗。

    熊麗生熊狂。

    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

    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

    《左氏》桓公二年《疏》引《世本》,鬻融居丹陽。

    熊繹生熊文,熊文生熊。

    熊生熊勝。

    熊勝以弟熊楊為後。

    熊楊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人。

    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

    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号谥。

    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索隐》:“《系本》康作庸,亶作袒。

    ”中子紅為鄂王,《索隐》:“有本作藝經二字,音摯紅,從下文熊摯紅讀也。

    《古史考》及鄒氏、劉氏等音無藝經,恐非也。

    ”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索隐》:“《系本》無執字,越作就。

    ”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案漢丹陽,在今安徽當塗縣境,距楚後來之地大遠,故世多從杜預枝江故城之說,謂在今之秭歸。

    然秭歸在當時,實非周之封略所及。

    宋翔風謂在丹、淅二水人漢處,《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

    元文略曰:“《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庶長章,擊楚于丹陽。

    《楚世家》亦言與秦戰丹陽。

    《屈原傳》作大破楚師于丹、淅。

    《索隐》曰:丹淅二水名。

    《漢志》:弘農縣,丹水出上雒冢領山。

    東至析入鈞。

    《水經注》:析水至于丹水,會均,有析口之稱。

    是戰國之丹陽,在商州之東,南陽之西,當丹水、析水入漢之處。

    鬻子所封,正在其地。

    ”案商州,今陝西商縣。

    與《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于晉,以楚、鄧今河南鄧縣。

    并舉者相合,其說是也。

    《左氏》昭公十二年,楚子革言“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

    荊山,杜《注》雲在新城沶鄉縣南。

    沶鄉為今湖北保康縣境。

    則當受封之始,業已向南開拓。

    至熊渠而抵長江。

    句亶,《集解》引張瑩曰:“今江陵。

    ”今湖北江陵縣。

    鄂,《正義》引劉伯莊雲:“地名,在楚之西。

    後徙楚今東鄂州是也。

    ”今湖北武昌縣。

    《正義》又引《括地志》雲:“鄧州向城縣南二十裡。

    西鄂故城,是楚西鄂。

    ”向城,今河南南召縣。

    越章,《索隐》引《世本》越作就。

    《大戴禮記·帝系》曰:“季連産付祖氏。

    付祖氏産内熊。

    九世至于渠鲧,出自熊渠。

    有子三人。

    其孟之名為無康,為句亶王。

    其中之名為紅,為鄂王。

    其季之名為疵為戚章王。

    ”戚章,即就章,亦即《史記》所謂越章也。

    據宋翔鳳說,其地當在由淮上溯,舍舟遵陸之處,今安徽、湖北界上。

    同上。

    《左氏》定公二年桐叛楚。

    吳子使舒鸠氏誘楚人曰:以師臨我,我伐桐。

    秋,楚囊瓦伐吳。

    師于豫章。

    吳人見舟于豫章,而潛師于巢。

    桐今桐城,舒今舒城,巢今巢縣,其地并在江北,與漢豫章郡在江南者,相去六七百裡。

    定公四年(前506),吳伐楚,舍舟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則豫章實當由淮上溯,舍舟遵陸之處也。

    其後南移,乃為漢之豫章郡也。

    今江西南昌縣。

    《楚世家》又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為熊毋康。

    《集解》:“徐廣曰:即渠之長子。

    ”案即《大戴記》之無康。

    毋康早死。

    熊渠卒,子熊摯紅立。

    《索隐》:“如此,史意即上鄂王紅也。

    谯周以為熊渠卒,子熊翔立。

    卒,長子摯有疾。

    少子熊延立。

    此雲摯紅卒,其弟弑而自立,曰熊延。

    欲會此代系,則翔亦毋康之弟,元嗣熊渠者。

    毋康既早亡,摯紅立而被延殺,故史考言摯有疾,而此言弑也。

    ”摯紅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

    《正義》:“宋均注《樂緯》雲:熊渠嫡嗣曰熊摯。

    有惡疾,不得為後。

    别居于夔,為楚附庸。

    後王命曰夔子也。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厲王出奔彘。

    十年,卒。

    共和四年(前838)。

    弟熊嚴為後。

    熊嚴十年卒。

    共和十四年(前828)。

    有子四人。

    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嚴卒,伯霜代立,是為熊霜。

    六年卒。

    周宣王六年(前822)。

    三弟争立。

    仲雪死。

    叔堪亡,避難于濮。

    《集解》:“杜預曰:建甯郡南有濮夷。

    ”建甯,今湖北石首縣。

    季徇立,是為熊徇。

    二十二年,周宣王二十八年(前800)。

    卒。

    子熊咢立。

    九年周宣王三十七年(前791)。

    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

    二十七年,周平王七年(前770)。

    卒。

    子熊坎立,是為霄敖。

    六年,周平王十二年(前759)。

    卒。

    子熊眴立,是為蚡冒。

    十七年,周平王三十年(前741)。

    卒。

    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三十五年,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入春秋後十七年。

