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
關燈
小
中
大
人多快之,可見佛教久失人民之信仰。
一旦耶教傳入,其神父富于服務之精神,能安慰人心,故有棄佛而歸之者。
就形式而言,巍然禮堂,與佛寺無異;高懸耶教聖母聖徒之像,與佛像無異;禮拜之時,鳴鐘歌詩,焚香燃燭,時跪時起,與僧徒之參拜無異。
愚民狃于耳目,不生異感。
加以諸藩之威迫,神父之和善,信徒數增,所以若此之速。
信長殁後,豐臣秀吉執政。
神父有谒見者,秀吉賜以大阪之地一所,為傳教之用;且任用教徒,為其親臣。
神父之來大阪者,建築禮堂,信者頗衆。
及一五八六年,秀吉征讨九州,知教勢強盛,一變故态,立招神父,嚴加詢問,出示禁之;并限傳教師于二十日内,概行出國,其不出者,以違命論罪;外船載傳教師至者,貨物充公。
秀吉之所以若此,蓋以神父設立學校,赈貧療疾,謂其“以利誘人,是将有所為也;若今不滅,後必為患”。
适其時葡船來至日本,購買幼童,帶之遠去,鬻以為奴。
船中擁擠,幼童至枵腹,疾病無以醫治。
秀吉疑其以博愛勸人,而不能變國人之心;施藥濟人,而不能救奴仆之苦;“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因以此事罪之。
令出之後,教士會議,遣其願往中國者數人,借蔽耳目;餘多藏于信教之諸藩。
秀吉使人至京城大阪圮其禮堂,又遣兵至九州等地毀其教室;兵士得賄,置之不毀。
明年,葡使來告,謂非保護教會,則将中止貿易。
秀吉懼失貿易之利,複弛其禁。
但其心欲殺教徒之勢,未嘗暫忘,因命教徒中之骁将小西行長,西征朝鮮,其兵教徒也。
然弛禁後,信徒驟增,秀吉又聞西班牙教士之欺己,大怒,複嚴禁耶教。
先是,朝見教皇之使者,歸自歐洲,日人知歐洲諸國新舊教徒之紛争擾亂,懷疑于耶教者漸多。
及是,西班牙之教士在菲律賓者,欲至日本,惟為教皇之命所限,乃冒充聘使,貢獻方物。
秀吉禮之。
教士建禮堂于京城大阪,勢力寖盛。
秀吉得知,謂“國賊日多”,立命捕獲,割其鼻耳,遊行市上,尋殺之長崎。
長崎,外商會集之地也,教徒尤多。
殺之于其地,欲借以警其他之來傳教者爾。
秀吉嚴命長崎邑守,盡逐教士,焚毀教堂。
但當時教士在日者,一百二十五人,其被逐出者僅七人而已。
俄聞秀吉來巡,邑守大懼,乃毀教堂一百三十餘所,教士鹹潛匿。
其明年,秀吉病殁。
德川家康執政,複弛前禁。
西班牙之教士,有遠來谒見者,得其許可,建設教堂于江戶。
教士嘗為秀吉所逐者,皆歸,四出傳道,勢又大盛。
一六〇〇年,英水手有名魏爾·愛丹斯WillAdams者,受雇于荷蘭商船,來至日本。
時西班牙之海軍,已大敗于英人,新教之勢大盛,以英荷為主。
愛丹斯素惡天主教徒,舊教士知其來必相傾軋也,數謀殺之,不成。
家康令送之江戶,親自訊問者三。
愛丹斯富有口辯,善于應對,悉告以歐洲大勢。
由是被任為船長,制造巨艦,甚見信從,得賞邑地。
荷英商人至者,托其轉請通商,家康許之,新教教士來者漸衆。
向之壟斷商業之葡人,一旦因有人與之競售貨物于市場,忌嫉日深,互相傾軋,擾及宗教,辯論甚多。
愛丹斯嘗告家康曰:“天主教士,包藏禍心,其意頗不測。
”家康亦知舊教教皇權力過于國王,天主教徒,率服從教皇之命。
苟天主教大盛于日,日本教徒,其服從至高至上為天主使者之教皇耶?抑服從萬世一統天照女神之胤耶?時日本政權,已歸家康之手,令日人不從其命,非家康所欲也。
尤有進者,中世紀政教為一之說,深入神父之心,彼等嘗欲幹涉政治,借政權為武器,威逼農民,使其奉教。
充其所欲,必使日本為一天主教化之國。
家康因之乃先殺其權,罷免天主教徒之官于江戶者,锢其終身。
一六〇六年,家康重申秀吉之禁,教士僞若未聞者,長崎教徒,且舉行慶祝大會,遊行街市,提燈者萬人,為空前之盛典。
既而西班牙之船,有來測量日本海岸者,家康益信愛丹斯之言,屢召詢問;愛丹斯辄攻擊天主教徒,且謂“其勢已衰,方見排于英荷諸國”。
一六一二年,有教徒謀叛,且求外援,謀洩而敗;家康惡之益甚。
家康臣屬,若加藤清正,佛教徒也。
自耶教傳入以來,九州僧徒,多遭屠殺,佛寺變為教堂,拜佛者被迫為耶教徒,此固清正等之所深惡者。
又自佛教與神道和合之後,信者仍可以祭神祀祖;而教皇神父反之,有禁祀先祖之意。
日本神國也,上自天皇,下及庶民,皆自謂神子神孫之遺;一旦驟廢祭祀,抛棄報恩追遠之義,違反忠君孝親之說,萬世一統之神話,将不能存在,日本之道德觀念,将根本破産。
當時佛教之勢猶盛,天皇朝臣,文學之士,皆讀其書;多數人民,虔誠拜佛;其
