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葉翹學識淵博,質樸正直,閩主王璘選拔他為福王友,王昶以師傅之禮待他,從他那裡得到的補益甚多,宮中都稱他為“國翁”。
王昶繼位後,驕傲放縱,不與葉翹商議國家大事。
一天早上,王昶正在辦公,葉翹穿着道士的服裝快步走出門去,王昶叫回葉翹,行禮說:“軍國事務繁重,很久沒有聽取你的意見,是孤家的過錯。
”葉翹伏地叩頭說:“老臣輔佐國家無方,緻使陛下即位以來沒有任何一點善政可以稱道,希望讓我告老回鄉。
”王昶說:“先帝把孤家囑托給您,政令不善,您應極力進言,怎能丢下孤家就走?”賞賜給他許多金帛加以寬慰勸解,讓葉翹複位。
王昶的元妃是李氏,而王昶寵愛李春燕,對李氏很冷淡。
葉翹進谏說:“李夫人是先帝的外甥女,按禮法聘娶的,怎能因新歡而丢開她?”王昶很不高興,将葉翹貶回永泰,葉翹壽滿而終。
後唐任命馬全節為橫海留後。
後唐末帝李從珂嘉獎馬全節的功勳,将馬全節召至朝廷。
劉延朗索求賄賂,馬全節無物可給。
劉延朗想任命馬全節為绛州刺史,引起大家議論紛紛,于是任命馬全節為橫海留後。
十二月,唐以馮道為司空。
時久無正拜三公者,朝議疑其職事,盧文紀欲令掌祭祀掃除。
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何憚焉?”既而文紀自知不可,乃止。
閩以陳守元為天師。
閩主賜陳守元号天師,信重之,更易将相,刑罰選舉,皆與之議。
守元受賂請托,言無不從,其門如市。
丙申(936) 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
閩主昶通文元年。
是歲,唐亡晉興,凡五國三鎮。
春正月,唐以呂琦為禦史中丞。
唐主以千春節置酒,晉國長公主上壽畢,辭歸晉陽。
唐主醉曰:“何不且留?遽歸,欲與石郎反邪?”石敬瑭聞之益懼,盡收其貨之在洛陽及諸道者歸晉陽,托言以助軍費,人皆知其有異志。
唐主夜與近臣從容語曰:“石郎于朕至親,無可疑者。
但流言不息,萬一失歡,何以解之?”皆不對。
端明殿學士李崧退謂同僚呂琦曰:“吾輩受恩深厚,豈得自同衆人,一概觀望邪?計将安出?”琦曰:“河東若有異謀,必結契丹為援。
契丹屢求和親,但求荝剌等未獲,故未成耳。
今誠歸荝剌等,歲以禮币十餘萬缗遺之,彼必歡然承命。
如此,則河東雖欲陸梁,無能為矣。
”崧曰:“此吾志也。
然錢谷皆出三司,宜更與張相謀之。
”遂告張延朗。
延朗曰:“如學士計,不惟可以制河東,亦省邊費之什九。
十二月,後唐任命馮道為司空。
當時,很久沒人正式封拜為三公,朝廷商議疑慮三公的職事,盧文紀想讓此職執掌祭祀掃除。
馮道聽到消息後說:“司空是負責掃除的職務,我怕什麼呢?”不久,盧文紀自知不妥,于是擱置不提。
閩國封陳守元為天師。
閩主王昶賜給陳守元天師的稱号,對他信任倚重,任免将相、實行刑罰、選士任官,都與陳守元商量。
陳守元接受賄賂請托,言無不從,門庭若市。
後晉高祖 丙申(936) 後唐末帝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後,為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
閩主王昶通文元年。
這一年,後唐滅亡,後晉興起,共五個國家、三個藩鎮。
春正月,後唐任命呂琦為禦史中丞。
後唐末帝李從珂在自己的生日千春節設置酒宴,晉國長公主祝壽完畢,告辭說要回晉陽。
後唐末帝醉中說:“何不多留幾天?忙着回去,想與石郎造反嗎?”石敬瑭得知後更加恐懼,把自己在洛陽和各道的财物都彙集到晉陽,聲稱是為了補助軍用開支,人們都知道石敬瑭有了叛亂之心。
後唐末帝夜間對近臣從容不迫地說:“石郎是朕的至親,沒有可以懷疑的地方。
隻是流言總不平息,萬一失和,怎樣化解?”大家都不回答。
端明殿學士李崧退下來對同僚呂琦說:“我們深受厚恩,怎能把自己與大家等同起來,一概采取觀望态度呢?能想出點主意來嗎?”呂琦說:“石敬瑭如有反叛的企圖,必然會勾結契丹作為外援。
契丹屢次謀求和親,但由于放荝剌等人回國的要求未能實現,所以和親未成。
如果現在放荝剌等人回國,每年贈送給契丹十餘萬缗的禮物,契丹肯定欣然從命。
這樣,即使石敬瑭想猖獗,也辦不到。
”李崧說:“這也是我的意願。
”于是去告訴張延朗。
張延朗說:“按您的主意辦,不僅可以控制河東,還能節省邊防開支的十分之九。
若主上聽從,但責辦于老夫。
”他夕,二人密言其策,唐主大喜。
久之,以告樞密直學士薛文遇,文遇對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夷狄,不亦辱乎?又虜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唐主意遂變。
一日,急召崧、琦,盛怒責之曰:“卿輩皆知古今,欲佐人主緻太平,今乃為謀如是!朕一女,尚乳臭,卿欲棄之沙漠邪?且欲以養士之财輸之虜廷,其意安在?”二人懼,拜謝無數。
琦氣竭,拜少止,唐主曰:“呂琦強項,肯視朕為人主邪?”既而怒解,各賜巵酒罷之。
自是,群臣不敢複言和親之策,遂以琦為禦史中丞,蓋疏之也。
閩主昶立其父婢李氏為後。
夏四月,楚王希範以其弟希杲知朗州。
靜江節度使馬希杲有善政,監軍裴仁煦谮之于楚王希範,言其收衆心,希範疑之。
漢侵蒙、桂二州,希範自将步騎如桂州。
希杲懼,其母華夫人逆希範于全義嶺,謝曰:“希杲為治無狀,緻寇戎入境,妾之罪也。
願削封邑,灑掃掖庭,以贖希杲罪。
”希範曰:“吾久不見希杲,聞其治行尤異,故來省之,無他也。
”漢兵引去,徙希杲知朗州。
五月,唐以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敬瑭拒命,唐發兵讨之。
初,石敬瑭欲嘗唐主之意,累表自陳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鎮,帝與執政議從其請,移鎮郓州。
房暠、李崧、呂琦等皆力谏,以為不可。
五月,薛文遇獨直,唐主與之議, 如果主上采納,隻需責成老夫去辦。
”後來的一天晚上,李崧、呂琦二人秘密講了自己的計策,後唐末帝大喜。
久後,後唐末帝将此事告知樞密直學士薛文遇,薛文遇回答說:“以天子的尊貴地位,對夷狄降低身份,不也是很恥辱的事嗎?還有,如果契丹按照慣例請求公主下嫁,如何拒絕?”于是後唐末帝變了主意。
有一天,後唐末帝急忙叫來李崧和呂琦,極為惱怒地責備他們說:“你們都通曉古今,想輔佐人主達到太平盛世,現在卻出這樣的主意!朕的一個女兒還乳臭未幹,你們想把她丢在沙漠裡嗎?而且想把養兵的資财運往胡虜的朝廷,是什麼意思?”李、呂二人心中恐懼,不停地叩頭認錯。
呂琦喘不過氣來,叩拜略有停頓,後唐末帝說:“呂琦脖子很硬,肯把朕視為人主嗎?”不久怒氣緩解,賜給每人一杯酒,讓他們回家去了。
從此,群臣不敢再談和親的謀略,于是後唐末帝任命呂琦為禦史中丞,意在疏遠他。
閩主王昶将父親的婢女李氏立為皇後。
夏四月,楚王馬希範委任自己的弟弟馬希杲掌管朗州。
靜江節度使馬希杲為政有方,監軍裴仁煦向楚王馬希範诋毀馬希杲,說馬希杲收攬人心,馬希範心生猜疑。
南漢侵犯蒙、桂二州,馬希範親自帶領步兵、騎兵前往桂州。
馬希杲心中恐懼,其母華夫人在全義嶺迎接馬希範,謝罪說:“希杲為政無方,緻使敵寇入境,是我的罪責。
我甘願撤銷封邑,到後宮執灑掃之役,為希杲贖罪。
”馬希範說:“我許久沒見希杲,聽說他為政成績優異,所以前來看望,沒别的意思。
”南漢軍退去,馬希範調馬希杲掌管朗州。
五月,後唐任命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石敬瑭抗拒朝命,後唐派兵讨伐。
當初,石敬瑭想試探後唐末帝的意圖,多次上表說自己瘦弱有病,請求解除兵權,調往其他軍鎮,後唐末帝與執政大臣商議後同意他的請求,調他鎮守郓州。
房暠、李崧、呂琦等都極力進谏,認為不妥。
五月,薛文遇單獨值班,後唐末帝與他商議這事, 文遇曰:“&lsquo當道築室,三年不成&rsquo,茲事斷自聖志。
群臣各為身謀,安肯盡言?以臣觀之,河東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圖之。
”先是,術者言:“國家今年應得賢佐,出奇謀,定天下。
”唐主意文遇當之,聞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敗吾決行之。
”即為除目,付學士院,使草制,徙敬瑭鎮天平,宋審虔鎮河東。
制出,兩班聞呼敬瑭名,相顧失色。
以張敬達為西北都部署,趣敬瑭之郓州。
敬瑭疑懼,謀于将佐曰:“吾之再來河東也,主上面許終身不除代。
今忽有是命,得非如千春節與公主所言乎?我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今且發表稱疾,以觀其意。
若其寬我,我當事之,若加兵于我,我則改圖耳。
”段希堯極言拒之,敬瑭以其樸直,不責也。
判官趙瑩勸敬瑭赴郓州,劉知遠曰:“明公久将兵,得士卒心。
今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
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奈何以一紙制書自投虎口乎?”掌書記桑維翰曰:“主上初即位,明公入朝,主上豈不知蛟龍不可縱之深淵邪?然則以河東複授公,此乃天意假公以利器也。
明宗遺愛在人,主上以庶孽代之,群情不附。
公,明宗之愛婿,今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
契丹主素與明宗約為兄弟,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朝呼夕至,何患不成?”敬瑭意遂決,表唐主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
唐主手裂其表抵地,以诏答之曰:“卿于鄂王固非疏遠,衛州之事,天下皆知。
許王之言,何人肯信?”制削奪 薛文遇說:“&lsquo在路邊蓋房,三年蓋不成&rsquo,此事應由陛下決定。
群臣都為自身打算,哪肯暢所欲言?在臣看來,調動石敬瑭會反,不調動也會反,隻是早晚的問題,不如先下手對付他。
”此前,術士說:“國家今年會得到賢能的輔臣,提出奇謀,安定天下。
”後唐末帝以為薛文遇就是賢人,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地說:“你說的使我豁然開朗,無論成敗,我決意實行。
”立即寫了除授官吏的文書,交給學士院起草制書,調石敬瑭鎮守天平,由宋審虔鎮守河東。
制書下達時,文武兩班聽到念石敬瑭的名字,都相顧失色。
後唐末帝任命張敬達為西北都部署,讓他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
石敬瑭疑慮恐懼交集,與将佐商量說:“我重來河東時,主上當面答應終身不派别人接替我的職務。
現在忽然下達這一命令,莫非真像千春節時對公主講的那樣嗎?我怎能束手就範,死在道路之上!現在我暫且上表稱病,來觀察皇上的用意。
如果對我寬容,我就事奉他;如果對我用兵,我就另作主張。
”段希堯竭力直言反對,石敬瑭認為他樸厚正直,不加責怪。
