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皇事迹
關燈
小
中
大
初,始諸飲食。
其燔黍而捭豚,汗尊而抔飲,蒉桴而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
”《明堂位》曰:“土鼓,蒉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
”《郊特牲》曰:“伊耆氏始為蠟。
”蠟為田祭,故熊安生謂伊耆氏即神農。
見《禮記》标題下《疏》。
綜觀三文其說是也。
《郊特牲》又雲:“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以謹民财也。
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民也。
”蓋因蠟祭之時,行交易之事,與《易傳》之文,亦相符會也。
《禦覽》引《遁甲開山圖》雲:37“石樓山,在琅邪。
漢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縣。
後漢為國,徙治開陽,今山東臨沂縣。
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開山圖》言帝王都邑皆在西,此獨在東。
《禦覽》又引雲:“女娲氏沒,大庭氏王。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骊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襲包犧之号。
此說系據《帝王世紀》,見《易·系辭傳疏》。
惟《世紀》朱襄氏在葛天氏之前。
案《莊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骊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雲雲。
《世紀》及《開山圖》本之,而又小有改易也。
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則其言又自相矛盾。
竊疑治石樓山南之說,不出《開山圖》,而《禦覽》誤引也。
韓子謂,民食果蓏蜯蛤,不勝禽獸蟲蛇;莊子謂“晝食橡栗,暮栖木上”,又謂“民不知衣”;則巢、燧二氏,必居榛莽濕熱之區,從可知爾。
《禦覽》又引《詩緯含神霧》曰:“大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易·系辭傳疏》引《帝王世紀》曰:“有大人迹,出于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
”按《淮南子·地形訓》曰:“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
”《山海經·海内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作:“鼓其腹則雷。
”在吳西。
”《魯靈光殿賦》曰:“伏羲鱗身,女娲蛇軀。
”李善《注》引《列子》曰:“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
”又引《玄中記》曰:“伏羲龍身,女娲蛇軀。
”古者工用高曾之規矩,殿壁畫象,亦必有所受之。
然則伏羲在沼澤之區,又不疑也。
《管子·輕重戊》曰:“伏羲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
”八卦益以中宮,是為九宮。
明堂九室,取象于是。
明堂之制,四面環水,蓋湖居之遺制。
伏羲之社會,從可推想矣。
雷澤,蓋即《五帝本紀》舜之所漁。
《山海經》謂在吳西,吳即虞,二說亦相符合。
《漢志》謂在城陽,地在今山東濮縣。
《左氏》大皞之後,有任、今山東濟甯縣。
宿、今山東東平縣東。
須句、今東平縣東南。
颛臾,今山東費縣。
見僖公二十一年。
雖不中,當不遠。
《帝王世紀》謂伏羲氏都陳,見下。
蓋以《左氏》昭公十七年,梓慎言“陳大暤之虛”雲然。
38然梓慎此言,與宋大辰之虛,鄭祝融之虛,衛颛顼之虛并舉,大辰必不能釋為國名,則梓慎所言,蓋天帝,非人帝。
《禦覽》又引《開山圖》曰:“仇夷山,四絕孤立,大吳之治,伏羲生處。
”仇夷山蓋即仇池山。
在今甘肅成縣。
榮氏《注》,因謂伏羲生成紀,今甘肅秦安縣。
徙治陳倉,今陝西寶雞縣。
見《水經·渭水注》。
《易·系辭傳疏》引《帝王世紀》亦雲:包犧長于成紀。
則去之彌遠矣。
《禮記·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
”《國語·魯語》作烈山氏。
《鄭注》曰:“厲山氏,炎帝也。
起于厲山。
或曰有烈山氏。
”《韋注》曰:“烈山氏,炎帝之号也。
起于烈山。
《禮·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
”鄭氏猶為兩可之辭,韋氏則斷以烈為山名矣。
烈山之地,即後世之賴國,地在今湖北随縣。
蓋徒據音讀附會。
其實烈山即孟子“益烈山澤而焚之”《滕文公上》之烈山,乃農耕之民,開拓時之所有事。
《左氏》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庫。
《注》雲:“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内,魯于其處作庫。
