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卿等且共談為理之要,殊不知倦也。
” 秋七月,立遂王恒為皇太子。
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卒。
魏博牙内兵馬使田興有勇力,頗讀書,性恭遜。
季安淫虐,興數規谏,季安以為收衆心,欲殺不果。
季安病,軍政 同時科考登第,私情又在哪裡?況且陛下不嫌臣愚昧,讓臣充數擔任宰相,宰相的職責在于酌量才能,授給職任。
如果有人果真有才能,即使該人是自己的兄弟子侄一輩人,尚且要加以任用,何況同年呢!為避嫌而舍棄人才,這是利己的做法,不是舍身為公的态度。
”憲宗說:“講得好。
”于是催促元義方去就任。
夏四月,憲宗任命崔群為中書舍人。
憲宗嘉許翰林學士崔群的正直,命令翰林學士從今以後奏事必須在取得崔群的聯名簽署後才能将奏疏進呈。
崔群說:“翰林學士的行為,都會成為慣例。
如果一定這樣辦,萬一後來有阿谀谄媚的人擔當翰林學士的長官,那麼官位在下的直言就無從進獻了。
”于是沒有接受诏命。
五月,憲宗下诏蠲免淮南、浙江的賦稅。
憲宗對宰相說:“你們這些人屢次提到淮南、浙江地區去年發生水旱災害,近來有一位禦史從那裡回來,說沒有達到造成災害的程度,這事究竟怎麼樣?”李绛回答說:“臣考察淮南、浙江各道奏報的文狀,都說發生水旱災害,百姓流散,請求設法安撫,那意思似乎擔心朝廷加罪于他們,難道願意沒有災情就胡說遭災?這大約是禦史想幹奸邪逢迎的勾當,以讨陛下的歡心。
臣希望得知發言人的姓名,加以按察,依法制裁。
”憲宗說:“你說得對。
國家以百姓為本,聽說發生災情,應趕快救濟他們,怎能再懷疑災情的存在!”于是命令趕快蠲免那裡的賦稅。
憲宗曾與宰相在延英殿談論治國之道,當時天色向晚,暑氣甚重,汗水濕透了憲宗的衣服,宰相請求退下,憲宗挽留他們說:“朕進入宮廷後,隻能與宮女和宦官接觸相處,所以朕喜歡與你們暫且一起談論治國的要領,一點也不覺得疲倦。
” 秋七月,憲宗将遂王李恒立為皇太子。
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
魏博牙内兵馬使田興勇武有力,頗讀過一些書,性情恭謹謙遜。
田季安放蕩而又暴虐,田興屢次規勸進谏,田季安認為這是收攬人心,想殺田興,沒有殺成。
田季安得了病,軍政 廢亂,夫人元氏立其子懷谏為副大使,知軍務,時年十一。
召興為都知兵馬使。
上與宰相議魏博事,李吉甫請興兵讨之,李绛曰:“魏博不必用兵,當自歸朝廷。
”上意以吉甫議為然,绛曰:“兩河藩鎮之跋扈者,恐諸将權重而謀己,故常分兵以隸之,不使專在一人。
諸将勢均力敵,莫能相制,雖欲為變,莫敢先發。
跋扈者恃此以為長策,然亦必常得嚴明主帥能制諸将之死命者以臨之,然後粗能自固。
今懷谏乳臭子,不能自聽斷,軍府大權必有所歸。
諸将不服,怨怒必起,然則向者分兵之策,反為今日禍亂之階矣。
田氏不為屠肆則悉為俘囚,何足煩天兵哉!然彼自列将起代主帥,鄰道之所深惡,不倚朝廷之援則無以自存,故臣以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歸也。
但願陛下按兵養威,嚴敕諸道選練士馬,以須後敕,不過數月,必有自效于軍中者矣。
至時惟在朝廷應之敏速,中其機會,不愛爵祿,以賞其人。
使兩河藩鎮聞之,恐其麾下效之以取朝廷之賞,必皆恐懼,争為恭順矣。
此所謂不戰而屈人兵者也。
”上曰:“善。
” 冬十月,魏博兵馬使田興請吏奉貢,诏以興為節度使。
田懷谏幼弱,軍政皆決于家僮蔣士則,數以愛憎移易諸将,衆皆憤怒。
朝命久未至,軍中不安。
田興晨入府,士卒 廢弛混亂,夫人元氏将自己的兒子田懷谏立為副大使,掌管軍務,當時隻有十一歲。
并将田興召回來擔任都知兵馬使。
憲宗與宰相計議有關魏博的事宜,李吉甫請求起兵讨伐田懷谏,李绛說:“不必對魏博采取軍事行動,田懷谏自然就會歸順朝廷。
”憲宗認為李吉甫的意見正确,李绛說:“河南、河北驕橫強暴的藩鎮,擔心部下諸将領職權過重,會想辦法對付自己,所以通常将兵力分開,再歸諸将領管轄,不讓兵力專門由一人掌握。
諸将領勢均力敵,不能互相節制,即使想發動變亂,也不敢率先發難。
驕橫跋扈的藩鎮仗着這種做法作為長遠的計策,但也必須經常有個能控制諸将領竭盡死力效命的嚴明的主帥加以駕馭,才能大緻鞏固自己的地位。
現在田懷谏是個乳臭小兒,不能自己聽政斷事,軍府大權必然有一個歸向。
諸将領心中不服,必然産生怨恨,這就使以往分散兵力的策略,反而成為現今滋生禍亂的條件。
即使田氏不被舉家屠殺,陳屍示衆,也都會成為被俘的囚徒,還用煩勞朝廷的兵馬嗎!然而田懷谏由衆将領的一員來接替主帥的職務,正是鄰道深為憎惡的局面,田懷谏不倚靠朝廷的援助就無法使自己存在下去,所以臣認為不必采取軍事行動,可以坐待魏博主動歸附。
但願陛下按兵不動,蓄養聲威,嚴令各道選拔并操練兵馬,以待日後的敕令,不超過幾個月的時間,軍中一定會出現自動效命的人。
到時候,隻在于朝廷敏捷迅速地做出反應,看準時機,不愛惜官爵俸祿,用來獎賞效命之人。
假如河南、河北的藩鎮得知這一消息,唯恐自己的部下效法魏博,以獲取朝廷的獎賞,肯定都會害怕起來,争着向朝廷表示恭敬順從。
這就是所謂不用作戰就使敵兵屈服的道理。
”憲宗說:“講得好。
” 冬十月,魏博兵馬使田興請朝廷任命官吏,向朝廷納貢,憲宗下诏任命田興為節度使。
田懷谏幼稚弱小,軍政都由家仆蔣士則決斷,蔣士則屢次憑個人的愛憎調動諸将領,大家都為之憤怒。
朝廷的任命許久沒有送到,軍中将士感到惶恐不安。
田興早晨走進軍府,士兵 大噪,環拜,請為留後。
興驚仆,久之起謂衆曰:“汝肯聽吾言乎?”皆曰:“惟命。
”興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請官吏,然後可。
”皆曰:“諾。
”興乃殺蔣士則等十餘人,遷懷谏于外。
監軍以聞,上亟召绛曰:“卿揣魏博若符契。
”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绛曰:“今田興奉其土地兵衆,坐待诏命。
不乘此際推心撫納,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來,然後與之,則是恩出于下,而其感戴之心非今日比矣。
”吉甫素與樞密使梁守謙相結,守謙亦為之言,上竟遣中使張忠順如魏。
绛複上言:“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舉,時機可惜,奈何棄之!計忠順之行,甫應過陝,乞明旦即降白麻,除興節度使,猶可及也。
”上欲且除留後,绛曰:“田興恭順如此,自非恩出不次,無以深慰其心。
”上從之。
忠順未還,制命已至,興感恩流涕,士衆鼓舞。
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宣慰魏博。
李绛言:“魏博五十餘年不沾皇化,一旦來歸,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
請發内庫錢百五十萬缗以賜之。
