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惟割瀛、莫二州以士玫領之,餘皆統于弘靖。
朱克融輩久羁旅京師,至假匄衣食,日詣中書求官,植、元穎不之省,尋勒歸本軍驅使,克融輩皆憤怨。
先是,河北節度使皆與士卒均勞逸,弘靖雍容驕貴,莊默自尊,涉旬乃一出坐決事。
賓客、将吏罕得聞其言,情意不接。
政事多委之幕僚,韋雍輩又皆年少輕薄,嗜酒豪縱,裁刻軍士糧賜,數以反虜诟之,謂軍士曰:“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丁字。
”由是軍中人人怨怒。
夏四月,貶錢徽、李宗闵為遠州刺史,楊汝士為開江令。
翰林學士李德裕,吉甫之子也,以中書舍人李宗闵嘗對策譏切其父,恨之。
宗闵又與翰林學士元稹争進取有隙。
右補阙楊汝士與禮部侍郎錢徽掌貢舉,西川節度使段文昌、翰林學士李紳各以書屬所善進士。
及榜出,二人所屬皆不預,而鄭覃弟朗、裴度子譔、宗闵婿蘇巢、汝士弟殷士及第。
文昌言于上曰:“今歲禮部殊不公,所取皆以關節得之。
”上以問諸學士,德裕、稹、紳皆以為然。
上乃命複試,黜朗等十人而貶徽等。
或勸徽奏二人屬書,上必悟。
徽曰:“苟無愧心,得喪一緻。
奈何奏人私書,豈士君子所為邪!”取而焚之,時人多之。
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
當時穆宗正沉溺于酣飲宴會之中,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崔植、杜元穎沒有深謀遠略,不識安危大局。
隻是一心推重張弘靖,隻将瀛州、莫州劃歸盧士玫掌管,其餘全都歸張弘靖統轄。
朱克融等人長期客居京城,以緻落到借衣乞食的地步,他們每天到中書省求官,崔植、杜元穎不加理睬,不久又勒令朱克融等人返回本軍以供驅遣,克融等人都憤怒抱怨。
先前,河北節度使都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張弘靖到任後雍容驕貴,莊重寡言,自重自尊,每十天才到府中辦公一次。
賓客和将吏很少能聽到他講話,上下關系不洽。
他把政務多委托給幕僚,而韋雍之流又都年輕輕浮,嗜酒放縱,克扣将士的糧饷,多次辱罵将士為反虜,對将士說:“如今天下太平,你們能拉開兩石的強弓,不如認識一個字。
”由此軍中人人怨恨憤怒。
夏四月,錢徽、李宗闵被貶到邊遠各州擔任刺史,楊汝士被貶為開江縣令。
翰林學士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兒子,因為中書舍人李宗闵曾在對策中譏刺自己的父親,恨李宗闵。
李宗闵又因為和翰林學士元稹争權奪勢,雙方産生隔閡。
右補阙楊汝士和禮部侍郎錢徽主持進士考試,西川節度使段文昌、翰林學士李紳各自寫信向他們推薦自己親近的考生。
等到發榜時,段、李二人推薦的考生都名落孫山,而鄭覃的弟弟鄭朗、裴度的兒子裴譔、李宗闵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卻進士及第。
段文昌向穆宗進言說:“今年禮部考試特别不公平,及第的進士都是靠人情請托考取的。
”穆宗就此事詢問各位翰林學士,李德裕、元稹、李紳都認為确實如此。
穆宗于是下令對錄取的進士進行複試,結果鄭朗等十人除名,而錢徽等人貶官。
有人勸錢徽上奏揭露段文昌、李紳二人寫信囑托,皇上一定會明白真相。
錢徽說:“如果我無愧于心,得官和貶官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将私人書信奏報朝廷,這難道是士君子做的事嗎!”說完就将書信燒掉,時人都贊美他。
從此李德裕、李宗闵兩人各分朋黨,互相傾軋,達四十年。
五月,遣使冊回鹘崇德可汗,以太和長公主妻之。
公主,上之妹也。
吐蕃聞唐與回鹘婚,寇青塞堡。
回鹘奏:“以萬騎出北庭,萬騎出安西,拒吐蕃以迎公主。
” 秋七月,盧龍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推朱克融為留後。
韋雍出逢小将策馬沖其前導,雍命杖之。
河朔軍士不貫受杖,不服。
雍白弘靖,系治之。
是夕,士卒連營呼噪,作亂,囚弘靖,殺雍等,迎朱克融為留後。
衆以判官張徹長者,不殺。
徹罵曰:“汝何敢反,行且族滅!”衆共殺之。
貶張弘靖為吉州刺史。
成德兵馬使王庭湊殺節度使田弘正,起複田布為魏博節度使,讨之。
初,田弘正徙鎮成德,自以久與鎮人戰,有父兄之仇,乃以魏兵二千自衛,請度支供其糧賜。
戶部侍郎崔倰剛褊,無遠慮,恐開事例,不肯給。
弘正不得已,遣魏兵歸。
弘正厚于骨肉,子弟在兩都者數十人,競為侈靡,日費約二十萬。
弘正辇魏、鎮之貨以供之,相屬于道,将士頗不平。
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果悍陰狡,潛謀作亂,以魏兵故不敢發。
及魏兵去,夜結牙兵殺弘正,自稱留後,逼監軍奏求節钺,朝廷震駭。
倰于崔植為再從兄,故人莫敢言其罪。
魏博節度使李愬聞變,素服流涕令将士曰:“魏人所以得通聖化,安甯富樂者,田公之力也。
今鎮人不道,辄敢害之,是輕魏,以為無人也。
諸君受田公恩,宜如何報之?” 五月,朝廷派使者前往回鹘冊命崇德可汗,并将太和長公主許配給崇德可汗為妻。
太和長公主,是穆宗的妹妹。
吐蕃聽說唐朝與回鹘通婚,就派兵侵犯青塞堡。
回鹘奏稱:“請派一萬騎兵出北庭,一萬騎兵出安西,抵抗吐蕃,以迎娶太和公主。
” 秋七月,盧龍軍作亂,囚禁節度使張弘靖,推舉朱克融為留後。
韋雍外出遇到一員小将策馬沖撞了自己的儀仗前導,韋雍命人杖罰小将。
河朔軍士不習慣受杖刑,不肯服從。
韋雍将此事禀報張弘靖,張弘靖命令将小将拘捕治罪。
這天晚上,士兵連營呼喊,發動變亂,囚禁張弘靖,殺掉韋雍等人,迎立朱克融為留後。
衆将士認為判官張徹是有德之人,沒有殺他。
張徹罵道:“你們怎敢反叛朝廷,眼看就要滅族了。
”衆人一塊将他殺死。
貶張弘靖為吉州刺史。
成德兵馬使王庭湊殺死節度使田弘正,朝廷起用居喪期間的田布為魏博節度使,命他讨伐王庭湊。
當初,田弘正改為鎮守成德,自以為長期與鎮州作戰,結下殺父害兄的仇恨,就帶領二千魏兵自衛,并請度支供給軍糧。
戶部侍郎崔倰性情剛愎,心胸狹窄,缺乏深思遠慮,唯恐開此先例,因此不肯供給。
田弘正迫不得已,隻好将魏兵打發回去。
田弘正厚待自己的家人,住在長安和洛陽的子弟有幾十人,競相奢侈靡費,每天的費用約二十萬錢。
田弘正用車子運送魏博、鎮州的物産供應他們,車子在道路上絡繹不絕,将士頗為不滿。
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果敢強悍,陰險狡詐,陰謀作亂,由于魏博士兵的緣故所以不敢發難。
等到魏博士兵離去,王庭湊在夜裡勾結牙兵殺掉田弘正,自稱留後,逼迫監軍奏報朝廷,為自己求取節度使的符節和斧钺,朝廷聞訊十分震驚。
崔倰是宰相崔植的族兄,所以人們不敢指責他的罪過。
魏博節度使李愬聽說成德兵變,身穿喪服哭着命令将士說:“魏博人之所以能得到朝廷的教化,生活安甯,富庶快樂,都是田公的功績。
如今鎮州人無道,竟敢謀害他,這是小看魏博,以為魏博沒有能人。
諸位蒙受田公的恩惠,應如何報答他?” 衆皆恸哭。
深州刺史牛元翼,成德良将也。
愬使以寶劍玉帶遺之,曰:“昔吾先人以此劍立大勳,吾又以之平蔡州,今以授公,努力翦庭湊。
”元翼以劍、帶徇于軍,報曰:“願盡死!”會愬疾作,不果出兵。
乃起複田布為魏博節度使,布固辭,不獲,與妻子、賓客訣曰:“吾不還矣!”悉屏旌節導從而行。
未至魏州三十裡,被發徒跣,号哭而入,居于垩室。
月俸千缗,一無所取,賣舊産,得錢十餘萬缗,以頒士卒,舊将老者兄事之。
瀛州軍亂,執觀察使盧士玫。
诏諸道讨王庭湊,以牛元翼為深、冀節度使。
庭湊圍深州。
九月,相州軍亂,殺刺史邢濋。
吐蕃遣使來盟,以劉元鼎為吐蕃會盟使。
命宰相與吐蕃使者論讷羅盟于城西,遣元鼎入吐蕃,亦與其宰相以下盟。
朱克融掠易州。
诏兩稅皆輸布、絲、纩。
自定兩稅法以來,錢日重,物日輕,民所輸三倍其初。
戶部尚書楊於陵言:“錢者所以權百貨,貿遷有無,所宜流散,不應蓄聚,今稅百姓錢藏之公府。
又開元中天下鑄錢七十餘爐,歲入百萬,今才十餘爐,歲入十五萬,又積于富室,流入四夷。
如此,則錢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輕!今宜使天下輸稅課者皆用谷、帛,廣鑄錢,而禁滞積及出塞者,則錢日滋矣。
”從之。
衆人都放聲痛哭。
深州刺史牛元翼,是成德的出色将領。
李愬派人将寶劍、玉帶贈送給他,并傳話說:“從前我的先人用這把寶劍立下赫赫功勳,我又用它平定蔡州吳元濟的叛亂,現在我把它交給你,你要用它努力翦滅王庭湊。
”牛元翼讓軍中将士看了寶劍和玉帶,回答說:“願盡死力!”正趕上李愬疾病發作,果然未能出兵。
于是朝廷起用居喪期間田弘正的兒子田布就任魏博節度使,田布堅決推辭,得不到批準,隻好與妻子兒女及賓客訣别說:“我不打算活着回來了!”把節度使的旌節儀仗全部丢掉,就上路了。
距魏州城還有三十裡時,他披發赤足,一路号哭着奔入城中,住進白土粉刷的房子裡為父親服喪。
對于每月的一千缗俸祿,他分文不取,還将家中舊有産業賣掉,得錢十多萬缗,用來犒賞士卒,對年老的舊将,他當作自己的兄長來禮遇。
瀛州軍作亂,拘捕觀察使盧士玫。
穆宗下诏各道讨伐王庭湊,任命牛元翼為深、冀節度使。
王庭湊包圍深州。
九月,相州軍發生變亂,殺死刺史邢濋。
吐蕃派使者前來締結盟約,任劉元鼎為吐蕃會盟使。
穆宗下诏命宰相與吐蕃使者論讷羅在城西會盟,派劉元鼎前往吐蕃,也與吐蕃宰相以及大臣會盟。
朱克融劫掠易州。
有诏命兩稅都要交納布、絲、絲綿。
自從實行兩稅法以來,錢的價值日益提高,實物的價值日益降低,人民所交納的實物是剛實行兩稅法時的三倍。
戶部尚書楊於陵說:“錢是用來衡量各種貨物的價值,販運買賣互通有無的,所以應該流通,不應該積蓄,如今的兩稅卻把百姓的錢收藏在官府。
再者,開元年間全國鑄錢七十多爐,每年收入一百萬缗,如今才鑄錢十多爐,每年收入十五萬缗,又多集中在富人手裡,或流散到夷狄那裡。
如此下去,那麼錢的價值哪裡能不高,實物的價值哪裡能不低!現在應該讓全國的納稅人都用谷物、布帛納稅,大規模鑄錢,同時禁止錢币集中以及流入塞外,錢就會越來越多了。
”穆宗依言而行。
冬十月,以王播同平章事。
播為相,專以承迎為事,未嘗言國家安危。
以裴度為鎮州行營都招讨使。
以王智興為武甯節度副使。
先是,副使皆以文吏為之。
上聞智興有勇略,欲用之于河北,故以是寵之。
以魏弘簡為弓箭庫使,元稹為工部侍郎。
翰林學士元稹與知樞密魏弘簡深相結,求為宰相,由是有寵。
稹無怨于裴度,但以度先達重望,恐其複有功大用,妨己進取,故度所奏軍事,多與弘簡從中沮之。
度上表曰:“逆豎構亂,震驚山東。
奸臣作朋,撓敗軍政,陛下欲掃蕩幽、鎮,先宜肅清朝廷。
河朔逆賊隻亂山東,禁闱奸臣必亂天下,是則河朔患小,禁闱患大。
小者臣與諸将必能翦滅,大者非陛下覺悟制斷無以驅除。
臣蒙陛下委付之意不輕,遭奸臣抑損之事不少。
