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十四

關燈
王重師,夷其族。

     王重師鎮長安數年,梁主怒其貢奉不時,以劉捍為留後。

    捍谮之,雲與邠、岐通,賜自盡,夷其族。

     劉守光執其兄守文,進攻滄州。

     劉守文以重賂招契丹、吐谷渾之衆,合四萬,屯薊州。

    守光逆戰,為所敗。

    守文單馬立于陣前,泣謂其衆曰:“勿殺吾弟。

    ”守光将元行欽識之,直前擒之,滄德兵皆潰。

    守光囚之别室,乘勝進攻滄州。

    滄州判官呂兖、孫鶴推守文子延祚為帥,乘城拒守。

     六月,梁劉知俊叛歸岐。

     徐溫認為金陵地形優越,戰艦集中,于是親自以淮南行軍副使兼任昇州刺史,留在廣陵,并任命他的養子元從指揮使徐知诰為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前去治理昇州。

     夏四月,後梁封王審知為閩王。

     王審知勤儉節約,常穿麻布鞋,府舍簡陋,從不修繕。

    他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使公私富足,境内因此安定下來。

     吳越進攻淮南軍,打敗他們。

     淮南軍包圍蘇州,推着攻城器械洞屋攻城。

    吳越将領孫琰在杆子頂上裝上滑輪,然後用繩子把錐子投下去揭開洞屋,進攻的士卒全部暴露在外面。

    炮石打來時,就把網張開來抵禦。

    吳越王錢镠派指揮使錢镖等人前去援救蘇州。

    蘇州有水通向城中,淮南軍張開網,上面挂上鈴,再把網懸挂在水中,連魚鼈通過都能知道。

    吳越虞候司馬福想潛水進城,故意用竿觸網,淮南軍聽到鈴響就拉起網,司馬福因此得以通過,進入城中,從此城中的号令與援軍遙相呼應,淮南軍感到很神奇。

    錢镠曾到府園中遊玩,看到園工陸仁章種植花草很聰明,就記住了他,到這時,就派陸仁章進城送信,果然拿到回信返回。

    吳越兵内外夾擊淮南軍,把淮南軍打得大敗,抓獲淮南将領三十多人,周本趁夜逃跑。

     五月,後梁殺死佑國節度使王重師,誅滅他全族。

     王重師鎮守長安數年,後梁太祖對他不能按時進貢感到很生氣,于是任命劉捍為佑國留後。

    劉捍誣陷王師重,說他與邠州、岐州勾結,于是後梁太祖賜王師重自殺,誅滅他全族。

     劉守光捉住哥哥劉守文,進攻滄州。

     劉守文用厚禮招募契丹、吐谷渾的士卒共四萬人,駐紮在薊州。

    劉守光迎戰劉守文,被劉守文打敗。

    劉守文單人匹馬站在陣前,哭着對士卒說:“不要殺我的弟弟。

    ”劉守光的将領元行欽認識劉守文,一直沖上前把劉守文抓獲,滄德軍全部潰逃。

    劉守光把劉守文單獨囚禁在一間屋子裡,乘勝進攻滄州。

    滄州判官呂兖、孫鶴推舉劉守文的兒子劉延祚為主帥,登城堅守。

     六月,後梁劉知俊叛變,歸附岐王李茂貞。

     知俊功名浸盛,以梁主猜忌日甚,内不自安。

    及王重師誅,益懼。

    梁主急征知俊,欲以為河東行營都統。

    知俊弟知浣密使人語知俊雲:“入必死。

    ”知俊遂以同州附于岐,遣兵襲華州,守潼關。

    遣人以重利啖長安諸将,執劉捍送于岐,殺之。

    梁主遣近臣谕知俊曰:“朕待卿甚厚,何忽相負?”對曰:“臣不背德,但畏族爾。

    ”诏削知俊官爵,遣楊師厚、劉等讨之。

    至關東,獲知俊伏路兵,使為前導,關吏納之,兵直進,遂克潼關。

    知俊舉族奔岐,岐兵據長安城,師厚以奇兵克之。

    岐王厚禮知俊,以為中書令。

     秋七月,梁以劉守光為燕王。

     淮南盡取江西地。

     撫州刺史危全諷帥撫、信、袁、吉之兵攻洪州。

    淮南守兵才千人,節度使劉威密遣使告急于廣陵,日召僚佐宴飲。

    全諷聞之,屯象牙潭,不敢進,楚王殷遣指揮使苑玫圍高安以助全諷。

     徐溫問将于嚴可求,可求薦周本,乃以本将兵七千救高安。

    本以前攻蘇州無功,稱疾不出,可求即其卧内強起之。

    本曰:“蘇州之役,敵不能勝我,但主将權輕耳。

    今必見用,願無置副貳乃可。

    ”可求許之。

    本曰:“楚人為全諷聲援耳,非欲取高安也。

    吾敗全諷,援兵必還。

    ”乃疾趣象牙潭。

    或曰:“全諷兵強,君宜觀形勢。

    ”本曰:“賊衆十倍于我,我軍聞之必懼,不若乘其銳而用之。

    ”全諷營栅臨溪,亘數十裡。

    本隔溪布陣,先使羸兵嘗敵,全諷兵涉溪追之。

     劉知俊的功勞名聲漸大,因後梁太祖對他猜疑日見加重,内心感到不安。

    到王重師被誅殺後,劉知俊更加恐懼。

    後梁太祖緊急征召劉知俊,打算任命他為河東行營都統。

    劉知俊的弟弟劉知浣秘密派人告知劉知俊說:“入朝一定會死。

    ”劉知俊就率領同州士卒歸附岐王李茂貞,派兵襲擊華州,守衛潼關。

    并派人以重利來引誘長安将領,抓獲劉捍,送交岐王,并把他殺死。

    後梁太祖派親近大臣去告谕劉知俊說:“朕對你很優厚,為什麼要突然背叛我呢?”劉知俊回答說:“我不敢違背恩德,隻怕全族被誅滅。

    ”于是後梁太祖下诏革除劉知俊的官爵,派楊師厚、劉等讨伐他。

    劉到了潼關以東,抓獲劉知俊伏在路上的士卒,讓他在前面當向導,潼關關吏放他們進城,劉的軍隊長驅直入,于是攻下潼關。

    劉知俊帶領全族投奔岐王,岐王軍占據長安城,楊師厚用奇兵攻下長安。

    岐王對劉知俊大加禮遇,任命他為中書令。

     秋七月,後梁任命劉守光為燕王。

     淮南軍完全占領江西之地。