”宦官以為太多,上以語绛,绛曰:“田興不貪專地之利,不顧四鄰之患,歸命聖朝,陛下奈何愛小費而遺大計,不以收一道人心?錢用盡更來,機事一失,不可複追。
借使國家發十五萬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費豈止如此而已乎!”上悅,曰:“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 大聲喊叫,圍着田興行禮,請田興擔任留後。
田興驚惶得仆倒在地,許久才起身對大家說:“你們願意聽我的話嗎?”大家都說:“聽您的命令。
”田興說:“不許冒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報版圖戶籍,請求任命官吏,做到這些才行。
”大家都說:“好。
”田興于是殺死蔣士則等十餘人,讓田懷谏搬出軍府。
監軍上報憲宗,憲宗連忙召見李绛說:“你對魏博勢态的揣測與事實吻合。
”李吉甫請求派中使前去安撫,以觀察事态的變化,李绛說:“現在田興獻出魏博的土地和軍隊,正在等待诏命。
如果不趁此時機誠心撫慰接納,一定要等敕使到魏博拿回将士的奏表,然後再任命田興為節度使,這是恩惠來自下邊,而田興對朝廷的感激和愛戴之心就不能與現在相比了。
”李吉甫一向與樞密使梁守謙互相勾結,梁守謙也為李吉甫說話,憲宗最終還是派中使張忠順前往魏博。
李绛再次進言說:“朝廷施加恩典與聲威的成敗在此一舉,當前這一時機值得珍惜,怎能放棄!考慮張忠順的行程,應剛過陝州,請陛下明天早晨立即下達白麻紙诏書,任命田興為節度使,還來得及。
”憲宗想暫且任命田興為留後,李绛說:“田興這樣恭敬順從,不破格施加恩典,自然無法深慰其心。
”憲宗依言而行。
張忠順還沒回朝,制命已到達魏博,田興感恩流淚,士兵歡欣雀躍。
十一月,憲宗派知制诰裴度安撫魏博。
李绛進言說:“魏博五十餘年沒有沾潤朝廷的教化,現在忽然前來歸順,如果沒有超過他們所希望的重賞,就無法安慰士兵的心意,使四鄰各道受到勉勵,感到羨慕。
請調撥内庫錢一百五十萬缗賜給魏博。
”宦官認為太多,憲宗把這件事告知李绛,李绛說:“田興不貪圖獨霸一方的好處,不顧隐伏在四鄰各道的禍患,歸順本朝,陛下怎能吝惜微小的費用,反而丢掉國家大計,不拿這點錢去收攬一道的民心呢!錢用完了還會再有,一旦失去這一時機,就不能重新挽回。
假如國家調集十五萬兵力去攻占魏博六州,經過整整一年才攻克其地,這費用哪裡隻這點錢就夠!”憲宗高興地說:“朕之所以穿粗劣的衣服,吃薄味的食品,積蓄 貨财,正為欲平定四方。
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宣慰魏博,頒賞軍士,六州百姓給複一年。
軍士受賜,歡聲如雷。
成德、兖郓使者數輩見之,相顧失色,歎曰:“倔強者果何益乎!” 度為興陳君臣上下之義,興聽之終久不倦。
請度遍行所部,宣布朝命。
又奏所部缺官,請有司注拟,奉法令,輸稅賦,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
郓、蔡、恒遣遊客間說百方,興終不聽。
李師道使人謂韓弘曰:“我世與田氏約相保援,今興非其族,又首變兩河事,亦公之所惡也,我與成德合軍讨之。
”弘曰:“我不知利害,知奉诏行事耳。
若兵北渡河,我則以兵東取曹州。
”師道懼,不敢動。
置振武、天德營田。
李绛奏:“振武、天德左右良田可萬頃,請擇能吏開置營田,可以省費足食。
”上從之,命度支使盧坦經度。
四年之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千餘萬斛,歲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缗。
吐蕃寇泾州。
吐蕃數入寇,上患之。
李绛言:“京西、京北始置神策鎮兵,欲以備禦吐蕃,使與節度使掎角相應。
今則鮮衣美食,坐耗縣官,每有寇至,節度使邀與俱進,則雲申取中尉處分,比其得報,虜去遠矣。
縱有果銳之将,聞命奔赴,節度使無刑戮以相制,相視如平交,左右前卻,莫肯用命。
請據 物資錢财,正是為了平定四方。
否則,錢财白白儲存在府庫裡有什麼用!”十一月,憲宗派知制裴诰度前去安撫魏博,向将士頒發獎賞,宣布魏博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賦稅徭役。
将士得到賞賜,歡聲如雷。
成德、兖郓的幾個使者看見這一場景,相顧失色,歎息說:“對朝廷強硬不屈的藩鎮到底有什麼好處!” 裴度向田興講述君臣上下的道理,田興聽了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倦意。
田興請裴度走遍自己管轄的州縣,去宣布朝廷的命令。
田興還奏報部下缺少的官員,請求有關部門登錄姓名,拟定官職,行使朝廷的法紀命令,向朝廷交納賦稅,過度奢華的宮室一概回避不住。
郓州、蔡州、恒州派說客想方設法進行離間遊說,田興始終不肯聽信。
李師道讓人對韓弘說:“我與田氏世代約定互相保全,彼此援助,如今田興不是田氏家族的成員,又第一個改變河南、河北的先例,這也是您所憎惡的,我想與成德合兵讨伐田興。
”韓弘說:“我不懂你說的這些利弊得失,隻知道遵照诏書辦事。
如果你的軍隊北渡黃河,我就領兵東進,攻占曹州。
”李師道害怕了,沒敢用兵。
朝廷在振武、天德設置屯田。
李绛奏稱:“振武、天德周圍的良田可達一萬頃,請選擇強幹的官吏開設屯田,可以節省開支,使糧食充足。
”憲宗依言而行,命度支使盧坦去經營規劃。
在四年時間裡,開辟田地四千八百頃,收獲谷物四千餘萬斛,每年節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缗。
吐蕃侵犯泾州。
吐蕃屢次侵犯内地,憲宗甚為擔憂。
李绛進言說:“京西、京北開始設置神策軍赴鎮駐守的兵馬,為的是防禦吐蕃,使神策軍與節度使的兵馬互相呼應。
如今神策軍鮮衣美食,白白消耗官府的物資供給,每當吐蕃到來,節度使邀請神策軍與自己共同進軍,神策軍卻說需要上報,聽候神策軍中尉的處理,等得到答複時,吐蕃早已遠去。
縱然神策軍有果決勇猛的将領,接受命令就奔赴敵軍,但節度使無法行使刑殺的權力來加以控制,隻能視為平級交往,軍隊前進或退卻時,他們都不肯服從命令。
請根據 所在之地割隸本鎮,使号令齊一,則軍威大振,虜不敢入寇矣。
”上曰:“朕不知舊事如此,當亟行之。
”既而神策軍驕恣日久,不樂隸節度使,竟為宦者所沮而止。
癸巳(813) 八年 春正月,以田融為相州刺史。
融,興之兄也。
興幼孤,融長養而教之。
興嘗于軍中角射,一軍莫及,融退而抶之,曰:“爾不自晦,禍将及矣。
”故興能自全于猜暴之時。
權德輿罷。
李吉甫、李绛數争論于上前,德輿居中,無所可否,上鄙之,故罷。
賜田興名弘正。
貶于頔為恩王傅。
久留長安,郁郁不得志。
有梁正言者,自言與梁守謙同宗,使其子敏賂之,求出鎮。
尋覺其詐,索賂不得,誘其奴支解之。
事覺,素服詣阙請罪,左授恩王傅,絕朝谒,敏流雷州。
事連僧鑒虛。
鑒虛自貞元以來以财交權幸,受方鎮賂遺,厚自奉養,吏不敢诘。
至是,權幸争為之言,上欲釋之,中丞薛存誠不可。
