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史材料
關燈
小
中
大
子與希臘哲學相比附,以偏端論,固亦有相會處。
以全體論,則非其倫。
章炳麟謂諸子皆重實用,非言空理,其說是也。
惟名家之言,如此三篇所述者,不甚與人事相涉。
法家宗旨有二:一曰法,二日術。
法以治民,術以治驕奢淫佚之貴族。
其說具見于《韓非》之《定法篇》。
可見晚周時政治情形。
法家之意主于富國強兵,故獨重農戰;其時剝削農民者為商人,故多崇本抑末之論,又可見其時生計情形也。
其書存者,有《韓非子》及《商君書》。
《韓非》多言理,《商君》多言事。
《管子》書中,所存名法之論,多窮源竟委之言,尤足見原本道德之意。
縱橫家之書,傳于今者有《鬼谷子》。
辭義淺薄,決為僞物。
《戰國策》卻系縱橫家言,此書所述行事,意皆主于表章說術,大事或粗存輪廓,小事則全非實在,甚或競系寓言,列之史部則缪矣。
陰陽家、農家、小說家之言,今皆無存者,僅散見他家書中。
雜家存者,惟一《呂覽》。
此書中所存故事及古說甚多,亦為史家鴻寶。
《漢志》分兵書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
其書之最盛行者為《孫子》。
多權謀家言,間涉形勢,而于陰陽、技巧阙焉。
蓋權謀之道,通乎古今;形勢亦有相類者;陰陽多涉迷信,寡裨實用;技巧非器不傳,亦且随時而異,故皆無傳于後也。
《墨子》書《備城門》以下諸篇,多技巧家言,亦間涉陰陽,然殊不易解。
《吳子》《司馬法》,皆篇卷寥寥,罕存精義。
然其辭不似僞為,又多見他書征引。
蓋古人輯佚之法,與後世異。
17後人輯佚,必著出處,任其辭意不完,散無友紀,逐條排列。
古人則必随義類聚,以意聯綴,又不著其所自來,遂成此似真非真,似僞非僞之作,緻啟後人之疑也。
《六韬》一書,後人以其題齊大公而诋其僞,此亦猶言醫者托之黃帝,言藥者寓之神農耳。
其書多言制度,且多存古義,必非可以僞作也。
數術之書,今亦無一存者。
《漢志》形法家之《山海經》,非今之《山海經》也,說見下。
方技之書,存者有《素問》《靈樞》,皇甫谧謂即《漢志》之《黃帝内經》,信否難決,要為古醫經家言。
《神農本草》,淆亂已甚,真面目殆不可見。
清代輯本,以孫星衍《問經堂叢書》本為最善,然所存亦僅矣。
醫藥非專家不能解,就其可知者觀之,可略見古代自然科學之情況。
又醫經所論,多涉陰陽五行,又多方士怪說;本草亦有輕身延年等語;又可略見古代宗教哲學及神仙家言之面目也。
詩賦之屬,詩即存五經中,賦則《漢志》所著錄者,今存屈原、荀卿二家。
屈原賦即《楚辭》,多傳古事,且皆系神話,與鄒魯之傳,僅言人事,雖若可信,而實失古說之真者不同,尤為可寶。
荀子賦即存其書中,亦有可考古事處。
以上皆先秦之書。
漢人所述,辭義古者,實亦與先秦之書,不相上下。
18蓋古人大都不自著書,有所稱述,率本前人,故書雖成于漢世,說實本于先秦;又先秦人書,率至漢世,始著竹帛,其辭亦未必非漢人所為,或有所潤飾也。
漢世諸子,辭義俱古者,首推《賈子》及《淮南王書》。
伏生之《尚書大傳》,董生之《春秋繁露》,雖隸經部,亦可作儒家諸子讀。
韓傅之《詩外傳》,則本系推廣詩人之意,非規規于說《詩》。
其書多引古事,與各種古書相出入,足資參證。
劉向之《新序》《說苑》《列女傳》,專于稱述行事,取資處更多矣。
古書之稍近于史者,當首推《周書》。
19此書蓋即《漢志·六藝略》書家所著錄。
綜全體觀之,實為兵家言,然其中确有若幹篇,體制同符《尚書》。
蓋古右史之遺,為兵家所存錄者也。