但欲令臣失所,而于天下理亂、山東勝負悉不之顧。
若朝中奸臣盡去,則河朔逆賊不讨自平。
若奸臣尚存,則逆賊縱平無益。
”表三上,上雖不悅,以度大臣,不得已罷弘簡樞密,解稹翰林,而恩遇如故。
宿州刺史李直臣伏誅。
直臣坐贓當死,宦官受其賂,為之請。
禦史中丞牛僧孺固請誅之,上曰:“直臣有才,可惜。
”僧孺對曰:“彼不才者安足慮?本設法令,所以擒制有才之人。
安祿山、朱泚皆才過于人、法不能制者也。
”上從之。
冬十月,任命王播為同平章事。
王播擔任宰相,一味奉承迎合皇上,從來不談國家安危的大事。
任命裴度為鎮州行營都招讨使。
任命王智興為武甯節度副使。
先前,節度副使都由文官擔任。
穆宗聽說王智興有勇有謀,想在對河北用兵時加以任用,所以通過節度副使的任命,表示對他的恩寵。
任命魏弘簡為弓箭庫使,元稹為工部侍郎。
翰林學士元稹和知樞密魏弘簡有很深的交情,謀求擔任宰相,由此受到寵信。
元稹與裴度并無私怨,隻因裴度是有功于朝的先輩,德高望重,唯恐他再建功勳大受重用,妨礙自己的仕路進取,所以對裴度上奏的軍事問題,元稹多次與魏弘簡從中阻撓。
裴度上表說:“逆臣豎子制造叛亂,震動山東。
奸臣朋比勾結,阻撓敗壞軍政大事,陛下如果打算掃平幽州、鎮州,首先應該肅清朝廷的奸黨。
河朔的叛賊隻能禍亂山東,宮廷中的奸臣必然禍亂天下,因此河朔的叛亂危害小,而宮廷中的奸臣危害大。
對于小的危害,我和諸位将領必能消滅;對于大的危害,不是陛下覺悟裁斷,沒有辦法驅除。
我承蒙陛下的重托,遭受奸臣壓抑損害的事不少。
他們隻是想讓我指揮失當,而對于天下的治亂、山東戰場的勝負都棄置不顧。
如果在朝廷能清除這些奸臣,那麼河朔的叛賊不用讨伐自會平息。
如果奸臣當道,縱然平定了叛賊也徒勞無益。
”裴度接連三次上表,穆宗雖然不高興,但考慮裴度是朝中重臣,出于無奈免去魏弘簡的知樞密之職,解除元稹的翰林學士之職,而對二人的恩寵優待依然如舊。
宿州刺史李直臣伏法被殺。
李直臣因貪贓枉法應當處死,宦官接受他的賄賂,為他求情。
禦史中丞牛僧孺堅持請求殺掉他,穆宗說:“李直臣有才幹,殺掉可惜。
”牛僧孺回答說:“那些沒有才幹的人哪裡值得憂慮?設立法令,本來就是為了制約那些有才幹的人。
安祿山、朱泚都是才能過人、法令不能制裁的人。
”穆宗聽從了牛僧孺的建議。
十二月,深州行營節度使杜叔良讨王庭湊,大敗,诏以李光顔代之。
初,橫海節度使烏重胤将全軍救深州,獨當幽、鎮東南。
重胤宿将,知賊未可破,按兵觀釁。
上怒,徙重胤山南西道。
而叔良素事權幸,宦官薦之,诏以代重胤。
至是,将諸道兵與鎮人戰,大敗,诏複以李光顔代之。
以朱克融為平盧節度使。
自憲宗征伐四方,國用已虛。
及上即位,賞賜無節,而幽、鎮用兵久無功,府藏空竭。
執政以王庭湊殺田弘正,而克融全張弘靖,罪有重輕,請赦克融,專讨庭湊,上從之。
壬寅(822) 二年 春正月,盧龍兵陷弓高。
先是,弓高守備甚嚴,有中使夜至,守将不内,旦乃得入,中使大诟怒。
賊諜知之,他日僞遣人為中使夜至,守将遽内之,賊衆随入,又圍下博。
中書舍人白居易上言曰:“自幽、鎮逆命,朝廷征兵十七八萬,四面攻圍,已逾半年,王師無功,賊勢猶盛。
弓高既陷,糧道不通,下博、深州饑窮日急。
蓋由節将太衆,其心不齊,未立功者或已拜官,已敗衄者不聞得罪。
既無懲勸,以至遷延。
請令李光顔将諸道勁兵約三四萬人,從東速進,開弓高糧路,合下博諸軍,解深州重圍,與元翼合勢。
令裴度将太原全軍兼招讨舊職, 十二月,深州行營節度使杜叔良讨伐王庭湊,遭到慘敗,穆宗下诏命李光顔接替他的職務。
當初,橫海節度使烏重胤率領全軍援救深州,獨自在幽州、鎮州的東南方面抵擋叛賊。
烏重胤是一員老将,估計叛賊一時難以擊敗,就按兵不動,尋找對方的破綻。
穆宗十分惱怒,将烏重胤調任山南西道。
杜叔良平素就巴結掌權得寵的宦官,由此得到宦官的推薦,穆宗下诏命他接替烏重胤的職務。
到這時,他率領各道兵馬與鎮州人交戰,被打得大敗,所以穆宗再次下诏讓李光顔接替他的職務。
任命朱克融為平盧節度使。
自從憲宗征伐四方叛亂以來,國庫用度早已虛空。
等到穆宗即位,賞賜毫無節制,而對幽州、鎮州用兵一直不能取勝,緻使國庫告罄。
宰相認為王庭湊殺害田弘正,而朱克融保全了張弘靖的性命,罪有輕重之别,因此請求赦免朱克融,以便全力讨伐王庭湊,穆宗采納了這一建議。
壬寅(822) 唐穆宗長慶二年 春正月,盧龍軍攻陷弓高。
先前,弓高的守備很嚴密,有個中使夜間進城,守将拒不接納,直到天明才得以進城,中使大怒,破口大罵。
叛軍奸細探知後,另有一天派人冒充中使夜至城下,守将馬上放他進城,衆賊兵随後進城,接着又包圍下博。
中書舍人白居易進言說:“自幽州、鎮州違抗命令以來,朝廷征發十七八萬官軍,四面攻圍敵人,已過半年,官軍沒有戰果,叛軍依然強大。
弓高失守後,糧道斷絕,下博、深州饑餓窘困的局面日益加劇。
這大概是由于節度使太多,人心不齊,有些沒有立功的人卻已授給官職,已打了敗仗的人又沒有受到懲處。
賞罰不明,就導緻軍隊拖延不進。
請命令李光顔率各道精兵約三四萬人,從東面迅速挺進,打開通往弓高縣城的糧道,會合下博各路兵馬,解除深州的重圍,與牛元翼合力對敵。
命令裴度率領太原全軍兼任招讨使原職, 西面壓境,觀釁而動。
若乘虛得便,即令同力翦除。
若戰勝賊窮,亦許受降納款。
如此,則夾攻以分其力,招谕以動其心,必未及誅夷,自生變故。
仍诏光顔選留諸道精兵,餘悉遣歸本道。
蓋兵多而不精,豈惟虛費資糧,兼恐撓敗軍陣故也。
諸道監軍,請皆停罷,衆齊令一,必有成功。
又朝廷本用田布,令報父仇,今全師出界,數月不進,蓋由此軍累經優賞,兵驕将富,莫肯為用。
況其月費計錢二十八萬缗,若更遷延,将何供給?此尤宜早令退軍者也。
苟兵數不抽,軍費不減,食既不足,衆何以安?不安之中,何事不有!況有司迫于供軍,百端斂率,不許即用度交阙,許即人心無憀。
自古安危皆系于此,惟陛下念之。
”疏奏,不省。
成德兵掠官軍糧運。
度支饋滄州糧車六百乘,皆為成德所掠。
時諸軍匮乏,衣糧在途,皆邀奪之。
其懸軍深入者,皆凍餒無所得。
魏博将史憲誠殺其節度使田布,诏以憲誠為節度使。
初,田布從弘正在魏,善視牙将史憲誠,及為節度使,遂寄以腹心,軍中精銳悉以委之。
至是,布以魏兵讨鎮軍于南宮。
以饋運不繼,發六州租賦以供軍,将士不悅,憲誠因鼓扇之。
會有诏分魏博軍與李光顔,使救深州,布軍遂潰,多歸憲誠,布獨與中軍八千人還魏。
從西面壓向鎮州轄境,相機而動。
如果乘虛得手,就讓兩軍同心協力翦滅叛軍。
如果官軍取勝,叛軍困窘,也應該允許官軍接受投降。
這樣部署,用兩面夾擊來分散叛軍的兵力,用招降安撫來動搖叛賊的軍心,不等官軍誅殺叛軍,其内部就會發生變故。
還要下诏李光顔挑選留在各道的精兵,餘衆全都遣返本道。
兵多而不精,豈止虛耗國家的資财糧饷,恐怕還會幹擾破壞官軍的陣腳。
派往各道的監軍,請全都撤回,隊伍整齊号令統一,必然取得成功。
再者,朝廷任用田布的本意,是讓他替父親報仇,如今魏博全軍出境,數月不見前進,這恐怕是由于魏博軍屢次受到優厚的犒賞,兵士驕橫将帥富有,不肯為朝廷效命。
況且魏博軍每月的開銷總計二十八萬缗,如果再拖延下去,朝廷拿什麼供給他們?這就尤其應該命令他們及早退兵。
假如不抽減兵員,不削減軍費,軍糧不足,衆将士怎能安心?軍心不穩,什麼變故不會發生!況且有關部門迫于軍需供給,千方百計搜刮百姓,如果朝廷不準許這麼做,就會軍需匮乏;如果準許,必然人心惶惶。
自古以來這是關系朝政安危的關鍵,請陛下予以考慮。
”奏折上呈後,穆宗不予理睬。
成德軍劫掠官軍的糧運。
度支運送給滄州的六百車軍糧,都被成德士兵劫掠。
當時各軍軍需匮乏,凡在途中運送的衣物糧食,都被各軍攔路奪去。
那些孤軍深入的軍隊,全都饑寒交迫,得不到一點給養。
魏博将領史憲誠殺死節度使田布,穆宗下诏命史憲誠繼任節度使。
當初,田布跟随田弘正在魏博時,對牙将史憲誠很有好感。
等到田布當了節度使後,就把史憲誠當作心腹,軍中精銳兵全都委托他統領。
到這時,田布率領魏博軍讨伐鎮州,駐紮在南宮。
由于朝廷的軍需供給中斷,田布就下令征收魏博六州的租賦供應軍需,将士很不滿意,史憲誠趁機煽動軍心。
正巧這時朝廷下诏命魏博分兵交由李光顔指揮,讓他去援救深州,田布的軍隊于是潰散,多數兵力歸史憲誠,田布獨自率領八千親兵返回魏博。
複召諸将議出兵,諸将益偃蹇,曰:“尚書能行河朔舊事,則死生以之。
若使複戰,則不能也。
”布歎曰:“功不成矣!”即日作遺表曰:“臣觀衆意,終負國恩。
臣既無功,敢忘即死!伏願陛下速救光顔、元翼,不則義士忠臣皆為河朔屠害矣。
”奉表号哭,拜授幕僚李石。
乃入啟父靈,抽刀而言曰:“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遂刺心而死。
憲誠聞之,遂喻衆以河朔舊事,衆擁憲誠為留後,诏以為節度使。
憲誠雖外奉朝廷,然内實與幽、鎮連結。
二月,以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遣兵部侍郎韓愈宣慰其軍。
庭湊圍牛元翼于深州,官軍三面救之,皆以乏糧不能進,雖李光顔亦閉壁自守。
朝廷不得已,以庭湊為成德節度使,而遣韓愈宣慰其軍。
上之初即位也,兩河略定。
蕭俛、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平,漸宜消兵,請密诏軍鎮,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
”上方荒宴,不以國事為意,遂可其奏。
軍士落籍者皆聚山澤為盜,及幽、鎮作亂,一呼而亡卒皆集。
诏征諸道兵讨之,皆臨時召募烏合之衆以行。
又諸節度既有監軍,主将不得專号令。
戰小勝,則飛騎奏捷自以為功;不勝;則迫脅主将以罪歸之。
悉擇軍中骁勇以自衛,遣羸懦者就戰,故每戰多敗。
又凡用兵舉動,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 又召集衆将領商議出兵,衆将領益發狂傲無禮,說:“田尚書如果能按河朔慣例行事,我們就誓死相從。
如果又讓我們出戰,就不能從命了。
”田布慨歎道:“殺敵立功的願望無法實現了。
”當天田布給朝廷上遺表說:“我觀察衆人的意向,終究要辜負國家的恩典。
我既然不能立功,隻有以死自責!希望陛下快速救援李光顔、牛元翼,否則義士忠臣都要被河朔逆賊殺害了。
”寫畢呈表号啕大哭,将遺表拜托給幕僚李石。
然後他來到父親的靈位前,拔出刀來說道:“用我的死上對皇上、父親大人謝罪,下對三軍将士表明我的心迹。
”于是刺心而死。
史憲誠聽到田布的死訊後,就勸衆将士按河朔慣例行事,衆将士擁戴史憲誠為留後,穆宗下诏任命史憲誠為節度使。
史憲誠雖然外表遵奉朝廷的旨意,暗地裡卻和幽州、鎮州的叛賊相互勾結。
二月,朝廷任命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派兵部侍郎韓愈前往撫慰成德軍。
王庭湊将牛元翼圍困在深州,官軍從三面援救深州,都由于軍糧匮乏不能前進,即使是李光顔也隻好緊閉營壘自守。
朝廷出于無奈,就任命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派韓愈前往撫慰成德軍。
