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族原始
關燈
小
中
大
》,謂甘、青陶器,實與河南、山西不同,載《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
又中國文化,苟與西方關系甚深,則種族之間,亦必有關系,何以仰韶村、沙鍋屯人骨,步達生又謂與今華北人相同乎?缪氏文曰《中國民族由來論》,見《史學雜志》二卷二、三、四期。
金氏文曰《中國人種及文化由來》,見《東方雜志》二十六卷二期。
步達生之說,見所著《奉天沙鍋屯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與近代華北人骨之比較》。
然則新西來說,似亦未足據也。
近數年來,又有主張中國民族,起自東南者。
其原,由于江、浙、山東古物之發見。
民國十九年(1930),南京古物保存所在栖霞山西北甘夏鎮,發掘六朝陵墓。
衛聚賢主其事。
得新石器時代石器數事。
是年,山東古迹研究會發掘曆城城子崖;二十二年(1933),又與中央研究院合掘滕縣安上村;皆得有黑色陶器。
其甲骨則類殷墟。
二十四、五(1935、1936)兩年,江蘇武進之奄城,金山之戚家墩,吳縣之磨盤山、黃壁山,浙江杭縣之古蕩、良渚,吳興之錢山漾,嘉興之雙橋,平湖之乍浦,海鹽之澉浦,屢得新石器時代之石器及陶器。
杭縣有黑陶,與山東所得絕相類。
于是東南與西北之文化,得一溝通之迹。
南京、江、浙陶器,文理皆為幾何形,山東鄒縣及二十六年(1937)福建武平所發現者亦然,與河域陶器,為條文、席文者,迥不相同,而與香港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陳列。
及遼甯金縣貔子窩民國十六年(1927),日本濱田耕作所發掘。
所得,轉若相類。
台灣番族陶器文理,雖與此殊科,服飾猶極相似。
西南苗族,制器之技殊拙,其制幾何形圖案則工。
濱田耕作雲:山東、遼甯,皆有有孔石斧。
陝西亦有之。
朝鮮、日本及太平洋沿岸,則有有孔石廚刀。
大洋洲木器所刻動物形,或與中國銅器相類。
北美阿拉斯加土器,亦有似中國者。
見所著《東亞文化之黎明》。
汪馥泉譯,黎明書局出版。
松本廣信謂印度支那及日本遠州、武圓,皆有有肩石斧,古代銅鼓,或繪其形。
見《人類學雜志》。
又太平洋沿岸及南洋群島,皆有有溝石斧,而二十年(1931)林惠祥在廈門,二十六年(1937)梁惠溥在武平拾得石锛,背亦有溝。
見陳志良《福建武平石器》。
則古代文化,與東南洋之關系,殊為深切。
中央研究院自十七年(1928)以後,疊在河南發掘。
濬縣之辛村,鞏縣之塌坡,皆獲有黑陶。
安陽侯家莊,溶縣大赉店,則黑陶采陶并有。
而其時代,黑陶在後,采陶在先,可見東西兩文化交會之迹。
衛聚賢雲:河域陶器,皆為條文、席文,惟殷墟兼有幾何文。
江、浙石器時代,有戈、矛,有钺,南洋土人亦有钺。
河域皆無之,殷墟獨有。
見所著《殷人自江浙徙河南》。
予案《詩·商頌·長發》雲:“武王載旆,有虔秉钺。
”即《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钺,以伐昆吾”所本也。
可見殷人用钺甚舊。
又雲:今世所謂采陶者,以紅色為地,飾以黑文,即《韓非子·十過篇》所謂“禹之祭器,朱染其内,黑畫其外”者。
甘肅所出,地為淺紅色。
間有深紅,則類于紫。
所畫黑色既淺,筆畫亦粗。