     撫州刺史危全諷率領撫、信、袁、吉四州的軍隊攻打洪州。

    淮南守軍隻有一千人,節度使劉威秘密派使者向廣陵告急,自己卻每天召集僚佐宴飲。

    危全諷聽說後,駐紮在象牙潭,不敢前進,楚王馬殷派指揮使苑玫包圍高安來幫助危全諷。

     徐溫向嚴可求詢問派哪位将領出戰,嚴可求推薦周本,于是讓周本率領七千士卒去援救高安。

    周本以前攻打蘇州時沒有立功,因此稱病不出,嚴可求到他的卧室内強把他拉起來。

    周本說:“在蘇州的戰役中,敵人是不能戰勝我的,隻是主将的權力太小。

    今天如果一定要用我,希望不要設置副将才行。

    ”嚴可求答應了他的要求。

    周本說:“楚人隻是聲援危全諷,并不是想奪取高安。

    我打敗危全諷,援兵定會返回。

    ”于是急奔象牙潭。

    有人說:“危全諷的軍隊很強大,你應當仔細觀察一下形勢。

    ”周本說:“敵人是我軍的十倍,我軍聽了一定會害怕,不如乘他們銳氣旺盛而使用他們。

    ”危全諷沿溪水營造栅欄,連綿數十裡。

    周本隔溪布陣,先用弱兵去試探敵人,危全諷軍?過溪水來追擊他們。

     本乘其半濟,縱兵擊之,全諷兵大潰。

    本分兵斷其歸路,擒全諷,乘勝克袁州。

     歙州刺史陶雅遣兵襲饒、信,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走,米志誠敗苑玫于上高。

    吉州刺史彭玕帥衆奔楚。

    信州刺史危仔倡奔吳越,吳越以為淮南節度副使,更其姓曰元氏。

    虔州刺史盧光稠以州附于淮南。

    于是江西之地盡入于楊氏。

     冬十月,蜀行《永昌曆》。

     司天監胡秀林所獻也。

     十一月,岐遣劉知俊攻梁靈州,梁遣兵救之,大敗而還。

     岐王欲取靈州以處劉知俊,使自将兵攻之。

    朔方節度使韓遜遣使告急于梁,梁主遣康懷貞、寇彥卿将兵攻邠甯以救之,克甯、衍二州,拔慶州南城,遊兵及泾州之境。

    知俊聞之,解圍引還。

    梁主急召懷貞等還,知俊據險邀之,左龍骧使王彥章力戰,懷貞等乃得過。

    至昇平,知俊伏兵山口,懷貞大敗,僅以身免。

    岐王以知俊為彰義節度使,鎮泾州。

    彥章骁勇絕倫,每戰用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時人謂之“王鐵槍”。

     蜀蜀州刺史王宗弁罷。

     宗弁稱疾罷歸,杜門不出。

    蜀主疑其怨望,加檢校太保,不受,謂人曰:“廉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

    吾小人,緻位至此足矣,豈可求進不已乎?”蜀主嘉其志而許之。

     周本乘危全諷軍半數過了河時縱兵出擊。

    危全諷軍大敗潰逃。

    周本分兵切斷他們的退路,并抓獲危全諷,乘勝攻下袁州。

     歙州刺史陶雅派兵襲擊饒州、信州,饒州刺史唐寶棄城逃跑,米志誠在上高打敗苑玫。

    吉州刺史彭玕率領士卒投奔楚王。

    信州刺史危仔昌投奔吳越,吳越任命他為淮南節度副使,為他改姓為元氏。

    虔州刺史盧光稠率領全州歸附淮南。

    于是江西地區全部歸于楊氏。

     冬十月,蜀國推行《永昌曆》。

     《永昌曆》是司天監胡秀林進獻的。

     十一月,岐王派劉知俊進攻後梁的靈州,後梁派軍隊去救靈州,被打得大敗而回。

     岐王李茂貞打算奪取靈州來安置劉知俊,于是派劉知俊親自率兵攻打靈州。

    朔方節度使韓遜派使者向後梁告急,後梁太祖派康懷貞、寇彥卿率兵攻打邠甯來援救韓遜,康懷貞等攻下甯州、衍州,占領慶州南城,遊擊士卒進入到泾州轄境。

    劉知俊聽說後,解除了對靈州的包圍,率兵返回。

    後梁太祖也馬上召康懷貞等人返回,劉知俊占據險要的地形阻擊康懷貞,左龍骧軍使王彥章奮力作戰,康懷貞等人才得以通過。

    到達昇平,劉知俊在山口埋伏士卒,康懷貞大敗,隻身逃脫。

    岐王任命劉知俊為彰義節度使,鎮守泾州。

    王彥章勇敢善戰,無與倫比,每次作戰都使用兩杆鐵槍,每杆鐵槍都是一百斤重,一杆放在馬鞍上,一杆握在手中,所向無敵,時人稱他為“王鐵槍”。

     蜀國蜀州刺史王宗弁被罷免。

     王宗弁聲稱有病,免官回家,閉門不出。

    蜀主王建懷疑他心懷怨恨,給他加官檢校太保,王宗弁沒有接受,對别人說:“廉潔的人知足,不會有什麼憂愁;貪婪的人隻會憂愁,不會知足。

    我是個小人物,做官做到這樣就知足了,怎能沒完沒了地要求升官呢?”王建贊賞他的志趣,答應了他的要求。

     庚午(910) 晉、岐、吳稱唐天祐七年,梁開平四年。

    是歲,淮南稱吳,凡五國五鎮。

     春正月,劉守光克滄州,殺其兄守文。

     滄州城中食盡,呂兖選男女羸弱者烹之,以給軍食。

    正月,劉延祚力盡出降。

    守光使大将張萬進、周知裕輔其子繼威鎮滄州,族呂兖而釋孫鶴。

    兖子琦,年十五,門下客趙玉绐監刑者曰:“此吾弟也,勿妄殺。

    ”遂挈以逃。

    琦足痛,不能行,玉負之,變姓名,乞食于路,僅而得免。

    琦感家門殄滅,力學自立,晉王聞其名,署代州判官。

    守光使人殺守文,歸罪于殺者而誅之。

     二月,岐王承制加楊隆演嗣吳王。

     夏四月,梁夏州亂,殺節度使李彜昌,以其族父仁福代之。

     梁宋州獻瑞麥。

     梁宋州節度使衡王友諒獻瑞麥,一莖三穗。

    梁主曰:“豐年為上瑞。

    今宋州大水,安用此為?”诏除本縣令名,遣使诘責友諒,以惠王友能代之。

     梁貶寇彥卿為遊擊将軍。

     梁左金吾大将軍寇彥卿入朝,有民不避道,投諸欄外而死。