穆宗即位之初,河南、河北的藩鎮已基本平定。
蕭俛、段文昌認為:“天下已經太平,應該逐漸裁減兵員,請皇上秘密下诏命各軍鎮,每年每一百名士兵中因逃跑或死亡而注銷軍籍的人數,以八人為限。
”穆宗正沉溺于荒淫的飲宴,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就批準了二人的奏議。
那些被注銷軍籍的兵士都聚集在荒山野澤中當了強盜,及至幽州、鎮州發生叛亂,一聲召喚,逃亡的士兵全都雲集到叛軍一邊。
穆宗下诏征發各道兵馬前往讨伐叛軍,各道都臨時募集烏合之衆出行。
又因各節度使身邊都有監軍,緻使主将不能專行号令。
作戰時稍有小勝,監軍就讓人飛騎奏捷朝廷,将戰功歸于自己;如果作戰失利,就脅迫主将承擔罪責。
監軍把軍中骁勇善戰的士卒全都挑選出來護衛自己,而派羸弱怯懦的士兵參戰,所以每次交戰失敗居多。
再者,凡是前線的軍事行動,都要由朝廷授予作戰方略,而且朝令夕改, 不知所從。
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戰,中使道路如織。
故雖以諸道十五萬之衆,裴度元臣宿望,烏重胤、李光顔皆當時名将,讨幽、鎮萬餘之衆,屯守逾年,竟無成功,财竭力盡。
崔植、杜元穎、王播為相,皆庸才,無遠略。
史憲誠既逼殺田布,朝廷不能讨,遂并朱克融、王庭湊以節钺授之,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複取。
克融既得旌節,乃出張弘靖等,而庭湊不解深州之圍。
诏愈至境更觀事勢,勿遽入。
愈曰:“止,君之仁。
死,臣之義。
”遂往。
至鎮,庭湊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館,甲士羅于庭。
庭湊言曰:“所以紛紛者,乃此曹所為,非庭湊心。
”愈厲聲曰:“天子以尚書有将帥材,故賜之節钺,不知尚書乃不能與健兒語邪!”甲士前曰:“先太師為國擊走朱滔,血衣猶在。
此軍何負朝廷,乃以為賊乎!”愈曰:“汝曹尚能記先太師則善矣。
夫逆順之為禍福,豈遠邪!自祿山、思明以來,至元濟、師道,其子孫有今尚存者乎!田令公以魏博歸朝廷,子孫孩提皆為美官。
王承元以此軍歸朝廷,弱冠建節。
劉悟、李祐皆為節度使,汝曹亦聞之乎?”庭湊恐衆心動,麾之使出,謂愈曰:“侍郎來欲何為?”愈曰:“神策諸将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耳,尚書何為 将士不知所從。
朝廷不考慮作戰方略是否可行,隻是一味督促責令将士快速出戰,以緻派出的中使在道路上往來穿梭。
所以雖然憑着各道集結的十五萬兵力,有裴度這樣素有威望的朝中元老坐鎮指揮,烏重胤、李光顔也都是當時的名将,讨伐幽州、鎮州一萬多叛軍,屯兵駐守一年多,最後竟然沒有取勝,使國家财源枯竭,力氣耗盡。
崔植、杜元穎、王播為宰相時,都是庸碌之輩,沒有深謀遠慮。
史憲誠逼迫田布自盡後,朝廷無力讨伐,于是就将節度使的符節和斧钺一并授給他和朱克融、王庭湊,因此朝廷再次失去河朔地區,直到唐朝滅亡,沒能重新收複。
朱克融得到節度使的儀仗後,才放出張弘靖等人,而王庭湊卻不肯解除對深州的包圍。
穆宗下诏命韓愈到鎮州邊境再去觀察事态變化,不要急于入城。
韓愈說:“皇上說不讓我進城,是出于君主愛惜臣子的仁義之心。
不辱君命,舍生忘死,是臣子對君主應盡的忠義。
”于是他動身前往。
到了鎮州城,王庭湊命人拔刀張弓迎接韓愈,等來到下榻之處,全副武裝的士卒布滿了庭院。
王庭湊說道:“之所以這麼紛亂,都是這些人幹的,并不是我的本意。
”韓愈正顔厲色地大聲說:“天子認為您有将帥之才,所以才将節度使的符節和斧钺賜給您,想不到您竟不能管束這些驕兵悍卒!”有一個拿着兵器的士卒上前說:“已故的王太師為國家擊潰朱滔,他的血衣尚在。
我們這一軍怎麼辜負了朝廷,竟然被當作叛賊!”韓愈說:“你們這些人還能記得已故的王太師就好。
叛逆或歸順會造成遭禍或得福,這樣的事例難道離你們還遠嗎!從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以來,直到吳元濟、李師道,他們的子孫有幸存到今天的嗎!田弘正以魏博歸附朝廷,他的子孫尚在孩提時就都被朝廷封為高官。
王承元率成德軍歸順朝廷,二十歲就當了節度使。
劉悟、李祐也都做了節度使,你們也聽說了吧?”王庭湊唯恐衆将士聽了韓愈的話會軍心動搖,就揮手命令他們出去,對韓愈說:“韓侍郎此番為何前來?”韓愈說:“神策軍衆位将領中像牛元翼這樣的将才為數不少,但朝廷顧全大局,不能對他棄置不管,王尚書為什麼 圍之不置?”庭湊曰:“即當出之。
”因與愈宴禮而歸之。
未幾,元翼将十騎突圍出深州。
以傅良弼為沂州刺史,李寰為忻州刺史。
樂壽兵馬使傅良弼、博野鎮遏使李寰,所戍在幽、鎮之間。
朱克融、王庭湊互加誘脅,二人不從,各以其衆堅壁,賊竟不能取,故賞之。
崔植罷。
以元稹同平章事。
以裴度為司空、東都留守。
元稹怨裴度,欲解其兵柄,故勸上雪王庭湊而罷兵,以度為司空、平章事、東都留守。
谏官争上言:“時未偃兵,度有将相全才,不宜置之散地。
”上乃命度入朝。
以李聽為河東節度使。
初,聽為羽林将軍,有良馬。
上為太子,遣左右諷求之。
聽以職總親軍不敢獻。
及河東缺帥,上曰:“李聽不與朕馬,是必可任。
”遂用之。
昭義節度使劉悟執監軍劉承偕。
承偕恃恩陵轹悟,數衆辱之,陰與磁州刺史張汶謀,縛悟送阙下。
悟知之,諷其軍士殺汶,圍承偕,欲殺之。
幕僚賈直言責悟曰:“公欲為李司空耶?安知軍中無如公者?”悟遂謝直言,免承偕而囚之。
上诏悟送承偕,悟不奉诏。
會裴度入朝,上問度宜如何處置,度對曰:“承偕驕縱不法,臣盡知之。
陛下必欲收天下心,止應下半紙诏書,具陳其罪,令悟集将士斬之。
則藩鎮之臣孰不思為陛下 對他實行圍困,不肯放手?”王庭湊說:“馬上就讓他出城。
”于是設宴款待韓愈,按照禮數送他返回京城。
不久,牛元翼率領十名騎兵突圍,沖出深州。
任命傅良弼為沂州刺史,李寰為忻州刺史。
樂壽兵馬使傅良弼、博野鎮遏使李寰,所戍守的地區位于幽州、鎮州之間。
朱克融、王庭湊交相加以威脅利誘,二人不肯屈從,各自率領部下加固壁壘堅守,叛賊始終不能攻破他們的防區,所以朝廷予以獎賞。
崔植罷相。
任命元稹為同平章事。
任命裴度為司空、東都留守。
元稹怨恨裴度,想解除他的兵權,所以勸穆宗為王庭湊平反,停止對幽州、鎮州用兵,任命裴度為司空、平章事、東都留守。
谏官争相上言說:“此時尚未息兵,裴度有将相全才,不應安置在閑散的職位上。
”于是穆宗命裴度入朝。
任命李聽為河東節度使。
當初,李聽任羽林将軍,有一匹好馬。
穆宗當時是東宮太子,派手下的人向李聽暗示,索求這匹馬。
李聽考慮到自己的職務是統領禁衛軍,不敢進獻。
等到河東缺節度使,穆宗說:“李聽不肯送我好馬,這種人肯定可以任用。
”于是就任用了他。
昭義節度使劉悟抓捕監軍劉承偕。
劉承偕仗恃皇帝的恩寵欺淩劉悟,多次當衆侮辱他,還暗中與磁州刺史張汶密謀,将劉悟綁上送到京城。
劉悟知道他的奸詐,暗示軍士殺死張汶,并圍住劉承偕,想将他也殺掉。
幕僚賈直言責備劉悟說:“您想效法李師道嗎?怎麼知道軍中沒人想效法你呢?”于是劉悟向賈直言道歉,不殺劉承偕,把他囚禁起來。
穆宗下诏命劉悟将劉承偕送往京城,劉悟拒不執行。
正巧裴度入朝,穆宗問裴度這件事應如何處置。
裴度回答說:“劉承偕驕橫放縱,無法無天,他的情況我都清楚。
陛下如果決心收攬天下人心,隻應該下達半張紙的诏書,逐一陳述劉承偕的罪行,命令劉悟召集将士将他斬首。
那麼藩鎮各節度使誰不想着為陛下 效死,非獨悟也。
”上曰:“朕不惜承偕,然太後以為養子,卿更思其次。
”度奏請流承偕于遠州,上從之,悟乃釋承偕。
三月,诏内外諸軍将士有功者奏與除官。
初,上在東宮,聞天下厭苦憲宗用兵,故即位務優假将卒,以求姑息。
诏:“神策六軍及南牙常參武官,悉加獎擢。
諸道大将久次及有功者,悉奏聞除官。
”于是商賈、胥吏争賂藩鎮,牒補列将而薦之,即升朝籍,士大夫皆扼腕歎息。
武甯副使王智興作亂,诏以為節度使。
诏遣智興以精兵三千讨幽、鎮,崔群忌之,奏請以為他官,未報。
會有诏罷兵,智興引兵先入其境。
群懼,遣使迎勞,且使釋甲而入。
智興不從,引兵入府逐群,遣兵送至埇橋,遂掠鹽鐵院錢帛,及諸道進奉而返。
朝廷以新罷兵,力未能讨,以智興為節度使。
诏留裴度輔政。
言事者皆謂裴度不宜出外,上亦自重之,制留度輔政。
王播罷。
夏四月朔,日食。
诏免江州逃戶欠錢。
戶部侍郎、判度支張平叔言:“官自粜鹽,可獲倍利。
”又請:“令所由将鹽就村粜易。
”又乞:“令宰相領鹽鐵使,以粜鹽 盡心效命,就不僅僅是一個劉悟了。
”穆宗說:“我并非舍不得劉承偕,然而皇太後把他認為養子,你再想個别的辦法吧。
”于是裴度上奏請将劉承偕流放到偏遠州縣,穆宗依言而行,劉悟這才釋放劉承偕。
三月,穆宗下诏命朝廷及各地軍隊将有功将士奏報朝廷授給官職。
當初,穆宗在東宮當太子時,聽說天下人對憲宗的連年用兵深感厭倦愁苦,所以即位後專門優待寬容将士,以求姑息遷就。
并且下诏說:“神策六軍以及南牙常參武官,都要加以獎賞提拔。
各道大将久在其職以及立有戰功的,都要奏報朝廷授以官職。
”于是商賈、官府小吏争相向節度使行賄,先将自己的名字補寫在列将的花名冊上,再被推薦到朝廷,這樣就可官列朝籍,士大夫對此都扼腕歎息。
武甯節度副使王智興發動變亂,穆宗下诏任命他為節度使。
穆宗下诏派王智興率三千精兵讨伐幽州、鎮州,節度使崔群忌恨王智興,奏請授給王智興其他官職,朝廷沒有答複。
正巧穆宗下诏罷兵,王智興領兵率先進入武甯境。
崔群十分恐懼,就派使者迎接慰勞,并讓他們解除武裝後進城。
王智興不肯從命,領兵沖進節度使府署驅逐崔群,派兵将崔群一行押送到埇橋,随後,王智興命手下劫掠鹽鐵院的錢财、絲帛,以及各道進奉的物品後才返回。
朝廷考慮到剛剛罷兵,沒有能力進行讨伐,就任命王智興為節度使。
穆宗下诏命裴度留在朝廷輔佐朝政。
議論朝政的臣僚都認為裴度不應到外地任職,穆宗本人也很器重裴度,就下制書命裴度留在朝廷輔政。
王播罷相。
夏四月初一,發生日食。
穆宗下诏免除江州逃戶拖欠的賦稅。
戶部侍郎、判度支張平叔上奏說:“官府自己賣鹽,可以獲取成倍的利益。
”又向朝廷建議:“讓各地主管鹽業的官吏把鹽送到村子裡出賣交易。
”還請求:“命宰相兼領鹽鐵使,以賣鹽 多少為刺史、縣令殿最。
檢責所在實戶,據口給一年鹽,使其四季輸價。
富商大賈有邀截喧訴者,所在杖殺。
”诏百官議。
兵部侍郎韓愈曰:“城郭之外少有見錢,籴鹽多用雜物貿易。
鹽商則無物不取,或賒貸徐還,用此取濟,兩得利便。
今令人吏坐鋪自粜,非得見錢,必不敢受。
如此,貧者無從得鹽,自然坐失常課,如何更有倍利!若令人吏将鹽家至戶到而粜之,必索百姓供應,騷擾極多。
又刺史、縣令職在分憂,豈可惟以鹽利多少為之升黜,不複考其理行!又貧家食鹽至少,或有旬月淡食。
若據口給鹽,依時征價,官吏畏罪,必用威刑。
臣恐因此所在不安,此尤不可之大者也。
” 中書舍人韋處厚曰:“宰相處論道之地,雜以鹾務,實非所宜。
窦參、皇甫镈皆以錢谷為相,卒蹈禍敗。
