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篇 結論(日本對于世界之貢獻及其國内問題)

關燈
于讀本史之後,讀者苟以日本對于文化上之貢獻見詢,其可無辭以對耶?夫由狹義言之,上下古今,國家之能對于世界文化有所貢獻者,其數不能十;雖以歐美今日之文化,仍不過由埃及之科學、希伯來之宗教、希臘之思想、羅馬之法律等等推演而成。

    由廣義言之,英、美、法、德,因其民族、環境、政教、思想、美術、宗教等種種不同之點,亦各有其所貢獻。

    吾人茲于日本,苟舍其嚴格之狹義批評,自不能武斷其一無所貢獻也。

    因略述如下:(一)日人忠于天皇,除少數激烈之社會黨員外,此種心理,辄未改變。

    人民由其尊上之精神,轉而敬重長官,頗能服從法律。

    夫自由服從,譬猶車之兩輪,互相為用,皆為民治國所不可缺之精神;近人偏重自由,日人或能糾正其弊。

    (二)日本吸收中國、印度、歐洲之文化以屢改革,遂躍而為世界強國。

    其收效在能自知其短,而補以他人之長,終又适合于其環境。

    故其成敗得失,不啻為世界文化之會合大試驗。

    (三)東西文化,于精神物質,取途迥不同。

    東方之人,難于了解西方;西方之人,對于東方亦然。

    日本兼采東西文化。

    其所知于中國者,西方之人,固遠不如;其所知于歐美者,中國之人,尤愧不如。

    日本學者嘗以解釋東西之思想為己任,固偉業也。

    (四)日本于維新後四十年内,戰敗中俄。

    以蕞爾小國,而政治教育工商各業,發達進步之速,世界各國,無能與之比者。

    是足證明立國于地球上,苟力為之,轉弱為強,易如反掌。

    (五)日本族制,美術,初皆采于中國,其進步有足觀者;而日人尚武,對于公鬥,毫無畏怯,尤為美德。

    前者根本與中國無異;後者乃與歐洲中世紀之武士相似。

    得失之間,可以取鑒。

     上就其所貢獻而言,茲複述其國内之問題,以作結論。

    日人之視天皇,俨若天神,系數千年曆史上之迷信習慣。

    國民受高等教育者,對于神話,漸不之信;其根本觀念,将能久而不變欤?防患于未然,實為急務。

    深思之士,頗謀采取英制。

    英王雖尊,而無統治實權,不負責任,以為全國人民之表率;天皇其願若是乎?天皇之下,元老隐握大權,其人初享大名,位極尊榮。

    及年已老,脫離政治,不為榮譽利害所系;但身為天皇顧問,其職權範圍,殊難确定。

    凡組閣者,必經其推舉,或承認。

    又往往偏于守舊,不能适應潮流,為激進之青年所不滿意。

    近年存在者,惟西園寺一人較有聲望耳。

    歐美學者,以元老為其所無,疑其當廢,且攻擊之;日本學者,則謂其有功于國,應仍存在;西人固不知東方所謂元老也。

    至元老所推舉之首相,苟無議會之助,近已不能在位。

    下院之政黨,占議席多數者,他日必握政權。

    自普選案成立,投票人數,将近一千四百萬人,視一九二四年增至五倍;下院為全國人民之代表,終非軍閥所能制。

    惟普選案雖去納稅資格,猶限年齡二十五歲者,始得選舉,婦女不能投票,将來皆應修改。

    至于上院,就憲法言之,其權與下院相等;但其議員,非人民所公舉,漸形失勢,改革之議,久已喧傳于國中,其将改組,殊無疑問。

     日本經二次戰争,躍為強國,結果究于人民何所利耶?當一八六八&mdash一九一四年間,人民直接擔負之戰争軍備,凡五十億元。

    其死傷之青年,固為永久之喪失;募集公債,則又減少活動之财力,妨礙産業之發達,而增高物價。

    故日俄戰後,經濟不良之狀況,直至歐戰後始已。

    承平之時,人民強迫入伍者,二十萬人;為國家之存亡計,自應不惜舉有用之光陰,耗之于訓練,然既增國家之擔負,又賴家庭之供給。

    據前調查,其軍備關于制造經費,年近八千萬元。

    一九二一&mdash一九二二年之預算,為十五億八千五百萬元;就中陸軍二億六千三百萬元,海軍五億二百萬元,幾占總數二分之一。

    夫戰而勝,其所得者,于人民之生活,無直接蒙利之影響;名為強國之民,而擔負增加,困苦随之。

    一旦不幸而敗,又将何如耶?此種問題,日本深謀之士,固當早計及之。

     日本以文部管轄教育,小學之功課嚴重,假期短少,常妨礙學生身體之發達。

    其卒業于小學高等者,以中學校少,半數不能受高等教育,人才廢棄,自不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