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關燈
五遷也。

     八遷之可考者如此,而商先世之地,亦有可得而言者。

    契之本封,鄭玄、皇甫谧之言,蓋因後世地名而誤。

    湯之所居,《管子·地數》《輕重甲》《荀子·議兵》《呂覽·具備》《墨子·非攻下篇》皆作薄。

    惟《非命上篇》及《孟子》書作亳。

    《說文》亳字下不言湯所都,然《史記·六國表》,以“湯起于亳”,與“禹興于西羌,周以豐鎬伐殷,秦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并言,則漢人久混薄、亳為一。

    故緯候有“天乙在亳,東觀于洛”之文。

    《詩·商頌玄鳥疏》引《中候雒予命》。

    以吾族原起東南言之,自以謂在東方為是。

    商丘、帝丘,賈逵合為一,杜預析為二。

    案《左氏》僖公三十一年,衛遷于帝丘。

    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

    此即昭公十七年所雲衛颛顼之虛者。

    而《太平禦覽》引《世本》曰:“相徙商丘,颛顼之虛”,則亦以商丘、帝丘為一。

    《世本》古書,較可信據,賈說自優于杜也。

    蕃,《水經注》以鄭西之巒都城當之,此鄭謂西鄭,今陝西華縣。

    恐非。

    王國維謂為魯國之蕃縣,見《觀堂集林·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

    蕃,今山東滕縣。

    其地近亳,當是。

    王氏又謂《左氏》莊公十一年“公子禦說奔亳”之亳,即漢之薄縣。

    案古書傳于今者,多出春秋、戰國人手,必以其時之地名述古事。

    《史記·貨殖列傳》言:“堯作遊成陽,舜漁于雷澤,湯止于亳。

    ”其說頗古,其地固與蕃縣密迩也。

    惟砥石不可考,近人丁山雲:漢常山郡薄吾縣,今河北平山縣。

    戰國時謂之番吾,即蕃。

    《史記·五帝本紀》:青陽降居江水,《大戴記·帝系》作泜水。

    《山海經·北山經》:敦與之山,泯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

    《郭注》雲:今泜水出中丘縣西窮泉谷,東注于堂陽縣,人漳。

    《漢志》:常山郡元氏縣,沮水首受中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橫河。

    又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中邱,今河北内邱縣。

    堂陽,今河北新河縣。

    元氏,今河北元氏縣。

    房子,今河北高邑縣。

    廮陶,今河北甯晉縣。

    以互攝通稱之例言之,頗疑泜與石濟下遊,古有泜氐石之名,即昭明所居。

    見所著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載《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案此說稍嫌鑿空。

    且纣都朝歌,今河南淇縣。

    台在沙丘,今河北平鄉縣。

    而《盂子》言纣之罪曰:“壞宮室以為污池,棄田以為園囿;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則纣之世,朝歌以往,尚為曠廢之區,昭明安得建國其地?竊疑砥石亦當去商不遠也。

     王國維《說亳》曰:“昆吾之墟,地在衛國。

    案見下節。

    《左傳》《世本》,說當可據。

    韋國,《鄭箋》以為豕韋。

    《續志》:東郡白馬今河南滑縣。

    有韋鄉白馬之津,在滑縣北。

    《史記·曹相國世家》謂之圍澤。

    是韋與昆吾,實為鄰國。

    ”案此所舉證亦頗古,湯所居,蓋即其地。

    桀都别見下節,作官邑于下洛之陽,蓋即偃師之地,其卒歸于亳,則疑即漢之薄縣,故應劭雲改亳為商也。

     第三節 夏殷興亡 殷湯代夏之事,《史記·殷本紀》述之曰:“湯征諸侯。

    葛伯不祀,湯始伐之。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

    率諸侯。

    伊尹從湯。

    湯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于是湯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桀敗于有娀之墟,桀奔于鳴條。

