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起戊午(838)唐文宗開成三年,盡丁亥(867)唐懿宗鹹通八年。
凡三十年。
戊午(838) 三年 春正月,盜射傷李石。
李石入朝,有盜射之,微傷,馬驚馳歸。
又有盜邀擊于坊門,斷其馬尾,僅而得免。
上大驚,敕中外捕盜甚急,竟無所獲。
以楊嗣複、李珏同平章事,李石罷為荊南節度使。
上自甘露之變,意忽忽不樂,兩軍球鞠之會什減六七,或徘徊眺望,或獨語歎息。
嘗謂宰相曰:“朕每讀書,恥為凡主,然與卿等論天下事,則不免愁。
”李石曰:“為理不可以速成。
今内外小人尚多疑阻,願陛下更以寬禦之。
彼有公清奉法如劉弘逸、薛季稜者,陛下亦宜褒賞以勸為善。
”上曰:“我與卿等論天下事,有勢未得行者,退但飲醇酒求醉耳。
”石承甘露之亂,人情危懼,宦官恣橫,忘身徇國,故紀綱粗立。
仇士良深惡之,潛遣盜殺之,不果。
石懼,辭位。
上深知其故而無如之何,從之。
戊午(838) 唐文宗開成三年 春正月,強盜用弓箭射傷宰相李石。
李石上朝時,有強盜用弓箭向他射擊,受了輕傷,李石的馬受驚後跑回他的住宅。
又有強盜在街坊門口進行阻擊,斬斷了馬的尾巴,李石幸免于難。
唐文宗得知後非常震驚,頒布敕令,命朝廷内外派人加緊捉捕強盜,最後竟一無所獲。
唐文宗任命楊嗣複、李珏為同平章事,李石被罷免為荊南節度使。
唐文宗李昂自甘露之變以後,心情經常悶悶不樂,兩軍的球鞠之會減去十分之六七,有時在宮廷中來回踱步向遠處眺望,有時獨自一人唉聲歎氣。
曾經對宰相說:“朕每當讀書時總以做平凡的君主為恥,然而與你們談論國家大事時,心裡總不免犯愁。
”李石說:“緻力于政治修明,不可以急于求成。
如今朝廷内外小人尚多疑惑與隔閡,希望陛下更要以寬厚對待他們。
對那些像劉弘逸、薛季稜一樣公正清廉奉公守法的人,陛下也應當褒獎賞賜他們,來勸勉别人做好事。
”唐文宗說:“我與你們談論國家大事,有時由于形勢不能實行時,我就退朝隻管飲酒,求得心靈麻醉。
”李石自甘露之亂後,人心恐懼不安,宦官恣意驕橫,為國家忘我操勞,因此國家法制初步恢複正常。
仇士良十分痛恨李石,便暗地派刺客謀殺他,沒有達到目的。
李石心裡非常恐懼,上表請求辭職。
唐文宗深知李石辭職的原因,但也無可奈何,便同意了李石的請求。
以李宗闵為杭州刺史。
楊嗣複欲援進李宗闵,恐為鄭覃所沮,乃先令宦官諷上。
上以語宰相,覃果對曰:“陛下若憐宗闵,隻可量移。
若欲用之,臣請避位。
”陳夷行亦曰:“宗闵纖人,向以朋黨亂政,陛下奈何愛之?”楊嗣複曰:“事貴得中。
”因與嗣複互相诋讦以為黨。
上曰:“與一州無傷。
”覃等退。
上謂魏谟曰:“宰相喧争如此,可乎?”對曰:“誠為不可,然覃等盡忠憤激,不自覺耳。
”李固言與嗣複、李珏善,故引居大政以排鄭覃、陳夷行。
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上不能決也。
夏五月,禁諸道言祥瑞。
大和之末,杜悰鎮鳳翔,時有诏沙汰僧尼。
會有五色雲見于岐山,近法門寺,民間訛言佛骨降祥,以僧尼不安之故。
監軍欲奏之,悰曰:“雲物變色,何常之有?”未幾,獲白兔,監軍又欲奏之。
悰曰:“野獸未馴,且宜畜之。
”旬日而斃,監軍不悅,畫圖獻之。
及鄭注代悰,奏紫雲見,又獻白雉,是歲,遂有甘露之變。
及悰判度支,河中奏驺虞見,百官稱賀。
上謂悰曰:“李訓、鄭注皆因瑞以售其亂,乃知瑞物非國之慶。
卿在鳳翔不奏白兔,真先覺也。
”對曰:“昔河出圖,伏羲以畫八卦;洛出書,大禹以叙九疇;皆有益于人,故足尚也。
至于禽獸 任命李宗闵為杭州刺史。
楊嗣複想向朝廷推薦李宗闵,但擔心被鄭覃所阻撓,就先讓宦官向唐文宗暗示此意。
唐文宗就此事征詢宰相意見,鄭覃果然回答說:“陛下如果憐憫李宗闵,隻可以酌情改任官職。
如果想重用他,我請求辭職。
”陳夷行也說:“李宗闵是卑鄙小人,以往以朋黨擾亂朝政,陛下為什麼喜愛他呢?”楊嗣複說:“處理事情貴在公道。
”于是鄭覃、陳夷行與楊嗣複互相诋毀攻擊對方為朋黨。
唐文宗說:“授予李宗闵一個州刺史沒有多大傷害吧。
”鄭覃等人退下。
唐文宗對魏谟說:“宰相之間如此喧嘩争論,可以嗎?”魏谟回答說:“這樣下去誠然不行,然而鄭覃等人是對陛下竭盡孝忠而态度激憤,不自覺這樣了。
”李固言與楊嗣複、李珏關系好,所以引薦二人為宰相,以便排擠鄭覃、陳夷行。
朝廷每次商議朝政大事時,雙方便争論不休,是非競起,唐文宗不能決斷。
夏五月,朝廷禁止各道上奏祥瑞之事。
大和末年,杜悰鎮守鳳翔,當時朝廷曾下诏令各地淘汰寺院僧尼。
适逢當時在岐山天空上出現五色彩雲,靠近法門寺附近,民間謠傳佛骨降祥,這是僧尼恐懼不安的緣故。
鳳翔監軍打算奏報朝廷,杜悰說:“天上的雲彩變換不同顔色,有什麼常規呢?”不久,又抓獲一隻白兔,鳳翔監軍又準備奏報朝廷。
杜悰說:“這種野獸沒有馴服,應當暫且畜養起來。
”十天後白兔死了,監軍很不高興,便把這種現象畫成圖畫獻給朝廷。
等到鄭注代替杜悰為鳳翔節度使後,奏報天空出現紫色雲彩,又向朝廷奉獻白色雉雞,當年便發生了甘露之變。
等到杜悰擔任判度支時,河中府奏報發現不吃其他獸類的驺虞,文武百官都向唐文宗祝賀。
唐文宗對杜悰說:“李訓、鄭注都是利用發現祥瑞的東西而趁機作亂,由此可知祥瑞的東西并不是國家太平的象征。
愛卿在鳳翔時不向朝廷奏報發現白兔,真可謂是先知先覺。
”杜悰回答說:“以前黃河出現河圖,伏羲依據它來畫出八卦;洛水出現天書,大禹依據它來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種法則;這些都是對百姓有益的,所以值得崇尚。
至于禽獸 草木之瑞,何時無之?劉聰桀逆,黃龍三見;季龍暴虐,得蒼麟白鹿,以駕芝蓋。
以是觀之,瑞豈在德?願陛下專以百姓富安為國慶,自餘不足取也。
”上善之。
他日,謂宰相曰:“時和歲豐,是為上瑞。
嘉禾靈芝,誠何益于事?”宰相因言:“《春秋》記災異以儆人君,而不書祥瑞,用此故也。
” 遂诏:“諸道有瑞,皆勿以聞,亦勿申牒所司。
其祠飨、受朝奏祥瑞,皆停。
” 秋八月,義武節度使張璠卒。
璠在鎮十五年,為幽、鎮所憚。
及有疾,請入朝,未報,戒其子元益舉族歸朝,毋得效河北故事。
及薨,诏以李仲遷代之。
诏神策将吏改官皆先奏聞。
開成以來,神策将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中書令複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
至是,始诏皆先奏聞,狀至中書,然後檢勘施行。
冬十月,太子永卒。
初,太子永之母王德妃無寵,為楊賢妃所谮而死。
太子頗好遊宴,昵近小人,賢妃日夜毀之。
上召宰相及兩省、禦史、郎官議廢之,皆言:“太子年少,容有改過。
國本 草木一類的祥瑞之物,什麼時候沒有呢?劉聰桀骜不馴背叛朝廷,卻三次發現黃龍;石季龍殘暴肆虐,卻得到了蒼麟白鹿,用來駕駛自己的車輛。
由此可見,祥瑞之物與帝王的聖德怎麼會有關系呢?希望陛下專心把百姓的富足安樂作為國家興旺的象征,其餘的都不可取。
”唐文宗很贊賞杜悰的意見。
過了幾天,唐文宗對宰相說:“現在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是最好的祥瑞。
至于嘉禾靈芝,對國家的大事又有什麼好處呢?”宰相于是說:“《春秋》隻記載自然災害和某些怪異現象,以警告帝王要勤政愛民,而不記載祥瑞之物,也就是這個原因吧。
” 随後唐文宗下诏:“各道凡發現祥瑞之物,都不得向朝廷奏報,也不準向有關部門報告。
凡臘月到祠堂太廟祭祀及正月向朝廷上奏祥瑞等活動,一律停止。
” 秋八月,義武節度使張璠去世。
張璠在任十五年,鄰近的幽州、鎮州兩個藩鎮都對他有所忌憚。
等到他有病時,向朝廷請求離職赴京,朝廷還沒有答複,就告誡兒子張元益率領全家族人返回京城,不準效法河北藩鎮的舊例。
等到張璠去世後,朝廷诏令李仲遷代替張璠為義武節度使。
唐文宗诏令神策軍将領官吏升遷都要首先向朝廷奏報。
開成年間以來,神策軍将領官吏升遷,大多不向朝廷奏報,直接把牒文送中書省,讓中書省重行上奏後施行,因此神策軍将領官吏升遷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
到這時,唐文宗開始下诏令,都必須首先奏報朝廷,朝廷批準後再将奏狀送到中書省,之後經複核再施行。
冬十月,皇太子李永去世。
當初,皇太子李永的母親王德妃不受唐文宗的寵愛,被楊賢妃誣陷緻死。
太子十分喜好遊玩宴飲,親近小人,楊賢妃晝夜不停地在唐文宗面前诽謗太子。
唐文宗召集宰相以及中書與門下兩省官員、禦史台官員和尚書省各司的郎官,商議廢除皇太子李永,群臣都說:“太子年紀還小,應當允許他改正錯誤。
太子 至重,豈可輕動?”中丞狄兼谟論之尤切,至于涕泣。
給事中韋溫曰:“陛下惟一子,不教,陷之至是,豈獨太子之過乎?”翰林及六軍使數十人複表論之,上意稍解。
宦官、宮人坐流死者數十人。
至是,暴薨。
以郭旼為邠甯節度使。
上問柳公權以外議,對曰:“郭旼除邠甯,外間頗以為疑。
”上曰:“旼,尚父之侄,太後叔父,自金吾作小鎮,外間何尤焉?”對曰:“非謂旼不應為節度使也,聞陛下近取旼二女入宮,有之乎?”上曰:“然。
入參太皇太後耳。
”公權曰:“外間不知,皆雲旼納女後宮,故得方鎮。
”上曰:“然則奈何?”對曰:“獨有自南内遣歸其家,則外議自息矣。
”上即日從之。
以張元益為代州刺史。
易定監軍奏軍中不納李仲遷,請以張元益為留後。
宰相議發兵讨之,上曰:“易定地狹人貧,軍資半仰度支。
急之則靡所不為,緩之則自生變。
但謹備四境以俟之。
”乃除元益代州刺史。
頃之,軍中果有異議,元益出定州。
吐蕃彜泰贊普死。
彜泰多病,不能為邊患。
弟達磨立,荒淫殘虐,國人不附,災異相繼,吐蕃益衰。
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至關重要,怎麼能輕易廢除?”禦史中丞狄兼谟勸阻得尤其懇切,以至于流涕哭泣。
給事中韋溫說:“陛下隻有這麼一個兒子,平時不注意教育,以緻落到今天這種地步,難道這隻是太子的過錯嗎?”翰林學士及六軍軍使數十人再次上表勸阻,唐文宗心情才稍微好轉。
宦官、宮女因此事牽連而被流放、處死的有幾十人。
這時,皇太子李永突然去世。
任命郭旼為邠甯節度使。
唐文宗詢問柳公權最近外面有什麼議論,柳公權回答說:“郭旼被任命為邠甯節度使,外面不少人對此很有疑問。
”唐文宗說:“郭旼是尚父郭子儀的侄子,是太後的叔父,從金吾大将軍而轉任邠甯小地方的節度使,不知外面有何指責?”柳公權回答說:“并不是說郭旼不應當做節度使,聽說陛下最近把郭旼的兩個女兒選入宮中,有這回事嗎?”唐文宗說:“有這回事。
是我讓她倆入宮參見太皇太後的。
”柳公權說:“外面不知道陛下的用意,都認為是郭旼把女兒送入後宮,所以才被任命為邠甯節度使。
”唐文宗說:“那麼應該如何平息這種非議呢?”回答說:“隻有把郭旼女兒從南内宮中遣送回家,那麼外面的非議自然就平息了。
”唐文宗當天就按柳公權的意見派人把郭旼的兩個女兒送回了家。
任命張元益為代州刺史。
易定監軍奏報,軍中将士不接納新任節度使李仲遷,請求任命張元益為留後。
宰相商議發兵征讨易定,唐文宗說:“易定地方狹小,百姓貧困,軍需有一半靠朝廷度支調撥供給。
