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皇事迹

關燈
守也,立五帝以昭五端,《公羊》隐公元年《解诂》:“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

    以天之端,正王之政。

    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

    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

    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而于《書》,則仍存前代之三皇、五帝,以明三才、五常之義,《古今注》:“程稚問于董生曰:古何以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者,三才也。

    五帝,五常也。

    ”三才為天、地、人,與《含文嘉》說合。

    五常可以配五行,則儒家言五帝者之公言也。

    實六經之大義也。

    儒家三皇、五帝之說,其源流如此,與流俗所謂三皇者,實不相合也。

     流俗三皇之說,出于谶緯。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雲:“天地初立,有天皇氏。

    十二頭。

    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

    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

    地皇十一頭。

    火德王。

    姓十一人。

    姓上當有奪字。

    興于熊耳、龍門等山。

    亦各萬八千歲。

    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

    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

    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注》雲:“出《河圖》《三五曆》。

    ”新莽下三萬六幹歲曆,三統曆以四千五百六十年為元,已見第四章。

    兩“萬八千”合為三萬六千,四萬五千六百年,則一元十倍之數也。

    《太平禦覽·皇王部》引《始學篇》,謂天皇、地皇各十二頭,萬八千歲。

    人皇九頭,人各百歲。

    《洞紀》:天皇、地皇,亦各十二頭。

    《帝系譜》:天皇、地皇,亦各萬八千歲。

    于人皇皆無說。

    《路史》引《真源賦》,則天皇十三人,地皇十一人,各萬八千餘歲。

    人皇九人,四萬五千六百年。

    案《禦覽》又引《春秋緯》,謂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河圖括地象》,謂天皇九翼;則緯書舊說,天皇、地皇、人皇皆九人,其年亦僅百歲。

    《始學篇》所采。

    自三萬六千歲之曆出,乃改天皇、地皇之年,各為萬八千,而又增其人數為十二也。

    《補三皇本紀》之說,自謂出《河圖》《三五曆》,而《禦覽》引《河圖》:天皇九翼,與《補三皇本紀》之說異,則《三皇本紀》天皇、地皇之說出《三五曆》,人皇之說出《河圖》也。

    天皇十三人之說,未知所本,地皇十一人之說,則決為天皇十三人之說既出後,乃減一人以就之者。

    要皆以意造作而已矣。

    《禦覽》又引《遁甲開山圖》榮氏《注》,謂天皇兄弟十二人,地皇兄弟十人,人皇兄弟九人。

    十人蓋十二人之奪。

    《禦覽》又引《遁甲開山圖》曰:“天皇被迹在柱州昆侖山下。

    地皇興于熊耳、龍門山。

    人皇起于形馬。

    ”《水經·渭水注》:“故虢縣今陝西寶雞縣東。

    有杜陽山。

    山北有杜陽谷。

    地穴北入,不知所極。

    在天柱山南。

    ”趙一清雲:“《寰宇記》:鳳翔府岐山縣下雲:岐山,亦名天柱山。

    《河圖括地象》曰:岐山在昆侖山東南,為地乳。

    上多白金。

    周之興也,鳴于山上。

    時人亦謂此山為鳳皇堆。

    《注》:《水經》雲:天柱山有鳳皇祠。

    或雲:其峰高峻,回出諸山,狀若柱,因以為名。

    《禦覽》及程克齊《春秋分記》并引之,今缺失矣。

    ”岐山,今陝西岐山縣。

    熊耳,在今河南盧氏縣南。

    龍門,在今山西河津、陝西韓城縣之間。

    《水經·渭水注》:伯陽谷水、苗谷水并出刑馬山。

    孫星衍校本雲:當在今清水縣界。

    然則《遁甲開山圖》謂三皇興于陝、甘、晉、豫之境也。

    案《禦覽》引《春秋命曆序》,謂“人皇氏九頭,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分九州”。

    《路史》引雲:“出旸谷,分九河。

    ”九河不可分,必九州之誤。

    谷口之谷,系指旸谷則無疑。

    《三國·蜀志·秦宓傳》:宓對夏侯纂,謂三皇乘祇車出谷口,即斜谷,在今陝西郡縣西南。

    乃誇張本州之言,不足信也。

    《遁甲開山圖》,專将帝王都邑,自東移西,尤不足據。

    《路史注》引《遁甲開山圖》:人皇出于刑馬山提地之國。

    又引《雒書》雲:人皇出于提地之國。

    以《禦覽》之文校之,上提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