判官趙瑩勸石敬瑭前往郓州,劉知遠說:“您長期帶兵,得到士兵的愛戴。
現在您占據有利的地勢,兵強馬壯。
如果您舉兵起事,向各地發布檄文,可以成就帝業,怎能憑這一紙制書就自投虎口呢?”掌書記桑維翰說:“主上剛即位時,您進京朝見,主上哪會不懂得不能把蛟龍放回深淵呢?這麼說來,重新委任您鎮守河東,這是上天有意讓您掌握兵權。
明宗留下的仁愛被人們懷念,主上以旁支庶出接替明宗,不受大家的擁護。
您是明宗的愛婿,現在主上把您當成叛逆對待,這不是自首認罪就能躲過去的,隻能努力做好保全自己的打算。
契丹主早就與明宗約定互為兄弟,如果您能以誠相待,降低身份,事奉契丹,契丹就能早上叫,晚上到,何必擔心不能成事呢?”于是石敬瑭下了決心,上表說後唐末帝是先帝的養子,不應繼承帝位,要求傳位給許王李從益。
後唐末帝親手撕碎石敬瑭的表章,扔在地上,下诏答複說:“你同鄂王李從厚的關系本不疏遠,你在衛州殺害鄂王的事,天下盡人皆知。
關于要求傳位給許王的話,誰肯相信?”下制書削去 敬瑭官爵,以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楊光遠為副。
先鋒指揮使安審信、雄義指揮使安元信率衆奔晉陽,敬瑭謂曰:“汝見何利害,舍強而歸弱?”對曰:“元信非知星識氣,顧以人事決之耳。
夫帝王所以禦天下,莫重于信。
今主上失大信于令公,親而貴者且不自保,況疏賤乎?其亡可翹足而待,何強之有?”敬瑭悅,委以軍事。
振武巡檢使安重榮亦帥步騎五百奔晉陽。
唐天雄軍亂,逐節度使劉延皓以應河東。
延皓恃後族之勢,驕縱無度。
都虞候張令昭因衆心怨怒,謀以魏博應河東,帥衆攻牙城,克之。
延皓脫身走至洛陽,唐主怒,命遠貶。
皇後為之請,止削官爵,歸私第。
以令昭權知天雄軍府事,令昭以調發未集,且受新命。
尋有诏徒齊州防禦使,令昭托以士卒所留。
唐主遣使谕之,令昭殺使者。
诏以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面行營招讨使,讨之。
秋七月,唐殺石敬瑭子弟四人。
唐克魏州。
石敬瑭遣使求救于契丹。
敬瑭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且謂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劉知遠谏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
厚以金帛賂之,自足緻其兵,不必許以土田。
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敬瑭不從。
表至,契丹主大喜,複書許俟仲秋傾國赴援。
八月,唐張敬達攻晉陽,不克。
張敬達築長圍以攻晉陽。
石敬瑭以劉知遠為馬步都 石敬瑭的官職爵位,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由楊光遠擔當副職。
先鋒指揮使安審信、雄義指揮使安元信率衆投奔晉陽,石敬瑭對他們說:“你們看到什麼好處才舍強歸弱呢?”安元信回答說:“我不懂觀星望氣,隻憑人事來做決定。
帝王之所以統禦天下,最重要的是信用。
現在的主上對您失了大信,連皇室的親戚、地位尊貴的人都不能自保,何況關系疏遠、地位卑賤的人呢?他的滅亡舉足之間就會到來,有什麼強的?”石敬瑭心中高興,把軍中事務交給他處理。
振武巡檢使安重榮也帶領步兵、騎兵五百人投奔晉陽。
後唐天雄軍叛亂,驅逐節度使劉延皓,以響應石敬瑭。
劉延皓仗着皇後家族的勢力,驕橫放縱,毫無限度。
都虞候張令昭趁大家心懷怨恨惱怒,企圖以魏博響應石敬瑭,率衆攻克牙城。
劉延皓脫身逃到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大怒,下令貶到遠方。
皇後為劉延皓講情,于是隻削去劉延皓的官職爵位,讓他返回自己的府第。
後唐末帝任命張令昭暫且掌管天雄軍軍府事務,張令昭因征調的兵馬沒有會集一處,姑且接受了新的任命。
不久有诏改任張令昭為齊州防禦使,張令昭托稱士兵挽留自己。
後唐末帝派使者前去開導,張令昭殺死使者。
後唐末帝下诏任命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面行營招讨使,讨伐張令昭。
秋七月,後唐殺死石敬瑭的子弟四人。
後唐攻克魏州。
石敬瑭派使者向契丹求救。
石敬瑭讓桑維翰起草表章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稱臣,并表示願意以對父親的禮節來事奉契丹主,約定事成之日将盧龍道和雁門以北各州割讓給契丹。
劉知遠勸阻說:“稱臣就可以了,當作父親來事奉太過分了。
用大量金帛賄賂契丹,自然足以招緻契丹軍隊,沒必要答應割讓土地。
恐怕将來契丹成為中國大患,後悔不及。
”石敬瑭不聽勸告。
表章送到,契丹主大喜,回信答應等仲秋時節調集全國兵力前來援助。
八月,後唐張敬達進攻洛陽,沒有攻克。
張敬達修築長圍來攻打晉陽。
石敬瑭任命劉知遠為馬步都 指揮使,降兵皆隸焉。
知遠用法無私,撫之如一,由是人無貳心。
敬瑭親乘城,坐卧矢石下,知遠曰:“觀敬達輩無他奇策,不足慮也。
願明公四出間使,經略外事。
守城至易,知遠獨能辦之。
”敬瑭執知遠手,撫其背而賞之。
唐主聞契丹許敬瑭以仲秋赴援,屢督敬達急攻,不能下。
每有營構,多值風雨,長圍複為水潦所壞,竟不能合。
晉陽城中亦日窘,糧儲浸乏。
九月,契丹德光将兵救石敬瑭,唐兵大敗,契丹圍之。
唐主自将次懷州。
契丹主将五萬騎,自楊武谷而南至晉陽,陳于虎北口,先遣人謂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賊,可乎?”敬瑭遣人馳告曰:“南軍甚厚,請俟明日。
”使者未至,契丹已與唐騎将高行周、符彥卿合戰,敬瑭乃遣劉知遠出兵助之。
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以步兵陳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輕騎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陳。
唐兵逐之,至汾曲,契丹伏兵起,沖唐兵,斷而為二,縱兵乘之,唐兵大敗,死者近萬人。
敬達等收餘衆保晉安,契丹亦引兵歸虎北口。
敬瑭得唐降兵千餘人,劉知遠勸敬瑭盡殺之。
是夕,敬瑭出見契丹主,問曰:“皇帝遠來,士馬疲倦,遽與唐戰而大勝,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謂唐必斷雁門諸路,伏兵險要,則吾不可得進矣。
使人偵視,皆無之,吾是以長驅深入,知大事必濟也。
兵既相接,我氣方銳,若不乘此急擊之,曠日持久,則勝負未可知矣。
此吾所以亟戰而勝,不可以勞逸常理論也。
”敬瑭歎伏。
引兵會圍晉安寨, 指揮使,降兵都歸他統轄。
劉知遠執法無私,撫恤部下時一視同仁,所以人們沒有二心。
石敬瑭親自登上城頭,在流矢飛石之下坐卧,劉知遠說:“看來張敬達這些人沒有别的出人意料的計策,不足挂慮。
請您向各地派出密使,經營辦理對外事務。
守城很容易,我一個人就能承擔其事。
”石敬瑭拉着劉知遠的手,拍拍他的背,予以獎賞。
後唐末帝李從珂得知契丹對石敬瑭作了仲秋前來援助的承諾,屢次督促張敬達抓緊攻城,但無法攻克。
每逢修築工事,往往趕上刮風下雨,長圍又被積水浸壞,終究不能合圍。
晉陽城裡也日益窘困,糧食儲備漸漸匮乏。
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領兵援救石敬瑭,後唐軍隊大敗,被契丹軍包圍。
後唐末帝李從珂親征,駐兵懷州。
契丹主耶律德光帶領五萬騎兵,從楊武谷南進到晉陽,在虎北口駐紮下來,先派人對石敬瑭說:“我想今天即刻打敗敵軍,好嗎?”石敬瑭派人火速告訴耶律德光說:“南軍兵力雄厚,請等到明天再說。
”使者還沒趕到,契丹已經與後唐騎兵将領高行周、符彥卿打在一起,于是石敬瑭派劉知遠出兵幫助契丹。
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率步兵在西北山下列陣,契丹派三千名不披铠甲的輕裝騎兵直沖其陣。
後唐軍隊将契丹騎兵追趕到汾水向黃河西折處,契丹伏兵殺出,沖擊後唐軍隊,将後唐軍隊斷成兩截,縱兵進擊,後唐軍隊大敗,死了近一萬人。
張敬達等人聚合殘餘人衆,防守晉安,契丹也領兵返回虎北口。
石敬瑭得到後唐降兵一千餘人,劉知遠勸石敬瑭将降兵全部殺死。
當天晚上,石敬瑭出城去見契丹主,問道:“皇帝遠道而來,人馬疲倦,卻馬上與唐軍交戰,并大獲全勝,是什麼道理?”契丹主說:“最初我以為唐軍一定會切斷連接雁門的各條道路,在險要地帶埋伏兵馬,那我就無法前進了。
我派人偵察,發現完全沒有這樣的部署,所以我長驅直入,知道大事準能成功。
雙方交戰後,我軍士氣正盛,如不趁這時趕快進攻,緻使戰事曠日持久,勝負就難以預料了。
這就是我速戰取勝的原因,無法用兵家有關勞逸的常理衡量。
”石敬瑭歎服備至。
石敬瑭領兵合圍晉安寨, 置營于晉安之南,長百餘裡,厚五十裡,多設鈴索吠犬,人跬步不能過。
敬達等士卒猶五萬人,馬萬匹,四顧無所之,遣使告敗。
唐主大懼,遣符彥饒将兵屯河陽,诏天雄範延光、盧龍趙德鈞、耀州潘環共救晉安,下诏親征。
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不可遠涉風沙。
臣雖童稚,願代陛下北行。
”唐主本不欲行,聞之頗悅。
張延朗、劉延皓皆勸行,唐主不得已,發洛陽,謂盧文紀曰:“朕排衆議用卿,今禍難如此,卿嘉謀皆安在乎?”文紀但拜謝,不能對。
遣符彥饒軍赴潞州,為大軍後援。
諸軍自鳳翔推戴以來,驕悍不為用,彥饒恐其為亂,不敢束之以法。
唐主至河陽,心憚北行,盧文紀希旨言:“國家根本在河南。
胡兵倏來忽往,不能久留。
晉安大寨甚固,況已發三道兵救之。
河陽天下津要,車駕宜留此鎮撫南北,且遣近臣往督戰,苟不能解圍,進亦未晚。
”張延朗曰:“文紀言是也。
”唐主議近臣可使北行者,延朗與翰林學士和凝等皆曰:“趙延壽父德鈞以盧龍兵來赴難,宜遣延壽會之。
”乃遣延壽将兵二萬如潞州。
唐主至懷州,以晉安為憂,問策于群臣,吏部侍郎龍敏請:“立李贊華為契丹主,令天雄、盧龍二鎮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樓,朝廷露檄言之,契丹主必有内顧之憂,然後選募軍中精銳以擊之,此亦解圍之一策也。
”唐主深以為然,而執政恐其無成,議竟不決。
唐主憂沮,日夕酣飲悲歌,群臣或勸其北行,則曰:“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膽堕地。
” 在晉安南面紮營,營地長一百餘裡,寬五十裡,到處放出系鈴的吠犬,人們無法越過半步。
張敬達等人仍有士兵五萬人,戰馬一萬匹,四處張望卻無處可去,隻得派使者報告戰敗的消息。
後唐末帝大為恐懼,派符彥饒領兵屯駐河陽,下诏命天雄範延光、盧龍趙德鈞、耀州潘環共同援救晉安,同時下诏宣布親征。
雍王李重美說:“陛下眼病未愈,不宜遠道跋涉風沙之地。
臣雖然年紀還小,願意代替陛下北行。
”後唐末帝本來不想前去,聽了這話頗為高興。
張延朗、劉延皓都勸後唐末帝走一遭,後唐末帝迫不得已,從洛陽啟程,對盧文紀說:“朕力排衆議,任用了你,現在面臨這樣的禍難,你的妙計良策都哪裡去了?”盧文紀隻是叩頭謝罪,無話可答。