    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俘厥寶玉。

    于是諸侯畢服。

    湯乃踐天子位。

    平定海内。

    湯歸至于泰卷陶,還亳。

    ”《孟子·滕文公下篇》曰:“湯始征,自葛載。

    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注》曰:“載始也。

    一說言當作再字。

    再十一征,言湯再征十一國,凡征二十二國也。

    ”案《梁惠王下篇》引《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則一說非也。

    十一征不可考。

    《詩·商頌·長發》曰:“武王載旆,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

    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湯用兵之事可考者,如此而已。

     葛為漢甯陵縣葛鄉,韋為漢白馬縣韋鄉,已見上節。

    顧地無考。

    王國維《說亳》曰:“顧,《漢書·古今人表》作鼓。

    與昆吾《鄭語》均以為己姓之國。

    帝丘有戎州己氏,而梁國蒙薄之北,漢亦置己氏縣。

    疑當在昆吾之南,蒙薄之北。

    ”其說亦頗近之。

    昆吾有二:一《左氏》昭公十二年,楚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為今河南許昌縣。

    一哀公十七年,衛侯夢于北官,見人登昆吾之觀。

    杜《注》曰:“衛有觀,在古昆吾之墟,今濮陽城中。

    ”則今河北濮陽縣也。

    《國語·鄭語》韋《注》曰:“昆吾,衛是也。

    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于舊許。

    ”故說者多以此時之昆吾在今許昌。

    然觀上節引《呂覽》之言,則湯居韋頗久,濮陽地與韋近,韋說恐未必然也。

    桀之居:吳起對魏武侯曰:“左河、濟,右大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見《戰國·魏策》《史記·吳起列傳》。

    伊阙,見第七章第三節。

    羊腸阪,在今山西晉城縣南。

    又幽王三年(前7768),西周三川地震。

    伯陽父曰:“周将亡矣。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見《國語·周語》《史記·周本紀》。

    則仍在河、洛之境。

    《續漢書·郡國志》:上黨郡高都,今晉城縣。

    《注》曰:“《前志》曰:有天井關。

    《戰國策》曰:桀居天井,即天門也。

    ”案《禮記·缁衣》引尹吉曰“尹躬天見于西邑夏”,似即指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之事言之。

