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中世紀之武人時代(1192—1606)
關燈
小
中
大
憤甚,火城内宅第;風助火勢,四出蔓延,屋舍殃及者,凡三萬餘區。
會長門之軍三萬來援,複戰大勝。
既而宗全勝元相繼病殁,兩軍猶戰争不已,後稍散歸,亂事漸平。
此役也,曆十有一年,皇室宮殿、公卿邸宅,多罹于火;書籍珍寶,蕩然無存;是為應仁(後土禦門年号)之亂。
将士歸郡,知幕府之無能為也,皆不納稅,據地自主;軍事和戰,随心所欲,殘虐人民,無人敢問;又複重稅養兵,兵數驟增,争奪土地,戰争繼起;乃收朝廷郡邑,奪公卿采地,以至朝臣俸祿皆絕,貧困日甚,每一朝見,衣冠亦相轉借。
故自一四六五年至一五八五年之間,無讓位之天皇。
蓋武人據地,以兵自恣,對于天皇多敬而遠之,若不關己事者;天皇失其威武尊嚴,天子之位,争者遂少。
前謂諸将分據皇邑,皆不納稅,府庫因之空虛,無力舉行大典。
當一四六五年,一〇三代後土禦門天皇受禅,以典禮不周,引為恨事。
及其崩也,費用不足,屍停暗室,曆四十四日之久,始得安葬。
其子後柏原嗣位,複不能行即位之禮。
越二十年,有僧徒獻金一萬,始克補行。
其後朝廷益窮,牆垣破壞,無資修補;磚瓦碎頹,不蔽風雨;殿前鬻茶,天皇身為肆主,謀什一蠅頭之利;又複時賜宸書,借求人民謝禮,暫充日用。
至上至尊之天皇,處于此境,亦可哀也。
于此紛擾時期,沿海将士,乃獎勵經商,借獲厚利。
商業最發達者,首推山口。
富商日多,幕府将軍,嘗借其資,豢養戰士。
借款而後,将軍與以權利,聽其自主;商民因得養兵自衛,建築城池,固守險要,借免兵禍,其地遂為全國中之世外桃源,居民日多,學子争集,其勢大盛。
亡命之徒,動于貿易之利,來至中國,冒險經商,間亦流為海盜。
當時明廷,無通商之律、規定稅率,無公使辦理交涉,無市舶所長劃一貨價及稽查來船;又不能約束國内奸民,一任濱海牟利之徒,主持其間,貨價不一,漲落無定。
其欠日人資者,“索之急,則以危言吓之,或以好言绐之”。
日人重喪其資,無所控訴,漸有仇視報複之行。
會濱海官吏,或繩奸民以法,或托故而奪其資;奸民不服,反與日人相結,襲其衣服,飾其旗幟,往來海岸,轉掠諸郡,遂釀成嘉靖年間倭寇之亂。
時明承平已久,人不知兵;及聞海警,主其事者,乃招募漁船,以資守望。
此等漁兵,遠見倭寇旗幟,争先逃匿,寇勢益張,登岸劫掠。
又明當時陸軍,統率無人,軍器朽窳,不能一戰。
倭寇來犯,不過六七十人,遂得蹂躏江浙,禍及福建廣東,如入無人之境。
幸俞大猷、戚繼光嚴備海防,号令統一,數戰破之,而日本内亂漸平,亡命者少,倭寇乃絕。
織田信長 幕府衰微,地方日亂,豪強攘奪,強淩弱,大并小,戰争相繼不絕。
苟利所在,雖叛上弑父,亦所不羞,史家亦謂之戰國時代。
其割據者,關東則有北條,上杉,武田,足利諸氏;近畿則有淺井,朝倉,齋藤,織田,德川,今川諸氏;中部則有山名,尼子,大内,毛利諸氏;奧羽則有伊達,葦名,南部,最上諸氏;九州則有菊池,少貳,大友,龍造寺,島津諸氏;四國則有細川,河野,長曾我部諸氏。
群雄之中,以織田信長為最強。
織田氏者,平氏裔也,居于尾張。
信長年少嗣位,豁達任俠,不修小節。
其傅作書自殺以谏;信長警惋自咎,親理國政;木下藤吉歸之。
藤吉,農家子也;幼而穎悟,長有大志;嘗出仕,甚見親信;左右嫉之,遂歸信長,信長因為改名羽柴秀吉。
既而今川氏來擊尾張,信長率兵,潛攻其營敗之。
時今川氏據領三河、駿河、遠江之地,威勢著于四鄰,信長破之,兵勢大振。
天皇聞其英武,賜以統一天下之密诏。
信長逐走齋藤氏而據其地,深結德川家康以為援。
先是,德川氏為今川氏所窘,嘗納家康為質;自今川氏敗後,家康執政,勢日強盛。