又欲以重法禁人喧訴,夫強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
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事遂寝。
平叔又奏征遠年逋欠,江州刺史李渤上言:“度支征當州貞元二年逃欠戶錢四千餘缗,當州今歲旱災,田損什九,陛下奈何于大旱中征三十六年前逋負?”诏悉免之。
六月,裴度罷為右仆射,元稹罷為同州刺史。
王庭湊之圍牛元翼也,和王傅于方言于元稹:“請遣客 多少作為考核刺史、縣令政績優劣的标準。
核查各地實際戶口,根據戶口實數供給一年所需的食鹽,讓民戶按四季向官府交納鹽錢。
那些富商大賈如果有人出面阻攔官府專賣食鹽,或者喧鬧不滿、向上告狀的,當地官府可用杖刑将其處死。
”穆宗下诏文武百官議論此事。
兵部侍郎韓愈說:“城郭以外的地區難得有現錢,百姓買鹽大多用各種實物進行交換。
鹽商為了賣鹽什麼東西都要,有的采取先賒借慢慢再還的方式,采用這樣的交易形式,買賣雙方都十分便利。
如今讓官吏坐在鹽鋪裡賣鹽,拿不到現錢,一定不敢收受實物。
如此下去,窮苦的百姓無處買鹽,朝廷自然白白失去鹽業買賣的正常稅收,又怎會有成倍的利益!如果讓官吏帶着鹽到各家各戶去出賣,這些官吏必然勒索百姓的财物來供養自己,對百姓的騷擾是很多的。
再說刺史、縣令的職責在于為皇上分憂,怎麼可以僅以賣鹽多少來決定官職的升降,而不再去考核他們的治績呢!加上窮苦的百姓吃鹽極少,有的十天半月淡食。
如果根據人口供給食鹽,按時征收鹽錢,官吏害怕受到責罰,必然動用嚴刑威吓百姓。
我擔心由此會造成各地人心不安,這是決不可實行食鹽專賣的關鍵一條。
” 中書舍人韋處厚說:“宰相處在議論治國大道的地位上,再兼管鹽務,實在不合适。
窦參、皇甫镈都由掌管錢谷的官吏晉升為宰相,最終走上禍敗之途。
再說,想用嚴峻的刑法禁止人們喧鬧上訴,這是強人所難,這種做法一定站不住腳。
在人們必定要犯法的事情上加以禁止,這樣的法律也必然是行不通的。
”官賣食鹽的事就此擱置下來。
張平叔又奏請朝廷征收百姓多年拖欠的賦稅,江州刺史李渤上言說:“度支征收本州貞元二年逃戶欠錢四千多缗,本州今年遇到旱災,田地毀壞十分之九,陛下怎麼能在大旱之年還要征收三十六年前拖欠的賦稅呢?”穆宗全部予以免除。
六月,裴度被罷免為右仆射,元稹被罷免為同州刺史。
王庭湊圍攻牛元翼時,和王傅于方對元稹說:“請派說客 間說賊黨,使出元翼。
仍賂兵、吏部令史,僞出告身二十通,令以便宜給賜。
”稹皆然之。
有李賞者,知其謀,乃告裴度,雲方為稹結客刺度。
度隐而不發,賞詣神策告之,诏仆射韓臯等鞫按,事皆無驗。
六月,度及稹皆罷相。
谏官言:“度無罪,不當免相。
稹為邪謀,責之太輕。
”上不得已,削稹長春宮使。
以李逢吉同平章事。
秋七月,宣武押牙李作亂,讨平之。
初,張弘靖鎮宣武,屢賞以悅軍士。
李願性奢侈,薄賞勞而峻威刑。
其妻弟窦瑗典宿直兵,瑗驕貪,軍中惡之。
牙将李臣則等作亂,斬瑗,願奔鄚州。
衆推為留後,監軍以聞。
诏三省官與宰相議,皆以為宜如河北故事,授節。
李逢吉曰:“河北之事,蓋非獲已。
今若并汴州棄之,則江、淮以南亦非國家有矣。
”杜元穎、張平叔争之曰:“奈何惜數尺之節,不愛一方之死乎!”議未決。
會宋、亳、颍州各奏請命帥,上大喜。
逢吉請:“征入朝,而以韓弘弟充鎮宣武。
充素寬厚得衆心。
脫旅拒,則命徐、許兩軍攻其左右,而滑軍蹙其北,充必得入矣。
”上皆從之。
不奉诏,忠武李光顔、兖海曹華皆以兵讨,屢敗其兵。
韓充入汴境,又敗其兵于郭橋。
暗中遊說叛賊,讓他們放出牛元翼。
同時賄賂兵部、吏部令史,讓他們僞造二十張文官、武官的委任書,讓說客在适當場合賜給叛賊。
”元稹都肯定了這些建議。
有個叫李賞的人,得知這一密謀,就告訴裴度,說于方為元稹結交刺客,要刺殺裴度。
裴度将此事壓下沒有聲張,李賞就到神策軍去告發此事,穆宗下诏命仆射韓臯等人審訊查辦此案,結果都沒有找到任何證據。
六月,裴度及元稹都被免去相職。
谏官進言說:“裴度無罪,不應該受到罷相的處分。
元稹搞奸謀,對他的責罰太輕。
”穆宗不得已,削去元稹長春宮使的職務。
任命李逢吉為同平章事。
秋七月,宣武押牙李發動叛亂,被讨伐平定下去。
當初,張弘靖為宣武節度使,屢次實行犒賞以取悅将士。
繼任李願性情奢侈,很少賞賜犒勞将士,卻以嚴刑峻法嚴加管束。
李願的内弟窦瑗掌管護衛親兵,窦瑗驕橫貪婪,軍中将士憎惡他。
牙将李臣則等人發動變亂,殺死窦瑗,李願逃奔鄚州。
大家推舉李擔任留後,監軍将此事奏報朝廷。
穆宗下诏命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官員和宰相議決此事,大家都認為應該按照以往處理河北藩鎮的作法,任命李為節度使。
李逢吉說:“對河北藩鎮的處理,是出于不得已。
如今如果連汴州也放棄了,那麼長江、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也就不歸朝廷所有了。
”杜元穎、張平叔争辯說:“為什麼要吝惜幾尺長的節度使符節,不顧惜一方百姓的生死!”議論沒有結果。
正巧宣武治下的宋、亳、颍三州各自奏請朝廷任命節度使,穆宗十分高興。
李逢吉提議:“請征召李入朝,而讓韓弘的弟弟韓充出任宣武節度使。
韓充素來寬容仁厚,深受将士愛戴。
如果李舉兵抗拒朝廷旨意,就命徐州、許州兩軍從左右兩面夾擊,而讓滑州軍隊進入他的北境,韓充肯定能進入宣武。
”穆宗都依言而行。
李不肯奉旨進京,忠武節度使李光顔、兖海節度使曹華都先後出兵讨伐李,屢次打敗李的軍隊。
韓充進入汴州境内,又在郭橋打敗李軍。
初,以兵馬使李質為腹心,及不奉诏,質屢谏不聽。
會疽發卧家,質擒殺之。
以充未至,權知軍務。
時牙兵三千人,日給酒食,力不能支。
質曰:“若韓公始至而罷之,則人情大去矣,不可留此弊以遺吾帥。
”即令罷給而後迎充。
充既視事,人心粗定,乃密籍軍中為惡者千餘人,一朝悉逐之,曰:“敢少留境内者斬。
”于是軍政大治,以李質為金吾将軍。
冬十一月,太後幸華清宮。
上畋于骊山。
十二月,立景王湛為太子。
上與宦者擊球于禁中,有宦者墜馬,上驚,得疾,不能履地。
宰相屢乞入見,不報。
裴度三上疏請立太子,且請入見言之,诏立景王湛為皇太子,上疾浸瘳。
初行《宣明曆》。
癸卯(823) 三年 春三月,以牛僧孺同平章事。
戶部侍郎牛僧孺素為上所厚。
初,韓弘以财結中外。
弘薨,孫幼,主藏奴與吏訟于禦史府。
上憐之,取其簿自閱視,凡中外主權,多納弘貨,獨僧孺不納,上大喜,遂以僧孺為相。
時僧孺與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八年不遷,以為李逢吉排己,而引僧孺,由是怨愈深。
夏四月,以鄭權為嶺南節度使。
起初,李把兵馬使李質當做心腹,及至李違抗朝廷旨意,李質屢次勸谏,李不肯聽從。
恰巧李生了毒瘡,卧病在家,李質趁機将他抓住殺死。
由于韓充尚未到任,李質暫時掌管軍中事務。
當時有三千牙兵,每日要供給酒食,官府的财力難以支撐。
李質說:“如果韓公剛上任就廢除這一弊端,就會大失人心,所以不能把這一弊端留給我們的主帥。
”就下令罷除對牙兵的供給,然後才去迎接韓充。
韓充上任之後,軍心大體安定下來,就秘密将一千多名為非作歹的将士登記造冊,然後一次将他們全部驅逐出境,并下令說:“膽敢在境内稍事逗留者,斬首是問!”于是軍政治理大見成效,朝廷任命李質為金吾将軍。
冬十一月,皇太後到華清宮遊玩。
穆宗到骊山打獵。
十二月,景王李湛被立為太子。
穆宗與宦官在宮中擊球,有個宦官不慎從馬上墜落,穆宗受到驚吓,得了疾病,不能下地行走。
宰相屢次請求進宮去見穆宗,一直沒有答複。
裴度三次上疏請求冊立太子,并且請求進宮去見穆宗談論此事,穆宗下诏立景王李湛為皇太子,穆宗的病情漸漸好轉。
開始使用《宣明曆》。
癸卯(823) 唐穆宗長慶三年 春三月,任命牛僧孺為同平章事。
戶部侍郎牛僧孺一向受到穆宗的器重。
當初,韓弘用财貨結交朝廷内外權貴。
韓弘去世後,他的孫子年幼,主管庫藏财物的家奴和官吏到禦史府告發韓弘行賄之事。
穆宗憐憫韓弘的後人,調來韓弘家的賬簿親自查看,發現凡是朝廷内外掌權的官員,大多收受韓弘的賄賂,隻有牛僧孺拒絕接受,穆宗十分高興,就讓牛僧孺出任宰相。
當時,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有當宰相的希望,可李德裕卻被外放為浙西觀察使,此後八年職位沒有升遷。
他以為是李逢吉排斥自己,而引薦牛僧孺,由此積怨越來越深。
夏四月,任命鄭權為嶺南節度使。
翼城人鄭注巧谲傾谄,善揣人意,以醫遊四方。
李愬餌其藥頗驗,署為牙推。
浸預軍政,妄作威福,軍府患之。
監軍王守澄請去之,愬曰:“注,奇才也,将軍試與之語,苟無可取,去之未晚。
”乃使注見守澄。
守澄不得已,見之。
坐語未久,大喜促膝,恨相見之晚。
守澄入知樞密,挈注以西,薦于上,上亦厚遇之。
自上有疾,守澄專制國事,勢傾中外。
注日夜出入其家,與之謀議,人莫能窺其迹。
始則微賤巧宦之士或因以進,數年之後,達官車馬滿其門矣。
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祿薄不能贍,因注通于守澄,以求節鎮,遂得嶺南。
五月,以柳公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公綽過鄧縣,有二吏一犯贓,一舞文。
衆謂公綽必殺犯贓者。
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
奸吏亂法,法亡。
”竟誅舞文者。
六月,以韓愈為京兆尹。
愈為京兆尹,六軍不敢犯法。
私相謂曰:“是尚欲燒佛骨,何可犯也!” 秋八月,幸興慶宮。
幸興慶宮,至通化門樓,投絹二百匹施山僧。
上之濫賜皆此類,不可悉記。
以裴度為司空、山南西道節度使。
李逢吉惡度,出之山南,不兼平章事。
九月,複以韓愈為吏部侍郎,李紳為戶部侍郎。
李逢吉結王守澄,勢傾朝野。
惟翰林學士李紳嘗排抑 翼城人鄭注機巧狡詐,專好阿谀奉承,善于揣摩人心,以行醫四處遊蕩。
李愬服用他的藥很靈驗,就安置他擔任牙推。
鄭注由此得以漸漸幹預軍政,濫施淫威,軍府中的官吏都深以為患。
監軍王守澄請求把鄭注趕走,李愬說:“鄭注是個奇才,将軍可以試着與他交談一次,如果一無可取,再趕他走也不晚。
”于是讓鄭注來見王守澄。
王守澄不得已,隻好與他相見。
坐下來交談不久,王守澄十分喜悅,與之促膝交談,竟有相見恨晚之感。
王守澄入朝擔任知樞密,帶着鄭注一同西行,并把他推薦給穆宗,穆宗也加以優待。
自從穆宗患病,王守澄專制國事,勢傾朝野。
鄭注日夜出入王守澄家,與他密謀計議,外人無法了解他們的活動。
開始時隻是一些地位低賤又善于鑽營的官吏憑借鄭注得到升遷,幾年之後,鄭注家門前已經滿眼都是達官顯貴的車馬了。
工部尚書鄭權家裡蓄養了許多妻妾,由于俸祿菲薄難以供養,便通過鄭注打通王守澄的關節,謀求節度使的官職,于是得以鎮守嶺南。
五月,任命柳公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柳公綽路經鄧縣,有