一旦耶教傳入,其神父富于服務之精神,能安慰人心,故有棄佛而歸之者。
就形式而言,巍然禮堂,與佛寺無異;高懸耶教聖母聖徒之像,與佛像無異;禮拜之時,鳴鐘歌詩,焚香燃燭,時跪時起,與僧徒之參拜無異。
愚民狃于耳目,不生異感。
加以諸藩之威迫,神父之和善,信徒數增,所以若此之速。
信長殁後,豐臣秀吉執政。
神父有谒見者,秀吉賜以大阪之地一所,為傳教之用;且任用教徒,為其親臣。
神父之來大阪者,建築禮堂,信者頗衆。
及一五八六年,秀吉征讨九州,知教勢強盛,一變故态,立招神父,嚴加詢問,出示禁之;并限傳教師于二十日内,概行出國,其不出者,以違命論罪;外船載傳教師至者,貨物充公。
秀吉之所以若此,蓋以神父設立學校,赈貧療疾,謂其“以利誘人,是将有所為也;若今不滅,後必為患”。
适其時葡船來至日本,購買幼童,帶之遠去,鬻以為奴。
船中擁擠,幼童至枵腹,疾病無以醫治。
秀吉疑其以博愛勸人,而不能變國人之心;施藥濟人,而不能救奴仆之苦;“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因以此事罪之。
令出之後,教士會議,遣其願往中國者數人,借蔽耳目;餘多藏于信教之諸藩。
秀吉使人至京城大阪圮其禮堂,又遣兵至九州等地毀其教室;兵士得賄,置之不毀。
明年,葡使來告,謂非保護教會,則将中止貿易。
秀吉懼失貿易之利,複弛其禁。
但其心欲殺教徒之勢,未嘗暫忘,因命教徒中之骁将小西行長,西征朝鮮,其兵教徒也。
然弛禁後,信徒驟增,秀吉又聞西班牙教士之欺己,大怒,複嚴禁耶教。
先是,朝見教皇之使者,歸自歐洲,日人知歐洲諸國新舊教徒之紛争擾亂,懷疑于耶教者漸多。
及是,西班牙之教士在菲律賓者,欲至日本,惟為教皇之命所限,乃冒充聘使,貢獻方物。
秀吉禮之。
教士建禮堂于京城大阪,勢力寖盛。
秀吉得知,謂“國賊日多”,立命捕獲,割其鼻耳,遊行市上,尋殺之長崎。
長崎,外商會集之地也,教徒尤多。
殺之于其地,欲借以警其他之來傳教者爾。
秀吉嚴命長崎邑守,盡逐教士,焚毀教堂。
但當時教士在日者,一百二十五人,其被逐出者僅七人而已。
俄聞秀吉來巡,邑守大懼,乃毀教堂一百三十餘所,教士鹹潛匿。
其明年,秀吉病殁。
德川家康執政,複弛前禁。
西班牙之教士,有遠來谒見者,得其許可,建設教堂于江戶。
教士嘗為秀吉所逐者,皆歸,四出傳道,勢又大盛。
一六〇〇年,英水手有名魏爾·愛丹斯WillAdams者,受雇于荷蘭商船,來至日本。
時西班牙之海軍,已大敗于英人,新教之勢大盛,以英荷為主。
愛丹斯素惡天主教徒,舊教士知其來必相傾軋也,數謀殺之,不成。
家康令送之江戶,親自訊問者三。
愛丹斯富有口辯,善于應對,悉告以歐洲大勢。
由是被任為船長,制造巨艦,甚見信從,得賞邑地。
荷英商人至者,托其轉請通商,家康許之,新教教士來者漸衆。
向之壟斷商業之葡人,一旦因有人與之競售貨物于市場,忌嫉日深,互相傾軋,擾及宗教,辯論甚多。
愛丹斯嘗告家康曰:“天主教士,包藏禍心,其意頗不測。
”家康亦知舊教教皇權力過于國王,天主教徒,率服從教皇之命。
苟天主教大盛于日,日本教徒,其服從至高至上為天主使者之教皇耶?抑服從萬世一統天照女神之胤耶?時日本政權,已歸家康之手,令日人不從其命,非家康所欲也。
尤有進者,中世紀政教為一之說,深入神父之心,彼等嘗欲幹涉政治,借政權為武器,威逼農民,使其奉教。
充其所欲,必使日本為一天主教化之國。
家康因之乃先殺其權,罷免天主教徒之官于江戶者,锢其終身。
一六〇六年,家康重申秀吉之禁,教士僞若未聞者,長崎教徒,且舉行慶祝大會,遊行街市,提燈者萬人,為空前之盛典。
既而西班牙之船,有來測量日本海岸者,家康益信愛丹斯之言,屢召詢問;愛丹斯辄攻擊天主教徒,且謂“其勢已衰,方見排于英荷諸國”。
一六一二年,有教徒謀叛,且求外援,謀洩而敗;家康惡之益甚。
家康臣屬,若加藤清正,佛教徒也。
自耶教傳入以來,九州僧徒,多遭屠殺,佛寺變為教堂,拜佛者被迫為耶教徒,此固清正等之所深惡者。
又自佛教與神道和合之後,信者仍可以祭神祀祖;而教皇神父反之,有禁祀先祖之意。
日本神國也,上自天皇,下及庶民,皆自謂神子神孫之遺;一旦驟廢祭祀,抛棄報恩追遠之義,違反忠君孝親之說,萬世一統之神話,将不能存在,日本之道德觀念,将根本破産。
當時佛教之勢猶盛,天皇朝臣,文學之士,皆讀其書;多數人民,虔誠拜佛;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