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變(1912—1925)
關燈
小
中
大
會。
以軍閥而加入政黨,足證其自知力不能敵,超然内閣,已不可行。
前此山本,清浦,未得政黨之助,備受困難,清浦終至辭職,無非以此之故。
蓋日本政治,今昔之情形迥異:昔者選民,始而不足五十萬人,繼而一百餘萬人,其後将近三百萬人;下院議員為三百萬人之代表,軍閥固不敢撄其怒也。
近者普選案,廢除納稅資格,亦已通過,選民将逾一千萬人,日本乃始近于民治國矣。
民治國雲者,其含義至廣;就政治言之,即人民由其選舉代表,掌握政權,或居于監察指導之地位是也。
是以英國雖屬君主立憲,實為民治之國;而号稱民主之美國,猶遜一籌。
日本政治學者,皆以民治為其政治之正鹄;吾人惟願其能早成熟而已。
以上言其政治,茲複略及經濟教育屬地等事。
财政自日俄戰後,負債累累,殊覺困難。
及至歐戰,工商各業,發達神速。
一九一二年,全國資本三百二十億元;至一九二一年,達八百七十餘億元。
同時國内預備現金,由三億四千萬元達二十億元。
其外債,英欠一億八千五百萬元,法欠一億五千七百萬元,俄欠二億四千萬元,中國約二億元。
英債雖已歸還,而法債猶未償清,俄債未能解決,中國則反增。
至其工商現狀:有工場數逾二萬,機器二萬三千,馬力一百十六萬,工人一百三十萬,其中婦女八十萬。
工業最盛者,首推紡織:工廠約一百七十;平均計算,各廠資本在百萬元以上;其需用之棉花,則賴輸入,據前統計,印度供其百分之六十,美國百分之三十,中國百分之八,埃及百分之二;出品價值三億元。
磁器玩具紙等,亦甚發達。
土貨輸出者,厥為絲茶,暢銷于美國。
貿易價額,明治初年,一千餘萬元;歐戰時,其數大增,後又稍衰;一九二四年,凡三十五億元。
往來貿易之國,為中、美、英、法、德、俄等;其最盛者,首推美國,中國次之;他日猶可推其市場于印度、安南、南美、南非等地。
國中商人,近謀與外商直接貿易,借去其經理之弊,惟尚無明顯之效。
礦業進步亦速。
一八七五年,礦物出産二百五十萬元;近增至六億三千五百餘萬,其中以煤為最。
然實業之進步,多賴運輸便利。
國内鐵道,凡六千五百餘英裡,商有者僅及二百餘裡。
航業亦極發達,每年造船,近六十萬噸。
教育,注重實用。
兒童年在六歲十二歲之間,必須入學。
小學卒業者,投考高等小學;其入學試驗殊嚴,不及格者,約有半數。
五年後卒業,可考中學或專門學校。
中學,教授普通學科,為入大學之預備。
專門學校,教授專門技能,為入社會謀職業之計。
大學國立者五,學生五千餘人;私立大學,亦甚發達。
人民受教育者雖多;其于文學,無甚貢獻,明治四十餘年,幾無有永久價值之著作。
報紙雜志,殊發達;其所讨論者,一時之問題也。
近時著作極多,嘗受外國文學之影響。
屬地台灣,其居民有華人三百五十萬,土人八萬,日人十六萬。
一九一九年,文官始得為總督。
總督之下,有各部長官;其下有顧問院。
顧問由長官聘委,其中有日人華人,皆得陳其意見。
台地工商各業,發達甚速。
其初年貿易價值,僅二千萬元。
一九二一年,達二億八千六百餘萬元。
一九〇五年後,收入已能自給;其後漸能輔助帝國财政。
蓋由政府建築鐵路,修浚海港,提倡實業,獎勵貿易,所緻也。
其成績最著者,厥為衛生事業。
初以其地炎熱,瘴氣郁積,不宜居民;今其國家建築,美人認為優于美國各邦及菲列賓島。
更就歲入言之,菲人一千一百餘萬,僅三千二百餘萬元,台民三百餘萬,竟多至五千萬元。
日人更提倡教育,獎勵日語,然華民固未能遽忘其祖國也。
朝鮮物質之進步與台灣相似。
一九一九年,民族自決之說,傳至其地,韓民争謀獨立,所在皆是;然不久即平。
于是天皇下平等待遇韓民之诏,由原敬内閣改委文官為總督;去法律上之歧視;凡韓人仕宦者,享受同等之俸金及其他之榮譽;總督又嘗召負重名之韓人,來至漢城,令陳述意見;設地方會議,議員三分之二,由民公選,其餘則由長官委任;更改組警察,歸于地方。
又為聯絡韓人之感情計,國内重要會議,皆請其參與;又獎勵日韓人民之交際。
顧韓人經濟狀況,雖優于前;但以痛心亡國,不服者多。
其在外者,急謀獨立自主。
惜猶自分黨派,互相仇視耳。
總上所述,于最近十三年内,日本下院之權力漸盛,政黨之聲威大張;國内教育工商等業,同時發達,屬地亦顯呈異象。