後唐末帝派符彥饒軍趕赴潞州,充當晉安寨大軍的後援。
自鳳翔擁戴李從珂以來,各軍驕橫兇悍,不服從命令,難以調用,符彥饒怕軍隊嘩變,不敢用法令加以約束。
後唐末帝來到河陽,心裡害怕往北走,盧文紀迎合後唐末帝的意願說:“國家的根本在河南地區。
契丹軍忽來忽去,行動迅速,不能久留。
晉安大寨甚為堅固,何況已征調天雄、盧龍、耀州三道兵馬前去援救。
河陽是天下水陸沖要之地,陛下最好留在這裡鎮撫南北各軍,并派近臣前去督戰,如果不能解圍,再去不遲。
”張延朗說:“盧文紀說得對。
”後唐末帝商議可以委派北行的近臣人選,張延朗與翰林學士和凝等人都說:“趙延壽的父親趙德鈞率盧龍軍奔赴國難,應派趙延壽前去會合。
”于是後唐末帝派趙延壽率領二萬名士兵前往潞州。
後唐末帝抵達懷州,為晉安的形勢擔憂,向群臣問計,吏部侍郎龍敏建議:“将李贊華立為契丹主,命令天雄、盧龍兩鎮分兵護送,從幽州直趨西樓,由朝廷發布公告講明其事,契丹主必然會有内顧之憂,然後挑選招募軍中的精銳将士去攻打契丹,這也是解圍的計策之一。
”後唐末帝深以為然,而執政大臣擔心計策不能成功,最終沒有作出決議。
後唐末帝憂慮沮喪,從早到晚隻是酣飲悲歌,群臣中有人勸後唐末帝北行,後唐末帝卻說:“你别說了,石郎使我心膽落地了。
” 冬十月,唐括民馬,籍義軍,以拒契丹。
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間馬,又發民為兵,每七戶出征夫一人,自備铠仗,謂之“義軍”,期以十一月俱集,用張延朗之謀也。
凡得馬二千餘匹,征夫五千人,實無益于用,而民間大擾。
十一月,唐以趙德鈞為行營都統。
初,趙德鈞陰蓄異志,欲因亂取中原,自請救晉安寨。
唐主命自飛狐踵契丹後,鈔其部落,德鈞請将騎由土門路西入,許之。
趙州刺史劉在明戍易州,德鈞以其衆自随至鎮州,以董溫琪領招讨副使,邀與偕行。
又表稱兵少,須合澤潞兵,乃趣潞州。
時範延光受诏将兵屯遼州,德鈞又請與魏博軍合。
延光知德鈞志趣難測,表稱魏博兵已入賊境,無容南行數百裡與德鈞合,乃止。
十一月,以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延壽遇德鈞于西陽,悉以兵屬焉。
德鈞志在并範延光軍,逗留不進,诏書屢趣之,德鈞乃引兵北屯團柏谷口。
契丹立石敬瑭為晉皇帝,敬瑭割幽、薊等十六州以賂之。
契丹主謂石敬瑭曰:“吾三千裡來赴難,必有成功。
觀汝器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
”敬瑭辭讓數四,将吏複勸進,乃許之。
契丹主作策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築壇即位。
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妫、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
制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敕命 冬十月,後唐征用全國的馬匹,調發百姓組成義軍,以抵禦契丹。
下诏普遍征用全國将吏以及民間的馬匹,并征發百姓當兵,每七戶出一名出征的兵員,自備铠甲兵器,稱作“義軍”,規定十一月為全部集中起來的期限,這采用的是張延朗的主意。
結果共得到馬兩千餘匹,出征的兵員五千人,實際毫無作用,民間卻大受騷擾。
十一月,後唐任命趙德鈞為行營都統。
當初,趙德鈞暗含叛離之心,想趁天下大亂之機奪取中原,所以請求讓自己去救晉安寨。
後唐末帝李從珂命趙德鈞由飛狐道進兵,尾随在契丹軍的後面,抄掠契丹部落,趙德鈞請求帶領騎兵由土門路西進,後唐末帝同意了。
趙州刺史劉在明戍守易州,趙德鈞讓劉在明的部衆跟随自己來到鎮州,讓董溫琪兼任招讨副使,邀請他與自己同行。
趙德鈞又上表說自己兵少,必須與澤潞軍會合,于是直趨潞州。
當時,範延光受诏領兵駐紮在遼州,趙德鈞又要求與魏博軍會合。
範延光知道趙德鈞用意難測,上表說魏博軍已進入敵境,不可能南行數百裡與趙德鈞會合,這才沒有實施。
十一月,後唐末帝任命趙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趙延壽在西陽遇到趙德鈞,把軍隊都交給趙德鈞統轄。
趙德鈞志在兼并範延光軍,一味逗留,不肯前進,诏書屢次催促,趙德鈞才領兵北進,在團柏谷谷口駐紮下來。
契丹将石敬瑭立為晉皇帝,石敬瑭割讓幽、薊等十六州,用來賄賂契丹。
契丹主耶律德光對石敬瑭說:“我跋涉三千裡趕來解救危難,必能成功。
看你的風度容貌、見識氣量,真是中原之主,所以我想立你為天子。
”石敬瑭多次推讓,将吏又來勸進,便答應下來。
契丹主制作策命文書,命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脫下自己的衣冠授給石敬瑭,築壇即皇帝位。
石敬瑭向契丹割讓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妫、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還答應每年獻納帛三十萬匹。
石敬瑭頒布制書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敕令 法制皆遵明宗之舊。
以趙瑩為翰林學士承旨,桑維翰為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劉知遠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客将景延廣為步軍都指揮使。
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後。
唐趙德鈞降契丹,契丹不受。
契丹主雖軍柳林,其辎重老弱皆在虎北口,每日暝,辄結束以備遁逃。
而趙德鈞欲倚契丹取中國,至團柏逾月,按兵不戰,去晉安才百裡,聲問不能相通。
德鈞累表為延壽求成德節度使,唐主怒曰:“趙氏父子能卻胡寇,雖欲代吾位,吾亦甘心。
若玩寇邀君,但恐犬兔俱斃耳。
”德鈞不悅,密以金帛賂契丹主雲:“若立己為帝,請即以見兵南平洛陽,與契丹為兄弟,仍許石氏常鎮河東。
”契丹主自以深入敵境,晉安未下,德鈞兵尚強,範延光在其東,又恐山北諸州邀其歸路,欲許德鈞之請。
晉主聞之大懼,亟使桑維翰說契丹主曰:“趙北平父子素蓄異志,非以死徇國之人,何足可畏,而信其誕妄之辭,貪豪末之利,棄垂成之功乎?且使晉得天下,将竭中國之财以奉大國,豈此小利之比乎?”契丹主曰:“吾非有渝前約也,但兵家權謀不得不爾。
”對曰:“皇帝以信義救人之急,四海之人俱屬耳目,奈何一旦二三其命,使大義不終,臣竊為皇帝不取也。
”跪于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
契丹主乃從之,指帳前石謂德鈞使者曰:“我已許石郎,此石爛,可改矣。
” 唐将楊光遠殺招讨使張敬達,降于契丹。
龍敏謂前鄭州防禦使李懿曰:“今從駕兵尚萬餘人, 在法制方面一律遵守後唐明宗時的老規矩。
任命趙瑩為翰林學士承旨,桑維翰為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劉知遠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客将景延廣為步軍都指揮使。
将晉國長公主立為皇後。
後唐趙德鈞投降契丹,契丹沒有接受。
契丹主耶律德光雖駐紮在柳林,其辎重與老弱兵員都留在虎北口,每當日落時分,這些人就整頓行裝,準備逃走。
然而,趙德鈞想依靠契丹奪取中國,抵達團柏過了一個月,依然按兵不動,團柏離晉安隻有一百裡,卻未能互通音信。
趙德鈞多次上表為趙延壽要求成德節度使的職務,後唐末帝李從珂惱怒地說:“如果趙氏父子能擊退胡寇,即使想取代我的皇位,我也甘心。
如果縱容敵寇,要挾君主,隻怕獵狗與狡兔一起斃命。
”趙德鈞不高興,暗中用金帛賄賂契丹主耶律德光,說:“如能立本人為帝,請讓我立即率現有的兵馬南下平定洛陽,與契丹結為兄弟之國,仍然允許石敬瑭長期鎮守河東。
”契丹主耶律德光認為自己深入敵境,晉安尚未攻克,趙德鈞兵力尚強,範延光駐兵在他的東邊,又怕山北各州切斷自己的退路,因此想答應趙德鈞的請求。
後晉高祖石敬瑭聞訊後大為恐懼,連忙讓桑維翰去對契丹主耶律德光說:“趙德鈞父子一向暗含叛離之心,并非以死報國之人,有什麼可怕的,難道竟要相信他那些荒誕虛妄的話,貪圖微小的利益,放棄将成的功業嗎?而且,假如晉國得到天下,将竭盡中國的資财來事奉貴國,哪是這點小利能比的呢?”契丹主耶律德光說:“不是我要背棄先前的約定,隻是作為兵家的權謀,不得不這樣幹。
”桑約翰回答說:“皇上講究信義,救人急難,為四海之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為何忽然教令反複不定,使大義不能貫徹到底,臣私下認為皇上這樣做不對。
”桑約翰跪在帳前,從早到晚,流着眼淚争辯不已。
契丹主耶律德光終于接受請求,指着帳前的石頭對趙德鈞的使者說:“我已答應石郎,除非這石頭爛了,承諾才能改變。
” 後唐将領楊光遠殺死招讨使張敬達,投降契丹。
龍敏對前鄭州防禦使李懿說:“今随駕的兵還有一萬餘人, 馬近五千匹。
若選精騎一千,使仆将之,自介休山路夜冒虜騎,入晉安寨,但使其半得入,則事濟矣。
張敬達等陷于重圍,不知朝廷聲問,若知大軍近在團柏,雖有鐵障可沖陷,況虜騎乎?”懿以白唐主,唐主曰:“龍敏之志極壯,用之晚矣。
”晉安被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數引騎兵出戰,無功,刍糧俱竭,馬死則食之,援兵竟不至。
張敬達性剛,時謂之“張生鐵”。
楊光遠、安審琦勸敬達降于契丹,敬達曰:“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為元帥而敗軍,其罪已大,況降敵乎?今援兵旦暮至,且當俟之。
必若力盡勢窮,諸軍斬我出降,未為晚也。
”光遠目審琦,欲斬敬達,審琦未忍。
高行周知光遠欲圖敬達,常引壯騎尾而衛之。
敬達不知其故,謂人曰:“行周每踵餘後,何意也?”行周乃不敢随之。
諸将旦集,光遠斬敬達首,帥諸将降于契丹。
契丹主嘉敬達之忠,命收葬而祭之,謂其下及晉諸将曰:“汝曹為人臣當效敬達也。
”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憤惋而死。
晉主以晉安已降,遣使谕諸州,代州刺史張朗斬其使。
呂琦奉诏勞軍,至忻州,遇晉使,亦斬之。
晉以趙瑩、桑維翰同平章事。
契丹主謂晉主曰:“桑維翰盡忠于汝,宜以為相。
”故有是命。
契丹以晉主南下,破唐兵于團柏,唐主還河陽,趙德鈞降契丹。
晉主與契丹主将引兵而南,欲留一子守河東,契丹主令晉主盡出諸子自擇之。
晉主兄子重貴,父敬儒早卒,晉主 戰馬還有五千匹。
如果挑選一千名精銳騎兵,讓我帶領,由介休山路在夜間沖破契丹騎兵的包圍,進入晉安寨,隻要有一半人進得去,就成事了。
張敬達等人身陷重圍,得不到朝廷的音信,如果知道大軍近在團柏,即使有鐵的屏障都能沖破,何況契丹騎兵呢?”李懿禀告後唐末帝李從珂,後唐末帝說:“龍敏極有壯志,可惜任用他太晚了。
