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族原始
關燈
小
中
大
此采陶亦石器時代物,可上推至西元前數千年。
陳志良在南京,曾得一采色陶球。
衛聚賢在鎮江大谷山,亦曾得采色陶片。
詢諸土人,謂類此者尚多。
見衛聚賢《江蘇古文化時期新估定》。
附刊《杭州古蕩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探報告》後。
吳越史地研究會本。
則東南亦有采陶,不待西方之傳播,安特生之論,自未可偏據也。
謂西方文化,曾傳播于東方,亦非無征不信之論。
然其時代,則有可商榷者。
當西元前數世紀至後一世紀之間,有所謂斯西亞文化者。
其原出于斯西亞民族(Sytuirn)。
地在黑海北之草原,東暨葉尼塞河上流。
亦或稱斯西亞西伯利亞文化。
屬于青銅器時期。
今綏遠一帶,有其遺迹。
故又或稱為斯西亞蒙古文化焉。
其前乎此者,則為新石器時代,甘、青采陶,與之相似者也。
商、周銅器,文理或原于動物形,如螭龍饕餮之類。
或謂實本于斯西亞。
然此等文化,盛行于西伯利亞,其年代尚後于周,而我國銅器之飾,殷時業已盛行矣。
況斯西亞所繪皆大動物,其形生動猛鸷,我國古銅器,則殊不然乎?李濟《殷商陶器初論》。
朔垂文化,現經中外人士,累加勘察,大體已可概見。
自長城以北,可分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三種。
打制石器,西至新疆,東至東三省,遺迹環繞沙漠。
細石器限于興安嶺以西。
其時代遺物,或類西伯利亞及北歐,亦有類西南亞及中歐者。
此兩種石器,皆獵牧民族所為。
惟磨制石器,出于河域之農耕民族。
多與有孔石斧及類鬲之土器并存,與山東龍口所得者極相似,可以知其所由來。
打制石器,多在西遼河、松花江以北。
遼河下流及老哈河流域,則打制、磨制,二者并存。
磨制石器,北抵黑龍江之昂昂溪,東至朝鮮北境。
可見此三種文化之分野。
西南亞之文化,嘗西至甘、青,東至綏遠,自系事實,然其時代,必不能早于東南方,亦非中國文化之骨幹也。
民國十七年(1928),洛陽東北金村,因大水發見古墓,其鐘之文理,近于安徽壽縣之銅器。
銅器則錯以金銀,并嵌以水銀像。
其像顴骨甚高,日本原田淑人、梅原末治,皆斷為胡人。
此亦一東西文化交會之迹也。
其墓,論者謂屬戰國時,未知信否。
即如所言,自考古學言之,為時亦已晚矣。
濱田耕作雲:鬲為中國所獨有,蓋鼎之所自出。
遼東甚多,仰韶亦有,甘、青前三期無之,第四期乃有,至第五期則多矣。
此可見東方文化,傳播于西方之迹,并可略考其時代也。
中國文化,原于東南濕熱之區,江海之會,書史所載,可為證據者本甚多。
如食之主子魚與植物也;衣之用麻絲,且其制寬博也;人所聚處曰州;其宮室則以上棟下宇,革陶複陶穴之風也;币之多用貝也;宗教之敬畏龍蛇也皆是。
西洋文化,始于埃及,繼以巴比侖,更繼以波斯,又繼以叙利亞,希臘,迦太基,蓋事同一律矣。
然泛言東南,則将與馬來人混,是亦不可無辨也。
馬來即古越人,亦為吾族分支之一,然與漢族自有區别。
有史以來,北族辮發,南族斷發,中原冠帶,其俗執之甚固,度非一朝一夕之故,一也。
黥額文身,本系一事。
五刑之黥,蓋起于以異族為奴隸,其後則本族之有罪者,亦以為奴隸,而侪諸異族,乃亦黥其額以為識。
以此為異族之識,則吾族本無此俗可知,二也。
馬來之俗,最重銅鼓,吾族則無此物,三也。
殷墟有柱礎人,文身,見《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此可謂殷人起自東南,效越人瑑刻之技以為飾耳,不可謂殷人有文身之俗也。
梁任公謂今福建人骨骼膚色,皆與諸夏異;見所撰《曆史上中國民族之研究》。
林惠祥謂閩人體質,頗類馬來;見《中國民族史》第六章。
則後世自不能無混合,此且恐不止閩人。
然在古代自各異,清野謙次謂貔子窩人骨,類今華北人,與仰韶村、沙鍋屯亦極相似。
可見漢族自為一支,東西兩種文化,并為其所吸受也。
《爾雅·釋言》曰:“齊,中也。
”《釋地》曰:“自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同,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人為大蒙。
”可見吾國古代,自稱其地為齊州。
濟水蓋亦以此得名。
《漢書·郊祀志》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以嵩高為中,乃吾族西遷後事,其初實以泰岱為中。
故《釋地》又雲:“中有岱嶽。
”《禮運》謂“因名山以升中于天”,此古封禅告成功者之所以必于是也。
齊州即後世齊國之地,于《禹貢》為青州。
在九州中偏于東北。
然《堯典》又有“肇十有二州”之說,則北有幽,西北有并,東北有營;古代西南封,必不如《禹貢》之恢廓,其地固略居封域之中矣。
李濟謂城子崖之黑陶,實起自緣海。
《城子崖發掘報告序》。
何天行謂城子崖及杭縣黑陶,皆不及日照所出。
見所著《杭縣良渚鎮石器與黑陶》,《吳越史地研究會叢書》本。
施昕更亦謂杭縣黑陶傳自山東,時代較後。
見所著《杭縣第二區遺址文化試掘簡錄》,在《吳越文化論叢》中。
