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藤原氏之專橫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
關燈
小
中
大
連任。
會關白為郡守某奏請,天皇不許。
藤原氏公卿相率罷歸,天皇止之不得,始許其請。
然今昔相形,斯足見藤原氏之衰矣。
天皇在位五年,禅位太子,退居院中以聽理政事,是為“院政”之始。
源氏坐鎮關東,及一〇八八年而出羽酋長又作亂。
賴義之子義家,出兵讨之,反為所敗;會其弟來自京師,戮力助戰,曆三年之久而亂始平,是為後三年之役。
方亂之始作也,朝廷置若罔聞;迨其平定,義家奏請賞赉有功之戰士,而朝議謂其私戰,力拒其請。
義家乃傾家資以犒将士,将士感恩,鹹樂為之戰。
于是關東武士,皆附于源氏。
鳥羽天皇 後三條天皇設立院政之後,嗣君遂視為成例,在位不久,即讓位于愛子,而己實握政權。
但當時天皇,猶是藤原氏執政時孤立無權之天皇耳。
至七十四代鳥羽天皇已讓位于子崇德天皇,而己則雖剃發,猶在院聽政。
忽父子不洽,乃強天皇去位,更立己子近衛天皇。
近衛崩,崇德上皇欲立其子,鳥羽法皇不從,又立己子後白河天皇。
明年,法皇崩,崇德赴殓,及門,門者稱遺诏以拒之。
于是上皇大恚,還宮,敕武臣源為義、平忠正入援;而後白河天皇亦托法皇遺旨,招平清盛、源義朝為助以相抗。
&mdash&mdash清盛,忠正侄;義朝,為義子也。
為義進策于崇德及朝臣曰:“兵少城卑,無險據守,請即南狩!戰苟不利,可奔關東。
”不從。
其子為朝又請早攻大内,夜取天皇,奉上皇代之;又不從。
既戰,義朝因風縱火,衆不能禦,遂奔。
上皇出逃,剃發為僧;清盛以素惡其叔忠正,遂借亂殺之,而義朝亦殺其父為義。
斯役也,上自皇室,下及武人,各置黨羽,争權奪利,不惜骨肉相殘,父子相殺,亦雲甚矣!時保元元年,一一五六年也。
源義朝 源義朝之功,在平清盛之上,而天皇及朝臣,鄙其粗暴無禮,論功賞賜,反不及清盛。
會義朝求婚于朝臣藤原通憲,通憲鄙之,不許,而為其子娶于清盛,義朝聞之,大怒,隐欲報之。
二條天皇即位,藤原氏有謀亂者,引義朝為黨;偵清盛遠出,乃舉兵,幽上皇,遷天皇,使人監之。
會其黨分裂,天皇逃逸,平氏迎入其第;上皇則遁入寺内。
清盛于途中聞變,懼甚。
其長子重盛請奉命進讨,從之。
時源氏兵在京者少;然平氏卒至,将士素聞源氏能戰,見其旌旗,有色動者;重盛勉勵之,軍心稍安。
及戰,平氏初敗;會源氏矢盡,人馬皆傷,卒敗走。
義朝将之關東,途為其下所殺;關東戰士來歸者,遂皆散去。
義朝之子義平,勇士也,變服入京,謀複父仇;終被擒斬。
獨義朝之第三子賴朝,為平氏所虜,其将謂之曰:“若欲活乎?”曰:“然,父兄皆亡,非吾誰祀先祖者?”異之,以告清盛繼母;繼母固請宥之,乃流賴朝于伊豆。
&mdash&mdash伊豆僻居遠方,其郡守素忠于平氏者也。
又義朝有妾曰常磐,美豔絕倫,攜幼子三人,遠逃南方,隐山林中。
清盛求之不獲,乃系其母以招之;常磐素孝,聞之乃出。
清盛即納為妾;三子因得不死,置于僧寺。
平清盛 源氏既衰,清盛獨攬政權。
一一六六年,六條天皇嗣位,進為太政大臣;增賜采邑,其面積半國内可耕之地。
歲入驟多,養兵益衆,勢力日強。
尋勸六條天皇讓位于高倉天皇;又效藤原氏故事,進女于宮中。
其子嘗出獵,途遇攝政大臣,徑前突其衛;大臣之從者因曳之下馬。
清盛怒甚,觇攝政出,使武士毀其車,并傷其從者。
後其女之在宮中者有妊,清盛冀其生男,為親禱于神;既而所生果男也,清盛喜甚。
當時平氏一族,為公卿者,十六人,得升殿者,三十餘人,其他京官郡守,六十餘人;而長子重盛為左将軍,次子宗盛為右将軍。
先是自平氏代藤原氏專政,藤原氏一族,深惡清盛,屢謀恢複,皆謀洩事敗。
而後白河上皇尚在院聽政,嘗與其謀會延曆寺僧以與興福寺有隙,遂興兵戎,火其堂宇。
京師流言,有謂上皇诏僧徒讨平氏者;清盛信之,聚兵自衛。
上皇親臨其第,将慰谕之,拒而不見。
由是朝廷賞罰,一以清盛之喜怒為之。
上皇積不能平,乃削發為僧,号稱法皇。
至是藤原氏有求為大将者,不得,與法皇謀誅平氏,事洩。
清盛遣兵收謀己者,将遂幽法皇;其長子極谏,乃止。
于是法皇、平氏,益相猜忌。
俄而重盛病殁,法皇謀收其兵;清盛遂率兵至京,幽法皇于殿中,而貶戮其親臣。
一一八一年,清盛之女所生之安德天皇嗣位,年方三歲。
清盛身為外戚,一時橫戾尤甚。
