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發達(1867—1894)

關燈
受歐美文學之影響,偏于模仿,創作遂少,其影響人民最大者,厥為報紙。

    報紙始于一八六一年。

    初由長崎奉行,令譯荷報,轉呈幕府,後以不能供讀者需要,始設報館,惜其發行一号而止。

    一八六四年,美人嘗發行報紙,每月二次;又不及十号而停刊。

    繼之起者,十有餘種。

    但主其事者,皆非專業,組織編輯,簡陋無序,專诋幕府;幕府禁其出版。

    及維新初年,木戶孝允發行報紙,《東京日日新聞》《郵便報知新聞》《朝野新聞》等繼之而興。

    其編輯者,富于才識,時作論說,發表意見,批評政事,勢力大盛;政府檢察之律始嚴。

    既而政府定議會召集之期,黨人怨望者,發行報紙,鼓吹學說,标示主義;時或不顧事實,偏于攻擊政府。

    福澤谕吉以為不可,乃與同志創設時事新報館,以不偏不黨為宗旨,專論事實,評其得失,借定改革進行之方針;銷數日增,勢力漸盛。

    後數年,報紙價廉,流傳益廣。

    資本家謂可營利,投資于報館者驟多,因而增聘記者,購買機器,消息靈通,印刷迅速,報紙之進步益速。

    其所助于普通教育者尤多。

     交通 日本地勢,山脈連亘,川河短流。

    當幕府季世,道路不修,橋梁朽壞,行旅不便。

    及維新初年,伊藤大隈倡言建築鐵路,而政府無款籌辦。

    會英商有自華歸國者,途徑日本,英使介紹之于伊藤大隈,議借英債三百萬磅,以關稅作抵。

    二人上奏于天皇;天皇許之。

    英商歸國,募集資本,購買材料,聘請工匠。

    日本朝野聞之,謂其将奪貧民衣食,斥為非計;其激烈者,複謂借款于外,實為賣國。

    既而英工程師至,輿論大嘩。

    政府遣人至英,意欲收回;以票價驟昂,乃止。

    及期興工,築京(東京)濱(橫濱)鐵路,凡十八英裡。

    越二年告成,天皇親臨,舉行開業典禮,國人亦漸知其利,益事擴充。

    迨西南亂平,政府更募集公債,建築鐵道。

    其明年,興工;工程師多為日人。

    至中日戰時,鐵路告成者,五百五十八英裡,價值三千六百餘萬元。

    平均計算,每英裡六萬餘元。

     國辦鐵路發達之初,商辦鐵路繼之而起。

    一八八一年,岩倉具視設立公司,号曰日本鐵道會社;借謀華族财産之保全。

    岩倉與政府訂約:建築五百餘裡之鐵路,營業九十九年;若每年利息,不足六分,概由政府津貼。

    政府許之,限以七年竣工。

    于是其他會社踵起。

    一八八八年,内閣始頒布商辦鐵路條例。

    一八九二年,五谷不登,經濟恐慌,鐵道事業,因之不振。

    但其已成者,凡一千一百餘英裡;共一千七百餘英裡。

     三菱創始人岩崎彌太郎 幕府末年,解造船之禁。

    及将軍歸政,有船四十四艘;諸藩之船九十四隻。

    政府已收其船隻,因獎誘商人,設立汽船會社,借船十餘艘與之。

    但會社内部,時啟紛擾,外國商船,複與之競争,遂歸失敗。

    獨三菱會社,經營海道&mdash&mdash其創辦者,土佐人也,由土佐藩侯,借船數艘與之&mdash&mdash組織鞏固;岩倉大久保助之,政府更貸以所有之船,歲助二十五萬元。

    又設商船學校,借以培養人才。

    當西南亂起,三菱會社,運送軍隊軍需,厥功甚偉。

    亂平,政府因以新購之汽船與之,其勢大盛。

    後更與共同運輸會社合并,改稱日本郵船會社;政府歲以八十八萬元助之。

    開辦之初,有船合三萬九千餘噸。

    一八八四年,大阪以西航行内海之輪船,其數大增;亦自合并,号曰大阪商船會社。

    但以當時進出口貨,由外船輸運者,占百分之七十七;政府因益獎勵輪船航行于海外。

    中日戰時,賴其運輸軍隊;其後發達益速。

     鐵道輪船,日益進步。

    郵局電報,其發達亦如之。

    一八六八年,政府先置驿遞,司郵便事務,視道途之遠近難易,定取資之多寡;是為郵政之始。

    後三年,傳令各驿,置信箱,售郵票,定其收信時刻。

    一八七三年,禁民間信局傳遞信件;複改定郵資,無論地方遠近,取資均同。

    其信局之失業者,政府勸其合并,組織陸運會社,轉運貨物,且與以特權;後改為内國通運會社,掌握國内運輸之權。

    自是而後,郵政發達益速,信用昭著。

    一八七七年,加入萬國郵政公會。

    後二年,英國許撤租界内自設之郵局;各國相繼從之。

    以郵局營業,次第擴充,彙兌貯蓄等,亦大為發達。

    電報之始成立,自一八六九年西南亂後,政府益知其重要。

    一八八五年,幹線遍于全國。

    政府又與丹麥大北電線公司議訂條約,建設上海長崎間之海底電線,與國内之電線相接。

    電話開辦于一八九〇年;不及三年,東京一市,用戶大增。

    大阪神戶,繼起營業,發達亦速。

     農工商業 封建既廢,農夫(猶農奴)領有耕種之地,許其賣買,農産得有輸出,生活稍高。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