仰韶村及山西夏縣西陰村十五年(1926)清華大學研究院所發掘。
所出,則紅色分深淺兩種,較甘肅為鮮明。
所畫黑色較深,筆畫亦細。
又有畫白色者,為甘肅所無。
《史記·五帝本紀》言舜陶河濱,《左氏》襄公二十五年,謂虞阏父為周陶正,則虞人善陶。
虞即吳,殷人起于東南,蓋亦善陶。
河南、山西陶器,蓋參以殷人之技,故其制益精。
見所著《中國古文化自東南傳播于黃河流域》及《浙江石器年代讨論》,皆載《吳越文化論叢》中。
羅香林雲:日本畿内、北陸、山陰、山陽、四國、九州,皆有銅铎,安藝則與銅劍并出。
此物中國古代亦有之,《淮南子·缪稱》謂“吳铎以聲自破”,《鹽鐵論·利議》謂“吳铎以舌自破”是也。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晉陵今武進嘗得之。
見所著《古代越族文化》。
予案此物傳人河域,蓋即木铎之祖。
29河域少金,乃改用木。
東南用青銅器,早于河域,見下章。
衛聚賢雲:河域無錫,江蘇之無錫縣,舊說謂周、秦間産錫,古語雲:有錫争,無錫平,漢乃以無錫名縣。
古南方所用錫,蓋在于是。
見所著《殷人自江浙徙河南》。
亦見《吳越文化論叢》。
予案衛說是也。
無蓋語辭,謂無錫平有錫争,則後人附會之語。
良渚陶器之形,或為商、周銅器之祖。
金祖同謂古器之回文,實自水浪而漸變,見所著《金山訪古記》。
秀州學會景印本。
水浪文固當起于緣海之地。
今河南發掘,既多貝類,有以為飾者。
有以為币者。
其大者或以為飲食器。
又有水牛遺骸;又甲骨文中,已有米麥字;見《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皆足征其原起東南。
濱田耕作雲:甘、青、仰韶村、沙鍋屯采陶,所繪皆動物形;所用顔色,同于中西亞。
貔子窩亦有采陶,所繪皆幾何形,顔色較劣,易剝落。
又中國文化,苟與西方關系甚深,則種族之間,亦必有關系,何以仰韶村、沙鍋屯人骨,步達生又謂與今華北人相同乎?缪氏文曰《中國民族由來論》,見《史學雜志》二卷二、三、四期。
金氏文曰《中國人種及文化由來》,見《東方雜志》二十六卷二期。
步達生之說,見所著《奉天沙鍋屯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與近代華北人骨之比較》。
然則新西來說,似亦未足據也。
近數年來,又有主張中國民族,起自東南者。
其原,由于江、浙、山東古物之發見。
民國十九年(1930),南京古物保存所在栖霞山西北甘夏鎮,發掘六朝陵墓。
衛聚賢主其事。
得新石器時代石器數事。
是年,山東古迹研究會發掘曆城城子崖;二十二年(1933),又與中央研究院合掘滕縣安上村;皆得有黑色陶器。
其甲骨則類殷墟。
二十四、五(1935、1936)兩年,江蘇武進之奄城,金山之戚家墩,吳縣之磨盤山、黃壁山,浙江杭縣之古蕩、良渚,吳興之錢山漾,嘉興之雙橋,平湖之乍浦,海鹽之澉浦,屢得新石器時代之石器及陶器。
杭縣有黑陶,與山東所得絕相類。
于是東南與西北之文化,得一溝通之迹。
南京、江、浙陶器,文理皆為幾何形,山東鄒縣及二十六年(1937)福建武平所發現者亦然,與河域陶器,為條文、席文者,迥不相同,而與香港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陳列。
及遼甯金縣貔子窩民國十六年(1927),日本濱田耕作所發掘。
所得,轉若相類。
台灣番族陶器文理,雖與此殊科,服飾猶極相似。
