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變(1912—1925)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本自明治崩後,迄于今日,凡十有三年。
其間内閣疊更,不得議會之助者,在位皆不能久。
茲更就其首相為現今人物之代表者,略述其個人政治生涯,于以見其政治上之趨勢。
自一九一三年,桂太郎辭職,海軍大将山本權兵衛繼之組閣。
山本初卒業于海軍學校;由政府遣往美德學習海軍。
既而還國服役,功勳昭著,進為海軍次長。
一八九八年,任為海軍大臣。
在職八年之中,關于海軍之擴張,組織之計劃,多所規定。
其為人也,沉默寡言。
嘗奉敕命至美,谒總統羅斯福,亦無多言。
故在議會,遇有答辯,或解釋草案,語極簡單。
其組閣蓋得政友會之助;當以時間迫促,采用前閣西園寺之預算;仍由議會通過。
山本在職,一年有餘;以海軍舞弊案去職,大隈繼之。
山本權兵衛 一九一四年四月,大隈組閣。
大隈自組黨閣失敗而後,勢力漸衰。
其再起組閣者,或謂以其曾許軍閥,建築戰艦三艘,并增加陸軍二師團之故。
然大隈于日,深得人民信仰,尤有二原因:(一)大隈曾創立早稻田大學。
其教授多激進之學者,學生卒業後,服務社會占據要職者甚多,時或為之鼓吹;大隈遂為社會所敬仰。
(二)大隈曾組織政黨,設有機關報紙,攻擊内閣。
其所持言論,雖近于不負責任之理想計劃;動于主義之青年,辄易崇信之。
大隈又時接見新聞記者,向之發表意見。
及其在位,乃特設一室,備記者來見;大隈則縱橫論議,每見或曆一二小時。
然其言行,常不免矛盾。
最顯明者,則為反對軍閥之擴張軍備,而以增加陸軍案解散反對之議會。
大隈重信 是年八月,歐戰爆發,戰争之烈,為前此所未有。
日本輿論,偏于親德;而英國政府,依據同盟約文,請日援助。
于是由元老會議,本于同盟國之精神以助英。
十五日,日緻通牒于德,要求其艦隊,即時退出遠東,或解除武裝,并交膠州灣于日;期以八日答複。
德國置之不理。
二十三日,日本對德宣戰,遂出兵二萬餘人,會同英國艦隊,進攻膠州灣,陷之。
其明年,更以繼續德國權利問題,提出《二十一條》之要求于中國(詳見下篇)。
然日政府雖已宣戰,不欲深啟德人之惡感,其報紙甚有攻擊英國政策者;英法諸國,頗疑日本。
蓋自戰端啟後,歐洲列強國内之報紙皆為其政府之宣傳機關;德人在敵國者,鹹失其自由,待遇如囚;而在日本不然,其報紙又如是,是以見疑。
大隈内閣以增加軍隊二師團,受議員反對,否決預算,天皇乃下诏解散議會。
一九一五年三月,舉行選舉,結果反對黨失敗。
五月,日本政府迫令中國承認其所要求《二十一條》之四章(章或作号)。
國内軍閥,恣其侵略之野心,猶以其重要之第五章未得中國承認,謂其政府外交失敗。
其表同情于中國者,則反對之,謂其将增二國之惡感,徒為日本之害。
政友會領袖原敬,曾與其黨員提出不信任内閣案,但終屬少數耳。
大隈進行擴張軍隊原議,内務大臣,至賄賂議員,冀其通過。
事聞,輿論大嘩。
日本慣例,閣員全體共同負責,已成不文憲法,大隈因欲辭職。
但元老山縣有朋,知非大隈不能擴張軍隊,仍予以援助,使得改組内閣;惟内務大臣及外相加藤高明終辭職而去。
加藤大隈黨也,時為憲政黨總裁。
于是政府複為超然内閣;大隈所鼓吹之責任内閣,歸于失敗。
寺内正毅 一九一六年十月,大隈自請辭職,舉加藤高明代己。
其原因傳說不一,表面則但謂年老力弱耳。
初,朝鮮總督寺内正毅,應山縣之召而歸國,說者謂山縣将欲薦之為總理大臣。
大隈因勸說寺内,欲其與加藤合作,共組内閣;寺内不可。
大隈辭職後,意甚不适。
記者谒見,叩其辭職之故;大隈轉言他事,益為人所疑。
蓋大隈素重衛生,嘗自言壽當百歲,何遽自诿為老。
推其辭職之故,大抵由于元老不滿意于其政策耳。
既而元老推舉總理大臣,山縣果薦寺内;寺内遂受命組閣。
寺内幼年從軍,十九歲遷為将校。
西南之亂,嘗統兵力戰,至左手傷廢。
一八八二年,政府遣之至法讀書,遂精通名學。
及歸,遷陸軍參謀次長,精明勤勞,桂太郎器之;及其組閣,遂以為陸軍大臣。
寺内在位十年;其治軍也,極重操練;陸軍組織,多其所訂。
日俄戰時,寺内輸送軍隊,有條不紊,愈益顯其才能。
一九一一年,天皇命為朝鮮總督,至是見召始歸。
其組閣也,閣員無一政黨領袖,報紙诋為軍閥,暴民有欲暗殺閣員者。