會京師有亂,将軍為其下所殺,其弟義昭來奔;信長禮之,奉以入京,讨平亂者。
于是嚴禁侵掠,人民安堵。
朝命以義昭為将軍。
信長尋還,應将軍之請,留羽柴秀吉護守京師。
複讨畿内諸将,滅之,威名日盛。
将軍隐忌其功,将欲除之;事洩,信長逐走義昭,足利氏遂亡。
時西曆一五七三年也。
&mdash&mdash室町幕府曆二百三十五年而亡。
羽柴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後來天皇賜姓豐臣) (四)三雄平亂(1573&mdash1606) 信長意欲統一國内,會關東能戰之群雄,相繼病殁,信長率家康諸将讨滅武田諸氏,而并其地。
東北一隅,遂不足憂,九州四國,相繼内附。
惟毛利氏據有中部,前将軍義昭歸之,勢甚強盛。
信長遣秀吉進擊,毛利氏率大軍拒戰。
秀吉請濟師,信長征諸國之兵,将親援之。
分兵先發,而自領衛兵百餘,趨京師,宿于本能寺。
部将明智光秀謀叛,回兵襲寺;信長之從者,守門力戰,多死傷;信長自知不免,縱火自焚死。
初,信長遇将士無禮,嘲谑嫚罵,習以為常。
嘗手掖光秀,抱其首曰:“好頭顱,可以代鼓。
”光秀慚憤。
既又許其幸臣,數年後可領滋賀。
滋賀,光秀邑也。
光秀懼罹禍,遂殺信長。
然信長豪邁豁達,長于兵略。
又知人善用,擢秀吉于仆役之中,将士争歸,故所向有功;且于全國鼎沸之日,能尊崇天皇,修複太廟,建設宮殿,還公卿邑地,以此人多稱之。
信長之死耗傳至,秀吉秘之議和,然後班師,徑讨光秀;諸将來會,光秀敗死,自舉兵以來,僅十有三日耳。
秀吉與将士會議,立信長之孫秀信為嗣,年甫三歲;其不服者,秀吉平之。
自此而後,信長遺将,威名無出秀吉上者,國内大權,悉歸秀吉。
既而信長之子信雄,與秀吉積不相能,兵事遂起;家康助之,久無勝負,乃和,罷兵。
秀吉因遣兵滅近畿之不服者,權勢日隆,遂請為關白。
初,秀吉起于微賤,将士鄙之,始附于平氏之裔,繼稱藤原氏之後,欲為征夷大将軍。
藤原氏有為之謀者曰:“按據故事,大将軍非源氏之後不可。
公稱藤原氏,宜即為關白。
”秀吉問:“何謂關白?”對曰:“位亞天子,統禦百官。
”秀吉喜甚,故有是請。
天皇許之;尋遷太政大臣,賜姓豐臣。
秀吉嘗招降九州,不服;遣兵二十萬伐之,水陸并進,攻拔諸城,将士争降。
師還,值已興工十五年之聚樂城告成,秀吉因大會将士,天皇、上皇、皇子、妃嫔,皆來參與;秀吉率文武扈從。
扈從者,新禮也。
既行享禮;明日,秀吉盛服而出,侍禦座之右,使諸将盟曰:“奉戴皇室,遵從關白。
違斯盟者,明神殛之!”天皇留跸五日,奉獻供億之殷,前古無此。
時關東北條氏不朝,秀吉讨之,将士景從;東北既平,國内大定,遂有征伐朝鮮之議。
自足利氏季世,日本國内,群雄紛擾,與朝鮮之交通中斷。
秀吉平定群雄,非能收将士采邑,夷為郡縣以治理之;不過使暫從命令耳。
此等好勇鬥狠之武士,逸居無事,易于叛亂;本其求利争地之心,征讨中韓之謀漸萌。
當時中國自倭寇亂後,明廷之無能為,昭著于日人耳目。
朝鮮既嘗為日屬,朝貢甚殷,元時反引蒙古入寇;日人雖幸獲勝利,仇恨之心,終未嘗泯。
秀吉自以“夢日而生,凡日光照臨之地,概當臣服”。
嘗大言曰:“征服朝鮮,則中國可服。
夫然,則三國為一。
”秀吉又懼天主教之勢日張,嘗毀其禮堂,驅逐其傳教徒。
然西海将士之信教者甚多,軍隊強悍,善用槍铳,留在國内,非豐臣氏之利,故遣之遠征,可借以殺教勢。
迨至戰争日烈,遣兵衆多,教徒雖占少數;但其初志,未嘗非欲假手他人而殺之也。
一五八七年,秀吉招朝鮮來朝,其王李昖弗應。
明年,複遣使往;朝鮮請先懲日本海盜之嘗寇其海岸者,而後報聘,使者許之。