”晉安被包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屢次帶領騎兵出戰,不能突圍,糧草消耗一空,戰馬死了就被吃掉,援兵始終不到。
張敬達性情剛強,時人叫他“張生鐵”。
楊光遠、安審琦勸張敬達投降契丹,張敬達說:“我深受明宗和當今皇上的厚恩,作為元帥,打了敗仗,罪過已經很大,何況投降敵人呢?如今援軍早晚之間就到,應姑且等待。
如果力盡勢窮,各軍殺了我去投降,也不算晚。
”楊光遠以目光向安審琦示意,想殺張敬達,安審琦于心不忍。
高行周知道楊光遠想謀害張敬達,經常帶領強壯的騎兵跟在張敬達身後護衛他。
張敬達不知其中的緣由,對人說:“高行周總跟在我身後,什麼意思?”于是高行周不敢尾随下去。
諸将領早上集合議事時,楊光遠砍下張敬達的頭顱,率領諸将領投降契丹。
契丹主耶律德光嘉許張敬達的忠義,命令收屍安葬,加以祭奠,對自己的臣屬和後晉諸将領說:“你們身為人臣,應當學習張敬達。
”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憤恨怅惋而死。
後晉高祖石敬瑭因晉安各軍已經投降,派使者告谕各州,代州刺史張朗殺死後晉使者。
呂琦受命慰勞各軍,抵達忻州時,遇到後晉使者,也把使者殺死。
後晉任命趙瑩、桑維翰為同平章事。
契丹主耶律德光對後晉高祖石敬瑭說:“桑維翰對你竭盡忠誠,應任命為宰相。
”所以有這項任命。
契丹随後晉高祖石敬瑭南下,在團柏打敗後唐軍隊,後唐末帝李從珂返回河陽,趙德鈞投降契丹。
後晉高祖與契丹主耶律德光領兵南下,想留一個兒子防守河東,契丹主耶律德光讓後晉高祖把所有兒子叫出來,由他來挑選。
後晉高祖哥哥的兒子石重貴,父親石敬儒死得早,後晉高祖 養以為子,貌類晉主而短小。
契丹主指之曰:“此大目者可也。
”乃以重貴為北京留守,以契丹将高谟翰為前鋒,與降卒皆進。
至團柏,與唐兵戰,趙德鈞、趙延壽先遁,諸将繼之,士卒大潰,死者萬計。
劉延朗、劉在明至懷州,唐主始知晉主即位,楊光遠降。
衆議車駕宜幸魏州,唐主召李崧謀之。
薛文遇不知而繼至,唐主怒,變色,崧蹑文遇足,文遇乃去。
唐主曰:“我見此物肉顫,适幾欲抽佩刀刺之。
”崧曰:“文遇小人,淺謀誤國,刺之益醜。
”崧因勸唐主南還,唐主從之。
洛陽大震,居人逃竄,門者請禁之,河南尹雍王重美曰:“國家多難,未能為百姓之主,又禁其求生,徒增惡名耳,不若聽其自便。
”乃出令任從所适,衆心差安。
唐主還至河陽,命諸将分守南北城。
晉主與契丹主至潞州,趙德鈞父子迎谒于高河,契丹主鎖之,送歸國。
德鈞見述律太後,太後問曰:“汝近者何為往太原?”德鈞曰:“奉唐主之命。
”太後指天曰:“汝從吾兒求為天子,何妄語邪?”又自指其心曰:“此不可欺也。
”又曰:“吾兒将行,吾戒之雲: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渝關,亟須引歸,太原不可救也。
汝欲為天子,何不先擊退吾兒,徐圖亦未晚。
汝為人臣,既負其主,不能擊敵,又欲乘亂邀利,所為如此,何面目複求生乎!”德鈞俯首不能對,逾年而卒。
張砺與延壽俱入契丹,契丹主複以為翰林學士。
晉主發潞州,契丹北還。
收養為子,相貌很像後晉高祖,隻是身材矮小。
契丹主指着石重貴說:“這個大眼睛的可以。
”便讓石重貴擔任北京留守,讓契丹将領高谟翰充當前鋒,與降兵一齊開進。
來到團柏,與後唐軍隊交戰,趙德鈞、趙延壽率先逃跑,諸将領也跟着逃跑,軍隊全面潰散,死人數以萬計。
劉延朗、劉在明來到懷州時,後唐末帝才知道後晉高祖即位,楊光遠投降。
群臣商議認為皇上前往魏州,後唐末帝把李崧叫來商量。
薛文遇不知其事,跟着趕到,後唐末帝氣得變了臉色,李崧踩了薛文遇一腳,薛文遇才離開。
後唐末帝說:“我見了這家夥就渾身發抖,剛才幾乎要抽出佩刀來刺死他。
”李崧說:“薛文遇是小人,謀略不深遠,使國家遭受危害,刺死他更加不光彩。
”于是勸後唐末帝南下返回京城,後唐末帝依言而行。
洛陽人心大震,居民四處逃竄,把守城門的人要求加以阻止,河南尹雍王李重美說:“國家多難,不能為百姓做主,還要阻止百姓自找活路,隻能加重惡名罷了,不如讓百姓自便。
”便下令允許百姓随意到任何地方去,民心才略微安定了一些。
後唐末帝回到河陽,命諸将領分别把守南北二城。
後晉高祖與契丹主耶律德光來到潞州,趙德鈞父子在高河迎接進見,契丹主耶律德光給他們上了鎖鍊,押送回國。
趙德鈞去見述律太後,述律太後問道:“近來你為什麼去太原?”趙德鈞說:“奉唐主之命去的。
”述律太後指着天說:“你向我兒請求當天子,為什麼說瞎話呢?”又指着自己的胸口說:“這顆心,沒法欺騙。
”又說:“我兒臨行前,我告誡他說:如果趙德鈞領兵北赴渝關,就應趕快領兵返回,不能去救太原。
你想當天子,為什麼不先把我兒擊退,再慢慢謀取,也為時不晚。
你作為人臣,既背叛自己的主子,不肯去打敵人,又想趁混亂時撈取好處,幹的都是這種勾當,還有臉活嗎!”趙德鈞低下頭,無法回答,過了一年就死了。
張砺與趙延壽一起歸順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仍任命為翰林學士。
後晉高祖石敬瑭從潞州出發,契丹北還。
晉主将發上黨,契丹主舉酒屬之曰:“我若南向,河南之人必大驚駭。
汝宜自引漢兵南下,我令太相溫将五千騎衛送汝至河梁。
餘且留此,俟汝音聞,有急則下山救汝。
若洛陽既定,吾即北返矣。
”因泣别曰:“世世子孫勿相忘。
”又曰:“劉知遠、趙瑩、桑維翰皆創業功臣,無大故,勿棄也。
” 唐晉州軍亂,逐守将高漢筠。
初,唐主遣将軍高漢筠守晉州,至是,副使田承肇帥衆攻之。
漢筠開門延入,從容謂曰:“仆與公俱受朝寄,何相迫如此?”承肇曰:“欲奉公為節度使。
”漢筠曰:“仆老矣,義不為亂首,死生惟公所處。
”承肇目左右,欲殺之,軍士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奈何害之?”承肇乃聽漢筠歸洛陽。
唐主還洛陽。
符彥饒、張彥琪言于唐主曰:“今胡兵大下,河水複淺,人心已離,此不可守。
”唐主命河陽節度使苌從簡與趙州刺史劉在明守河陽南城,遂斷浮梁,歸洛陽。
殺李贊華于其第。
晉主至河陽,節度使苌從簡迎降。
從簡迎降,舟楫已具。
唐主從珂自焚死,晉主入洛陽。
唐主議複向河陽,将校皆已飛狀迎晉主。
晉主慮唐主西奔,遣契丹千騎扼渑池。
唐主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
皇後欲燒宮室,重美谏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
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将安用之?”乃止。
王淑妃與許王從益匿于毬場,獲免。
是日晚, 後晉高祖在上黨臨出發前,契丹主耶律德光舉杯勸酒說:“我如果南進,黃河以南的人一定大為驚惶恐駭。
你應由自己帶領漢族軍隊南下,我讓太相溫帶領五千名騎兵護送你到河陽橋。
我暫留此地,等你的消息,一旦情況緊急,我就下山救你。
如果洛陽平定了,我就北還。
”于是揮淚告别說:“世世代代,子子孫孫,不要相忘。
”又說:“劉知遠、趙瑩、桑維翰都是創業的功臣,隻要沒有大錯,别抛棄他們。
” 後唐晉州軍嘩變,趕走守将高漢筠。
當初,後唐末帝派将軍高漢筠防守晉州,到這時,副使田承肇率衆攻打高漢筠。
高漢筠開門把田承肇請進去,從容地對田承肇說:“我與您都受朝廷的委托,為什麼這樣苦苦相逼?”田承肇說:“想擁戴您當節度使。
”高漢筠說:“我老了,不當變亂的頭子是大義所在,是死是活,您看着辦。
”田承肇以目光向身邊的人示意殺死高漢筠,軍士把兵器扔在地上說:“高金吾是身曆數朝的有德老臣,幹嘛害他?”田承肇隻好聽任高漢筠返回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返回洛陽。
符彥饒、張彥琪向後唐末帝進言說:“如今契丹軍大舉南下,黃河水又很淺,民心已經分崩離析,這裡守不住了。
”後唐末帝命河陽節度使苌從簡與趙州刺史劉在明守衛河陽南城,随即毀掉浮橋,返回洛陽。
後唐末帝将李贊華殺死在其家裡。
後晉高祖石敬瑭來到河陽,節度使苌從簡出迎歸降。
苌從簡出迎歸降,船隻已經備齊。
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身死,後晉高祖石敬瑭進入洛陽。
後唐末帝商議再次前往河陽,将校都已飛速進呈狀文,迎接後晉高祖。
後晉高祖擔心後唐末帝向西逃跑,派一千名契丹騎兵扼守渑池。
後唐末帝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李重美以及宋審虔等人帶着傳國玺印登上玄武樓自焚。
劉皇後想燒毀宮殿,李重美勸谏說:“新天子前來,肯定不會住在不蔽風雨的房屋裡。
将來還要耗費民力,我們死了還要留下怨恨,又有什麼用?”便沒燒宮殿。
王淑妃與許王李從益藏在球場,得以脫身。
這天晚上, 晉主入洛陽,唐兵皆解甲待罪。
晉主命劉知遠部署京城,知遠分漢軍使還營,館契丹于天宮寺,城中肅然,無敢犯令。
初,判三司張延朗不欲河東多蓄積,凡财賦應留使之外盡收取之,晉主以是恨之,收付禦史台。
劉延皓匿于龍門數日,自經死。
劉延朗将奔南山,捕得殺之。
斬張延朗,既而選三司使,難其人,晉主甚悔之。
十二月,晉追廢唐主從珂為庶人,以馮道同平章事。
晉以張希崇為朔方節度使。
初,朔方節度使張希崇為政有威信,民夷愛之。
興屯田以省漕運,徙為靜難節度使。
至是,晉主與契丹修好,恐其複取靈武,複以希崇鎮朔方。
晉以周瓌為三司使,不拜。
瓌辭曰:“臣自知才不稱職,甯以避事見棄,猶勝冒寵獲辜。
”許之。
唐安遠節度使盧文進奔吳。
文進聞晉主為契丹所立,棄鎮奔吳,所過鎮戍,召其主将,告之故,皆拜辭而退。
高麗擊破新羅、百濟。
高麗王建用兵擊破新羅、百濟,于是東夷諸國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
後晉高祖進入洛陽,後唐士兵都放下武器,等候治罪。
後晉高祖命劉知遠安排京城事務,劉知遠調漢軍回營,讓契丹兵住在天宮寺,城中秩序井然,沒人敢違犯命令。
當初,判三司張延朗不想讓河東儲備過多,對于财賦除了應歸節度使留用的以外,全部收繳一空,後晉高祖因此痛恨張延朗,予以逮捕,交付禦史台懲處。
劉延皓在龍門躲藏數日,上吊自殺。
劉延朗準備逃往南山,被捉住殺死。
又将張延朗殺死,不久,朝廷選拔三司使,找不到合适的人選,後晉高祖非常後悔。
十二月,後晉追廢後唐末帝李從珂為庶人,任命馮道為同平章事。
後晉任命張希崇為朔方節度使。
當初,朔方節度使張希崇處理政務有威望,講信用,受到百姓和夷民的愛戴。
張希崇興辦屯田,以減少漕運的負擔,朝廷調任他為靜難節度使。
到這時,後晉高祖石敬瑭與契丹結成友好關系,擔心張希崇再攻占靈武,又委任張希崇鎮守朔方。
後晉任命周瓌為三司使,周瓌沒有接受任命。
周推辭說:“臣知道自己的才能不稱職,甯可逃避職事,為世遺棄,也比無功無德而蒙受寵幸,最終受到懲處為好。
”後晉高祖石敬瑭同意了。
後唐安遠節度使盧文進逃奔吳國。
盧文進得知契丹扶立後晉高祖石敬瑭,放棄本鎮,逃奔吳國,每經過一個駐防軍的城堡營壘,就把該處主将叫來告知其事,這些将領都行禮告辭,然後退下。
高麗打敗新羅、百濟。
