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關燈
國學論衡》,載章炳麟之言,謂僞造甲骨文者,即收藏最有名之士夫,則有不忍言者矣。

    故此物最近發掘,衆目昭彰者,自可據為研究之資。

    其前此所有者,則為矜慎起見,不如弗用之為愈也。

    乃近人多好據之以言古史。

    其魁桀當推王國維。

    所撰《殷蔔辭中所見先王先公考》,據甲骨文,以王亥為殷之先王;謂天乙為大乙之訛;中宗實為祖乙;疑《史記》報丁、報乙、報丙之次為誤。

    其所得先公之次,适與十幹之次同,明系作僞者不閑殷代掌故,亦曲說為諸公生卒之日,湯定祀典時已不可知,即用十日之次追名之。

    又作《殷周制度論》,謂周人言殷禮,已多失實;甚至謂殷人祭無定制,或九世,或廿世,或八世,或三世,或二世,或五世,或四世,而不顧其事理之不可通也。

    章炳麟《理惑篇》謂言古物者,首貴其人之貞信。

    見《國故論衡》。

    民國以來,有矢忠清室者,大抵愚無識之人。

    王氏蚤歲,治叔本華之學,議論精辟無倫,斷非愚無識者,而晚歲亦以清室遺老自居,立言是否由衷?令人不能無惑。

    此編于近世據殷墟甲骨以言殷事者,皆不之取,蓋其慎也。

     第五節 周先世事迹 《史記·周本紀》曰:“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見巨人迹,心忻然說欲,踐之。

    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為不祥,棄之隘巷。

    馬牛過者,皆辟不踐。

    徙置之林中,适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

    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

    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後稷,播時百谷。

    封棄于邰,号曰後稷,别姓姬氏。

    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後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

    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

    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

    民賴其慶。

    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

    周道之興自此始。

    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

    慶節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毀隃立。

    《集解》:“《世本》作榆。

    ”《索隐》:“《世本》作僞榆。

    ”毀險卒,子公非立。

    《索隐》:“《世本》作公非辟方,皇甫谧雲:公非,字辟方也。

    ”公非卒,子高圉立。

    《索隐》:《世本》雲:高圉侯侔。

    高圉卒,子亞圉立。

    《集解》:“《系本》雲:亞圉雲都。

    皇甫谧雲:雲都,亞圉字。

    ”《索隐》:“《漢書·古今表》曰:雲都,亞圉弟按如此說,則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實未能詳。

    ”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

    《索隐》:“《世本》雲:大公組绀諸盩”《三代世表》稱叔類,凡四名。

    皇甫谧雲:“公祖一名組绀諸盩,字叔類,号曰大公也。

    ”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複攻,欲得地與民。

    民皆怒,欲戰。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吾。

    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乃與私屬遂去豳,75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複歸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子曰大伯,次曰虞仲。

    大姜生少子季曆。

    季曆娶大任,皆賢婦人。

    生昌,有聖瑞。

    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大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

    古公卒,季曆立,是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遺道,笃于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

    ”案《史記》述殷周先世,皆據《詩》《書》之說。

    76周先代事迹,見于《詩》者較多,故其傳亦較詳。

    然周世系不如殷之完具。

    “自封棄于邰”至“不窟立”三十四字之間,後稷二字,凡有三解。

    号曰後稷之後稷指棄;後稷之興之後稷,苞棄以後不窋以前居稷官者;後稷卒之後稷,則不窋之父也。

    《國語·周語》:大子晉謂“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衛彪傒謂“後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世數皆與《史記》合。

    《漢書·古今人表》,以辟方為公非子,高圉為辟方子,侯侔、亞圉皆高圉弟,雲都為亞圉弟,則多辟方、侯侔、雲都三代。

    故杜氏《釋例》,以高圉為不窋九世孫。

    《路史發揮》引。

    然《酒诰疏》引《世本》世數悉與《史記》合;惟鞠作鞠陶,差弗作羌弗,公非作公飛,公叔祖類作組绀。

    《吳越春秋》亦雲:公劉卒,子慶節立,後八世而得古公亶父;《吳大伯傳》。

    此八世系除本計,亦與《史記》《世本》同,《漢書》殆非也。

     《史記·劉敬傳》:敬言公劉避桀居豳,《吳越春秋·吳大伯傳》同,《史記·匈奴列傳》曰: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邑于豳,雖不言何時,然下文雲“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大王亶父”,則亦以為在夏末也。

