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黨争及立憲運動(1873—1890)
關燈
小
中
大
四藩合作,政府之地位鞏固,進行改革,毫無顧忌。
數年之中,上自海陸軍制,下及庶人服冕,诏令改革者,事以百數。
及一八七三年,征韓論起,武功派之朝臣,力主出兵,文治派之首領,争論不可,黨争漸盛。
文治派者,其黨議謂内政需改革者甚多,尚非外征之時,以岩倉具視為首。
武功派者,其黨議專主用兵,揚國威于外,以西鄉隆盛為首。
二黨之人互相疑忌。
先是一八七一年,朝命岩倉具視為大使;其黨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五十餘人從之,遊說歐美,謀改條約。
大使頻行,與閣僚約曰:“我侪行後,不可專斷大事,擅改政治。
”其時文治派之勢力蓋較武功派為盛。
及其去後,隆盛謀宣國威,又值朝鮮事起,朝議一變。
方幕府之歸政也,天皇嘗遣使告朝鮮。
朝鮮王以其國書違背慣例,卻之不受。
使者歸國,有倡議伐之者。
至是,兩國之間,嫌隙又生;日使在中國者,質問朝鮮之事。
清廷答曰:“朝鮮雖為我藩屬;其内政中國概不過問。
”隆盛因有所借口,其黨闆垣退助、江藤新平等和之,武人在外者,更為之聲援;獨大隈重信等數人以為不可。
大隈,佐賀藩士也,自親政以來,入為參與,其聲望威權,尚不及隆盛。
于時廷議将決;文治派在歐洲聞之,遄程歸國。
既至,詳述歐洲大勢及俄人之野心,力主和平,排斥衆議;武功派之氣漸餒,乃迫太政大臣三條實美,仰請聖裁。
實美惶恐,不知所為,托疾不朝,請以岩倉代己;天皇親視其疾。
但岩倉又托病,杜門不出;天皇問之,因為詳述用兵之害。
俄而開禦前會議,天皇遂否決征韓之議。
于是西鄉隆盛、江藤新平、闆垣退助等,悻悻然上表辭職而去。
關于征韓論的争論,中間為西鄉隆盛 岩倉具視使節團,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隆盛歸其故鄉鹿兒島;其徒相繼辭職者尤衆,散居國内,互相标榜,為時所重。
時政府大權,歸于岩倉、大久保二人之手,人心不服,隐謀抵抗,佐賀之亂遂起。
佐賀者,江藤新平之故鄉也。
其地初有征韓憂國二黨,凡二千五百人。
至是黨徒合謀,迎新平西歸,其勢大張。
縣令之僚屬,多為其黨,因遂侵掠豪商,強借軍需,終乃舉兵,襲破郡縣。
變聞,天皇委任征讨都督,令其率軍平亂;未幾即定,捕殺新平。
然謀應之者猶衆,内亂将複起。
适台灣生番,虐殺琉球漂民事起,日使向中國抗議。
清廷答謂生番,化外之民,中國不問。
政府借為口實,因謀用兵,以洩國内不平之氣;獨木戶孝允不可,曰:“内政未修,遽生外事,徒苦人民。
”與政府力争,卒乃辭職而去。
于是朝命中将西鄉從道為台灣事務都督,率兵三千人往讨;既至,登岸,諸蕃降服。
從道命人興工,營造府邸,開辟荒蕪,為屯田久居之計。
中日之交涉,因之又起,幾至決裂;幸英公使居間調停,議定條約,其事始已,時一八七四年也。
(詳見第十七篇) 身着武士服的木戶孝允 日本自廢幕以來,行征兵之制,農工商民,皆得為兵,武士之權利,根本廢除。
一八七六年,天皇诏改祿制;華族士族之祿,限期改領公債。
于是慣恃豢養之武士,始自謀生;其人素鄙農工商業,毫無經驗,類多失敗,中心憤悶,群思叛亂,而熊本之變遂起。
初,熊本藩士嘗倡言尊王攘夷。
及改革令下,始懷怨望,私自相結,夜飾武士裝服,襲擊兵營縣署,殺傷甚衆,聲勢大振。
同時山口、前原、一誠繼之而起。
一誠初立軍功,嘗為參議,會罷免歸,居常郁郁不樂。
及聞亂起,聚其私黨,号召士族,詐言曰:“将防熊本。
”其他起兵應之者凡七,皆怨望之武士,隐謀已久,原約同時舉事。
會熊本以機迫先發,黨人先後應之,勢力分散,故易撲滅。
亂平,朝廷懼農民和之,由天皇下诏減輕田稅。
略曰:“曩定稅率為百分之三,今察稼穑艱難,深念休養之道,其減稅為百分之二點五。
” 明年,明治即位已十年矣,車駕幸西京,祭祀先祖,西鄉隆盛忽起兵于鹿兒島。
初,隆盛勤勞王事,進任陸軍大将;及征韓論起,退居故鄉,時望歸之;将士武士之不服大臣者,奉之為主,其勢俨然與政府相敵。
隆盛設立學校,教練其黨。
政府惡之,嘗奪其生徒,又徙鹿兒島之軍械局于大阪,嫌隙日深。
會傳政府使人來刺隆盛,其黨聞之大怒,奉隆盛起兵。