後世或稱為《逸周書》,蓋以非儒家所傳雲然,義亦可通。
或稱《汲冢周書》,則非其實矣。
次之者為《國語》。
此書與《左氏》極相似,故自古有《外傳》之稱。
清儒信今文者,謂《左氏》即據此書編成,雖未敢遽斷,然二書确為同類,則無可疑也。
二書之意,皆主記當時士大夫之言行。
蓋由記言而推及記行,由嘉言懿行而推及于莠言亂行,實仍右史之遺規也。
次則《吳越春秋》及《越絕書》。
二書雖出漢代,其說實傳之自古。
古書之傳于後者,北方多,南方少。
此二書為楚、吳、越三國之傳,尤可寶矣。
《華陽國志》,其書尤晚,然其言古蜀事,亦二書之倫也。
20尤可貴者為《山海經》。
21《]漢志·數術略》,雖有是書之名,然非今書。
《漢志》所著錄,蓋所謂“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官舍”者,乃司空度地居民之法。
此書則方士之遺。
其言某地有某神,及其祠祀之禮,蓋古列國之巫,各有所主;其言域外地理,則方士求仙采藥者之所為也。
古各地方各有其傳說,蓋多存于地理書中。
古地理書巨籍亦甚多,今皆亡佚。
其僅存者,當以郦道元《水經注》所裒錄為最富矣。
又古代神話,多存緯書中,然其物既與谶相雜,真僞極不易辨,用之尤宜謹慎也。
古所謂谶即今所謂豫言也。
緯為對經之稱。
孔子所據以立教之書稱經,其說則存于傳,本無所謂緯也。
西漢之末,古學既興,欲排擯今文舊傳,乃謂孔子作六經,别有所謂緯者,陰書于策,與經相輔,于是刺取經說以造之,而即以所造之谶,間廁其中。
其造谶也,實欲為新室作符命故又取古帝王之行事,以相附會。
其物雖妖妄不經,然其中實有經說及古史存焉,棄之可惜。
然其物既經造作者私意改竄,非複原文。
又其原既開,其流難塞,繼此而造者,遂不絕于世。
其時代彌近,則其說亦逾遠于古矣。
故其用之須極謹慎也。
自立條理,編纂古史者,當首推《世本》。
此書久佚,觀諸家所稱引:則有本紀,有世家,有傳,又有居篇,作篇,居篇記帝王都邑,作篇記占驗、飲食、禮樂、兵農、車服、圖書、器用、藝術之原,即後世所謂典志。
蓋《史記》八書所本。
其體例,實為《大史公書》所沿襲。
故洪饴孫撰《史表》,冠諸正史之首也。
《大史公書》:《漢志》著錄之名如是。
此為此書之專名。
史記二字猶今言曆史,乃一類書之公名,非一書之私名也。
以此書在史記中為首出,遂冒全類之總名耳。
本紀,世家,世表,年表,蓋合《春秋》系世而成,間亦采及《尚書》。
如《五帝本紀》述堯、舜事,皆據《尚書》;其述黃帝、颛顼、帝喾之事,則據《大戴記·五帝德》。
《五帝德》亦《尚書》之類也。
其列傳則純出于語,22故在他篇中提及,仍稱為語也。
如《秦本紀》述商君說孝公,曰“其事在《商君語》中”。
《禮書》述晁錯事,曰“事在《爰盎語》中”皆是。
稍後于大史公而述古史者,亦不乏人。
如周長生有《洞曆》,見《論衡·超奇篇》。
韋昭有《洞紀》,見《三國志》本傳。
其通行最廣,諸家稱引最多,雖已亡佚,仍時可見其遺文者,以皇甫谧《帝王世紀》為最,谯周《古史考》次之。
《帝王世紀》,搜輯頗博。
《古史考》則因不滿于《大史公書》而作。
然《大史公書》,謹守古人“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之法。
見《榖梁》桓公五年。
存錄古書,不加竄易,多足見古事之真。
看似疏漏,實可信據。
谯氏、皇甫氏意存考證,而其考證之法實未精。
其說未必可據,而古說之為其所亂者轉多矣。
晚出無征,而頗為後人所信者,有兩書焉:一曰《竹書紀年》,此書傳出汲冢。
世所通行之本,為明人所造,已無可疑。