上遣中使詣台宣旨,存誠對曰:“陛下必欲釋此僧,請先殺臣,不然臣不奉诏。
”上嘉而從之,杖殺鑒虛。
征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入知政事。
夏六月,大水。
上以為陰盛之象,出宮人二百車。
徙受降城于天德軍。
神策軍的所在地劃歸本鎮節度使管轄,使号令統一,這樣就會軍威大振,吐蕃也不敢入侵了。
”憲宗說:“朕不知道以往的制度竟是這個樣子,應當趕快實行你的建議。
”不久由于神策軍驕橫放縱日久,不願意歸節度使管轄,終究被宦官阻撓,沒有實行。
癸巳(813) 唐憲宗元和八年 春正月,憲宗任命田融為相州刺史。
田融,是田興的哥哥。
田興幼年喪父,田融年長,撫養教育田興。
有一次田興曾在軍中比賽射箭,全軍無人可比,田融回來用鞭子抽打田興,說:“你不收斂自己的鋒芒,禍事就要到來。
”所以田興能在田季安猜忌暴虐之時保全自己。
權德輿罷相。
李吉甫、李绛多次在憲宗面前争論,權德輿置身其間,不置可否,為憲宗輕視,所以罷相。
憲宗為田興賜名叫田弘正。
将于貶為恩王傅。
于頔長期留在長安,郁郁不得志。
有個叫梁正言的人,自己說與梁守謙是本家,于頔讓兒子于敏賄賂梁正言,謀求離京擔任節度使。
不久于敏察覺梁正言純屬欺詐,要不回賄賂,就誘使梁正言的奴仆将梁正言肢解。
案發後,于頔穿着白色喪服到宮門前請罪,被降職為恩王傅,不得入朝谒見,于敏流放雷州。
事情牽連到僧人鑒虛。
鑒虛自貞元年間以來,與有權受寵的奸佞之人交往,收受節度使的賄賂,使自己獲得優厚的供養,吏人不敢追問。
至此,有權受寵的奸佞之人争着為鑒虛講情,憲宗想釋放鑒虛,禦史中丞薛存誠認為不妥。
憲宗派中使到禦史台宣旨,薛存誠回答說:“如果陛下一定要釋放此僧,請先把臣殺了,否則臣不接受诏命。
”憲宗表示嘉許,依言而行,将鑒虛杖打而死。
憲宗征調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回朝執掌政事。
夏六月,發生嚴重的水災。
憲宗認為這是陰氣滿盈的物象,将二百車宮女打發出宮。
朝廷将受降城遷移到天德軍。
先是,振武河溢,毀受降城,節度使李光進奏請修城,兼理河防。
李吉甫請徙于天德故城,以避河患。
李绛、盧坦以為:“受降城,張仁願所築,當碛口,據虜要沖,美水草,守邊之利地。
欲避河患,退二三裡可也。
天德故城僻處确瘠,烽候不相應接,虜忽唐突,勢無由知,是無故而蹙國二百裡也。
”城使周懷義奏利害,與绛、坦同,上卒用吉甫策,以受降城騎士隸天德軍。
李绛言于上曰:“邊兵徒有其數而無其實。
将帥但緣私役,使聚其貨财,以結權幸而已,未嘗訓練以備不虞,此不可不于無事之時豫留聖意也。
”受降兵籍舊四百人,及天德交兵,才五十人,器械一弓而已,故绛言及之。
上驚曰:“邊兵乃如是其虛邪!卿曹當加按閱。
”會绛罷相而止。
秋九月,吐蕃作烏蘭橋。
初,吐蕃欲作烏蘭橋,先貯材于河側,朔方常潛遣人投之于河,終不能成。
虜知節度王佖貪,先厚賂之,然後并力成橋,仍築月城守之,自是朔方禦寇不暇。
冬十月,回鹘擊吐蕃。
振武軍亂,逐其節度使李進賢。
振武節度使李進賢不恤士卒,使牙将楊遵憲将五百騎趣東受降城以備回鹘,士卒還攻進賢,進賢奔靜邊軍。
诏以張煦為振武節度使,将夏州兵二千赴鎮,誅亂者二百餘人。
貶進賢為通州刺史,監軍駱朝寬坐縱亂者杖八十,配役定陵。
在此之前,振武一帶黃河泛濫,沖毀受降城,振武節度使李光進奏請修築受降城,同時治理黃河堤防。
李吉甫請求将受降城遷移到天德軍故城,以避免黃河的危害。
李绛、盧坦認為:“受降城,是張仁願修築的,地處大漠的出口,占據着控制異族的交通要沖,水草豐美,是守衛邊疆的好地方。
要避免黃河的危害,後退兩三裡就行了。
天德軍故城處于荒遠之地,地質瘠薄多石,烽火台示警告急時,不能互相呼應,異族忽然前來橫沖直撞,勢必無從得知,這是無故使國家減縮二百裡的土地。
”受降城使周懷義奏陳利弊得失,與李绛、盧坦意見相同,但憲宗最終還是采用李吉甫的計劃,将受降城的騎兵隸屬于天德軍。
李绛對憲宗說:“邊疆的軍隊空有數額,實際沒有那麼多兵員。
将帥隻知通過私自役使士兵,積聚物資錢财,用來結交有權得寵的奸佞之徒,從不進行訓練以防意外事件的發生,這種情形不能不在沒有事端時請陛下預先留意。
”受降城士兵名冊原有四百人,及至向天德軍移交兵員時,隻有五十人,軍用器具隻有一張弓而已,所以李绛提到此事。
憲宗驚訝地說:“邊境的兵力竟然如此空虛嗎!你們應當加以按察。
”适值李绛罷相,就沒有兌現。
秋九月,吐蕃架設烏蘭橋。
起初,吐蕃準備架設烏蘭橋,預先在黃河岸邊儲存木材,朔方軍經常暗中派人把木材扔進黃河,烏蘭橋始終沒有建成。
吐蕃知道節度使王佖貪财,先重加賄賂,然後全力架起烏蘭橋,還修築新月形的城牆加以守衛,從此朔方隻能忙于抵禦吐蕃。
冬十月,回鹘攻打吐蕃。
振武軍嘩變,驅逐本鎮節度使李進賢。
振武節度使李進賢不體恤士兵,派牙将楊遵憲帶領五百名騎兵奔赴東受降城去防備回鹘,士兵折回來攻打李進賢,李進賢逃奔靜邊軍。
憲宗下诏任命張煦為振武節度使,帶領夏州的兩千名士兵前往振武就任,張煦處死嘩變者二百餘人。
憲宗将李進賢貶為通州刺史,監軍駱朝寬因縱容嘩變者杖責八十,發配到定陵服役。
甲午(814) 九年 春正月,李绛罷為禮部尚書。
上嘗謂宰相曰:“卿輩當為朕惜官,勿用之私親故。
”李吉甫、權德輿皆謝不敢,李绛曰:“崔祐甫有言:&lsquo非親非故,不谙其才。
&rsquo谙者尚不與官,不谙者何敢複與?但問其才器與官相稱否耳。
若避親故之嫌,使聖朝虧多士之美,此乃偷安之臣,非至公之道也。
苟所用非其人,則朝廷自有典刑,誰敢逃之?”上以為然。
又嘗問绛:“人言外間朋黨太盛,何也?”李绛對曰:“自古人君所盛惡者,莫若朋黨,故小人谮君子者,必曰朋黨,蓋言之則可惡,尋之則無迹。
以此目之,則天下之賢人君子無能免者,此東漢之所以亡也,願陛下深察之。
夫君子固與君子合,豈可必使之與小人合,然後謂之非黨邪!”绛屢以疾辭位,至是遂罷。
以吐突承璀為神策中尉。
初,上欲相绛,先出吐突承璀為淮南監軍。
至是,召還承璀,複以為左神策中尉。
夏五月,複置宥州。
李吉甫奏:“開元中置宥州以領降戶,寶應以來,因循遂廢。
今請複之,以備回鹘、撫黨項。
”上從之。
先是,回鹘屢請昏,朝廷以費廣未許。
李绛言:“回鹘兇強,不可無備。
淮西窮蹙,事要經營。
萬一北邊有警,則非步騎數萬不足抗禦,而淮西遺醜複延歲月之命,為國家費,豈特降主之比哉!”上不聽。
甲午(814) 唐憲宗元和九年 春正月,李绛罷免為禮部尚書。
憲宗曾對宰相說:“你們應當替朕珍惜官位,不要用來偏袒親戚故舊。
”李吉甫、權德輿都說沒有那樣的膽量。
李绛說:“崔祐甫說過:&lsquo既不是親屬又不是故交,就無法了解他的才幹。
&rsquo對自己了解的人尚且不能授以官職,對不了解的人怎麼敢授以官職?隻需衡量一個人的才能器識與所授官職是否相稱而已。
假如回避親戚故舊的嫌疑,使本朝少了人才濟濟的局面,這就是苟且偷安的臣下,不符合大公無私的原則。
如果任用的人不合适,那麼朝廷自有刑罰,誰敢逃呢?”憲宗認為他說的對。