    見《孟子·告子下》。

    《殷本紀》亦曰:“伊尹去湯,适夏,既醜有夏,複歸于亳。

    ”鄭《注》釋為尹之先祖見夏先君臣,殊迂曲。

    《呂覽·慎大覽》曰:末喜言天子夢西方有日,東方有日,兩日相與鬥,西方日勝,東方日不勝,故令師從東方出于國西以進。

    《墨子·非攻下篇》,言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間西北隅。

    皆湯都在桀東,用兵顧出桀西之證。

    湯居于韋,可渡河繞出桀西,若桀居天井,則當時大行以北,尚為未開辟之地,湯無從更出其西矣。

    故桀都必當在河、洛也。

    《商頌》鄭《箋》曰:“湯先伐韋、顧,克之。

    昆吾、夏桀則同時誅。

    ”案《禮記·檀弓下篇》曰:“子卯不樂。

    ”鄭《注》曰:“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

    ”《釋文》引賈逵說同。

    蓋舊有此說。

    《左氏》昭公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而代之。

    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

    ”鄭《箋》蓋本于此。

    然殊億說無據也。

    又《左氏》昭公四年,椒舉曰:“夏桀為仍之會;有缗叛之。

    ”《韓非子·十過篇》,亦有是語。

    仍作娀。

    蓋聲之轉。

    伍員言後缗方娠,逃出自窦,歸于有仍。

    杜《注》雲:“後缗,有仍氏女。

    ”蓋仍其國名,缗其君姓。

    上雲有仍,下雲有缗,名雖異,仍是一國。

    古人文法,往往如此。

    仍故夏婚姻之國,然是時叛之,或亦桀緻敗之由也。

    梁履繩《左通補釋》雲:“《春秋》桓公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

    《榖梁經傳》,并作任叔。

    仍任聲相近,或是一地。

    ”《續書·地理志》:東平國任城縣,故任國,漢任城,今山東濟甯縣。

    案仍任即是一國,自夏至周,亦未必無遷徙。

    娀即戎,《春秋》魯西固多戎。

    《呂覽·簡選篇》曰:“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戰于郕,登自鳴條,乃人巢門。

    ”戰于郕,登自鳴條,似與《史記》之“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相當。

    郕或即有娀所在也。

    郕,見《春秋》隐公五年。

    《公羊》作成。

    今山東甯陽縣。

    鳴條為舜卒處,已見第七章第四節。

    《書序》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

    ”《書序》雖僞物,亦當有所本。

    陑蓋鳴條近旁高地,故《呂覽》亦雲登也。

    《僞孔傳》曰:“桀都安邑,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

    陑在河曲之南。

    ”又曰:“鳴條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湯。

    ”《疏》引皇甫谧曰:“今安邑見有鳴條陌昆吾亭。

    《左氏》以為昆吾與桀,同以乙卯日亡,明昆吾亦來安邑,欲以衛桀,故同日亡,而安邑有其亭也。

    ”可謂善于鑿空矣。

    《淮南子·修務訓》曰:“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谯以其過,放之曆山。

    ”《荀子·解蔽篇》曰:“桀死于亭山。

    ”巢門者,南巢之門。

    亭、曆聲之轉。

    後人以春秋時地名釋之,乃謂南巢為今巢縣,曆山在今和縣。

    竊疑曆山即舜耕處,仍在今山東境内也。

    69三,《書序僞孔傳》曰:“今定陶。

    ”今山東定陶縣。

    泰卷陶,《書序》作大。

    《史記集解》引徐廣曰:“一無此陶字。

    ”《索隐》曰:“鄒誕生卷作饷又作則卷當為垌,與《尚書》同,非衍字也,其下陶字是衍耳。

    解《尚書》者,以大今定陶,舊本或旁記其地名,後人傳寫,遂衍斯字也。

    ”案《書序疏》曰“雲今定陶者,相傳為然”,則亦無确據。

    然定陶确當自鳴條歸亳之途,則舊說或當不誤也。

    桀都實在亳西,然其敗亡反向東走,殊不可解。

    《史記·殷本紀》載《湯诰》曰:“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亦湯用兵在東之證。

    《左氏》昭公十一年曰“桀克有缗以喪其國”,豈力征經營于東,湯顧自西襲其後欤?《周書》謂桀之敗,南徙千裡,至于不齊,又南徙至于魯。

    不齊傥即齊,則湯與桀之戰,乃在齊之北千裡,深入今河北境矣。

    豈二國嘗劇戰于此,桀乃敗逋東南走欤?書阙有間,難以質言矣。

     第四節 殷代事迹 《史記·殷本紀》曰:“湯崩,大子大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大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大丁之子大甲。

    大甲,成湯適長孫也。

    是為帝大甲。

    帝大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

    不遵湯法,亂德。

    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

    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帝大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

    于是伊尹乃迎帝大甲而授之政。

    帝大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甯。

    帝大甲稱大宗。

    大宗崩,子沃丁立。

    沃丁崩,弟大庚立,是為帝大庚。

    帝大庚崩,子帝小甲立。

    《漢書·古今人表》同。

    《三代世表》大庚弟。

    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為帝雍己。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

    帝雍己崩,弟大戊立。

    《三代世表》大戊,小甲弟。

    伊陟為相,巫鹹治王家有成,殷複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

    《三代世表》同。

    《古今人表》大戊弟。

    帝中丁遷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遷于邢。

    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為帝河亶甲。

    河亶甲時,殷複衰。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三代世表》同。

    《古今人表》河亶甲弟。

    帝祖乙立,殷複興。

    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

    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

    《索隐》曰:“《系本》作開甲。

    ”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

    帝祖丁崩,立帝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

    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

    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複居成湯之故居。

    乃五遷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盤庚乃告谕諸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

    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

    然後百姓由甯,殷道複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三代世表》同。

    《古今人表》盤庚子。

    是為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道複衰。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即位,思複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

    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

    《集解》:“徐廣曰:屍子雲:傅岩在北海之洲。

    ”《索隐》:“舊本作險,亦作岩也。

    ”案岩險同字。

    古都邑恒築于山險之地。

    下文雲:“故遂以傅險姓之,号曰傅說”,則其地名傅也。

    是時說為胥靡,築于傅險。

    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

    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故遂以傅險姓之,号曰傅說。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

    武丁懼。

    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歡,殷道複興。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

    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

    帝甲淫亂,殷複衰。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

    《索隐》曰:“《漢書·古今人表》及《帝王代紀》皆作馮辛。

    ”案《代紀》即《世紀》,唐人避諱改。

    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

    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殷複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搏,令人為行。