如果急于讨伐,那麼他們什麼事都可以幹出來;如果暫緩讨伐,那麼内部自然會發生變化。
現在隻要嚴密地防守四鄰藩鎮,等待它内部發生變化。
”于是任命張元益為代州刺史。
不久,軍中果然産生分歧,張元益從定州出發赴代州上任。
吐蕃彜泰贊普去世。
彜泰贊普身體多病,很久不能挑起唐朝邊疆的禍患。
他弟弟達磨被立為新贊普,達磨荒淫殘暴,國内人民離心離德,各種災害和怪異的現象接連發生,吐蕃因此更加衰敗。
己未(839) 四年 春三月,司徒、中書令、晉文忠公裴度卒。
度鎮河東,以疾求歸東都,诏入知政事。
正月,至京師,不能入見,勞賜旁午。
至是,薨,上怪度無遺表,問其家,得半稿,以儲嗣未定為憂,言不及私。
度身貌不逾中人,而威望遠達四夷。
四夷見唐使,辄問度老少用舍。
以身系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餘年。
夏五月,鄭覃罷為右仆射,陳夷行罷為吏部侍郎。
上與宰相論政事,陳夷行言:“不宜使威權在下。
”李珏曰:“夷行意疑宰相中有弄陛下威權者耳。
臣屢求退,苟得王傅,臣之幸也。
”鄭覃曰:“陛下開成元年、二年政事殊美,三年、四年漸不如前。
”嗣複曰:“元年、二年鄭覃、夷行用事,三年、四年臣與李珏同之,罪皆在臣。
”因叩頭曰:“臣不敢更入中書。
”遂趨出,上召還勞之。
覃起謝曰:“此乃嗣複不容臣耳。
”嗣複曰:“覃言政事一年不如一年,非獨臣應得罪,亦上累聖德。
”退,三表辭位。
上召出之,而罷覃及夷行。
覃性清儉,夷行亦耿介,故嗣複等深疾之。
以姚勖檢校禮部郎中。
上以鹽鐵推官姚勖能鞫疑獄,命權知職方員外郎。
右丞韋溫奏:“郎官,朝廷清選,不宜以賞能吏。
”上乃以勖檢校禮部郎中,仍充舊職。
楊嗣複曰:“溫志在澄清流品,若 己未(839) 唐文宗開成四年 春三月,司徒、中書令、晉文忠公裴度去世。
裴度鎮守河東,因為身體有病請求返回東都洛陽,唐文宗下诏命裴度來京入朝參與朝政決策。
正月,裴度到達京師,因身體患病不能入朝拜見唐文宗,唐文宗接連派使者到他家中慰勞賞賜。
到裴度去世,唐文宗奇怪裴度沒有留下遺表,派人詢問他的家人,找到一份沒有寫完的手稿,手稿中隻說自己為皇上沒有立太子而擔憂,沒有提及私人的事情。
裴度的身材、相貌不超過一般人,但威望卻聞名四周夷蠻各族。
四周夷蠻各族的酋長見到唐朝的使者,經常詢問裴度多大年紀,是否還得到朝廷重用。
他和郭子儀一樣,維系國家安危達二十多年。
夏五月,鄭覃被罷免為右仆射,陳夷行被罷免為吏部侍郎。
唐文宗與宰相一起議論朝政,陳夷行說:“不應該使權力威信下移。
”李珏說:“陳夷行的意思是懷疑宰相中有玩弄陛下權威的。
我多次請求辭退,若能擔任皇子諸王的太傅,也就是我的幸運了。
”鄭覃說:“陛下在開成元年、二年處理朝政都很好,三年、四年逐漸不如以前。
”楊嗣複說:“開成元年、二年是鄭覃、陳夷行擔任宰相,三年、四年是我與李珏一同擔任宰相,罪責都在我身上。
”于是叩頭說:“我不敢再入中書省。
”随即快步退出,唐文宗把他召回好言安慰。
鄭覃起身謝罪說:“這是楊嗣複不能容忍我呀。
”楊嗣複說:“鄭覃說朝政一年不如一年,不僅是我應當有罪,也有損皇上的聖德。
”于是退下,再三上表請求辭職。
唐文宗召回楊嗣複上朝,罷免了鄭覃、陳夷行的宰相職務。
鄭覃性情清正儉約,陳夷行也性情耿直,所以楊嗣複等人十分痛恨他們。
任命姚勖為檢校禮部郎中。
唐文宗因為鹽鐵推官姚勖擅長審斷疑難獄案,就任命他暫時擔任職方員外郎。
尚書右丞韋溫上奏說:“郎官,曆來是朝廷挑選有名望的士大夫擔任,不應當用它來獎賞有才幹的吏人。
”唐文宗于是任命姚勖為檢校禮部郎中,仍然讓他擔任原來的職務。
楊嗣複說:“韋溫的目的在于澄清官員的出身和等級,如果 有吏能者皆不得清流,則天下之事孰為陛下理之?恐似衰晉之風。
”然上素重溫,終不奪其所守。
秋七月,以崔鄲同平章事。
冬十月,立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楊妃請立皇弟安王溶為嗣,上謀于宰相,李珏非之,乃立敬宗少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上幸會甯殿作樂,有童子緣橦,一夫來往走其下如狂。
上怪之,左右曰:“其父也。
”上泫然流涕曰:“朕貴為天子,不能全一子。
”召教坊劉楚材、宮人張十十等數人責之曰:“構害太子,皆爾曹也。
”付吏殺之。
因是感傷,舊疾遂增。
十一月,疾少間,坐思政殿,召當直學士周墀問曰:“朕可方前代何主?”對曰:“陛下堯、舜之主也。
”上曰:“朕豈敢比堯、舜?所以問卿者,何如周赧、漢獻耳。
”墀驚曰:“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上曰:“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複視朝。
回鹘相掘羅勿弑彰信可汗。
國人立?馺特勒為可汗。
會歲疫,大雪,羊馬多死,回鹘遂衰。
是歲,天下戶數: 四百四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
吏人有能力都不能擔任有名望的職務,那麼天下的各種事務誰為陛下去處理呢?這恐怕是晉朝的衰敗遺風。
”然而唐文宗向來器重韋溫,最後還是不能違背他的奏請。
秋七月,任命崔鄲為同平章事。
冬十月,立陳王李成美為皇太子。
楊妃請求立唐文宗的弟弟安王李溶為皇位的繼承人,唐文宗與宰相商議,李珏表示反對,于是立唐敬宗的小兒子陳王李成美為皇太子。
唐文宗親臨會甯殿觀賞音樂雜技,有個童子表演爬杆,下面有一個人來往狂奔進行保護。
唐文宗很奇怪,左右侍從說:“這個人是童子的父親。
”唐文宗頓時傷心流淚說:“朕貴為天子,卻不能保全自己的一個兒子。
”于是召見教坊劉楚材、宮女張十十等數人,斥責他們說:“當初設計陷害皇太子李永,都是你們這些人。
”随即命人把他們全部殺死。
唐文宗由此感傷不已,舊病于是加重。
十一月,唐文宗病情稍有好轉,坐在思政殿,召見當時值班的翰林學士周墀,問他說:“朕可以和前代哪些帝王相比呢?”周墀回答說:“陛下是堯、舜一類的帝王。
”唐文宗說:“朕怎麼敢與堯、舜相比?我要問你的是,我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怎麼樣?”周墀驚訝地說:“周赧王和漢獻帝都是亡國的君主,怎麼能與陛下的大聖大德相比?”唐文宗說:“周赧王、漢獻帝當時受制于各地強大的諸侯,現在朕受制于宦官家奴,就此而言,我大概還不如他們。
”唐文宗因此流淚沾襟,周墀也伏地痛哭流涕,從此唐文宗不再上朝親政。
回鹘國相掘羅勿殺死彰信可汗。
國人立?馺特勒為可汗。
适逢草原連年發生瘟疫,天下大雪,羊馬大批死亡,回鹘逐漸衰敗。
這年,天下戶口總數: 為四百四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戶。
庚申(840) 五年 春正月,立颍王瀍為皇太弟,廢太子成美為陳王。
上疾甚,命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引楊嗣複、李珏至禁中,欲奉太子監國。
中尉仇士良、魚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乃言太子幼且有疾,矯诏立瀍為太弟,成美沖幼,複封陳王。
瀍沉毅有斷,喜愠不形于色,與安王溶皆素為上所厚。
帝崩。
太弟殺陳王成美,遂即位。
上崩。
仇士良說太弟賜楊賢妃、安王溶、陳王成美死。
敕大行以十四日殡,成服。
谏議大夫裴夷直上言期日太遠,不聽。
時士良等追怨文宗,凡樂工及内侍得幸者,誅貶相繼。
夷直複上言:“陛下繼統,宜速行喪禮,早議大政,以慰天下。
而未及數日,屢誅戮先帝近臣,驚率土之視聽,傷先帝之神靈,人情何瞻?國體至重,若使此輩無罪,固不可刑。
若其有罪,旬日何晚!”不聽。
太弟即位,是為武宗。
夏五月,楊嗣複罷,以崔珙同平章事。
秋八月,葬章陵。
李珏罷。
九月,以李德裕同平章事。
初,上之立非宰相意,故楊嗣複、李珏相繼罷去,召德裕而相之。
德裕入謝,言于上曰:“緻理之要,在于辨群臣之邪正。
夫邪、正二者,勢不相容,正人指邪人為邪,邪人亦指正人 庚申(840) 唐文宗開成五年 春正月,立颍王李瀍為皇太弟,廢除皇太子李成美,仍封為陳王。
唐文宗病重,命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引導宰相楊嗣複、李珏到宮中,準備由二人輔佐太子代行皇上職權處理朝政。
中尉仇士良、魚弘志因為皇太子初立的時候,功勞不在自己身上,于是上言說皇太子年幼而且身體有病,假稱唐文宗诏令立李瀍為皇太弟,以李成美年幼再次封為陳王。
李瀍性情深沉剛毅,處事果斷,喜怒不形于色,他與安王李溶都向來為唐文宗所厚愛。
唐文宗駕崩。
皇太弟李瀍殺死陳王李成美,随後即皇帝位。
唐文宗駕崩。
仇士良勸說皇太弟李瀍下令賜楊賢妃、安王李溶、陳王李成美自殺。
李瀍又下敕令于本月十四日舉行唐文宗入棺大殓儀式,凡親屬和文武百官都一律穿喪服。
谏議大夫裴夷直上言大殓日期太遠,李瀍不聽。
當時仇士良等人仍舊怨恨唐文宗,凡是教坊的樂工和曾經被唐文宗寵愛的宦官,相繼被誅殺貶逐。
裴夷直又上言說:“陛下繼承帝位,應當迅速舉行喪禮,盡早商議國家大政,以便安撫天下人心。
而現在文宗皇帝去世還不到幾天,就多次誅殺先帝的親近臣僚,以緻全國各地的官員都被驚擾,也傷害了先帝的神靈,這樣人們會怎樣看待陛下呢?國家的體面最重要,如果這些先帝的近臣無罪,固然不應受到懲罰。
如果這些先帝的近臣有罪,等十天後先帝入棺大殓結束再加懲罰怎麼會晚呢!”李瀍不聽。
皇太弟李瀍即皇帝位,這就是唐武宗。
夏五月,楊嗣複罷相,任命崔珙為同平章事。
秋八月,唐文宗安葬在章陵。
李珏罷相。
九月,任命李德裕為同平章事。
當初,唐武宗被立為皇太弟不是出于宰相的建議,所以楊嗣複、李珏被相繼罷免宰相職務,召李德裕入朝授予他宰相職務。
李德裕入朝向唐武宗謝恩,對唐武宗說:“治理天下的關鍵,在于辨别群臣中的邪惡、正直。
邪惡和正直之間,勢不兩立,正直的君子指責邪惡的小人為邪惡,邪惡的小人也指責正直的君子 為邪,人主辨之甚難。
臣以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蘿,非附他物不能自起。
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競為朋黨。
先帝深知朋黨之患,然所用卒皆朋黨之人,良由執心不定,故奸邪得乘間而入也。
夫宰相不能人人忠良,或為欺罔,主心始疑,于是旁詢小人以察執政。
如德宗末年,所聽任者惟裴延齡輩,宰相署敕而已,此政事所以日亂也。
陛下誠能慎擇賢才以為宰相,有奸罔者立黜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又曰:“先帝于大臣好為形迹,小過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積,以至禍敗,茲事大誤,願陛下以為戒。
臣等有罪,陛下當面诘之。
小過則容其悛改,大罪則加之誅譴,如此君臣之際無疑間矣。
”上嘉納之。
初,德裕在淮南,敕召監軍楊欽義知樞密,德裕待之無加禮,欽義銜之。