憲宗又曾問李绛說:“人們說外面朋黨太嚴重了,為什麼?”李绛回答說:“自古以來,人君特别憎惡的,莫過于朋黨,所以小人誣陷君子,一定稱之為朋黨,這是因為提到朋黨就使人厭惡,追查起來卻沒有痕迹。
以朋黨看待别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君子都不能逃脫這一指責,而這正是東漢滅亡的原因,希望陛下深入考察。
君子當然與君子相合,難道一定使君子與小人相合,然後才能說君子沒有朋黨嗎!”李绛屢次因病要求辭去宰相的職位,到這時終被罷免。
憲宗任命吐突承璀為神策中尉。
起初,憲宗想任命李绛為宰相,先将吐突承璀外放為淮南監軍。
到這時,憲宗召回吐突承璀,又任命他為左神策中尉。
夏五月,朝廷重新建置宥州。
李吉甫上奏說:“開元年間建置宥州以統領降戶,寶應年間以來,由于墨守舊法,宥州随即撤銷。
現在請重新建置宥州,以防禦回鹘、安撫黨項。
”憲宗依言而行。
此前,回鹘屢次請求通婚,朝廷因開支很大沒有答應。
李绛進言說:“回鹘兇猛強悍,不能不加防備。
淮西形勢窘困,需要籌措規劃。
萬一北部邊疆有警,那麼沒有數萬步兵、騎兵就難以抵禦,淮西的殘餘小醜又能苟延殘喘一些時間,成為國家開支的負擔,豈是僅僅下嫁公主的費用能相比的!”憲宗不聽勸告。
六月,以張弘靖同平章事。
秋七月,以岐陽公主适司議郎杜悰。
翰林學士獨孤郁,權德輿之婿也。
上曰:“德輿得婿郁,我反不及邪!”先是,尚主皆取勳戚之家,上始命宰相選公卿子弟可居清貫者。
諸家多不願,惟杜佑孫悰不辭,遂以悰尚岐陽公主。
公主,上長女,郭妃所生也,有賢行。
杜氏大族,尊行不翅數十人,公主卑委怡順,一同家人禮度,二十餘年,人未嘗以絲發間指為貴驕。
始至,則與悰謀曰:“上所賜奴婢卒不肯窮屈,奏請納之,悉自市寒賤可制指者。
”自是閨門落然,不聞人聲。
閏月,彰義節度使吳少陽卒。
少陽在蔡州,陰聚亡命,抄掠壽州茶山以實其軍。
既死,其子元濟匿喪,自領軍務。
初,少陽聞吳武陵名,請為賓友,武陵不答。
至是,以書喻元濟曰:“人情一也,足下反天子,部曲亦欲反足下,易地而處,則情可知矣。
”少陽判官蘇兆、楊元卿、大将侯惟清皆勸少陽入朝,元濟殺兆,囚惟清。
元卿先奏事在長安,具以淮西虛實及取元濟之策告吉甫,元濟殺其妻子,而以董重質為謀主。
李吉甫言于上曰:“淮西非如河北,四無黨援,而國家常宿數十萬兵以備之,勞費不支。
失今不取,後難圖矣。
”上将讨之,張弘靖請先為少陽辍朝、贈官,遣使吊贈,待其有不順之迹,然後加兵。
上從之,遣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吊祭。
不得入而還。
六月,憲宗任命張弘靖為同平章事。
秋七月,憲宗将岐陽公主嫁給司議郎杜悰。
翰林學士獨孤郁,是權德輿的女婿。
憲宗說:“權德輿能讓獨孤郁當女婿,我反而趕不上權德輿嗎!”此前,公主下嫁都找皇家内外親族及功臣子弟,憲宗開始命宰相挑選可以置身清流的公卿子弟。
不過各家多不願意,隻有杜佑的孫子杜悰沒有推辭,于是讓杜悰娶了岐陽公主。
岐陽公主,是憲宗的長女,為郭德妃所生,品行賢淑。
杜氏是大族,行輩高的不隻數十人,岐陽公主謙卑随和,一概采用家人的禮數,二十餘年間,人們從沒有因絲毫的隔閡而指責她恃貴驕慢。
才到杜家時,岐陽公主就與杜悰商量說:“皇上賜給的奴婢終究不肯聽使喚,可以奏請收回,一概由自己去買出身低微、可以指使的奴婢。
”從此閨閣門戶清靜,聽不見說話的聲音。
閏八月,彰義節度使吳少陽去世。
吳少陽在蔡州,暗中聚集逃亡的罪犯,搶劫壽州茶山以充實軍需。
吳少陽死後,其子吳元濟隐瞞死訊,由自己統領軍務。
起初,吳少陽聽說吳武陵很有名望,就邀請吳武陵當自己的賓友,吳武陵不做答複。
到這時,吳武陵寫信開導吳元濟說:“人情都一樣,您反叛皇上,部下也要反叛您,換到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情況很清楚。
”吳少陽的判官蘇兆、楊元卿、大将侯惟清都勸吳少陽進京朝見,吳元濟殺死蘇兆,囚禁侯惟清。
事前,楊元卿在長安奏事,将淮西的情況和捉拿吳元濟的計策一一告知李吉甫,吳元濟殺了楊元卿的妻子兒女,而讓董重質充當主謀人。
李吉甫向憲宗進言說:“淮西與河北不同,周圍沒有同夥的援助,而國家經常屯駐數十萬軍隊加以防備,耗費人力物力,難以支撐下去。
錯過現在攻取吳少陽的時機,以後就難以對付了。
”憲宗準備讨伐吳少陽,張弘靖請求先為吳少陽停止上朝、追贈官爵,派使者吊贈,等吳元濟做出對朝廷不恭的事來,然後以武力相加。
憲宗依言而行,派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前去吊唁祭奠。
李君何無法進入淮西,隻好回朝。
以烏重胤為汝州刺史。
李吉甫以為:“汝州扞蔽東都,而河陽宿兵本以制魏博。
今田弘正歸順,則河陽為内鎮,不應屯重兵以示猜阻。
”以烏重胤兼汝州刺史,使徙鎮之。
加弘正檢校右仆射,賜其軍錢二十萬缗。
弘正曰:“吾未若移河陽軍之為喜也。
” 冬十月,李吉甫卒。
十二月,以韋貫之同平章事。
乙未(815) 十年 春正月,吳元濟反,制削其官爵,發兵讨之。
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東畿,制削其官爵,發十六道兵讨之,又诏鄂嶽觀察使柳公綽以兵五千授安州刺史李聽,讨元濟。
公綽曰:“朝廷以吾書生,不知兵邪!”即奏請自行,許之。
至安州,署聽都知兵馬使,選卒六千屬之,戒曰:“行營之事,一決都将。
”聽感恩畏威,如出麾下。
公綽号令整肅,區處軍事,諸将皆服。
士卒在行營者,厚給其家;妻淫泆者,沉之于江。
士卒皆喜,故每戰皆捷。
公綽所乘馬踶殺圉人,公綽命殺馬以祭之。
三月,以柳宗元為柳州刺史,劉禹錫為連州刺史。
王叔文之黨十年不量移,執政有憐其才欲漸進之者,悉召至京師。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惡之,皆以為遠州刺史,宗元得柳州,禹錫得播州。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萬無母子俱往理。
”欲請于朝,以柳易播。
中丞 憲宗任命烏重胤為汝州刺史。
李吉甫認為:“汝州起護衛東都洛陽的作用,而在河陽屯駐軍隊本來是為了控制魏博。
現在田弘正歸順朝廷,那麼河陽成了内地的軍鎮,不應駐紮重兵以顯示對魏博的猜疑。
”憲宗任命烏重胤為汝州刺史,讓他改為鎮守汝州。
憲宗又加封田弘正為檢校右仆射,向魏博軍賜錢二十萬缗。
田弘正說:“這還不如遷移河陽駐軍使我高興呢。
” 冬十月,李吉甫去世。
十二月,任韋貫之為同平章事。
乙未(815) 唐憲宗元和十年 春正月,吳元濟反叛,憲宗頒布制書削去他的官爵,發兵讨伐。
吳元濟縱容軍隊侵擾劫掠,到了東都洛陽周圍地區,憲宗頒布制書削去吳元濟的官職爵位,征調十六道的軍隊前去讨伐他,又下诏命鄂嶽觀察使柳公綽将五千士兵撥給安州刺史李聽,讓李聽讨伐吳元濟。
柳公綽說:“朝廷認為我是書生,不懂用兵嗎?”就上奏請求親自前去,憲宗答應了他。
到達安州後,柳公綽署任李聽為都知兵馬使,挑選出六千名士兵交給李聽,告誡說:“有關行營的事務,都由都将決定。