朱克融輩久羁旅京師,至假匄衣食,日詣中書求官,植、元穎不之省,尋勒歸本軍驅使,克融輩皆憤怨。
先是,河北節度使皆與士卒均勞逸,弘靖雍容驕貴,莊默自尊,涉旬乃一出坐決事。
賓客、将吏罕得聞其言,情意不接。
政事多委之幕僚,韋雍輩又皆年少輕薄,嗜酒豪縱,裁刻軍士糧賜,數以反虜诟之,謂軍士曰:“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丁字。
”由是軍中人人怨怒。
夏四月,貶錢徽、李宗闵為遠州刺史,楊汝士為開江令。
翰林學士李德裕,吉甫之子也,以中書舍人李宗闵嘗對策譏切其父,恨之。
宗闵又與翰林學士元稹争進取有隙。
右補阙楊汝士與禮部侍郎錢徽掌貢舉,西川節度使段文昌、翰林學士李紳各以書屬所善進士。
及榜出,二人所屬皆不預,而鄭覃弟朗、裴度子譔、宗闵婿蘇巢、汝士弟殷士及第。
文昌言于上曰:“今歲禮部殊不公,所取皆以關節得之。
”上以問諸學士,德裕、稹、紳皆以為然。
上乃命複試,黜朗等十人而貶徽等。
或勸徽奏二人屬書,上必悟。
徽曰:“苟無愧心,得喪一緻。
奈何奏人私書,豈士君子所為邪!”取而焚之,時人多之。
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
當時穆宗正沉溺于酣飲宴會之中,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崔植、杜元穎沒有深謀遠略,不識安危大局。
隻是一心推重張弘靖,隻将瀛州、莫州劃歸盧士玫掌管,其餘全都歸張弘靖統轄。
朱克融等人長期客居京城,以緻落到借衣乞食的地步,他們每天到中書省求官,崔植、杜元穎不加理睬,不久又勒令朱克融等人返回本軍以供驅遣,克融等人都憤怒抱怨。
先前,河北節度使都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張弘靖到任後雍容驕貴,莊重寡言,自重自尊,每十天才到府中辦公一次。
賓客和将吏很少能聽到他講話,上下關系不洽。
他把政務多委托給幕僚,而韋雍之流又都年輕輕浮,嗜酒放縱,克扣将士的糧饷,多次辱罵将士為反虜,對将士說:“如今天下太平,你們能拉開兩石的強弓,不如認識一個字。
”由此軍中人人怨恨憤怒。
夏四月,錢徽、李宗闵被貶到邊遠各州擔任刺史,楊汝士被貶為開江縣令。
翰林學士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兒子,因為中書舍人李宗闵曾在對策中譏刺自己的父親,恨李宗闵。
李宗闵又因為和翰林學士元稹争權奪勢,雙方産生隔閡。
右補阙楊汝士和禮部侍郎錢徽主持進士考試,西川節度使段文昌、翰林學士李紳各自寫信向他們推薦自己親近的考生。
等到發榜時,段、李二人推薦的考生都名落孫山,而鄭覃的弟弟鄭朗、裴度的兒子裴譔、李宗闵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卻進士及第。
段文昌向穆宗進言說:“今年禮部考試特别不公平,及第的進士都是靠人情請托考取的。
”穆宗就此事詢問各位翰林學士,李德裕、元稹、李紳都認為确實如此。
穆宗于是下令對錄取的進士進行複試,結果鄭朗等十人除名,而錢徽等人貶官。
有人勸錢徽上奏揭露段文昌、李紳二人寫信囑托,皇上一定會明白真相。
錢徽說:“如果我無愧于心,得官和貶官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将私人書信奏報朝廷,這難道是士君子做的事嗎!”說完就将書信燒掉,時人都贊美他。
從此李德裕、李宗闵兩人各分朋黨,互相傾軋,達四十年。
五月,遣使冊回鹘崇德可汗,以太和長公主妻之。
公主,上之妹也。
吐蕃聞唐與回鹘婚,寇青塞堡。
回鹘奏:“以萬騎出北庭,萬騎出安西,拒吐蕃以迎公主。
” 秋七月,盧龍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推朱克融為留後。
韋雍出逢小将策馬沖其前導,雍命杖之。
河朔軍士不貫受杖,不服。
雍白弘靖,系治之。
是夕,士卒連營呼噪,作亂,囚弘靖,殺雍等,迎朱克融為留後。
衆以判官張徹長者,不殺。
徹罵曰:“汝何敢反,行且族滅!”衆共殺之。
貶張弘靖為吉州刺史。
成德兵馬使王庭湊殺節度使田弘正,起複田布為魏博節度使,讨之。
初,田弘正徙鎮成德,自以久與鎮人戰,有父兄之仇,乃以魏兵二千自衛,請度支供其糧賜。
戶部侍郎崔倰剛褊,無遠慮,恐開事例,不肯給。
弘正不得已,遣魏兵歸。
弘正厚于骨肉,子弟在兩都者數十人,競為侈靡,日費約二十萬。
弘正辇魏、鎮之貨以供之,相屬于道,将士頗不平。
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果悍陰狡,潛謀作亂,以魏兵故不敢發。
及魏兵去,夜結牙兵殺弘正,自稱留後,逼監軍奏求節钺,朝廷震駭。
倰于崔植為再從兄,故人莫敢言其罪。
魏博節度使李愬聞變,素服流涕令将士曰:“魏人所以得通聖化,安甯富樂者,田公之力也。
今鎮人不道,辄敢害之,是輕魏,以為無人也。
諸君受田公恩,宜如何報之?” 五月,朝廷派使者前往回鹘冊命崇德可汗,并将太和長公主許配給崇德可汗為妻。
太和長公主,是穆宗的妹妹。
吐蕃聽說唐朝與回鹘通婚,就派兵侵犯青塞堡。
回鹘奏稱:“請派一萬騎兵出北庭,一萬騎兵出安西,抵抗吐蕃,以迎娶太和公主。
” 秋七月,盧龍軍作亂,囚禁節度使張弘靖,推舉朱克融為留後。
韋雍外出遇到一員小将策馬沖撞了自己的儀仗前導,韋雍命人杖罰小将。
河朔軍士不習慣受杖刑,不肯服從。
韋雍将此事禀報張弘靖,張弘靖命令将小将拘捕治罪。
這天晚上,士兵連營呼喊,發動變亂,囚禁張弘靖,殺掉韋雍等人,迎立朱克融為留後。
衆将士認為判官張徹是有德之人,沒有殺他。
張徹罵道:“你們怎敢反叛朝廷,眼看就要滅族了。
”衆人一塊将他殺死。
貶張弘靖為吉州刺史。
成德兵馬使王庭湊殺死節度使田弘正,朝廷起用居喪期間的田布為魏博節度使,命他讨伐王庭湊。
當初,田弘正改為鎮守成德,自以為長期與鎮州作戰,結下殺父害兄的仇恨,就帶領二千魏兵自衛,并請度支供給軍糧。
戶部侍郎崔倰性情剛愎,心胸狹窄,缺乏深思遠慮,唯恐開此先例,因此不肯供給。
田弘正迫不得已,隻好将魏兵打發回去。
田弘正厚待自己的家人,住在長安和洛陽的子弟有幾十人,競相奢侈靡費,每天的費用約二十萬錢。
田弘正用車子運送魏博、鎮州的物産供應他們,車子在道路上絡繹不絕,将士頗為不滿。
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果敢強悍,陰險狡詐,陰謀作亂,由于魏博士兵的緣故所以不敢發難。
等到魏博士兵離去,王庭湊在夜裡勾結牙兵殺掉田弘正,自稱留後,逼迫監軍奏報朝廷,為自己求取節度使的符節和斧钺,朝廷聞訊十分震驚。
崔倰是宰相崔植的族兄,所以人們不敢指責他的罪過。
魏博節度使李愬聽說成德兵變,身穿喪服哭着命令将士說:“魏博人之所以能得到朝廷的教化,生活安甯,富庶快樂,都是田公的功績。
如今鎮州人無道,竟敢謀害他,這是小看魏博,以為魏博沒有能人。
諸位蒙受田公的恩惠,應如何報答他?” 衆皆恸哭。
深州刺史牛元翼,成德良将也。
愬使以寶劍玉帶遺之,曰:“昔吾先人以此劍立大勳,吾又以之平蔡州,今以授公,努力翦庭湊。
”元翼以劍、帶徇于軍,報曰:“願盡死!”會愬疾作,不果出兵。
乃起複田布為魏博節度使,布固辭,不獲,與妻子、賓客訣曰:“吾不還矣!”悉屏旌節導從而行。
未至魏州三十裡,被發徒跣,号哭而入,居于垩室。
月俸千缗,一無所取,賣舊産,得錢十餘萬缗,以頒士卒,舊将老者兄事之。
瀛州軍亂,執觀察使盧士玫。
诏諸道讨王庭湊,以牛元翼為深、冀節度使。
庭湊圍深州。
九月,相州軍亂,殺刺史邢濋。
吐蕃遣使來盟,以劉元鼎為吐蕃會盟使。
命宰相與吐蕃使者論讷羅盟于城西,遣元鼎入吐蕃,亦與其宰相以下盟。
朱克融掠易州。
诏兩稅皆輸布、絲、纩。
自定兩稅法以來,錢日重,物日輕,民所輸三倍其初。
戶部尚書楊於陵言:“錢者所以權百貨,貿遷有無,所宜流散,不應蓄聚,今稅百姓錢藏之公府。
又開元中天下鑄錢七十餘爐,歲入百萬,今才十餘爐,歲入十五萬,又積于富室,流入四夷。
如此,則錢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輕!今宜使天下輸稅課者皆用谷、帛,廣鑄錢,而禁滞積及出塞者,則錢日滋矣。
”從之。
衆人都放聲痛哭。
深州刺史牛元翼,是成德的出色将領。
李愬派人将寶劍、玉帶贈送給他,并傳話說:“從前我的先人用這把寶劍立下赫赫功勳,我又用它平定蔡州吳元濟的叛亂,現在我把它交給你,你要用它努力翦滅王庭湊。
”牛元翼讓軍中将士看了寶劍和玉帶,回答說:“願盡死力!”正趕上李愬疾病發作,果然未能出兵。
于是朝廷起用居喪期間田弘正的兒子田布就任魏博節度使,田布堅決推辭,得不到批準,隻好與妻子兒女及賓客訣别說:“我不打算活着回來了!”把節度使的旌節儀仗全部丢掉,就上路了。
距魏州城還有三十裡時,他披發赤足,一路号哭着奔入城中,住進白土粉刷的房子裡為父親服喪。
對于每月的一千缗俸祿,他分文不取,還将家中舊有産業賣掉,得錢十多萬缗,用來犒賞士卒,對年老的舊将,他當作自己的兄長來禮遇。
瀛州軍作亂,拘捕觀察使盧士玫。
穆宗下诏各道讨伐王庭湊,任命牛元翼為深、冀節度使。
王庭湊包圍深州。
九月,相州軍發生變亂,殺死刺史邢濋。
吐蕃派使者前來締結盟約,任劉元鼎為吐蕃會盟使。
穆宗下诏命宰相與吐蕃使者論讷羅在城西會盟,派劉元鼎前往吐蕃,也與吐蕃宰相以及大臣會盟。
朱克融劫掠易州。
有诏命兩稅都要交納布、絲、絲綿。
自從實行兩稅法以來,錢的價值日益提高,實物的價值日益降低,人民所交納的實物是剛實行兩稅法時的三倍。
戶部尚書楊於陵說:“錢是用來衡量各種貨物的價值,販運買賣互通有無的,所以應該流通,不應該積蓄,如今的兩稅卻把百姓的錢收藏在官府。
再者,開元年間全國鑄錢七十多爐,每年收入一百萬缗,如今才鑄錢十多爐,每年收入十五萬缗,又多集中在富人手裡,或流散到夷狄那裡。
如此下去,那麼錢的價值哪裡能不高,實物的價值哪裡能不低!現在應該讓全國的納稅人都用谷物、布帛納稅,大規模鑄錢,同時禁止錢币集中以及流入塞外,錢就會越來越多了。
”穆宗依言而行。
冬十月,以王播同平章事。
播為相,專以承迎為事,未嘗言國家安危。
以裴度為鎮州行營都招讨使。
以王智興為武甯節度副使。
先是,副使皆以文吏為之。
上聞智興有勇略,欲用之于河北,故以是寵之。
以魏弘簡為弓箭庫使,元稹為工部侍郎。
翰林學士元稹與知樞密魏弘簡深相結,求為宰相,由是有寵。
稹無怨于裴度,但以度先達重望,恐其複有功大用,妨己進取,故度所奏軍事,多與弘簡從中沮之。
度上表曰:“逆豎構亂,震驚山東。
奸臣作朋,撓敗軍政,陛下欲掃蕩幽、鎮,先宜肅清朝廷。
河朔逆賊隻亂山東,禁闱奸臣必亂天下,是則河朔患小,禁闱患大。
小者臣與諸将必能翦滅,大者非陛下覺悟制斷無以驅除。
臣蒙陛下委付之意不輕,遭奸臣抑損之事不少。
但欲令臣失所,而于天下理亂、山東勝負悉不之顧。
若朝中奸臣盡去,則河朔逆賊不讨自平。
若奸臣尚存,則逆賊縱平無益。
