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中世紀之武人時代(1192—1606)
關燈
小
中
大
甚,命人逐之;及船,授之以書,略雲:“吾欲假道貴國,直入攻明,施行王化。
&hellip&hellip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來會軍營,以為前導。
”李昖不答。
秀吉再遣使往,終不能屈。
秀吉謀于諸将,議決西征。
諸藩出兵;近海者出船。
諸軍來會者,五十萬人,戰艦數百。
命浮田秀家為元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率兵十三萬人先行。
一五九二年,行長先渡。
行長,天主教徒也。
舟抵釜山,即登岸攻城;守将率兵六千人拒之,防守甚嚴,戰鬥勇猛。
惟時日本與歐洲往來,軍中已有火器;韓兵猶持刀戟執弓矢以戰,自不能拒猛烈射遠之槍铳,遂多戰死。
會援兵大至,複戰又敗。
行長乘勝追逐,當釜山漢城往來之道,猶有可戰可守之五城,守将及兵皆聞風逃遁。
蓋朝鮮承平已有二百餘年之久,自謂禮義之邦,妄取中國習尚;朝臣記誦經書,空言仁義;農民耕種,隻知納稅;政治窳壞;軍隊虛存。
及使者歸自日本,李昖知戰禍不免,始于釜山京師之間建築城邑,嚴守要害,招補軍隊;大臣猶有恃明而無恐者,工程類多草率。
統兵大員,又無軍事經驗之文人,以之統烏合之衆,其能禦親冒矢石之勇将,久曆戰争之精銳乎?又當時朝鮮自防倭寇以來,船多裹鐵,水兵頗能戰;日本戰艦為諸藩所出,船小而兵雜;李昖不善利用,未先拒之于海,及已登岸,又不能斷其供給。
四日之後,清正之兵大至。
清正,釋教徒也。
奉佛虔誠,與行長有隙,聞行長大勝,遂兼程前進。
敗報傳至漢城,李昖大懼,命子監國,逃之平壤。
行長、清正如入無人之境,率兵進據京城。
當時行長耶教一軍,惟于漢城未恣屠掠耳。
清正自以大功為行長所得,憤甚,縱兵焚劫,殺戮人民,掘及墳墓,俄而率軍向東北去。
李昖已至平壤,招集敗兵,诏令勤王;大軍來會,守臨津江之北岸,木筏舟船盡集焉。
行長追擊,北進抵江濱,無舟可濟,率軍佯退。
韓人追擊之,遇伏大敗;行長盡得其舟,追近平壤,又為江所阻,不得進攻。
行長謀和,使人立于江濱,手無兵器,但高舉一木,上有紙,飄蕩于空中,示欲通使之意。
韓船至,乃遣人議和。
行長許還韓京,惟求借道進攻中國。
李昖不許,和議複絕。
既而韓兵益衆,不欲久待,夜半渡江襲日營。
然行長有備,以逸待勞,又大敗之;遂奪其舟筏北濟,進據平壤,獲軍需辎重無數。
李昖逃義州,行長使人追之,不及。
清正一軍,自攻入東北,獲王子二人。
其地多高山大澤,森林遍立,因無地圖,數迷失道,軍糧不足,益縱兵劫掠,焚毀村居,屠殺壯丁,奸淫婦女。
朝鮮農民恨之切齒,所在聚集,其斥候向導,零兵散卒,往往被殺。
既而海上鏖戰,韓人大捷。
朝鮮水師統領李舜者,戰将也。
時率水師,嚴防海岸,焚毀日船。
會日艦百艘,運援兵軍糧至,李舜縱船四擊;朝鮮之水兵,善于駕舟,日船短小,重載貨物,盡被擊沉。
初,秀吉将伐朝鮮,謀購涉風濤渡重洋之炮艦于歐人;歐人因事拒之,故有此敗。
此役也,日人之援兵糧糈皆沉于海,史家有謂此為朝鮮轉敗為勝之機者。
李昖先已告急于明,使者絡繹不絕于道,及奔義州,且請内附。
神宗鄙日軍為小寇,遣祖承訓将精兵五千人來援;為日人所要擊,敗沒,承訓僅以身免。
事聞,神宗設經略使将兵援之。
兵部尚書石星素不知兵,又以甯夏遼東方有事,意欲謀和。
有沈惟敬者,商家子也,喜冒險,有口辨,嘗至日本,與行長有舊,因遣之往。
惟敬至平壤,見行長,定休戰期五十日,議割朝鮮南方數道,通聘往來,及封秀吉爵等。
和未定,神宗已命李如松為大将,帥兵五萬援朝鮮。