高麗王建用武力打敗新羅、百濟,于是東夷各國都依附高麗,高麗有二京、六府、九節度、一百二十郡。
王昶繼位後,驕傲放縱,不與葉翹商議國家大事。
一天早上,王昶正在辦公,葉翹穿着道士的服裝快步走出門去,王昶叫回葉翹,行禮說:“軍國事務繁重,很久沒有聽取你的意見,是孤家的過錯。
”葉翹伏地叩頭說:“老臣輔佐國家無方,緻使陛下即位以來沒有任何一點善政可以稱道,希望讓我告老回鄉。
”王昶說:“先帝把孤家囑托給您,政令不善,您應極力進言,怎能丢下孤家就走?”賞賜給他許多金帛加以寬慰勸解,讓葉翹複位。
王昶的元妃是李氏,而王昶寵愛李春燕,對李氏很冷淡。
葉翹進谏說:“李夫人是先帝的外甥女,按禮法聘娶的,怎能因新歡而丢開她?”王昶很不高興,将葉翹貶回永泰,葉翹壽滿而終。
後唐任命馬全節為橫海留後。
後唐末帝李從珂嘉獎馬全節的功勳,将馬全節召至朝廷。
劉延朗索求賄賂,馬全節無物可給。
劉延朗想任命馬全節為绛州刺史,引起大家議論紛紛,于是任命馬全節為橫海留後。
十二月,唐以馮道為司空。
時久無正拜三公者,朝議疑其職事,盧文紀欲令掌祭祀掃除。
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何憚焉?”既而文紀自知不可,乃止。
閩以陳守元為天師。
閩主賜陳守元号天師,信重之,更易将相,刑罰選舉,皆與之議。
守元受賂請托,言無不從,其門如市。
丙申(936) 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
閩主昶通文元年。
是歲,唐亡晉興,凡五國三鎮。
春正月,唐以呂琦為禦史中丞。
唐主以千春節置酒,晉國長公主上壽畢,辭歸晉陽。
唐主醉曰:“何不且留?遽歸,欲與石郎反邪?”石敬瑭聞之益懼,盡收其貨之在洛陽及諸道者歸晉陽,托言以助軍費,人皆知其有異志。
唐主夜與近臣從容語曰:“石郎于朕至親,無可疑者。
但流言不息,萬一失歡,何以解之?”皆不對。
端明殿學士李崧退謂同僚呂琦曰:“吾輩受恩深厚,豈得自同衆人,一概觀望邪?計将安出?”琦曰:“河東若有異謀,必結契丹為援。
契丹屢求和親,但求荝剌等未獲,故未成耳。
今誠歸荝剌等,歲以禮币十餘萬缗遺之,彼必歡然承命。
如此,則河東雖欲陸梁,無能為矣。
”崧曰:“此吾志也。
然錢谷皆出三司,宜更與張相謀之。
”遂告張延朗。
延朗曰:“如學士計,不惟可以制河東,亦省邊費之什九。
十二月,後唐任命馮道為司空。
當時,很久沒人正式封拜為三公,朝廷商議疑慮三公的職事,盧文紀想讓此職執掌祭祀掃除。
馮道聽到消息後說:“司空是負責掃除的職務,我怕什麼呢?”不久,盧文紀自知不妥,于是擱置不提。
閩國封陳守元為天師。
閩主王昶賜給陳守元天師的稱号,對他信任倚重,任免将相、實行刑罰、選士任官,都與陳守元商量。
陳守元接受賄賂請托,言無不從,門庭若市。
後晉高祖 丙申(936) 後唐末帝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後,為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
閩主王昶通文元年。
這一年,後唐滅亡,後晉興起,共五個國家、三個藩鎮。
春正月,後唐任命呂琦為禦史中丞。
後唐末帝李從珂在自己的生日千春節設置酒宴,晉國長公主祝壽完畢,告辭說要回晉陽。
後唐末帝醉中說:“何不多留幾天?忙着回去,想與石郎造反嗎?”石敬瑭得知後更加恐懼,把自己在洛陽和各道的财物都彙集到晉陽,聲稱是為了補助軍用開支,人們都知道石敬瑭有了叛亂之心。
後唐末帝夜間對近臣從容不迫地說:“石郎是朕的至親,沒有可以懷疑的地方。
隻是流言總不平息,萬一失和,怎樣化解?”大家都不回答。
端明殿學士李崧退下來對同僚呂琦說:“我們深受厚恩,怎能把自己與大家等同起來,一概采取觀望态度呢?能想出點主意來嗎?”呂琦說:“石敬瑭如有反叛的企圖,必然會勾結契丹作為外援。
契丹屢次謀求和親,但由于放荝剌等人回國的要求未能實現,所以和親未成。
如果現在放荝剌等人回國,每年贈送給契丹十餘萬缗的禮物,契丹肯定欣然從命。
這樣,即使石敬瑭想猖獗,也辦不到。
”李崧說:“這也是我的意願。
”于是去告訴張延朗。
張延朗說:“按您的主意辦,不僅可以控制河東,還能節省邊防開支的十分之九。
若主上聽從,但責辦于老夫。
”他夕,二人密言其策,唐主大喜。
久之,以告樞密直學士薛文遇,文遇對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夷狄,不亦辱乎?又虜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唐主意遂變。
一日,急召崧、琦,盛怒責之曰:“卿輩皆知古今,欲佐人主緻太平,今乃為謀如是!朕一女,尚乳臭,卿欲棄之沙漠邪?且欲以養士之财輸之虜廷,其意安在?”二人懼,拜謝無數。
琦氣竭,拜少止,唐主曰:“呂琦強項,肯視朕為人主邪?”既而怒解,各賜巵酒罷之。
自是,群臣不敢複言和親之策,遂以琦為禦史中丞,蓋疏之也。
閩主昶立其父婢李氏為後。
夏四月,楚王希範以其弟希杲知朗州。
靜江節度使馬希杲有善政,監軍裴仁煦谮之于楚王希範,言其收衆心,希範疑之。
漢侵蒙、桂二州,希範自将步騎如桂州。
希杲懼,其母華夫人逆希範于全義嶺,謝曰:“希杲為治無狀,緻寇戎入境,妾之罪也。
願削封邑,灑掃掖庭,以贖希杲罪。
”希範曰:“吾久不見希杲,聞其治行尤異,故來省之,無他也。
”漢兵引去,徙希杲知朗州。
五月,唐以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敬瑭拒命,唐發兵讨之。
初,石敬瑭欲嘗唐主之意,累表自陳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鎮,帝與執政議從其請,移鎮郓州。
房暠、李崧、呂琦等皆力谏,以為不可。
五月,薛文遇獨直,唐主與之議, 如果主上采納,隻需責成老夫去辦。
”後來的一天晚上,李崧、呂琦二人秘密講了自己的計策,後唐末帝大喜。
久後,後唐末帝将此事告知樞密直學士薛文遇,薛文遇回答說:“以天子的尊貴地位,對夷狄降低身份,不也是很恥辱的事嗎?還有,如果契丹按照慣例請求公主下嫁,如何拒絕?”于是後唐末帝變了主意。
有一天,後唐末帝急忙叫來李崧和呂琦,極為惱怒地責備他們說:“你們都通曉古今,想輔佐人主達到太平盛世,現在卻出這樣的主意!朕的一個女兒還乳臭未幹,你們想把她丢在沙漠裡嗎?而且想把養兵的資财運往胡虜的朝廷,是什麼意思?”李、呂二人心中恐懼,不停地叩頭認錯。
呂琦喘不過氣來,叩拜略有停頓,後唐末帝說:“呂琦脖子很硬,肯把朕視為人主嗎?”不久怒氣緩解,賜給每人一杯酒,讓他們回家去了。
從此,群臣不敢再談和親的謀略,于是後唐末帝任命呂琦為禦史中丞,意在疏遠他。
閩主王昶将父親的婢女李氏立為皇後。
夏四月,楚王馬希範委任自己的弟弟馬希杲掌管朗州。
靜江節度使馬希杲為政有方,監軍裴仁煦向楚王馬希範诋毀馬希杲,說馬希杲收攬人心,馬希範心生猜疑。
南漢侵犯蒙、桂二州,馬希範親自帶領步兵、騎兵前往桂州。
馬希杲心中恐懼,其母華夫人在全義嶺迎接馬希範,謝罪說:“希杲為政無方,緻使敵寇入境,是我的罪責。
我甘願撤銷封邑,到後宮執灑掃之役,為希杲贖罪。
”馬希範說:“我許久沒見希杲,聽說他為政成績優異,所以前來看望,沒别的意思。
”南漢軍退去,馬希範調馬希杲掌管朗州。
五月,後唐任命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石敬瑭抗拒朝命,後唐派兵讨伐。
當初,石敬瑭想試探後唐末帝的意圖,多次上表說自己瘦弱有病,請求解除兵權,調往其他軍鎮,後唐末帝與執政大臣商議後同意他的請求,調他鎮守郓州。
房暠、李崧、呂琦等都極力進谏,認為不妥。
五月,薛文遇單獨值班,後唐末帝與他商議這事, 文遇曰:“&lsquo當道築室,三年不成&rsquo,茲事斷自聖志。
群臣各為身謀,安肯盡言?以臣觀之,河東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圖之。
”先是,術者言:“國家今年應得賢佐,出奇謀,定天下。
”唐主意文遇當之,聞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敗吾決行之。
”即為除目,付學士院,使草制,徙敬瑭鎮天平,宋審虔鎮河東。
制出,兩班聞呼敬瑭名,相顧失色。
以張敬達為西北都部署,趣敬瑭之郓州。
敬瑭疑懼,謀于将佐曰:“吾之再來河東也,主上面許終身不除代。
今忽有是命,得非如千春節與公主所言乎?我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今且發表稱疾,以觀其意。
若其寬我,我當事之,若加兵于我,我則改圖耳。
”段希堯極言拒之,敬瑭以其樸直,不責也。
判官趙瑩勸敬瑭赴郓州,劉知遠曰:“明公久将兵,得士卒心。
今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
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奈何以一紙制書自投虎口乎?”掌書記桑維翰曰:“主上初即位,明公入朝,主上豈不知蛟龍不可縱之深淵邪?然則以河東複授公,此乃天意假公以利器也。
明宗遺愛在人,主上以庶孽代之,群情不附。
公,明宗之愛婿,今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
契丹主素與明宗約為兄弟,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朝呼夕至,何患不成?”敬瑭意遂決,表唐主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
唐主手裂其表抵地,以诏答之曰:“卿于鄂王固非疏遠,衛州之事,天下皆知。
許王之言,何人肯信?”制削奪 薛文遇說:“&lsquo在路邊蓋房,三年蓋不成&rsquo,此事應由陛下決定。
群臣都為自身打算,哪肯暢所欲言?在臣看來,調動石敬瑭會反,不調動也會反,隻是早晚的問題,不如先下手對付他。
”此前,術士說:“國家今年會得到賢能的輔臣,提出奇謀,安定天下。
”後唐末帝以為薛文遇就是賢人,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地說:“你說的使我豁然開朗,無論成敗,我決意實行。
”立即寫了除授官吏的文書,交給學士院起草制書,調石敬瑭鎮守天平,由宋審虔鎮守河東。
制書下達時,文武兩班聽到念石敬瑭的名字,都相顧失色。
後唐末帝任命張敬達為西北都部署,讓他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
石敬瑭疑慮恐懼交集,與将佐商量說:“我重來河東時,主上當面答應終身不派别人接替我的職務。
現在忽然下達這一命令,莫非真像千春節時對公主講的那樣嗎?我怎能束手就範,死在道路之上!現在我暫且上表稱病,來觀察皇上的用意。
如果對我寬容,我就事奉他;如果對我用兵,我就另作主張。
”段希堯竭力直言反對,石敬瑭認為他樸厚正直,不加責怪。
判官趙瑩勸石敬瑭前往郓州,劉知遠說:“您長期帶兵,得到士兵的愛戴。
現在您占據有利的地勢,兵強馬壯。