德裕一日延之堂中,贈以珍玩數床,欽義大喜過望。
行至汴州,诏複還淮南,欽義盡歸德裕所贈,德裕卒與之。
後欽義竟知樞密,德裕柄用,頗有力焉。
冬十月,黠戛斯攻回鹘,破之。
回鹘嗢沒斯款塞求内附。
初,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有黠戛斯部落,即古之堅昆,唐初結骨也。
乾元中為回鹘所破,不通中國。
其人 為邪惡,以緻君主很難正确辨别。
我認為正直的君子就像松柏一樣,獨立正直生長不依賴别的物體;邪惡的小人就像藤蘿一樣,不攀附其他物體就不能自立生長。
所以正直的君子一心一意地事奉君主,而邪惡的小人則競相朋比為黨。
先帝文宗深知朋黨的危害,然而他所信用的官員卻都是朋黨的成員,這主要是因為他自己沒有主見,所以奸邪之人便乘間而入。
宰相不可能人人都是忠臣,君主有時發現一個宰相欺騙自己,心中就開始猜疑其他宰相,于是就通過身邊的侍從和宦官調查宰相的執政情況。
例如德宗皇帝晚年,隻信任裴延齡一個人,宰相不過是在朝廷的敕書中簽名而已,這是當時朝政日益紊亂的重要原因。
陛下如果真的能謹慎地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擔任宰相,把那些奸邪欺詐的官員立即罷免,凡是朝廷政令都由中書省審定頒布,推心置腹地委托任用宰相,做到堅定不移,那麼還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嗎?”又說:“先帝文宗在大臣面前很注意言行舉止,大臣有小的過失一般都容忍不說,這樣日積月累,以緻釀成大禍,這是一次大的失誤,希望陛下引以為戒。
大臣如果有罪,陛下應該當面責問。
如果是小的過失應當允許他改過自新,如果有大罪就加以懲罰直至誅殺,這樣君臣之間就不會産生猜疑了。
”唐武宗稱贊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當初,李德裕任淮南節度使時,朝廷曾下敕召監軍楊欽義任樞密使,李德裕待楊欽義并沒有禮節,楊欽義心中十分痛恨。
李德裕有一天在正堂設宴款待楊欽義,向他贈送好幾床的珍寶器玩,楊欽義大喜過望。
楊欽義走到汴州,朝廷下诏命他又返回淮南,楊欽義把李德裕贈送的珍玩如數奉還,李德裕最後都贈給了楊欽義。
後來楊欽義果然當了樞密使,李德裕做了握有大權的宰相,與楊欽義有直接關系。
冬十月,黠戛斯攻打回鹘,打敗了回鹘。
回鹘嗢沒斯前來通好,請求歸附唐朝。
當初,伊吾之西,焉耆鎮之北,有個黠戛斯部落,是古代的堅昆,唐初的結骨。
乾元年間被回鹘擊敗,從此不通中原。
黠戛斯人 悍勇,吐蕃、回鹘常賂遺之,假以官号。
回鹘既衰,其酋長阿熱始自稱可汗。
回鹘擊之,連兵二十餘年,反為所敗。
?馺破殺,諸部逃散,可汗兄弟嗢沒斯等及其相赤心、那颉啜各帥其衆抵天德塞下,貿谷食,且求内附。
天德軍使溫德彜奏回鹘潰兵侵逼西城,诏振武節度使劉沔屯雲迦關以備之。
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卒,子重順知留後。
蕭太後徙居積慶殿。
十一月,以裴夷直為杭州刺史。
故事,新天子即位,兩省官同署名。
上之即位也,夷直漏名,由是出為刺史。
以李中敏為婺州刺史。
内谒者監仇士良請以開府蔭其子為千牛,給事中李中敏判雲:“開府階誠宜蔭子,谒者監何由有兒?”士良慚恚。
李德裕亦以中敏為楊嗣複之黨,惡之,出為刺史。
辛酉(841) 武宗皇帝會昌元年 春二月,回鹘立烏介可汗。
三月,以陳夷行同平章事。
殺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貶楊嗣複、李珏遠州刺史,裴夷直驩州司戶。
劉弘逸、薛季稜有寵于文宗,仇士良惡之。
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嗣複、李珏既罷。
士良屢谮弘逸等, 剽悍勇敢,吐蕃、回鹘經常賄賂它,并授予各種官位名号。
回鹘既已衰落,它的酋長阿熱開始自稱可汗。
回鹘攻擊黠戛斯,雙方大戰二十多年,反而被黠戛斯所打敗。
?馺兵敗被殺,各個部落四下逃散,可汗的兄弟嗢沒斯等人以及宰相赤心、那颉啜各率其部衆抵達唐朝天德軍的邊塞一帶,依靠各族部落貿易生活,并且請求歸附唐朝。
天德軍使溫德彜奏報:回鹘國潰逃士兵侵逼西部邊城,唐武宗下诏,命振武節度使劉沔派兵屯守雲迦關以防備回鹘入侵。
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去世,他的兒子何重順掌管留後事宜。
蕭太後遷居到積慶殿。
十一月,任命裴夷直為杭州刺史。
按照慣例,新皇帝即位,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要在冊書上共同署名。
唐武宗即位時,裴夷直沒有署名,由此被調出朝廷擔任杭州刺史。
任命李中敏為婺州刺史。
内谒者監仇士良請求朝廷根據自己開府儀同三司的等級,授予他的兒子千牛備身的職務,給事中李中敏批文說:“按照開府儀同三司的品級,應該授予他兒子官位,但谒者監仇士良是宦官,怎麼能有兒子呢?”仇士良既慚愧又惱怒。
李德裕也因為李中敏是楊嗣複的黨羽,厭惡李中敏,所以把他調出朝廷擔任婺州刺史。
唐武宗 辛酉(841) 唐武宗會昌元年 春二月,回鹘立烏介可汗。
三月,任命陳夷行為同平章事。
誅殺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貶楊嗣複、李珏為邊遠州府刺史,貶裴夷直為驩州司戶。
劉弘逸、薛季稜很得唐文宗的寵信,仇士良很厭惡他們。
唐武宗即位,并不是劉弘逸、薛季稜及宰相的本意,所以楊嗣複、李珏被罷免宰相職務。
仇士良又多次在唐武宗面前诋毀劉弘逸等人, 勸上除之,于是賜二人死,仍遣中使就誅嗣複及珏。
杜悰奔馬見李德裕曰:“天子年少,新即位,茲事不宜手滑。
”德裕乃與崔珙、崔鄲、陳夷行三上奏曰:“德宗疑劉晏動搖東宮而殺之,中外鹹以為冤,兩河不臣者得以為辭,德宗後悔,錄其子孫。
文宗疑宋申錫交通藩邸,竄谪至死,既而追悔,為之出涕。
嗣複等若有罪,當先行訊鞫,俟罪狀著白,誅之未晚。
今遽遣使誅之,人情震駭,願開延英賜對。
” 遂入,泣涕極言。
上命之坐者三,德裕等曰:“臣等願陛下免二人于死,勿使既死而衆以為冤。
今未奉聖旨,臣等不敢坐。
”久之,上乃曰:“特為卿等釋之。
”德裕等躍下階舞蹈。
上召升坐,歎曰:“朕嗣位之際,宰相何嘗比數?李珏、季稜志在陳王,嗣複、弘逸志在安王。
陳王猶是文宗遺意,安王則專附楊妃。
向使安王得志,朕那複有今日?”德裕等曰:“茲事暖昧,虛實難知。
”遂追還二使,更貶嗣複等。
夏六月,诏群臣言事毋得乞留中。
诏:“臣下言人罪惡,并應請付禦史台按問,毋得乞留中,以杜讒邪。
” 其後,上複謂宰相曰:“文宗好聽外議,谏官言事多不著名,有如匿名書。
”李德裕曰:“臣頃在中書,文宗猶不爾,此 勸說唐武宗鏟除他們,于是唐武宗賜他們二人自殺,并派宦官前去誅殺楊嗣複和李珏。
杜悰急忙騎馬去見李德裕,說:“天子年輕,新近即位,這件事不應當讓他任意妄為。
”李德裕于是和崔珙、崔鄲、陳夷行多次上奏說:“德宗皇帝曾懷疑劉晏動搖自己皇太子的地位而把他誅殺,朝廷内外的官員都認為劉晏冤枉,黃河南北割據跋扈的藩鎮因為這個緣故更加驕橫,德宗皇帝後來悔悟,錄用劉晏的子孫做官。
文宗皇帝曾懷疑宋申錫與漳王李湊勾結,貶逐宋申錫以至于死,不久又後悔莫及,為宋申錫冤死而流淚。
楊嗣複等人如果有罪,應當先進行審訊,等他們的犯罪事實都弄清楚明白,再誅殺他們也不晚。
如今急忙派使者誅殺他們,人心震驚恐懼,希望陛下打開延英殿讓我們當面奏對。
” 随後李德裕等人入延英殿,哭泣着極力勸阻。
唐武宗幾次命他們坐下,李德裕等人說:“我們希望陛下赦免楊嗣複、李珏二人死刑,不要讓二人死後而衆人都認為冤枉。
如今沒有得到聖上批準,我們不敢坐下。
”過了很久,唐武宗才說:“特為你們的請求而赦免他們。
”李德裕等人高興地跳下台階向唐武宗行舞蹈禮。
唐武宗召李德裕等人向前坐下,歎息說:“朕繼位的時候,當時的宰相哪裡曾想到要我繼位?李珏、薛季稜的意圖是立陳王李成美,楊嗣複、劉弘逸的意圖是立安王李溶。
立陳王,還算是文宗皇帝的意願,立安王則是專意阿附楊妃。
假如立安王繼承帝位,朕哪裡還會有今天?”李德裕等人說:“這些事還不清楚,是真是假難以知道。
”于是派人追回誅殺二人的使者,再次貶黜楊嗣複等人。
夏六月,唐武宗下诏,百官議論政事,不得請求将奏章留在宮中。
唐武宗下诏:“今後群臣百官奏言别人罪惡時,應當同時奏請将犯罪人交付禦史台審問,不得請求将奏章留在宮中,以便杜絕奸臣的讒言。
” 後來,唐武宗又對宰相說:“文宗皇帝喜歡聽朝廷外面的議論,所以谏官奏論政事大多不簽署自己的名字,就好像寫匿名信一樣。
”李德裕說:“我剛到中書省時,文宗皇帝還不是這樣的,這 乃李訓、鄭注教文宗以術禦下,遂成此風。
人主但當推誠任人,有欺罔者威以明刑,孰敢哉?”上善之。
以何重順為魏博節度使。
賜名弘敬。
上受法箓于趙歸真。
拾遺王哲切谏,坐貶。
秋九月,诏河東、振武備回鹘。
天德軍使田牟欲擊回鹘以求功,奏稱:“回鹘叛将嗢沒斯等侵逼塞下,請自出兵驅逐。
”上命朝臣議之,議者以為擊之便。
李德裕曰:“窮鳥入懷,猶當活之,況回鹘屢建大功。
今為鄰國所破,遠依天子,未嘗犯塞,奈何乘其困而擊之?宜遣使者鎮撫,賜以糧食,此漢宣帝所以服呼韓邪也。
”陳夷行曰:“此所謂借寇兵資盜糧也,不如擊之。
”德裕曰:“今天德城兵才千餘,若戰不利,城陷必矣。
不若以恩義撫而安之,必不為患。
” 上問德裕:“嗢沒斯降可保信乎?”對曰:“朝中之人,臣不敢保,況敢保數千裡外戎狄之心乎?然嗢沒斯自去年九月至天德,今年二月烏介始立,自無君臣之分,豈可謂之叛将?願且诏河東、振武嚴兵保境以備之,仍诏田牟毋得邀功生事。
”從之。
以牛僧孺為太子太師。
先是,僧孺鎮襄陽,漢水溢,壞民居,李德裕以為僧孺罪而廢之。
是李訓、鄭注教文宗皇帝駕馭臣下的方法,随後形成這個風氣。
君主隻應當推心置腹地任用賢人,有欺騙君主的要明确判以重刑,誰還敢這樣?”唐武宗認為李德裕的意見很好。
任命何重順為魏博節度使。
賜名叫弘敬。
唐武宗接受道士趙歸真的道家法篆。
右拾遺王哲極力勸谏阻止,遭到貶黜。
秋九月,唐武宗下诏令,命河東、振武嚴兵防備回鹘的入侵。
天德軍使田牟想出兵攻擊回鹘以便求取功名,于是上奏稱:“回鹘叛将嗢沒斯等人侵逼天德邊塞,請求朝廷批準我們出兵驅逐回鹘。
”唐武宗命令朝廷大臣商議此事,議者大多認為應當出兵驅逐回鹘。
李德裕說:“飛不動的鳥落入人的懷抱,尚且應當保護存活,況且回鹘為唐朝多次建立大功。
如今回鹘被鄰國黠戛斯擊敗,遠來歸附皇上,并不曾侵犯邊塞,為什麼要乘他們窘困時而攻擊他們呢?現在應當派遣使者前去安撫他們,賜給他們糧食,這是當年漢宣帝所以能臣服匈奴呼韓邪單于的策略。
”陳夷行說:“這是所說的借給侵略者兵器,資助強盜者糧食,不如出兵攻擊他們。
”李德裕說:“如今天德城僅有一千多士兵,如果出戰不利,該城必定陷落。
不如用恩德仁義進行安撫,使他們在邊塞安定下來,必定不會成為國家的禍患。