”李聽感激柳公綽的恩德,畏懼柳公綽的威嚴,就像柳公綽的部下一樣。
柳公綽号令整肅,處理軍旅事務,諸将領無不佩服。
對身在行營的士兵發給家人豐厚的物品,士兵的妻子縱欲放蕩的,便沉入長江淹死。
士兵都很高興,所以每次作戰都取得勝利。
柳公綽所騎的馬将養馬人踢死,柳公綽命令殺馬祭奠養馬人。
三月,憲宗任命柳宗元為柳州刺史,劉禹錫為連州刺史。
王叔文一黨十年沒有酌情遷官,有執政官員愛他們的才識想逐漸提拔他們,主張把他們全部召回京城。
谏官争着說這種做法不妥,憲宗也讨厭他們,把他們一概任命為偏遠地區各州刺史,柳宗元得任柳州刺史,劉禹錫得任播州刺史。
柳宗元說:“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的母親尚在高堂,絕沒有母子同去的道理。
”想向朝廷請求,讓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
禦史中丞 裴度亦以禹錫母老為上言,上曰:“為人子,不自謹,贻親憂,此則重可責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後,恐禹錫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責為子者耳,然不欲傷其親心。
”退謂左右曰:“裴度愛我終切。
”禹錫得改連州。
宗元善為文,嘗作《梓人傳》曰:“梓人不執斧斤刀鋸之技,專以尋引、規矩、繩墨度材視制,指麾衆工各趨其事,不勝任者退之,大廈既成,則獨名其功。
猶相天下者立綱紀,整法度,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能者進之,不能者退之,萬國既理,而談者獨稱伊、傅、周、召,其百官執事之勤勞不得紀焉。
或者不知體要,炫能矜名,親小勞,侵衆官,聽聽于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 又作《種樹郭橐駝傳》曰:“橐駝善種樹,其言曰:&lsquo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
既植之,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則其天全而性得矣。
他人不然,根拳而土易,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之,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故不我若也。
&rsquo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之,亦猶是已。
” 田弘正遣其子布将兵助讨淮西。
盜焚河陰轉運院。
李師道數上表請赦吳元濟,上不從。
師道使大将将二千人趣壽春,聲言助官軍,實以援元濟也。
裴度也就劉禹錫的母親年事已高向憲宗進言,憲宗說:“身為人子,自己不謹慎行事,給親人帶來憂患,這正是甚可責難的地方。
”裴度說:“陛下正在侍候太後,恐怕對劉禹錫任官所在地的情形也應予以憐憫。
”憲宗過了許久才說:“朕說的是責備做兒子這一方面的,但不想使他母親傷心。
”退朝後,憲宗對身邊的人說:“到底是裴度對朕愛得深切。
”劉禹錫終于得以改派連州。
柳宗元善于寫文章,曾寫了一篇《梓人傳》講道:“有位木匠不做斧砍刀鋸這一類手藝活,專門用長尺、圓規、方尺、墨鬥審度木料的用場,指揮衆多的木工各自去幹自己的活計,誰不勝任就辭退誰,大廈建成後,隻以這位木匠的名字記載事功。
這猶如擔任天下宰相的人建立綱紀,整饬法令制度,選拔天下的人,使他們各稱其職,提升有能力的人,屏退沒有能力的人,全國各地得到治理後,談論此事的人唯獨稱贊伊尹、傅說、周公、召公等宰相,那些百官辦事的辛勤勞苦卻得不到記載。
有些宰相不識大體,誇耀才能與名望,侵犯百官的職責,在官署裡吵吵嚷嚷地争論不休,卻将重大而長遠的方略遺落無存,這是不懂為相之道。
” 柳宗元又寫了一篇《種樹郭橐駝傳》,講道:“郭橐駝善于種樹,他說過:&lsquo大凡樹的本性,樹根喜歡舒展,喜歡陳泥。
已經種好了,不要挪動不必擔心,離開後不用再去看管,那麼樹的天性就得以保全。
别人并非如此,他們使樹根拳曲在一起,還要更換新土,對樹愛得太切,擔心過多,早晨去察看晚上去撫摸,更嚴重的是劃破樹皮去查看它成活與否,搖晃樹幹去觀察枝葉是疏是密,而樹木的本性卻日見脫離。
雖然說是愛護樹,實際卻是損害樹,所以别人種樹都比不上我。
&rsquo當長官的喜歡頻頻發号施令,好像對百姓非常憐憫,最終卻給百姓帶來禍殃,也是這個道理。
” 田弘正派他的兒子田布領兵協助讨伐淮西。
盜賊火燒河陰轉運院。
李師道多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憲宗不同意。
李師道派大将帶領兩千人奔赴壽春,聲稱幫助官軍,實際是援助吳元濟。
師道素養刺客奸人數十人,說師道曰:“用兵所急,莫先糧儲。
今河陰院積江、淮租賦,請潛往焚之,因劫東都,焚宮阙,亦救蔡一奇也。
”師道從之,遣攻河陰轉運院,燒錢帛三十餘萬缗匹,谷三萬餘斛。
人情恇懼,多請罷兵,上不許。
夏五月,遣禦史中丞裴度宣慰淮西行營。
諸軍讨淮西久未有功,上遣裴度詣行營宣慰,察用兵形勢。
度還,言淮西必可取之狀,且曰:“觀諸将惟李光顔勇而知義,必能立功。
”既而光顔數敗賊軍,上以度為知人。
知制诰韓愈亦言:“淮西三小州,殘弊困劇之餘,而當天下之全力,其破敗可立而待。
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斷與不斷耳。
”因言:“諸道發兵各二三千人,勢力單弱,心孤意怯,難以有功。
環賊諸州壤地連接,村落百姓悉有兵器,習于戰鬥,識賊深淺,皆願自備衣糧,保護鄉裡。
若令召募,立可成軍。
乞悉罷諸道軍,募土人以代之。
” 六月,盜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武元衡,擊裴度傷首。
上悉以兵事委武元衡。
師道客曰:“天子所以銳意誅蔡者,元衡贊之也,請密往刺之。
元衡死,則他相不敢主其謀,争勸天子罷兵矣。
”師道資給遣之。
王承宗亦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且詣中書為元濟遊說,辭指不遜,元衡叱出之,承宗又上書诋元衡。
至是,元衡入朝,有賊自暗中射殺之,取其顱骨而去。
又擊裴度傷首,墜溝中,京城大駭。
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騎士,張弦露刃以衛之。
李師道平時豢養數十名刺客和奸人,這些人勸李師道說:“用兵急切需要的,以糧食儲備居首。
現在河陰轉運院存放着江淮地區的賦稅,請暗中前去燒掉,趁機劫掠東都,火燒宮廷,也算營救蔡州的一個奇計了。
”李師道依言而行,派這些人攻打河陰轉運院,燒掉錢帛三十餘萬缗匹,糧食三萬餘斛。
人們感到恐慌不安,多請求停止用兵,憲宗沒有答應。
夏五月,憲宗派禦史中丞裴度前往淮西行營撫慰将士。