如果您舉兵起事,向各地發布檄文,可以成就帝業,怎能憑這一紙制書就自投虎口呢?”掌書記桑維翰說:“主上剛即位時,您進京朝見,主上哪會不懂得不能把蛟龍放回深淵呢?這麼說來,重新委任您鎮守河東,這是上天有意讓您掌握兵權。
明宗留下的仁愛被人們懷念,主上以旁支庶出接替明宗,不受大家的擁護。
您是明宗的愛婿,現在主上把您當成叛逆對待,這不是自首認罪就能躲過去的,隻能努力做好保全自己的打算。
契丹主早就與明宗約定互為兄弟,如果您能以誠相待,降低身份,事奉契丹,契丹就能早上叫,晚上到,何必擔心不能成事呢?”于是石敬瑭下了決心,上表說後唐末帝是先帝的養子,不應繼承帝位,要求傳位給許王李從益。
後唐末帝親手撕碎石敬瑭的表章,扔在地上,下诏答複說:“你同鄂王李從厚的關系本不疏遠,你在衛州殺害鄂王的事,天下盡人皆知。
關于要求傳位給許王的話,誰肯相信?”下制書削去 敬瑭官爵,以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楊光遠為副。
先鋒指揮使安審信、雄義指揮使安元信率衆奔晉陽,敬瑭謂曰:“汝見何利害,舍強而歸弱?”對曰:“元信非知星識氣,顧以人事決之耳。
夫帝王所以禦天下,莫重于信。
今主上失大信于令公,親而貴者且不自保,況疏賤乎?其亡可翹足而待,何強之有?”敬瑭悅,委以軍事。
振武巡檢使安重榮亦帥步騎五百奔晉陽。
唐天雄軍亂,逐節度使劉延皓以應河東。
延皓恃後族之勢,驕縱無度。
都虞候張令昭因衆心怨怒,謀以魏博應河東,帥衆攻牙城,克之。
延皓脫身走至洛陽,唐主怒,命遠貶。
皇後為之請,止削官爵,歸私第。
以令昭權知天雄軍府事,令昭以調發未集,且受新命。
尋有诏徒齊州防禦使,令昭托以士卒所留。
唐主遣使谕之,令昭殺使者。
诏以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面行營招讨使,讨之。
秋七月,唐殺石敬瑭子弟四人。
唐克魏州。
石敬瑭遣使求救于契丹。
敬瑭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且謂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劉知遠谏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
厚以金帛賂之,自足緻其兵,不必許以土田。
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敬瑭不從。
表至,契丹主大喜,複書許俟仲秋傾國赴援。
八月,唐張敬達攻晉陽,不克。
張敬達築長圍以攻晉陽。
石敬瑭以劉知遠為馬步都 石敬瑭的官職爵位,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由楊光遠擔當副職。
先鋒指揮使安審信、雄義指揮使安元信率衆投奔晉陽,石敬瑭對他們說:“你們看到什麼好處才舍強歸弱呢?”安元信回答說:“我不懂觀星望氣,隻憑人事來做決定。
帝王之所以統禦天下,最重要的是信用。
現在的主上對您失了大信,連皇室的親戚、地位尊貴的人都不能自保,何況關系疏遠、地位卑賤的人呢?他的滅亡舉足之間就會到來,有什麼強的?”石敬瑭心中高興,把軍中事務交給他處理。
振武巡檢使安重榮也帶領步兵、騎兵五百人投奔晉陽。
後唐天雄軍叛亂,驅逐節度使劉延皓,以響應石敬瑭。
劉延皓仗着皇後家族的勢力,驕橫放縱,毫無限度。
都虞候張令昭趁大家心懷怨恨惱怒,企圖以魏博響應石敬瑭,率衆攻克牙城。
劉延皓脫身逃到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大怒,下令貶到遠方。
皇後為劉延皓講情,于是隻削去劉延皓的官職爵位,讓他返回自己的府第。
後唐末帝任命張令昭暫且掌管天雄軍軍府事務,張令昭因征調的兵馬沒有會集一處,姑且接受了新的任命。
不久有诏改任張令昭為齊州防禦使,張令昭托稱士兵挽留自己。
後唐末帝派使者前去開導,張令昭殺死使者。
後唐末帝下诏任命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面行營招讨使,讨伐張令昭。
秋七月,後唐殺死石敬瑭的子弟四人。
後唐攻克魏州。
石敬瑭派使者向契丹求救。
石敬瑭讓桑維翰起草表章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稱臣,并表示願意以對父親的禮節來事奉契丹主,約定事成之日将盧龍道和雁門以北各州割讓給契丹。
劉知遠勸阻說:“稱臣就可以了,當作父親來事奉太過分了。
用大量金帛賄賂契丹,自然足以招緻契丹軍隊,沒必要答應割讓土地。
恐怕将來契丹成為中國大患,後悔不及。
”石敬瑭不聽勸告。
表章送到,契丹主大喜,回信答應等仲秋時節調集全國兵力前來援助。
八月,後唐張敬達進攻洛陽,沒有攻克。
張敬達修築長圍來攻打晉陽。
石敬瑭任命劉知遠為馬步都 指揮使,降兵皆隸焉。
知遠用法無私,撫之如一,由是人無貳心。
敬瑭親乘城,坐卧矢石下,知遠曰:“觀敬達輩無他奇策,不足慮也。
願明公四出間使,經略外事。
守城至易,知遠獨能辦之。
”敬瑭執知遠手,撫其背而賞之。
唐主聞契丹許敬瑭以仲秋赴援,屢督敬達急攻,不能下。
每有營構,多值風雨,長圍複為水潦所壞,竟不能合。
晉陽城中亦日窘,糧儲浸乏。
九月,契丹德光将兵救石敬瑭,唐兵大敗,契丹圍之。
唐主自将次懷州。
契丹主将五萬騎,自楊武谷而南至晉陽,陳于虎北口,先遣人謂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賊,可乎?”敬瑭遣人馳告曰:“南軍甚厚,請俟明日。
”使者未至,契丹已與唐騎将高行周、符彥卿合戰,敬瑭乃遣劉知遠出兵助之。
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以步兵陳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輕騎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陳。
唐兵逐之,至汾曲,契丹伏兵起,沖唐兵,斷而為二,縱兵乘之,唐兵大敗,死者近萬人。
敬達等收餘衆保晉安,契丹亦引兵歸虎北口。
敬瑭得唐降兵千餘人,劉知遠勸敬瑭盡殺之。
是夕,敬瑭出見契丹主,問曰:“皇帝遠來,士馬疲倦,遽與唐戰而大勝,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謂唐必斷雁門諸路,伏兵險要,則吾不可得進矣。
使人偵視,皆無之,吾是以長驅深入,知大事必濟也。
兵既相接,我氣方銳,若不乘此急擊之,曠日持久,則勝負未可知矣。
此吾所以亟戰而勝,不可以勞逸常理論也。
”敬瑭歎伏。
引兵會圍晉安寨, 指揮使,降兵都歸他統轄。
劉知遠執法無私,撫恤部下時一視同仁,所以人們沒有二心。
石敬瑭親自登上城頭,在流矢飛石之下坐卧,劉知遠說:“看來張敬達這些人沒有别的出人意料的計策,不足挂慮。
請您向各地派出密使,經營辦理對外事務。
守城很容易,我一個人就能承擔其事。
”石敬瑭拉着劉知遠的手,拍拍他的背,予以獎賞。
後唐末帝李從珂得知契丹對石敬瑭作了仲秋前來援助的承諾,屢次督促張敬達抓緊攻城,但無法攻克。
每逢修築工事,往往趕上刮風下雨,長圍又被積水浸壞,終究不能合圍。
晉陽城裡也日益窘困,糧食儲備漸漸匮乏。
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領兵援救石敬瑭,後唐軍隊大敗,被契丹軍包圍。
後唐末帝李從珂親征,駐兵懷州。
契丹主耶律德光帶領五萬騎兵,從楊武谷南進到晉陽,在虎北口駐紮下來,先派人對石敬瑭說:“我想今天即刻打敗敵軍,好嗎?”石敬瑭派人火速告訴耶律德光說:“南軍兵力雄厚,請等到明天再說。
”使者還沒趕到,契丹已經與後唐騎兵将領高行周、符彥卿打在一起,于是石敬瑭派劉知遠出兵幫助契丹。
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率步兵在西北山下列陣,契丹派三千名不披铠甲的輕裝騎兵直沖其陣。
後唐軍隊将契丹騎兵追趕到汾水向黃河西折處,契丹伏兵殺出,沖擊後唐軍隊,将後唐軍隊斷成兩截,縱兵進擊,後唐軍隊大敗,死了近一萬人。
張敬達等人聚合殘餘人衆,防守晉安,契丹也領兵返回虎北口。
石敬瑭得到後唐降兵一千餘人,劉知遠勸石敬瑭将降兵全部殺死。
當天晚上,石敬瑭出城去見契丹主,問道:“皇帝遠道而來,人馬疲倦,卻馬上與唐軍交戰,并大獲全勝,是什麼道理?”契丹主說:“最初我以為唐軍一定會切斷連接雁門的各條道路,在險要地帶埋伏兵馬,那我就無法前進了。
我派人偵察,發現完全沒有這樣的部署,所以我長驅直入,知道大事準能成功。
雙方交戰後,我軍士氣正盛,如不趁這時趕快進攻,緻使戰事曠日持久,勝負就難以預料了。
這就是我速戰取勝的原因,無法用兵家有關勞逸的常理衡量。
”石敬瑭歎服備至。
石敬瑭領兵合圍晉安寨, 置營于晉安之南,長百餘裡,厚五十裡,多設鈴索吠犬,人跬步不能過。
敬達等士卒猶五萬人,馬萬匹,四顧無所之,遣使告敗。
唐主大懼,遣符彥饒将兵屯河陽,诏天雄範延光、盧龍趙德鈞、耀州潘環共救晉安,下诏親征。
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不可遠涉風沙。
臣雖童稚,願代陛下北行。
”唐主本不欲行,聞之頗悅。
張延朗、劉延皓皆勸行,唐主不得已,發洛陽,謂盧文紀曰:“朕排衆議用卿,今禍難如此,卿嘉謀皆安在乎?”文紀但拜謝,不能對。
遣符彥饒軍赴潞州,為大軍後援。
諸軍自鳳翔推戴以來,驕悍不為用,彥饒恐其為亂,不敢束之以法。
唐主至河陽,心憚北行,盧文紀希旨言:“國家根本在河南。
胡兵倏來忽往,不能久留。
晉安大寨甚固,況已發三道兵救之。
河陽天下津要,車駕宜留此鎮撫南北,且遣近臣往督戰,苟不能解圍,進亦未晚。
”張延朗曰:“文紀言是也。
”唐主議近臣可使北行者,延朗與翰林學士和凝等皆曰:“趙延壽父德鈞以盧龍兵來赴難,宜遣延壽會之。
”乃遣延壽将兵二萬如潞州。
唐主至懷州,以晉安為憂,問策于群臣,吏部侍郎龍敏請:“立李贊華為契丹主,令天雄、盧龍二鎮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樓,朝廷露檄言之,契丹主必有内顧之憂,然後選募軍中精銳以擊之,此亦解圍之一策也。
”唐主深以為然,而執政恐其無成,議竟不決。
唐主憂沮,日夕酣飲悲歌,群臣或勸其北行,則曰:“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膽堕地。
” 在晉安南面紮營,營地長一百餘裡,寬五十裡,到處放出系鈴的吠犬,人們無法越過半步。
張敬達等人仍有士兵五萬人,戰馬一萬匹,四處張望卻無處可去,隻得派使者報告戰敗的消息。
後唐末帝大為恐懼,派符彥饒領兵屯駐河陽,下诏命天雄範延光、盧龍趙德鈞、耀州潘環共同援救晉安,同時下诏宣布親征。
雍王李重美說:“陛下眼病未愈,不宜遠道跋涉風沙之地。
臣雖然年紀還小,願意代替陛下北行。
”後唐末帝本來不想前去,聽了這話頗為高興。
張延朗、劉延皓都勸後唐末帝走一遭,後唐末帝迫不得已,從洛陽啟程,對盧文紀說:“朕力排衆議,任用了你,現在面臨這樣的禍難,你的妙計良策都哪裡去了?”盧文紀隻是叩頭謝罪,無話可答。
後唐末帝派符彥饒軍趕赴潞州,充當晉安寨大軍的後援。