” 唐武宗問李德裕說:“嗢沒斯請求投降能保證他們守信用嗎?”李德裕回答說:“朝廷中的人能否講信用,我都不敢保證,何況保證幾千裡外的戎狄不變心?然而嗢沒斯從去年九月到達天德城,今年二月開始立烏介可汗,他們自然沒有君臣之間的名分,怎能說他是叛将呢?希望陛下下诏,命河東、振武嚴兵保衛邊境,防備不測,同時下诏命田牟等人不得為了立功而妄生事端。
”唐武宗聽從了李德裕的意見。
任命牛僧孺為太子太師。
先前,牛僧孺鎮守襄陽,漢江發生水災,毀壞很多百姓的房屋,李德裕認為牛僧孺有罪責,因此讓他賦閑。
盧龍軍亂。
冬十月,雄武軍使張仲武讨平之。
诏以仲武知留後。
初,盧龍軍亂,殺節度使史元忠,推牙将陳行泰主留務,表求節钺。
李德裕曰:“河朔事勢,臣所熟谙。
比來朝廷遣使太速,故軍情遂固。
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今請勿遣使以觀之。
”既而,軍中果殺行泰,立張绛,以求節钺,朝廷亦不問。
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擊绛,且遣軍吏吳仲舒奏表以聞。
诏宰相問狀,仲舒言:“行泰、绛皆遊客,故人心不附。
仲武幽州舊将,性忠義,通書習事,人心向之。
計今軍中已逐绛矣。
”李德裕問:“雄武士卒幾何?”對曰:“軍士、土團合千餘人。
”德裕曰:“兵少何以立功?”對曰:“在得人心,不在兵多。
”德裕又問:“萬一不克如何?”對曰:“幽州糧食皆在妫州及北邊七鎮,萬一未能入,則據居庸關,絕其糧道,幽州自困矣。
” 德裕奏:“行泰、绛皆使大将上表,脅朝廷,邀節钺,故不可與。
今仲武奏請讨亂,與之有名。
”乃以仲武知盧龍留後,仲武尋克幽州。
十一月,遣使訪問太和公主。
李德裕言:“回鹘破亡,太和公主未知所在。
若不遣使訪問,則戎狄必謂國家降主虜庭,本非愛惜,既負公主,又傷虜情。
請遣使赍诏詣嗢沒斯,令轉達公主。
”從之。
崔鄲罷。
十二月,遣使慰問回鹘烏介可汗。
盧龍軍發生嘩亂。
冬十月,雄武軍使張仲武讨伐平息了這次嘩變。
唐武宗下诏,任命張仲武為幽州留後。
當初,盧龍軍發生兵變,殺死節度使史元忠,推舉牙将陳行泰主持留後事務,上表朝廷請求授任自己為留後。
李德裕說:“對于河朔藩鎮的情況,我熟悉。
近來那裡發生兵變,朝廷往往急忙下诏,所以軍心于是穩定下來。
如果朝廷擱置幾個月不理,他們内部必定會再次發生動變,現在我請求朝廷不要派使者前往幽州,以觀察情況變化。
”不久,軍中果然殺死陳行泰,擁立張绛,請求朝廷任命,朝廷仍然不理。
這時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攻擊張绛,并且派遣軍中官吏吳仲舒到京上奏朝廷表章。
唐武宗下诏命宰相詢問幽州情況,吳仲舒說:“陳行泰、張绛都是外地來幽州的遊客,所以人心不附。
張仲武是幽州老将,性情忠義,精通書理,熟悉軍事,人心所向。
估計現在軍中已經驅逐了張绛。
”李德裕問:“雄武軍有多少士兵?”吳仲舒回答說:“士兵和不脫離生産的土團共有一千多人。
”李德裕說:“士兵這麼少,怎麼能打勝仗立功?”吳仲舒回答說:“關鍵在是否得人心,不在士兵的多少。
”李德裕又問:“萬一打不勝怎麼辦?”吳仲舒回答說:“幽州的糧食都儲存在妫州和北邊的七個軍鎮,萬一打不下幽州,就據守居庸關,斷絕通往幽州的糧食通道,幽州自然就會被困死。
” 李德裕上奏說:“陳行泰、張绛都是讓軍中大将上表,脅迫朝廷授予他們留後,所以不能同意。
如今張仲武上奏朝廷請求讨伐叛亂,授予他留後還有點名分。
”于是唐武宗任命張仲武為盧龍留後,張仲武不久攻克幽州。
十一月,派遣使者訪問太和公主。
李德裕說:“回鹘國破人亡,太和公主不知去向。
倘若不派使者訪問尋找,那麼回鹘定認為國家把公主嫁給可汗,本來就不珍惜,這樣既辜負公主,又傷害回鹘的感情。
請求皇上派遣使者攜帶陛下诏書去見嗢沒斯,讓他轉送公主。
”唐武宗聽從了李德裕的意見。
崔鄲罷相。
十二月,唐武宗派遣使者慰問回鹘烏介可汗。
初,黠戛斯自謂李陵之後,與唐同姓。
既破回鹘,得太和公主,遣達幹十人奉以歸唐。
回鹘烏介可汗引兵邀擊殺達幹,質公主,南渡碛,屯天德軍境上。
公主遣使上表,為可汗求冊命。
烏介又使其相上表,借振武一城以居。
上乃遣使慰問,赈米二萬斛,賜敕書,谕以:“宜帥部衆漸複舊疆,漂寓塞垣,殊非良計。
借城未有此比,或欲但求聲援,亦須且于漠南駐止。
朕當許公主入觐,親問事宜。
傥須應接,必無所吝。
” 尋遣使行冊命,而烏介屢擾邊境,遂不果行。
初,李德裕議遣使慰撫回鹘,且運糧以賜之,陳夷行深以為不可。
德裕曰:“今征兵未集,天德孤危。
傥不以此啖之,且使安靜,萬一天德陷沒,咎将誰歸?”夷行遂不敢言。
壬戌(842) 二年 春正月,以張仲武為盧龍節度使。
二月,以李紳同平章事。
以柳公權為太子詹事。
散騎常侍柳公權素與李德裕善,崔珙奏為集賢學士,德裕以恩非己出,因事左遷之。
三月,以劉沔為河東節度使。
初,上以回鹘近塞,遣兵部侍郎李拭巡邊,察将帥能否。
拭還,稱沔有威略,可任大事,遂以沔鎮河東。
當初,黠戛斯自認為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唐朝皇帝同姓。
既打敗回鹘,得到太和公主,派遣達幹十人送公主回唐。
回鹘烏介可汗率兵襲擊殺死達幹,把太和公主當作人質,越過沙漠向南遷移,屯兵在天德軍的北面邊境。
太和公主派遣使者上表朝廷,為回鹘新可汗繼位請求朝廷冊封。
烏介可汗又讓他的宰相上表朝廷,請求暫借振武城以便和太和公主共同居住。
唐武宗于是派遣使者慰問回鹘,赈濟大米兩萬斛,并賜烏介可汗一封敕書,告訴說:“你應當率領部衆逐漸收複失去的國土,像現在這樣漂流不定,暫時寓居邊塞,絕不是好的計策。
借城沒有先例,如果打算遷移到其他地方,隻求我們聲援,也須把牙帳設置在沙漠以南。
現在朕同意太和公主進京入朝,以便向她親自詢問有關情況。
倘若确實需要朝廷接應的話,我們肯定不會吝惜。
” 唐武宗随後派遣使者給回鹘頒布冊命,而烏介可汗多次擾亂邊境,并沒有很好地實行。
當初,李德裕建議派遣使者慰問安撫回鹘,并且運送糧食以赈濟它,陳夷行深以為不能這樣。
李德裕說:“如今朝廷征發各道的兵馬尚未到前線集中,天德城孤立無援處在危急之中。
倘若不用這些糧食救濟回鹘,使饑餓的回鹘人暫且安靜下來,萬一天德城被回鹘攻陷,這個罪責由誰來擔當?”陳夷行于是不敢再言。
壬戌(842) 唐武宗會昌二年 春正月,任命張仲武為盧龍節度使。
二月,任命李紳為同平章事。
任命柳公權為太子詹事。
散騎常侍柳公權向來與李德裕關系密切,宰相崔珙奏請皇上提拔柳公權為集賢學士,李德裕認為提拔柳公權的恩德不是出于自己,因故貶柳公權為太子詹事。
三月,任命劉沔為河東節度使。
當初,武宗認為回鹘靠近北部邊塞,派遣兵部侍郎李拭巡視邊疆,審察将帥能否勝任。
李拭回到朝廷稱贊劉沔有威望謀略,可以擔當大任,随後唐武宗任命劉沔鎮守河東。
夏四月,嗢沒斯帥衆來降。
嗢沒斯以赤心桀黠難知,先告田牟雲:“赤心謀犯塞。
”乃誘殺之,那颉啜收衆東走。
田牟奏:“回鹘侵擾不已,已出兵拒之。
”李德裕曰:“田牟殊不知兵。
戎狄長于野戰,短于攻城,牟但應堅守以待諸道兵集。
今全軍出戰,萬一失利,城中空虛,何以自固?望亟遣中使止之。
如已交鋒,即诏塞下羌、渾各出兵奮擊;而诏田牟招誘降者,轉緻太原。
嗢沒斯誠僞,雖未可知,然要早加官賞,令諸蕃知但責可汗犯順,非盡欲滅回鹘。
石雄善戰無敵,請以為天德副使,佐田牟用兵。
”上皆從之。
嗢沒斯帥其衆二千餘人來降。
群臣上尊号。
上信任德裕,仇士良惡之。
會上受尊号,将禦樓宣赦,士良揚言于衆曰:“宰相與度支議減禁軍衣糧刍粟,如此則軍士必于樓前喧嘩。
”德裕聞之,自訴于上。
上怒,遽遣中使宣谕兩軍:“初無此事,且赦出朕意,非由宰相。
”士良乃惶愧稱謝。
五月,以嗢沒斯為懷化郡王。
賜姓李氏,名思忠,以其所部為歸義軍。
張仲武擊回鹘,破之。
那颉啜南趣雄武軍,窺幽州。
張仲武遣兵迎擊,大破之,降七千帳。
那颉啜走,烏介殺之。
夏四月,嗢沒斯率領部衆前來歸降。
嗢沒斯認為宰相赤心桀骜狡黠,内心難測,首先告訴田牟說:“赤心密謀侵犯邊塞。
”于是引誘殺害了赤心,那颉啜收留餘衆向東逃去。
田牟上奏說:“回鹘不斷侵擾邊境,我已經派兵抵抗。
”李德裕說:“田牟根本不懂軍事。
戎狄軍隊擅長野外作戰,不善于攻城,田牟隻應該堅守天德城,等待各道增兵趕到。
如今田牟率領全軍出戰,萬一失利,城中空虛,将來怎樣防守天德城?希望陛下趕快派中使阻止他。
如果現在雙方已經交戰,請陛下立即下诏,命邊塞一帶的黨項和吐谷渾各自出兵奮勇攻擊回鹘;并且下诏命田牟引誘招降,然後把他轉送太原。
嗢沒斯的态度真假雖然還不知道,然而要盡早加官獎賞,讓邊遠的各戎狄部落明白,朝廷隻是責備烏介可汗侵擾邊境,并非要滅絕回鹘。
石雄善于作戰而沒有對手,請皇上任命他為天德都團副使,輔佐田牟用兵。
”唐武宗全部采納了李德裕的意見。
嗢沒斯率領部衆兩千多人前來歸降。
群臣給唐武宗上尊号。
唐武宗很信任宰相李德裕,仇士良因此仇恨厭惡李德裕。
适逢唐武宗接受尊号,将禦臨丹鳳樓宣赦天下,仇士良在衆人面前揚言說:“宰相與度支正商議減少禁軍衣糧草料的供應,如果這樣禁軍軍士必定會在丹鳳樓前喧嘩鬧事。
”李德裕聽說後,親自告訴唐武宗。
唐武宗大怒,立即派遣中使轉告左、右神策中尉說:“赦書最初就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内容,況且赦書内容都出自朕意,并不是宰相的意思。
”仇士良于是恐慌慚愧,連連謝罪。
五月,任命嗢沒斯為懷化郡王。
唐武宗賜給嗢沒斯姓李氏,名思忠,以嗢沒斯所部設置歸義軍。
張仲武率兵攻擊回鹘,打敗回鹘。
那颉啜率領所部向南逃到雄武軍,窺測幽州。
張仲武派兵迎戰,大敗那颉啜,收降部落七千帳。
那颉啜逃跑,被烏介可汗抓住殺掉。
烏介衆尚十萬,駐于大同軍北,表求糧食牛羊,且請執送嗢沒斯等。
诏報:“糧食聽于振武籴三千石。
牛,稼穑之資,中國禁人屠宰。
羊,出于北邊雜虜,國家未嘗科調。
嗢沒斯自本國初破,先投塞下,已受其降,難虧信義。
前可汗正以猜虐無親,緻内離外叛。
今可汗失地遠客,尤宜深矯前非。
若複骨肉相殘,則左右誰敢自保?” 陳夷行罷。
秋七月,以李讓夷同平章事。
八月,回鹘入寇,诏諸道出兵禦之。
先是,屢诏烏介可汗帥衆北還,烏介不奉诏。
至是,突入大同川,驅掠河東雜虜牛馬數萬,轉鬥至雲州。
诏諸道發兵俟來春讨之,賜可汗書曰:“可汗來投,撫納備至。
今尚近塞,未議還蕃,侵掠雲、朔,鈔擊羌、渾。
中外将相,鹹請誅剪。
朕情深屈己,未欲幸災。
可汗宜速擇良圖,無贻後悔。
” 又命李德裕代劉沔答回鹘相書曰:“回鹘遠來依投,當效呼韓邪遣子入侍,身自入朝。
而乃睥睨邊城,桀骜自若。
求援繼好,豈宜如是?所雲胡人易動難安,若令忿怒,不可複制。
回鹘為纥吃斯所破,遺骸棄于草莽,墳墓隔在天涯。
忿怒之心,不施于彼,而蔑棄仁義,逞志中華。
昔郅支不事大漢,竟自夷滅,往事之戒,得不在懷!” 烏介可汗所屬部衆尚有十萬人,駐紮在大同軍北面,上表請求朝廷救濟糧食牛羊,并且請求逮捕嗢沒斯送還等。
唐武宗下诏說:“朝廷同意振武向你們出售三千石糧食。
牛是百姓耕地的資助,中國禁止宰殺。
羊出産于北部邊境雜居的各夷族部落,國家未曾向他們課取調撥,嗢沒斯自從回鹘被黠戛斯擊敗,率先投奔到天德邊塞,朝廷已經接受歸降,難以不守信義。
前可汗正是由于猜忌臣下,殘虐無道,内外無親,以緻衆叛親離。
如今可汗失地遠來,客居邊塞,尤其應該痛改前非。