”表三上,上雖不悅,以度大臣,不得已罷弘簡樞密,解稹翰林,而恩遇如故。
宿州刺史李直臣伏誅。
直臣坐贓當死,宦官受其賂,為之請。
禦史中丞牛僧孺固請誅之,上曰:“直臣有才,可惜。
”僧孺對曰:“彼不才者安足慮?本設法令,所以擒制有才之人。
安祿山、朱泚皆才過于人、法不能制者也。
”上從之。
冬十月,任命王播為同平章事。
王播擔任宰相,一味奉承迎合皇上,從來不談國家安危的大事。
任命裴度為鎮州行營都招讨使。
任命王智興為武甯節度副使。
先前,節度副使都由文官擔任。
穆宗聽說王智興有勇有謀,想在對河北用兵時加以任用,所以通過節度副使的任命,表示對他的恩寵。
任命魏弘簡為弓箭庫使,元稹為工部侍郎。
翰林學士元稹和知樞密魏弘簡有很深的交情,謀求擔任宰相,由此受到寵信。
元稹與裴度并無私怨,隻因裴度是有功于朝的先輩,德高望重,唯恐他再建功勳大受重用,妨礙自己的仕路進取,所以對裴度上奏的軍事問題,元稹多次與魏弘簡從中阻撓。
裴度上表說:“逆臣豎子制造叛亂,震動山東。
奸臣朋比勾結,阻撓敗壞軍政大事,陛下如果打算掃平幽州、鎮州,首先應該肅清朝廷的奸黨。
河朔的叛賊隻能禍亂山東,宮廷中的奸臣必然禍亂天下,因此河朔的叛亂危害小,而宮廷中的奸臣危害大。
對于小的危害,我和諸位将領必能消滅;對于大的危害,不是陛下覺悟裁斷,沒有辦法驅除。
我承蒙陛下的重托,遭受奸臣壓抑損害的事不少。
他們隻是想讓我指揮失當,而對于天下的治亂、山東戰場的勝負都棄置不顧。
如果在朝廷能清除這些奸臣,那麼河朔的叛賊不用讨伐自會平息。
如果奸臣當道,縱然平定了叛賊也徒勞無益。
”裴度接連三次上表,穆宗雖然不高興,但考慮裴度是朝中重臣,出于無奈免去魏弘簡的知樞密之職,解除元稹的翰林學士之職,而對二人的恩寵優待依然如舊。
宿州刺史李直臣伏法被殺。
李直臣因貪贓枉法應當處死,宦官接受他的賄賂,為他求情。
禦史中丞牛僧孺堅持請求殺掉他,穆宗說:“李直臣有才幹,殺掉可惜。
”牛僧孺回答說:“那些沒有才幹的人哪裡值得憂慮?設立法令,本來就是為了制約那些有才幹的人。
安祿山、朱泚都是才能過人、法令不能制裁的人。
”穆宗聽從了牛僧孺的建議。
十二月,深州行營節度使杜叔良讨王庭湊,大敗,诏以李光顔代之。
初,橫海節度使烏重胤将全軍救深州,獨當幽、鎮東南。
重胤宿将,知賊未可破,按兵觀釁。
上怒,徙重胤山南西道。
而叔良素事權幸,宦官薦之,诏以代重胤。
至是,将諸道兵與鎮人戰,大敗,诏複以李光顔代之。
以朱克融為平盧節度使。
自憲宗征伐四方,國用已虛。
及上即位,賞賜無節,而幽、鎮用兵久無功,府藏空竭。
執政以王庭湊殺田弘正,而克融全張弘靖,罪有重輕,請赦克融,專讨庭湊,上從之。
壬寅(822) 二年 春正月,盧龍兵陷弓高。
先是,弓高守備甚嚴,有中使夜至,守将不内,旦乃得入,中使大诟怒。
賊諜知之,他日僞遣人為中使夜至,守将遽内之,賊衆随入,又圍下博。
中書舍人白居易上言曰:“自幽、鎮逆命,朝廷征兵十七八萬,四面攻圍,已逾半年,王師無功,賊勢猶盛。
弓高既陷,糧道不通,下博、深州饑窮日急。
蓋由節将太衆,其心不齊,未立功者或已拜官,已敗衄者不聞得罪。
既無懲勸,以至遷延。
請令李光顔将諸道勁兵約三四萬人,從東速進,開弓高糧路,合下博諸軍,解深州重圍,與元翼合勢。
令裴度将太原全軍兼招讨舊職, 十二月,深州行營節度使杜叔良讨伐王庭湊,遭到慘敗,穆宗下诏命李光顔接替他的職務。
當初,橫海節度使烏重胤率領全軍援救深州,獨自在幽州、鎮州的東南方面抵擋叛賊。
烏重胤是一員老将,估計叛賊一時難以擊敗,就按兵不動,尋找對方的破綻。
穆宗十分惱怒,将烏重胤調任山南西道。
杜叔良平素就巴結掌權得寵的宦官,由此得到宦官的推薦,穆宗下诏命他接替烏重胤的職務。
到這時,他率領各道兵馬與鎮州人交戰,被打得大敗,所以穆宗再次下诏讓李光顔接替他的職務。
任命朱克融為平盧節度使。
自從憲宗征伐四方叛亂以來,國庫用度早已虛空。
等到穆宗即位,賞賜毫無節制,而對幽州、鎮州用兵一直不能取勝,緻使國庫告罄。
宰相認為王庭湊殺害田弘正,而朱克融保全了張弘靖的性命,罪有輕重之别,因此請求赦免朱克融,以便全力讨伐王庭湊,穆宗采納了這一建議。
壬寅(822) 唐穆宗長慶二年 春正月,盧龍軍攻陷弓高。
先前,弓高的守備很嚴密,有個中使夜間進城,守将拒不接納,直到天明才得以進城,中使大怒,破口大罵。
叛軍奸細探知後,另有一天派人冒充中使夜至城下,守将馬上放他進城,衆賊兵随後進城,接着又包圍下博。
中書舍人白居易進言說:“自幽州、鎮州違抗命令以來,朝廷征發十七八萬官軍,四面攻圍敵人,已過半年,官軍沒有戰果,叛軍依然強大。
弓高失守後,糧道斷絕,下博、深州饑餓窘困的局面日益加劇。
這大概是由于節度使太多,人心不齊,有些沒有立功的人卻已授給官職,已打了敗仗的人又沒有受到懲處。
賞罰不明,就導緻軍隊拖延不進。
請命令李光顔率各道精兵約三四萬人,從東面迅速挺進,打開通往弓高縣城的糧道,會合下博各路兵馬,解除深州的重圍,與牛元翼合力對敵。
命令裴度率領太原全軍兼任招讨使原職, 西面壓境,觀釁而動。
若乘虛得便,即令同力翦除。
若戰勝賊窮,亦許受降納款。
如此,則夾攻以分其力,招谕以動其心,必未及誅夷,自生變故。
仍诏光顔選留諸道精兵,餘悉遣歸本道。
蓋兵多而不精,豈惟虛費資糧,兼恐撓敗軍陣故也。
諸道監軍,請皆停罷,衆齊令一,必有成功。
又朝廷本用田布,令報父仇,今全師出界,數月不進,蓋由此軍累經優賞,兵驕将富,莫肯為用。
況其月費計錢二十八萬缗,若更遷延,将何供給?此尤宜早令退軍者也。
苟兵數不抽,軍費不減,食既不足,衆何以安?不安之中,何事不有!況有司迫于供軍,百端斂率,不許即用度交阙,許即人心無憀。
自古安危皆系于此,惟陛下念之。
”疏奏,不省。
成德兵掠官軍糧運。
度支饋滄州糧車六百乘,皆為成德所掠。
時諸軍匮乏,衣糧在途,皆邀奪之。
其懸軍深入者,皆凍餒無所得。
魏博将史憲誠殺其節度使田布,诏以憲誠為節度使。
初,田布從弘正在魏,善視牙将史憲誠,及為節度使,遂寄以腹心,軍中精銳悉以委之。
至是,布以魏兵讨鎮軍于南宮。
以饋運不繼,發六州租賦以供軍,将士不悅,憲誠因鼓扇之。
會有诏分魏博軍與李光顔,使救深州,布軍遂潰,多歸憲誠,布獨與中軍八千人還魏。
從西面壓向鎮州轄境,相機而動。
如果乘虛得手,就讓兩軍同心協力翦滅叛軍。
如果官軍取勝,叛軍困窘,也應該允許官軍接受投降。
這樣部署,用兩面夾擊來分散叛軍的兵力,用招降安撫來動搖叛賊的軍心,不等官軍誅殺叛軍,其内部就會發生變故。
還要下诏李光顔挑選留在各道的精兵,餘衆全都遣返本道。
兵多而不精,豈止虛耗國家的資财糧饷,恐怕還會幹擾破壞官軍的陣腳。
派往各道的監軍,請全都撤回,隊伍整齊号令統一,必然取得成功。
再者,朝廷任用田布的本意,是讓他替父親報仇,如今魏博全軍出境,數月不見前進,這恐怕是由于魏博軍屢次受到優厚的犒賞,兵士驕橫将帥富有,不肯為朝廷效命。
況且魏博軍每月的開銷總計二十八萬缗,如果再拖延下去,朝廷拿什麼供給他們?這就尤其應該命令他們及早退兵。
假如不抽減兵員,不削減軍費,軍糧不足,衆将士怎能安心?軍心不穩,什麼變故不會發生!況且有關部門迫于軍需供給,千方百計搜刮百姓,如果朝廷不準許這麼做,就會軍需匮乏;如果準許,必然人心惶惶。
自古以來這是關系朝政安危的關鍵,請陛下予以考慮。
”奏折上呈後,穆宗不予理睬。
成德軍劫掠官軍的糧運。
度支運送給滄州的六百車軍糧,都被成德士兵劫掠。
當時各軍軍需匮乏,凡在途中運送的衣物糧食,都被各軍攔路奪去。
那些孤軍深入的軍隊,全都饑寒交迫,得不到一點給養。
魏博将領史憲誠殺死節度使田布,穆宗下诏命史憲誠繼任節度使。
當初,田布跟随田弘正在魏博時,對牙将史憲誠很有好感。
等到田布當了節度使後,就把史憲誠當作心腹,軍中精銳兵全都委托他統領。
到這時,田布率領魏博軍讨伐鎮州,駐紮在南宮。
由于朝廷的軍需供給中斷,田布就下令征收魏博六州的租賦供應軍需,将士很不滿意,史憲誠趁機煽動軍心。
正巧這時朝廷下诏命魏博分兵交由李光顔指揮,讓他去援救深州,田布的軍隊于是潰散,多數兵力歸史憲誠,田布獨自率領八千親兵返回魏博。
複召諸将議出兵,諸将益偃蹇,曰:“尚書能行河朔舊事,則死生以之。
若使複戰,則不能也。
”布歎曰:“功不成矣!”即日作遺表曰:“臣觀衆意,終負國恩。
臣既無功,敢忘即死!伏願陛下速救光顔、元翼,不則義士忠臣皆為河朔屠害矣。
”奉表号哭,拜授幕僚李石。
乃入啟父靈,抽刀而言曰:“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遂刺心而死。
憲誠聞之,遂喻衆以河朔舊事,衆擁憲誠為留後,诏以為節度使。
憲誠雖外奉朝廷,然内實與幽、鎮連結。
二月,以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遣兵部侍郎韓愈宣慰其軍。
庭湊圍牛元翼于深州,官軍三面救之,皆以乏糧不能進,雖李光顔亦閉壁自守。
朝廷不得已,以庭湊為成德節度使,而遣韓愈宣慰其軍。
上之初即位也,兩河略定。
蕭俛、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平,漸宜消兵,請密诏軍鎮,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
”上方荒宴,不以國事為意,遂可其奏。
軍士落籍者皆聚山澤為盜,及幽、鎮作亂,一呼而亡卒皆集。
诏征諸道兵讨之,皆臨時召募烏合之衆以行。
又諸節度既有監軍,主将不得專号令。
戰小勝,則飛騎奏捷自以為功;不勝;則迫脅主将以罪歸之。
悉擇軍中骁勇以自衛,遣羸懦者就戰,故每戰多敗。
又凡用兵舉動,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 又召集衆将領商議出兵,衆将領益發狂傲無禮,說:“田尚書如果能按河朔慣例行事,我們就誓死相從。
如果又讓我們出戰,就不能從命了。
”田布慨歎道:“殺敵立功的願望無法實現了。
”當天田布給朝廷上遺表說:“我觀察衆人的意向,終究要辜負國家的恩典。
我既然不能立功,隻有以死自責!希望陛下快速救援李光顔、牛元翼,否則義士忠臣都要被河朔逆賊殺害了。
”寫畢呈表号啕大哭,将遺表拜托給幕僚李石。
然後他來到父親的靈位前,拔出刀來說道:“用我的死上對皇上、父親大人謝罪,下對三軍将士表明我的心迹。
”于是刺心而死。
史憲誠聽到田布的死訊後,就勸衆将士按河朔慣例行事,衆将士擁戴史憲誠為留後,穆宗下诏任命史憲誠為節度使。
史憲誠雖然外表遵奉朝廷的旨意,暗地裡卻和幽州、鎮州的叛賊相互勾結。
二月,朝廷任命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派兵部侍郎韓愈前往撫慰成德軍。
王庭湊将牛元翼圍困在深州,官軍從三面援救深州,都由于軍糧匮乏不能前進,即使是李光顔也隻好緊閉營壘自守。
朝廷出于無奈,就任命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派韓愈前往撫慰成德軍。
穆宗即位之初,河南、河北的藩鎮已基本平定。