    彥卿自首,梁主以彥卿有功,命以私财遺死者家以贖罪。

    禦史司憲崔沂劾奏,請論如法。

    梁主命彥卿分析,彥卿對:“令從者舉置欄外,不意誤死。

    ”梁主欲以過失論。

    沂奏:“在法,以勢力使令為首,下手為從,不得歸罪從者。

    不鬥而故毆傷人,加罪一等,不得為過失。

    ”乃責授彥卿遊擊将軍。

     庚午(910) 晉、岐、吳稱唐天祐七年,後梁開平四年。

    這一年,淮南改稱吳,共五個國家、五個藩鎮。

     春正月,劉守光攻克滄州,殺死他的哥哥劉守文。

     滄州城中的糧食吃完了,呂兖挑選體弱男女烹殺後給士卒吃。

    正月,劉延祚無能為力,出城投降。

    劉守光派大将張萬進、周知裕輔佐自己的兒子劉繼威鎮守滄州,誅滅呂兖全族,釋放了孫鶴。

    呂兖的兒子呂琦,當時十五歲,呂兖的食客趙玉欺騙監刑的人說:“這是我的弟弟,不要無辜殺他。

    ”于是拉着呂琦逃跑。

    呂琦腳痛不能行走,趙玉就背着他走,改換姓名,在途中邊讨飯邊行走,才得以免死。

    呂琦對全族被誅滅很有感觸,于是努力學習,刻苦自立,晉王李存勖聽說他的名聲後,就任命他為代州判官。

    劉守光派人殺死劉守文,後來把殺人的罪名歸咎于殺人者,并把殺人者處死。

     二月,岐王李茂貞秉承皇帝旨意加封楊隆演繼任吳王。

    夏四月,後梁的夏州發生叛亂,殺死節度使李彜昌,用李彜昌的同族伯叔李仁福接替李彜昌的職務。

     後梁宋州進獻瑞麥。

     後梁宋州節度使衡王朱友諒進獻瑞麥,一莖三穗。

    後梁太祖說:“在豐收年景這是最好的征兆。

    現在宋州發生大水,這有什麼用呢?”後梁太祖下诏将那個縣的縣令除名,派使者責問朱友諒,任命惠王朱友能接替朱友諒的職務。

     後梁貶寇彥卿為遊擊将軍。

     後梁左金吾大将軍寇彥卿入朝進見,有人在路上沒有躲避寇彥卿,被寇彥卿部下扔到欄外摔死。

    寇彥卿自首認罪,後梁太祖認為寇彥卿有功,命令他用私财送給死者的家屬,以此贖罪。

    禦史司憲崔沂彈劾上奏,請求依法論處。

    後梁太祖讓寇彥卿分辨此事的罪過,寇彥卿回答說:“是讓随從舉起來放在欄外,沒想到誤傷緻死。

    ”後梁太祖打算以過失罪論處。

    司憲崔沂上奏說:“按照法律規定,利用權勢來指使别人的為首犯,動手的為從犯,不應将罪過歸咎從犯。

    沒有争鬥而故意傷人者,加傷罪一等,不能以過失罪來論處。

    ”于是後梁太祖貶寇彥卿為遊擊将軍。

     彥卿揚言:“有得崔沂首者賞萬缗。

    ”梁主使人謂彥卿曰:“崔沂有毫發傷,我當族汝。

    ”時功臣驕橫,由是稍肅。

     五月,梁天雄節度使羅紹威卒,以其子周翰代之。

     六月,梁匡國軍節度使馮行襲卒。

     行襲疾笃,請代。

    許州牙兵皆秦宗權餘黨,梁主深以為憂,命崇政院直學士李珽馳往視行襲。

    珽至,謂将吏曰:“天子握百萬兵,去此數舍爾。

    馮公忠純,勿使上有所疑。

    汝曹赤心奉國,何憂不富貴?”由是衆莫敢異議。

    行襲欲使人代受诏,珽曰:“東首加朝服,禮也。

    ”乃即卧内宣诏,謂行襲曰:“公勿視事,子孫之福也。

    ”行襲泣謝,遂解印授珽,使代掌軍府。

    行襲卒,以珽權知匡國留後。

     梁以楚王殷為天策上将軍。

     楚王殷求為天策上将,始開府,以弟、存為相。

     秋七月,岐、晉合兵攻梁夏州,梁遣兵拒卻之。

     岐王遣使告晉,請合兵攻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晉王遣周德威将兵會圍夏州。

    梁主恐晉兵襲西京,遣兵分屯河陽三原,遣李遇邀其歸路。

    岐、晉兵皆解去。

     八月,吳越築捍海石塘,廣杭州城。

     由是錢塘富庶,盛于東南。

     冬十一月,蜀主立其假子宗裕等為王。

     初,唐末宦官典兵者,多養軍中壯士為子以自強。

    由是諸将亦效之,而蜀主尤多,至百二十人。

    雖冒姓連名, 寇彥卿揚言:“誰取得司憲崔沂首級,獎賞一萬缗錢。

    ”後梁太祖派人對寇彥卿說:“司憲崔沂隻要受到絲毫傷害,我就誅滅你全族。

    ”當時,有功之臣都很驕傲專橫,從此稍有收斂。

     五月,後梁天雄節度使羅紹威去世,任命他的兒子羅周翰接替他的職務。

     六月,後梁匡國軍節度使馮行襲去世。

     馮行襲病重,請求命人接替他的職務。

    許州牙兵都是秦宗權的餘黨,後梁太祖對此十分憂慮,命令崇政院直學士李珽趕去看望馮行襲。

    李珽到了之後,對将吏們說:“天子掌握百萬軍馬,離這裡很近。

    馮公忠誠純正,不要讓天子有所懷疑。

    你們赤膽忠心來報效國家,何必擔心得不到富貴呢?”從此大家都不敢再有不同的意見。

    馮行襲想派人代表他接受诏書,李珽說:“您頭向東,穿上朝服受诏就合禮法。

    ”于是在馮行襲的卧室内宣讀诏書,對馮行襲說:“您不處理公事,這是子孫的福氣。

    ”馮行襲邊哭邊感謝,于是就解下印信交給李珽,讓李珽代他掌管軍府事務。

    馮行襲去世,後梁太祖任命李珽為代理匡國留後。

     後梁任命楚王馬殷為天策上将軍。

     楚王馬殷請求擔任天策上将軍,開始設置天策府,任命弟弟馬、馬存為相。

     秋七月,岐、晉合兵進攻後梁的夏州,後梁派遣軍隊抵禦擊退他們。

     岐王李茂貞派使者告訴晉王李存勖,請求合兵攻打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晉王派周德威率軍與岐王軍會合,包圍夏州。