    天神不勝,乃僇辱之。

    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

    子帝大丁立。

    帝大丁崩,子帝乙立。

    帝乙立,殷益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纣。

    ”以上自湯至纣,凡三十王。

    《大戴記·少間篇》言:“成湯卒崩,二十二世,乃有武丁即位;武丁卒崩,九世,乃有末孫纣即位”;《國語·周語》言:“帝甲亂之,七世而亡”;世數皆相合。

    惟《晉語》謂“商之享國三十一王”,多一世。

    《大戴記·保傅》亦謂“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

    蓋并武庚數之。

    70武庚繼纣而立,固猶可雲未失位也。

    《孟子》言“由湯至于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公孫醜上》。

    《史記》大甲、大戊、祖乙、盤庚皆賢君,并湯與武丁而六,說亦相合。

    《書·無逸》:“周公曰:烏乎!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祇懼,不敢荒甯。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

    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諒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甯,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

    生則逸,不知稼穑之艱難,不聞小人之依,惟耽樂之從。

    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高宗享國,《漢石經殘碑》作百年,《史記·魯世家》作五十五年。

    已見第四章。

    祖甲,《僞孔傳》謂即大甲,王肅同。

    疏引鄭玄雲“祖甲,武丁子帝甲也。

    有兄祖庚,武丁欲廢兄立弟,祖甲以此為不義,逃于人間,故雲舊為小人”。

    案不義惟王,舊為小人,實與大甲事合;而祖甲,《史記》《國語》,皆以為亂君,安能保惠庶民?《疏》引此以駁鄭是也。

    大甲不應次中宗、高宗後,鄭玄蓋因此而以祖庚弟釋之。

    71《僞傳》雲“以德優劣,立年多少為先後”,亦屬牽強。

    皮錫瑞雲:“《無逸石經》,肆高宗之飨國百年,下接自時厥後,則其在祖甲,今文作昔在殷王大宗,以為大甲,在周公曰烏乎下。

    後乃曰其在中宗其在高宗。

    《古文尚書》前失大宗,後增祖甲也。

    ”《書經通論》。

     殷代事迹最異者,為其君位承襲之法。

    自五帝以前君位承襲之法,實不可知。

    史所傳五帝之序,蓋後人就當時強部,能号令諸侯者言之,猶齊桓、宋襄、晉文之繼霸,非一國之内,君位相承之序也。

    自夏以來,君位承襲,乃有可考;周家特重適長,明白無疑。

    夏後氏:據《史記本紀》所載,惟太康、仲康兄弟相及。

    又扃以弟繼不降,扃卒,子廑立,廑卒,還立不降子孔甲,亦頗類有殷。

    然此乃承襲之法,偶失其常,不能謂夏弟兄相及也。

    殷三十王,弟兄相及者十四外丙、仲壬、大庚、雍己、大戊、外壬、河亶甲、沃甲、南庚、盤庚、小辛、小乙、祖甲、庚丁。

    若兼據《三代世表》及《古今人表》,則小甲、中丁、祖乙,亦皆兄弟相及,凡十七。

    春秋時吳諸樊、馀祭、馀昧相及。

    季弟劄讓不肯立,立餘昧之子僚。

    諸樊子光,以為不傳季子,光當立,卒弑僚而代之。

    可見弟兄相及者,季弟死,當還立長兄之子。

    殷代亦然。

    大甲之繼仲壬祖丁之繼沃甲,皆如此。

    其不然者,蓋弟兄相及,年代孔長長兄之子或先季弟死,又或在位者用私;諸弟子争立;不能盡如法也。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曰:“主天者法商而王,立嗣予子,笃母弟;《公羊》隐公七年何《注》曰: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

    分别同母者,《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質家親親,明當親厚,異于群公子也。

    主地者法夏而王,立嗣予孫,笃世子。

    ”必非虛語矣。

    母系之族,兄弟為一家,父子則否,故多行相及之法。

    兄弟盡,還立長兄之子,亦諸族類然。

    72《史記》言“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所謂適者,實兼弟言之,如大丁死後之外丙,仲壬死後之大甲;所謂諸弟子,則大丁死時之仲壬、大甲也。

    後世行此法者惟吳,而魯自桓公以前,亦一生一及,見《公羊》莊公三十二年,《史記·魯世家》作一繼一及。

    蓋東南之俗故如此,此可考見殷人之所起矣。

     《論語·憲問篇》:“子張問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蓋居喪之時,不自為政,實殷代之成法也。