韓人又得暇搜戮奸民,日人驟失耳目,而李如松之大軍卒至,亟攻平壤。
行長敗走,損失甚巨;退至漢城,清正之軍始來會。
當是時也,朝鮮之水師,嚴守海岸,日本之援軍遂絕,加以資糧空匮,全軍之生死,惟系于戰,故軍心奮勇,人人殊死戰。
如松因勝輕敵,不甚設備,戰複敗退。
惟朝鮮因明軍來援,士氣大振,所在蜂起,襲擊日人。
行長遣将進攻晉州,又不克而還;日軍憤甚,屠戮住民,圮毀城池,往往一城之中,惟餘少數苦工為其運輸者。
既而歲歉,劫掠無所得,望和甚殷;明廷亦以如松敗故,複遣惟敬議和。
惟敬再至朝鮮,重賂行長。
複至日,谒見秀吉,執禮甚卑,定冊封、退兵、還王子二人等約。
冊封雲者,諸将誤以為王明也。
秀吉喜甚,許之,厚飨惟敬,還王子二人,命行長清正退于釜山。
既而明廷諸臣,有謂和議非策者。
會秀吉聞諸将攻晉州不克,大怒,命立攻下;俄而城破,竟殲其人民。
惟敬複見行長,責其負約;行長以明陽和而隐遣大軍對。
然秀吉方待惟敬來報,大興土木,建築宮殿,窮極壯麗,将以眩使者,且威諸藩。
明年,地震,城壞屋頹;明韓之使者皆至。
秀吉怒韓無禮,不令王子來謝,不見其使,但見明使者。
使者入内,見兵仗甚整,侍衛極衆,俄而幄啟,秀吉盛服出,使者惶伏,捧金印冕服以進。
秀吉戴冕披衣,意甚自得;及讀冊文至“封爾為日本國王”,乃知非王明也,面色驟變,擲冕服于地,且裂冊書,曰:“欲王則王,何待爾封哉?苟吾而王,如天皇何?”将誅行長及明使者,諸将谏救而止,即征兵十四萬西征。
方惟敬之議和也,朝鮮諸臣力劾李舜;李昖惑之,奪其爵位,貶為水兵,命文官代之。
李舜素得人心,将士多不服;及日艦載兵西來,統領令逆風拒戰,遂大敗逃散。
日軍登岸,立複進攻,數破重城。
李昖惶恐,再出奔。
時明使已返京,韓人告急,神宗得悉其情,逮捕石星,诏令邢玠、楊鎬為将,率大兵往援。
楊鎬将明韓之兵數十萬人,攻清正,圍之蔚山。
清正堅守,楊鎬斷其汲道,城中至殺馬飲溺。
會諸将進援,繞出楊鎬軍後,明軍倉皇退走;日軍追擊,又大破之,兵多逃散。
将士報功,各獻俘馘,秀吉命埋之,封以為“耳冢”。
自水師敗後,李昖複起李舜為統領,收集餘艦,邢玠知非水兵不能平亂,募江南水兵助之,勢稍複振,屢毀日艦,日軍雖勝,因不敢前進。
既而秀吉病殁,将士罷歸,李舜追擊,俘獲甚多,時西曆一五九九年也。
秀吉之用兵,受禍最深者,厥惟朝鮮。
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屋舍焚圮,死亡枕藉,凡七年之久。
受其害者,深恨日人,漸成為曆史上之習慣,牢不可破。
秀吉悉國内之師,竭府庫之力,不能越朝鮮一步,進攻中國;又不能得尺寸之地;其所得者,韓人之疾首痛心深惡日人而已。
又此役也,将士攜書籍良工歸者甚衆,書籍開日後江戶文學之漸,良工築日本工藝之基;但其代價,亦雲奢矣。
明廷援韓,喪師數十萬人,糜饷數百萬金,擾及全國,府庫為虛,其為朝鮮,抑為中國耶?設使不援朝鮮,坐視其被并吞,中國之損失,或不止此。
自此戰後,韓人甚為寒心,畏日殊甚。
及德川家康執政,遣使至韓,招令入聘。
國王以告明,求将練兵,明廷不許。
既而又以告,朝議聽其自主,于是複聘于日。
秀吉起自微賤,善于将兵,平定諸藩,仕至太政大臣;又能尊崇皇室,修築宮殿,複公卿采邑;更清量田地,除積年私産隐瞞之弊,規定賦率,占收入三分之二,成所謂“官二民一”之制。
此種賦稅,自今視之,甚為煩重;惟前于此時,毫無定額,收取多寡,惟上所欲,視此固有異耳。
秀吉嘗整齊圜法,開采金銀諸礦,制造貨币,民皆稱便。
又慮諸藩專橫,頒新令六條,禁其私自嫁娶,結盟樹黨,私自戰鬥,多蓄侍姬等,非無所見也。
方秀吉之病,置大老五人、中老三人、奉行五人,政務決于大老,瑣事斷于奉行;若大老奉行不協,由中老和之。
