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1873)

關燈
少年時期的明治天皇 一八六七年,孝明天皇患痘而崩;子睦仁即位,是為明治天皇。

    明治雖年少,然勇于進取,長于決事,尤知人善用。

    當踐祚之初,全國紛擾,土佐藩侯山内豐信首請将軍慶喜歸政;慶喜從之,上表辭職。

    尾張紀伊二侯,自以身屬親藩,扶翼無狀,遂自劾辭官;朝議稱其勞積,優诏不許。

    于是二侯感悟,誓忠于天皇,親藩離貳,将軍之勢益孤。

    天皇既诏許歸政,獨令西南藩侯,來至平安,議定國是。

    藩侯佥謂宜廢幕府;天皇乃即下诏廢關白征夷大将軍等官。

    初,慶喜上表,天皇嘗賜以密诏,謂歸政後将重用之。

    及廢幕令下,慶喜幕吏及公卿黨于将軍者,皆見擯不用;诏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悉以仇幕之親王藩侯藩士充之;向之仇幕得罪者,免罪複官,許其入京;其親幕者,嘗握重權,執政時久,一旦失位,心自不服。

    诏下之日,親幕藩侯有率其衆歸于二條城者,以慶喜在其地故也。

    天皇更遣人傳命慶喜,令其自辭内大臣及歸封地;當時藩侯,未有尺寸之地奉與朝廷,獨令慶喜納土,此其待遇之不平,益令幕吏驚擾。

    慶喜乃與其親臣議,以為“近日朝議,皆奸臣矯诏所為”。

    因令其兵嚴備不測;諸藩之守阙者,亦争戒嚴,狀如對壘。

    然慶喜衆少;從者因謀曰:“如坐而受制于人,孰若據大阪咽喉之地以制人哉!”慶喜然之,遽歸大阪。

    朝廷驚疑,乃使人說之曰:“官銜例稱前内大臣;幕府管地,其俟公議課稅。

    ”慶喜答謂:非稅全國,不能獨課其地&mdash&mdash相持未決。

    會浪士之在江戶者數百人,匿于薩藩之邸,掠劫财物,襲擊幕吏,慶喜聞之,令發兵爇薩邸,屠戮暴徒;又複上疏,請斥薩臣之與朝議者,朝廷不省。

     身着武士服的德川慶喜 慶喜已使人上讨薩表,召親藩内藩之兵,謂将清君側。

    但親藩尾張,歸心朝廷,不肯出兵。

    其來會者,凡三萬人;慶喜命将率之入京。

    朝廷則令薩長等藩之兵嚴守要害,阻其前進。

    幕兵前來,人馬困乏;入夜,守兵出而襲擊,徹旦不息。

    明日,天皇更拜親王為征讨大将軍,率藩兵在京者,兼程助戰,軍勢大振;幕兵遂潰。

    初,敗報數至大阪,幕吏猶恃其人衆,不以為意;及聞衆潰,上下驚愕,士氣沮喪;或請慶喜馳歸江戶,力謀再舉,或請其出監軍,背城一戰,争辯不已。

    慶喜孱弱無能,不能自決,卒乃于夜,倉皇乘艦東走;城中無主,惶恐紛亂,人争先逃;但餘屬吏二人,留守空城。

    三日後,藩兵入城,見其器械糧糈委棄如山,悉據而有之,軍士大喜。

    大阪既下,西南之路,通行無阻,援軍日集;朝廷乃更聲數慶喜之罪,奪其爵位,令兵進讨。

     慶喜歸于江戶,征讨之師,日漸逼近。

    尾張藩士,有欲助江戶者;藩侯谕以大義滅親之理,誅其首謀,慶喜之援兵遂絕。

    且自大阪陷後,将士氣沮。

    及西軍來攻,或請借兵于外,或主嚴守要害,或說海軍襲據大阪,迄無定議。

    慶喜與勝安芳謀;勝安芳明大義,力勸歸順。

    慶喜從之,以書誡其屬曰:“勿拒官軍。

    不用命者,猶剚吾腹也。

    ”遂退出城外,居于寺中。

    然将士有不悅其行動者,猶私相團結,各自拒戰。

    慶喜數使親臣上書謝罪,請求停攻。

    勝安芳固善于西鄉隆盛,複往見之,陳說慶喜悔罪之狀。

    隆盛因上呈,說征讨将軍,暫勿前進;繼遣使者二人,宣旨赦慶喜之罪,令其歸獻幕府管轄之地及軍艦火器,将士在城中者即出城。

    慶喜奉诏;将士之不服者,多自逃去;海軍管領榎本武揚率軍艦八艘夜遁。

    武揚嘗學海軍于荷,其坐艦為日本艦中之最大者,既駛至陸奧,餘衆竄至奧羽者,與其地之藩侯結合,相與共謀報複,聲勢大振。

    及西軍進讨,曆久戰争,次第敗之;武揚失援,複駛往蝦夷,據有其地;朝廷更追讨之,餘衆乃降。

    亂平,幕府之地歸于朝廷;天皇命人繼慶喜之職,領駿河、遠江、陸奧等地,食祿七十萬石,号曰靜岡藩,又分奧羽為七藩,蝦夷為十一藩,以封功臣。

     方慶喜之潛歸大阪也,外人驚愕,各國公使因來至大阪,谒見慶喜。

    法使問曰:“今後交涉,誰能負責?”慶喜曰:“政體将憑公論定之。

    事前,餘惟崇信義,守條約,以重邦交。

    ”衆退;法使乃進策曰:“戰必難免。

    苟需援助,法願助君。

    ”慶喜卻之。

    及戰,朝臣岩倉具視告議定參與曰:“自慶喜奏開兵庫,朝議主和。

    今待歐美諸國,其與中國等。

    ”又召薩士大久保利通等,以其所著之《改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