倘若還是兄弟之
凡三十年。
戊午(838) 三年 春正月,盜射傷李石。
李石入朝,有盜射之,微傷,馬驚馳歸。
又有盜邀擊于坊門,斷其馬尾,僅而得免。
上大驚,敕中外捕盜甚急,竟無所獲。
以楊嗣複、李珏同平章事,李石罷為荊南節度使。
上自甘露之變,意忽忽不樂,兩軍球鞠之會什減六七,或徘徊眺望,或獨語歎息。
嘗謂宰相曰:“朕每讀書,恥為凡主,然與卿等論天下事,則不免愁。
”李石曰:“為理不可以速成。
今内外小人尚多疑阻,願陛下更以寬禦之。
彼有公清奉法如劉弘逸、薛季稜者,陛下亦宜褒賞以勸為善。
”上曰:“我與卿等論天下事,有勢未得行者,退但飲醇酒求醉耳。
”石承甘露之亂,人情危懼,宦官恣橫,忘身徇國,故紀綱粗立。
仇士良深惡之,潛遣盜殺之,不果。
石懼,辭位。
上深知其故而無如之何,從之。
戊午(838) 唐文宗開成三年 春正月,強盜用弓箭射傷宰相李石。
李石上朝時,有強盜用弓箭向他射擊,受了輕傷,李石的馬受驚後跑回他的住宅。
又有強盜在街坊門口進行阻擊,斬斷了馬的尾巴,李石幸免于難。
唐文宗得知後非常震驚,頒布敕令,命朝廷内外派人加緊捉捕強盜,最後竟一無所獲。
唐文宗任命楊嗣複、李珏為同平章事,李石被罷免為荊南節度使。
唐文宗李昂自甘露之變以後,心情經常悶悶不樂,兩軍的球鞠之會減去十分之六七,有時在宮廷中來回踱步向遠處眺望,有時獨自一人唉聲歎氣。
曾經對宰相說:“朕每當讀書時總以做平凡的君主為恥,然而與你們談論國家大事時,心裡總不免犯愁。
”李石說:“緻力于政治修明,不可以急于求成。
如今朝廷内外小人尚多疑惑與隔閡,希望陛下更要以寬厚對待他們。
對那些像劉弘逸、薛季稜一樣公正清廉奉公守法的人,陛下也應當褒獎賞賜他們,來勸勉别人做好事。
”唐文宗說:“我與你們談論國家大事,有時由于形勢不能實行時,我就退朝隻管飲酒,求得心靈麻醉。
”李石自甘露之亂後,人心恐懼不安,宦官恣意驕橫,為國家忘我操勞,因此國家法制初步恢複正常。
仇士良十分痛恨李石,便暗地派刺客謀殺他,沒有達到目的。
李石心裡非常恐懼,上表請求辭職。
唐文宗深知李石辭職的原因,但也無可奈何,便同意了李石的請求。
以李宗闵為杭州刺史。
楊嗣複欲援進李宗闵,恐為鄭覃所沮,乃先令宦官諷上。
上以語宰相,覃果對曰:“陛下若憐宗闵,隻可量移。
若欲用之,臣請避位。
”陳夷行亦曰:“宗闵纖人,向以朋黨亂政,陛下奈何愛之?”楊嗣複曰:“事貴得中。
”因與嗣複互相诋讦以為黨。
上曰:“與一州無傷。
”覃等退。
上謂魏谟曰:“宰相喧争如此,可乎?”對曰:“誠為不可,然覃等盡忠憤激,不自覺耳。
”李固言與嗣複、李珏善,故引居大政以排鄭覃、陳夷行。
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上不能決也。
夏五月,禁諸道言祥瑞。
大和之末,杜悰鎮鳳翔,時有诏沙汰僧尼。
會有五色雲見于岐山,近法門寺,民間訛言佛骨降祥,以僧尼不安之故。
監軍欲奏之,悰曰:“雲物變色,何常之有?”未幾,獲白兔,監軍又欲奏之。
悰曰:“野獸未馴,且宜畜之。
”旬日而斃,監軍不悅,畫圖獻之。
及鄭注代悰,奏紫雲見,又獻白雉,是歲,遂有甘露之變。
及悰判度支,河中奏驺虞見,百官稱賀。
上謂悰曰:“李訓、鄭注皆因瑞以售其亂,乃知瑞物非國之慶。
卿在鳳翔不奏白兔,真先覺也。
”對曰:“昔河出圖,伏羲以畫八卦;洛出書,大禹以叙九疇;皆有益于人,故足尚也。
至于禽獸 任命李宗闵為杭州刺史。
楊嗣複想向朝廷推薦李宗闵,但擔心被鄭覃所阻撓,就先讓宦官向唐文宗暗示此意。
唐文宗就此事征詢宰相意見,鄭覃果然回答說:“陛下如果憐憫李宗闵,隻可以酌情改任官職。
如果想重用他,我請求辭職。
”陳夷行也說:“李宗闵是卑鄙小人,以往以朋黨擾亂朝政,陛下為什麼喜愛他呢?”楊嗣複說:“處理事情貴在公道。
”于是鄭覃、陳夷行與楊嗣複互相诋毀攻擊對方為朋黨。
唐文宗說:“授予李宗闵一個州刺史沒有多大傷害吧。
”鄭覃等人退下。
唐文宗對魏谟說:“宰相之間如此喧嘩争論,可以嗎?”魏谟回答說:“這樣下去誠然不行,然而鄭覃等人是對陛下竭盡孝忠而态度激憤,不自覺這樣了。
”李固言與楊嗣複、李珏關系好,所以引薦二人為宰相,以便排擠鄭覃、陳夷行。
朝廷每次商議朝政大事時,雙方便争論不休,是非競起,唐文宗不能決斷。
夏五月,朝廷禁止各道上奏祥瑞之事。
大和末年,杜悰鎮守鳳翔,當時朝廷曾下诏令各地淘汰寺院僧尼。
适逢當時在岐山天空上出現五色彩雲,靠近法門寺附近,民間謠傳佛骨降祥,這是僧尼恐懼不安的緣故。
鳳翔監軍打算奏報朝廷,杜悰說:“天上的雲彩變換不同顔色,有什麼常規呢?”不久,又抓獲一隻白兔,鳳翔監軍又準備奏報朝廷。
杜悰說:“這種野獸沒有馴服,應當暫且畜養起來。
”十天後白兔死了,監軍很不高興,便把這種現象畫成圖畫獻給朝廷。
等到鄭注代替杜悰為鳳翔節度使後,奏報天空出現紫色雲彩,又向朝廷奉獻白色雉雞,當年便發生了甘露之變。
等到杜悰擔任判度支時,河中府奏報發現不吃其他獸類的驺虞,文武百官都向唐文宗祝賀。
唐文宗對杜悰說:“李訓、鄭注都是利用發現祥瑞的東西而趁機作亂,由此可知祥瑞的東西并不是國家太平的象征。
愛卿在鳳翔時不向朝廷奏報發現白兔,真可謂是先知先覺。
”杜悰回答說:“以前黃河出現河圖,伏羲依據它來畫出八卦;洛水出現天書,大禹依據它來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種法則;這些都是對百姓有益的,所以值得崇尚。
至于禽獸 草木之瑞,何時無之?劉聰桀逆,黃龍三見;季龍暴虐,得蒼麟白鹿,以駕芝蓋。
以是觀之,瑞豈在德?願陛下專以百姓富安為國慶,自餘不足取也。
”上善之。
他日,謂宰相曰:“時和歲豐,是為上瑞。
嘉禾靈芝,誠何益于事?”宰相因言:“《春秋》記災異以儆人君,而不書祥瑞,用此故也。
” 遂诏:“諸道有瑞,皆勿以聞,亦勿申牒所司。
其祠飨、受朝奏祥瑞,皆停。
” 秋八月,義武節度使張璠卒。
璠在鎮十五年,為幽、鎮所憚。
及有疾,請入朝,未報,戒其子元益舉族歸朝,毋得效河北故事。
及薨,诏以李仲遷代之。
诏神策将吏改官皆先奏聞。
開成以來,神策将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中書令複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
至是,始诏皆先奏聞,狀至中書,然後檢勘施行。
冬十月,太子永卒。
初,太子永之母王德妃無寵,為楊賢妃所谮而死。
太子頗好遊宴,昵近小人,賢妃日夜毀之。
上召宰相及兩省、禦史、郎官議廢之,皆言:“太子年少,容有改過。
國本 草木一類的祥瑞之物,什麼時候沒有呢?劉聰桀骜不馴背叛朝廷,卻三次發現黃龍;石季龍殘暴肆虐,卻得到了蒼麟白鹿,用來駕駛自己的車輛。
由此可見,祥瑞之物與帝王的聖德怎麼會有關系呢?希望陛下專心把百姓的富足安樂作為國家興旺的象征,其餘的都不可取。
”唐文宗很贊賞杜悰的意見。
過了幾天,唐文宗對宰相說:“現在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是最好的祥瑞。
至于嘉禾靈芝,對國家的大事又有什麼好處呢?”宰相于是說:“《春秋》隻記載自然災害和某些怪異現象,以警告帝王要勤政愛民,而不記載祥瑞之物,也就是這個原因吧。
” 随後唐文宗下诏:“各道凡發現祥瑞之物,都不得向朝廷奏報,也不準向有關部門報告。
凡臘月到祠堂太廟祭祀及正月向朝廷上奏祥瑞等活動,一律停止。
” 秋八月,義武節度使張璠去世。
張璠在任十五年,鄰近的幽州、鎮州兩個藩鎮都對他有所忌憚。
等到他有病時,向朝廷請求離職赴京,朝廷還沒有答複,就告誡兒子張元益率領全家族人返回京城,不準效法河北藩鎮的舊例。
等到張璠去世後,朝廷诏令李仲遷代替張璠為義武節度使。
唐文宗诏令神策軍将領官吏升遷都要首先向朝廷奏報。
開成年間以來,神策軍将領官吏升遷,大多不向朝廷奏報,直接把牒文送中書省,讓中書省重行上奏後施行,因此神策軍将領官吏升遷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
到這時,唐文宗開始下诏令,都必須首先奏報朝廷,朝廷批準後再将奏狀送到中書省,之後經複核再施行。
冬十月,皇太子李永去世。
當初,皇太子李永的母親王德妃不受唐文宗的寵愛,被楊賢妃誣陷緻死。
太子十分喜好遊玩宴飲,親近小人,楊賢妃晝夜不停地在唐文宗面前诽謗太子。
唐文宗召集宰相以及中書與門下兩省官員、禦史台官員和尚書省各司的郎官,商議廢除皇太子李永,群臣都說:“太子年紀還小,應當允許他改正錯誤。
太子 至重,豈可輕動?”中丞狄兼谟論之尤切,至于涕泣。
給事中韋溫曰:“陛下惟一子,不教,陷之至是,豈獨太子之過乎?”翰林及六軍使數十人複表論之,上意稍解。
宦官、宮人坐流死者數十人。
至是,暴薨。
以郭旼為邠甯節度使。
上問柳公權以外議,對曰:“郭旼除邠甯,外間頗以為疑。
”上曰:“旼,尚父之侄,太後叔父,自金吾作小鎮,外間何尤焉?”對曰:“非謂旼不應為節度使也,聞陛下近取旼二女入宮,有之乎?”上曰:“然。
入參太皇太後耳。
”公權曰:“外間不知,皆雲旼納女後宮,故得方鎮。
”上曰:“然則奈何?”對曰:“獨有自南内遣歸其家,則外議自息矣。
”上即日從之。
以張元益為代州刺史。
易定監軍奏軍中不納李仲遷,請以張元益為留後。
宰相議發兵讨之,上曰:“易定地狹人貧,軍資半仰度支。
急之則靡所不為,緩之則自生變。
但謹備四境以俟之。
”乃除元益代州刺史。
頃之,軍中果有異議,元益出定州。
吐蕃彜泰贊普死。
彜泰多病,不能為邊患。
弟達磨立,荒淫殘虐,國人不附,災異相繼,吐蕃益衰。
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至關重要,怎麼能輕易廢除?”禦史中丞狄兼谟勸阻得尤其懇切,以至于流涕哭泣。
給事中韋溫說:“陛下隻有這麼一個兒子,平時不注意教育,以緻落到今天這種地步,難道這隻是太子的過錯嗎?”翰林學士及六軍軍使數十人再次上表勸阻,唐文宗心情才稍微好轉。
宦官、宮女因此事牽連而被流放、處死的有幾十人。
這時,皇太子李永突然去世。
任命郭旼為邠甯節度使。
唐文宗詢問柳公權最近外面有什麼議論,柳公權回答說:“郭旼被任命為邠甯節度使,外面不少人對此很有疑問。
”唐文宗說:“郭旼是尚父郭子儀的侄子,是太後的叔父,從金吾大将軍而轉任邠甯小地方的節度使,不知外面有何指責?”柳公權回答說:“并不是說郭旼不應當做節度使,聽說陛下最近把郭旼的兩個女兒選入宮中,有這回事嗎?”唐文宗說:“有這回事。
是我讓她倆入宮參見太皇太後的。
”柳公權說:“外面不知道陛下的用意,都認為是郭旼把女兒送入後宮,所以才被任命為邠甯節度使。
”唐文宗說:“那麼應該如何平息這種非議呢?”回答說:“隻有把郭旼女兒從南内宮中遣送回家,那麼外面的非議自然就平息了。
”唐文宗當天就按柳公權的意見派人把郭旼的兩個女兒送回了家。
任命張元益為代州刺史。
易定監軍奏報,軍中将士不接納新任節度使李仲遷,請求任命張元益為留後。
宰相商議發兵征讨易定,唐文宗說:“易定地方狹小,百姓貧困,軍需有一半靠朝廷度支調撥供給。
如果急于讨伐,那麼他們什麼事都可以幹出來;如果暫緩讨伐,那麼内部自然會發生變化。
現在隻要嚴密地防守四鄰藩鎮,等待它内部發生變化。