命前田利家輔其子秀賴,時年七歲。
秀吉已逝,家康專權,其勢日盛,遂開江戶幕府之基。
&hellip&hellip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來會軍營,以為前導。
”李昖不答。
秀吉再遣使往,終不能屈。
秀吉謀于諸将,議決西征。
諸藩出兵;近海者出船。
諸軍來會者,五十萬人,戰艦數百。
命浮田秀家為元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率兵十三萬人先行。
一五九二年,行長先渡。
行長,天主教徒也。
舟抵釜山,即登岸攻城;守将率兵六千人拒之,防守甚嚴,戰鬥勇猛。
惟時日本與歐洲往來,軍中已有火器;韓兵猶持刀戟執弓矢以戰,自不能拒猛烈射遠之槍铳,遂多戰死。
會援兵大至,複戰又敗。
行長乘勝追逐,當釜山漢城往來之道,猶有可戰可守之五城,守将及兵皆聞風逃遁。
蓋朝鮮承平已有二百餘年之久,自謂禮義之邦,妄取中國習尚;朝臣記誦經書,空言仁義;農民耕種,隻知納稅;政治窳壞;軍隊虛存。
及使者歸自日本,李昖知戰禍不免,始于釜山京師之間建築城邑,嚴守要害,招補軍隊;大臣猶有恃明而無恐者,工程類多草率。
統兵大員,又無軍事經驗之文人,以之統烏合之衆,其能禦親冒矢石之勇将,久曆戰争之精銳乎?又當時朝鮮自防倭寇以來,船多裹鐵,水兵頗能戰;日本戰艦為諸藩所出,船小而兵雜;李昖不善利用,未先拒之于海,及已登岸,又不能斷其供給。
四日之後,清正之兵大至。
清正,釋教徒也。
奉佛虔誠,與行長有隙,聞行長大勝,遂兼程前進。
敗報傳至漢城,李昖大懼,命子監國,逃之平壤。
行長、清正如入無人之境,率兵進據京城。
當時行長耶教一軍,惟于漢城未恣屠掠耳。
清正自以大功為行長所得,憤甚,縱兵焚劫,殺戮人民,掘及墳墓,俄而率軍向東北去。
李昖已至平壤,招集敗兵,诏令勤王;大軍來會,守臨津江之北岸,木筏舟船盡集焉。
行長追擊,北進抵江濱,無舟可濟,率軍佯退。
韓人追擊之,遇伏大敗;行長盡得其舟,追近平壤,又為江所阻,不得進攻。
行長謀和,使人立于江濱,手無兵器,但高舉一木,上有紙,飄蕩于空中,示欲通使之意。
韓船至,乃遣人議和。
行長許還韓京,惟求借道進攻中國。
李昖不許,和議複絕。
既而韓兵益衆,不欲久待,夜半渡江襲日營。
然行長有備,以逸待勞,又大敗之;遂奪其舟筏北濟,進據平壤,獲軍需辎重無數。
李昖逃義州,行長使人追之,不及。
清正一軍,自攻入東北,獲王子二人。
其地多高山大澤,森林遍立,因無地圖,數迷失道,軍糧不足,益縱兵劫掠,焚毀村居,屠殺壯丁,奸淫婦女。
朝鮮農民恨之切齒,所在聚集,其斥候向導,零兵散卒,往往被殺。
既而海上鏖戰,韓人大捷。
朝鮮水師統領李舜者,戰将也。
時率水師,嚴防海岸,焚毀日船。
會日艦百艘,運援兵軍糧至,李舜縱船四擊;朝鮮之水兵,善于駕舟,日船短小,重載貨物,盡被擊沉。
初,秀吉将伐朝鮮,謀購涉風濤渡重洋之炮艦于歐人;歐人因事拒之,故有此敗。
此役也,日人之援兵糧糈皆沉于海,史家有謂此為朝鮮轉敗為勝之機者。
李昖先已告急于明,使者絡繹不絕于道,及奔義州,且請内附。
神宗鄙日軍為小寇,遣祖承訓将精兵五千人來援;為日人所要擊,敗沒,承訓僅以身免。
事聞,神宗設經略使将兵援之。
兵部尚書石星素不知兵,又以甯夏遼東方有事,意欲謀和。
有沈惟敬者,商家子也,喜冒險,有口辨,嘗至日本,與行長有舊,因遣之往。
惟敬至平壤,見行長,定休戰期五十日,議割朝鮮南方數道,通聘往來,及封秀吉爵等。
和未定,神宗已命李如松為大将,帥兵五萬援朝鮮。
韓人又得暇搜戮奸民,日人驟失耳目,而李如松之大軍卒至,亟攻平壤。
行長敗走,損失甚巨;退至漢城,清正之軍始來會。