然清盛專橫,謀之者益亟。
高倉天皇讓位之年,賴政奉以仁王起兵,檄令
會關白為郡守某奏請,天皇不許。
藤原氏公卿相率罷歸,天皇止之不得,始許其請。
然今昔相形,斯足見藤原氏之衰矣。
天皇在位五年,禅位太子,退居院中以聽理政事,是為“院政”之始。
源氏坐鎮關東,及一〇八八年而出羽酋長又作亂。
賴義之子義家,出兵讨之,反為所敗;會其弟來自京師,戮力助戰,曆三年之久而亂始平,是為後三年之役。
方亂之始作也,朝廷置若罔聞;迨其平定,義家奏請賞赉有功之戰士,而朝議謂其私戰,力拒其請。
義家乃傾家資以犒将士,将士感恩,鹹樂為之戰。
于是關東武士,皆附于源氏。
鳥羽天皇 後三條天皇設立院政之後,嗣君遂視為成例,在位不久,即讓位于愛子,而己實握政權。
但當時天皇,猶是藤原氏執政時孤立無權之天皇耳。
至七十四代鳥羽天皇已讓位于子崇德天皇,而己則雖剃發,猶在院聽政。
忽父子不洽,乃強天皇去位,更立己子近衛天皇。
近衛崩,崇德上皇欲立其子,鳥羽法皇不從,又立己子後白河天皇。
明年,法皇崩,崇德赴殓,及門,門者稱遺诏以拒之。
于是上皇大恚,還宮,敕武臣源為義、平忠正入援;而後白河天皇亦托法皇遺旨,招平清盛、源義朝為助以相抗。
&mdash&mdash清盛,忠正侄;義朝,為義子也。
為義進策于崇德及朝臣曰:“兵少城卑,無險據守,請即南狩!戰苟不利,可奔關東。
”不從。
其子為朝又請早攻大内,夜取天皇,奉上皇代之;又不從。
既戰,義朝因風縱火,衆不能禦,遂奔。
上皇出逃,剃發為僧;清盛以素惡其叔忠正,遂借亂殺之,而義朝亦殺其父為義。
斯役也,上自皇室,下及武人,各置黨羽,争權奪利,不惜骨肉相殘,父子相殺,亦雲甚矣!時保元元年,一一五六年也。
源義朝 源義朝之功,在平清盛之上,而天皇及朝臣,鄙其粗暴無禮,論功賞賜,反不及清盛。
會義朝求婚于朝臣藤原通憲,通憲鄙之,不許,而為其子娶于清盛,義朝聞之,大怒,隐欲報之。
二條天皇即位,藤原氏有謀亂者,引義朝為黨;偵清盛遠出,乃舉兵,幽上皇,遷天皇,使人監之。
會其黨分裂,天皇逃逸,平氏迎入其第;上皇則遁入寺内。
清盛于途中聞變,懼甚。
其長子重盛請奉命進讨,從之。
時源氏兵在京者少;然平氏卒至,将士素聞源氏能戰,見其旌旗,有色動者;重盛勉勵之,軍心稍安。
及戰,平氏初敗;會源氏矢盡,人馬皆傷,卒敗走。
義朝将之關東,途為其下所殺;關東戰士來歸者,遂皆散去。
義朝之子義平,勇士也,變服入京,謀複父仇;終被擒斬。
獨義朝之第三子賴朝,為平氏所虜,其将謂之曰:“若欲活乎?”曰:“然,父兄皆亡,非吾誰祀先祖者?”異之,以告清盛繼母;繼母固請宥之,乃流賴朝于伊豆。
&mdash&mdash伊豆僻居遠方,其郡守素忠于平氏者也。
又義朝有妾曰常磐,美豔絕倫,攜幼子三人,遠逃南方,隐山林中。
清盛求之不獲,乃系其母以招之;常磐素孝,聞之乃出。
清盛即納為妾;三子因得不死,置于僧寺。
平清盛 源氏既衰,清盛獨攬政權。
一一六六年,六條天皇嗣位,進為太政大臣;增賜采邑,其面積半國内可耕之地。
歲入驟多,養兵益衆,勢力日強。
尋勸六條天皇讓位于高倉天皇;又效藤原氏故事,進女于宮中。
其子嘗出獵,途遇攝政大臣,徑前突其衛;大臣之從者因曳之下馬。
清盛怒甚,觇攝政出,使武士毀其車,并傷其從者。
後其女之在宮中者有妊,清盛冀其生男,為親禱于神;既而所生果男也,清盛喜甚。
當時平氏一族,為公卿者,十六人,得升殿者,三十餘人,其他京官郡守,六十餘人;而長子重盛為左将軍,次子宗盛為右将軍。
先是自平氏代藤原氏專政,藤原氏一族,深惡清盛,屢謀恢複,皆謀洩事敗。
而後白河上皇尚在院聽政,嘗與其謀會延曆寺僧以與興福寺有隙,遂興兵戎,火其堂宇。
京師流言,有謂上皇诏僧徒讨平氏者;清盛信之,聚兵自衛。
上皇親臨其第,将慰谕之,拒而不見。
由是朝廷賞罰,一以清盛之喜怒為之。
上皇積不能平,乃削發為僧,号稱法皇。
至是藤原氏有求為大将者,不得,與法皇謀誅平氏,事洩。
清盛遣兵收謀己者,将遂幽法皇;其長子極谏,乃止。
于是法皇、平氏,益相猜忌。
俄而重盛病殁,法皇謀收其兵;清盛遂率兵至京,幽法皇于殿中,而貶戮其親臣。
一一八一年,清盛之女所生之安德天皇嗣位,年方三歲。
清盛身為外戚,一時橫戾尤甚。
然清盛專橫,謀之者益亟。
高倉天皇讓位之年,賴政奉以仁王起兵,檄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