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中日戰後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
關燈
小
中
大
陸軍兵艦而至。
陸軍登岸,兵艦助之,遂攻陷台北。
永福率兵退守台中;日軍追擊,複退據台南之險要而守。
台南氣候益熱,交通困難,行軍不易,日軍乃散布台中,俟時前進。
俄而海軍自南部登岸,守兵拒戰甚力,後終敗潰,永福逃去。
此役也,日軍與戰者,二萬五千人;其死亡或罹疾者,數近萬人,能久親王與焉。
事定,駐軍台灣,收民間兵器,設立警察,維持治安,更布發民政,官賣鴉片,建築鐵路,修理海港,經營農林,擴張工藝,推廣商業,創設小學,教授日語。
其始一八九五年&mdash一九〇一年之間,政府補助台灣經費,凡千萬餘元。
一八九六年之收入僅二百餘萬元,至一九〇一年,增至一千二百餘萬元,台灣經濟漸能獨立。
屬地政府更講求衛生事宜,借增移民之數。
日人移居者,由政府助其建築費用之半,給與購買農具之金。
其行政組織,首領厥為總督。
總督隸于内務大臣之下,而受其監督,聽其指揮;其關于軍事者,必先商于陸軍或海軍大臣。
帝國議會所通過之議案法律,皆切實施行于台灣。
總督之職權,治理全島之政務,施行一切之法令,監督其屬之官吏。
總督之下,有海軍、陸軍、警察等長官,各司其事;并組織行政會議。
會議之時,總督身為主席;凡重要法令,必經其通過,始得有效。
全島分為二十行政區;各有區長,其權殊微,蓋中央集權制也。
劉永福 中日戰争之始,日韓二國,締結條約:韓王允許改革内政。
戰後,日本遣井上馨為公使,助朝鮮改革。
井上至韓,進行各種計劃,上自行政軍隊,下至庶人服制,多有改易。
韓人習慣,成立已久,人心偏于守舊;一旦施行激烈之改革,非其所願,朝臣有辭職去者,法令不出于都門。
井上令民翦發,由韓王父子身為之倡;民多不欲。
旋以在漢城者,被強迫翦發,鄉民大恐,相率不肯入城,柴米價昂,幾釀絕糧之患。
井上既為韓人所惡,日本政府因以三浦代之。
三浦軍人也,亟欲增其國威;朝鮮諸臣,多谄事之。
而王後闵氏,恚其母族之失勢,漸親俄國,排斥日本,因欲盡逐新臣,首即解散新兵,以孤其勢。
于是軍士憤甚,谒見大院君;大院君鼓令反抗,一八九五年十月之亂遂起。
大院君于夜間率叛軍入宮;宮中大亂,王後因被弑。
天明,日使三浦入宮,日兵随之,分守宮門;俄美公使,繼之而至。
三浦與亂之說,喧傳于韓,各國輿論,皆非日本;日本黨人,群起攻擊政府用人之不當,内閣乃召回使館人員而拘之,代以精幹之小村壽太郎。
韓王既為開化黨所制,從事進行改革,一八九六年,因與俄使相結,托保護使館為名,由俄國遣兵駐守。
未幾,韓王乘間出奔俄國使館,尋下诏革諸臣之職而殺之,代以親俄派之守舊諸臣,時變起倉卒,親日大臣,鮮得免者;日本在韓之勢力,喪失殆盡。
韓王在俄使館且一年,事實上行政之大權概歸于俄國。
俄人獲得種種權利,并得采伐鴨綠江附近之森林,以築西比利亞鐵路。
日本不得已,先後由山縣、小村與俄締結條約,互相承認二國在韓之利益,處于平等。
既而俄忽背約,迫令韓王,聘俄将校,并罷英人總稅務司之職而改用俄人。
英國大怒,嚴重抗議;韓王始複英人之職。
于是朝鮮上下,佥患俄人之橫,又轉而親日。
馬關條約,中國許日本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通商口岸。
日本在華之地位,始與列強同等。
俄而訂中日通商行船章程,許日汽船,得航行于長江及其他内河;中日之貿易漸盛。
中國敗後,清廷之腐敗無能,昭著于世。
李鴻章既利用俄國,幹涉還遼,旋與之訂立喪失主權之密約,各國聞而驚起。
一八九七&mdash一八九八年之間,德、俄、英、法,各占據我國土地,分割之議遂起,乃有勢力範圍之劃定。
勢力範圍者,始于法國之要求海南島,清廷許以不得租借或割讓于他國;于是英俄諸國,繼之而起。
日本且以台灣逼近福建,要求總理衙門,不得割讓福建于外國。
于是各國瓜分之勢既成,戊戌維新之政又敗,國民排外思想,無所發洩,遂卒然盲動而不可遏,因有一九〇〇年拳匪之亂。
當時各國公使,困于北京,勢甚危急;而聯軍猶躊躇不進。
其原因雖複雜,然欲待拳匪,屠殺公使,然後有所借口,可以餍其欲望,固不可諱之事實也。