    後梁太祖擔心晉軍襲擊西京,派兵分别駐紮在河陽、三原,派李遇阻攔他們的歸路。

    後來,岐、晉軍都解圍離開。

     八月,吳越修築防禦海潮的石塘,擴大杭州城。

     從此,錢塘地區變得富庶,在東南地區最為繁盛。

     冬十一月,蜀主王建立他的養子王宗裕等為王。

     當初,唐末掌握軍權的宦官往往收養軍中壯士為養子,以加強自己的勢力。

    因此,各位将領也都加以效法,而蜀主王建收養的尤其多,達到一百二十人。

    雖然冒姓王氏,名字也按字排行, 而不禁昏姻。

     梁遣兵襲鎮州,取深、冀。

    鎮、定推晉王為盟主,晉遣兵救之。

     梁主疑趙王镕貳于晉,且欲因邺王紹威卒,除移鎮、定。

    會燕王守光發兵侵定州,遣供奉官杜廷隐、丁延徽監魏博兵三千,分屯深、冀,聲言助趙守禦。

    趙将石公立戍深州,白镕拒之,镕不從。

    公立出門,指城而泣曰:“朱氏滅唐社稷,三尺童子知其為人。

    而我王猶恃姻好,以長者期之,此所謂開門揖盜者也。

    惜乎此城之人,今為虜矣。

    ”深、冀民見魏博兵入,奔走驚駭。

    未幾,廷隐等閉門盡殺趙戍兵,乘城拒守。

     镕始命公立攻之,不克,乃遣使求援于燕、晉,與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共推晉王為盟主,合兵攻梁。

    晉王會将佐謀之,皆曰:“镕久臣朱溫,輸賂結昏,其交深矣,此必詐也。

    ”王曰:“彼亦擇利害而為之耳。

    王氏在唐猶或臣或叛,況肯終為朱氏之臣乎?今救死不贍,何顧昏姻?我若疑而不救,正堕朱氏計中。

    ”乃遣周德威将兵出井陉,屯趙州。

     镕使者至幽州,守光方獵,孫鶴馳詣野,謂曰:“趙人乞師,此天欲成王之功業也。

    ”守光曰:“何故?”對曰:“比常患其與朱溫膠固,溫之志非盡吞河朔不已。

    今彼自為仇敵,王若與之并力破梁,則鎮、定皆斂衽而朝燕矣。

    不早出師,但恐晉人先我矣。

    ”守光曰:“王镕數負約,今使之與梁自相弊,吾可以坐承其利,又何救焉?”不為出兵。

     但不禁止他們通婚。

     後梁派軍隊襲擊鎮州,奪取深州、冀州。

    鎮、定二州推舉晉王李存勖為盟主,李存勖派兵前往援救。

     後梁太祖懷疑趙王王镕背叛自己效忠晉王,而且想乘邺王羅紹威去世,将他調任鎮、定二州。

    正好遇上燕王劉守光發兵侵犯定州,于是後梁太祖派供奉官杜廷隐、丁延徽監督魏博的三千士兵,分别駐紮在深州、冀州,揚言幫助趙王進行防禦。

    趙将石公立戍守深州,禀告王镕,請求抵禦他們,王镕沒有依從。

    石公立走出城門,指着城哭泣說:“朱氏消滅了唐朝,三尺高的孩子都知道他的為人。

    而我們趙王還想依靠婚姻關系,以長者的身份期待他,這就是所謂開門請強盜進來的人。

    可惜啊這城裡的人,今天要被俘虜了。

    ”深州、冀州百姓看見魏博兵進城,都驚恐逃走。

    不久,杜廷隐等關閉城門,把趙兵全部殺死,登城防守。

     趙王王镕才命令石公立攻城,但未能攻克,于是派使者向燕王和晉王求援,和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一起推舉晉王為盟主,合兵進攻後梁。