然所謂古本,經後人輯出者
以全體論,則非其倫。
章炳麟謂諸子皆重實用,非言空理,其說是也。
惟名家之言,如此三篇所述者,不甚與人事相涉。
法家宗旨有二:一曰法,二日術。
法以治民,術以治驕奢淫佚之貴族。
其說具見于《韓非》之《定法篇》。
可見晚周時政治情形。
法家之意主于富國強兵,故獨重農戰;其時剝削農民者為商人,故多崇本抑末之論,又可見其時生計情形也。
其書存者,有《韓非子》及《商君書》。
《韓非》多言理,《商君》多言事。
《管子》書中,所存名法之論,多窮源竟委之言,尤足見原本道德之意。
縱橫家之書,傳于今者有《鬼谷子》。
辭義淺薄,決為僞物。
《戰國策》卻系縱橫家言,此書所述行事,意皆主于表章說術,大事或粗存輪廓,小事則全非實在,甚或競系寓言,列之史部則缪矣。
陰陽家、農家、小說家之言,今皆無存者,僅散見他家書中。
雜家存者,惟一《呂覽》。
此書中所存故事及古說甚多,亦為史家鴻寶。
《漢志》分兵書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
其書之最盛行者為《孫子》。
多權謀家言,間涉形勢,而于陰陽、技巧阙焉。
蓋權謀之道,通乎古今;形勢亦有相類者;陰陽多涉迷信,寡裨實用;技巧非器不傳,亦且随時而異,故皆無傳于後也。
《墨子》書《備城門》以下諸篇,多技巧家言,亦間涉陰陽,然殊不易解。
《吳子》《司馬法》,皆篇卷寥寥,罕存精義。
然其辭不似僞為,又多見他書征引。
蓋古人輯佚之法,與後世異。
17後人輯佚,必著出處,任其辭意不完,散無友紀,逐條排列。
古人則必随義類聚,以意聯綴,又不著其所自來,遂成此似真非真,似僞非僞之作,緻啟後人之疑也。
《六韬》一書,後人以其題齊大公而诋其僞,此亦猶言醫者托之黃帝,言藥者寓之神農耳。
其書多言制度,且多存古義,必非可以僞作也。
數術之書,今亦無一存者。
《漢志》形法家之《山海經》,非今之《山海經》也,說見下。
方技之書,存者有《素問》《靈樞》,皇甫谧謂即《漢志》之《黃帝内經》,信否難決,要為古醫經家言。
《神農本草》,淆亂已甚,真面目殆不可見。
清代輯本,以孫星衍《問經堂叢書》本為最善,然所存亦僅矣。
醫藥非專家不能解,就其可知者觀之,可略見古代自然科學之情況。
又醫經所論,多涉陰陽五行,又多方士怪說;本草亦有輕身延年等語;又可略見古代宗教哲學及神仙家言之面目也。
詩賦之屬,詩即存五經中,賦則《漢志》所著錄者,今存屈原、荀卿二家。
屈原賦即《楚辭》,多傳古事,且皆系神話,與鄒魯之傳,僅言人事,雖若可信,而實失古說之真者不同,尤為可寶。
荀子賦即存其書中,亦有可考古事處。
以上皆先秦之書。
漢人所述,辭義古者,實亦與先秦之書,不相上下。
18蓋古人大都不自著書,有所稱述,率本前人,故書雖成于漢世,說實本于先秦;又先秦人書,率至漢世,始著竹帛,其辭亦未必非漢人所為,或有所潤飾也。
漢世諸子,辭義俱古者,首推《賈子》及《淮南王書》。
伏生之《尚書大傳》,董生之《春秋繁露》,雖隸經部,亦可作儒家諸子讀。
韓傅之《詩外傳》,則本系推廣詩人之意,非規規于說《詩》。
其書多引古事,與各種古書相出入,足資參證。
劉向之《新序》《說苑》《列女傳》,專于稱述行事,取資處更多矣。
古書之稍近于史者,當首推《周書》。
19此書蓋即《漢志·六藝略》書家所著錄。
綜全體觀之,實為兵家言,然其中确有若幹篇,體制同符《尚書》。
蓋古右史之遺,為兵家所存錄者也。
後世或稱為《逸周書》,蓋以非儒家所傳雲然,義亦可通。
或稱《汲冢周書》,則非其實矣。
次之者為《國語》。
此書與《左氏》極相似,故自古有《外傳》之稱。
