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中日之戰(1894—1895)
關燈
小
中
大
hellip茲派爾為全權代表,與日本之全權大臣,會商事宜。
爾仍一面電禀總理衙門,請旨遵行。
&hellip&hellip”會商事宜,意何所指?請旨遵行,又非全權。
伊藤因照會二使,詢其權限;二使答無專對議決之權。
伊藤乃見二使,拒絕談判;且曰:“中國慣以孤立猜疑為政策,外交上缺公明信實之例。
”立命輪船送之回國。
日本輿論,贊其英斷;歐美列國,鹹笑清廷之失體。
蓋清廷派遣張邵二使,意欲得知媾和條件,借誘外人幹涉耳。
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的雕像 威海衛陷後,清廷大懼,始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專任議和。
李鴻章來至馬關,會見伊藤陸奧,交換證書,請即休戰。
明日,伊藤提出休戰條件,其重要者二:(一)大沽、天津、山海關皆歸日軍暫據。
(二)其地所有軍械軍需,繳與日軍。
李氏不可,争持數日。
李氏請其提交媾和條件,伊藤約以明日。
李氏歸館;日人有不願和者,出手槍,于途中擊之,傷頰。
伊藤聞之,赴館慰問。
歐美諸國,佥不直日人所為。
伊藤因主無條件休戰。
閣員諸将,多持不可。
伊藤乃夜谒天皇,得诏許可。
在奉天、直隸、山東三省,兩國休戰二十一日,不得有增派援兵等事。
伊藤提交媾和條件,李氏草長文駁之。
伊藤請其切實答複,勿為怨言哀訴。
李氏一一改其條件;伊藤不可。
最後由伊藤提出修正案如下:(一)中國承認朝鮮為完全獨立自主之國。
(二)中國割讓奉天南部(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于日。
(三)中國賠償軍費二億兩。
(四)重訂商約。
(五)日軍暫駐于威海衛,擔保和約實行。
李鴻章謂其苛酷,力争修改。
伊藤堅持一字不能再易,期以四日答複。
當是時也,休戰之期将滿,日本輸運兵船,駛過馬關,勢将再戰。
李鴻章電告總理衙門,得其覆電:“可争得一分,則争一分。
”乃簽和約。
《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約成,李鴻章歸國。
清廷痛心喪失發祥之地,思借俄國為之斡旋。
初,李鴻章猶在馬關,即電告駐華各國公使以日本之要求。
俄久經營西比利亞,謀得不凍軍港于東方,聞割讓遼東半島之報,固欲出而幹涉;李鴻章乃複以利誘之。
四月,俄開海陸軍委員會議;又得法人贊助。
法自普法戰後,複仇心亟。
時值德之工商發達,國勢澎漲,且聯奧意為同盟。
法國大懼,百方結俄;凡俄外交政策,法皆予以助力。
俄更說德,德亦許之。
德皇初則信黃禍之說,頗利黃種人自殺,故斥英人調停之議;一八九五年之初,曾通知日本,謂其苟據滿洲,易啟列強幹涉;已見日終戰勝,懼其于亞洲大陸,得有根據之地,遂違國内輿論,顯然以助俄。
四月二十三日,三國公使勸告日本政府,放棄遼東半島。
俄又聚集東方艦隊,陸軍凡五萬人,借示日本若果拒絕其請,将啟戰争。
伊藤大懼,商于陸奧,決議照會俄國,除金州外,遼東半島仍歸還中國;俄皇不可。
中國更利用其時,要求日本展期批換和約。
日本内閣會議,謂問題不決,将招不測之禍,主張放棄遼東半島;迅速換約,即由外務省照會三國政府,從其忠告;三國遂無異議。
日使來之芝罘,交換條約訖;天皇旋下還遼之敕,令駐華公使,商議其事。
中國許償日本銀三千萬兩。
俄之幹涉,說者謂李鴻章實隐與俄訂有密約,許其建築管理中東鐵路。
于是俄之侵略滿洲,日亟一日,卒乃釀成日俄之戰。
李鴻章“以夷制夷”之外交政策,結果複全歸失敗。
中日之戰,日軍未嘗小挫,群衆心理,不欲即事議和。
及李鴻章東渡訂約,日人謂其内閣要求過寬,議員将提質問。
未幾,三國幹涉還遼,政府許之,輿論嘩然,攻擊内閣。
一時報章雜志言辭激烈者,皆被政府禁其出版;反對内閣之議員,開會演說,警察又阻之;于是人心益憤,方開戰之初,為萬民所崇拜之伊藤首相,至是人民乃有謀殺之者。
大藏卿松方正義,且以賠款短少,辭職而去。
此其故何耶?人之欲望無窮,易生怨恨,群衆心理尤每趨于極端而發生劇變,事實往往如是。
至其所實得者,則(一)賠款二億三千萬元。
(二)占有台灣澎湖之地。
(三)商業上之利益。
其影響較大者,又有數端。
(一)内閣議會始能合作。
(二)薩長藩閥之勢大盛。
(三)利用賠款,整理财政,擴張軍備,提倡工商。
(四)歐美列強始信日本内政之進步,日本在國際上之地位驟高。