各軍讨伐淮西長期毫無建樹,憲宗派裴度前往淮西行營進行撫慰,察看用兵形勢。
裴度回朝後,講了一定能戰勝淮西的情形,并且說:“我看諸将領中隻有李光顔骁勇善戰,深明大義,一定能建立功勳。
”不久李光顔多次打敗敵軍,憲宗認為裴度知人。
知制诰韓愈也進言說:“淮西申、光、蔡三個小州,正當殘滅破敗、困頓艱難的末路,卻面臨天下的全力讨伐,他們的毀滅指日可待。
而人們還不清楚的因素,就在于陛下能不能做出決斷。
”于是便說:“各道分别派出兩三千人的兵力,聲勢微弱,力量單薄,将士感到孤單,懷有怯意,難以成功。
環繞敵軍各州與敵軍疆壤連接,村莊百姓都有武器,習慣當兵打仗,了解敵軍的虛實,都願意自備衣服和口糧,保護家鄉。
如果讓人召募這些百姓,立刻可以組成軍隊。
請将各道軍隊全部撤走,募集當地百姓取而代之。
” 六月,盜賊殺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武元衡,打傷裴度的頭部。
憲宗把兵事全部交給武元衡處理。
李師道豢養的賓客說:“天子之所以堅決誅讨淮西,是由于武元衡贊成其事,請暗中前去刺殺他。
武元衡一死,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淮西的計劃,就會争着勸天子停止用兵了。
”李師道發給盤資,打發該人前去。
王承宗也派牙将尹少卿入朝奏事,并到中書省替吳元濟遊說,措辭很不謙恭,武元衡将尹少卿呵斥出去,王承宗又上書诋毀武元衡。
到這時,武元衡去上朝,有一個歹徒在暗中将他射死,砍下他的頭顱帶走。
歹徒又打傷裴度的頭部,裴度跌進水溝,京城大為驚駭。
于是憲宗下诏讓宰相外出時加派金吾騎士,張弓搭箭,露出兵器,保衛她。
賊遺紙于金吾、府縣曰:“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故捕賊者不敢甚急。
兵部侍郎許孟容見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橫屍路隅而盜不獲者,此朝廷之辱也。
”因涕泣。
又詣中書揮涕言:“請奏起裴中丞為相,大索賊黨。
”于是诏中外搜捕,購賞甚厚。
王士則告承宗遣卒張晏所為,捕得鞫之,并出承宗表,诏議其罪,晏等具服。
張弘靖以為疑,屢言之,上不聽,竟誅之,而師道客潛遁去。
以裴度同平章事。
度病瘡,卧二旬,诏以衛兵宿其第,中使問訊不絕。
或請罷度官以安恒、郓之心,上怒曰:“若罷度官,是奸謀得成,朝廷無複綱紀。
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賊。
”遂以度為相。
度言:“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
且朝廷業已讨之,兩河跋扈者将視此為高下,不可中止。
”上以為然,悉以用兵事委度,讨賊愈急。
初,德宗多猜忌,朝士有相過從者,金吾皆伺察以聞,宰相不敢私第見客。
度奏:“今寇盜未平,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議,請于私第見客。
”許之。
秋七月,靈武節度使李光進卒。
光進與弟光顔友善。
光顔先娶,其母委以家事。
母卒後,光進乃娶,光顔使其妻奉管鑰,籍财物,歸于其姒。
光進反之曰:“新婦逮事先姑,先姑命主家事,不可易也。
”因相持而泣。
歹徒在金吾衛和府縣留下紙條說:“别急着抓我,否則我先殺了你。
”所以捉拿歹徒的人不敢操之過急。
兵部侍郎許孟容觐見憲宗說:“自古沒有宰相橫屍路旁卻抓不到歹徒的先例,這一事件是朝廷的恥辱。
”于是哭泣起來。
許孟容又前往中書省抹着眼淚說:“請奏請起用裴度中丞為宰相,徹底搜索歹徒一夥。
”于是憲宗下诏命令在朝廷内外進行搜捕,懸賞條件非常優厚。
王士則告發說,這是王承宗派士卒張晏幹的,朝廷予以逮捕審訊,并出示王承宗的表章,下诏議定其罪,張宴等人全都認罪。
張弘靖認為此事可疑,屢次進言,憲宗不聽,最終處死了張宴等人,而李師道的賓客卻暗中逃走。
憲宗任命裴度為同平章事。
裴度創口不愈,卧病二十天,憲宗下诏派衛兵住在他的府第中,中使的問候從未間斷。
有人請求免去裴度的官職,好使恒州王承宗、郓州李師道放心,憲宗生氣地說:“如果免去裴度的官職,等于奸謀得逞,朝廷再沒有法度可言。
我任用裴度一個人,足以打敗王承宗和李師道兩個人。
”于是任命裴度為宰相。
裴度進言說:“淮西,是心腹之患,不能不加以根除。
而且朝廷已經讨伐淮西,河南、河北驕橫強暴的藩鎮都根據這一戰事來決定對朝廷的态度,所以戰事不能半途而廢。
”憲宗認為言之有理,把用兵之事都交給裴度處理,對吳元濟的讨伐更加急切。
起初,德宗往往猜忌臣下,對于互相有所往來的朝臣,金吾衛一概偵察上報,宰相不敢在私宅會客。
裴度上奏說:“現在寇盜還沒平定,宰相應當招攬各地的賢才,與之參與謀劃,請允許在私宅會客。
”憲宗答應了他。
秋七月,靈武節度使李光進去世。
李光進與弟弟李光顔關系和睦。
李光顔娶妻在先,母親把家事交給李光顔的妻子掌管。
母親去世後,李光進也娶了妻子,李光顔讓自己的妻子奉管鎖鑰,登錄好财物,交給嫂子。
李光進送回鎖鑰和賬簿,說:“弟媳趕上了事奉已故的婆婆,婆婆讓他主持家事,不能換人。
”于是兩人相抱哭泣。
诏絕王承宗朝貢。
八月朔,日食。
李師道遣兵襲東都,捕得伏誅。
李師道置留後院于東都,潛内兵數百人,謀焚宮阙,縱兵殺掠。
其小卒詣留守呂元膺告變,元膺發兵圍之。
賊衆突出,望山而遁,都城震駭。
時留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門,部分指使,意氣自若,都人賴以安。
東都西南皆高山深林,民不耕種,專以射獵為生,人皆趫勇,謂之山棚。
元膺設重購以捕賊。
數日,有山棚遇賊,走召其侪,引官軍共圍獲之。
按驗得其魁,乃中嶽寺僧圓淨。
為師道買田伊阙、陸渾山間,以舍山棚而衣食之。
捕獲伏誅,黨與死者凡數千人。
留守将及驿卒數人,皆受其職名。
元膺鞫圓淨黨與,始知殺武元衡者乃師道也。
元膺密以聞,上業已讨王承宗,不複窮治。
九月,以韓弘為淮西諸軍都統。
初,上以嚴绶在河東所遣裨将多立功,故使鎮襄陽,且督諸軍讨淮西。
绶無它材能,但傾府庫以赉士卒,賂宦官以結聲援,擁衆經年,無尺寸功。
裴度屢言其軍無政,乃以韓弘為諸軍都統。
弘亦欲倚賊自重,不願淮西速平。
時李光顔戰最力,弘欲結之,舉大梁城索得一美婦人,容色絕世,遣使遺之。
光顔乃大飨将士,謂使者曰:“戰士數萬皆棄家遠來,冒犯白刃,光顔何忍獨以聲色自娛悅乎!”因流涕,坐者皆泣。
乃即席厚贈使者,并妓返之,曰:“為光顔多謝相公,光顔以身許國,誓不與逆賊同戴日月,死無二矣。
” 憲宗下诏不再讓王承宗入朝進貢。
八月初一,發生日食。
李師道派兵襲擊東都洛陽,其黨羽被抓獲處死。
李師道在東都洛陽設置留後院,暗中安插士兵數百人,企圖火燒宮廷,縱兵殺掠。
李師道的小卒到留守呂元膺處報告發生變故,呂元膺派兵包圍李師道的留後院。
賊衆沖出,向山地逃去,東都震驚恐駭。
當時,留守東都的軍隊人少勢弱,呂元膺坐在皇城門前,指揮部署,态度鎮靜自如,東都的人們賴以安定下來。