    韋《注》《國語》,謂不窋當大康時;鄭氏《詩譜》,以公劉當大康時;缪矣。

    77此蓋由誤解後稷卒之後稷為棄之故。

    《索隐》引《帝王世紀》雲:後稷納姞氏,生不窋,亦同此誤。

    姞為後稷元妃,見《左氏》宣公三年,《史記·鄭世家》同。

    谯周謂“《國語》雲:世後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數”,亦見《索隐》。

    其說是矣。

    商自湯至纣三十王,不窋在夏末,至文王十五世,由商兄弟相及,而周父子相繼也。

    其年代實略相當,可見系世之傳不盡誣也。

     周之興,蓋自公劉始,《詩·公劉》毛《傳》曰:“公劉居于邰而遭夏人亂,追逐公劉,公劉乃避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

    蓋諸侯之從者十有八國焉。

    ”案《史記》言慶節立,國于豳,則公劉尚未居豳,《劉敬》及《匈奴列傳》皆言公劉居豳者,乃約略之辭,毛《傳》蓋亦如此。

    諸侯從者十八國《疏》雲:“不知出何書”,疑即《史記》所謂“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者,諸侯,謂邑落君長也。

    邰舊說謂今陝西武功縣,豳為今豳縣,岐為今岐山縣,錢穆《西周地理考》謂邰即台骀之地。

    《左氏》昭公九年,言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生台骀,“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

    帝用嘉之,封諸汾川”。

    《水經·涑水注》:涑水兼稱洮水。

    是台骀居汾、涑之域也。

    《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骀、芮、岐、畢,吾西土也。

    ”《禦覽》引《隋圖經》:“稷山,在绛郡,今山西稷山縣。

    後稷播百谷于此。

    ”《水經注》:山西去介山五十裡。

    介山,在今山西萬泉縣東。

    漢武帝嘗用事介山。

    見本紀。

    《封禅書》: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後土營旁。

    後漢立後土祠于汾陰雎上。

    汾陰,漢縣,在今山西榮河縣北。

    《周書·度邑》:武王升汾之阜,以望商邑。

    汾即邠,亦即豳。

    然則公劉舊邑,實在山西;大王逾梁山,當在今韓城;岐山亦當距梁山不遠也。

    予案虞、夏之間,吾族以避水患,西遷河、洛,更渡河而入河東,說已見前。

    山西之地,三面皆山,惟自蒲津渡河入渭域為平坦,錢氏之言,衡以地理情勢,固無不合矣。

    慶節而後,賢君當推高圉、亞圉,故《魯語》謂高圉、大王能帥稷而《左氏》昭公十七年載王命衛侯之辭,亦曰“餘敢忘高圉、亞圉”也。

    古公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宮室,事蓋與公劉同。

    以農耕之族,介居戎狄之間,而迄未為其所同化,亦可謂難矣。

     第六節 殷周興亡上 《史記·周本紀》曰:“西伯曰文王。

    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

    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

    大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裡。

    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正義》:“《括地志》雲:古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裡。

    《世本》雲:莘國姒姓,夏禹之後。

    ”案《詩·大雅·大明》曰:“缵女維莘,長子維行。

    ”《箋》曰“莘國之長女大姒,則配文王”,乃周昏姻之國也。

    唐河西,今陝西朝邑縣。

    骊戎之文馬,《正義》:“《括地志》雲:骊戎故城,在雍州新豐縣東南十六裡。

    ”案今陝西臨潼縣新豐鎮。

    有熊九驷,《正義》:《括地志》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

    ”案今河南鄭縣。

    此釋恐未确。

    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纣,纣悅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纣去炮烙之刑。

    纣許之。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

    于是虞、芮之人,《集解》:“《地理志》:虞在河東大陽縣。

    芮在馮翊臨晉縣。

    ”案大陽,今山西平陸縣。

    臨晉,今陝西大荔縣。

    有獄不能決,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

    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争,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

    遂還。

    俱讓而去。

    諸侯聞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

    明年,伐密須。

    《集解》:“應劭曰:密須氏,姞姓之國。

    瓒曰:安定陰密縣是。

    ”案今甘肅靈台縣。

    錢穆《西周地理考》曰:《國語》:共王遊于泾上,密康公從,其地當在泾水下流。

    明年,敗耆國。

    《集解》:“徐廣曰:一作。

    ”案《殷本紀》作饑,《集解》引徐廣曰:“饑一作,又作耆”,《宋微子世家》作。

    《集解》引徐廣曰:“音耆。

    今《尚書》作黎。

    《括地志》:故黎城,黎侯國也。

    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裡。

    《尚書》雲:西伯既戡黎是也。

    ”案唐黎城,今山西黎城縣。

    殷之祖伊聞之,懼。

    以告帝纣。

    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

    《集解》:“徐廣曰:邘城,在野王縣西北。

    ”案今河南沁陽縣。

    明年,伐崇侯虎。

    《正義》:“皇甫谧雲:夏鲧封。

    虞、夏、商、周皆有崇國。

    崇國,蓋在豐、鎬之間,《詩》雲: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是國之地也。

    ”而作豐邑,《集解》:“徐廣曰:豐在京兆鄂縣東,有靈台。

    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

    去豐二十五裡。

    皆在長安南數十裡。

    ”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大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