一五九〇年,韓使來聘;時秀吉從征而歸,故不之見。
使者俟之五月,始一招見。
秀吉倨
會長門之軍三萬來援,複戰大勝。
既而宗全勝元相繼病殁,兩軍猶戰争不已,後稍散歸,亂事漸平。
此役也,曆十有一年,皇室宮殿、公卿邸宅,多罹于火;書籍珍寶,蕩然無存;是為應仁(後土禦門年号)之亂。
将士歸郡,知幕府之無能為也,皆不納稅,據地自主;軍事和戰,随心所欲,殘虐人民,無人敢問;又複重稅養兵,兵數驟增,争奪土地,戰争繼起;乃收朝廷郡邑,奪公卿采地,以至朝臣俸祿皆絕,貧困日甚,每一朝見,衣冠亦相轉借。
故自一四六五年至一五八五年之間,無讓位之天皇。
蓋武人據地,以兵自恣,對于天皇多敬而遠之,若不關己事者;天皇失其威武尊嚴,天子之位,争者遂少。
前謂諸将分據皇邑,皆不納稅,府庫因之空虛,無力舉行大典。
當一四六五年,一〇三代後土禦門天皇受禅,以典禮不周,引為恨事。
及其崩也,費用不足,屍停暗室,曆四十四日之久,始得安葬。
其子後柏原嗣位,複不能行即位之禮。
越二十年,有僧徒獻金一萬,始克補行。
其後朝廷益窮,牆垣破壞,無資修補;磚瓦碎頹,不蔽風雨;殿前鬻茶,天皇身為肆主,謀什一蠅頭之利;又複時賜宸書,借求人民謝禮,暫充日用。
至上至尊之天皇,處于此境,亦可哀也。
于此紛擾時期,沿海将士,乃獎勵經商,借獲厚利。
商業最發達者,首推山口。
富商日多,幕府将軍,嘗借其資,豢養戰士。
借款而後,将軍與以權利,聽其自主;商民因得養兵自衛,建築城池,固守險要,借免兵禍,其地遂為全國中之世外桃源,居民日多,學子争集,其勢大盛。
亡命之徒,動于貿易之利,來至中國,冒險經商,間亦流為海盜。
當時明廷,無通商之律、規定稅率,無公使辦理交涉,無市舶所長劃一貨價及稽查來船;又不能約束國内奸民,一任濱海牟利之徒,主持其間,貨價不一,漲落無定。
其欠日人資者,“索之急,則以危言吓之,或以好言绐之”。
日人重喪其資,無所控訴,漸有仇視報複之行。
會濱海官吏,或繩奸民以法,或托故而奪其資;奸民不服,反與日人相結,襲其衣服,飾其旗幟,往來海岸,轉掠諸郡,遂釀成嘉靖年間倭寇之亂。
時明承平已久,人不知兵;及聞海警,主其事者,乃招募漁船,以資守望。
此等漁兵,遠見倭寇旗幟,争先逃匿,寇勢益張,登岸劫掠。
又明當時陸軍,統率無人,軍器朽窳,不能一戰。
倭寇來犯,不過六七十人,遂得蹂躏江浙,禍及福建廣東,如入無人之境。
幸俞大猷、戚繼光嚴備海防,号令統一,數戰破之,而日本内亂漸平,亡命者少,倭寇乃絕。
織田信長 幕府衰微,地方日亂,豪強攘奪,強淩弱,大并小,戰争相繼不絕。
苟利所在,雖叛上弑父,亦所不羞,史家亦謂之戰國時代。
其割據者,關東則有北條,上杉,武田,足利諸氏;近畿則有淺井,朝倉,齋藤,織田,德川,今川諸氏;中部則有山名,尼子,大内,毛利諸氏;奧羽則有伊達,葦名,南部,最上諸氏;九州則有菊池,少貳,大友,龍造寺,島津諸氏;四國則有細川,河野,長曾我部諸氏。
群雄之中,以織田信長為最強。
織田氏者,平氏裔也,居于尾張。
信長年少嗣位,豁達任俠,不修小節。
其傅作書自殺以谏;信長警惋自咎,親理國政;木下藤吉歸之。
藤吉,農家子也;幼而穎悟,長有大志;嘗出仕,甚見親信;左右嫉之,遂歸信長,信長因為改名羽柴秀吉。
既而今川氏來擊尾張,信長率兵,潛攻其營敗之。
時今川氏據領三河、駿河、遠江之地,威勢著于四鄰,信長破之,兵勢大振。
天皇聞其英武,賜以統一天下之密诏。
信長逐走齋藤氏而據其地,深結德川家康以為援。
先是,德川氏為今川氏所窘,嘗納家康為質;自今川氏敗後,家康執政,勢日強盛。
會京師有亂,将軍為其下所殺,其弟義昭來奔;信長禮之,奉以入京,讨平亂者。
于是嚴禁侵掠,人民安堵。
朝命以義昭為将軍。
