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史材料

關燈


    必知《公羊》還師佚寇之說,乃知莊王既勝之後,不主多殺,故其下得教敵人以遁逃。

    然則《左氏》所謂“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者”,蓋亦見莊王之寬大。

    《杜注》謂譏晉師多而将不能用,殆非也。

    舉此一端,餘可類推。

    又《左氏》解《經》處,固為僞作;《漢書·楚元王傳》曰:“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诂而已。

    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此為《左氏》解經處出于劉歆之明證。

    今《左氏》解經處寥寥,蓋造而未及成也。

    其記事處亦多非經意;如泓之戰,《公羊》褒宋襄,《左氏》非之。

    《左氏》所采蓋兵家言,非儒家語也。

    11此亦不可以不知也。

    古人經傳,本合為一書,故引傳文者亦皆稱為經。

    如諸書引“差之毫厘,缪以千裡”者,多稱《易》曰,今其辭僅見《易緯》,蓋亦傳文也。

    《公羊》與《春秋》,實當合為一書,故漢人引《公羊》者,皆稱為《春秋》。

    至《左》《穀》則皆非《春秋》之傳。

    《榖梁》昔人以為今文,近崔适考定其亦為古文,其說甚确。

    見所著《春秋複始》。

    惟治史與治經異,意在考古事,而非求《春秋》之義,則三傳固當無所歧視耳。

     《禮記》合群經之傳、如冠、昏、鄉、射、燕、聘之義,即《儀禮》之傳。

    又如《王制》言巡守之禮,即《尚書·堯典》之傳。

    儒家諸子如《樂記》為《公孫尼子》,《中庸》為《子思子》。

    及逸禮如《奔喪》《投壺》皆逸禮,見疏。

    而成。

    義疏家言,謂“凡記皆補經所不備”。

    蓋所謂經者,原不過數種古書,孔子偶取以為教,并不能該典籍之全。

    故凡與經相出入者,皆可取資參證也。

    《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體例相同。

    昔人以其無傳授,或不之信。

    然其書确為先秦、西漢古文,治史取材,正不讓《小戴》也。

     《周官》為古代政典。

    12唐《六典》、明清《會典》,皆規放焉。

    古書所述政制,率多一鱗一爪,惟此書編次雖或錯亂,猶足見古代政制之全。

    日本織田萬稱為世界最古之行政法典,見所著《清國行政法》。

    信有由也。

    此書蓋戰國時學者所述。

    故所言制度,均較今文家所傳為晚。

    以此淆亂經義固非,信為周公緻大平之書,益誣矣。

    然先秦政制,率因儒家之書而傳。

    儒家誦法孔子,所言皆《春秋》以前之制。

    欲考戰國時制者,獨賴此書之存。

    13《管子》所述制度,間與《周官》相合,然遠不如《周官》之詳。

    此其所以可寶,正不必附諸周公也。

    此書在儒家亦可廁于記之列,而不當以亂經說。

     《論語》《孝經》,漢人引用,皆稱為傳。

    蓋傳有專釋一經者,如《禮》之《喪服傳》,《易》之《系辭傳》是也。

    有通乎群經者,則如《論語》《孝經》等是也。

    《論語》記孔子及孔門弟子言行,與《史記·孔子世家》相出入,極可信據。

    崔述撰《考信錄》力攻之。

    14近人盛稱其善。

    其實年月日,人地名之不谛,古書類然。

    以此而疑其不可信,古書将無一可信者矣。

    崔氏之學,襲用漢學家考據之法,而其宗旨實與宋同。

    故其所謂考據者,多似是而非。

    夫古書抵牾矛盾處,苟其深曲隐晦,或為讀者所忽。

    崔氏所考,皆顯而易見,豈有講考據之漢學家,皆不知之之理?然而莫或措意于此者,以此為古書之通例,不待言也。

    近人自謂能發古人所未發而其所言者,實皆古人所以為不必言,弊正同此。

    《孝經》在儒家書中,并無精義,然漢時傳授甚盛者,以其時社會,猶重宗法而其書又淺近易解故也。

    如後漢章帝令期門羽林之士,皆通《孝經》,即取其淺近易解。

    《孟子》為儒家諸子之一,後人特列之于經。

    其書頗可考見史事。

    又多足補經義之阙。