蕭俛、段文昌認為:“天下已經太平,應該逐漸裁減兵員,請皇上秘密下诏命各軍鎮,每年每一百名士兵中因逃跑或死亡而注銷軍籍的人數,以八人為限。
”穆宗正沉溺于荒淫的飲宴,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就批準了二人的奏議。
那些被注銷軍籍的兵士都聚集在荒山野澤中當了強盜,及至幽州、鎮州發生叛亂,一聲召喚,逃亡的士兵全都雲集到叛軍一邊。
穆宗下诏征發各道兵馬前往讨伐叛軍,各道都臨時募集烏合之衆出行。
又因各節度使身邊都有監軍,緻使主将不能專行号令。
作戰時稍有小勝,監軍就讓人飛騎奏捷朝廷,将戰功歸于自己;如果作戰失利,就脅迫主将承擔罪責。
監軍把軍中骁勇善戰的士卒全都挑選出來護衛自己,而派羸弱怯懦的士兵參戰,所以每次交戰失敗居多。
再者,凡是前線的軍事行動,都要由朝廷授予作戰方略,而且朝令夕改, 不知所從。
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戰,中使道路如織。
故雖以諸道十五萬之衆,裴度元臣宿望,烏重胤、李光顔皆當時名将,讨幽、鎮萬餘之衆,屯守逾年,竟無成功,财竭力盡。
崔植、杜元穎、王播為相,皆庸才,無遠略。
史憲誠既逼殺田布,朝廷不能讨,遂并朱克融、王庭湊以節钺授之,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複取。
克融既得旌節,乃出張弘靖等,而庭湊不解深州之圍。
诏愈至境更觀事勢,勿遽入。
愈曰:“止,君之仁。
死,臣之義。
”遂往。
至鎮,庭湊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館,甲士羅于庭。
庭湊言曰:“所以紛紛者,乃此曹所為,非庭湊心。
”愈厲聲曰:“天子以尚書有将帥材,故賜之節钺,不知尚書乃不能與健兒語邪!”甲士前曰:“先太師為國擊走朱滔,血衣猶在。
此軍何負朝廷,乃以為賊乎!”愈曰:“汝曹尚能記先太師則善矣。
夫逆順之為禍福,豈遠邪!自祿山、思明以來,至元濟、師道,其子孫有今尚存者乎!田令公以魏博歸朝廷,子孫孩提皆為美官。
王承元以此軍歸朝廷,弱冠建節。
劉悟、李祐皆為節度使,汝曹亦聞之乎?”庭湊恐衆心動,麾之使出,謂愈曰:“侍郎來欲何為?”愈曰:“神策諸将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耳,尚書何為 将士不知所從。
朝廷不考慮作戰方略是否可行,隻是一味督促責令将士快速出戰,以緻派出的中使在道路上往來穿梭。
所以雖然憑着各道集結的十五萬兵力,有裴度這樣素有威望的朝中元老坐鎮指揮,烏重胤、李光顔也都是當時的名将,讨伐幽州、鎮州一萬多叛軍,屯兵駐守一年多,最後竟然沒有取勝,使國家财源枯竭,力氣耗盡。
崔植、杜元穎、王播為宰相時,都是庸碌之輩,沒有深謀遠慮。
史憲誠逼迫田布自盡後,朝廷無力讨伐,于是就将節度使的符節和斧钺一并授給他和朱克融、王庭湊,因此朝廷再次失去河朔地區,直到唐朝滅亡,沒能重新收複。
朱克融得到節度使的儀仗後,才放出張弘靖等人,而王庭湊卻不肯解除對深州的包圍。
穆宗下诏命韓愈到鎮州邊境再去觀察事态變化,不要急于入城。
韓愈說:“皇上說不讓我進城,是出于君主愛惜臣子的仁義之心。
不辱君命,舍生忘死,是臣子對君主應盡的忠義。
”于是他動身前往。
到了鎮州城,王庭湊命人拔刀張弓迎接韓愈,等來到下榻之處,全副武裝的士卒布滿了庭院。
王庭湊說道:“之所以這麼紛亂,都是這些人幹的,并不是我的本意。
”韓愈正顔厲色地大聲說:“天子認為您有将帥之才,所以才将節度使的符節和斧钺賜給您,想不到您竟不能管束這些驕兵悍卒!”有一個拿着兵器的士卒上前說:“已故的王太師為國家擊潰朱滔,他的血衣尚在。
我們這一軍怎麼辜負了朝廷,竟然被當作叛賊!”韓愈說:“你們這些人還能記得已故的王太師就好。
叛逆或歸順會造成遭禍或得福,這樣的事例難道離你們還遠嗎!從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以來,直到吳元濟、李師道,他們的子孫有幸存到今天的嗎!田弘正以魏博歸附朝廷,他的子孫尚在孩提時就都被朝廷封為高官。
王承元率成德軍歸順朝廷,二十歲就當了節度使。
劉悟、李祐也都做了節度使,你們也聽說了吧?”王庭湊唯恐衆将士聽了韓愈的話會軍心動搖,就揮手命令他們出去,對韓愈說:“韓侍郎此番為何前來?”韓愈說:“神策軍衆位将領中像牛元翼這樣的将才為數不少,但朝廷顧全大局,不能對他棄置不管,王尚書為什麼 圍之不置?”庭湊曰:“即當出之。
”因與愈宴禮而歸之。
未幾,元翼将十騎突圍出深州。
以傅良弼為沂州刺史,李寰為忻州刺史。
樂壽兵馬使傅良弼、博野鎮遏使李寰,所戍在幽、鎮之間。
朱克融、王庭湊互加誘脅,二人不從,各以其衆堅壁,賊竟不能取,故賞之。
崔植罷。
以元稹同平章事。
以裴度為司空、東都留守。
元稹怨裴度,欲解其兵柄,故勸上雪王庭湊而罷兵,以度為司空、平章事、東都留守。
谏官争上言:“時未偃兵,度有将相全才,不宜置之散地。
”上乃命度入朝。
以李聽為河東節度使。
初,聽為羽林将軍,有良馬。
上為太子,遣左右諷求之。
聽以職總親軍不敢獻。
及河東缺帥,上曰:“李聽不與朕馬,是必可任。
”遂用之。
昭義節度使劉悟執監軍劉承偕。
承偕恃恩陵轹悟,數衆辱之,陰與磁州刺史張汶謀,縛悟送阙下。
悟知之,諷其軍士殺汶,圍承偕,欲殺之。
幕僚賈直言責悟曰:“公欲為李司空耶?安知軍中無如公者?”悟遂謝直言,免承偕而囚之。
上诏悟送承偕,悟不奉诏。
會裴度入朝,上問度宜如何處置,度對曰:“承偕驕縱不法,臣盡知之。
陛下必欲收天下心,止應下半紙诏書,具陳其罪,令悟集将士斬之。
則藩鎮之臣孰不思為陛下 對他實行圍困,不肯放手?”王庭湊說:“馬上就讓他出城。
”于是設宴款待韓愈,按照禮數送他返回京城。
不久,牛元翼率領十名騎兵突圍,沖出深州。
任命傅良弼為沂州刺史,李寰為忻州刺史。
樂壽兵馬使傅良弼、博野鎮遏使李寰,所戍守的地區位于幽州、鎮州之間。
朱克融、王庭湊交相加以威脅利誘,二人不肯屈從,各自率領部下加固壁壘堅守,叛賊始終不能攻破他們的防區,所以朝廷予以獎賞。
崔植罷相。
任命元稹為同平章事。
任命裴度為司空、東都留守。
元稹怨恨裴度,想解除他的兵權,所以勸穆宗為王庭湊平反,停止對幽州、鎮州用兵,任命裴度為司空、平章事、東都留守。
谏官争相上言說:“此時尚未息兵,裴度有将相全才,不應安置在閑散的職位上。
”于是穆宗命裴度入朝。
任命李聽為河東節度使。
當初,李聽任羽林将軍,有一匹好馬。
穆宗當時是東宮太子,派手下的人向李聽暗示,索求這匹馬。
李聽考慮到自己的職務是統領禁衛軍,不敢進獻。
等到河東缺節度使,穆宗說:“李聽不肯送我好馬,這種人肯定可以任用。
”于是就任用了他。
昭義節度使劉悟抓捕監軍劉承偕。
劉承偕仗恃皇帝的恩寵欺淩劉悟,多次當衆侮辱他,還暗中與磁州刺史張汶密謀,将劉悟綁上送到京城。
劉悟知道他的奸詐,暗示軍士殺死張汶,并圍住劉承偕,想将他也殺掉。
幕僚賈直言責備劉悟說:“您想效法李師道嗎?怎麼知道軍中沒人想效法你呢?”于是劉悟向賈直言道歉,不殺劉承偕,把他囚禁起來。
穆宗下诏命劉悟将劉承偕送往京城,劉悟拒不執行。
正巧裴度入朝,穆宗問裴度這件事應如何處置。
裴度回答說:“劉承偕驕橫放縱,無法無天,他的情況我都清楚。
陛下如果決心收攬天下人心,隻應該下達半張紙的诏書,逐一陳述劉承偕的罪行,命令劉悟召集将士将他斬首。
那麼藩鎮各節度使誰不想着為陛下 效死,非獨悟也。
”上曰:“朕不惜承偕,然太後以為養子,卿更思其次。
”度奏請流承偕于遠州,上從之,悟乃釋承偕。
三月,诏内外諸軍将士有功者奏與除官。
初,上在東宮,聞天下厭苦憲宗用兵,故即位務優假将卒,以求姑息。
诏:“神策六軍及南牙常參武官,悉加獎擢。
諸道大将久次及有功者,悉奏聞除官。
”于是商賈、胥吏争賂藩鎮,牒補列将而薦之,即升朝籍,士大夫皆扼腕歎息。
武甯副使王智興作亂,诏以為節度使。
诏遣智興以精兵三千讨幽、鎮,崔群忌之,奏請以為他官,未報。
會有诏罷兵,智興引兵先入其境。
群懼,遣使迎勞,且使釋甲而入。
智興不從,引兵入府逐群,遣兵送至埇橋,遂掠鹽鐵院錢帛,及諸道進奉而返。
朝廷以新罷兵,力未能讨,以智興為節度使。
诏留裴度輔政。
言事者皆謂裴度不宜出外,上亦自重之,制留度輔政。
王播罷。
夏四月朔,日食。
诏免江州逃戶欠錢。
戶部侍郎、判度支張平叔言:“官自粜鹽,可獲倍利。
”又請:“令所由将鹽就村粜易。
”又乞:“令宰相領鹽鐵使,以粜鹽 盡心效命,就不僅僅是一個劉悟了。
”穆宗說:“我并非舍不得劉承偕,然而皇太後把他認為養子,你再想個别的辦法吧。
”于是裴度上奏請将劉承偕流放到偏遠州縣,穆宗依言而行,劉悟這才釋放劉承偕。
三月,穆宗下诏命朝廷及各地軍隊将有功将士奏報朝廷授給官職。
當初,穆宗在東宮當太子時,聽說天下人對憲宗的連年用兵深感厭倦愁苦,所以即位後專門優待寬容将士,以求姑息遷就。
并且下诏說:“神策六軍以及南牙常參武官,都要加以獎賞提拔。
各道大将久在其職以及立有戰功的,都要奏報朝廷授以官職。
”于是商賈、官府小吏争相向節度使行賄,先将自己的名字補寫在列将的花名冊上,再被推薦到朝廷,這樣就可官列朝籍,士大夫對此都扼腕歎息。
武甯節度副使王智興發動變亂,穆宗下诏任命他為節度使。
穆宗下诏派王智興率三千精兵讨伐幽州、鎮州,節度使崔群忌恨王智興,奏請授給王智興其他官職,朝廷沒有答複。
正巧穆宗下诏罷兵,王智興領兵率先進入武甯境。
崔群十分恐懼,就派使者迎接慰勞,并讓他們解除武裝後進城。
王智興不肯從命,領兵沖進節度使府署驅逐崔群,派兵将崔群一行押送到埇橋,随後,王智興命手下劫掠鹽鐵院的錢财、絲帛,以及各道進奉的物品後才返回。
朝廷考慮到剛剛罷兵,沒有能力進行讨伐,就任命王智興為節度使。
穆宗下诏命裴度留在朝廷輔佐朝政。
議論朝政的臣僚都認為裴度不應到外地任職,穆宗本人也很器重裴度,就下制書命裴度留在朝廷輔政。
王播罷相。
夏四月初一,發生日食。
穆宗下诏免除江州逃戶拖欠的賦稅。
戶部侍郎、判度支張平叔上奏說:“官府自己賣鹽,可以獲取成倍的利益。
”又向朝廷建議:“讓各地主管鹽業的官吏把鹽送到村子裡出賣交易。
”還請求:“命宰相兼領鹽鐵使,以賣鹽 多少為刺史、縣令殿最。
檢責所在實戶,據口給一年鹽,使其四季輸價。
富商大賈有邀截喧訴者,所在杖殺。
”诏百官議。
兵部侍郎韓愈曰:“城郭之外少有見錢,籴鹽多用雜物貿易。
鹽商則無物不取,或賒貸徐還,用此取濟,兩得利便。
今令人吏坐鋪自粜,非得見錢,必不敢受。
如此,貧者無從得鹽,自然坐失常課,如何更有倍利!若令人吏将鹽家至戶到而粜之,必索百姓供應,騷擾極多。
又刺史、縣令職在分憂,豈可惟以鹽利多少為之升黜,不複考其理行!又貧家食鹽至少,或有旬月淡食。
若據口給鹽,依時征價,官吏畏罪,必用威刑。
臣恐因此所在不安,此尤不可之大者也。
” 中書舍人韋處厚曰:“宰相處論道之地,雜以鹾務,實非所宜。
窦參、皇甫镈皆以錢谷為相,卒蹈禍敗。
又欲以重法禁人喧訴,夫強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