    楚伐随,随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

    請王室尊吾号。

    随人為之周請尊楚。

    王室不聽。

    三十七年,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入春秋後十九年。

    熊通自立為武王。

    與随人盟而去。

    于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莊王七年(前690),入春秋後三十三年。

    周召随侯,數以立楚為王。

    楚怒,以随背己,伐随。

    武王卒師中而兵罷。

    子文王熊赀立。

    始都郢。

    今湖北江陵縣。

    文王二年,周莊王九年(前688),入春秋後三十五年。

    伐申,過鄧。

    六年,周莊王十三年(前684),入春秋後三十九年。

    伐蔡。

    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

    十一年,周釐王三年(前679),入春秋後四十四年。

    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周釐王四年(前678),入春秋後四十五年。

    伐鄧,滅之。

    十三年,周釐王五年(前677),入春秋後四十六年。

    卒,子熊囏立,是為莊敖。

    《十二諸侯年表》作堵敖。

    莊敖五年,周惠王五年(前672),入春秋後五十一年。

    欲殺其弟熊恽。

    恽奔随,與随襲弑莊敖,代立。

    是為成王。

    元年,周惠王六年(前671),入春秋後五十二年。

    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于諸侯。

    使人獻天子。

     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于是楚地千裡。

    ”案《左氏》昭公二十三年,沈尹戌謂“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過同”。

    則楚當東西周問,地尚未甚大。

    然宣公十二年,栾武子謂楚莊王無日不讨國人而訓之,“訓之以若敖、蚡冒,荜路藍縷,以啟山林”。

    哀公十七年,楚子谷曰:“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啟群蠻。

    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朝陳、蔡,封畛于汝。

    ”則此四代之盡力開拓者至矣。

    《國語》:史伯言:“熊嚴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

    叔熊逃難于濮而蠻,季是立。

    ”叔熊即《史記》之叔堪,季即《史記》之季徇。

    楚開濮地,未必不由叔熊。

    史伯又曰:“芈姓夔、越不足命。

    ”案《左氏》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

    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

    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成得臣、鬥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此即《索隐》引谯周,以之當熊摯紅者也。