    73《史記》曰:“帝大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

    ”兩雲三年,明先後凡六年。

    《僞古文尚書·大甲篇》曰:“王徂桐宮居憂。

    ”又曰:“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

    ”《僞孔傳》曰:“湯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服阕。

    ”74又釋《書序》之“大甲元年”為“湯殁而大甲立,稱元年”。

    釋《僞伊訓》之“惟元祀,十有二月,乙醜,伊尹祠于先王”,曰:“湯崩逾月,大甲即位,奠殡而告。

    ”于是中失外丙、仲壬兩君;而大甲居喪,伊尹攝政,先後凡六年者,亦隻得三年矣。

    觀《大戴禮記》《國語》言殷代世數,皆與《史記》合,即知其作僞之不雠矣。

    《帝王世紀》亦仍有二君,見《伊訓肆命徂後序疏》。

    《大甲下疏》引《紀年》雲:“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乃放大甲于桐而自立也。

    伊尹即位于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田宅而中分之。

    ”杜預《春秋後序》說同,已見第七章第四節。

    又《禦覽》引《璅語》雲:“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乃自立四年。

    ”此等僞書,皆一鼻孔出氣,然皆以為大甲之見放,在諒陰之後也。

    又《沃丁序疏》引皇甫谧雲:“沃丁八年,伊尹卒,卒年百有餘歲。

    大霧三日。

    沃丁葬之以天子禮。

    葬,祀以大牢,親臨喪,以報大德。

    ”案此說出漢張霸之《百兩篇》,見《論衡·感類篇》。

    然諒陰總己之制,後似不能常行。

    觀《禮記·喪服四制》言高宗之時,禮廢而複起可知。

    此亦可見君權之日擴也。

     《史記》仲丁遷于隞,《書序》作嚣。

    河亶甲居相,《書序》同。

    祖乙遷于邢,《書序》作圯于耿。

    《書·盤庚篇》雲:“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釋文》引馬雲:“五邦,謂商丘、亳、嚣、相、耿也。

    ”《疏》引鄭亦雲:“湯自商徙亳,數商、亳、嚣、相、耿為五。

    ”案《經》言于今,則當并盤庚所居言之。

    五遷蓋當數亳、嚣、相、耿,暨盤庚所治之亳也。

    《書序》曰:“盤庚五遷,将治亳殷。

    ”《僞孔傳》曰:“自湯至盤庚,凡五遷都。

    ”《疏》曰:“上文言自契至于成湯八遷,并數湯為八,此言盤庚五遷,又并數湯為五,故班固雲: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其實正十二也。

    此序雲盤庚将治亳殷,下《傳》雲:殷,亳之别名,則亳殷即是一都。

    《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于殷。

    殷在邺南三十裡。

    束晳雲:《尚書序》盤庚五遷,将治亳殷,舊說以為在亳。

    亳殷在河南。

    《孔子壁中尚書》雲:将始宅殷,是與古文不同。

    《漢書·項羽傳》雲:洹水南殷虛上。

    今安陽西有殷。

    束晳以殷在河北,與亳異也。

    孔子壁内之書,安國先得其本,亳字磨滅,容或為宅,治皆作亂,與治不類,無緣誤作始字,知束晳不見壁内之書,妄為說也。

    ”案《竹書》傳于後者盡是僞物,此《疏》所引,亦未必真出束晳,然作僞者之用心,則可見矣。

    《太平禦覽·皇王部》引《竹書》:“仲丁自亳遷于嚣。

    河亶甲自嚣遷于相。

    祖乙居庇。

    南庚自庇遷于奄。

    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蓋不滿五遷之并數湯,故益一南庚;又欲以殷墟為殷,故謂盤庚所遷為北蒙也。

    河、洛之地,實名為殷,已見第一節。

    《盤庚上篇》:“盤庚遷于殷。

    ”《疏》引鄭玄曰“商家自徙而号曰殷”,謂“鄭以此前未有殷名”,鄭說當有所本。

    仲丁遷于嚣,《書疏》曰:“李颙雲:嚣在陳留浚儀縣。

    今河南開封縣北。

    皇甫谧雲:仲丁自亳徙嚣,在河北也。

    或曰:今河南敖倉。

    今河南荥陽縣北。

    二說未知孰是也。

    ”以殷代都邑,多在河北言之,皇甫谧嚣在河北之說,似較得當。

    《太平禦覽·州郡部》引《帝王世紀》轉引《世本》曰:“大甲遷上司馬,在邺之南。

    ”《世紀》果有此語,不得又謂仲丁自亳徙嚣。

    《呂覽·音初篇》曰:“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土,實始作為西音。

    ”近人錢穆《子夏居西河辯》引此;又引《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蒲可伐乎?對曰:可。

