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中日之戰(1894—1895)
關燈
小
中
大
五日,承諾大鳥之要求,宣布廢棄中韓之一切條約。
同日午前,日本軍艦擊沉中國輸送船于海,戰事遂啟;其近因則日本對韓之共同改革案也。
歐美學者,有謂中日之戰,由中國破壞《天津條約》;是說也,殊無根據。
清廷痛于數喪屬國,謀存朝鮮藩屬,而朝鮮君庸臣懦,不能自主,以至釀成巨禍,各宜分受其責。
至如日本以地理上經濟上之關系,久有兼并朝鮮之心;借其内政不修,托言共理政務,終緻戰争。
三國之中,日本應負最大責任,可無疑義。
清軍駐于牙山,有兵六營,淮将葉志超統之。
已見日軍大至,志超催請援兵;李鴻章猶不欲戰。
其後始遣輪船輸送兵士,自大沽出發,駛向朝鮮;令軍艦二艘護之。
行近朝鮮之西岸豐島,忽被日艦發炮轟擊;輸送輪船,或降或沉。
是役也,日本未死一人,中國軍士之沉于海者,近千人。
同日,韓廷承受日本意旨,許其驅逐在韓之清軍。
淮軍駐于牙山,久弛操練,暮氣深重;器械不一,彈藥不足。
統領葉志超專俟援兵,堅築堡壘,防敵襲擊。
而日軍在韓者,人數較多,兵器精利,遂于夜半,分軍進圍牙山。
守将聶士成拒戰。
其兵,每營僅有槍械三百五十;其他一百餘人,皆持矛戟。
日軍遠發重炮,彈落如雨,守兵多死,餘衆潰走;諸壘次第失守。
葉志超統兵在外,不敢來援,牙山遂于二十九日失守。
八月一日,中日二國,下诏宣戰,列強相繼宣布中立。
日本帝國海軍的旗艦&mdash&mdash“松島”号 開戰之始,日本海陸二軍,皆奏大捷。
懦弱無能之朝鮮君臣,唯日本之言是聽。
八月二十日,大鳥圭介與韓締結新約。
其重要者如下:(一)朝鮮政府改革内政。
(二)京(漢城)仁(仁川)京釜(釜山)之鐵道,許日本建築。
(三)保存日本所設之京仁京釜之電線。
(四)兩國派員,協議朝鮮獨立自主。
越六日,二國遂結攻守同盟之約。
日本複遣大軍,追擊清兵。
時清兵已至平壤;援軍渡鴨綠江來會。
平壤者,箕子故都也,負山帶河,形勢險要。
諸将議據險以待,建築炮台,分四軍守之。
日将知之,定包圍總攻之策,分四路來擊,清兵不能相應。
日軍攻陷北壘,将攻城門。
清軍守壘者,懼敵斷其歸路。
潰走城中,懸白旗乞降。
日軍許不進攻,約其明日獻城。
及夜,葉志超率全軍突圍而遁,退守鴨綠江西岸。
北洋水師的旗艦&mdash&mdash“定遠”号 丁汝昌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 中國軍艦自豐島戰後,嚴守威海衛港,不敢巡弋敵艦。
日本因得于此時,運送軍隊,進攻平壤。
既而清廷命海軍提督丁汝昌統率艦隊,護送軍隊之大東溝。
丁汝昌,淮将也,不甚知海軍;以淮軍之故,統帥北洋艦隊。
海軍将佐,多福建人;不願汝昌為其長官。
汝昌率軍艦十二艘,水雷艇六艘,駛抵大東溝。
值日本艦隊遊弋黃海,見之。
其司令伊東祐亨,令作一字陣形前進;汝昌指麾艦隊,作人字陣形以待之。
清艦于遠距離先發巨炮;日艦不應,待至炮彈能及之地,突還炮擊。
又日艦形小,行駛迅速,突過清艦右翼,包圍夾攻;清艦大亂。
獨緻遠艦長鄧世昌督戰最力,然船受重傷,傾側欲沒。
世昌命開足汽機,駛撞敵艦,冀與之同命;未及而沉,艦中二百餘人皆死。
其餘軍艦,或先逃去,或已起火。
其急于逃者,甚至自相撞裂,或觸礁沒。
司令丁汝昌方戰鬥時,彈落于其艦中,船身震動,汝昌自上墜下,幾至悶絕;俄而蘇,糾合餘艦,逃入威海衛港。
斯役也,清艦沉沒者四;日艦重傷者三;日本大勝。
其戰勝者,亦由于将佐勇敢,臨危不驚;且操練有素,發彈命中。
而中國艦長,妒嫉猜忌,士卒懦弱,不知所為;艦中火藥,有以細石充之,借圖私利;焉得不敗?由是太平洋西部海上之權,歸于日本矣。
1894年中日海戰中的緻遠号巡洋艦 鄧世昌 黃海戰後,日兵分為二軍。
第一軍山縣有朋帥之,取道朝鮮。
第二軍大山岩統之,自海道來犯大連。
山縣駐于平壤,命先鋒隊進據義州。
義州隔鴨綠江與九連城對峙,江廣水深,清軍乃棄江而守。
日軍偵知其實,夜半渡江。
黎明,進攻九連東北之高山,将借以拊城背,陷之。
城中守兵大懼,不戰而逃。
日軍已得九連,進陷安東。
山縣更分其軍為二:一趨鳳凰城,一向大東溝。
聲勢浩大,守兵争遁。
奉天東南之地,幾未一戰,悉歸日本第一軍占領。