東都洛陽西南都是高山深林,山民不從事農業,專門以打獵為生,人人卻矯捷勇猛,被稱為山棚。
呂元膺懸賞重金,捉拿賊人。
數日後,有一個山棚遇到賊人,便跑去叫了同伴,帶領官軍共同将賊人包圍捉獲。
經審訊核實,找出了賊人的首領,竟是中嶽寺的僧人圓淨。
圓淨為李師道在伊阙、陸渾的山間購買田地,為山棚提供住處和衣食。
圓淨被抓獲處死,死去的黨羽共有幾千人。
留守将領以及驿卒數人,都接受了李師道的職名。
呂元膺審訊圓淨的黨羽,才知道殺害武元衡的主謀是李師道。
呂元膺秘密上報,而憲宗已經讨伐王承宗,所以不再徹底查辦李師道。
九月,憲宗任命韓弘為淮西諸軍都統。
起初,憲宗認為嚴绶在河東派出的副将有許多人建立功勳,所以派嚴绶鎮守襄陽,并督促各軍讨伐淮西。
嚴绶沒有别的才能,隻是竭盡庫存物資以賞賜士兵,賄賂宦官以結成互相聲援的關系,掌握衆多的兵員達一年之久,沒有任何功勞。
裴度屢次說嚴绶治軍無方,憲宗才任命韓弘為諸軍都統。
韓弘也想借助敵軍加強自己的地位,不願意迅速平定淮西。
當時李光顔作戰最為出力,韓弘想拉攏李光顔,在整個大梁城找到一個美婦人,容色絕世,打發使者送給李光顔。
李光顔于是大宴将士,對使者說:“數萬名戰士都離家遠道而來,在雪亮的兵器間沖殺,我怎麼忍心一個人以嬌聲美色自娛!”于是流下眼淚,在座的人也都哭泣起來。
李光顔于是就在席間贈給使者許多禮物,連同那女人也退還給他,說:“替我多謝韓相公,我以身許國,發誓不與逆賊共存于世間,死無二心!” 冬十月,盜焚柏崖倉。
十一月,焚獻陵寝宮、永巷。
吐蕃請互市,許之。
十二月,河東節度使王锷卒。
锷家奴告锷子稷匿所獻家财,上命遣中使檢括。
裴度谏曰:“臣恐諸将帥以身後為憂。
”上遽止使者,以二奴付京兆,杖殺之。
丙申(816) 十一年 春正月,張弘靖罷為河東節度使。
王承宗縱兵四掠,幽、滄、定三鎮皆苦之,争上表請讨承宗,上欲許之。
弘靖以為:“兩役并興,恐國力不支。
請并力平淮西,乃征恒冀。
”上不為之止,弘靖乃求罷,從之。
翰林學士錢徽、知制诰蕭俛罷。
時群臣請罷兵者衆,上患之,故黜徽、俛,以警其餘。
制削王承宗官爵,發兵讨之。
韋貫之屢請先取吳元濟,後讨承宗,曰:“陛下不見建中之事乎?始于讨魏及齊,而蔡、燕、趙皆應之,卒緻朱泚之亂。
由德宗不能忍數年之憤,欲太平之速成故也。
”上不聽。
諸軍讨王承宗者互相觀望,獨昭義節度使郄士美引精兵壓其境,大破承宗之衆于柏鄉。
盜斷建陵門戟。
二月,吐蕃贊普死。
新贊普可黎足立。
以李逢吉同平章事。
南诏勸龍晟為其下所殺。
勸龍晟淫虐不道,其臣王嵯巅弑之,立其弟勸利。
冬十月,盜賊放火燒了柏崖倉。
十一月,盜賊放火燒了獻陵的寝宮和永巷。
吐蕃請求雙方進行貿易,得到許可。
十二月,河東節度使王锷去世。
王锷的家奴告發王锷的兒子王稷隐瞞進獻的家财,憲宗命令派中使核查。
裴度進谏說:“臣恐怕諸将帥為自己身後的事情擔憂。
”憲宗連忙制止使者,把兩個家奴交付京兆府治罪,杖打而死。
丙申(816)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 春正月,張弘靖罷免為河東節度使。
王承宗縱容軍隊四處擄掠,幽、滄、定三鎮都被攪擾得困苦不堪,争着上表請求讨伐王承宗,憲宗想答應這一請求。
張弘靖認為:“讨伐吳元濟與王承宗兩項戰事同時進行,恐怕國力難以支撐。
請合力平定淮西,再去征讨恒冀。
”憲宗沒有因此停止讨
” 秋七月,立遂王恒為皇太子。
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卒。
魏博牙内兵馬使田興有勇力,頗讀書,性恭遜。
季安淫虐,興數規谏,季安以為收衆心,欲殺不果。
季安病,軍政 同時科考登第,私情又在哪裡?況且陛下不嫌臣愚昧,讓臣充數擔任宰相,宰相的職責在于酌量才能,授給職任。
如果有人果真有才能,即使該人是自己的兄弟子侄一輩人,尚且要加以任用,何況同年呢!為避嫌而舍棄人才,這是利己的做法,不是舍身為公的态度。
”憲宗說:“講得好。
”于是催促元義方去就任。
夏四月,憲宗任命崔群為中書舍人。
憲宗嘉許翰林學士崔群的正直,命令翰林學士從今以後奏事必須在取得崔群的聯名簽署後才能将奏疏進呈。
崔群說:“翰林學士的行為,都會成為慣例。
如果一定這樣辦,萬一後來有阿谀谄媚的人擔當翰林學士的長官,那麼官位在下的直言就無從進獻了。
”于是沒有接受诏命。
五月,憲宗下诏蠲免淮南、浙江的賦稅。
憲宗對宰相說:“你們這些人屢次提到淮南、浙江地區去年發生水旱災害,近來有一位禦史從那裡回來,說沒有達到造成災害的程度,這事究竟怎麼樣?”李绛回答說:“臣考察淮南、浙江各道奏報的文狀,都說發生水旱災害,百姓流散,請求設法安撫,那意思似乎擔心朝廷加罪于他們,難道願意沒有災情就胡說遭災?這大約是禦史想幹奸邪逢迎的勾當,以讨陛下的歡心。
臣希望得知發言人的姓名,加以按察,依法制裁。
”憲宗說:“你說得對。
國家以百姓為本,聽說發生災情,應趕快救濟他們,怎能再懷疑災情的存在!”于是命令趕快蠲免那裡的賦稅。
憲宗曾與宰相在延英殿談論治國之道,當時天色向晚,暑氣甚重,汗水濕透了憲宗的衣服,宰相請求退下,憲宗挽留他們說:“朕進入宮廷後,隻能與宮女和宦官接觸相處,所以朕喜歡與你們暫且一起談論治國的要領,一點也不覺得疲倦。
” 秋七月,憲宗将遂王李恒立為皇太子。
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
魏博牙内兵馬使田興勇武有力,頗讀過一些書,性情恭謹謙遜。
田季安放蕩而又暴虐,田興屢次規勸進谏,田季安認為這是收攬人心,想殺田興,沒有殺成。
田季安得了病,軍政 廢亂,夫人元氏立其子懷谏為副大使,知軍務,時年十一。
召興為都知兵馬使。
上與宰相議魏博事,李吉甫請興兵讨之,李绛曰:“魏博不必用兵,當自歸朝廷。
”上意以吉甫議為然,绛曰:“兩河藩鎮之跋扈者,恐諸将權重而謀己,故常分兵以隸之,不使專在一人。
諸将勢均力敵,莫能相制,雖欲為變,莫敢先發。
跋扈者恃此以為長策,然亦必常得嚴明主帥能制諸将之死命者以臨之,然後粗能自固。
今懷谏乳臭子,不能自聽斷,軍府大權必有所歸。
諸将不服,怨怒必起,然則向者分兵之策,反為今日禍亂之階矣。
田氏不為屠肆則悉為俘囚,何足煩天兵哉!然彼自列将起代主帥,鄰道之所深惡,不倚朝廷之援則無以自存,故臣以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歸也。
但願陛下按兵養威,嚴敕諸道選練士馬,以須後敕,不過數月,必有自效于軍中者矣。
至時惟在朝廷應之敏速,中其機會,不愛爵祿,以賞其人。
使兩河藩鎮聞之,恐其麾下效之以取朝廷之賞,必皆恐懼,争為恭順矣。
此所謂不戰而屈人兵者也。
”上曰:“善。
” 冬十月,魏博兵馬使田興請吏奉貢,诏以興為節度使。
田懷谏幼弱,軍政皆決于家僮蔣士則,數以愛憎移易諸将,衆皆憤怒。
朝命久未至,軍中不安。
田興晨入府,士卒 廢弛混亂,夫人元氏将自己的兒子田懷谏立為副大使,掌管軍務,當時隻有十一歲。
并将田興召回來擔任都知兵馬使。
憲宗與宰相計議有關魏博的事宜,李吉甫請求起兵讨伐田懷谏,李绛說:“不必對魏博采取軍事行動,田懷谏自然就會歸順朝廷。