    後九年而崩,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大王,公季為王季。

    蓋王瑞自大王興。

    ”案《孟子》言:“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

    ”《離婁下篇》。

    《周書·大匡解》曰:“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大開武解》曰:“天降寤于程。

    ”程即郢,是文王又嘗居于郢也。

    《詩·大雅·皇矣》之篇曰:“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78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對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岐之陽。

    在渭之将,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毛《傳》以侵阮徂共為“密須氏侵阮,遂往侵共”,文義似順。

    然釋“以按徂旅”之旅為地名。

    《疏》曰:“蓋自共複往侵旅。

    ”又以侵自阮疆為密人侵周,則殊為不辭。

    鄭《箋》以阮、徂、共為三國名,釋以按徂旅為卻止徂國之兵衆,侵自阮疆為往侵阮國之疆,實于義為協。

    《疏》謂《魯詩》之說如此。

    蓋鄭君初治《韓詩》,《韓》《魯》說同。

    漢初經師,皆自有傳授,不專恃簡策,未可以阮、徂、共為三國不見古書而疑之也。

    《疏》引皇甫谧,亦有侵阮、徂、共而伐密須之說。

    谧雖好附會,然此言不能憑空造作;況谧非佞鄭者,其學術多同王肅,而肅則申毛難鄭者也。

    故知谧此言必有所據。

    其所據,或即三家遺說也。

    錢穆《西周地理考》雲:《左氏》文公四年(前623),晉侯伐秦,圍邧新城,《史記·魏世家》:文侯十六年(前623),伐秦,築臨晉、元裡。

    元裡即邧,亦即阮,地當近臨晉。

    共,即齊王建入秦所處也。

    《箋》雲:“文王但發其依居京地之衆,以往侵阮國之疆。

    登其山脊,而望阮之兵。

    兵無敢當其陵及阿者。

    又無敢飲食于其泉及池水者。

    文王見侵阮而兵不見敵,知己德盛而威行,可以遷居定天下之心,乃始謀居善原廣平之地。

    亦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側,為萬國之所鄉,作下民之君。

    後竟徙都于豐。

    ”《疏》曰:“大王初遷,已在岐山,故言亦在岐山之陽。

    《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皇甫谧雲:文王徙宅于程,蓋謂此也。

    ”案《疏》以文王所居之岐陽,非即大王之所遷是也。

    至謂其地即程則非。

    伐密須為文王受命後事,而《程典》雲:“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于商,商王用宗讒,震怒無疆,諸侯不娛,逆諸文王。

    ”蓋即《論語》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大伯篇》。

    《左氏》所謂“纣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者”,襄公三十一年。

    七年五伐,《詩·大雅·文王序疏》引《書傳》,謂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與《史記》異,蓋當以《史記》為是。