”于是任命張元益為代州刺史。
不久,軍中果然産生分歧,張元益從定州出發赴代州上任。
吐蕃彜泰贊普去世。
彜泰贊普身體多病,很久不能挑起唐朝邊疆的禍患。
他弟弟達磨被立為新贊普,達磨荒淫殘暴,國内人民離心離德,各種災害和怪異的現象接連發生,吐蕃因此更加衰敗。
己未(839) 四年 春三月,司徒、中書令、晉文忠公裴度卒。
度鎮河東,以疾求歸東都,诏入知政事。
正月,至京師,不能入見,勞賜旁午。
至是,薨,上怪度無遺表,問其家,得半稿,以儲嗣未定為憂,言不及私。
度身貌不逾中人,而威望遠達四夷。
四夷見唐使,辄問度老少用舍。
以身系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餘年。
夏五月,鄭覃罷為右仆射,陳夷行罷為吏部侍郎。
上與宰相論政事,陳夷行言:“不宜使威權在下。
”李珏曰:“夷行意疑宰相中有弄陛下威權者耳。
臣屢求退,苟得王傅,臣之幸也。
”鄭覃曰:“陛下開成元年、二年政事殊美,三年、四年漸不如前。
”嗣複曰:“元年、二年鄭覃、夷行用事,三年、四年臣與李珏同之,罪皆在臣。
”因叩頭曰:“臣不敢更入中書。
”遂趨出,上召還勞之。
覃起謝曰:“此乃嗣複不容臣耳。
”嗣複曰:“覃言政事一年不如一年,非獨臣應得罪,亦上累聖德。
”退,三表辭位。
上召出之,而罷覃及夷行。
覃性清儉,夷行亦耿介,故嗣複等深疾之。
以姚勖檢校禮部郎中。
上以鹽鐵推官姚勖能鞫疑獄,命權知職方員外郎。
右丞韋溫奏:“郎官,朝廷清選,不宜以賞能吏。
”上乃以勖檢校禮部郎中,仍充舊職。
楊嗣複曰:“溫志在澄清流品,若 己未(839) 唐文宗開成四年 春三月,司徒、中書令、晉文忠公裴度去世。
裴度鎮守河東,因為身體有病請求返回東都洛陽,唐文宗下诏命裴度來京入朝參與朝政決策。
正月,裴度到達京師,因身體患病不能入朝拜見唐文宗,唐文宗接連派使者到他家中慰勞賞賜。
到裴度去世,唐文宗奇怪裴度沒有留下遺表,派人詢問他的家人,找到一份沒有寫完的手稿,手稿中隻說自己為皇上沒有立太子而擔憂,沒有提及私人的事情。
裴度的身材、相貌不超過一般人,但威望卻聞名四周夷蠻各族。
四周夷蠻各族的酋長見到唐朝的使者,經常詢問裴度多大年紀,是否還得到朝廷重用。
他和郭子儀一樣,維系國家安危達二十多年。
夏五月,鄭覃被罷免為右仆射,陳夷行被罷免為吏部侍郎。
唐文宗與宰相一起議論朝政,陳夷行說:“不應該使權力威信下移。
”李珏說:“陳夷行的意思是懷疑宰相中有玩弄陛下權威的。
我多次請求辭退,若能擔任皇子諸王的太傅,也就是我的幸運了。
”鄭覃說:“陛下在開成元年、二年處理朝政都很好,三年、四年逐漸不如以前。
”楊嗣複說:“開成元年、二年是鄭覃、陳夷行擔任宰相,三年、四年是我與李珏一同擔任宰相,罪責都在我身上。
”于是叩頭說:“我不敢再入中書省。
”随即快步退出,唐文宗把他召回好言安慰。
鄭覃起身謝罪說:“這是楊嗣複不能容忍我呀。
”楊嗣複說:“鄭覃說朝政一年不如一年,不僅是我應當有罪,也有損皇上的聖德。
”于是退下,再三上表請求辭職。
唐文宗召回楊嗣複上朝,罷免了鄭覃、陳夷行的宰相職務。
鄭覃性情清正儉約,陳夷行也性情耿直,所以楊嗣複等人十分痛恨他們。
任命姚勖為檢校禮部郎中。
唐文宗因為鹽鐵推官姚勖擅長審斷疑難獄案,就任命他暫時擔任職方員外郎。
尚書右丞韋溫上奏說:“郎官,曆來是朝廷挑選有名望的士大夫擔任,不應當用它來獎賞有才幹的吏人。
”唐文宗于是任命姚勖為檢校禮部郎中,仍然讓他擔任原來的職務。
楊嗣複說:“韋溫的目的在于澄清官員的出身和等級,如果 有吏能者皆不得清流,則天下之事孰為陛下理之?恐似衰晉之風。
”然上素重溫,終不奪其所守。
秋七月,以崔鄲同平章事。
冬十月,立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楊妃請立皇弟安王溶為嗣,上謀于宰相,李珏非之,乃立敬宗少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上幸會甯殿作樂,有童子緣橦,一夫來往走其下如狂。
上怪之,左右曰:“其父也。
”上泫然流涕曰:“朕貴為天子,不能全一子。
”召教坊劉楚材、宮人張十十等數人責之曰:“構害太子,皆爾曹也。
”付吏殺之。
因是感傷,舊疾遂增。
十一月,疾少間,坐思政殿,召當直學士周墀問曰:“朕可方前代何主?”對曰:“陛下堯、舜之主也。
”上曰:“朕豈敢比堯、舜?所以問卿者,何如周赧、漢獻耳。
”墀驚曰:“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上曰:“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複視朝。
回鹘相掘羅勿弑彰信可汗。
國人立?馺特勒為可汗。
會歲疫,大雪,羊馬多死,回鹘遂衰。
是歲,天下戶數: 四百四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
吏人有能力都不能擔任有名望的職務,那麼天下的各種事務誰為陛下去處理呢?這恐怕是晉朝的衰敗遺風。
”然而唐文宗向來器重韋溫,最後還是不能違背他的奏請。
秋七月,任命崔鄲為同平章事。
冬十月,立陳王李成美為皇太子。
楊妃請求立唐文宗的弟弟安王李溶為皇位的繼承人,唐文宗與宰相商議,李珏表示反對,于是立唐敬宗的小兒子陳王李成美為皇太子。
唐文宗親臨會甯殿觀賞音樂雜技,有個童子表演爬杆,下面有一個人來往狂奔進行保護。
唐文宗很奇怪,左右侍從說:“這個人是童子的父親。
”唐文宗頓時傷心流淚說:“朕貴為天子,卻不能保全自己的一個兒子。
”于是召見教坊劉楚材、宮女張十十等數人,斥責他們說:“當初設計陷害皇太子李永,都是你們這些人。
”随即命人把他們全部殺死。
唐文宗由此感傷不已,舊病于是加重。
十一月,唐文宗病情稍有好轉,坐在思政殿,召見當時值班的翰林學士周墀,問他說:“朕可以和前代哪些帝王相比呢?”周墀回答說:“陛下是堯、舜一類的帝王。
”唐文宗說:“朕怎麼敢與堯、舜相比?我要問你的是,我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怎麼樣?”周墀驚訝地說:“周赧王和漢獻帝都是亡國的君主,怎麼能與陛下的大聖大德相比?”唐文宗說:“周赧王、漢獻帝當時受制于各地強大的諸侯,現在朕受制于宦官家奴,就此而言,我大概還不如他們。
”唐文宗因此流淚沾襟,周墀也伏地痛哭流涕,從此唐文宗不再上朝親政。
回鹘國相掘羅勿殺死彰信可汗。
國人立?馺特勒為可汗。
适逢草原連年發生瘟疫,天下大雪,羊馬大批死亡,回鹘逐漸衰敗。
這年,天下戶口總數: 為四百四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戶。
庚申(840) 五年 春正月,立颍王瀍為皇太弟,廢太子成美為陳王。
上疾甚,命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引楊嗣複、李珏至禁中,欲奉太子監國。
中尉仇士良、魚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乃言太子幼且有疾,矯诏立瀍為太弟,成美沖幼,複封陳王。
瀍沉毅有斷,喜愠不形于色,與安王溶皆素為上所厚。
帝崩。
太弟殺陳王成美,遂即位。
上崩。
仇士良說太弟賜楊賢妃、安王溶、陳王成美死。
敕大行以十四日殡,成服。
谏議大夫裴夷直上言期日太遠,不聽。
時士良等追怨文宗,凡樂工及内侍得幸者,誅貶相繼。
夷直複上言:“陛下繼統,宜速行喪禮,早議大政,以慰天下。
而未及數日,屢誅戮先帝近臣,驚率土之視聽,傷先帝之神靈,人情何瞻?國體至重,若使此輩無罪,固不可刑。
若其有罪,旬日何晚!”不聽。
太弟即位,是為武宗。
夏五月,楊嗣複罷,以崔珙同平章事。
秋八月,葬章陵。
李珏罷。
九月,以李德裕同平章事。
初,上之立非宰相意,故楊嗣複、李珏相繼罷去,召德裕而相之。
德裕入謝,言于上曰:“緻理之要,在于辨群臣之邪正。
夫邪、正二者,勢不相容,正人指邪人為邪,邪人亦指正人 庚申(840) 唐文宗開成五年 春正月,立颍王李瀍為皇太弟,廢除皇太子李成美,仍封為陳王。
唐文宗病重,命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引導宰相楊嗣複、李珏到宮中,準備由二人輔佐太子代行皇上職權處理朝政。
中尉仇士良、魚弘志因為皇太子初立的時候,功勞不在自己身上,于是上言說皇太子年幼而且身體有病,假稱唐文宗诏令立李瀍為皇太弟,以李成美年幼再次封為陳王。
李瀍性情深沉剛毅,處事果斷,喜怒不形于色,他與安王李溶都向來為唐文宗所厚愛。
唐文宗駕崩。
皇太弟李瀍殺死陳王李成美,随後即皇帝位。
唐文宗駕崩。
仇士良勸說皇太弟李瀍下令賜楊賢妃、安王李溶、陳王李成美自殺。
李瀍又下敕令于本月十四日舉行唐文宗入棺大殓儀式,凡親屬和文武百官都一律穿喪服。
谏議大夫裴夷直上言大殓日期太遠,李瀍不聽。
當時仇士良等人仍舊怨恨唐文宗,凡是教坊的樂工和曾經被唐文宗寵愛的宦官,相繼被誅殺貶逐。
裴夷直又上言說:“陛下繼承帝位,應當迅速舉行喪禮,盡早商議國家大政,以便安撫天下人心。
而現在文宗皇帝去世還不到幾天,就多次誅殺先帝的親近臣僚,以緻全國各地的官員都被驚擾,也傷害了先帝的神靈,這樣人們會怎樣看待陛下呢?國家的體面最重要,如果這些先帝的近臣無罪,固然不應受到懲罰。
如果這些先帝的近臣有罪,等十天後先帝入棺大殓結束再加懲罰怎麼會晚呢!”李瀍不聽。
皇太弟李瀍即皇帝位,這就是唐武宗。
夏五月,楊嗣複罷相,任命崔珙為同平章事。
秋八月,唐文宗安葬在章陵。
李珏罷相。
九月,任命李德裕為同平章事。
當初,唐武宗被立為皇太弟不是出于宰相的建議,所以楊嗣複、李珏被相繼罷免宰相職務,召李德裕入朝授予他宰相職務。
李德裕入朝向唐武宗謝恩,對唐武宗說:“治理天下的關鍵,在于辨别群臣中的邪惡、正直。
邪惡和正直之間,勢不兩立,正直的君子指責邪惡的小人為邪惡,邪惡的小人也指責正直的君子 為邪,人主辨之甚難。
臣以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蘿,非附他物不能自起。
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競為朋黨。
先帝深知朋黨之患,然所用卒皆朋黨之人,良由執心不定,故奸邪得乘間而入也。
夫宰相不能人人忠良,或為欺罔,主心始疑,于是旁詢小人以察執政。
如德宗末年,所聽任者惟裴延齡輩,宰相署敕而已,此政事所以日亂也。
陛下誠能慎擇賢才以為宰相,有奸罔者立黜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又曰:“先帝于大臣好為形迹,小過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積,以至禍敗,茲事大誤,願陛下以為戒。
臣等有罪,陛下當面诘之。
小過則容其悛改,大罪則加之誅譴,如此君臣之際無疑間矣。
”上嘉納之。
初,德裕在淮南,敕召監軍楊欽義知樞密,德裕待之無加禮,欽義銜之。
德裕一日延之堂中,贈以珍玩數床,欽義大喜過望。
行至汴州,诏複還淮南,欽義盡歸德裕所贈,德裕卒與之。