綜之,皆其二十餘年維新之結果也。
爾仍一面電禀總理衙門,請旨遵行。
&hellip&hellip”會商事宜,意何所指?請旨遵行,又非全權。
伊藤因照會二使,詢其權限;二使答無專對議決之權。
伊藤乃見二使,拒絕談判;且曰:“中國慣以孤立猜疑為政策,外交上缺公明信實之例。
”立命輪船送之回國。
日本輿論,贊其英斷;歐美列國,鹹笑清廷之失體。
蓋清廷派遣張邵二使,意欲得知媾和條件,借誘外人幹涉耳。
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的雕像 威海衛陷後,清廷大懼,始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專任議和。
李鴻章來至馬關,會見伊藤陸奧,交換證書,請即休戰。
明日,伊藤提出休戰條件,其重要者二:(一)大沽、天津、山海關皆歸日軍暫據。
(二)其地所有軍械軍需,繳與日軍。
李氏不可,争持數日。
李氏請其提交媾和條件,伊藤約以明日。
李氏歸館;日人有不願和者,出手槍,于途中擊之,傷頰。
伊藤聞之,赴館慰問。
歐美諸國,佥不直日人所為。
伊藤因主無條件休戰。
閣員諸将,多持不可。
伊藤乃夜谒天皇,得诏許可。
在奉天、直隸、山東三省,兩國休戰二十一日,不得有增派援兵等事。
伊藤提交媾和條件,李氏草長文駁之。
伊藤請其切實答複,勿為怨言哀訴。
李氏一一改其條件;伊藤不可。
最後由伊藤提出修正案如下:(一)中國承認朝鮮為完全獨立自主之國。
(二)中國割讓奉天南部(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于日。
(三)中國賠償軍費二億兩。
(四)重訂商約。
(五)日軍暫駐于威海衛,擔保和約實行。
李鴻章謂其苛酷,力争修改。
伊藤堅持一字不能再易,期以四日答複。
當是時也,休戰之期将滿,日本輸運兵船,駛過馬關,勢将再戰。
李鴻章電告總理衙門,得其覆電:“可争得一分,則争一分。
”乃簽和約。
《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約成,李鴻章歸國。
清廷痛心喪失發祥之地,思借俄國為之斡旋。
初,李鴻章猶在馬關,即電告駐華各國公使以日本之要求。
俄久經營西比利亞,謀得不凍軍港于東方,聞割讓遼東半島之報,固欲出而幹涉;李鴻章乃複以利誘之。
四月,俄開海陸軍委員會議;又得法人贊助。
法自普法戰後,複仇心亟。
時值德之工商發達,國勢澎漲,且聯奧意為同盟。
法國大懼,百方結俄;凡俄外交政策,法皆予以助力。
俄更說德,德亦許之。
德皇初則信黃禍之說,頗利黃種人自殺,故斥英人調停之議;一八九五年之初,曾通知日本,謂其苟據滿洲,易啟列強幹涉;已見日終戰勝,懼其于亞洲大陸,得有根據之地,遂違國内輿論,顯然以助俄。
四月二十三日,三國公使勸告日本政府,放棄遼東半島。
俄又聚集東方艦隊,陸軍凡五萬人,借示日本若果拒絕其請,将啟戰争。
伊藤大懼,商于陸奧,決議照會俄國,除金州外,遼東半島仍歸還中國;俄皇不可。
中國更利用其時,要求日本展期批換和約。
日本内閣會議,謂問題不決,将招不測之禍,主張放棄遼東半島;迅速換約,即由外務省照會三國政府,從其忠告;三國遂無異議。
日使來之芝罘,交換條約訖;天皇旋下還遼之敕,令駐華公使,商議其事。
中國許償日本銀三千萬兩。
俄之幹涉,說者謂李鴻章實隐與俄訂有密約,許其建築管理中東鐵路。
于是俄之侵略滿洲,日亟一日,卒乃釀成日俄之戰。
李鴻章“以夷制夷”之外交政策,結果複全歸失敗。
中日之戰,日軍未嘗小挫,群衆心理,不欲即事議和。
及李鴻章東渡訂約,日人謂其内閣要求過寬,議員将提質問。
未幾,三國幹涉還遼,政府許之,輿論嘩然,攻擊内閣。
一時報章雜志言辭激烈者,皆被政府禁其出版;反對内閣之議員,開會演說,警察又阻之;于是人心益憤,方開戰之初,為萬民所崇拜之伊藤首相,至是人民乃有謀殺之者。
大藏卿松方正義,且以賠款短少,辭職而去。
此其故何耶?人之欲望無窮,易生怨恨,群衆心理尤每趨于極端而發生劇變,事實往往如是。
至其所實得者,則(一)賠款二億三千萬元。
(二)占有台灣澎湖之地。
(三)商業上之利益。
其影響較大者,又有數端。
(一)内閣議會始能合作。
(二)薩長藩閥之勢大盛。
(三)利用賠款,整理财政,擴張軍備,提倡工商。
(四)歐美列強始信日本内政之進步,日本在國際上之地位驟高。
綜之,皆其二十餘年維新之結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