隆盛之衆,一萬五千餘人,多久戰之士,訓練有素,心懷怨望,分途前進,勢極兇猛。
大久保利
數年之中,上自海陸軍制,下及庶人服冕,诏令改革者,事以百數。
及一八七三年,征韓論起,武功派之朝臣,力主出兵,文治派之首領,争論不可,黨争漸盛。
文治派者,其黨議謂内政需改革者甚多,尚非外征之時,以岩倉具視為首。
武功派者,其黨議專主用兵,揚國威于外,以西鄉隆盛為首。
二黨之人互相疑忌。
先是一八七一年,朝命岩倉具視為大使;其黨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五十餘人從之,遊說歐美,謀改條約。
大使頻行,與閣僚約曰:“我侪行後,不可專斷大事,擅改政治。
”其時文治派之勢力蓋較武功派為盛。
及其去後,隆盛謀宣國威,又值朝鮮事起,朝議一變。
方幕府之歸政也,天皇嘗遣使告朝鮮。
朝鮮王以其國書違背慣例,卻之不受。
使者歸國,有倡議伐之者。
至是,兩國之間,嫌隙又生;日使在中國者,質問朝鮮之事。
清廷答曰:“朝鮮雖為我藩屬;其内政中國概不過問。
”隆盛因有所借口,其黨闆垣退助、江藤新平等和之,武人在外者,更為之聲援;獨大隈重信等數人以為不可。
大隈,佐賀藩士也,自親政以來,入為參與,其聲望威權,尚不及隆盛。
于時廷議将決;文治派在歐洲聞之,遄程歸國。
既至,詳述歐洲大勢及俄人之野心,力主和平,排斥衆議;武功派之氣漸餒,乃迫太政大臣三條實美,仰請聖裁。
實美惶恐,不知所為,托疾不朝,請以岩倉代己;天皇親視其疾。
但岩倉又托病,杜門不出;天皇問之,因為詳述用兵之害。
俄而開禦前會議,天皇遂否決征韓之議。
于是西鄉隆盛、江藤新平、闆垣退助等,悻悻然上表辭職而去。
關于征韓論的争論,中間為西鄉隆盛 岩倉具視使節團,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隆盛歸其故鄉鹿兒島;其徒相繼辭職者尤衆,散居國内,互相标榜,為時所重。
時政府大權,歸于岩倉、大久保二人之手,人心不服,隐謀抵抗,佐賀之亂遂起。
佐賀者,江藤新平之故鄉也。
其地初有征韓憂國二黨,凡二千五百人。
至是黨徒合謀,迎新平西歸,其勢大張。
縣令之僚屬,多為其黨,因遂侵掠豪商,強借軍需,終乃舉兵,襲破郡縣。
變聞,天皇委任征讨都督,令其率軍平亂;未幾即定,捕殺新平。
然謀應之者猶衆,内亂将複起。
适台灣生番,虐殺琉球漂民事起,日使向中國抗議。
清廷答謂生番,化外之民,中國不問。
政府借為口實,因謀用兵,以洩國内不平之氣;獨木戶孝允不可,曰:“内政未修,遽生外事,徒苦人民。
”與政府力争,卒乃辭職而去。
于是朝命中将西鄉從道為台灣事務都督,率兵三千人往讨;既至,登岸,諸蕃降服。
從道命人興工,營造府邸,開辟荒蕪,為屯田久居之計。
中日之交涉,因之又起,幾至決裂;幸英公使居間調停,議定條約,其事始已,時一八七四年也。
(詳見第十七篇) 身着武士服的木戶孝允 日本自廢幕以來,行征兵之制,農工商民,皆得為兵,武士之權利,根本廢除。
一八七六年,天皇诏改祿制;華族士族之祿,限期改領公債。
于是慣恃豢養之武士,始自謀生;其人素鄙農工商業,毫無經驗,類多失敗,中心憤悶,群思叛亂,而熊本之變遂起。
初,熊本藩士嘗倡言尊王攘夷。
及改革令下,始懷怨望,私自相結,夜飾武士裝服,襲擊兵營縣署,殺傷甚衆,聲勢大振。
同時山口、前原、一誠繼之而起。
一誠初立軍功,嘗為參議,會罷免歸,居常郁郁不樂。
及聞亂起,聚其私黨,号召士族,詐言曰:“将防熊本。
”其他起兵應之者凡七,皆怨望之武士,隐謀已久,原約同時舉事。
會熊本以機迫先發,黨人先後應之,勢力分散,故易撲滅。
亂平,朝廷懼農民和之,由天皇下诏減輕田稅。
略曰:“曩定稅率為百分之三,今察稼穑艱難,深念休養之道,其減稅為百分之二點五。
” 明年,明治即位已十年矣,車駕幸西京,祭祀先祖,西鄉隆盛忽起兵于鹿兒島。
初,隆盛勤勞王事,進任陸軍大将;及征韓論起,退居故鄉,時望歸之;将士武士之不服大臣者,奉之為主,其勢俨然與政府相敵。
隆盛設立學校,教練其黨。
政府惡之,嘗奪其生徒,又徙鹿兒島之軍械局于大阪,嫌隙日深。
會傳政府使人來刺隆盛,其黨聞之大怒,奉隆盛起兵。
隆盛之衆,一萬五千餘人,多久戰之士,訓練有素,心懷怨望,分途前進,勢極兇猛。
大久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