後欽義竟知樞密,德裕柄用,頗有力焉。
冬十月,黠戛斯攻回鹘,破之。
回鹘嗢沒斯款塞求内附。
初,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有黠戛斯部落,即古之堅昆,唐初結骨也。
乾元中為回鹘所破,不通中國。
其人 為邪惡,以緻君主很難正确辨别。
我認為正直的君子就像松柏一樣,獨立正直生長不依賴别的物體;邪惡的小人就像藤蘿一樣,不攀附其他物體就不能自立生長。
所以正直的君子一心一意地事奉君主,而邪惡的小人則競相朋比為黨。
先帝文宗深知朋黨的危害,然而他所信用的官員卻都是朋黨的成員,這主要是因為他自己沒有主見,所以奸邪之人便乘間而入。
宰相不可能人人都是忠臣,君主有時發現一個宰相欺騙自己,心中就開始猜疑其他宰相,于是就通過身邊的侍從和宦官調查宰相的執政情況。
例如德宗皇帝晚年,隻信任裴延齡一個人,宰相不過是在朝廷的敕書中簽名而已,這是當時朝政日益紊亂的重要原因。
陛下如果真的能謹慎地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擔任宰相,把那些奸邪欺詐的官員立即罷免,凡是朝廷政令都由中書省審定頒布,推心置腹地委托任用宰相,做到堅定不移,那麼還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嗎?”又說:“先帝文宗在大臣面前很注意言行舉止,大臣有小的過失一般都容忍不說,這樣日積月累,以緻釀成大禍,這是一次大的失誤,希望陛下引以為戒。
大臣如果有罪,陛下應該當面責問。
如果是小的過失應當允許他改過自新,如果有大罪就加以懲罰直至誅殺,這樣君臣之間就不會産生猜疑了。
”唐武宗稱贊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當初,李德裕任淮南節度使時,朝廷曾下敕召監軍楊欽義任樞密使,李德裕待楊欽義并沒有禮節,楊欽義心中十分痛恨。
李德裕有一天在正堂設宴款待楊欽義,向他贈送好幾床的珍寶器玩,楊欽義大喜過望。
楊欽義走到汴州,朝廷下诏命他又返回淮南,楊欽義把李德裕贈送的珍玩如數奉還,李德裕最後都贈給了楊欽義。
後來楊欽義果然當了樞密使,李德裕做了握有大權的宰相,與楊欽義有直接關系。
冬十月,黠戛斯攻打回鹘,打敗了回鹘。
回鹘嗢沒斯前來通好,請求歸附唐朝。
當初,伊吾之西,焉耆鎮之北,有個黠戛斯部落,是古代的堅昆,唐初的結骨。
乾元年間被回鹘擊敗,從此不通中原。
黠戛斯人 悍勇,吐蕃、回鹘常賂遺之,假以官号。
回鹘既衰,其酋長阿熱始自稱可汗。
回鹘擊之,連兵二十餘年,反為所敗。
?馺破殺,諸部逃散,可汗兄弟嗢沒斯等及其相赤心、那颉啜各帥其衆抵天德塞下,貿谷食,且求内附。
天德軍使溫德彜奏回鹘潰兵侵逼西城,诏振武節度使劉沔屯雲迦關以備之。
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卒,子重順知留後。
蕭太後徙居積慶殿。
十一月,以裴夷直為杭州刺史。
故事,新天子即位,兩省官同署名。
上之即位也,夷直漏名,由是出為刺史。
以李中敏為婺州刺史。
内谒者監仇士良請以開府蔭其子為千牛,給事中李中敏判雲:“開府階誠宜蔭子,谒者監何由有兒?”士良慚恚。
李德裕亦以中敏為楊嗣複之黨,惡之,出為刺史。
辛酉(841) 武宗皇帝會昌元年 春二月,回鹘立烏介可汗。
三月,以陳夷行同平章事。
殺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貶楊嗣複、李珏遠州刺史,裴夷直驩州司戶。
劉弘逸、薛季稜有寵于文宗,仇士良惡之。
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嗣複、李珏既罷。
士良屢谮弘逸等, 剽悍勇敢,吐蕃、回鹘經常賄賂它,并授予各種官位名号。
回鹘既已衰落,它的酋長阿熱開始自稱可汗。
回鹘攻擊黠戛斯,雙方大戰二十多年,反而被黠戛斯所打敗。
?馺兵敗被殺,各個部落四下逃散,可汗的兄弟嗢沒斯等人以及宰相赤心、那颉啜各率其部衆抵達唐朝天德軍的邊塞一帶,依靠各族部落貿易生活,并且請求歸附唐朝。
天德軍使溫德彜奏報:回鹘國潰逃士兵侵逼西部邊城,唐武宗下诏,命振武節度使劉沔派兵屯守雲迦關以防備回鹘入侵。
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去世,他的兒子何重順掌管留後事宜。
蕭太後遷居到積慶殿。
十一月,任命裴夷直為杭州刺史。
按照慣例,新皇帝即位,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要在冊書上共同署名。
唐武宗即位時,裴夷直沒有署名,由此被調出朝廷擔任杭州刺史。
任命李中敏為婺州刺史。
内谒者監仇士良請求朝廷根據自己開府儀同三司的等級,授予他的兒子千牛備身的職務,給事中李中敏批文說:“按照開府儀同三司的品級,應該授予他兒子官位,但谒者監仇士良是宦官,怎麼能有兒子呢?”仇士良既慚愧又惱怒。
李德裕也因為李中敏是楊嗣複的黨羽,厭惡李中敏,所以把他調出朝廷擔任婺州刺史。
唐武宗 辛酉(841) 唐武宗會昌元年 春二月,回鹘立烏介可汗。
三月,任命陳夷行為同平章事。
誅殺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貶楊嗣複、李珏為邊遠州府刺史,貶裴夷直為驩州司戶。
劉弘逸、薛季稜很得唐文宗的寵信,仇士良很厭惡他們。
唐武宗即位,并不是劉弘逸、薛季稜及宰相的本意,所以楊嗣複、李珏被罷免宰相職務。
仇士良又多次在唐武宗面前诋毀劉弘逸等人, 勸上除之,于是賜二人死,仍遣中使就誅嗣複及珏。
杜悰奔馬見李德裕曰:“天子年少,新即位,茲事不宜手滑。
”德裕乃與崔珙、崔鄲、陳夷行三上奏曰:“德宗疑劉晏動搖東宮而殺之,中外鹹以為冤,兩河不臣者得以為辭,德宗後悔,錄其子孫。
文宗疑宋申錫交通藩邸,竄谪至死,既而追悔,為之出涕。
嗣複等若有罪,當先行訊鞫,俟罪狀著白,誅之未晚。
今遽遣使誅之,人情震駭,願開延英賜對。
” 遂入,泣涕極言。
上命之坐者三,德裕等曰:“臣等願陛下免二人于死,勿使既死而衆以為冤。
今未奉聖旨,臣等不敢坐。
”久之,上乃曰:“特為卿等釋之。
”德裕等躍下階舞蹈。
上召升坐,歎曰:“朕嗣位之際,宰相何嘗比數?李珏、季稜志在陳王,嗣複、弘逸志在安王。
陳王猶是文宗遺意,安王則專附楊妃。
向使安王得志,朕那複有今日?”德裕等曰:“茲事暖昧,虛實難知。
”遂追還二使,更貶嗣複等。
夏六月,诏群臣言事毋得乞留中。
诏:“臣下言人罪惡,并應請付禦史台按問,毋得乞留中,以杜讒邪。
” 其後,上複謂宰相曰:“文宗好聽外議,谏官言事多不著名,有如匿名書。
”李德裕曰:“臣頃在中書,文宗猶不爾,此 勸說唐武宗鏟除他們,于是唐武宗賜他們二人自殺,并派宦官前去誅殺楊嗣複和李珏。
杜悰急忙騎馬去見李德裕,說:“天子年輕,新近即位,這件事不應當讓他任意妄為。
”李德裕于是和崔珙、崔鄲、陳夷行多次上奏說:“德宗皇帝曾懷疑劉晏動搖自己皇太子的地位而把他誅殺,朝廷内外的官員都認為劉晏冤枉,黃河南北割據跋扈的藩鎮因為這個緣故更加驕橫,德宗皇帝後來悔悟,錄用劉晏的子孫做官。
文宗皇帝曾懷疑宋申錫與漳王李湊勾結,貶逐宋申錫以至于死,不久又後悔莫及,為宋申錫冤死而流淚。
楊嗣複等人如果有罪,應當先進行審訊,等他們的犯罪事實都弄清楚明白,再誅殺他們也不晚。
如今急忙派使者誅殺他們,人心震驚恐懼,希望陛下打開延英殿讓我們當面奏對。
” 随後李德裕等人入延英殿,哭泣着極力勸阻。
唐武宗幾次命他們坐下,李德裕等人說:“我們希望陛下赦免楊嗣複、李珏二人死刑,不要讓二人死後而衆人都認為冤枉。
如今沒有得到聖上批準,我們不敢坐下。
”過了很久,唐武宗才說:“特為你們的請求而赦免他們。
”李德裕等人高興地跳下台階向唐武宗行舞蹈禮。
唐武宗召李德裕等人向前坐下,歎息說:“朕繼位的時候,當時的宰相哪裡曾想到要我繼位?李珏、薛季稜的意圖是立陳王李成美,楊嗣複、劉弘逸的意圖是立安王李溶。
立陳王,還算是文宗皇帝的意願,立安王則是專意阿附楊妃。
假如立安王繼承帝位,朕哪裡還會有今天?”李德裕等人說:“這些事還不清楚,是真是假難以知道。
”于是派人追回誅殺二人的使者,再次貶黜楊嗣複等人。
夏六月,唐武宗下诏,百官議論政事,不得請求将奏章留在宮中。
唐武宗下诏:“今後群臣百官奏言别人罪惡時,應當同時奏請将犯罪人交付禦史台審問,不得請求将奏章留在宮中,以便杜絕奸臣的讒言。
” 後來,唐武宗又對宰相說:“文宗皇帝喜歡聽朝廷外面的議論,所以谏官奏論政事大多不簽署自己的名字,就好像寫匿名信一樣。
”李德裕說:“我剛到中書省時,文宗皇帝還不是這樣的,這 乃李訓、鄭注教文宗以術禦下,遂成此風。
人主但當推誠任人,有欺罔者威以明刑,孰敢哉?”上善之。
以何重順為魏博節度使。
賜名弘敬。
上受法箓于趙歸真。
拾遺王哲切谏,坐貶。
秋九月,诏河東、振武備回鹘。
天德軍使田牟欲擊回鹘以求功,奏稱:“回鹘叛将嗢沒斯等侵逼塞下,請自出兵驅逐。
”上命朝臣議之,議者以為擊之便。
李德裕曰:“窮鳥入懷,猶當活之,況回鹘屢建大功。
今為鄰國所破,遠依天子,未嘗犯塞,奈何乘其困而擊之?宜遣使者鎮撫,賜以糧食,此漢宣帝所以服呼韓邪也。
”陳夷行曰:“此所謂借寇兵資盜糧也,不如擊之。
”德裕曰:“今天德城兵才千餘,若戰不利,城陷必矣。
不若以恩義撫而安之,必不為患。
” 上問德裕:“嗢沒斯降可保信乎?”對曰:“朝中之人,臣不敢保,況敢保數千裡外戎狄之心乎?然嗢沒斯自去年九月至天德,今年二月烏介始立,自無君臣之分,豈可謂之叛将?願且诏河東、振武嚴兵保境以備之,仍诏田牟毋得邀功生事。
”從之。
以牛僧孺為太子太師。
先是,僧孺鎮襄陽,漢水溢,壞民居,李德裕以為僧孺罪而廢之。
是李訓、鄭注教文宗皇帝駕馭臣下的方法,随後形成這個風氣。
君主隻應當推心置腹地任用賢人,有欺騙君主的要明确判以重刑,誰還敢這樣?”唐武宗認為李德裕的意見很好。
任命何重順為魏博節度使。
賜名叫弘敬。
唐武宗接受道士趙歸真的道家法篆。
右拾遺王哲極力勸谏阻止,遭到貶黜。
秋九月,唐武宗下诏令,命河東、振武嚴兵防備回鹘的入侵。
天德軍使田牟想出兵攻擊回鹘以便求取功名,于是上奏稱:“回鹘叛将嗢沒斯等人侵逼天德邊塞,請求朝廷批準我們出兵驅逐回鹘。
”唐武宗命令朝廷大臣商議此事,議者大多認為應當出兵驅逐回鹘。
李德裕說:“飛不動的鳥落入人的懷抱,尚且應當保護存活,況且回鹘為唐朝多次建立大功。
如今回鹘被鄰國黠戛斯擊敗,遠來歸附皇上,并不曾侵犯邊塞,為什麼要乘他們窘困時而攻擊他們呢?現在應當派遣使者前去安撫他們,賜給他們糧食,這是當年漢宣帝所以能臣服匈奴呼韓邪單于的策略。
”陳夷行說:“這是所說的借給侵略者兵器,資助強盜者糧食,不如出兵攻擊他們。
”李德裕說:“如今天德城僅有一千多士兵,如果出戰不利,該城必定陷落。
不如用恩德仁義進行安撫,使他們在邊塞安定下來,必定不會成為國家的禍患。
” 唐武宗問李德裕說:“嗢沒斯請求投降能保證他們守信用嗎?”李德裕回答說:“朝廷中的人能否講信用,我都不敢保證,何況保證幾千裡外的戎狄不變心?然而嗢沒斯從去年九月到達天德城,今年二月開始立烏介可汗,他們自然沒有君臣之間的名分,怎能說他是叛将呢?希望陛下下诏,命河東、振武嚴兵保衛邊境,防備不測,同時下诏命田牟等人不得為了立功而妄生事端。