其第二軍自金州東之貔子窩登岸,進攻金州。
金州者,旅
同日午前,日本軍艦擊沉中國輸送船于海,戰事遂啟;其近因則日本對韓之共同改革案也。
歐美學者,有謂中日之戰,由中國破壞《天津條約》;是說也,殊無根據。
清廷痛于數喪屬國,謀存朝鮮藩屬,而朝鮮君庸臣懦,不能自主,以至釀成巨禍,各宜分受其責。
至如日本以地理上經濟上之關系,久有兼并朝鮮之心;借其内政不修,托言共理政務,終緻戰争。
三國之中,日本應負最大責任,可無疑義。
清軍駐于牙山,有兵六營,淮将葉志超統之。
已見日軍大至,志超催請援兵;李鴻章猶不欲戰。
其後始遣輪船輸送兵士,自大沽出發,駛向朝鮮;令軍艦二艘護之。
行近朝鮮之西岸豐島,忽被日艦發炮轟擊;輸送輪船,或降或沉。
是役也,日本未死一人,中國軍士之沉于海者,近千人。
同日,韓廷承受日本意旨,許其驅逐在韓之清軍。
淮軍駐于牙山,久弛操練,暮氣深重;器械不一,彈藥不足。
統領葉志超專俟援兵,堅築堡壘,防敵襲擊。
而日軍在韓者,人數較多,兵器精利,遂于夜半,分軍進圍牙山。
守将聶士成拒戰。
其兵,每營僅有槍械三百五十;其他一百餘人,皆持矛戟。
日軍遠發重炮,彈落如雨,守兵多死,餘衆潰走;諸壘次第失守。
葉志超統兵在外,不敢來援,牙山遂于二十九日失守。
八月一日,中日二國,下诏宣戰,列強相繼宣布中立。
日本帝國海軍的旗艦&mdash&mdash“松島”号 開戰之始,日本海陸二軍,皆奏大捷。
懦弱無能之朝鮮君臣,唯日本之言是聽。
八月二十日,大鳥圭介與韓締結新約。
其重要者如下:(一)朝鮮政府改革内政。
(二)京(漢城)仁(仁川)京釜(釜山)之鐵道,許日本建築。
(三)保存日本所設之京仁京釜之電線。
(四)兩國派員,協議朝鮮獨立自主。
越六日,二國遂結攻守同盟之約。
日本複遣大軍,追擊清兵。
時清兵已至平壤;援軍渡鴨綠江來會。
平壤者,箕子故都也,負山帶河,形勢險要。
諸将議據險以待,建築炮台,分四軍守之。
日将知之,定包圍總攻之策,分四路來擊,清兵不能相應。
日軍攻陷北壘,将攻城門。
清軍守壘者,懼敵斷其歸路。
潰走城中,懸白旗乞降。
日軍許不進攻,約其明日獻城。
及夜,葉志超率全軍突圍而遁,退守鴨綠江西岸。
北洋水師的旗艦&mdash&mdash“定遠”号 丁汝昌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 中國軍艦自豐島戰後,嚴守威海衛港,不敢巡弋敵艦。
日本因得于此時,運送軍隊,進攻平壤。
既而清廷命海軍提督丁汝昌統率艦隊,護送軍隊之大東溝。
丁汝昌,淮将也,不甚知海軍;以淮軍之故,統帥北洋艦隊。
海軍将佐,多福建人;不願汝昌為其長官。
汝昌率軍艦十二艘,水雷艇六艘,駛抵大東溝。
值日本艦隊遊弋黃海,見之。
其司令伊東祐亨,令作一字陣形前進;汝昌指麾艦隊,作人字陣形以待之。
清艦于遠距離先發巨炮;日艦不應,待至炮彈能及之地,突還炮擊。
又日艦形小,行駛迅速,突過清艦右翼,包圍夾攻;清艦大亂。
獨緻遠艦長鄧世昌督戰最力,然船受重傷,傾側欲沒。
世昌命開足汽機,駛撞敵艦,冀與之同命;未及而沉,艦中二百餘人皆死。
其餘軍艦,或先逃去,或已起火。
其急于逃者,甚至自相撞裂,或觸礁沒。
司令丁汝昌方戰鬥時,彈落于其艦中,船身震動,汝昌自上墜下,幾至悶絕;俄而蘇,糾合餘艦,逃入威海衛港。
斯役也,清艦沉沒者四;日艦重傷者三;日本大勝。
其戰勝者,亦由于将佐勇敢,臨危不驚;且操練有素,發彈命中。
而中國艦長,妒嫉猜忌,士卒懦弱,不知所為;艦中火藥,有以細石充之,借圖私利;焉得不敗?由是太平洋西部海上之權,歸于日本矣。
1894年中日海戰中的緻遠号巡洋艦 鄧世昌 黃海戰後,日兵分為二軍。
第一軍山縣有朋帥之,取道朝鮮。
第二軍大山岩統之,自海道來犯大連。
山縣駐于平壤,命先鋒隊進據義州。
義州隔鴨綠江與九連城對峙,江廣水深,清軍乃棄江而守。
日軍偵知其實,夜半渡江。
黎明,進攻九連東北之高山,将借以拊城背,陷之。
城中守兵大懼,不戰而逃。
日軍已得九連,進陷安東。
山縣更分其軍為二:一趨鳳凰城,一向大東溝。
聲勢浩大,守兵争遁。
奉天東南之地,幾未一戰,悉歸日本第一軍占領。
其第二軍自金州東之貔子窩登岸,進攻金州。
金州者,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