    晉王召集将佐商議此事,将佐們都說:“王镕長期向朱溫稱臣,送去禮物,結為婚姻之好,他們交往很深,這次一定有詐。

    ”晉王說:“他們也是權衡利害才這樣做。

    王氏在唐朝尚且時而稱臣,時而叛變,難道肯終身做朱氏的臣子嗎?現在救死都來不及,哪裡還顧得婚姻之好?如果我還遲疑而不去援救,正好中了朱氏的計。

    ”于是派周德威率領軍隊開出井陉,駐紮趙州。

     王镕的使者到了幽州,劉守光正在打獵,孫鶴騎馬飛奔到野外,對劉守光說:“趙人前來請求援兵,這是上天要成全大王的功業。

    ”劉守光說:“這是什麼緣故?”孫鶴回答說:“你經常擔心王镕與朱溫的關系牢固,朱溫的志向,不完全吞并河朔地區是不會罷休的。

    現在他們自己成為仇敵,大王如果和他合力打敗後梁,鎮、定二州就都會提起衣襟來朝拜燕王了。

    如果不及早出兵,隻怕晉人會先于我們發兵。

    ”劉守光說:“王镕多次違背盟約,現在讓他和梁自相殘殺,我可以坐收其利,又何必要出兵援救呢?”最後沒有出兵。

     自是鎮、定複稱唐天祐年号,梁主命王景仁等将兵擊之。

     十二月,梁定《律令格式》行之。

     梁進軍逼鎮州,晉王救之,次于高邑。

     梁王景仁等進軍柏鄉,趙王镕複告急于晉。

    晉王自将東下,王處直遣将将兵五千以從。

    至趙州,與周德威合,獲梁刍荛者,問之,曰:“梁主戒上将雲:&lsquo鎮州反覆,終為子孫之患。

    今悉以精兵付汝,鎮州雖以鐵為城,必為我取之。

    &rsquo”晉王命送于趙。

    進軍距柏鄉三十裡,遣周德威等以胡騎迫梁營挑戰,梁兵不出。

    進距柏鄉五裡,營于野河之北,又遣胡騎迫梁營馳射,且诟之。

    梁将韓勍等将步騎追之,铠胄鮮華,光彩炫耀,晉人望之奪氣。

     德威謂李存璋曰:“梁人志不在戰,徒欲曜兵爾。

    不挫其銳,則吾軍不振。

    ”乃徇于軍曰:“彼皆汴州屠酤傭販之徒耳,衣铠雖鮮,十不能當汝一。

    擒獲一夫,足以自富,乃奇貨,不可失也。

    ”帥精騎千餘擊其兩端,獲百餘人。

    且戰且卻,距野河而止。

    言于晉王曰:“賊勢甚盛,宜按兵以待其衰。

    ”王曰:“吾孤軍遠來,救人之急,三鎮烏合,利于速戰。

    公乃欲按兵持重,何也?”德威曰:“鎮、定之兵長于守城,短于野戰。

    且吾所恃者騎兵,利于平原廣野,可以馳突。

    今壓賊壘門,騎無所展其足,且衆寡不敵,使彼知吾虛實,則事危矣。

    ”王不悅,退卧帳中,諸将莫敢言。

     從此,鎮州、定州又用唐朝天祐年号,後梁太祖命令王景仁等率兵進攻趙王、晉王。

     十二月,後梁刊定《律令格式》,頒布執行。

     後梁進軍逼近鎮州,晉王李存勖援救鎮州,駐紮在高邑。

     後梁王景仁等向柏鄉進軍,趙王王镕又向晉王告急。

    晉王親自率軍東進,王處直派将領率領五千士卒随從晉王。

    到了趙州,和周德威會合,捉住後梁打柴草的人詢問情況,打柴草的人說:“梁主告誡上将說:&lsquo鎮州反複無常,終究會成為子孫的後患。

    現在将全部精兵交給你,即使鎮州以鐵為城,也一定要為我奪取。

    &rsquo”晉王命令把俘虜送給趙王。

    率軍前進到距離柏鄉三十裡時,派周德威等人用胡人的騎兵逼近後梁軍營進行挑戰,後梁士兵不出來應戰。

    晉軍又前進到距離柏鄉五裡的地方,在野河的北面安營紮寨,又派遣胡人騎兵逼近後梁軍營馳騁射箭,還辱罵後梁軍隊。

    後梁将領韓勍等人率領步兵騎兵追擊晉軍,铠甲鮮亮華麗,光彩奪目,晉軍看了就失去士氣。

     周德威對李存璋說:“梁軍的目的不在打仗,隻想炫耀兵力。

    不挫敗他的銳氣,就不能振奮我軍。

    ”于是在軍中巡視,并說:“他們都是汴州的屠戶、酒保、傭工、商販之類罷了,衣服、铠甲雖然光鮮,但十個人都抵不上你們一個人。

    能抓住他們一個人,就足以使自己富起來,這是奇貨,機不可失。

    ”周德威率領一千多精銳騎兵進攻後梁軍隊的兩頭,抓獲一百餘人。

    晉軍邊戰邊退,據守野河才停駐下來。

    周德威對晉王說:“敵人氣勢很盛,應按兵不動,等待他們士氣衰落。

    ”晉王說:“我們孤軍遠來,救人之急,鎮州、定州、河東三鎮軍隊是倉促集合起來的隊伍,利于速戰速決。

    你卻想按兵不動,保持穩重,這是為什麼呢?”周德威說:“鎮州、定州的軍隊善于守城,不善于在野外作戰。

    況且我所依靠的是騎兵,有利于在平原廣野上奔馳沖擊。

    現在壓在敵人的營壘門前,騎兵無法施展手腳,而且敵衆我寡,假使敵人知道我軍虛實,事情就危險了。

    ”晉王聽了有點不高興,退入帳中,躺在床上,各位将領都不敢說話。

     德威往見張承業曰:“大王驟勝而輕敵,不量力而務速戰。

    今去賊咫尺,所限者一水爾,彼若造橋以薄我,我衆立盡矣。

    不若退軍高邑,誘賊離營,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别以輕騎掠其饋饷,不過逾月,破之必矣。

    ”承業入,褰帳撫王曰:“此豈王安寝時邪?德威老将,知兵,其言不可忽也。

    ”王蹶然而興,曰:“予方思之。

    ”梁兵有降者,诘之,曰:“景仁方造浮橋。

    ”王謂德威曰:“果如公言。

    ”是日拔營,退保高邑。

     辛未(911) 晉、岐、吳稱唐天祐八年,梁乾化元年。

    蜀永平元年。

    是歲,凡五國五鎮。

     春正月朔,日食。

     晉王伐梁軍于柏鄉,大破之。

     柏鄉比不儲刍,梁兵刈刍自給,晉人抄之。

    梁兵不敢出,剉屋茅、坐席以飼馬,馬多死。

    周德威與别将史建瑭、李嗣源将精騎三千,壓梁壘門而诟之。

    王景仁、韓勍怒,悉衆而出。

    德威等轉戰而北,至高邑南。

    李存璋以步騎陳于野河之上,梁兵橫亘數裡,競前奪橋,鎮、定步兵禦之,勢不能支。

    晉王謂指揮使李建及曰:“賊過橋,則不可複制矣。

    ”建及力戰卻之。

    王登高丘以望,曰:“梁兵争進而嚣,我兵整而靜,我必勝。

    ” 戰自巳至午,勝負未決。

    王謂德威曰:“兩軍已合,勢不可離。

    我之興亡,在此一舉。

    我為公先登,公可繼之。

    ”德威叩馬谏曰:“觀梁兵之勢,可以勞逸制之,未易以力勝也。

    彼去營三十餘裡,雖挾糗糧,亦不暇食。

    日昳之後, 周德威去見張承業說:“大王驟然取得勝利就輕視敵人,不自量力,務求快速作戰。

    現在離敵人很近,兩軍隻有一水之隔,如果敵人修橋過河來逼迫我們,我們立刻就會被消滅。

    不如退軍高邑,引誘敵人離開營壘,他們出來我們就回去,他們回去我們就出來,另外再用輕裝騎兵去搶奪糧饷,不超過一個月,一定能打敗敵人。

    ”張承業進入晉王的營帳,掀開帳子撫摸着晉王說:“現在難道是大王安穩睡覺的時候嗎?德威是老将,很了解用兵,他的話不可忽視。

    ”晉王突然爬了起來,說:“我正在思考他的建議。

    ”後梁軍隊有投降的士卒,盤問他,回答說:“王景仁正在架設浮橋。

    ”晉王對周德威說:“果然如你所言。

    ”當天就撤營退守高邑。

     辛未(911) 晉、岐、吳稱唐天祐八年,後梁乾化元年。

    前蜀永平元年。

    這一年,共五個國家、五個方鎮。

     春正月初一,發生日食。

     晉王李存勖在柏鄉讨伐後梁軍隊,把後梁軍隊打得大敗。

     柏鄉近年不儲備草料,後梁的士卒割草自給,晉人搶劫他們的草料。

    後梁的士卒不敢出動,就斬剁屋頂的茅草和座席來喂馬,很多馬都死了。

    周德威和别将史建瑭、李嗣源率領三千精銳騎兵逼近後梁的營門,并且辱罵他們。

    王景仁、韓勍都十分生氣,率全軍出動。

    周德威向北面轉戰,到了高邑南面。

    李存璋用步兵騎兵在野河岸邊擺開陣勢,後梁軍隊橫亘數裡,争先恐後地向前争奪橋梁,鎮州、定州的步兵前來抵禦,難以抵擋。

    晉王對指揮使李建及說:“敵人過了橋,就不能再制服了。

    ”李建及奮力作戰,擊退後梁軍隊。

    晉王登上高丘眺望,說:“梁軍争先前進,喧嘩吵鬧,我軍整齊安靜,我軍定能取得勝利。

    ” 戰鬥從巳時一直打到午時,勝負未分。

    晉王對周德威說:“兩軍已經交戰,勢不可離。

    我們的興亡,在此一舉。

    我為你先沖上去,你可以跟着我來。

    ”周德威勒馬勸阻晉王說:“從梁兵的态勢來看,可以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加以制服,很難用力量取勝。