西南苗族,制器之技殊拙,其制幾何形圖案則工。
濱田耕作雲:山東、遼甯,皆有有孔石斧。
陝西亦有之。
朝鮮、日本及太平洋沿岸,則有有孔石廚刀。
大洋洲木器所刻動物形,或與中國銅器相類。
北美阿拉斯加土器,亦有似中國者。
見所著《東亞文化之黎明》。
汪馥泉譯,黎明書局出版。
松本廣信謂印度支那及日本遠州、武圓,皆有有肩石斧,古代銅鼓,或繪其形。
見《人類學雜志》。
又太平洋沿岸及南洋群島,皆有有溝石斧,而二十年(1931)林惠祥在廈門,二十六年(1937)梁惠溥在武平拾得石锛,背亦有溝。
見陳志良《福建武平石器》。
則古代文化,與東南洋之關系,殊為深切。
中央研究院自十七年(1928)以後,疊在河南發掘。
濬縣之辛村,鞏縣之塌坡,皆獲有黑陶。
安陽侯家莊,溶縣大赉店,則黑陶采陶并有。
而其時代,黑陶在後,采陶在先,可見東西兩文化交會之迹。
衛聚賢雲:河域陶器,皆為條文、席文,惟殷墟兼有幾何文。
江、浙石器時代,有戈、矛,有钺,南洋土人亦有钺。
河域皆無之,殷墟獨有。
見所著《殷人自江浙徙河南》。
予案《詩·商頌·長發》雲:“武王載旆,有虔秉钺。
”即《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钺,以伐昆吾”所本也。
可見殷人用钺甚舊。
又雲:今世所謂采陶者,以紅色為地,飾以黑文,即《韓非子·十過篇》所謂“禹之祭器,朱染其内,黑畫其外”者。
甘肅所出,地為淺紅色。
間有深紅,則類于紫。
所畫黑色既淺,筆畫亦粗。
仰韶村及山西夏縣西陰村十五年(1926)清華大學研究院所發掘。
所出,則紅色分深淺兩種,較甘肅為鮮明。
所畫黑色較深,筆畫亦細。
又有畫白色者,為甘肅所無。
《史記·五帝本紀》言舜陶河濱,《左氏》襄公二十五年,謂虞阏父為周陶正,則虞人善陶。
虞即吳,殷人起于東南,蓋亦善陶。
河南、山西陶器,蓋參以殷人之技,故其制益精。
見所著《中國古文化自東南傳播于黃河流域》及《浙江石器年代讨論》,皆載《吳越文化論叢》中。
羅香林雲:日本畿内、北陸、山陰、山陽、四國、九州,皆有銅铎,安藝則與銅劍并出。
此物中國古代亦有之,《淮南子·缪稱》謂“吳铎以聲自破”,《鹽鐵論·利議》謂“吳铎以舌自破”是也。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晉陵今武進嘗得之。
見所著《古代越族文化》。
予案此物傳人河域,蓋即木铎之祖。
29河域少金,乃改用木。
東南用青銅器,早于河域,見下章。
衛聚賢雲:河域無錫,江蘇之無錫縣,舊說謂周、秦間産錫,古語雲:有錫争,無錫平,漢乃以無錫名縣。
古南方所用錫,蓋在于是。
見所著《殷人自江浙徙河南》。
亦見《吳越文化論叢》。
予案衛說是也。
無蓋語辭,謂無錫平有錫争,則後人附會之語。
良渚陶器之形,或為商、周銅器之祖。
金祖同謂古器之回文,實自水浪而漸變,見所著《金山訪古記》。
秀州學會景印本。
水浪文固當起于緣海之地。
今河南發掘,既多貝類,有以為飾者。
有以為币者。
其大者或以為飲食器。
又有水牛遺骸;又甲骨文中,已有米麥字;見《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皆足征其原起東南。
濱田耕作雲:甘、青、仰韶村、沙鍋屯采陶,所繪皆動物形;所用顔色,同于中西亞。
貔子窩亦有采陶,所繪皆幾何形,顔色較劣,易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