    犬戎、密須皆近患,故先伐之。

    耆在上黨,邘在野王,則所以圖崇。

    崇蓋纣黨最大者,故最後伐之。

    用兵先後,次序井然,不得如《書傳》所雲。

    殷、周《本紀》,多據《書傳》,此事亦不得有異同,蓋《書傳》本同《史記》,後乃倒亂失次也。

    羑裡之囚,鄭注《書序》,以為在三伐之後,伐耆之前。

    《疏》據《殷傳》,“西伯得四友獻寶,免于虎口而克耆”,《大傳》“得三子獻寶,纣釋文王而出伐黎”之文,曲為之說。

    殊不知《書傳》此文,乃以獻寶伐耆,為文王大事而偏舉之,非謂其事必相銜接。

    以情理論之,文王既三伐皆勝,安能複為纣所囚?故不如襄三十一年《左疏》之說,以被囚在虞、芮質獄之前為當也。

    《韓非·難二》:“昔者文王侵盂,克莒,舉豐,三舉事而纣惡之。

    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裡,以解炮烙之刑。

    ”似亦謂文王被囚,在三伐之後,然此乃約略之辭,且誤謂克豐在前,更不足據矣。

    而鄭注緯候,以文王稱王在受命六年後,見《文王序疏》。

    更無當矣。

    夫知被囚在受命之前,則知《程典》必不能作于伐密須之歲。

    《周書·史記》曰:“昔有畢程氏,損祿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畢程氏以亡。

    ”畢程蓋古國,文王滅之而居其地,其事尚在作《大匡》之前。

    至于《皇矣》之詩,所謂居岐之陽者,則即《史記》所謂“自岐下而徙居豐”之岐下;其地亦名鮮原,《周書·和寤解》所謂“王乃出圖商,至于鮮原”者也。

    文王雖作豐邑,而卒于郢,葬于畢;武王圖商,仍在鮮原;蓋豐為新都,營建初就,尚未定居故耳。

    《呂覽·具備》:“武王嘗窮于畢程矣。

    ”則武王亦嘗居郢。

    《括地志》:周文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裡畢原上。

    唐萬年,今陝西長安縣。

    鄭《箋·皇矣》,初不據《史記》,而其說密合如此,則以其原本《魯詩》,而《史記》亦據詩人之言故也。

    亦可見漢初經師之學,自有真傳矣。

     《殷本紀》曰:“帝纣資辯捷疾,聞見甚敏。

    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好酒淫樂,嬖于婦人。

    愛妲己。

    妲己之言是從。

    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裡之舞,靡靡之樂。

    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

    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

    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

    慢于鬼神。

    大最樂戲于沙丘。

    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

    于是纣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集解》:“徐廣曰:一作鬼侯。

    邺縣有九侯城。

    ”《索隐》:“九亦依字讀,鄒誕生音仇也。

    ”案邺,今河南臨潼縣。

    鄂侯《集解》:“徐廣曰:一作邘,音于。

    野王縣有邘城。

    ”案此恐以纣都河北,謂鄂地在今湖北,疑其大遠而改之。

    古書述纣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事者甚多,無作邘者。

    為三公。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九侯女不憙淫。

    纣怒,殺之,而醢九侯。

    《春秋繁露·王道篇》:“纣刑九侯之女而取其環。

    ”鄂侯争之強,辨之疾,并脯鄂侯。

    西伯昌聞之,竊歎。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

    纣囚西伯羑裡。

    《集解》:“《地理志》曰:河内湯陰有羑裡城。

    ”案《北堂書鈔》引《白虎通》曰:“夏曰夏台,殷曰羑裡,周曰囹圄。

    ”《意林》引《風俗通》同則但以為獄名耳,不必求其地以實之。

    湯陰,今河南湯陰縣。

    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纣。

    纣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正義》:“洛水,一名漆沮水。

    在同州。

    洛西之地,謂洛西及丹、坊等州也。

    ”案唐同州,今陝西大協縣。

    丹州,今陝西宜川縣。

    坊州,今陝西中部縣。

    以請除炮烙之刑。

    纣乃許之。

    賜弓矢斧钺,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仲為政。

    費仲善谀,好利,殷人弗親,纣又用惡來。

    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以此益疏上,疑當重諸侯字。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

    諸侯多叛纣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權重。

    王子比幹谏,弗聽。

    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纣廢之。

    及西伯伐饑國,滅之。

    纣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纣。

    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南。

    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

    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

    乃複歸。

    纣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谏,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乃強谏纣。

    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幹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

    纣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纣。

    纣亦發兵距之牧野。

    集解:“鄭玄曰:牧野纣南郊地名也。

    ”案見《詩·大雅·大明箋》。

    甲子日,纣兵敗,纣走人,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纣頭,縣之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悅。

    ” 《周本紀》曰:“武王即位,大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

    九年(前1048),武王上祭于畢。

    東觀兵,至于孟津。

    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

    武王自稱大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乃還師歸。

    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

    殺王子比幹,囚箕子。

    大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乃遵文王。

    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纣。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萌津。

    諸侯鹹會,曰:孳孳無怠。

    武王乃作《大誓》,告于衆庶。

    二月甲子。

    昧爽,武王乃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

    陳師牧野。

    帝纣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緻師。

    以大卒馳帝纣師。

    纣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纣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