寺内遂施其軍事手腕,高壓輿論,大捕社會黨人。
惟當就職之初,協約國謂其
其間内閣疊更,不得議會之助者,在位皆不能久。
茲更就其首相為現今人物之代表者,略述其個人政治生涯,于以見其政治上之趨勢。
自一九一三年,桂太郎辭職,海軍大将山本權兵衛繼之組閣。
山本初卒業于海軍學校;由政府遣往美德學習海軍。
既而還國服役,功勳昭著,進為海軍次長。
一八九八年,任為海軍大臣。
在職八年之中,關于海軍之擴張,組織之計劃,多所規定。
其為人也,沉默寡言。
嘗奉敕命至美,谒總統羅斯福,亦無多言。
故在議會,遇有答辯,或解釋草案,語極簡單。
其組閣蓋得政友會之助;當以時間迫促,采用前閣西園寺之預算;仍由議會通過。
山本在職,一年有餘;以海軍舞弊案去職,大隈繼之。
山本權兵衛 一九一四年四月,大隈組閣。
大隈自組黨閣失敗而後,勢力漸衰。
其再起組閣者,或謂以其曾許軍閥,建築戰艦三艘,并增加陸軍二師團之故。
然大隈于日,深得人民信仰,尤有二原因:(一)大隈曾創立早稻田大學。
其教授多激進之學者,學生卒業後,服務社會占據要職者甚多,時或為之鼓吹;大隈遂為社會所敬仰。
(二)大隈曾組織政黨,設有機關報紙,攻擊内閣。
其所持言論,雖近于不負責任之理想計劃;動于主義之青年,辄易崇信之。
大隈又時接見新聞記者,向之發表意見。
及其在位,乃特設一室,備記者來見;大隈則縱橫論議,每見或曆一二小時。
然其言行,常不免矛盾。
最顯明者,則為反對軍閥之擴張軍備,而以增加陸軍案解散反對之議會。
大隈重信 是年八月,歐戰爆發,戰争之烈,為前此所未有。
日本輿論,偏于親德;而英國政府,依據同盟約文,請日援助。
于是由元老會議,本于同盟國之精神以助英。
十五日,日緻通牒于德,要求其艦隊,即時退出遠東,或解除武裝,并交膠州灣于日;期以八日答複。
德國置之不理。
二十三日,日本對德宣戰,遂出兵二萬餘人,會同英國艦隊,進攻膠州灣,陷之。
其明年,更以繼續德國權利問題,提出《二十一條》之要求于中國(詳見下篇)。
然日政府雖已宣戰,不欲深啟德人之惡感,其報紙甚有攻擊英國政策者;英法諸國,頗疑日本。
蓋自戰端啟後,歐洲列強國内之報紙皆為其政府之宣傳機關;德人在敵國者,鹹失其自由,待遇如囚;而在日本不然,其報紙又如是,是以見疑。
大隈内閣以增加軍隊二師團,受議員反對,否決預算,天皇乃下诏解散議會。
一九一五年三月,舉行選舉,結果反對黨失敗。
五月,日本政府迫令中國承認其所要求《二十一條》之四章(章或作号)。
國内軍閥,恣其侵略之野心,猶以其重要之第五章未得中國承認,謂其政府外交失敗。
其表同情于中國者,則反對之,謂其将增二國之惡感,徒為日本之害。
政友會領袖原敬,曾與其黨員提出不信任内閣案,但終屬少數耳。
大隈進行擴張軍隊原議,内務大臣,至賄賂議員,冀其通過。
事聞,輿論大嘩。
日本慣例,閣員全體共同負責,已成不文憲法,大隈因欲辭職。
但元老山縣有朋,知非大隈不能擴張軍隊,仍予以援助,使得改組内閣;惟内務大臣及外相加藤高明終辭職而去。
加藤大隈黨也,時為憲政黨總裁。
于是政府複為超然内閣;大隈所鼓吹之責任内閣,歸于失敗。
寺内正毅 一九一六年十月,大隈自請辭職,舉加藤高明代己。
其原因傳說不一,表面則但謂年老力弱耳。
初,朝鮮總督寺内正毅,應山縣之召而歸國,說者謂山縣将欲薦之為總理大臣。
大隈因勸說寺内,欲其與加藤合作,共組内閣;寺内不可。
大隈辭職後,意甚不适。
記者谒見,叩其辭職之故;大隈轉言他事,益為人所疑。
蓋大隈素重衛生,嘗自言壽當百歲,何遽自诿為老。
推其辭職之故,大抵由于元老不滿意于其政策耳。
既而元老推舉總理大臣,山縣果薦寺内;寺内遂受命組閣。
寺内幼年從軍,十九歲遷為将校。
西南之亂,嘗統兵力戰,至左手傷廢。
一八八二年,政府遣之至法讀書,遂精通名學。
及歸,遷陸軍參謀次長,精明勤勞,桂太郎器之;及其組閣,遂以為陸軍大臣。
寺内在位十年;其治軍也,極重操練;陸軍組織,多其所訂。
日俄戰時,寺内輸送軍隊,有條不紊,愈益顯其才能。
一九一一年,天皇命為朝鮮總督,至是見召始歸。
其組閣也,閣員無一政黨領袖,報紙诋為軍閥,暴民有欲暗殺閣員者。
寺内遂施其軍事手腕,高壓輿論,大捕社會黨人。
惟當就職之初,協約國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