    他們離營壘三十餘裡,雖然帶着幹糧,也沒有時間吃。

    日落之後, 饑渴内迫,矢刃外交,士卒勞倦,必有退志。

    當是時,我以精騎乘之,必大捷,今未可也。

    ”王乃止。

     至晡,梁軍未食,果引卻。

    德威疾呼曰:“梁兵走矣!”晉兵大噪争進,梁兵驚怖大潰。

    李存璋引步兵乘之,呼曰:“梁人亦吾人也,父兄子弟饷軍者勿殺。

    ”于是戰士悉解甲投兵而棄之,嚣聲動天地。

    趙人以深、冀之憾,不顧剽掠,但奮白刃追之。

    梁之精兵殆盡,棄糧食資械不可勝計,凡斬首二萬級,河朔大震。

    晉王收兵屯趙州,杜廷隐等棄深、冀而去。

     晉師圍邢、魏,梁兵救之,晉師還。

     晉王遣周德威、史建瑭趣澶、魏,張承業、李存璋攻邢州,自以大軍繼之,移檄河北州縣,谕以利害。

    自攻魏州,不克。

    梁主以羅周翰年少,且忌其舊将佐,以李振為天雄節度副使,命杜廷隐将兵千人衛之,間道夜入魏州,助周翰城守。

    晉王觀河于黎陽,梁兵将度,皆棄舟而去。

    德威拔夏津、高唐、東武、朝城,澶州刺史棄城走。

    進攻黎陽,拔臨河、淇門,逼衛州,掠新鄉、共城。

    梁主帥親軍屯白馬阪以備之。

     劉守光淫虐滋甚,每刑人,必置諸鐵籠,以火逼之,又以鐵刷刷人面。

    聞梁兵敗,使人謂趙王镕及王處直曰:“聞二鎮與晉王破梁兵,舉軍南下,仆亦有精騎三萬,欲自将之,為諸公啟行。

    然四鎮連兵,必有盟主,仆若至彼,何以處之?”镕告于晉王,晉王笑曰:“趙人告急,守光不能出一卒以攻之。

    及吾成功,乃複欲以兵威離間二鎮,愚莫甚焉。

    ”諸将曰:“雲、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亦 腹内饑渴交迫,身外矢刃相交,士卒疲倦,一定想退卻。