自鳳翔擁戴李從珂以來,各軍驕橫兇悍,不服從命令,難以調用,符彥饒怕軍隊嘩變,不敢用法令加以約束。
後唐末帝來到河陽,心裡害怕往北走,盧文紀迎合後唐末帝的意願說:“國家的根本在河南地區。
契丹軍忽來忽去,行動迅速,不能久留。
晉安大寨甚為堅固,何況已征調天雄、盧龍、耀州三道兵馬前去援救。
河陽是天下水陸沖要之地,陛下最好留在這裡鎮撫南北各軍,并派近臣前去督戰,如果不能解圍,再去不遲。
”張延朗說:“盧文紀說得對。
”後唐末帝商議可以委派北行的近臣人選,張延朗與翰林學士和凝等人都說:“趙延壽的父親趙德鈞率盧龍軍奔赴國難,應派趙延壽前去會合。
”于是後唐末帝派趙延壽率領二萬名士兵前往潞州。
後唐末帝抵達懷州,為晉安的形勢擔憂,向群臣問計,吏部侍郎龍敏建議:“将李贊華立為契丹主,命令天雄、盧龍兩鎮分兵護送,從幽州直趨西樓,由朝廷發布公告講明其事,契丹主必然會有内顧之憂,然後挑選招募軍中的精銳将士去攻打契丹,這也是解圍的計策之一。
”後唐末帝深以為然,而執政大臣擔心計策不能成功,最終沒有作出決議。
後唐末帝憂慮沮喪,從早到晚隻是酣飲悲歌,群臣中有人勸後唐末帝北行,後唐末帝卻說:“你别說了,石郎使我心膽落地了。
” 冬十月,唐括民馬,籍義軍,以拒契丹。
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間馬,又發民為兵,每七戶出征夫一人,自備铠仗,謂之“義軍”,期以十一月俱集,用張延朗之謀也。
凡得馬二千餘匹,征夫五千人,實無益于用,而民間大擾。
十一月,唐以趙德鈞為行營都統。
初,趙德鈞陰蓄異志,欲因亂取中原,自請救晉安寨。
唐主命自飛狐踵契丹後,鈔其部落,德鈞請将騎由土門路西入,許之。
趙州刺史劉在明戍易州,德鈞以其衆自随至鎮州,以董溫琪領招讨副使,邀與偕行。
又表稱兵少,須合澤潞兵,乃趣潞州。
時範延光受诏将兵屯遼州,德鈞又請與魏博軍合。
延光知德鈞志趣難測,表稱魏博兵已入賊境,無容南行數百裡與德鈞合,乃止。
十一月,以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延壽遇德鈞于西陽,悉以兵屬焉。
德鈞志在并範延光軍,逗留不進,诏書屢趣之,德鈞乃引兵北屯團柏谷口。
契丹立石敬瑭為晉皇帝,敬瑭割幽、薊等十六州以賂之。
契丹主謂石敬瑭曰:“吾三千裡來赴難,必有成功。
觀汝器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
”敬瑭辭讓數四,将吏複勸進,乃許之。
契丹主作策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築壇即位。
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妫、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
制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敕命 冬十月,後唐征用全國的馬匹,調發百姓組成義軍,以抵禦契丹。
下诏普遍征用全國将吏以及民間的馬匹,并征發百姓當兵,每七戶出一名出征的兵員,自備铠甲兵器,稱作“義軍”,規定十一月為全部集中起來的期限,這采用的是張延朗的主意。
結果共得到馬兩千餘匹,出征的兵員五千人,實際毫無作用,民間卻大受騷擾。
十一月,後唐任命趙德鈞為行營都統。
當初,趙德鈞暗含叛離之心,想趁天下大亂之機奪取中原,所以請求讓自己去救晉安寨。
後唐末帝李從珂命趙德鈞由飛狐道進兵,尾随在契丹軍的後面,抄掠契丹部落,趙德鈞請求帶領騎兵由土門路西進,後唐末帝同意了。
趙州刺史劉在明戍守易州,趙德鈞讓劉在明的部衆跟随自己來到鎮州,讓董溫琪兼任招讨副使,邀請他與自己同行。
趙德鈞又上表說自己兵少,必須與澤潞軍會合,于是直趨潞州。
當時,範延光受诏領兵駐紮在遼州,趙德鈞又要求與魏博軍會合。
範延光知道趙德鈞用意難測,上表說魏博軍已進入敵境,不可能南行數百裡與趙德鈞會合,這才沒有實施。
十一月,後唐末帝任命趙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趙延壽在西陽遇到趙德鈞,把軍隊都交給趙德鈞統轄。
趙德鈞志在兼并範延光軍,一味逗留,不肯前進,诏書屢次催促,趙德鈞才領兵北進,在團柏谷谷口駐紮下來。
契丹将石敬瑭立為晉皇帝,石敬瑭割讓幽、薊等十六州,用來賄賂契丹。
契丹主耶律德光對石敬瑭說:“我跋涉三千裡趕來解救危難,必能成功。
看你的風度容貌、見識氣量,真是中原之主,所以我想立你為天子。
”石敬瑭多次推讓,将吏又來勸進,便答應下來。
契丹主制作策命文書,命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脫下自己的衣冠授給石敬瑭,築壇即皇帝位。
石敬瑭向契丹割讓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妫、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還答應每年獻納帛三十萬匹。
石敬瑭頒布制書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敕令 法制皆遵明宗之舊。
以趙瑩為翰林學士承旨,桑維翰為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劉知遠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客将景延廣為步軍都指揮使。
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後。
唐趙德鈞降契丹,契丹不受。
契丹主雖軍柳林,其辎重老弱皆在虎北口,每日暝,辄結束以備遁逃。
而趙德鈞欲倚契丹取中國,至團柏逾月,按兵不戰,去晉安才百裡,聲問不能相通。
德鈞累表為延壽求成德節度使,唐主怒曰:“趙氏父子能卻胡寇,雖欲代吾位,吾亦甘心。
若玩寇邀君,但恐犬兔俱斃耳。
”德鈞不悅,密以金帛賂契丹主雲:“若立己為帝,請即以見兵南平洛陽,與契丹為兄弟,仍許石氏常鎮河東。
”契丹主自以深入敵境,晉安未下,德鈞兵尚強,範延光在其東,又恐山北諸州邀其歸路,欲許德鈞之請。
晉主聞之大懼,亟使桑維翰說契丹主曰:“趙北平父子素蓄異志,非以死徇國之人,何足可畏,而信其誕妄之辭,貪豪末之利,棄垂成之功乎?且使晉得天下,将竭中國之财以奉大國,豈此小利之比乎?”契丹主曰:“吾非有渝前約也,但兵家權謀不得不爾。
”對曰:“皇帝以信義救人之急,四海之人俱屬耳目,奈何一旦二三其命,使大義不終,臣竊為皇帝不取也。
”跪于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
契丹主乃從之,指帳前石謂德鈞使者曰:“我已許石郎,此石爛,可改矣。
” 唐将楊光遠殺招讨使張敬達,降于契丹。
龍敏謂前鄭州防禦使李懿曰:“今從駕兵尚萬餘人, 在法制方面一律遵守後唐明宗時的老規矩。
任命趙瑩為翰林學士承旨,桑維翰為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劉知遠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客将景延廣為步軍都指揮使。
将晉國長公主立為皇後。
後唐趙德鈞投降契丹,契丹沒有接受。
契丹主耶律德光雖駐紮在柳林,其辎重與老弱兵員都留在虎北口,每當日落時分,這些人就整頓行裝,準備逃走。
然而,趙德鈞想依靠契丹奪取中國,抵達團柏過了一個月,依然按兵不動,團柏離晉安隻有一百裡,卻未能互通音信。
趙德鈞多次上表為趙延壽要求成德節度使的職務,後唐末帝李從珂惱怒地說:“如果趙氏父子能擊退胡寇,即使想取代我的皇位,我也甘心。
如果縱容敵寇,要挾君主,隻怕獵狗與狡兔一起斃命。
”趙德鈞不高興,暗中用金帛賄賂契丹主耶律德光,說:“如能立本人為帝,請讓我立即率現有的兵馬南下平定洛陽,與契丹結為兄弟之國,仍然允許石敬瑭長期鎮守河東。
”契丹主耶律德光認為自己深入敵境,晉安尚未攻克,趙德鈞兵力尚強,範延光駐兵在他的東邊,又怕山北各州切斷自己的退路,因此想答應趙德鈞的請求。
後晉高祖石敬瑭聞訊後大為恐懼,連忙讓桑維翰去對契丹主耶律德光說:“趙德鈞父子一向暗含叛離之心,并非以死報國之人,有什麼可怕的,難道竟要相信他那些荒誕虛妄的話,貪圖微小的利益,放棄将成的功業嗎?而且,假如晉國得到天下,将竭盡中國的資财來事奉貴國,哪是這點小利能比的呢?”契丹主耶律德光說:“不是我要背棄先前的約定,隻是作為兵家的權謀,不得不這樣幹。
”桑約翰回答說:“皇上講究信義,救人急難,為四海之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為何忽然教令反複不定,使大義不能貫徹到底,臣私下認為皇上這樣做不對。
”桑約翰跪在帳前,從早到晚,流着眼淚争辯不已。
契丹主耶律德光終于接受請求,指着帳前的石頭對趙德鈞的使者說:“我已答應石郎,除非這石頭爛了,承諾才能改變。
” 後唐将領楊光遠殺死招讨使張敬達,投降契丹。
龍敏對前鄭州防禦使李懿說:“今随駕的兵還有一萬餘人, 馬近五千匹。
若選精騎一千,使仆将之,自介休山路夜冒虜騎,入晉安寨,但使其半得入,則事濟矣。
張敬達等陷于重圍,不知朝廷聲問,若知大軍近在團柏,雖有鐵障可沖陷,況虜騎乎?”懿以白唐主,唐主曰:“龍敏之志極壯,用之晚矣。
”晉安被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數引騎兵出戰,無功,刍糧俱竭,馬死則食之,援兵竟不至。
張敬達性剛,時謂之“張生鐵”。
楊光遠、安審琦勸敬達降于契丹,敬達曰:“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為元帥而敗軍,其罪已大,況降敵乎?今援兵旦暮至,且當俟之。
必若力盡勢窮,諸軍斬我出降,未為晚也。
”光遠目審琦,欲斬敬達,審琦未忍。
高行周知光遠欲圖敬達,常引壯騎尾而衛之。
敬達不知其故,謂人曰:“行周每踵餘後,何意也?”行周乃不敢随之。
諸将旦集,光遠斬敬達首,帥諸将降于契丹。
契丹主嘉敬達之忠,命收葬而祭之,謂其下及晉諸将曰:“汝曹為人臣當效敬達也。
”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憤惋而死。
晉主以晉安已降,遣使谕諸州,代州刺史張朗斬其使。
呂琦奉诏勞軍,至忻州,遇晉使,亦斬之。
晉以趙瑩、桑維翰同平章事。
契丹主謂晉主曰:“桑維翰盡忠于汝,宜以為相。
”故有是命。
契丹以晉主南下,破唐兵于團柏,唐主還河陽,趙德鈞降契丹。
晉主與契丹主将引兵而南,欲留一子守河東,契丹主令晉主盡出諸子自擇之。
晉主兄子重貴,父敬儒早卒,晉主 戰馬還有五千匹。
如果挑選一千名精銳騎兵,讓我帶領,由介休山路在夜間沖破契丹騎兵的包圍,進入晉安寨,隻要有一半人進得去,就成事了。
張敬達等人身陷重圍,得不到朝廷的音信,如果知道大軍近在團柏,即使有鐵的屏障都能沖破,何況契丹騎兵呢?”李懿禀告後唐末帝李從珂,後唐末帝說:“龍敏極有壯志,可惜任用他太晚了。
”晉安被包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屢次帶領騎兵出戰,不能突圍,糧草消耗一空,戰馬死了就被吃掉,援兵始終不到。