當是時也,朝鮮之水師,嚴守海岸,日本之援軍遂絕,加以資糧空匮,全軍之生死,惟系于戰,故軍心奮勇,人人殊死戰。
如松因勝輕敵,不甚設備,戰複敗退。
惟朝鮮因明軍來援,士氣大振,所在蜂起,襲擊日人。
行長遣将進攻晉州,又不克而還;日軍憤甚,屠戮住民,圮毀城池,往往一城之中,惟餘少數苦工為其運輸者。
既而歲歉,劫掠無所得,望和甚殷;明廷亦以如松敗故,複遣惟敬議和。
惟敬再至朝鮮,重賂行長。
複至日,谒見秀吉,執禮甚卑,定冊封、退兵、還王子二人等約。
冊封雲者,諸将誤以為王明也。
秀吉喜甚,許之,厚飨惟敬,還王子二人,命行長清正退于釜山。
既而明廷諸臣,有謂和議非策者。
會秀吉聞諸将攻晉州不克,大怒,命立攻下;俄而城破,竟殲其人民。
惟敬複見行長,責其負約;行長以明陽和而隐遣大軍對。
然秀吉方待惟敬來報,大興土木,建築宮殿,窮極壯麗,将以眩使者,且威諸藩。
明年,地震,城壞屋頹;明韓之使者皆至。
秀吉怒韓無禮,不令王子來謝,不見其使,但見明使者。
使者入内,見兵仗甚整,侍衛極衆,俄而幄啟,秀吉盛服出,使者惶伏,捧金印冕服以進。
秀吉戴冕披衣,意甚自得;及讀冊文至“封爾為日本國王”,乃知非王明也,面色驟變,擲冕服于地,且裂冊書,曰:“欲王則王,何待爾封哉?苟吾而王,如天皇何?”将誅行長及明使者,諸将谏救而止,即征兵十四萬西征。
方惟敬之議和也,朝鮮諸臣力劾李舜;李昖惑之,奪其爵位,貶為水兵,命文官代之。
李舜素得人心,将士多不服;及日艦載兵西來,統領令逆風拒戰,遂大敗逃散。
日軍登岸,立複進攻,數破重城。
李昖惶恐,再出奔。
時明使已返京,韓人告急,神宗得悉其情,逮捕石星,诏令邢玠、楊鎬為将,率大兵往援。
楊鎬将明韓之兵數十萬人,攻清正,圍之蔚山。
清正堅守,楊鎬斷其汲道,城中至殺馬飲溺。
會諸将進援,繞出楊鎬軍後,明軍倉皇退走;日軍追擊,又大破之,兵多逃散。
将士報功,各獻俘馘,秀吉命埋之,封以為“耳冢”。
自水師敗後,李昖複起李舜為統領,收集餘艦,邢玠知非水兵不能平亂,募江南水兵助之,勢稍複振,屢毀日艦,日軍雖勝,因不敢前進。
既而秀吉病殁,将士罷歸,李舜追擊,俘獲甚多,時西曆一五九九年也。
秀吉之用兵,受禍最深者,厥惟朝鮮。
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屋舍焚圮,死亡枕藉,凡七年之久。
受其害者,深恨日人,漸成為曆史上之習慣,牢不可破。
秀吉悉國内之師,竭府庫之力,不能越朝鮮一步,進攻中國;又不能得尺寸之地;其所得者,韓人之疾首痛心深惡日人而已。
又此役也,将士攜書籍良工歸者甚衆,書籍開日後江戶文學之漸,良工築日本工藝之基;但其代價,亦雲奢矣。
明廷援韓,喪師數十萬人,糜饷數百萬金,擾及全國,府庫為虛,其為朝鮮,抑為中國耶?設使不援朝鮮,坐視其被并吞,中國之損失,或不止此。
自此戰後,韓人甚為寒心,畏日殊甚。
及德川家康執政,遣使至韓,招令入聘。
國王以告明,求将練兵,明廷不許。
既而又以告,朝議聽其自主,于是複聘于日。
秀吉起自微賤,善于将兵,平定諸藩,仕至太政大臣;又能尊崇皇室,修築宮殿,複公卿采邑;更清量田地,除積年私産隐瞞之弊,規定賦率,占收入三分之二,成所謂“官二民一”之制。
此種賦稅,自今視之,甚為煩重;惟前于此時,毫無定額,收取多寡,惟上所欲,視此固有異耳。
秀吉嘗整齊圜法,開采金銀諸礦,制造貨币,民皆稱便。
又慮諸藩專橫,頒新令六條,禁其私自嫁娶,結盟樹黨,私自戰鬥,多蓄侍姬等,非無所見也。
方秀吉之病,置大老五人、中老三人、奉行五人,政務決于大老,瑣事斷于奉行;若大老奉行不協,由中老和之。
命前田利家輔其子秀賴,時年七歲。
秀吉已逝,家康專權,其勢日盛,遂開江戶幕府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