日本地近中國;英國以有非洲亂故,乃勸日本出兵,更照會俄德諸國,擔認其
陸軍登岸,兵艦助之,遂攻陷台北。
永福率兵退守台中;日軍追擊,複退據台南之險要而守。
台南氣候益熱,交通困難,行軍不易,日軍乃散布台中,俟時前進。
俄而海軍自南部登岸,守兵拒戰甚力,後終敗潰,永福逃去。
此役也,日軍與戰者,二萬五千人;其死亡或罹疾者,數近萬人,能久親王與焉。
事定,駐軍台灣,收民間兵器,設立警察,維持治安,更布發民政,官賣鴉片,建築鐵路,修理海港,經營農林,擴張工藝,推廣商業,創設小學,教授日語。
其始一八九五年&mdash一九〇一年之間,政府補助台灣經費,凡千萬餘元。
一八九六年之收入僅二百餘萬元,至一九〇一年,增至一千二百餘萬元,台灣經濟漸能獨立。
屬地政府更講求衛生事宜,借增移民之數。
日人移居者,由政府助其建築費用之半,給與購買農具之金。
其行政組織,首領厥為總督。
總督隸于内務大臣之下,而受其監督,聽其指揮;其關于軍事者,必先商于陸軍或海軍大臣。
帝國議會所通過之議案法律,皆切實施行于台灣。
總督之職權,治理全島之政務,施行一切之法令,監督其屬之官吏。
總督之下,有海軍、陸軍、警察等長官,各司其事;并組織行政會議。
會議之時,總督身為主席;凡重要法令,必經其通過,始得有效。
全島分為二十行政區;各有區長,其權殊微,蓋中央集權制也。
劉永福 中日戰争之始,日韓二國,締結條約:韓王允許改革内政。
戰後,日本遣井上馨為公使,助朝鮮改革。
井上至韓,進行各種計劃,上自行政軍隊,下至庶人服制,多有改易。
韓人習慣,成立已久,人心偏于守舊;一旦施行激烈之改革,非其所願,朝臣有辭職去者,法令不出于都門。
井上令民翦發,由韓王父子身為之倡;民多不欲。
旋以在漢城者,被強迫翦發,鄉民大恐,相率不肯入城,柴米價昂,幾釀絕糧之患。
井上既為韓人所惡,日本政府因以三浦代之。
三浦軍人也,亟欲增其國威;朝鮮諸臣,多谄事之。
而王後闵氏,恚其母族之失勢,漸親俄國,排斥日本,因欲盡逐新臣,首即解散新兵,以孤其勢。
于是軍士憤甚,谒見大院君;大院君鼓令反抗,一八九五年十月之亂遂起。
大院君于夜間率叛軍入宮;宮中大亂,王後因被弑。
天明,日使三浦入宮,日兵随之,分守宮門;俄美公使,繼之而至。
三浦與亂之說,喧傳于韓,各國輿論,皆非日本;日本黨人,群起攻擊政府用人之不當,内閣乃召回使館人員而拘之,代以精幹之小村壽太郎。
韓王既為開化黨所制,從事進行改革,一八九六年,因與俄使相結,托保護使館為名,由俄國遣兵駐守。
未幾,韓王乘間出奔俄國使館,尋下诏革諸臣之職而殺之,代以親俄派之守舊諸臣,時變起倉卒,親日大臣,鮮得免者;日本在韓之勢力,喪失殆盡。
韓王在俄使館且一年,事實上行政之大權概歸于俄國。
俄人獲得種種權利,并得采伐鴨綠江附近之森林,以築西比利亞鐵路。
日本不得已,先後由山縣、小村與俄締結條約,互相承認二國在韓之利益,處于平等。
既而俄忽背約,迫令韓王,聘俄将校,并罷英人總稅務司之職而改用俄人。
英國大怒,嚴重抗議;韓王始複英人之職。
于是朝鮮上下,佥患俄人之橫,又轉而親日。
馬關條約,中國許日本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通商口岸。
日本在華之地位,始與列強同等。
俄而訂中日通商行船章程,許日汽船,得航行于長江及其他内河;中日之貿易漸盛。
中國敗後,清廷之腐敗無能,昭著于世。
李鴻章既利用俄國,幹涉還遼,旋與之訂立喪失主權之密約,各國聞而驚起。
一八九七&mdash一八九八年之間,德、俄、英、法,各占據我國土地,分割之議遂起,乃有勢力範圍之劃定。
勢力範圍者,始于法國之要求海南島,清廷許以不得租借或割讓于他國;于是英俄諸國,繼之而起。
日本且以台灣逼近福建,要求總理衙門,不得割讓福建于外國。
于是各國瓜分之勢既成,戊戌維新之政又敗,國民排外思想,無所發洩,遂卒然盲動而不可遏,因有一九〇〇年拳匪之亂。
當時各國公使,困于北京,勢甚危急;而聯軍猶躊躇不進。
其原因雖複雜,然欲待拳匪,屠殺公使,然後有所借口,可以餍其欲望,固不可諱之事實也。
日本地近中國;英國以有非洲亂故,乃勸日本出兵,更照會俄德諸國,擔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