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黨争及立憲運動(1873—1890)

關燈
通時在神戶,伊藤博文親往告之,二人遂同歸京。

    次晨,朝命削隆盛官爵,罪以叛逆,敕親王為征讨大總督,以陸軍卿山縣有朋等為參軍,發近衛等兵讨之。

    令下,伊藤乃知為大久保之策也。

    天皇更命人渡鹿兒島,慰前藩侯島津久光曰:“逆徒作亂,蔑視朝命,朕命讨之。

    久光國家元功,朕素信賴;今遣重臣來,汝其緻爾誠意。

    ”久光得旨,力陳效順,其忠于舊主者,多不與亂。

     西鄉隆盛 隆盛出軍,進攻熊本;守兵登城拒之,久不能克,惟出城迎戰者為其所敗。

    其後援軍大集,轉守為攻;西軍人少,因據險以戰。

    兩軍遇于田原,炮彈如霰,官軍多死。

    入夜,官軍潛行,迫近其營。

    西軍将士,方張宴訣别,意将戰死;官兵突入,西軍大亂;乘勢前擊,遂複田原。

    及晡,西軍援至,複大敗追兵。

    斯役也,戰争之久,曆十餘日,兩軍陣地逼近,炮火猛烈,傍近諸山,先多松木,戰後變為童山。

    官軍已數敗,西軍勢張,士族之懷怨望者,散居各地,隐謀起兵。

    然舉事者,率謀洩而敗;朝廷因令府縣征募巡軍,編為旅團。

    天皇更幸臨大阪,慰撫戰士之被傷者,賜之酒馔;皇後複以絨絲賞之;人心奮勉,軍氣大壯。

    卒乃援軍麕集,攻陷堅壘;西軍大挫,解熊本城之圍。

    初,隆盛起兵,将攻熊本。

    其弟進策曰:“為今之計,宜先以精兵數千,潛乘汽船,駛往長崎,乘夜登岸,襲擊縣廳,火攻兵營,據有其港,資其米谷彈藥,以斷官軍之沖。

    熊本守軍,勢必出援;我更伏兵擊之,進據其地,則鄰地響應,西海定矣。

    ”隆盛不從,遽出兵以攻堅城,故不克而敗。

     是時政府海軍之勢頗盛,因運輸軍隊,進據西鄉之根據地鹿兒島。

    西軍之人心搖動,大敗而遁;官軍因圍之于可愛嶽,日夜攻擊。

    隆盛告其将士曰:“事勢不利,乃困守于此;夫以一隅之士,苦天下之兵,于今半載,大丈夫之事畢矣。

    貪生贻羞,諸君義不欲為,與其使士卒徒隕于矢石,甯自盡以救之,我志決矣。

    ”語畢,舉座默然,獨一将言曰:“我軍雖敗,尚有衆五千,苟縱橫突擊,必能沖圍而出。

    夫死于戰,猶留鹿兒島男子之英名,固勝于自戕也。

    ”衆皆從之。

    夜半,西軍揀選精銳,突前馳擊,勢如風雨;官軍不為備,遂被破圍而逃。

    西軍素谙地理,善于跋涉;其地居民,複為之耳目,故能避實沖虛,三破重圍,複入據鹿兒島城,官軍追及圍之。

     隆盛登城拒守,遣使者二人谒見參軍。

    參軍告以所傳暗殺之誣及征伐之故,留其一人;其一遣歸,報告隆盛。

    将行,山縣有朋複附書緻隆盛;使者還述參軍之言,且曰:“菊次郎無恙。

    ”&mdash&mdash菊次郎者,隆盛長子也。

    隆盛默然;既閱山縣之書,更愀然曰:“我義不負山縣。

    ”因召集将士,使者複述參軍之言,舉事證之,衆皆驚悸;或曰“可降”,或曰“戰死”,衆議不一。

    既約明日再議,又不果。

    時官軍來圍者益衆,日夜炮擊;城中将士,各送要物歸家,沐浴更衣,為戰死之計,約期将破圍而出。

    官軍諜知其期,先期一日,四面襲擊,西軍大亂。

    有欲退者,将士厲聲曰:“敢逃者斬。

    ”立殺四人,衆殊死戰。

    隆盛在壘,幾為官軍所獲;從者恐其受辱,殺之。

    其下将士,知事不可為,多自殺。

    戰後,驗隆盛之屍,見有肥而無首者,股有傷痕,手有刀瘢,皆其少時所傷,知為隆盛也;并搜得其首葬之。

    此役也,政府出兵六萬,耗四千餘萬元,閱八月而克之。

    于是政府威權,非武士之力可得抗拒,成為昭著之事實,自後國内遂無内亂之憂。

    所可惜者,武士不忘報複,謀刺主謀平亂之大臣,俄而智勇兼備之大久保利通,竟于入朝之時,為兇徒六人所殺。

    其因戰敗死亡者,多國内奇傑自好之士,激于私義,動于蜚言,釀成戰争,至于流血,亦可哀也已! 大久保利通 初,西鄉等辭職而去,闆垣退助因不服文治派之專政,一八七四年,始上書天皇,請求召集民選議院。

    略曰:“今日政權,上不掌于天皇,下不在于人民,獨為朝臣所壟斷,政令無信,朝出暮改;任免出于情私,賞罰由于愛惡;言路壅蔽,困苦無告;長此不改,勢必土崩。

    欲救斯弊,在于采天下之公議,召集民選議會。

    ”此論流傳,風靡一時。

    有反對者,作書駁之,而和者殊少。

    或更反駁其說,輿論紛紛,遍傳于報紙。

    政府迫于衆議,知不可拒,天皇乃下谕先開地方會議,略曰:“朕踐祚之初,曾以五事誓于神明。

    自是而後,久欲推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