    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

    ”《索隐》曰:此西河在衛地,非魏之西河也。

    《藝文類聚》卷六十四,《文選》左大沖《招隐詩注》引《尚書大傳》:“子夏對夫子雲:退而窮居河、濟之間。

    ”以證子夏居西河,不在龍門汾州。

    汾州今山西汾陽縣。

    其說甚确。

    然則《世本》之大甲,乃整甲或河亶甲之誤,相正後世之相州也。

    今河南安陽縣。

    《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

    ”此即春秋時之邢國。

    今河北邢台縣。

    《史記·殷本紀》言纣廣沙丘苑台,又言其最樂戲于沙丘,沙丘固邢分,《書序》作“圯于耿”,皇甫谧以河東皮氏縣耿鄉當之,皮氏今山西河津縣。

    誤矣。

    《僞傳釋書序》曰“圯于相,遷于耿”,此大不辭。

    《疏》引鄭玄曰:“祖乙去相居耿,而國為水所毀,于是修德禦之,不複徙也。

    錄此篇者,善其國圯毀,改政而不徙”,亦近億說。

    《書序》即雜采古書為之,非有異聞,竊疑本亦作遷于耿,遷既訛為圯,鄭玄、僞孔等,乃從而為之辭也。

    揚雄《兖州牧箴》曰“盤庚北遷,牧野是宅”,蓋指其未涉河以前。

    造《竹書》者,蓋因此億盤庚徙居河北,乃億改牧野之名為北蒙以當之。

    《國語·楚語》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蓋謂其自外藩入居大位,即《書》所謂舊勞于外。

    足征武丁猶在亳殷,《史記》武乙去亳徙河北之說甚确。

    《禦覽·州郡部》引《帝王世紀》雲:“武丁徙朝歌,于周為衛,今河内縣也。

    ”《水經·淇水注》引《晉書·地道記》曰:“朝歌本沫邑也,殷王武丁始遷居之。

    ”蓋皆誤解《楚語》。

    造竹書者,既謂盤庚已居河北,不得再有武乙之徙,乃謂“自盤庚徙殷,至纣之滅,更不徙都”,《史記·殷本紀正義》。

    其不雠又甚矣。

    洹水之南殷墟,近歲發掘,雖有所得,為古都邑無疑,然安能決殷王室之必居于是耶? 殷墟甲骨,出于清末,未幾即有以其太多而疑之者。

    至中央研究院派人查勘,則僞物充塞市肆,作僞者且确有主名。

    見第二章。

    案甲骨文之出土,事在光緒戊戌(1898)、己亥(1899)間。

    賈人攜至北平,為福山王懿榮所得。

    庚子(1900)秋,懿榮殉難。

    所藏皆歸丹徒劉鐵雲鹗。

    小屯土人,農隙掘地,歲有所得,亦歸焉。

    光、宣間所出,大半歸上虞羅叔言振玉。

    王氏所藏,凡千餘片。

    劉氏所藏,三千餘片。

    羅氏所藏,二三萬片。

    其餘散在諸家者,亦當以萬計。

    駐安陽之某國牧師,所藏亦近萬片。

    見近人自署亢父者所撰《二十年間中國舊學之進步》,載《東方雜志》。

    又有自署老圃者,于十四年四月九日《時報》論其事曰:“光緒間,安陽掘得龜甲獸骨。

    或刻有篆文。

    而無文者尤累累。

    好事者購之百文辄得一大裹。

    然皆碎塊塊不過數字,不能詳其文義。

    其可辨者,以幹支字為多。

    間有大片,字亦寥寥。

    其後購求者踵至,而續出者亦愈多。

    價亦飛騰,或一片索一金矣。

    無文之骨,亦不知何往,蓋一變而為有文矣。

    藏者以多字為貴。

    遂有連篇累牍者,誇示于衆,而真僞益不可究诘矣。

    ”董作賓《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言嘗晤鐘樓巷遵古齋肆主王姓,告以僞造甲骨者,以藍葆光為最工。

    其人本善刻玉雕骨。

    号稱小屯出土之物,是人所造為多。

    又有王姓者,亦能放制,而遠不如藍。

    遵古齋壁間累累者,皆新出土無字之甲骨也。

    其《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篇》,謂十七年(1928)以後,真字骨幾絕迹,大都藍王二人所造。

    又吳縣國學會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