”唐武宗聽從了李德裕的意見。
任命牛僧孺為太子太師。
先前,牛僧孺鎮守襄陽,漢江發生水災,毀壞很多百姓的房屋,李德裕認為牛僧孺有罪責,因此讓他賦閑。
盧龍軍亂。
冬十月,雄武軍使張仲武讨平之。
诏以仲武知留後。
初,盧龍軍亂,殺節度使史元忠,推牙将陳行泰主留務,表求節钺。
李德裕曰:“河朔事勢,臣所熟谙。
比來朝廷遣使太速,故軍情遂固。
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今請勿遣使以觀之。
”既而,軍中果殺行泰,立張绛,以求節钺,朝廷亦不問。
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擊绛,且遣軍吏吳仲舒奏表以聞。
诏宰相問狀,仲舒言:“行泰、绛皆遊客,故人心不附。
仲武幽州舊将,性忠義,通書習事,人心向之。
計今軍中已逐绛矣。
”李德裕問:“雄武士卒幾何?”對曰:“軍士、土團合千餘人。
”德裕曰:“兵少何以立功?”對曰:“在得人心,不在兵多。
”德裕又問:“萬一不克如何?”對曰:“幽州糧食皆在妫州及北邊七鎮,萬一未能入,則據居庸關,絕其糧道,幽州自困矣。
” 德裕奏:“行泰、绛皆使大将上表,脅朝廷,邀節钺,故不可與。
今仲武奏請讨亂,與之有名。
”乃以仲武知盧龍留後,仲武尋克幽州。
十一月,遣使訪問太和公主。
李德裕言:“回鹘破亡,太和公主未知所在。
若不遣使訪問,則戎狄必謂國家降主虜庭,本非愛惜,既負公主,又傷虜情。
請遣使赍诏詣嗢沒斯,令轉達公主。
”從之。
崔鄲罷。
十二月,遣使慰問回鹘烏介可汗。
盧龍軍發生嘩亂。
冬十月,雄武軍使張仲武讨伐平息了這次嘩變。
唐武宗下诏,任命張仲武為幽州留後。
當初,盧龍軍發生兵變,殺死節度使史元忠,推舉牙将陳行泰主持留後事務,上表朝廷請求授任自己為留後。
李德裕說:“對于河朔藩鎮的情況,我熟悉。
近來那裡發生兵變,朝廷往往急忙下诏,所以軍心于是穩定下來。
如果朝廷擱置幾個月不理,他們内部必定會再次發生動變,現在我請求朝廷不要派使者前往幽州,以觀察情況變化。
”不久,軍中果然殺死陳行泰,擁立張绛,請求朝廷任命,朝廷仍然不理。
這時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攻擊張绛,并且派遣軍中官吏吳仲舒到京上奏朝廷表章。
唐武宗下诏命宰相詢問幽州情況,吳仲舒說:“陳行泰、張绛都是外地來幽州的遊客,所以人心不附。
張仲武是幽州老将,性情忠義,精通書理,熟悉軍事,人心所向。
估計現在軍中已經驅逐了張绛。
”李德裕問:“雄武軍有多少士兵?”吳仲舒回答說:“士兵和不脫離生産的土團共有一千多人。
”李德裕說:“士兵這麼少,怎麼能打勝仗立功?”吳仲舒回答說:“關鍵在是否得人心,不在士兵的多少。
”李德裕又問:“萬一打不勝怎麼辦?”吳仲舒回答說:“幽州的糧食都儲存在妫州和北邊的七個軍鎮,萬一打不下幽州,就據守居庸關,斷絕通往幽州的糧食通道,幽州自然就會被困死。
” 李德裕上奏說:“陳行泰、張绛都是讓軍中大将上表,脅迫朝廷授予他們留後,所以不能同意。
如今張仲武上奏朝廷請求讨伐叛亂,授予他留後還有點名分。
”于是唐武宗任命張仲武為盧龍留後,張仲武不久攻克幽州。
十一月,派遣使者訪問太和公主。
李德裕說:“回鹘國破人亡,太和公主不知去向。
倘若不派使者訪問尋找,那麼回鹘定認為國家把公主嫁給可汗,本來就不珍惜,這樣既辜負公主,又傷害回鹘的感情。
請求皇上派遣使者攜帶陛下诏書去見嗢沒斯,讓他轉送公主。
”唐武宗聽從了李德裕的意見。
崔鄲罷相。
十二月,唐武宗派遣使者慰問回鹘烏介可汗。
初,黠戛斯自謂李陵之後,與唐同姓。
既破回鹘,得太和公主,遣達幹十人奉以歸唐。
回鹘烏介可汗引兵邀擊殺達幹,質公主,南渡碛,屯天德軍境上。
公主遣使上表,為可汗求冊命。
烏介又使其相上表,借振武一城以居。
上乃遣使慰問,赈米二萬斛,賜敕書,谕以:“宜帥部衆漸複舊疆,漂寓塞垣,殊非良計。
借城未有此比,或欲但求聲援,亦須且于漠南駐止。
朕當許公主入觐,親問事宜。
傥須應接,必無所吝。
” 尋遣使行冊命,而烏介屢擾邊境,遂不果行。
初,李德裕議遣使慰撫回鹘,且運糧以賜之,陳夷行深以為不可。
德裕曰:“今征兵未集,天德孤危。
傥不以此啖之,且使安靜,萬一天德陷沒,咎将誰歸?”夷行遂不敢言。
壬戌(842) 二年 春正月,以張仲武為盧龍節度使。
二月,以李紳同平章事。
以柳公權為太子詹事。
散騎常侍柳公權素與李德裕善,崔珙奏為集賢學士,德裕以恩非己出,因事左遷之。
三月,以劉沔為河東節度使。
初,上以回鹘近塞,遣兵部侍郎李拭巡邊,察将帥能否。
拭還,稱沔有威略,可任大事,遂以沔鎮河東。
當初,黠戛斯自認為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唐朝皇帝同姓。
既打敗回鹘,得到太和公主,派遣達幹十人送公主回唐。
回鹘烏介可汗率兵襲擊殺死達幹,把太和公主當作人質,越過沙漠向南遷移,屯兵在天德軍的北面邊境。
太和公主派遣使者上表朝廷,為回鹘新可汗繼位請求朝廷冊封。
烏介可汗又讓他的宰相上表朝廷,請求暫借振武城以便和太和公主共同居住。
唐武宗于是派遣使者慰問回鹘,赈濟大米兩萬斛,并賜烏介可汗一封敕書,告訴說:“你應當率領部衆逐漸收複失去的國土,像現在這樣漂流不定,暫時寓居邊塞,絕不是好的計策。
借城沒有先例,如果打算遷移到其他地方,隻求我們聲援,也須把牙帳設置在沙漠以南。
現在朕同意太和公主進京入朝,以便向她親自詢問有關情況。
倘若确實需要朝廷接應的話,我們肯定不會吝惜。
” 唐武宗随後派遣使者給回鹘頒布冊命,而烏介可汗多次擾亂邊境,并沒有很好地實行。
當初,李德裕建議派遣使者慰問安撫回鹘,并且運送糧食以赈濟它,陳夷行深以為不能這樣。
李德裕說:“如今朝廷征發各道的兵馬尚未到前線集中,天德城孤立無援處在危急之中。
倘若不用這些糧食救濟回鹘,使饑餓的回鹘人暫且安靜下來,萬一天德城被回鹘攻陷,這個罪責由誰來擔當?”陳夷行于是不敢再言。
壬戌(842) 唐武宗會昌二年 春正月,任命張仲武為盧龍節度使。
二月,任命李紳為同平章事。
任命柳公權為太子詹事。
散騎常侍柳公權向來與李德裕關系密切,宰相崔珙奏請皇上提拔柳公權為集賢學士,李德裕認為提拔柳公權的恩德不是出于自己,因故貶柳公權為太子詹事。
三月,任命劉沔為河東節度使。
當初,武宗認為回鹘靠近北部邊塞,派遣兵部侍郎李拭巡視邊疆,審察将帥能否勝任。
李拭回到朝廷稱贊劉沔有威望謀略,可以擔當大任,随後唐武宗任命劉沔鎮守河東。
夏四月,嗢沒斯帥衆來降。
嗢沒斯以赤心桀黠難知,先告田牟雲:“赤心謀犯塞。
”乃誘殺之,那颉啜收衆東走。
田牟奏:“回鹘侵擾不已,已出兵拒之。
”李德裕曰:“田牟殊不知兵。
戎狄長于野戰,短于攻城,牟但應堅守以待諸道兵集。
今全軍出戰,萬一失利,城中空虛,何以自固?望亟遣中使止之。
如已交鋒,即诏塞下羌、渾各出兵奮擊;而诏田牟招誘降者,轉緻太原。
嗢沒斯誠僞,雖未可知,然要早加官賞,令諸蕃知但責可汗犯順,非盡欲滅回鹘。
石雄善戰無敵,請以為天德副使,佐田牟用兵。
”上皆從之。
嗢沒斯帥其衆二千餘人來降。
群臣上尊号。
上信任德裕,仇士良惡之。
會上受尊号,将禦樓宣赦,士良揚言于衆曰:“宰相與度支議減禁軍衣糧刍粟,如此則軍士必于樓前喧嘩。
”德裕聞之,自訴于上。
上怒,遽遣中使宣谕兩軍:“初無此事,且赦出朕意,非由宰相。
”士良乃惶愧稱謝。
五月,以嗢沒斯為懷化郡王。
賜姓李氏,名思忠,以其所部為歸義軍。
張仲武擊回鹘,破之。
那颉啜南趣雄武軍,窺幽州。
張仲武遣兵迎擊,大破之,降七千帳。
那颉啜走,烏介殺之。
夏四月,嗢沒斯率領部衆前來歸降。
嗢沒斯認為宰相赤心桀骜狡黠,内心難測,首先告訴田牟說:“赤心密謀侵犯邊塞。
”于是引誘殺害了赤心,那颉啜收留餘衆向東逃去。
田牟上奏說:“回鹘不斷侵擾邊境,我已經派兵抵抗。
”李德裕說:“田牟根本不懂軍事。
戎狄軍隊擅長野外作戰,不善于攻城,田牟隻應該堅守天德城,等待各道增兵趕到。
如今田牟率領全軍出戰,萬一失利,城中空虛,将來怎樣防守天德城?希望陛下趕快派中使阻止他。
如果現在雙方已經交戰,請陛下立即下诏,命邊塞一帶的黨項和吐谷渾各自出兵奮勇攻擊回鹘;并且下诏命田牟引誘招降,然後把他轉送太原。
嗢沒斯的态度真假雖然還不知道,然而要盡早加官獎賞,讓邊遠的各戎狄部落明白,朝廷隻是責備烏介可汗侵擾邊境,并非要滅絕回鹘。
石雄善于作戰而沒有對手,請皇上任命他為天德都團副使,輔佐田牟用兵。
”唐武宗全部采納了李德裕的意見。
嗢沒斯率領部衆兩千多人前來歸降。
群臣給唐武宗上尊号。
唐武宗很信任宰相李德裕,仇士良因此仇恨厭惡李德裕。
适逢唐武宗接受尊号,将禦臨丹鳳樓宣赦天下,仇士良在衆人面前揚言說:“宰相與度支正商議減少禁軍衣糧草料的供應,如果這樣禁軍軍士必定會在丹鳳樓前喧嘩鬧事。
”李德裕聽說後,親自告訴唐武宗。
唐武宗大怒,立即派遣中使轉告左、右神策中尉說:“赦書最初就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内容,況且赦書内容都出自朕意,并不是宰相的意思。
”仇士良于是恐慌慚愧,連連謝罪。
五月,任命嗢沒斯為懷化郡王。
唐武宗賜給嗢沒斯姓李氏,名思忠,以嗢沒斯所部設置歸義軍。
張仲武率兵攻擊回鹘,打敗回鹘。
那颉啜率領所部向南逃到雄武軍,窺測幽州。
張仲武派兵迎戰,大敗那颉啜,收降部落七千帳。
那颉啜逃跑,被烏介可汗抓住殺掉。
烏介衆尚十萬,駐于大同軍北,表求糧食牛羊,且請執送嗢沒斯等。
诏報:“糧食聽于振武籴三千石。
牛,稼穑之資,中國禁人屠宰。
羊,出于北邊雜虜,國家未嘗科調。
嗢沒斯自本國初破,先投塞下,已受其降,難虧信義。
前可汗正以猜虐無親,緻内離外叛。
今可汗失地遠客,尤宜深矯前非。
若複骨肉相殘,則左右誰敢自保?” 陳夷行罷。
秋七月,以李讓夷同平章事。
八月,回鹘入寇,诏諸道出兵禦之。
先是,屢诏烏介可汗帥衆北還,烏介不奉诏。
至是,突入大同川,驅掠河東雜虜牛馬數萬,轉鬥至雲州。
诏諸道發兵俟來春讨之,賜可汗書曰:“可汗來投,撫納備至。
今尚近塞,未議還蕃,侵掠雲、朔,鈔擊羌、渾。
中外将相,鹹請誅剪。
朕情深屈己,未欲幸災。
可汗宜速擇良圖,無贻後悔。
” 又命李德裕代劉沔答回鹘相書曰:“回鹘遠來依投,當效呼韓邪遣子入侍,身自入朝。
而乃睥睨邊城,桀骜自若。
求援繼好,豈宜如是?所雲胡人易動難安,若令忿怒,不可複制。
回鹘為纥吃斯所破,遺骸棄于草莽,墳墓隔在天涯。
忿怒之心,不施于彼,而蔑棄仁義,逞志中華。
昔郅支不事大漢,竟自夷滅,往事之戒,得不在懷!” 烏介可汗所屬部衆尚有十萬人,駐紮在大同軍北面,上表請求朝廷救濟糧食牛羊,并且請求逮捕嗢沒斯送還等。
唐武宗下诏說:“朝廷同意振武向你們出售三千石糧食。
牛是百姓耕地的資助,中國禁止宰殺。
羊出産于北部邊境雜居的各夷族部落,國家未曾向他們課取調撥,嗢沒斯自從回鹘被黠戛斯擊敗,率先投奔到天德邊塞,朝廷已經接受歸降,難以不守信義。
前可汗正是由于猜忌臣下,殘虐無道,内外無親,以緻衆叛親離。
如今可汗失地遠來,客居邊塞,尤其應該痛改前非。
倘若還是兄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