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發達(1867—1894)
關燈
小
中
大
改良。
一八七二年,遣人至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調查英屬地之獄制。
其明年,制定監獄之圖式而頒布之,惜猶未能實行。
一八七六年,編定犯人給與之法,定其供給飲食寝具沐浴之最低限度。
明年,令内務省管理全國監獄事務,于是監獄始得統一。
旋又頒布保釋條例,凡刑事被告人在審訊期中,苟有保證人而納保證金者,可免于缧绁。
一八八二年,訂監獄則,分别在監人年齡之大小,及初犯重犯之男女,各以其類别居于獄中。
又定監獄為三等,訂立課程。
若年不滿十六,或逾六十及疾病衰弱者,皆得按其體力所及,減免工作。
其工作所得之資,聽其贈與親屬,或購買書籍食品。
其有剩餘,俟其出獄,如數與之。
又規定獄中通信接見慰問者之時間。
當其暇時,令教誨師訓導之,教以讀書習字算術圖畫諸科。
一八九〇年,修正獄則,較前益寬。
改良監獄之主旨,要在尊重在監人之廉恥,而時其教誨,增其生活能力。
其後以建築監獄之費甚巨,非地方之力所能任,遂由國庫補助之。
對于不良之孩童,又另設監獄以教養之,等于學校。
監獄益進步矣。
司法獨立,法律改良,司法官富于學識經驗,監獄日益進步。
日人久欲廢除喪失主權之外人裁判權,終于外人無所借口,遂乃改約。
惟其法律制度,采于法德,草創之時,未能周詳,多不合于國内之風俗習慣,此其所以數謀改正欤?蓋一國法律之産生,多由于曆史上之遺傳,道德之觀念,固不能率爾采仿也。
教育 當明治即位,誓于神祇,其第五條即曰:“求知識于世界,以丕振皇基。
”教育政策,必須兼采東西文化,其意于此可見;故首設立大學(此猶教育省),統理全國教育事務。
惟以亟于廢藩,未能兼顧教育,廣立學校;其後乃改大學為文部。
一八七二年,訂定學制;天皇下诏,有“自今之後&hellip&hellip必期邑無不學之徒,家無不學之人”雲雲。
當時計畫分全國為八區,區設大學一,中學三十二,小學三百有十;惟未即實行,不過對于教育之一種希望而已。
文部以需教員急,設立師範學校,造就師資,增設小學中學。
一八七七年,開辦東京帝國大學,分文理法醫四科,于是始有大學。
其後留學生歸自歐美,呈述所見;政府數改學制。
其重要者,小學高等,款由地方稅供給;定六&mdash十四歲為學齡,令孩童入小學讀書,實行強迫教育。
小學卒業者,得考高等;高等卒業者,可考中學或專門職業學校;其上為大學。
小學課程重要者,為修身、國語、算術、曆史、運動;高等為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理科、英文;中學尤重外國言語科。
其所謂修身者,一種保守舊道德之教科書也。
天皇嘗下诏曰:“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弘遠,樹德深厚。
&hellip&hellip朕願與爾臣民,拳拳服膺,鹹一其德。
”凡此課程學齡,時有更變,蓋其教育,初在試驗時代故也。
東京帝國大學大講堂 學校課程,極其嚴重。
自星期佳節國慶而外,無甚例假;暑假期短;孩童入學,上課期間逾十月。
小學高等,皆采男女同校之制。
女子入中學者,其數較少;一八八六年,全國女子中學,僅有九校。
後雖增加;而入學機會,遠不如男子。
其入學宗旨,在養成婦道,為他日之良妻賢母。
慶應義塾大學創始人福澤谕吉先生雕像 1912年的慶應義塾大學 1916年的早稻田大學學生 官立學校而外,有教會學校。
自外人初來傳道,即建設學校,教授生徒。
及維新初年,人民羨慕歐化,鄙棄漢學;政府設立之學校,未甚發達,教會學校,其勢漸盛,小學高等中學大學,學生日多。
其後政府所設之學校漸多,設備管理,優于教會學校,教會學校之勢漸衰;但其功有不可沒者。
教會學校而外,有私立學校。
其最著名者,為福澤谕吉之慶應義塾。
福澤嘗遊歐美,不求利達,因設義塾,聚集生徒,諄諄然以輸入泰西學術為己任。
一八九二年,福澤擴張其義塾,增設大學,分文學、經濟、法律、政治四科。
其生徒聞達者不知凡幾。
次則大隈所設立之早稻田大學,亦負盛名。
早稻田初稱東京專門學校,成立于一八八三年。
其宗旨蓋欲脫離權勢之羁絆而使專研究其所讀之課程,尤提倡國語,專授政治、經濟、法律等科;學生甚衆。
其他私立者尤多。
蓋以人民愛國,樂于公益,勇于輸捐;而在上者,又能鼓吹勵獎之。
學校增多之後,政府之監督漸嚴,教科書必經文部之審定,以求劃一。
其後受德國之影響益深,專趨于軍國民教育。
學校林立,學生數增。
文學及報紙,應時勢之需要,發達殊速。
