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藤原氏之專橫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

關燈
先是中臣鐮足以佐中大兄誅蘇我氏父子有功,孝德即位,遂進為内臣,贊助改革,并賜紫冠,增益采地。

    及天智嗣位,建制度,立法律,又多出鐮足之謀,寵眷日隆。

    鐮足病時,天皇躬幸其第,進其官階,賜姓藤原;俄而卒,賜赙尤厚。

    鐮足博學多能,于重文輕武之改革時代,身為文官,威權隆重;已卒,遂由其子不比繼之。

    不比精通經典,甚得信任。

    嘗奉命纂撰律令&mdash&mdash所謂《大寶律令》也;後又奉敕修改之。

    四十二代文武天皇且納其女為妃,外姓得為外戚自此始;殁後,贈太政大臣。

    不比有子四人,以房前一支為最盛,世稱北家。

    傳至冬嗣,其女為妃,生皇子道康;天皇愛之,诏廢太子,立之為嗣,是即五十五代文德天皇。

    而冬嗣之子良房,繼父執政,遂以八五七年,遷太政大臣。

    太政大臣者,當時之最高官吏,惟皇族親王得膺任命;其以外姓受此職蓋自此始。

    文德納良房女為妃,生一子。

    時文德已有三子,其長子精于詩歌,博學多識,文德愛之,欲立為太子;但非藤原氏之女所出,憚于良房,終不敢立。

    文德薨後,藤原氏女所出之皇子嗣位,是為清和天皇;時年八歲,無知無能,政權概歸良房。

    及天皇稍長,诏敕良房總攝萬機,而良房已久握其權矣。

    自此以往,迄一〇六九年,前後二百餘載,日本政府之執大權者,非天照女神之子孫,乃外戚藤原氏。

    當時天皇之能在位者,皆藤原氏女所生之皇子,其數十有五,而讓位者占其八。

    其故或為權臣所誘迫;或以不能有為,憤而為僧。

    于是,天皇讓位益成為一種牢不可破之習慣;其得不去者,大抵年少夭亡,或甘若木偶,不為藤原氏所惡耳。

    至藤原氏之所以能如此操縱者,以當時無立儲定例,太子廢立決于天皇。

    藤原氏既為外戚,天皇之妃固欲立其子,而太後又黨于母家,于是上迫于母命,下憐其妻妾;外則藤原氏之權,自足以廢立;天皇遂不得不安于舊規,而以其權歸于藤原氏矣。

    陽成天皇時,藤原基經攝政,謂天皇年幼,狎及群小,逐其侍者;有複歸者,竟令人殺之。

    天皇意不能忍,相惡益甚。

    于是基經謀廢立,會公卿議之;久不能決。

    藤原氏有起立者,厲聲言于衆曰:“廢立之事,一言而決耳。

    不從太政大臣議者,即誅之。

    ”衆不複言,議遂定,更立光孝天皇。

    光孝即位,诏議太政大臣之權;博士善于逢迎者,奏請“百官奏事,必先谘禀太政大臣,然後奏聞”。

    天皇從之。

    自是百官奏事,非基經之意,不能上達;所诏可者,皆基經所奏,所謂天皇,實太政大臣為之耳。

    光孝疾時,欲立其愛子而不敢言。

    會基經入奏,請建皇嗣。

    光孝乃曰:“将公言是從。

    ”基經已知其意,因請立之。

    光孝欣然召其愛子,至則執其手而泣曰:“大臣恩重,汝毋忘之!”俄而崩。

    太子即位,是為宇多天皇,因诏群臣曰:“政事萬機,概關白于太政大臣。

    ”“關白”之稱又自基經始&mdash&mdash時八八八年也。

     中臣鐮足 藤原氏專橫已甚,六十代醍醐天皇與上皇深惡之,引用菅原道真以殺藤原氏之勢。

    道真者,其先世為文官,族望不下藤原;至道真博學能詩,才思超絕;嘗纂國史,進授參議,遷右大臣,與藤原氏共執國政。

    天皇重之,密召至宮,欲授以關白。

    道真畏藤原氏,固辭不受;且曰:“無事招臣;嫉臣者衆,敢以死辭。

    ”因賦詩見志;天皇賜衣而罷。

    藤原氏聞之,相與聚謀,共谮道真将謀廢立。

    天皇怒甚,诏貶道真。

    于是上皇知之,親往皇宮,将白其冤,而藤原氏戒門者弗納,菅原一族,終坐流廢。

    道真之在流所,身不免于饑寒,憤懑抑郁,悉發而為吟詠,辭意悲苦,可歌可泣;遂不數年而薨。

    菅原氏既亡,朝廷政權,益集于藤原氏。

    當時文學之士,複多出其門,撰律令者有之,纂國史者有之,善詩歌者有之,位皆為公卿;當蝦夷亂時,大将亦出其門;重要官吏,鹹出一族,故權勢益張。

    六十二代村上天皇,嘗欲立其愛子;藤原關白謂其母非藤原氏女,賤,不得立,以至天皇舉動,皆被偵視。

    六十三代冷泉天皇,嘗獨入室内,欲玩玉玺,方将啟函,司機密文書之藤原兼家突入奪之,聲色俱厲;帝驚悸成疾,因迫而讓位。

    是時兼家之兄兼通為太政大臣,求為關白;圓融天皇許之。

    其家之富厚過于皇室,宅第僭拟官阙;人民無敢犯者,因為之語曰:“甯投虎口,勿觸執政口。

    ”兼家又與其兄争權;會聞其疾甚,揚言于衆曰:“吾将為關白。

    ”遽入朝請。

    車過其兄之第,兼通以為視己也;久之不至,且聞其說,大怒,奮起入朝,請以其所親信之賴忠代己。

    複奏兼家謀叛,顧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