    如《萬章上》所言堯、舜、禹禅讓事,即《尚書》之大義也。

    設無此篇,孔門官天下之大義,必不如今日之明白矣。

    《爾雅》為古代辭典,言訓诂名物特詳,尤治古史者所必資也。

     《孟子》既特列于經,其餘儒家諸子,又多入《二戴記》,今仍存于子部者,僅《荀子》耳。

    此書言禮,多與法家相出入,足考禮家之流變,又多存古制,其要正不下于《孟子》也。

    《家語》《孔叢子》雖為僞物,然古書無全僞者,除以私意竄人處外,仍多取古籍為資,實足與他書相校勘也。

    此凡僞書皆然,故僞書仍有其用。

    《晏子春秋》,昔人或列之墨家,然除外篇不合經術者若幹條外,仍皆儒家言,蓋齊、魯學者,各以所聞,附諸晏子。

    以考晏子之行事未必信,以考儒、墨子學說則真矣。

     道家之書,最古者為《老子》。

    15此書上下篇之義,女權皆優于男權。

    蓋女系時代之傳,而老子著之竹帛者,在各種古書中,時代可謂最早者矣。

    女系固非即女權,然女系時代,女權總較男系時代為優,此社會學家之公言也。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鄭注》謂《殷易》首坤。

    案凡女系社會,多行兄終弟及之制,殷制實然,蓋猶未脫女系社會之習。

    《坤乾易》及《老子》書,皆其時女權昌盛之征也。

    《老子》一書,觀其文辭,亦可知其時代之早。

    如全書皆三四言韻語,又書中無男女字,隻有雌雄、牝牡字是也。

    梁任公以書中有偏将軍、上将軍之語,謂為戰國時書,然安知此兩語非後人所改乎?執偏端而抹殺全局,此近人論學之通病也。

    《莊子》書已非完帙,16《經典釋文》雲:“《漢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本也。

    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

    其内篇衆家并同。

    自餘或有外而無雜。

    惟郭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

    ”案今郭象注本,僅有三十三篇。

    蓋所删者幾三之一矣。

    以史材言之,實可惜也。

    其言哲學之義,最為超絕。

    至論人所以自處之道,則皆社會組織業經崩潰以後之說,可以觇世變矣。

    《列子》乃晉人僞書,然亦多有古書為據,善用之,固仍有裨史材,而尤可與《莊子》相參證也。

    《管子》一書,昔人或列之道家,或列之法家,蓋從其所重。

    其實此書所苞甚廣,儒、道、名、法、兵、農、縱橫家言,無不有焉。

    辭義既古,涉及制度處尤多,實治古史者之鴻寶也。

     《淮南要略》,謂墨子學于孔子而不說,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呂覽·當染》,謂魯惠公請郊廟之禮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其後在魯,墨子學焉。

    古清廟明堂合一,實為庶政所自出。

    墨子所稱雖未必盡為夏制,然其道必有原于夏者。

    儒家所稱多周制,周以前制,實藉墨家而有傳,誠治古史者所宜措心矣。

    又墨子初學于孔子,故後雖背之,而其言仍有與儒家相出入者。

    《親士》《修身》《所染》三篇,人所易見。

    此外多引《詩》《書》之辭亦足與經傳相校勘,或補其阙佚也。

     名與墨并稱,亦與法并稱。

    今《墨子》書中,《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小取》六篇,實為名家言。

    蓋古哲學之傳,墨子得之史角者。

    古哲學宗教恒相合,明堂為古宗教之府,固宜有此幽深玄遠之言。

    其引而緻諸實用,則控名責實,以禦衆事,乃法家所取資也。

    名家之書,今存者惟一《公孫龍子》。

    此書《漢志》不載,而《隋志》有之。

    或疑其晚出近僞,然其說似有所本。

    名家玄遠之論,僅存于《荀子·不苟》《莊子·天下》《列子·仲尼》三篇中,讀之亦可考古代純理哲學焉。

    近人多好以先秦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