作品多為小說戲曲新詩;以作者深
一八七二年,遣人至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調查英屬地之獄制。
其明年,制定監獄之圖式而頒布之,惜猶未能實行。
一八七六年,編定犯人給與之法,定其供給飲食寝具沐浴之最低限度。
明年,令内務省管理全國監獄事務,于是監獄始得統一。
旋又頒布保釋條例,凡刑事被告人在審訊期中,苟有保證人而納保證金者,可免于缧绁。
一八八二年,訂監獄則,分别在監人年齡之大小,及初犯重犯之男女,各以其類别居于獄中。
又定監獄為三等,訂立課程。
若年不滿十六,或逾六十及疾病衰弱者,皆得按其體力所及,減免工作。
其工作所得之資,聽其贈與親屬,或購買書籍食品。
其有剩餘,俟其出獄,如數與之。
又規定獄中通信接見慰問者之時間。
當其暇時,令教誨師訓導之,教以讀書習字算術圖畫諸科。
一八九〇年,修正獄則,較前益寬。
改良監獄之主旨,要在尊重在監人之廉恥,而時其教誨,增其生活能力。
其後以建築監獄之費甚巨,非地方之力所能任,遂由國庫補助之。
對于不良之孩童,又另設監獄以教養之,等于學校。
監獄益進步矣。
司法獨立,法律改良,司法官富于學識經驗,監獄日益進步。
日人久欲廢除喪失主權之外人裁判權,終于外人無所借口,遂乃改約。
惟其法律制度,采于法德,草創之時,未能周詳,多不合于國内之風俗習慣,此其所以數謀改正欤?蓋一國法律之産生,多由于曆史上之遺傳,道德之觀念,固不能率爾采仿也。
教育 當明治即位,誓于神祇,其第五條即曰:“求知識于世界,以丕振皇基。
”教育政策,必須兼采東西文化,其意于此可見;故首設立大學(此猶教育省),統理全國教育事務。
惟以亟于廢藩,未能兼顧教育,廣立學校;其後乃改大學為文部。
一八七二年,訂定學制;天皇下诏,有“自今之後&hellip&hellip必期邑無不學之徒,家無不學之人”雲雲。
當時計畫分全國為八區,區設大學一,中學三十二,小學三百有十;惟未即實行,不過對于教育之一種希望而已。
文部以需教員急,設立師範學校,造就師資,增設小學中學。
一八七七年,開辦東京帝國大學,分文理法醫四科,于是始有大學。
其後留學生歸自歐美,呈述所見;政府數改學制。
其重要者,小學高等,款由地方稅供給;定六&mdash十四歲為學齡,令孩童入小學讀書,實行強迫教育。
小學卒業者,得考高等;高等卒業者,可考中學或專門職業學校;其上為大學。
小學課程重要者,為修身、國語、算術、曆史、運動;高等為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理科、英文;中學尤重外國言語科。
其所謂修身者,一種保守舊道德之教科書也。
天皇嘗下诏曰:“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弘遠,樹德深厚。
&hellip&hellip朕願與爾臣民,拳拳服膺,鹹一其德。
”凡此課程學齡,時有更變,蓋其教育,初在試驗時代故也。
東京帝國大學大講堂 學校課程,極其嚴重。
自星期佳節國慶而外,無甚例假;暑假期短;孩童入學,上課期間逾十月。
小學高等,皆采男女同校之制。
女子入中學者,其數較少;一八八六年,全國女子中學,僅有九校。
後雖增加;而入學機會,遠不如男子。
其入學宗旨,在養成婦道,為他日之良妻賢母。
慶應義塾大學創始人福澤谕吉先生雕像 1912年的慶應義塾大學 1916年的早稻田大學學生 官立學校而外,有教會學校。
自外人初來傳道,即建設學校,教授生徒。
及維新初年,人民羨慕歐化,鄙棄漢學;政府設立之學校,未甚發達,教會學校,其勢漸盛,小學高等中學大學,學生日多。
其後政府所設之學校漸多,設備管理,優于教會學校,教會學校之勢漸衰;但其功有不可沒者。
教會學校而外,有私立學校。
其最著名者,為福澤谕吉之慶應義塾。
福澤嘗遊歐美,不求利達,因設義塾,聚集生徒,諄諄然以輸入泰西學術為己任。
一八九二年,福澤擴張其義塾,增設大學,分文學、經濟、法律、政治四科。
其生徒聞達者不知凡幾。
次則大隈所設立之早稻田大學,亦負盛名。
早稻田初稱東京專門學校,成立于一八八三年。
其宗旨蓋欲脫離權勢之羁絆而使專研究其所讀之課程,尤提倡國語,專授政治、經濟、法律等科;學生甚衆。
其他私立者尤多。
蓋以人民愛國,樂于公益,勇于輸捐;而在上者,又能鼓吹勵獎之。
學校增多之後,政府之監督漸嚴,教科書必經文部之審定,以求劃一。
其後受德國之影響益深,專趨于軍國民教育。
學校林立,學生數增。
文學及報紙,應時勢之需要,發達殊速。
作品多為小說戲曲新詩;以作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