”《疏》雲:“先儒舊說,
其燔黍而捭豚,汗尊而抔飲,蒉桴而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
”《明堂位》曰:“土鼓,蒉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
”《郊特牲》曰:“伊耆氏始為蠟。
”蠟為田祭,故熊安生謂伊耆氏即神農。
見《禮記》标題下《疏》。
綜觀三文其說是也。
《郊特牲》又雲:“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以謹民财也。
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民也。
”蓋因蠟祭之時,行交易之事,與《易傳》之文,亦相符會也。
《禦覽》引《遁甲開山圖》雲:37“石樓山,在琅邪。
漢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縣。
後漢為國,徙治開陽,今山東臨沂縣。
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開山圖》言帝王都邑皆在西,此獨在東。
《禦覽》又引雲:“女娲氏沒,大庭氏王。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骊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襲包犧之号。
此說系據《帝王世紀》,見《易·系辭傳疏》。
惟《世紀》朱襄氏在葛天氏之前。
案《莊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骊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雲雲。
《世紀》及《開山圖》本之,而又小有改易也。
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則其言又自相矛盾。
竊疑治石樓山南之說,不出《開山圖》,而《禦覽》誤引也。
韓子謂,民食果蓏蜯蛤,不勝禽獸蟲蛇;莊子謂“晝食橡栗,暮栖木上”,又謂“民不知衣”;則巢、燧二氏,必居榛莽濕熱之區,從可知爾。
《禦覽》又引《詩緯含神霧》曰:“大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易·系辭傳疏》引《帝王世紀》曰:“有大人迹,出于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
”按《淮南子·地形訓》曰:“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
”《山海經·海内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作:“鼓其腹則雷。
”在吳西。
”《魯靈光殿賦》曰:“伏羲鱗身,女娲蛇軀。
”李善《注》引《列子》曰:“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
”又引《玄中記》曰:“伏羲龍身,女娲蛇軀。
”古者工用高曾之規矩,殿壁畫象,亦必有所受之。
然則伏羲在沼澤之區,又不疑也。
《管子·輕重戊》曰:“伏羲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
”八卦益以中宮,是為九宮。
明堂九室,取象于是。
明堂之制,四面環水,蓋湖居之遺制。
伏羲之社會,從可推想矣。
雷澤,蓋即《五帝本紀》舜之所漁。
《山海經》謂在吳西,吳即虞,二說亦相符合。
《漢志》謂在城陽,地在今山東濮縣。
《左氏》大皞之後,有任、今山東濟甯縣。
宿、今山東東平縣東。
須句、今東平縣東南。
颛臾,今山東費縣。
見僖公二十一年。
雖不中,當不遠。
《帝王世紀》謂伏羲氏都陳,見下。
蓋以《左氏》昭公十七年,梓慎言“陳大暤之虛”雲然。
38然梓慎此言,與宋大辰之虛,鄭祝融之虛,衛颛顼之虛并舉,大辰必不能釋為國名,則梓慎所言,蓋天帝,非人帝。
《禦覽》又引《開山圖》曰:“仇夷山,四絕孤立,大吳之治,伏羲生處。
”仇夷山蓋即仇池山。
在今甘肅成縣。
榮氏《注》,因謂伏羲生成紀,今甘肅秦安縣。
徙治陳倉,今陝西寶雞縣。
見《水經·渭水注》。
《易·系辭傳疏》引《帝王世紀》亦雲:包犧長于成紀。
則去之彌遠矣。
《禮記·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
”《國語·魯語》作烈山氏。
《鄭注》曰:“厲山氏,炎帝也。
起于厲山。
或曰有烈山氏。
”《韋注》曰:“烈山氏,炎帝之号也。
起于烈山。
《禮·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
”鄭氏猶為兩可之辭,韋氏則斷以烈為山名矣。
烈山之地,即後世之賴國,地在今湖北随縣。
蓋徒據音讀附會。
其實烈山即孟子“益烈山澤而焚之”《滕文公上》之烈山,乃農耕之民,開拓時之所有事。
《左氏》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庫。
《注》雲:“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内,魯于其處作庫。
”《疏》雲:“先儒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