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變(1912—1925)

關燈
親法,将出兵助戰;寺内終未遣兵。

    其外交政策,但主借款于中國而已。

    當是時也,英法諸國,竭其全國之力,從事戰争;日本貨物,在市場中,無與競争者。

    因之商業工藝,發達迅速;國中生活程度,随之增高。

    會一九一八年,國内大災,米食缺少,價值騰貴,生活維艱。

    社會黨因鼓動工人,為示威舉動,紛擾大起。

    寺内迫而辭職;天皇命政友會總裁原敬組閣。

     原?敬 原敬起自平民,深究法律。

    初卒業于大學,出為新聞記者,鼓吹自由憲政,攻擊藩閥政府。

    既而變其态度,受官報主筆之聘;旋入宦途,為井上馨下屬。

    精敏忠謹,井上愛之;原敬因娶其繼女。

    一八八四年,出為天津領事;不久歸國,漸居要職。

    一九〇〇年,伊藤組織政黨,原敬贊助之,遂為政友會幹事。

    後三年,西園寺繼伊藤為總裁,其人好靜,事務多委原敬治之;及其組閣,遂以為内務大臣。

    一九一二年,西園寺辭職,脫離政治生活,推原敬為總裁。

    原敬之為人也,忠誠廉潔;自知其責任,不敢稍怠;一大政治家也。

    其政績最著者二:(一)改樞密院所訂之律令,文官得任屬地總督,退職之大将中将可為陸軍或海軍大臣。

    先是西園寺第二内閣時,陸軍大臣隐受山縣之命,拒絕合作,内閣因迫而去職。

    其繼起組閣者,複以海軍軍閥不肯贊同,幾不得成立。

    大隈嘗得天皇許可,其閣員陸軍或海軍大臣,得以退職之大将中将充之。

    至是原敬訂為律令,其制與法國相同。

    至文官所以得任總督者,以朝鮮台灣等地,屬日已久,無所用其統兵大将;而時勢所趨,民族自決之說大倡,因欲借此以安屬地之民心。

    (二)減選舉人之納稅資格。

    依一八九〇年之法令,凡納直接稅十五元者,有選舉權。

    其後五年,下院通過議案減少元數,為上院所否決。

    三年後,伊藤提交修正案,仍無效。

    至一九〇〇年,始改十五元為十元,選舉之人數大增。

    一九二〇年,原敬提交納稅資格改十元為三元之草案;反對者更進而主張普通選舉。

    原敬因解散下院,重行選舉。

    結果政友會大勝,遂通過草案;選舉人數,增至三百萬人。

    計當時三元之價值,僅當一八九〇年初選時一元而已。

    其不廢除納稅資格者,蓋以國内政黨之黨綱,語意空泛,群衆無選舉經驗,一旦悉為選民,其危險殊多也。

     原敬之政友會,占下院多數,又得貴族院之助,政局頗安靜。

    一九二一年,美總統哈定,召集華盛頓會議,提倡限制軍備,解決太平洋問題;日本與焉。

    會議之初,暴徒刺殺原敬;其影響及于日本者,損失至重。

    元老國人,不欲改變其外交政策,群望西園寺組閣,不得,天皇命大藏卿高橋是清繼之,以原敬将死時,曾推高橋繼己為總裁,故有是命。

    高橋已組閣,原有之閣員,皆未變動。

    但高橋無如原敬統馭之才能,内閣自起紛擾,政友會勢将分裂,議案又有為上院所否決者。

    高橋自謂威信墜地,奏請辭職。

     高橋是清 高橋去職,元老推舉出席華會之代表加藤友三郎為首相。

    加藤,海軍大将也,久任海軍大臣。

    其組閣曾得政友會之助,依據華會之精神,更動軍官,裁減海軍人員;撤回西比利亞駐軍,除庫頁島外,無一留者。

    先是一九一八年,日軍會同美軍,進駐西比利亞。

    迨美軍撤歸,而日軍不去;俄國請其撤回,又不許。

    至是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始召歸。

    其對中國所謂山東問題,亦本于華會議案,與中國代表,議決一切;又訂中日郵便條約,許于一九二三年,撤廢其在華所設之郵局。

    惟以英法等國,未肯放棄其郵務長及副郵務長之專權,日本亦要求中國,任用日員,中國不許;其在南滿鐵道區域之郵政,則俟日後再議。

    十二月,樞密院忽上奏,謂内閣外交失敗;下院少數議員複謀提不信任案。

    國人大嘩,評論樞密院之失常;多數議員,未為所動。

    加藤意欲辭職,賴攝政太子優渥之谕,其事始已。

    一九二三年八月,加藤病死。

     加藤殁後,山本權兵衛組閣,招集各黨總裁,請其入閣;除小黨外,皆拒絕之。

    就職之初,九月一日,東京橫濱地震,房屋傾圮,死傷衆多,電線走火,化學用品,同時爆發,警察力不能救。

    政府即令在京軍隊,出衛皇宮使館,保護公共建築物,施行救火等事。

    兵士毀屋以斷火勢;鐵路電報電話水廠,皆已毀傷,交通斷絕,惟賴飛機以傳信息。

    大亂之中,海嘯驟發,風雨繼至。

    人民無家可歸者一百餘萬人,皆無飲食,兵士以其軍糧食之。

    俄令左近駐軍入京;艦隊來集,頒戒嚴命;兵士從事修理鐵路電報電廠水廠,輸運糧食救濟災民。

    于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