張敬達性情剛強,時人叫他“張生鐵”。
楊光遠、安審琦勸張敬達投降契丹,張敬達說:“我深受明宗和當今皇上的厚恩,作為元帥,打了敗仗,罪過已經很大,何況投降敵人呢?如今援軍早晚之間就到,應姑且等待。
如果力盡勢窮,各軍殺了我去投降,也不算晚。
”楊光遠以目光向安審琦示意,想殺張敬達,安審琦于心不忍。
高行周知道楊光遠想謀害張敬達,經常帶領強壯的騎兵跟在張敬達身後護衛他。
張敬達不知其中的緣由,對人說:“高行周總跟在我身後,什麼意思?”于是高行周不敢尾随下去。
諸将領早上集合議事時,楊光遠砍下張敬達的頭顱,率領諸将領投降契丹。
契丹主耶律德光嘉許張敬達的忠義,命令收屍安葬,加以祭奠,對自己的臣屬和後晉諸将領說:“你們身為人臣,應當學習張敬達。
”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憤恨怅惋而死。
後晉高祖石敬瑭因晉安各軍已經投降,派使者告谕各州,代州刺史張朗殺死後晉使者。
呂琦受命慰勞各軍,抵達忻州時,遇到後晉使者,也把使者殺死。
後晉任命趙瑩、桑維翰為同平章事。
契丹主耶律德光對後晉高祖石敬瑭說:“桑維翰對你竭盡忠誠,應任命為宰相。
”所以有這項任命。
契丹随後晉高祖石敬瑭南下,在團柏打敗後唐軍隊,後唐末帝李從珂返回河陽,趙德鈞投降契丹。
後晉高祖與契丹主耶律德光領兵南下,想留一個兒子防守河東,契丹主耶律德光讓後晉高祖把所有兒子叫出來,由他來挑選。
後晉高祖哥哥的兒子石重貴,父親石敬儒死得早,後晉高祖 養以為子,貌類晉主而短小。
契丹主指之曰:“此大目者可也。
”乃以重貴為北京留守,以契丹将高谟翰為前鋒,與降卒皆進。
至團柏,與唐兵戰,趙德鈞、趙延壽先遁,諸将繼之,士卒大潰,死者萬計。
劉延朗、劉在明至懷州,唐主始知晉主即位,楊光遠降。
衆議車駕宜幸魏州,唐主召李崧謀之。
薛文遇不知而繼至,唐主怒,變色,崧蹑文遇足,文遇乃去。
唐主曰:“我見此物肉顫,适幾欲抽佩刀刺之。
”崧曰:“文遇小人,淺謀誤國,刺之益醜。
”崧因勸唐主南還,唐主從之。
洛陽大震,居人逃竄,門者請禁之,河南尹雍王重美曰:“國家多難,未能為百姓之主,又禁其求生,徒增惡名耳,不若聽其自便。
”乃出令任從所适,衆心差安。
唐主還至河陽,命諸将分守南北城。
晉主與契丹主至潞州,趙德鈞父子迎谒于高河,契丹主鎖之,送歸國。
德鈞見述律太後,太後問曰:“汝近者何為往太原?”德鈞曰:“奉唐主之命。
”太後指天曰:“汝從吾兒求為天子,何妄語邪?”又自指其心曰:“此不可欺也。
”又曰:“吾兒将行,吾戒之雲: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渝關,亟須引歸,太原不可救也。
汝欲為天子,何不先擊退吾兒,徐圖亦未晚。
汝為人臣,既負其主,不能擊敵,又欲乘亂邀利,所為如此,何面目複求生乎!”德鈞俯首不能對,逾年而卒。
張砺與延壽俱入契丹,契丹主複以為翰林學士。
晉主發潞州,契丹北還。
收養為子,相貌很像後晉高祖,隻是身材矮小。
契丹主指着石重貴說:“這個大眼睛的可以。
”便讓石重貴擔任北京留守,讓契丹将領高谟翰充當前鋒,與降兵一齊開進。
來到團柏,與後唐軍隊交戰,趙德鈞、趙延壽率先逃跑,諸将領也跟着逃跑,軍隊全面潰散,死人數以萬計。
劉延朗、劉在明來到懷州時,後唐末帝才知道後晉高祖即位,楊光遠投降。
群臣商議認為皇上前往魏州,後唐末帝把李崧叫來商量。
薛文遇不知其事,跟着趕到,後唐末帝氣得變了臉色,李崧踩了薛文遇一腳,薛文遇才離開。
後唐末帝說:“我見了這家夥就渾身發抖,剛才幾乎要抽出佩刀來刺死他。
”李崧說:“薛文遇是小人,謀略不深遠,使國家遭受危害,刺死他更加不光彩。
”于是勸後唐末帝南下返回京城,後唐末帝依言而行。
洛陽人心大震,居民四處逃竄,把守城門的人要求加以阻止,河南尹雍王李重美說:“國家多難,不能為百姓做主,還要阻止百姓自找活路,隻能加重惡名罷了,不如讓百姓自便。
”便下令允許百姓随意到任何地方去,民心才略微安定了一些。
後唐末帝回到河陽,命諸将領分别把守南北二城。
後晉高祖與契丹主耶律德光來到潞州,趙德鈞父子在高河迎接進見,契丹主耶律德光給他們上了鎖鍊,押送回國。
趙德鈞去見述律太後,述律太後問道:“近來你為什麼去太原?”趙德鈞說:“奉唐主之命去的。
”述律太後指着天說:“你向我兒請求當天子,為什麼說瞎話呢?”又指着自己的胸口說:“這顆心,沒法欺騙。
”又說:“我兒臨行前,我告誡他說:如果趙德鈞領兵北赴渝關,就應趕快領兵返回,不能去救太原。
你想當天子,為什麼不先把我兒擊退,再慢慢謀取,也為時不晚。
你作為人臣,既背叛自己的主子,不肯去打敵人,又想趁混亂時撈取好處,幹的都是這種勾當,還有臉活嗎!”趙德鈞低下頭,無法回答,過了一年就死了。
張砺與趙延壽一起歸順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仍任命為翰林學士。
後晉高祖石敬瑭從潞州出發,契丹北還。
晉主将發上黨,契丹主舉酒屬之曰:“我若南向,河南之人必大驚駭。
汝宜自引漢兵南下,我令太相溫将五千騎衛送汝至河梁。
餘且留此,俟汝音聞,有急則下山救汝。
若洛陽既定,吾即北返矣。
”因泣别曰:“世世子孫勿相忘。
”又曰:“劉知遠、趙瑩、桑維翰皆創業功臣,無大故,勿棄也。
” 唐晉州軍亂,逐守将高漢筠。
初,唐主遣将軍高漢筠守晉州,至是,副使田承肇帥衆攻之。
漢筠開門延入,從容謂曰:“仆與公俱受朝寄,何相迫如此?”承肇曰:“欲奉公為節度使。
”漢筠曰:“仆老矣,義不為亂首,死生惟公所處。
”承肇目左右,欲殺之,軍士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奈何害之?”承肇乃聽漢筠歸洛陽。
唐主還洛陽。
符彥饒、張彥琪言于唐主曰:“今胡兵大下,河水複淺,人心已離,此不可守。
”唐主命河陽節度使苌從簡與趙州刺史劉在明守河陽南城,遂斷浮梁,歸洛陽。
殺李贊華于其第。
晉主至河陽,節度使苌從簡迎降。
從簡迎降,舟楫已具。
唐主從珂自焚死,晉主入洛陽。
唐主議複向河陽,将校皆已飛狀迎晉主。
晉主慮唐主西奔,遣契丹千騎扼渑池。
唐主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
皇後欲燒宮室,重美谏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
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将安用之?”乃止。
王淑妃與許王從益匿于毬場,獲免。
是日晚, 後晉高祖在上黨臨出發前,契丹主耶律德光舉杯勸酒說:“我如果南進,黃河以南的人一定大為驚惶恐駭。
你應由自己帶領漢族軍隊南下,我讓太相溫帶領五千名騎兵護送你到河陽橋。
我暫留此地,等你的消息,一旦情況緊急,我就下山救你。
如果洛陽平定了,我就北還。
”于是揮淚告别說:“世世代代,子子孫孫,不要相忘。
”又說:“劉知遠、趙瑩、桑維翰都是創業的功臣,隻要沒有大錯,别抛棄他們。
” 後唐晉州軍嘩變,趕走守将高漢筠。
當初,後唐末帝派将軍高漢筠防守晉州,到這時,副使田承肇率衆攻打高漢筠。
高漢筠開門把田承肇請進去,從容地對田承肇說:“我與您都受朝廷的委托,為什麼這樣苦苦相逼?”田承肇說:“想擁戴您當節度使。
”高漢筠說:“我老了,不當變亂的頭子是大義所在,是死是活,您看着辦。
”田承肇以目光向身邊的人示意殺死高漢筠,軍士把兵器扔在地上說:“高金吾是身曆數朝的有德老臣,幹嘛害他?”田承肇隻好聽任高漢筠返回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返回洛陽。
符彥饒、張彥琪向後唐末帝進言說:“如今契丹軍大舉南下,黃河水又很淺,民心已經分崩離析,這裡守不住了。
”後唐末帝命河陽節度使苌從簡與趙州刺史劉在明守衛河陽南城,随即毀掉浮橋,返回洛陽。
後唐末帝将李贊華殺死在其家裡。
後晉高祖石敬瑭來到河陽,節度使苌從簡出迎歸降。
苌從簡出迎歸降,船隻已經備齊。
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身死,後晉高祖石敬瑭進入洛陽。
後唐末帝商議再次前往河陽,将校都已飛速進呈狀文,迎接後晉高祖。
後晉高祖擔心後唐末帝向西逃跑,派一千名契丹騎兵扼守渑池。
後唐末帝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李重美以及宋審虔等人帶着傳國玺印登上玄武樓自焚。
劉皇後想燒毀宮殿,李重美勸谏說:“新天子前來,肯定不會住在不蔽風雨的房屋裡。
将來還要耗費民力,我們死了還要留下怨恨,又有什麼用?”便沒燒宮殿。
王淑妃與許王李從益藏在球場,得以脫身。
這天晚上, 晉主入洛陽,唐兵皆解甲待罪。
晉主命劉知遠部署京城,知遠分漢軍使還營,館契丹于天宮寺,城中肅然,無敢犯令。
初,判三司張延朗不欲河東多蓄積,凡财賦應留使之外盡收取之,晉主以是恨之,收付禦史台。
劉延皓匿于龍門數日,自經死。
劉延朗将奔南山,捕得殺之。
斬張延朗,既而選三司使,難其人,晉主甚悔之。
十二月,晉追廢唐主從珂為庶人,以馮道同平章事。
晉以張希崇為朔方節度使。
初,朔方節度使張希崇為政有威信,民夷愛之。
興屯田以省漕運,徙為靜難節度使。
至是,晉主與契丹修好,恐其複取靈武,複以希崇鎮朔方。
晉以周瓌為三司使,不拜。
瓌辭曰:“臣自知才不稱職,甯以避事見棄,猶勝冒寵獲辜。
”許之。
唐安遠節度使盧文進奔吳。
文進聞晉主為契丹所立,棄鎮奔吳,所過鎮戍,召其主将,告之故,皆拜辭而退。
高麗擊破新羅、百濟。
高麗王建用兵擊破新羅、百濟,于是東夷諸國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
後晉高祖進入洛陽,後唐士兵都放下武器,等候治罪。
後晉高祖命劉知遠安排京城事務,劉知遠調漢軍回營,讓契丹兵住在天宮寺,城中秩序井然,沒人敢違犯命令。
當初,判三司張延朗不想讓河東儲備過多,對于财賦除了應歸節度使留用的以外,全部收繳一空,後晉高祖因此痛恨張延朗,予以逮捕,交付禦史台懲處。
劉延皓在龍門躲藏數日,上吊自殺。
劉延朗準備逃往南山,被捉住殺死。
又将張延朗殺死,不久,朝廷選拔三司使,找不到合适的人選,後晉高祖非常後悔。
十二月,後晉追廢後唐末帝李從珂為庶人,任命馮道為同平章事。
後晉任命張希崇為朔方節度使。
當初,朔方節度使張希崇處理政務有威望,講信用,受到百姓和夷民的愛戴。
張希崇興辦屯田,以減少漕運的負擔,朝廷調任他為靜難節度使。
到這時,後晉高祖石敬瑭與契丹結成友好關系,擔心張希崇再攻占靈武,又委任張希崇鎮守朔方。
後晉任命周瓌為三司使,周瓌沒有接受任命。
周推辭說:“臣知道自己的才能不稱職,甯可逃避職事,為世遺棄,也比無功無德而蒙受寵幸,最終受到懲處為好。
”後晉高祖石敬瑭同意了。
後唐安遠節度使盧文進逃奔吳國。
盧文進得知契丹扶立後晉高祖石敬瑭,放棄本鎮,逃奔吳國,每經過一個駐防軍的城堡營壘,就把該處主将叫來告知其事,這些将領都行禮告辭,然後退下。
高麗打敗新羅、百濟。
高麗王建用武力打敗新羅、百濟,于是東夷各國都依附高麗,高麗有二京、六府、九節度、一百二十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