    到那時,我們趁機用精銳的騎兵進攻他們,一定能取得巨大勝利,現在卻不可進攻。

    ”晉王這才停止向前沖擊。

     太陽快落山時,後梁兵還沒吃飯,果然開始退卻。

    周德威大叫說:“梁兵逃跑了。

    ”晉兵大聲呐喊,争先前進,梁兵驚慌恐怖,大舉潰逃。

    李存璋率步兵追擊,大叫說:“梁人與我們一樣,父兄子弟給軍隊送糧的不要殺。

    ”于是後梁兵都脫下铠甲丢掉兵器扔在地上,喧嚣聲震天動地。

    趙人懷着深州、冀州戍卒被殺的仇恨,顧不上搶奪财物,隻是高舉兵器追殺後梁兵。

    後梁精兵幾乎全被消滅,丢下的糧食器械不可勝數,共斬首兩萬人,河朔地區大為震動。

    晉王收兵駐紮在趙州,杜廷隐等丢下深州、冀州逃走。

     晉軍包圍邢州、魏州,後梁軍隊前往援救,晉軍撤回。

     晉王李存勖派周德威、史建瑭直奔澶州、魏州,張承業、李存璋進攻邢州,晉王自己率領大軍跟在後面,向河北各州縣傳送檄文,講明利害。

    晉王親自攻打魏州,沒有攻克。

    後梁太祖認為羅周翰年輕,而且忌憚他屬下的舊部,任命李振為天雄節度副使,命令杜廷隐率領一千士卒保衛他,從小路乘夜進入魏州,幫助羅周翰守城。

    晉王在黎陽兵臨黃河,後梁兵将渡黃河時,都丢下舟船逃走。

    周德威攻下夏津、高唐、東武、朝城,澶州刺史棄城逃跑。

    周德威又進攻黎陽,攻下臨河、淇門,進逼衛州,搶掠新鄉、共城。

    後梁太祖率領親軍駐紮在白馬阪防禦晉軍。

     劉守光荒淫暴虐的行為越來越嚴重,每次懲罰人,一定要将人放在鐵籠裡,火烤逼問,又用鐵刷刷人的面部。

    劉守光聽說後梁兵戰敗,派人對趙王王镕和王處直說:“聽說兩鎮和晉王打敗梁軍,率軍南下,我也有三萬精銳騎兵,打算親自率領前去為諸位開路。

    然而四鎮的軍隊聯合,一定要有位盟主,我如果到了那裡,如何安排我?”王镕告知晉王,晉王笑着說:“趙人告急,劉守光不能派出一個士兵前去援救。

    等我成功後,又想用軍隊的威力來離間兩鎮,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

    ”諸位将領說:“雲州、代州與燕國邊境相連,他們如果侵擾我邊城戍所,動搖人心,也是 腹心之患也。

    不若先取守光,然後可以專意南讨。

    ”王曰:“善。

    ”會梁楊師厚引兵救邢、魏,晉王解圍去,師厚留屯魏州。

     趙王镕來谒晉王,大犒将士,自是遣其養子德明将三十七都常從晉王征讨。

    德明本姓張,名文禮。

    晉王歸晉陽,留周德威等戍趙州。

     三月,梁清海節度使劉隐卒,弟岩知留後。

     夏四月,岐攻興元,蜀兵擊卻之。

     蜀主之女普慈公主嫁岐王從子繼崇,繼崇驕矜嗜酒,蜀主召公主歸甯,留之。

    岐王怒,始與蜀絕。

    至是,岐王聚兵寇蜀興元,唐道襲擊卻之。

     晉王推劉守光為尚父,梁亦以為采訪使。

     守光嘗衣赭袍,顧謂将吏曰:“今天下大亂,英雄角逐,吾兵強地險,亦欲自帝,何如?”孫鶴曰:“今内難新平,公私困竭,太原窺吾西,契丹伺吾北,遽謀自帝,未見其可。

    大王但養士愛民,訓兵積谷,德政既修,四方自服矣。

    ”守光不悅,又使人諷鎮、定,求尊己為尚父。

    趙王镕以告晉王,晉王怒,欲伐之。

    諸将皆曰:“是為惡極矣,行當族滅,不若陽為推尊以稔之。

    ”乃與镕及義武王處直、昭義李嗣昭、振武周德威、天德宋瑤六節度使共奉冊推守光為尚書令、尚父。

     守光不寤,益驕,表梁主曰:“晉王等推臣,臣荷陛下厚恩,未之敢受。

    不若陛下授臣河北都統,則并、鎮不足平矣。

    ”梁主亦知其狂愚,乃以守光為河北道采訪使,遣使冊命之。

    守光命僚屬草受冊儀,僚屬取唐冊太尉儀獻之。

     心腹之患。

    不如先打敗劉守光,然後就可以專心向南讨伐。

    ”晉王說:“很好。

    ”此時正好遇上後梁楊師厚率兵援救邢州、魏州,晉王解圍離去,楊師厚留在魏州駐紮下來。

     趙王王镕前來拜見晉王,對将士大加犒勞,從此趙王王镕派他的養子王德明率領三十七都士卒,經常跟随晉王外出征讨。

    王德明本姓張,名文禮。

    晉王回到晉陽後,留下周德威等人戍守趙州。

     三月,後梁清海節度使劉隐去世,他的弟弟劉岩任節度留後。

     夏四月,岐王李茂貞攻打興元,蜀兵把他們擊退。

     蜀主王建的女兒普慈公主嫁給岐王的侄子李繼崇,李繼崇驕橫嗜酒,蜀主召公主回家省親,并把她留下。

    岐王十分生氣,開始和蜀國斷絕來往。

    到這時,岐王集中兵力侵犯蜀國興元,蜀國的唐道襲将岐王的軍隊擊退。

     晉王李存勖推尊劉守光為尚父,後梁也任命他為采訪使。

     劉守光曾經穿上紅袍,回頭對将吏說:“現在天下大亂,英雄角逐,我兵力強大,占有險要地勢,也想自己稱帝,怎麼樣?”孫鶴說:“現在内部的危難剛解決,公私困乏,晉王窺伺我們的西部,契丹窺伺我們的北部,急忙謀劃自己稱帝,不見得可行。

    大王隻要養士愛民,練兵蓄谷,德政修明後,四方自然服從。

    ”劉守光不大高興,又派人去婉言暗示鎮、定二州,要求尊奉自己為尚父。

    趙王王镕把這件事告訴了晉王,晉王十分生氣,打算讨伐劉守光。

    将領們都說:“這是作惡到極點了,即将迎來滅族之禍,不如假裝尊奉他為尚父,使他罪大惡極。

    ”于是就和王镕、義武王處直、昭義李嗣昭、振武周德威、天德宋瑤六位節度使奉冊,推奉劉守光為尚書令、尚父。

     劉守光并沒醒悟,反而更驕橫,上表後梁太祖說:“晉王等推舉我,我承蒙陛下厚恩,沒敢接受。

    不如陛下授我為河北都統,那麼晉王、趙王就不難平定了。

    ”後梁太祖也知道劉守光狂妄愚昧,就任命他為河北道采訪使,派使者加以冊命。

    劉守光命他屬下草拟接受冊命的禮儀,屬官拿唐朝冊封太尉的禮儀獻給他。

     守光問:“何得無郊天改元之事?”對曰:“尚父,人臣也,安有郊天改元者乎?”守光怒,投之于地,曰:“我地方二千裡,帶甲三十萬,直作河北天子,誰能禁我?尚父何足為哉?”命趣具即帝位之儀,械系梁及諸道使者于獄,既而皆釋之。

     秋七月,梁主避暑于河南尹張宗奭第。

     宗奭,即全義也,梁改其名。

    梁主避暑其第,亂其婦女殆遍。

    宗奭子繼祚不勝憤恥,欲弑之。

    宗奭止之曰:“吾家頃在河陽,為李罕之所圍,啖木屑以度朝夕,賴其救我,得有今日,此恩不可忘也。

    ”乃止。

     梁遣楊師厚将兵屯邢州,趙王镕會晉于承天軍。

     趙王镕以楊師厚在邢州,甚懼,會晉王于承天軍。

    晉王謂镕父友也,事之甚恭,謂曰:“朱溫之惡極矣,天将誅之,雖有師厚輩,不能救也。

    脫有侵轶,仆自帥衆當之,叔父勿以為憂。

    ”镕捧卮為壽,謂晉王為四十六舅,晉王許以女妻其幼子昭誨。

    由是晉、趙之交遂固。

     八月,燕王劉守光稱帝。

     守光将稱帝,将佐多竊議以為不可,守光乃置斧質于庭,曰:“敢谏者斬!”孫鶴曰:“滄州之破,鶴分當死。

    蒙王生全,以至今日,敢愛死而忘恩乎?竊以為今日之帝,未可也。

    ”守光怒,伏諸質上,令軍士冎而啖之。

    鶴呼曰:“百日之外,必有急兵。

    ”守光命以土窒其口,寸斬之。

    遂即位,改元應天。

    受冊之日,契丹陷平州,燕人驚擾。

     岐王使劉知俊攻蜀,圍安遠軍。

     劉守光問說:“怎麼沒有到南郊祭天、更改年号的儀式?”屬官回答說:“尚父還是臣屬,怎能祭天、改年号呢?”劉守光十分生氣,把冊儀扔在地上,說:“我有兩千裡領地,三十萬士卒,就是直接當河北的天子,又有誰能禁止我?尚父哪裡值得當呢?”于是命令準備即帝位的禮儀,用刑具把後梁及各道使者抓起來投入獄中,不久又把他們都釋放了。

