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

關燈
歐洲自文藝複興,以回教國強盛,據歐亞二洲交通之地,歐人不得東來,乃争覓新途以徑達遠東。

    其時航術日精,富于冒險性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各欲先至所謂黃金世界之亞洲。

    有哥倫布者,信地球圓形,可以西航而東達印度、中國等地。

    由西班牙之女王助之,遂航海而西,發見美洲。

    同時葡人又繞道非洲,東至印度,以漸達南洋群島,尋與中國貿易。

    一五四二年,有葡船将往中國,途中遇風,漂至大隅之種子島。

    其中三人,一為華人,二為葡商,言語不通。

    華人以手畫沙,道其漂至。

    島民聚觀,待之甚厚。

    葡人因獻槍,答謝藩主;藩主約與貿易。

    葡船尋還,述其所遇,發見日本之消息,遂傳遍歐洲。

    歐人謂其地多黃金,來者立富;商人争至。

    時值日本足利氏衰弱時代,群雄紛起,據地自主,日謀擴張兵額,征服四鄰。

    惟戰勝者,非徒兵隊之衆,且恃武器之精,金錢之多。

    若與歐人貿易,可以兼數者而有之。

    蓋歐人前來,常售其猛烈遠射之槍;其購買貨物,藩主可以緻富;富則有餘資可以養兵。

    故歐人至者,所在歡迎,待遇甚周。

    日人漸得制槍之術,以槍為軍器,流傳于各地。

    且貿易日盛,而耶教遂來。

     一五四九年,法蘭昔思薩弼FrancisXavier至鹿兒島。

    薩弼者,天主教傳教士也。

    天主教,自路德改革宗教以來,在歐洲之勢,日益衰微,熱心傳教者,乃托天主教國西班牙、葡萄牙之保護,來至遠東。

    薩弼先至南洋群島;日人有犯罪者,逃至其地,悔罪受洗,略習葡語,因勸薩弼至日。

    薩弼北渡至鹿兒島;藩主許其布道,意謂有教徒則有商人也。

    既而商船果至,教徒日多;寺僧忌嫉,令藩主逐之。

    薩弼走至平戶;其地商業興盛,藩主甚喜,愛及歐人之來傳教者,力保護之。

    其教徒之在鹿兒島者,一百五十餘人,亦四出傳教。

    薩弼在平戶,信徒日增,乃知日人之風尚,“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遂欲至京城,見天皇将軍,說令信教,步行二月,得至平安。

    時值大亂之後,人民流離,房屋毀圮,欲見天皇将軍,而苦無貢物;傳道市上,則言語不明,聽者無人。

    數日之後,複歸故地,然益信非上信道則民無從者。

    于是緻書印度總督及教主等,請求财貨,得歐鐘表,精巧貨物,獻之藩主。

    藩主得未曾有,喜甚,力與援助,給以空廟,或逐走僧徒,而以其地賜之。

    神父時或乘船出遊,船上葡人率衣錦繡,執火器;日人羨其豪富,争欲通商,益厚遇神父。

    神父又多為學者,具有世界常識;日本學者,多從之遊。

    薩弼與僧徒論道,辨論有至五日者,因知日本學術,來自中國,嘗謂“耶教能傳布于中國,則日本自為教國矣”。

    薩弼卒于一五五二年,居于日本,時間甚促,信徒至七百六十餘人。

     薩弼卒後,其徒承其遺法,四出傳道;每雇幼童,使遊行街市,高舉旗幟,搖鈴鳴鐘,招市人聚觀;天主教之名,漸漬于人心。

    神父性情,又極和藹,嘗慰撫貧民,設立醫院,瘳治疾病,故信者漸多。

    九州南部諸藩,間有信之者;其戰勝皆歸功于天主耶稣,益熱心傳教,至于焚毀佛像,逐戮僧徒。

    人民有不信者,迫之不改,則誅戮其家,人心惶恐,有懼禍而受洗者。

    《傳教記錄》稱:“三月之中,受洗者凡二十萬人。

    ”斯可見信教之不自由矣。

    一五七六年,有地名豐後,其藩主信教,遂招家臣,命皆受洗。

    鄰邑有仇天主教者,率兵伐之,其勢益張。

    方天主教之初傳入也,僧徒不知其将仇己。

    薩弼再至京師,高僧有館之者,且聚集僧徒,聽其講道。

    及教士得勢,排斥佛教,鼓動藩主,據奪其寺,而逐其人,佛教耶教,相惡日甚。

    其時織田信長素惡僧徒之橫,擾及政治,矯将軍義昭之命,以書招教士使來京城,賜地建禮堂,名曰永福寺;僧徒請于天皇,敕其改名,乃以南蠻寺稱之,謂其來自南方也。

    僧徒既惡信長,敗将有逃之睿山者,信長使僧徒内應,夾攻滅之,僧徒不聽;信長遂縱火,焚毀寺堂,執僧徒斬之。

    信長又與大阪之僧有隙,遣兵往攻,毀本願寺。

    又嘗招高僧論難,其辭屈不能答者,命褫僧衣,辱而逐之。

    會有奉天主教之将士叛,使神父招之,遂降;信長尊之益甚。

    一五八二年,九州将士之信教者,遣使四人,西往羅馬,谒教皇。

    教皇待之甚厚,示以宮室之壯巍,珍寶之多,聖像之威嚴。

    時值新舊二教戰争之後,教皇方橫恣,全歐之地,王侯争權,農奴困苦;使者盡悉其情,曆八年始歸。

     上已略述耶教興盛之故,茲再舉其他原因,借以明知當時社會之情況。

    佛教自大化改革後,僧徒擁有雄資強兵,漸忘佛教之真義,不知戒律為何物,往往暴斂資财,縱于酒色,擾及政治。

    當信長火焚睿山屠戮僧徒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