其外交則以複雜之故,載于下篇。
以軍閥而加入政黨,足證其自知力不能敵,超然内閣,已不可行。
前此山本,清浦,未得政黨之助,備受困難,清浦終至辭職,無非以此之故。
蓋日本政治,今昔之情形迥異:昔者選民,始而不足五十萬人,繼而一百餘萬人,其後将近三百萬人;下院議員為三百萬人之代表,軍閥固不敢撄其怒也。
近者普選案,廢除納稅資格,亦已通過,選民将逾一千萬人,日本乃始近于民治國矣。
民治國雲者,其含義至廣;就政治言之,即人民由其選舉代表,掌握政權,或居于監察指導之地位是也。
是以英國雖屬君主立憲,實為民治之國;而号稱民主之美國,猶遜一籌。
日本政治學者,皆以民治為其政治之正鹄;吾人惟願其能早成熟而已。
以上言其政治,茲複略及經濟教育屬地等事。
财政自日俄戰後,負債累累,殊覺困難。
及至歐戰,工商各業,發達神速。
一九一二年,全國資本三百二十億元;至一九二一年,達八百七十餘億元。
同時國内預備現金,由三億四千萬元達二十億元。
其外債,英欠一億八千五百萬元,法欠一億五千七百萬元,俄欠二億四千萬元,中國約二億元。
英債雖已歸還,而法債猶未償清,俄債未能解決,中國則反增。
至其工商現狀:有工場數逾二萬,機器二萬三千,馬力一百十六萬,工人一百三十萬,其中婦女八十萬。
工業最盛者,首推紡織:工廠約一百七十;平均計算,各廠資本在百萬元以上;其需用之棉花,則賴輸入,據前統計,印度供其百分之六十,美國百分之三十,中國百分之八,埃及百分之二;出品價值三億元。
磁器玩具紙等,亦甚發達。
土貨輸出者,厥為絲茶,暢銷于美國。
貿易價額,明治初年,一千餘萬元;歐戰時,其數大增,後又稍衰;一九二四年,凡三十五億元。
往來貿易之國,為中、美、英、法、德、俄等;其最盛者,首推美國,中國次之;他日猶可推其市場于印度、安南、南美、南非等地。
國中商人,近謀與外商直接貿易,借去其經理之弊,惟尚無明顯之效。
礦業進步亦速。
一八七五年,礦物出産二百五十萬元;近增至六億三千五百餘萬,其中以煤為最。
然實業之進步,多賴運輸便利。
國内鐵道,凡六千五百餘英裡,商有者僅及二百餘裡。
航業亦極發達,每年造船,近六十萬噸。
教育,注重實用。
兒童年在六歲十二歲之間,必須入學。
小學卒業者,投考高等小學;其入學試驗殊嚴,不及格者,約有半數。
五年後卒業,可考中學或專門學校。
中學,教授普通學科,為入大學之預備。
專門學校,教授專門技能,為入社會謀職業之計。
大學國立者五,學生五千餘人;私立大學,亦甚發達。
人民受教育者雖多;其于文學,無甚貢獻,明治四十餘年,幾無有永久價值之著作。
報紙雜志,殊發達;其所讨論者,一時之問題也。
近時著作極多,嘗受外國文學之影響。
屬地台灣,其居民有華人三百五十萬,土人八萬,日人十六萬。
一九一九年,文官始得為總督。
總督之下,有各部長官;其下有顧問院。
顧問由長官聘委,其中有日人華人,皆得陳其意見。
台地工商各業,發達甚速。
其初年貿易價值,僅二千萬元。
一九二一年,達二億八千六百餘萬元。
一九〇五年後,收入已能自給;其後漸能輔助帝國财政。
蓋由政府建築鐵路,修浚海港,提倡實業,獎勵貿易,所緻也。
其成績最著者,厥為衛生事業。
初以其地炎熱,瘴氣郁積,不宜居民;今其國家建築,美人認為優于美國各邦及菲列賓島。
更就歲入言之,菲人一千一百餘萬,僅三千二百餘萬元,台民三百餘萬,竟多至五千萬元。
日人更提倡教育,獎勵日語,然華民固未能遽忘其祖國也。
朝鮮物質之進步與台灣相似。
一九一九年,民族自決之說,傳至其地,韓民争謀獨立,所在皆是;然不久即平。
于是天皇下平等待遇韓民之诏,由原敬内閣改委文官為總督;去法律上之歧視;凡韓人仕宦者,享受同等之俸金及其他之榮譽;總督又嘗召負重名之韓人,來至漢城,令陳述意見;設地方會議,議員三分之二,由民公選,其餘則由長官委任;更改組警察,歸于地方。
又為聯絡韓人之感情計,國内重要會議,皆請其參與;又獎勵日韓人民之交際。
顧韓人經濟狀況,雖優于前;但以痛心亡國,不服者多。
其在外者,急謀獨立自主。
惜猶自分黨派,互相仇視耳。
總上所述,于最近十三年内,日本下院之權力漸盛,政黨之聲威大張;國内教育工商等業,同時發達,屬地亦顯呈異象。
其外交則以複雜之故,載于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