     秋七月,後梁太祖到河南尹張宗奭家裡避暑。

     張宗奭就是張全義,後梁太祖改了他的姓名。

    後梁太祖到他家裡避暑,幾乎把他家裡的婦女淫亂遍了。

    張宗奭的兒子張繼祚感到無比憤怒、恥辱,想把後梁太祖殺掉。

    張宗奭阻止他說:“我家前不久在河陽被李罕之包圍,靠吃木屑度日,多虧他救了我才有今日,這個恩情不能忘。

    ”張繼祚才作罷。

     後梁派楊師厚率兵駐紮在邢州,趙王王镕與晉王李存勖在承天軍會見。

     趙王王镕因楊師厚在邢州,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到承天軍和晉王會見。

    晉王認為王镕是父親的朋友,對王镕很恭敬,對他說:“朱溫的罪惡極大,上天将誅滅他,雖然有楊師厚等人,也不能挽救他。

    倘若他來侵犯,我将親自領兵抵擋,叔父不要為此擔憂。

    ”王镕捧起酒杯為他祝壽,稱晉王為四十六舅,晉王答應把女兒嫁給王镕的小兒子王昭誨。

    從此晉王和趙王的關系更加鞏固。

     八月,燕王劉守光稱帝。

     劉守光将要稱帝,将佐多數私下議論認為不可,劉守光于是将斧子與鐵這種刑具擺在大庭裡說:“有敢進谏的斬首!”孫鶴說:“滄州被攻破後,我本就該死。

    承蒙大王讓我活到今天,我哪敢怕死而忘恩?我私下認為今日稱帝是不可以的。

    ”劉守光很生氣,把孫鶴按伏在鐵上,命令軍士剮了他分着吃,孫鶴呼喊說:“一百天後,一定有緊急軍情。

    ”劉守光命令把土塞到他的嘴裡,一小塊一小塊地将他殺死。

    随後就登上帝位,将年号改為應天。

    受冊命的那一天,契丹人攻陷平州,燕人驚慌混亂。

     岐王李茂貞派劉知俊攻打蜀國,包圍安遠軍。

     岐王使知俊、李繼崇将兵擊蜀,蜀将王宗侃大敗,奔安遠軍,知俊、繼崇追圍之。

     九月,梁主如相州。

     梁主聞晉、趙謀南伐,自将拒之。

    至衛州,方食,軍前奏晉軍已出井陉,遽命辇北趣邢洺,晝夜倍道兼行。

    至相州,聞晉兵不出,乃止。

    刺史李思安不意梁主猝至,落然無具,坐削官爵。

     冬十月,晉遣李承勳使于燕。

     晉王聞劉守光稱帝,大笑曰:“俟彼蔔年,吾當問其鼎矣。

    ”張承業請遣使緻賀以驕之,晉王遣太原少尹李承勳往,用鄰藩通使之禮。

    燕典客欲使稱臣庭見,承勳曰:“吾受命于唐朝,為太原少尹,燕王豈得而臣之乎?”守光怒,囚之數日,竟不能屈。

     十一月,梁主還洛陽。

     梁主發相州,至洹水。

    邊吏言晉、趙兵南下,梁主即時進軍。

    至魏縣,或告雲:“沙陀至矣。

    ”士卒恟懼,多逃亡,嚴刑不能禁,既爾複告雲無寇,上下始定。

    梁主以夾寨、柏鄉屢失利,故力疾北巡,思一雪其恥,意郁郁,多躁忿,功臣宿将往往以小過被誅,衆心益懼。

    既而晉、趙兵竟不出,梁主南還。

    納懷州刺史段明遠妹為美人,明遠饋獻豐備,梁主悅。

    至洛陽,疾複作。

     幽州參軍馮道奔晉。

     劉守光謀攻易定,道以為未可,系獄,得免,亡奔晉。

    張承業薦之,晉王以為掌書記。

     蜀主自将擊岐兵,大破之。

     岐王派劉知俊、李繼崇率兵進攻蜀地,蜀将王宗侃被打得大敗,逃往安遠軍,劉知俊、李繼崇追擊并包圍了他們。

     九月,後梁太祖前往相州。

     後梁太祖聽說晉、趙謀劃南伐,親自率軍抵禦。

    後梁太祖到達衛州,正在吃飯,軍前奏報晉軍已經從井陉出來,于是緊急命令駕起辇車向北趕往邢洺,晝夜兼行。

    到相州後,聽說晉軍沒有出發,才停止前進。

    相州刺史李思安沒想到後梁太祖會突然到來,冷冷清清沒有什麼準備,因此被削奪了官爵。

     冬十月,晉國派李承勳出使燕國。

     晉王李存勖聽說劉守光稱帝,大笑說:“等他占蔔在位年數時,我就要去問鼎了。

    ”張承業請求派使者去祝賀,以此來使劉守光驕傲,晉王派太原少尹李承勳前往祝賀,用相鄰藩國使者來往的禮節。

    燕國典客想讓他在大庭内稱臣拜見,李承勳說:“我受命于唐朝,任太原少尹,燕王怎能讓我稱臣?”劉守光非常生氣,把他囚禁了好幾天,但最終也未能使李承勳屈服。

     十一月,後梁太祖回到洛陽。

     後梁太祖從相州出發,到達洹水。

    邊境官吏報告說晉、趙軍隊南下,後梁太祖馬上率軍前進。

    到魏縣後,有人告訴說:“沙陀來了。

    ”士卒們感到恐懼,多有逃跑的,使用嚴酷的刑罰都無法禁止。

    不久,又有人報告說沒有敵人,軍隊上下才安定下來。

    後梁太祖因為在夾寨、柏鄉多次失利,所以強撐病體北巡,想一雪其恥,因此内心煩悶急躁,功臣和老将往往因小錯而被殺,大家更感到恐懼。

    後來晉、趙的軍隊終究沒有出動,後梁太祖也就南返。

    後梁太祖納懷州刺史段明遠的妹妹為美人,段明遠進獻的禮物非常豐厚,後梁太祖很高興。

    後梁太祖到洛陽後,舊病複發。

     幽州參軍馮道投奔晉國。

     劉守光謀劃攻打易定,馮道認為不可以,劉守光把馮道關入監獄,後來得到赦免,馮道逃奔晉國。

    張承業推薦馮道,晉王李存勖任命馮道為掌書記。

     蜀主王建親自率軍攻打岐軍,把岐軍打得大敗。

     蜀王宗弼、王宗播再敗岐兵,蜀主如興元。

    安遠軍望其旗,王宗侃等鼓噪而出,與援軍夾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斬其将李廷志等,岐兵解圍遁去。

    唐道襲先伏兵于斜谷邀擊,又破之。

    岐王左右讒劉知俊,岐王奪其兵。

    李繼崇曰:“知俊壯士,窮來歸我,不宜以讒廢之。

    ”知俊舉族居于秦州。

     劉守光寇易定,晉遣兵救之。

     壬申(912) 晉、岐、吳稱唐天祐九年,梁乾化二年。

    是歲,凡五國五鎮。

     春正月,晉師及鎮、定之兵伐幽州。

    二月,梁主救之,大敗走還。

     晉周德威東出飛狐,與趙将王德明、義武将程岩會于易水,攻燕祁溝關,下之,圍涿州。

    刺史劉知溫城守,劉守奇之客劉去非大呼于城下,謂知溫曰:“河東小劉郎來為父讨賊,何豫汝事而堅守邪?”守奇免胄勞之,知溫遂降。

    周德威疾守奇之功,谮諸晉王,守奇恐獲罪,與去非及進士趙鳳奔梁,梁主以為博州刺史。

     先是,守光籍境内丁壯,悉文面為兵,雖士人亦不免。

    鳳詐為僧奔晉,守奇客之。

     德威遂至幽州城下,守光求救于梁,梁主自将救之。

    從官以梁主誅戮無常,多憚行,梁主怒。

    至白馬頓,賜從官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