    武王馳之。

    纣兵皆崩,畔纣。

    纣走。

    反入,登于鹿台之上。

    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

    諸侯畢拜武王。

    武王乃揖諸侯。

    諸侯畢從。

    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鹹待于郊。

    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

    商人皆再拜稽首。

    武王亦答拜。

    遂入。

    至纣死所。

    武王自射之,三發。

    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

    以黃钺斬纣頭,縣大白之旗。

    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

    二女皆經自殺。

    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钺,縣其頭小白之旗。

    武王已,乃出,複軍。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宮。

    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

    武王弟叔振铎奉陳常車。

    周公旦把大钺,畢公把小钺,以夾武王。

    散宜生、大颠、闳夭皆執劍以衛武王。

    既入,立于社南。

    大卒之左右畢從。

    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奉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

    尹佚祝曰:殷之末孫季纣,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

    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武王又再拜稽首。

    乃出。

    封商纣子祿父殷之餘民。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

    《正義》:“《地理志》雲:河内,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内為三國,《詩》邶、鄘、衛是。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帝王世紀》雲:自殷都以東為衛,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霍叔監之;是為三監,二說各異,未詳也。

    ”案《書·大诰序僞孔傳》雲:三監,管、蔡、商,說同《漢志》。

    《詩·邶鄘衛譜》雲:“邶、鄘、衛者,商纣畿内之地。

    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師,封纣之子武庚為殷後。

    乃三分其地,置三監。

    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

    自纣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

    ”《疏》謂:“王肅、服虔,以為鄘在纣都之西。

    ”是谧言三監本鄭,言鄘所在,則依服、王也:三監為古監察之制,不可并所監之人計入;況《尚書大傳》明言“祿父及三監叛”,祿父在三監之外明矣。

    然《書傳》亦但雲:“武王使管叔、蔡叔監祿父。

    ”《衛康叔世家》雲:“武王令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祿父。

    ”《管蔡世家》雲:“武王封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之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

    ”亦皆不及霍叔。

    《左氏》僖公二十四年,載富辰之言,亦但曰二叔不成而已,是何哉?案《周書·作雒》雲:“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

    ”又曰“俾祿父守于殷,俾仲旄父宇于東”,則霍叔實從蔡叔,故古人多不之及。

    《管蔡世家》言:“周公分殷餘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于宋,以續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君。

    ”疑康叔所受武庚地,微子所受,則管叔、中旄父之所宇也。

    三監但為監察之制之名,其人不必定三,79三人之權力,尤必有高下,不容相侔,故古多以管、蔡并稱。

    亦有但舉管叔者,如《孟子·公孫醜下》,陳賈謂“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是也。

    明乎此,則知必畫三監之地為三,已為無據,而鄘之在南在西,更不必論矣。

    《漢志》謂周公誅三監,盡以其地封康叔。

    服虔及孔、賈、馬相同,見《詩譜》及《左氏》襄公二十九年疏,惟鄭謂衛後世始兼邶、鄘,亦皆以意言之耳。

    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

    命畢公釋百姓之囚。

    表商容之闾。

    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财,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

    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集解》:“徐廣曰:保一作寶。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

    命宗祝享祀于軍。

    乃罷兵西歸。

    行狩。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集解》:“《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案陝,今河南陝縣。

    黃帝之後于祝,《正義》:“《左傳》雲:祝其實夾谷。

    杜預雲:夾谷即祝其也。

    服虔雲:東海郡祝其縣也。

    ”案今江蘇贛榆縣。

    帝堯之後于薊,80《集解》:“《地理志》燕國有薊縣。

    ”案今河北薊縣。

    帝舜之後于陳,今河南淮陽縣。

    大禹之後于杞。

    今河南杞縣。

    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

    封尚父子營丘,曰齊。

    今山東昌樂縣。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

    今山東曲阜縣。

    封召公奭于燕。

    《正義》:“封帝堯之後于薊,封召公奭于燕,觀其文,稍似重也。

    《水經注》雲:薊城内西北隅有薊丘,因取名焉。

    《括地志》雲: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裡。

    宗國《都城記》雲: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

    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自立國薊微燕盛,乃并薊居之。

    薊名遂絕焉。

    今幽州薊縣,古燕國也。

    ”案唐漁陽郡,治薊。

    封叔鮮于管。

    今河南鄭縣。

    弟叔度于蔡。

    今河南上蔡縣。

    餘各以次受封。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

    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塗,北望獄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

    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

    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今潼關函谷間之地。

    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複用也。

    ” 《史記》武王勝殷之事,略同《周書·克殷解》。

    足見《周書》雖非孔子所傳,實與《尚書》同類,為古之遺書,頗可信據也。

    《周書·世俘解》,亦述武王伐殷之事。

    又有命大公望禦方來,呂他命伐越、戲方,侯來命伐靡,集于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衛,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百韋命伐厲,則《史記》皆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