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與其地理上之影響

關燈
日本居太平洋西部,當亞洲大陸之東;北界俄屬岡劄德加半島,狀如長蛇,蜿蜒而南,迄南洋群島,長約七千裡。

    中部為日本群島,島數約近三千;其大者為蝦夷、九州、本州、四國四島。

    蝦夷在北,中有阿奴Ainu土人;今皆馴服,日人遷居其地者日衆。

    南部函館,昔時美俄商貨往來,萃集于此。

    其南本州,四島中之最大者,國都東京在焉;地勢平衍,民物殷阜,政治、文化之中心也。

    舊都西京(即京都),僻近西隅,街市整列,名迹林立。

    橫濱、大阪、神戶為重要商埠,輪舶麕集。

    南端下關(即馬關),隔海與九州相對。

    九州海岸屈曲,附近小島星羅棋布;長崎在其西端,港闊水深,自我國往日東部者率取道于此。

    九州西北為四國,則四島中之最小者。

    九州之南,有琉球群島,散處海中,若長帶形;位當我江蘇、浙江、福建之東,為自三省東航者之沖要地;本我屬國,惜已并于日本。

    迤逦而南,至台灣,台灣之西,即澎湖列島,實我福建門戶也;中日戰後,亦皆由我國割讓于日。

    蝦夷之北,為千島,與岡劄德加半島遙遙相望;當明治初年,日俄争為己屬,交涉久之,乃以庫頁島歸俄,千島歸日。

    日俄戰争之後,俄又割庫頁島南半與之。

    其地寒冷,居民稀少,而漁業尚盛。

    本州之西,朝鮮半島,舊亦我屬國也;曆中日、日俄兩次戰争之後,初為日屬,一九一〇年,卒歸并焉。

    其面積約當日本群島之半;由是日本領土,西隔圖們江、鴨綠江,而與我為鄰。

    且自日俄戰後,我之旅順大連,由俄轉租于日;南滿安奉鐵道,亦移轉而握于日人之手,東三省之主權,不啻與日共之。

    日本東南,有小笠原群島,于明治時,日本收為己屬。

    歐戰之後赤道北之德屬馬利亞納群島、加羅林列島,歸其管治,日本勢力遂益伸入于太平洋中。

     日本本部為庫頁、昆侖兩山脈所構成:庫頁,自北渡海而南,昆侖,自我福建渡海而北,山巒重疊,地勢高低往往懸殊。

    山之最高者曰富士。

    其巅積雪,一白如銀,自海上望之,出沒雲間;旭日破曉,則現黃金色。

    太平洋沿海之高峰,多屬火山。

    據近日調查,火山之猶活動者,為數十九,熄滅者,約三百餘。

    每歲地震平均計算,共五百餘次,往往毀屋傷人,為害甚烈。

    一九二三年,東京地震,損失之大,尤屬可驚。

    統計全島,山地約占面積三分之二,沙礫散布,溶石猶存;可耕之地,不足三分之一。

    且以地面狹長,河流無曲折之勢;高山又直列于中,自高趨下,水流極速,一瀉無餘,故無舟楫之利。

    惟火山左近,溫泉甚多,沐者可療癞疾。

    湖之負盛名者,首推琵琶湖,在西京之東;綠樹蓊郁,清波淪漪,遊客争集焉。

    朝鮮台灣亦多山地。

    朝鮮山巅,猶有火山遺迹,惟久不噴發耳。

     日本南部受赤道黑潮之溫流,北部受寒帶之冰流,中有高山起伏,故氣候随地變異。

    千島、庫頁緯度已高,夏短冬長;嚴寒之日,北風砭骨,玄冰助威。

    蝦夷受冰流影響,地亦苦寒;每當九月之初,西北冷風,自西伯利亞而來,勢極兇猛,摧草落葉,地凍水冰,霜雪偕至;直待來春三月,方稍和暖。

    黑潮自呂宋而來,環繞琉球、九州、四國以至本州。

    本州東岸,冷風所不能及,氣候和煦,冬少冰雪;時有貿易風夾雨而來,一歲之中,降雨常至一百五十餘日。

    西岸則受冷風影響,霜雪較多;中部風為山阻,氣候少變。

    朝鮮南部,天朗氣爽,冬令寒甚;漢江冰凍,常逾三月。

    惟春秋二季,草木暢茂,天氣溫和,為一歲中之安樂時節;一入夏季,高山蔽風,内地又苦旱熱,炙人肌膚。

    台灣地跨熱帶,暑期長而寒期短;自四月至十月之間為暑期,氣候熱甚;寒期略和。

    又台北山巅,間見白雪;台南暑期,時常陰雨,氣候尤熱。

     物産随氣候而異;草木極其繁茂,凡三帶植物皆有之。

    就中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