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皇事迹

關燈
第一節 緯書三皇之說34 盤古之後為三皇、五帝,亦為言古史者所習知。

    三皇、五帝之名,昉見《周官》外史,未知其意果何指。

    《風俗通義》引《禮緯含文嘉》雲:“遂人以火紀,火大陽,陽尊,故托遂皇于天。

    伏羲以人事紀,故托羲皇于人。

    神農悉地力,種谷疏,故托農皇于地。

    ”此蓋今文舊說。

    《白虎通》《甄耀度》、谯周《古史考》并同。

    見《禮記·曲禮疏》。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博士議帝号,謂“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泰與大同音,大字亦象人形,見《說文》。

    疑泰為大之音借,大為人之形訛,二說實一說也。

    《白虎通》别列一說,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

    《運鬥樞》鄭注《中候敕省圖》引之,見《曲禮疏》。

    《元命苞》《文選·東都賦注》引。

    則以伏羲、女娲、神農為三皇。

    案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述女娲氏,謂“當其末年,諸侯有共工氏。

    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缺。

    女娲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鳌足以立四極”雲雲。

    上雲祝融,下雲女娲,則祝融、女娲一人,此說殊未谛,然小司馬自有所本,則《白虎通》與《運鬥樞》《元命苞》,實一說也。

    五帝之名,見于《大戴禮記·五帝德》者,曰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依之,谯周、應劭、宋均皆同。

    見《正義》。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乃于黃帝颛顼之間,增一少昊,謂德合五帝座星者為帝,故實六人而為五。

    見《曲禮疏》。

    案《後漢書·賈逵傳》,載逵奏《左氏》大義長于二傳者曰:“五經皆言颛顼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

    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谶所謂帝宣也。

    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

    ”案漢人言五德終始有二說:一以為從所不勝,周為火德,秦以水德勝之。

    漢承秦,故為土德。

    此說承自赢秦,一主相生,劉向父子衍之。

    漢以火德,承周之木,而以秦為閏位。

    漢自以為堯後。

    黃帝号為黃,其為土德,無可移易。

    黃帝以後,颛顼以金德承之,則喾為水德,堯為木德矣。

    故必于黃帝後增一少昊為金德,而颛顼以水德,喾以木德承之,堯乃得為火德也。

    此為古學家于黃帝、颛顼之間增一少昊之由。

    然實六人而為五,于理終有未安。

    造《僞古文尚書》者出,乃去遂人而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

    《僞孔安國傳序》。

    如是,則少昊雖增,五帝仍為五人矣。

    此實其說之彌縫而更工者也。

    案《周官》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禮。

    凡都祭祀,緻福于國”。

    《注》雲:“都或有因國無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

    ”《禮記·王制》雲“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而《春秋繁露》,有九皇、六十四民;《三代改制質文篇》。

    此《鄭注》之所本也。

    九皇、六十四民者,存二王之後以大國,與己并稱三王。

    其前為五帝,封以小國。

    又其前為九皇,其後為附庸。

    又其前六十四代,則無爵土,故稱民。

    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合八十一代。

    古以九為數之究,八十一則數之究之究者也。

    《史記·封禅書》載管子說:今《管子》之《封禅篇》,乃取《史記》此書所補。

    謂古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七十二益三皇、五帝,更益以本朝,亦八十一。

    竊疑三皇、五帝,使外史氏掌其書;自此以往,則方策不存,徒于因國無主及登封之時祭之;實前代之舊制。

    孔子作《春秋》,存二王以通三統,《白虎通義·三正篇》曰:“王者存二王之後者,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

    明天下非一家之有,敬謹謙讓之至也。

    故封之百裡,使得服其正色,行其禮樂。

    ”案服其正色者,夏以孟春月為正,色尚黑。

    殷以季冬月為正,色尚白。

    周以仲冬月為止,色尚赤。

    王者受命,有可得與民變革者,有不可得變革者。

    正朔為可得變革之一端,舉此以概一朝所獨有之制度也。

    《三教篇》謂夏之教忠,忠之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之教敬,敬之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之教文,文之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三者如順連環,周而複始,窮則反本。

    蓋儒家謂治天下,當三種制度疊行,故二王之成法,不可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