    則楚枝庶所開拓之地,亦不少矣。

    其雄于南服,宜哉! 第三節 五霸事迹上 《史記·齊世家》雲:哀公時,紀侯谮之周,周烹哀公。

    《詩譜序》雲:“懿王始受谮,烹齊哀公。

    ”按《史記》雲:“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胡公當周夷王時。

    ”《詩譜》此語,似即據此推測,别無确據。

    《楚世家》雲:周厲王時,熊渠畏其伐楚,去其王号。

    見上節。

    《魯世家》:懿公為其兄子伯禦所弑,周宣王伐殺伯禦,而立其弟孝公。

    則當西周之末,王室之威令,似尚頗行于諸侯。

    然至東周之世而大不然者,則遭犬戎破敗之餘,又西畿淪陷,疆域促小故也。

    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崩。

    入春秋後三年。

    大子洩父早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

    《左氏》載周桓公之言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隐公六年(前717)。

    《史記》以為富辰語。

    《周本紀》。

    未知孰是。

    要之周當東遷之初,鄰近之國,以此二國為較強,則不誣也。

    然是時之王室,似與虢尤親。

    《左氏》雲: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王貳于虢。

    鄭伯怨王。

    王曰:無之。

    故周、鄭交質。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

    見第一節。

    又取成周之禾。

    《公羊》雲:“成周者何?東周也。

    王城者何?西周也。

    ”見宣公十六、昭公二十二、二十六年。

    今河南洛陽縣。

    其後周人終用虢公,據《左氏》,事在隐公八年(前715),即周桓王五年,入春秋後八年。

    而奪鄭伯政。

    鄭伯不朝。

    十三年(前707),入春秋後十六年。

    王率陳、蔡、虢、衛伐鄭,為鄭所敗。

    然是後,晉與曲沃相争,王尚時命虢伐曲沃。

    見《史記·晉世家》。

    王室之威靈,尚未盡替也。

    97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崩,入春秋後二十六年。

    子莊王佗立。

    十五年(前682)崩。

    入春秋後四十一年,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前679),入春秋後四十四年。

    曲沃武公滅翼。

    王命為晉侯。

    此為王室自失其威柄。

    釐王五年(前677)崩。

    入春秋後四十六年。

    子惠王阆立。

    《索隐》:“《系本》名無涼。

    ”二年(前675),入春秋後四十八年。

    大夫邊伯等作亂。

    王奔溫。

    已居鄭之栎。

    今河南陽翟縣。

    邊伯等立莊王寵子頹。

    四年(前673),入春秋後五十年。

    鄭與虢伐子頹,複入惠王。

    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入春秋後六十八年。

    晉滅虢。

    是為東周盛衰一大關鍵。

    98蓋周合東西畿之地,優足當春秋時一大國。

    秦文公之伐戎至岐,事在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岐以東仍獻之周。

    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入春秋後十五年。

    王師嘗與秦圍魏;其十七年(前703),入春秋後五十年。

    虢仲又與芮伯、梁伯伐曲沃;則河西與周,尚未全絕,有雄主出,豐、鎬之地可複也。

    至虢滅而桃林之塞舊函谷關至潼關間之隘地。

    為晉所扼,西畿不可複,局促東畿數百裡間,雖欲不夷于魯、衛而不可得矣。

    王室既不能複振,而中原之地,會盟征伐,不可無主,于是所謂霸主者出焉。

     五霸,99《白虎通義》凡列三說:曰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應劭《風俗通義》《呂覽·先己》高《注》《左氏》成公二年杜《注》及《詩譜序疏》引服虔說從之。

    曰齊桓、晉文、秦缪、楚莊、吳阖廬,無從之者。

    曰齊桓、晉文、秦缪、宋襄、楚莊,《孟子·告子》趙《注》《呂覽·當務》高《注》從之。

    《荀子·王霸篇》,則以齊桓、晉文、楚莊、吳阖闾、越勾踐為霸。

    《議兵篇》亦以此五人并舉,又《成相篇》謂秦缪強配五霸,則亦以為在五霸之外也。

    案皇、帝、王、霸之說,蓋取明世運之變遷。

    故五帝不興于三皇之時,三王不興于五帝之世。

    安得五霸之三,錯出于湯、武之間?蓋《左氏》《國語》,皆許晉悼公為複霸;見《左氏》成公十八年、《國語·晉語》。

    《國語》又明有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商伯之文,見上節。

    古文家乃立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為五霸之說。

    《白虎通義》大體為今文,然間有異說羼入。

    且其書頗有為後人竄亂處。

    其實《孟子》言五霸桓公為盛,乃與晉文以下諸君比較言之。

    若夏、殷則文獻無征,何由知昆吾、大彭、豕韋之不逮桓公乎?《大史公自序》雲“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力政,五伯更盛衰”,明舊說謂五霸皆在東周之世。

    以一匡天下之義言之。

    《白虎通》第二、三說,及《荀子》之說,皆可從也。

    此自以霸限于五雲然。

    若論曾長諸侯,則晉悼、楚靈、齊景、吳夫差,亦未嘗不可為霸。

    下逮戰國之世,楚悼、魏惠、齊威、宣、湣王,亦可謂其時之霸主也。

    今仍循通行之說,以齊桓、晉文、宋襄、秦缪、楚莊為五霸。

     春秋時霸主之首出者為齊桓公,事在周釐王三年(前679)。

    入春秋後四十四年。

    先是齊襄公誅殺數不當,淫于婦人,數欺大臣。

    其次弟糾,母魯女也,奔魯。

    次弟小白奔莒。

    莊王十三年(前684),入春秋後三十七年。

    襄公為同母弟公孫無知所弑。

    無知又為雍林人所殺。

    此依《史記》。

    《左氏》作雍廪。

    齊邑名。

    魯發兵送公子糾。

    齊二卿高氏、國氏陰召小白。

    小白先入立,是為桓公。

    發兵距敗魯。

    脅魯殺公子糾,而用其傅管仲,修國政,齊國遂強。

    釐王元年(前681),入春秋後四十二年。

    齊伐魯。

    魯師敗績,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和。

    今山東肥城縣。

    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

    今山東長清縣。

    魯将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壇上,曰:反魯侵地。

    桓公許之。

    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

    管仲曰:不可。

    遂與沫三敗所亡地于魯。

    魯莊公死,子般弑,闵公死。

    比三君死,曠年無君。

    齊使高子将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城魯。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入春秋後六十三年。

    《孟子·告子下》:“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注》:“山南曰陽。

    岱山之南,謂之南陽也。

    ”狄滅邢、衛。

    桓公遷邢于夷儀,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入春秋後六十四年。

    封衛于楚丘。

    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入春秋後六十五年。

    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山戎伐燕,桓公為燕伐山戎。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入春秋後五十九年。

    周惠王立,二十五年(前652)崩。

    入春秋後七十一年。

    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早死。

    後母曰惠後。

    生叔帶。

    有寵于惠王。

    襄王三年(前649),入春秋後七十四年。

    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

    襄王欲誅叔帶。

    叔帶奔齊。

    齊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晉。

    八年(前645),入春秋後七十九年。

    戎伐周。

    周告急于齊。

    齊會諸侯,各發卒戍周。

    孔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論語·憲問》。

    《管子·大匡》曰:“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

    ”《榖梁》莊公二十七年曰:“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又曰:“晉文公谲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谲。

    ”同上。

    《孟子》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