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與其地理上之影響

關燈
夷為産麥豆之區;本州重要産品,為米棉絲麥等;九州四國天氣和暖,尤宜于米棉煙草。

    惟土地狹隘,可耕者又少,所産谷類,不足以供養人民;又以不适豢牧,故畜産極不發達。

    馬身頗小,不足以供馳驅;牛僅為耕種之用;羊屬尤少;惟犬貓較多。

    野獸之中,狐狼最夥。

    朝鮮境内,家畜推雞犬豕馬牛驢為盛,其南部所産者,尤負盛名。

    山中多虎,力大而猛,人民之居近山者,常為所噬;亦間有獵之以為生者。

    虎皮豐厚,價值昂貴,肉可以為食,骨可以為藥。

    次于虎者為熊鹿,亦負盛名。

    農産,米麥豆等為輸出要品。

    台灣之地,宜于米茶豆等;近更疏浚水利,開拓荒地,産米之量,歲歲增進。

    台北各廳,凡斜傾之丘陵,灌溉困難之區,皆為茶園。

    全島位置氣候,尤适于甘蔗;當局力與援助,設立試驗場等,種植日良,出産日多。

    龍眼、樟腦,亦為本島重要産品。

    先是畜産不甚發達;由官吏力為提倡,洋豚、印度牛等,因以輸入,蕃殖繁衍,其前途未可量也。

     日本海岸屈曲,小島林立,而溫流又環繞沿海兩岸,鱗介之類因而繁盛。

    人民之居近海岸者,習聞波濤之吼聲,慣見舟楫之破浪,幼而遊泳,沒水取魚,恬不為怪,故從事于漁業者甚多,漁業遂為重要職業,魚肉更為家常食品。

    自明治以來,漁船構造,日益進步;而琉球、台灣、澎湖、庫頁,魚産豐富之區,相繼收為己有,故業漁者增至一百五十萬人以上。

    此輩習于駕舟,雖在驚波駭浪之中,視之無異于陸居;故有所謂“天生水手”之稱,其技能之優,有足多者。

    又日本自古以農立國,農為重要職業,今耕種者猶多;專治桑蠶茶棉者,數逾百萬。

    惟人口增進極速,而土地有限,苦于不能更事擴充。

    明治中葉以後,工業益進,作工于工場者日增。

    歐戰時更為發達,貿易額随之俱長,而經商者日益衆。

     日本島數三千,彼此相距,僅有一水之隔,小舟可以往來;因交通便易,而風俗言語、思想習慣,無大徑庭,俨然純一之民族也。

    地多湖泊,氣候适宜,草木茂美,山川明秀,故人民富于美觀,美術圖畫,殊為發達。

    其移居于國外者,愛念故鄉之心,亦甚堅強。

    又以其地位孤立海中,惟本州南隅、九州西岸,中隔海峽與朝鮮相對,在昔航海之術未精,異國人民,怵于風濤之險,不易侵入,一姓君主,遂得繩繩相繼,居人因有自負之心,頗借以發其忠君愛國之念。

    然其舟楫亦常往來大陸,我中國之學術、政治、曆史、文學、技能,因以輸入,明治前之日本,一大陸化之日本也。

    明治以來,日本與大陸之交涉,日益密切而糾紛,其侵略政策,亦由其地位使之然欤! 前文所雲可耕之地,約占全島三分之一,以此為比例,則日本當推為世界人口最密之國之一。

    但其殖民之能力,苟以之與英人相較,迥乎不及,故自得台灣朝鮮等地後,政府鼓勵殖民,而移居者,寥寥無幾。

    其在美國及澳大利亞者,以黃白人種生活程度之各異,多招仇視。

    今美國已禁其勞動界入境;人口問題,誠為今日日本最大之問題,亦最難解決之問題也。

    野心之政治家,固嘗欲侵略我中國,壟斷其權利;但不過引起吾人之惡感,為全世界所共惡而已。

    侵略政策,已歸失敗,其暫可解決者,惟有擴張工業,以工立國之一途;近已從事于此。

    前謂川流甚急,無舟楫之利,但已利用之發電以制造貨物;沙礫山地,亦已培植森林。

    然仍有不能解決者,工業發達之後,市場必在大陸,民間食物,亦必來自大陸,日人之生命财産,将皆系于大陸民族之手,殊非細事耳。

    更進而言之,煤、鐵、原料三者為工業之母,而日本皆不足,必賴大陸供給,尤以鐵與原料為甚;海上輸運,則恃海軍保護;日本海軍,今固甚強,其奈大陸之惡感何?吾人殊惜其不能與誠心中國互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