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事遂寝。
平叔又奏征遠年逋欠,江州刺史李渤上言:“度支征當州貞元二年逃欠戶錢四千餘缗,當州今歲旱災,田損什九,陛下奈何于大旱中征三十六年前逋負?”诏悉免之。
六月,裴度罷為右仆射,元稹罷為同州刺史。
王庭湊之圍牛元翼也,和王傅于方言于元稹:“請遣客 多少作為考核刺史、縣令政績優劣的标準。
核查各地實際戶口,根據戶口實數供給一年所需的食鹽,讓民戶按四季向官府交納鹽錢。
那些富商大賈如果有人出面阻攔官府專賣食鹽,或者喧鬧不滿、向上告狀的,當地官府可用杖刑将其處死。
”穆宗下诏文武百官議論此事。
兵部侍郎韓愈說:“城郭以外的地區難得有現錢,百姓買鹽大多用各種實物進行交換。
鹽商為了賣鹽什麼東西都要,有的采取先賒借慢慢再還的方式,采用這樣的交易形式,買賣雙方都十分便利。
如今讓官吏坐在鹽鋪裡賣鹽,拿不到現錢,一定不敢收受實物。
如此下去,窮苦的百姓無處買鹽,朝廷自然白白失去鹽業買賣的正常稅收,又怎會有成倍的利益!如果讓官吏帶着鹽到各家各戶去出賣,這些官吏必然勒索百姓的财物來供養自己,對百姓的騷擾是很多的。
再說刺史、縣令的職責在于為皇上分憂,怎麼可以僅以賣鹽多少來決定官職的升降,而不再去考核他們的治績呢!加上窮苦的百姓吃鹽極少,有的十天半月淡食。
如果根據人口供給食鹽,按時征收鹽錢,官吏害怕受到責罰,必然動用嚴刑威吓百姓。
我擔心由此會造成各地人心不安,這是決不可實行食鹽專賣的關鍵一條。
” 中書舍人韋處厚說:“宰相處在議論治國大道的地位上,再兼管鹽務,實在不合适。
窦參、皇甫镈都由掌管錢谷的官吏晉升為宰相,最終走上禍敗之途。
再說,想用嚴峻的刑法禁止人們喧鬧上訴,這是強人所難,這種做法一定站不住腳。
在人們必定要犯法的事情上加以禁止,這樣的法律也必然是行不通的。
”官賣食鹽的事就此擱置下來。
張平叔又奏請朝廷征收百姓多年拖欠的賦稅,江州刺史李渤上言說:“度支征收本州貞元二年逃戶欠錢四千多缗,本州今年遇到旱災,田地毀壞十分之九,陛下怎麼能在大旱之年還要征收三十六年前拖欠的賦稅呢?”穆宗全部予以免除。
六月,裴度被罷免為右仆射,元稹被罷免為同州刺史。
王庭湊圍攻牛元翼時,和王傅于方對元稹說:“請派說客 間說賊黨,使出元翼。
仍賂兵、吏部令史,僞出告身二十通,令以便宜給賜。
”稹皆然之。
有李賞者,知其謀,乃告裴度,雲方為稹結客刺度。
度隐而不發,賞詣神策告之,诏仆射韓臯等鞫按,事皆無驗。
六月,度及稹皆罷相。
谏官言:“度無罪,不當免相。
稹為邪謀,責之太輕。
”上不得已,削稹長春宮使。
以李逢吉同平章事。
秋七月,宣武押牙李作亂,讨平之。
初,張弘靖鎮宣武,屢賞以悅軍士。
李願性奢侈,薄賞勞而峻威刑。
其妻弟窦瑗典宿直兵,瑗驕貪,軍中惡之。
牙将李臣則等作亂,斬瑗,願奔鄚州。
衆推為留後,監軍以聞。
诏三省官與宰相議,皆以為宜如河北故事,授節。
李逢吉曰:“河北之事,蓋非獲已。
今若并汴州棄之,則江、淮以南亦非國家有矣。
”杜元穎、張平叔争之曰:“奈何惜數尺之節,不愛一方之死乎!”議未決。
會宋、亳、颍州各奏請命帥,上大喜。
逢吉請:“征入朝,而以韓弘弟充鎮宣武。
充素寬厚得衆心。
脫旅拒,則命徐、許兩軍攻其左右,而滑軍蹙其北,充必得入矣。
”上皆從之。
不奉诏,忠武李光顔、兖海曹華皆以兵讨,屢敗其兵。
韓充入汴境,又敗其兵于郭橋。
暗中遊說叛賊,讓他們放出牛元翼。
同時賄賂兵部、吏部令史,讓他們僞造二十張文官、武官的委任書,讓說客在适當場合賜給叛賊。
”元稹都肯定了這些建議。
有個叫李賞的人,得知這一密謀,就告訴裴度,說于方為元稹結交刺客,要刺殺裴度。
裴度将此事壓下沒有聲張,李賞就到神策軍去告發此事,穆宗下诏命仆射韓臯等人審訊查辦此案,結果都沒有找到任何證據。
六月,裴度及元稹都被免去相職。
谏官進言說:“裴度無罪,不應該受到罷相的處分。
元稹搞奸謀,對他的責罰太輕。
”穆宗不得已,削去元稹長春宮使的職務。
任命李逢吉為同平章事。
秋七月,宣武押牙李發動叛亂,被讨伐平定下去。
當初,張弘靖為宣武節度使,屢次實行犒賞以取悅将士。
繼任李願性情奢侈,很少賞賜犒勞将士,卻以嚴刑峻法嚴加管束。
李願的内弟窦瑗掌管護衛親兵,窦瑗驕橫貪婪,軍中将士憎惡他。
牙将李臣則等人發動變亂,殺死窦瑗,李願逃奔鄚州。
大家推舉李擔任留後,監軍将此事奏報朝廷。
穆宗下诏命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官員和宰相議決此事,大家都認為應該按照以往處理河北藩鎮的作法,任命李為節度使。
李逢吉說:“對河北藩鎮的處理,是出于不得已。
如今如果連汴州也放棄了,那麼長江、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也就不歸朝廷所有了。
”杜元穎、張平叔争辯說:“為什麼要吝惜幾尺長的節度使符節,不顧惜一方百姓的生死!”議論沒有結果。
正巧宣武治下的宋、亳、颍三州各自奏請朝廷任命節度使,穆宗十分高興。
李逢吉提議:“請征召李入朝,而讓韓弘的弟弟韓充出任宣武節度使。
韓充素來寬容仁厚,深受将士愛戴。
如果李舉兵抗拒朝廷旨意,就命徐州、許州兩軍從左右兩面夾擊,而讓滑州軍隊進入他的北境,韓充肯定能進入宣武。
”穆宗都依言而行。
李不肯奉旨進京,忠武節度使李光顔、兖海節度使曹華都先後出兵讨伐李,屢次打敗李的軍隊。
韓充進入汴州境内,又在郭橋打敗李軍。
初,以兵馬使李質為腹心,及不奉诏,質屢谏不聽。
會疽發卧家,質擒殺之。
以充未至,權知軍務。
時牙兵三千人,日給酒食,力不能支。
質曰:“若韓公始至而罷之,則人情大去矣,不可留此弊以遺吾帥。
”即令罷給而後迎充。
充既視事,人心粗定,乃密籍軍中為惡者千餘人,一朝悉逐之,曰:“敢少留境内者斬。
”于是軍政大治,以李質為金吾将軍。
冬十一月,太後幸華清宮。
上畋于骊山。
十二月,立景王湛為太子。
上與宦者擊球于禁中,有宦者墜馬,上驚,得疾,不能履地。
宰相屢乞入見,不報。
裴度三上疏請立太子,且請入見言之,诏立景王湛為皇太子,上疾浸瘳。
初行《宣明曆》。
癸卯(823) 三年 春三月,以牛僧孺同平章事。
戶部侍郎牛僧孺素為上所厚。
初,韓弘以财結中外。
弘薨,孫幼,主藏奴與吏訟于禦史府。
上憐之,取其簿自閱視,凡中外主權,多納弘貨,獨僧孺不納,上大喜,遂以僧孺為相。
時僧孺與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八年不遷,以為李逢吉排己,而引僧孺,由是怨愈深。
夏四月,以鄭權為嶺南節度使。
起初,李把兵馬使李質當做心腹,及至李違抗朝廷旨意,李質屢次勸谏,李不肯聽從。
恰巧李生了毒瘡,卧病在家,李質趁機将他抓住殺死。
由于韓充尚未到任,李質暫時掌管軍中事務。
當時有三千牙兵,每日要供給酒食,官府的财力難以支撐。
李質說:“如果韓公剛上任就廢除這一弊端,就會大失人心,所以不能把這一弊端留給我們的主帥。
”就下令罷除對牙兵的供給,然後才去迎接韓充。
韓充上任之後,軍心大體安定下來,就秘密将一千多名為非作歹的将士登記造冊,然後一次将他們全部驅逐出境,并下令說:“膽敢在境内稍事逗留者,斬首是問!”于是軍政治理大見成效,朝廷任命李質為金吾将軍。
冬十一月,皇太後到華清宮遊玩。
穆宗到骊山打獵。
十二月,景王李湛被立為太子。
穆宗與宦官在宮中擊球,有個宦官不慎從馬上墜落,穆宗受到驚吓,得了疾病,不能下地行走。
宰相屢次請求進宮去見穆宗,一直沒有答複。
裴度三次上疏請求冊立太子,并且請求進宮去見穆宗談論此事,穆宗下诏立景王李湛為皇太子,穆宗的病情漸漸好轉。
開始使用《宣明曆》。
癸卯(823) 唐穆宗長慶三年 春三月,任命牛僧孺為同平章事。
戶部侍郎牛僧孺一向受到穆宗的器重。
當初,韓弘用财貨結交朝廷内外權貴。
韓弘去世後,他的孫子年幼,主管庫藏财物的家奴和官吏到禦史府告發韓弘行賄之事。
穆宗憐憫韓弘的後人,調來韓弘家的賬簿親自查看,發現凡是朝廷内外掌權的官員,大多收受韓弘的賄賂,隻有牛僧孺拒絕接受,穆宗十分高興,就讓牛僧孺出任宰相。
當時,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有當宰相的希望,可李德裕卻被外放為浙西觀察使,此後八年職位沒有升遷。
他以為是李逢吉排斥自己,而引薦牛僧孺,由此積怨越來越深。
夏四月,任命鄭權為嶺南節度使。
翼城人鄭注巧谲傾谄,善揣人意,以醫遊四方。
李愬餌其藥頗驗,署為牙推。
浸預軍政,妄作威福,軍府患之。
監軍王守澄請去之,愬曰:“注,奇才也,将軍試與之語,苟無可取,去之未晚。
”乃使注見守澄。
守澄不得已,見之。
坐語未久,大喜促膝,恨相見之晚。
守澄入知樞密,挈注以西,薦于上,上亦厚遇之。
自上有疾,守澄專制國事,勢傾中外。
注日夜出入其家,與之謀議,人莫能窺其迹。
始則微賤巧宦之士或因以進,數年之後,達官車馬滿其門矣。
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祿薄不能贍,因注通于守澄,以求節鎮,遂得嶺南。
五月,以柳公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公綽過鄧縣,有二吏一犯贓,一舞文。
衆謂公綽必殺犯贓者。
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
奸吏亂法,法亡。
”竟誅舞文者。
六月,以韓愈為京兆尹。
愈為京兆尹,六軍不敢犯法。
私相謂曰:“是尚欲燒佛骨,何可犯也!” 秋八月,幸興慶宮。
幸興慶宮,至通化門樓,投絹二百匹施山僧。
上之濫賜皆此類,不可悉記。
以裴度為司空、山南西道節度使。
李逢吉惡度,出之山南,不兼平章事。
九月,複以韓愈為吏部侍郎,李紳為戶部侍郎。
李逢吉結王守澄,勢傾朝野。
惟翰林學士李紳嘗排抑 翼城人鄭注機巧狡詐,專好阿谀奉承,善于揣摩人心,以行醫四處遊蕩。
李愬服用他的藥很靈驗,就安置他擔任牙推。
鄭注由此得以漸漸幹預軍政,濫施淫威,軍府中的官吏都深以為患。
監軍王守澄請求把鄭注趕走,李愬說:“鄭注是個奇才,将軍可以試着與他交談一次,如果一無可取,再趕他走也不晚。
”于是讓鄭注來見王守澄。
王守澄不得已,隻好與他相見。
坐下來交談不久,王守澄十分喜悅,與之促膝交談,竟有相見恨晚之感。
王守澄入朝擔任知樞密,帶着鄭注一同西行,并把他推薦給穆宗,穆宗也加以優待。
自從穆宗患病,王守澄專制國事,勢傾朝野。
鄭注日夜出入王守澄家,與他密謀計議,外人無法了解他們的活動。
開始時隻是一些地位低賤又善于鑽營的官吏憑借鄭注得到升遷,幾年之後,鄭注家門前已經滿眼都是達官顯貴的車馬了。
工部尚書鄭權家裡蓄養了許多妻妾,由于俸祿菲薄難以供養,便通過鄭注打通王守澄的關節,謀求節度使的官職,于是得以鎮守嶺南。
五月,任命柳公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柳公綽路經鄧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