可見漢族緣起,必在震方也。
陳志良在南京,曾得一采色陶球。
衛聚賢在鎮江大谷山,亦曾得采色陶片。
詢諸土人,謂類此者尚多。
見衛聚賢《江蘇古文化時期新估定》。
附刊《杭州古蕩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探報告》後。
吳越史地研究會本。
則東南亦有采陶,不待西方之傳播,安特生之論,自未可偏據也。
謂西方文化,曾傳播于東方,亦非無征不信之論。
然其時代,則有可商榷者。
當西元前數世紀至後一世紀之間,有所謂斯西亞文化者。
其原出于斯西亞民族(Sytuirn)。
地在黑海北之草原,東暨葉尼塞河上流。
亦或稱斯西亞西伯利亞文化。
屬于青銅器時期。
今綏遠一帶,有其遺迹。
故又或稱為斯西亞蒙古文化焉。
其前乎此者,則為新石器時代,甘、青采陶,與之相似者也。
商、周銅器,文理或原于動物形,如螭龍饕餮之類。
或謂實本于斯西亞。
然此等文化,盛行于西伯利亞,其年代尚後于周,而我國銅器之飾,殷時業已盛行矣。
況斯西亞所繪皆大動物,其形生動猛鸷,我國古銅器,則殊不然乎?李濟《殷商陶器初論》。
朔垂文化,現經中外人士,累加勘察,大體已可概見。
自長城以北,可分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三種。
打制石器,西至新疆,東至東三省,遺迹環繞沙漠。
細石器限于興安嶺以西。
其時代遺物,或類西伯利亞及北歐,亦有類西南亞及中歐者。
此兩種石器,皆獵牧民族所為。
惟磨制石器,出于河域之農耕民族。
多與有孔石斧及類鬲之土器并存,與山東龍口所得者極相似,可以知其所由來。
打制石器,多在西遼河、松花江以北。
遼河下流及老哈河流域,則打制、磨制,二者并存。
磨制石器,北抵黑龍江之昂昂溪,東至朝鮮北境。
可見此三種文化之分野。
西南亞之文化,嘗西至甘、青,東至綏遠,自系事實,然其時代,必不能早于東南方,亦非中國文化之骨幹也。
民國十七年(1928),洛陽東北金村,因大水發見古墓,其鐘之文理,近于安徽壽縣之銅器。
銅器則錯以金銀,并嵌以水銀像。
其像顴骨甚高,日本原田淑人、梅原末治,皆斷為胡人。
此亦一東西文化交會之迹也。
其墓,論者謂屬戰國時,未知信否。
即如所言,自考古學言之,為時亦已晚矣。
濱田耕作雲:鬲為中國所獨有,蓋鼎之所自出。
遼東甚多,仰韶亦有,甘、青前三期無之,第四期乃有,至第五期則多矣。
此可見東方文化,傳播于西方之迹,并可略考其時代也。
中國文化,原于東南濕熱之區,江海之會,書史所載,可為證據者本甚多。
如食之主子魚與植物也;衣之用麻絲,且其制寬博也;人所聚處曰州;其宮室則以上棟下宇,革陶複陶穴之風也;币之多用貝也;宗教之敬畏龍蛇也皆是。
西洋文化,始于埃及,繼以巴比侖,更繼以波斯,又繼以叙利亞,希臘,迦太基,蓋事同一律矣。
然泛言東南,則将與馬來人混,是亦不可無辨也。
馬來即古越人,亦為吾族分支之一,然與漢族自有區别。
有史以來,北族辮發,南族斷發,中原冠帶,其俗執之甚固,度非一朝一夕之故,一也。
黥額文身,本系一事。
五刑之黥,蓋起于以異族為奴隸,其後則本族之有罪者,亦以為奴隸,而侪諸異族,乃亦黥其額以為識。
以此為異族之識,則吾族本無此俗可知,二也。
馬來之俗,最重銅鼓,吾族則無此物,三也。
殷墟有柱礎人,文身,見《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此可謂殷人起自東南,效越人瑑刻之技以為飾耳,不可謂殷人有文身之俗也。
梁任公謂今福建人骨骼膚色,皆與諸夏異;見所撰《曆史上中國民族之研究》。
林惠祥謂閩人體質,頗類馬來;見《中國民族史》第六章。
則後世自不能無混合,此且恐不止閩人。
然在古代自各異,清野謙次謂貔子窩人骨,類今華北人,與仰韶村、沙鍋屯亦極相似。
可見漢族自為一支,東西兩種文化,并為其所吸受也。
《爾雅·釋言》曰:“齊,中也。
”《釋地》曰:“自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同,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人為大蒙。
”可見吾國古代,自稱其地為齊州。
濟水蓋亦以此得名。
《漢書·郊祀志》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以嵩高為中,乃吾族西遷後事,其初實以泰岱為中。
故《釋地》又雲:“中有岱嶽。
”《禮運》謂“因名山以升中于天”,此古封禅告成功者之所以必于是也。
齊州即後世齊國之地,于《禹貢》為青州。
在九州中偏于東北。
然《堯典》又有“肇十有二州”之說,則北有幽,西北有并,東北有營;古代西南封,必不如《禹貢》之恢廓,其地固略居封域之中矣。
李濟謂城子崖之黑陶,實起自緣海。
《城子崖發掘報告序》。
何天行謂城子崖及杭縣黑陶,皆不及日照所出。
見所著《杭縣良渚鎮石器與黑陶》,《吳越史地研究會叢書》本。
施昕更亦謂杭縣黑陶傳自山東,時代較後。
見所著《杭縣第二區遺址文化試掘簡錄》,在《吳越文化論叢》中。
可見漢族緣起,必在震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