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訂約通商後之内憂外患(1858—1867)

關燈
乞和。

    使者謝罪,許不啟釁,外艦乃退。

    公使複開會議,索軍費三百萬元。

    美法荷船,嘗受炮擊,各得十萬,為修補損傷之費,餘款均分。

    此戰也,公使自聚兵艦,擅擊長藩,與幕府初無交涉;軍費則令幕府償之,豈得謂平?戰後,英伯爵羅素來至日本,謂其公使曰:“英國政府,不願以武力侵犯日本,傷及幕府諸侯。

    雖以微弱之海軍擊之,概當惋惜。

    兵艦僅可用于困急時以自防耳。

    ”三覆斯言,此次用兵,其侵犯日本主權,無可諱言;索償軍費,尤為無理。

    又如美船,先未受傷,已得賠款,何由更受十萬金?一八八三年,美國會議退還日本七十八萬元,斯可見歐美諸國當時之奢求無餍矣。

     伊藤博文 井上馨 幕府下讨長門令。

    後三月,由征西大将率士卒一萬七千,發自京師。

    時長門戰士,非僅武士;軀幹強壯之農民,亦有入伍者。

    号令嚴明,訓練整齊,複建築城壘,購買火器,兵勢大振。

    及東軍來伐,藩内之議論不一,遂分二黨。

    其一欲嬰守城池,抗拒東軍;其一主恭順幕府,悔罪乞和。

    卒之恭順黨勝,藩侯毛利父子,屏居寺院,毀藩内寨栅,盡撤守兵,誅戮藩吏之謀抗幕府者,以示悔罪恐懼之意,因遣使者報之征西大将。

    大将命止攻擊,約令毀城交犯謝罪;使者許諾。

    大将奏謂長人伏罪,遂班師。

    師已退,主戰黨複盛,号召于藩内曰:“俗吏托名恭順,導敵毀城,侮辱藩侯。

    舉兵誅罪,今其時矣。

    ”于是将士之欲戰者,争集附之;敗恭順黨而握藩政。

     變聞,幕府議決将軍親征。

    家茂令于國内曰:“長藩毛利氏怙惡不悛,予當奉诏親征,沿途諸藩,其各整衆俟命。

    ”俄而家茂入京,請下诏讨伐;朝議許之。

    家茂來至大阪,收聚兵糧。

    會英、美、法、俄、荷聚兵艦八艘,馳入兵庫(神戶)海灣,請開其地為口岸;且曰:“苟不速決,将之京師。

    ”幕府力不能拒。

    且讨長之兵已發,事務紛繁,内外交迫,家茂大懼,因稱疾辭職,欲使慶喜繼為将軍,上表奏請,并乞開港;遂退回伏見,将俟朝命東歸。

    人心惶恐,不知所為。

    于是慶喜聞之,單騎來谏,因悉其情,交章上奏,請批準條約。

    天皇窘甚,诏家茂力疾視事,惟不許開放兵庫。

    家茂因奉诏,數長門八罪,率軍西讨。

    忽薩藩上奏曰:“讨伐長門,師出無名;征索兵賦,不能從命。

    ”幕府之主張,複大受打擊。

    先是,京師變亂,薩兵力攻長人,多獲其良。

    既而謀覆幕府,慨然變計,遂善視長藩之俘,禮而還之。

    薩之參議西鄉隆盛,更密遣使者,通好長門。

    隆盛,薩藩武士也,嘗倡攘夷論;幕吏捕急,因自投于海,遇船得救;故益惡幕府,百計傾覆之。

    于是薩長之怨遂釋,故薩不出兵。

    其黨于長門者,皆不應命。

     人心渙散,幕府氣奪。

    将軍知不能戰,數遣使者,召長門藩侯入見。

    既而不至,又延其期。

    且曰:“來,則還汝江戶留邸之俘。

    ”遣人促之。

    毛利慶親但遣使者數人往見;己終不至。

    幕府無奈,始促兵前進。

    惟時将軍之威嚴已失,戰士之勇氣日喪。

    長藩得暇,招練重兵,建修山壘,購買軍械,設備拒戰;又數幕府罪狀,以激軍心。

    讨伐之師,多自諸藩來者,衆心不齊;動于感情之武士,率袒長人。

    其統領大将,又畏怯無能;将軍遠在大阪,更不能鼓勵士卒。

    長人則自知敗後必受奇辱,人殊死戰。

    及兵相接,長人四散襲擊,又熟知地勢,據險抗守,辄敗東兵。

    然東兵人衆,由四面環攻。

    長門人士,恐久見圍,勢将崩敗,乃請薩摩藩侯,上哀奏書二,借搖東軍之心。

    東軍數敗,長人遂乘勝,攻平其鄰近小藩之助幕府者。

    既而東軍複大舉進攻,又敗退,諸侯或引兵自歸。

    将軍家茂大懼,令慶喜視師。

    将發,将軍病死。

    天皇乃下诏罷西征之師,令慶喜繼為将軍。

    慶喜遣使喻長人罷兵;長人不許,後乃聽命。

    此役也,幕府竭其财力,聚集兵徒,倍蓰長人,竟不能一勝,威名掃地,諸藩益不受其節制矣。

     慶喜襲職,英、法、美、荷公使來至大阪,賀将軍就職,并請開兵庫為通商口岸。

    幕府婉拒,公使請益急。

    初,長人許和,猶置戍兵于其戰服之鄰藩。

    及外交變起,慶喜欲先決兵庫問題,然後議長事。

    西南強藩,上書幕府,以為失緩急之序。

    慶喜不聽,上疏天皇,乞許其請。

    時孝明病崩,朝議先朝不許,不能立決。

    明治天皇乃下诏,谘詢衆議。

    及将軍率其臣屬及諸藩入朝,薩侯又稱疾不至,屢召仍不起。

    諸藩會議,争論逾月,終許開港。

    而西南強藩之與議者,皆托疾就國。

    于是幕府之外患雖去,西南之隐謀益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