清儒信今文者,謂《左氏》即據此書編成,雖未敢遽斷,然二書确為同類,則無可疑也。
二書之意,皆主記當時士大夫之言行。
蓋由記言而推及記行,由嘉言懿行而推及于莠言亂行,實仍右史之遺規也。
次則《吳越春秋》及《越絕書》。
二書雖出漢代,其說實傳之自古。
古書之傳于後者,北方多,南方少。
此二書為楚、吳、越三國之傳,尤可寶矣。
《華陽國志》,其書尤晚,然其言古蜀事,亦二書之倫也。
20尤可貴者為《山海經》。
21《]漢志·數術略》,雖有是書之名,然非今書。
《漢志》所著錄,蓋所謂“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官舍”者,乃司空度地居民之法。
此書則方士之遺。
其言某地有某神,及其祠祀之禮,蓋古列國之巫,各有所主;其言域外地理,則方士求仙采藥者之所為也。
古各地方各有其傳說,蓋多存于地理書中。
古地理書巨籍亦甚多,今皆亡佚。
其僅存者,當以郦道元《水經注》所裒錄為最富矣。
又古代神話,多存緯書中,然其物既與谶相雜,真僞極不易辨,用之尤宜謹慎也。
古所謂谶即今所謂豫言也。
緯為對經之稱。
孔子所據以立教之書稱經,其說則存于傳,本無所謂緯也。
西漢之末,古學既興,欲排擯今文舊傳,乃謂孔子作六經,别有所謂緯者,陰書于策,與經相輔,于是刺取經說以造之,而即以所造之谶,間廁其中。
其造谶也,實欲為新室作符命故又取古帝王之行事,以相附會。
其物雖妖妄不經,然其中實有經說及古史存焉,棄之可惜。
然其物既經造作者私意改竄,非複原文。
又其原既開,其流難塞,繼此而造者,遂不絕于世。
其時代彌近,則其說亦逾遠于古矣。
故其用之須極謹慎也。
自立條理,編纂古史者,當首推《世本》。
此書久佚,觀諸家所稱引:則有本紀,有世家,有傳,又有居篇,作篇,居篇記帝王都邑,作篇記占驗、飲食、禮樂、兵農、車服、圖書、器用、藝術之原,即後世所謂典志。
蓋《史記》八書所本。
其體例,實為《大史公書》所沿襲。
故洪饴孫撰《史表》,冠諸正史之首也。
《大史公書》:《漢志》著錄之名如是。
此為此書之專名。
史記二字猶今言曆史,乃一類書之公名,非一書之私名也。
以此書在史記中為首出,遂冒全類之總名耳。
本紀,世家,世表,年表,蓋合《春秋》系世而成,間亦采及《尚書》。
如《五帝本紀》述堯、舜事,皆據《尚書》;其述黃帝、颛顼、帝喾之事,則據《大戴記·五帝德》。
《五帝德》亦《尚書》之類也。
其列傳則純出于語,22故在他篇中提及,仍稱為語也。
如《秦本紀》述商君說孝公,曰“其事在《商君語》中”。
《禮書》述晁錯事,曰“事在《爰盎語》中”皆是。
稍後于大史公而述古史者,亦不乏人。
如周長生有《洞曆》,見《論衡·超奇篇》。
韋昭有《洞紀》,見《三國志》本傳。
其通行最廣,諸家稱引最多,雖已亡佚,仍時可見其遺文者,以皇甫谧《帝王世紀》為最,谯周《古史考》次之。
《帝王世紀》,搜輯頗博。
《古史考》則因不滿于《大史公書》而作。
然《大史公書》,謹守古人“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之法。
見《榖梁》桓公五年。
存錄古書,不加竄易,多足見古事之真。
看似疏漏,實可信據。
谯氏、皇甫氏意存考證,而其考證之法實未精。
其說未必可據,而古說之為其所亂者轉多矣。
晚出無征,而頗為後人所信者,有兩書焉:一曰《竹書紀年》,此書傳出汲冢。
世所通行之本,為明人所造,已無可疑。
然所謂古本,經後人輯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