信長尋還,應将軍之請,留羽柴秀吉護守京師。
複讨畿内諸将,滅之,威名日盛。
将軍隐忌其功,将欲除之;事洩,信長逐走義昭,足利氏遂亡。
時西曆一五七三年也。
&mdash&mdash室町幕府曆二百三十五年而亡。
羽柴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後來天皇賜姓豐臣) (四)三雄平亂(1573&mdash1606) 信長意欲統一國内,會關東能戰之群雄,相繼病殁,信長率家康諸将讨滅武田諸氏,而并其地。
東北一隅,遂不足憂,九州四國,相繼内附。
惟毛利氏據有中部,前将軍義昭歸之,勢甚強盛。
信長遣秀吉進擊,毛利氏率大軍拒戰。
秀吉請濟師,信長征諸國之兵,将親援之。
分兵先發,而自領衛兵百餘,趨京師,宿于本能寺。
部将明智光秀謀叛,回兵襲寺;信長之從者,守門力戰,多死傷;信長自知不免,縱火自焚死。
初,信長遇将士無禮,嘲谑嫚罵,習以為常。
嘗手掖光秀,抱其首曰:“好頭顱,可以代鼓。
”光秀慚憤。
既又許其幸臣,數年後可領滋賀。
滋賀,光秀邑也。
光秀懼罹禍,遂殺信長。
然信長豪邁豁達,長于兵略。
又知人善用,擢秀吉于仆役之中,将士争歸,故所向有功;且于全國鼎沸之日,能尊崇天皇,修複太廟,建設宮殿,還公卿邑地,以此人多稱之。
信長之死耗傳至,秀吉秘之議和,然後班師,徑讨光秀;諸将來會,光秀敗死,自舉兵以來,僅十有三日耳。
秀吉與将士會議,立信長之孫秀信為嗣,年甫三歲;其不服者,秀吉平之。
自此而後,信長遺将,威名無出秀吉上者,國内大權,悉歸秀吉。
既而信長之子信雄,與秀吉積不相能,兵事遂起;家康助之,久無勝負,乃和,罷兵。
秀吉因遣兵滅近畿之不服者,權勢日隆,遂請為關白。
初,秀吉起于微賤,将士鄙之,始附于平氏之裔,繼稱藤原氏之後,欲為征夷大将軍。
藤原氏有為之謀者曰:“按據故事,大将軍非源氏之後不可。
公稱藤原氏,宜即為關白。
”秀吉問:“何謂關白?”對曰:“位亞天子,統禦百官。
”秀吉喜甚,故有是請。
天皇許之;尋遷太政大臣,賜姓豐臣。
秀吉嘗招降九州,不服;遣兵二十萬伐之,水陸并進,攻拔諸城,将士争降。
師還,值已興工十五年之聚樂城告成,秀吉因大會将士,天皇、上皇、皇子、妃嫔,皆來參與;秀吉率文武扈從。
扈從者,新禮也。
既行享禮;明日,秀吉盛服而出,侍禦座之右,使諸将盟曰:“奉戴皇室,遵從關白。
違斯盟者,明神殛之!”天皇留跸五日,奉獻供億之殷,前古無此。
時關東北條氏不朝,秀吉讨之,将士景從;東北既平,國内大定,遂有征伐朝鮮之議。
自足利氏季世,日本國内,群雄紛擾,與朝鮮之交通中斷。
秀吉平定群雄,非能收将士采邑,夷為郡縣以治理之;不過使暫從命令耳。
此等好勇鬥狠之武士,逸居無事,易于叛亂;本其求利争地之心,征讨中韓之謀漸萌。
當時中國自倭寇亂後,明廷之無能為,昭著于日人耳目。
朝鮮既嘗為日屬,朝貢甚殷,元時反引蒙古入寇;日人雖幸獲勝利,仇恨之心,終未嘗泯。
秀吉自以“夢日而生,凡日光照臨之地,概當臣服”。
嘗大言曰:“征服朝鮮,則中國可服。
夫然,則三國為一。
”秀吉又懼天主教之勢日張,嘗毀其禮堂,驅逐其傳教徒。
然西海将士之信教者甚多,軍隊強悍,善用槍铳,留在國内,非豐臣氏之利,故遣之遠征,可借以殺教勢。
迨至戰争日烈,遣兵衆多,教徒雖占少數;但其初志,未嘗非欲假手他人而殺之也。
一五八七年,秀吉招朝鮮來朝,其王李昖弗應。
明年,複遣使往;朝鮮請先懲日本海盜之嘗寇其海岸者,而後報聘,使者許之。
一五九〇年,韓使來聘;時秀吉從征而歸,故不之見。
使者俟之五月,始一招見。
秀吉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