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中日戰後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
關燈
小
中
大
元老既不組閣,天皇命陸軍大将桂太郎為總理大臣。
桂太郎長人也,其家與井上有舊;嘗至歐洲,專修軍事行政組織,數與戰争,立有戰功,仕至陸軍大臣;複與山縣相親,及其組閣,閣員多為山縣之黨,因得貴族院之助;伊藤又無報複之心,政友會遂不反抗,妥議預算。
一九〇二年,政府發表“英日同盟”,舉行選舉,下院得終四年會期者,始于此時。
選舉之結果,政黨勢力如故。
既而召集,否決政府增加地稅擴張海軍案,朝命解散。
再選之後,反對黨之勢大增。
一九〇三年,議會開會;桂太郎乃與伊藤協商,議定整理政務,節減經費,以擴張海軍。
政友會已與政府合作,遂通過其重要議案。
伊藤身為元老黨魁,聲望俨然,山縣等憚之,因欲其脫離政黨。
會議會閉會,天皇委伊藤為樞密院長,伊藤遂于其時辭政友會總裁,舉西園寺代己。
及日俄邦交,益趨嚴重,人民憤内閣外交之緩慢,有倡議開戰者,組織對俄同志會,大隈之黨與焉。
迨議會開會,奏答敕語,不依議會慣例,遽彈劾内閣之外交,朝命即令解散。
一九〇四年二月,日俄開戰;舉國人民援助政府,舉行選舉,毫無擾亂。
八月,議會開會,複上下一心,共謀對外,議定臨時軍費三億八千萬元。
是冬,又擴充軍費七億八千萬元。
其議決也,并未詳細讨論,時間至為短促;人民愛國之精神,有足誇者。
自三國幹涉還遼之後,國人佥知軍備之重要;又值台灣之亂,樞密院通過法令&mdash&mdash山縣有朋時為院長&mdash&mdash屬地總督,海軍及陸軍大臣,必以在職之海軍或陸軍中将以上之大員任之。
其意蓋恐無軍事經驗之文官,得居陸軍海軍大臣之職,将妨軍事之發達及進行也。
原夫大将中将之在職者,必受命于陸軍或海軍之參謀部;其得升級,固其才能勝任,亦必其人為軍閥所喜,而願服從其命令。
由是軍閥勢力下之陸軍海軍大臣,必将與軍閥合作;遇有内閣之政策與之不合者,無論何時,軍閥得令受其指揮之閣員辭職。
閣員一人辭職,則共同負責之内閣,勢将去位;其繼起組閣者,苟為軍閥所惡,亦必不能告成。
軍閥又得利用閣員,于内閣議會之時,陳述所見,以影響及政府之政策。
其關于屬地軍事者,總督必先商于陸軍或海軍大臣,其關系又至重要。
而其大将中将,陸軍則長人為盛,海軍則薩人最強。
長薩二藩之軍閥,各謀其利益,鞏固其地位勢力,遂不可侮。
伊藤嘗憂其事;後以與山縣不合,且其勢小,不能與敵,自一九〇〇年失敗之後,遂終不能組閣,軍備則以軍閥勢盛之故,增練師團;添置軍艦;擴張兵工廠以造新式軍器;推廣軍事教育以訓練将佐;結果國家預算遂以軍費為最多。
一九〇〇年,國庫支出共二億五千五百萬元,就中軍費占八千八百萬元,竟逾全數三分之一。
然擴張軍備之内閣,固未嘗忘其他事業也。
教育則提倡甚力,肄業于中學專門學校者大增;女子教育,進步亦速。
又文部定例增加小學校員之薪,複令府縣置視學官,以監督教育,考察學生之衛生事宜。
交通則鐵路、輪船、郵局等,甚為發達。
且以鐵路之成者獲利甚厚,投資者其數驟增,各地公司,争謀路線,尤以一九〇〇年為其極盛時代;政府因訂鐵路條例。
輪船自中日戰後,政府知海運之重要。
宣布航海獎勵法,獎助國内制造輪船,航行國外。
一八九六年,日本郵船會社擴張航行歐洲之路線。
東洋汽船會社亦于此時成立,航行美國;次第擴充達于澳洲印度等地。
其往來上海朝鮮間者,船數已增,而航行于中國之長江者,根基複漸固。
郵局因交通便利之故,日益發達;經營郵政而外,兼營彙兌貯金。
電報電話,随之俱進,工商業等同時進步。
貨物之輸出輸入,數額大增,其售銷于中國者尤多。
政府又設特種銀行,若勸業銀行農工銀行,專以獎助農工為務。
其放出借款,期長而息薄;國内實業,因得改良。
馬關約成,中國割讓台灣與日。
當地紳民之不服者,遞呈巡撫唐景崧,請其暫統政事。
景崧因自為總統,宣言:“&hellip&hellip台灣為民主之國。
”又緻各省大吏電曰:“&hellip&hellip崧&hellip&hellip允暫主總統,由民公舉,仍奉正朔,遙作屏藩。
”黑旗軍大将劉永福,更統兵助之。
于是日本天皇任海軍大将桦山資紀為台灣總督,率
桂太郎長人也,其家與井上有舊;嘗至歐洲,專修軍事行政組織,數與戰争,立有戰功,仕至陸軍大臣;複與山縣相親,及其組閣,閣員多為山縣之黨,因得貴族院之助;伊藤又無報複之心,政友會遂不反抗,妥議預算。
一九〇二年,政府發表“英日同盟”,舉行選舉,下院得終四年會期者,始于此時。
選舉之結果,政黨勢力如故。
既而召集,否決政府增加地稅擴張海軍案,朝命解散。
再選之後,反對黨之勢大增。
一九〇三年,議會開會;桂太郎乃與伊藤協商,議定整理政務,節減經費,以擴張海軍。
政友會已與政府合作,遂通過其重要議案。
伊藤身為元老黨魁,聲望俨然,山縣等憚之,因欲其脫離政黨。
會議會閉會,天皇委伊藤為樞密院長,伊藤遂于其時辭政友會總裁,舉西園寺代己。
及日俄邦交,益趨嚴重,人民憤内閣外交之緩慢,有倡議開戰者,組織對俄同志會,大隈之黨與焉。
迨議會開會,奏答敕語,不依議會慣例,遽彈劾内閣之外交,朝命即令解散。
一九〇四年二月,日俄開戰;舉國人民援助政府,舉行選舉,毫無擾亂。
八月,議會開會,複上下一心,共謀對外,議定臨時軍費三億八千萬元。
是冬,又擴充軍費七億八千萬元。
其議決也,并未詳細讨論,時間至為短促;人民愛國之精神,有足誇者。
自三國幹涉還遼之後,國人佥知軍備之重要;又值台灣之亂,樞密院通過法令&mdash&mdash山縣有朋時為院長&mdash&mdash屬地總督,海軍及陸軍大臣,必以在職之海軍或陸軍中将以上之大員任之。
其意蓋恐無軍事經驗之文官,得居陸軍海軍大臣之職,将妨軍事之發達及進行也。
原夫大将中将之在職者,必受命于陸軍或海軍之參謀部;其得升級,固其才能勝任,亦必其人為軍閥所喜,而願服從其命令。
由是軍閥勢力下之陸軍海軍大臣,必将與軍閥合作;遇有内閣之政策與之不合者,無論何時,軍閥得令受其指揮之閣員辭職。
閣員一人辭職,則共同負責之内閣,勢将去位;其繼起組閣者,苟為軍閥所惡,亦必不能告成。
軍閥又得利用閣員,于内閣議會之時,陳述所見,以影響及政府之政策。
其關于屬地軍事者,總督必先商于陸軍或海軍大臣,其關系又至重要。
而其大将中将,陸軍則長人為盛,海軍則薩人最強。
長薩二藩之軍閥,各謀其利益,鞏固其地位勢力,遂不可侮。
伊藤嘗憂其事;後以與山縣不合,且其勢小,不能與敵,自一九〇〇年失敗之後,遂終不能組閣,軍備則以軍閥勢盛之故,增練師團;添置軍艦;擴張兵工廠以造新式軍器;推廣軍事教育以訓練将佐;結果國家預算遂以軍費為最多。
一九〇〇年,國庫支出共二億五千五百萬元,就中軍費占八千八百萬元,竟逾全數三分之一。
然擴張軍備之内閣,固未嘗忘其他事業也。
教育則提倡甚力,肄業于中學專門學校者大增;女子教育,進步亦速。
又文部定例增加小學校員之薪,複令府縣置視學官,以監督教育,考察學生之衛生事宜。
交通則鐵路、輪船、郵局等,甚為發達。
且以鐵路之成者獲利甚厚,投資者其數驟增,各地公司,争謀路線,尤以一九〇〇年為其極盛時代;政府因訂鐵路條例。
輪船自中日戰後,政府知海運之重要。
宣布航海獎勵法,獎助國内制造輪船,航行國外。
一八九六年,日本郵船會社擴張航行歐洲之路線。
東洋汽船會社亦于此時成立,航行美國;次第擴充達于澳洲印度等地。
其往來上海朝鮮間者,船數已增,而航行于中國之長江者,根基複漸固。
郵局因交通便利之故,日益發達;經營郵政而外,兼營彙兌貯金。
電報電話,随之俱進,工商業等同時進步。
貨物之輸出輸入,數額大增,其售銷于中國者尤多。
政府又設特種銀行,若勸業銀行農工銀行,專以獎助農工為務。
其放出借款,期長而息薄;國内實業,因得改良。
馬關約成,中國割讓台灣與日。
當地紳民之不服者,遞呈巡撫唐景崧,請其暫統政事。
景崧因自為總統,宣言:“&hellip&hellip台灣為民主之國。
”又緻各省大吏電曰:“&hellip&hellip崧&hellip&hellip允暫主總統,由民公舉,仍奉正朔,遙作屏藩。
”黑旗軍大将劉永福,更統兵助之。
于是日本天皇任海軍大将桦山資紀為台灣總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