”憲宗認為李吉甫的意見正确,李绛說:“河南、河北驕橫強暴的藩鎮,擔心部下諸将領職權過重,會想辦法對付自己,所以通常将兵力分開,再歸諸将領管轄,不讓兵力專門由一人掌握。
諸将領勢均力敵,不能互相節制,即使想發動變亂,也不敢率先發難。
驕橫跋扈的藩鎮仗着這種做法作為長遠的計策,但也必須經常有個能控制諸将領竭盡死力效命的嚴明的主帥加以駕馭,才能大緻鞏固自己的地位。
現在田懷谏是個乳臭小兒,不能自己聽政斷事,軍府大權必然有一個歸向。
諸将領心中不服,必然産生怨恨,這就使以往分散兵力的策略,反而成為現今滋生禍亂的條件。
即使田氏不被舉家屠殺,陳屍示衆,也都會成為被俘的囚徒,還用煩勞朝廷的兵馬嗎!然而田懷谏由衆将領的一員來接替主帥的職務,正是鄰道深為憎惡的局面,田懷谏不倚靠朝廷的援助就無法使自己存在下去,所以臣認為不必采取軍事行動,可以坐待魏博主動歸附。
但願陛下按兵不動,蓄養聲威,嚴令各道選拔并操練兵馬,以待日後的敕令,不超過幾個月的時間,軍中一定會出現自動效命的人。
到時候,隻在于朝廷敏捷迅速地做出反應,看準時機,不愛惜官爵俸祿,用來獎賞效命之人。
假如河南、河北的藩鎮得知這一消息,唯恐自己的部下效法魏博,以獲取朝廷的獎賞,肯定都會害怕起來,争着向朝廷表示恭敬順從。
這就是所謂不用作戰就使敵兵屈服的道理。
”憲宗說:“講得好。
” 冬十月,魏博兵馬使田興請朝廷任命官吏,向朝廷納貢,憲宗下诏任命田興為節度使。
田懷谏幼稚弱小,軍政都由家仆蔣士則決斷,蔣士則屢次憑個人的愛憎調動諸将領,大家都為之憤怒。
朝廷的任命許久沒有送到,軍中将士感到惶恐不安。
田興早晨走進軍府,士兵 大噪,環拜,請為留後。
興驚仆,久之起謂衆曰:“汝肯聽吾言乎?”皆曰:“惟命。
”興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請官吏,然後可。
”皆曰:“諾。
”興乃殺蔣士則等十餘人,遷懷谏于外。
監軍以聞,上亟召绛曰:“卿揣魏博若符契。
”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绛曰:“今田興奉其土地兵衆,坐待诏命。
不乘此際推心撫納,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來,然後與之,則是恩出于下,而其感戴之心非今日比矣。
”吉甫素與樞密使梁守謙相結,守謙亦為之言,上竟遣中使張忠順如魏。
绛複上言:“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舉,時機可惜,奈何棄之!計忠順之行,甫應過陝,乞明旦即降白麻,除興節度使,猶可及也。
”上欲且除留後,绛曰:“田興恭順如此,自非恩出不次,無以深慰其心。
”上從之。
忠順未還,制命已至,興感恩流涕,士衆鼓舞。
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宣慰魏博。
李绛言:“魏博五十餘年不沾皇化,一旦來歸,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
請發内庫錢百五十萬缗以賜之。
”宦官以為太多,上以語绛,绛曰:“田興不貪專地之利,不顧四鄰之患,歸命聖朝,陛下奈何愛小費而遺大計,不以收一道人心?錢用盡更來,機事一失,不可複追。
借使國家發十五萬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費豈止如此而已乎!”上悅,曰:“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 大聲喊叫,圍着田興行禮,請田興擔任留後。
田興驚惶得仆倒在地,許久才起身對大家說:“你們願意聽我的話嗎?”大家都說:“聽您的命令。
”田興說:“不許冒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報版圖戶籍,請求任命官吏,做到這些才行。
”大家都說:“好。
”田興于是殺死蔣士則等十餘人,讓田懷谏搬出軍府。
監軍上報憲宗,憲宗連忙召見李绛說:“你對魏博勢态的揣測與事實吻合。
”李吉甫請求派中使前去安撫,以觀察事态的變化,李绛說:“現在田興獻出魏博的土地和軍隊,正在等待诏命。
如果不趁此時機誠心撫慰接納,一定要等敕使到魏博拿回将士的奏表,然後再任命田興為節度使,這是恩惠來自下邊,而田興對朝廷的感激和愛戴之心就不能與現在相比了。
”李吉甫一向與樞密使梁守謙互相勾結,梁守謙也為李吉甫說話,憲宗最終還是派中使張忠順前往魏博。
李绛再次進言說:“朝廷施加恩典與聲威的成敗在此一舉,當前這一時機值得珍惜,怎能放棄!考慮張忠順的行程,應剛過陝州,請陛下明天早晨立即下達白麻紙诏書,任命田興為節度使,還來得及。
”憲宗想暫且任命田興為留後,李绛說:“田興這樣恭敬順從,不破格施加恩典,自然無法深慰其心。
”憲宗依言而行。
張忠順還沒回朝,制命已到達魏博,田興感恩流淚,士兵歡欣雀躍。
十一月,憲宗派知制诰裴度安撫魏博。
李绛進言說:“魏博五十餘年沒有沾潤朝廷的教化,現在忽然前來歸順,如果沒有超過他們所希望的重賞,就無法安慰士兵的心意,使四鄰各道受到勉勵,感到羨慕。
請調撥内庫錢一百五十萬缗賜給魏博。
”宦官認為太多,憲宗把這件事告知李绛,李绛說:“田興不貪圖獨霸一方的好處,不顧隐伏在四鄰各道的禍患,歸順本朝,陛下怎能吝惜微小的費用,反而丢掉國家大計,不拿這點錢去收攬一道的民心呢!錢用完了還會再有,一旦失去這一時機,就不能重新挽回。
假如國家調集十五萬兵力去攻占魏博六州,經過整整一年才攻克其地,這費用哪裡隻這點錢就夠!”憲宗高興地說:“朕之所以穿粗劣的衣服,吃薄味的食品,積蓄 貨财,正為欲平定四方。
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宣慰魏博,頒賞軍士,六州百姓給複一年。
軍士受賜,歡聲如雷。
成德、兖郓使者數輩見之,相顧失色,歎曰:“倔強者果何益乎!” 度為興陳君臣上下之義,興聽之終久不倦。
請度遍行所部,宣布朝命。
又奏所部缺官,請有司注拟,奉法令,輸稅賦,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
郓、蔡、恒遣遊客間說百方,興終不聽。
李師道使人謂韓弘曰:“我世與田氏約相保援,今興非其族,又首變兩河事,亦公之所惡也,我與成德合軍讨之。
”弘曰:“我不知利害,知奉诏行事耳。
若兵北渡河,我則以兵東取曹州。
”師道懼,不敢動。
置振武、天德營田。
李绛奏:“振武、天德左右良田可萬頃,請擇能吏開置營田,可以省費足食。
”上從之,命度支使盧坦經度。
四年之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千餘萬斛,歲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缗。
吐蕃寇泾州。
吐蕃數入寇,上患之。
李绛言:“京西、京北始置神策鎮兵,欲以備禦吐蕃,使與節度使掎角相應。
今則鮮衣美食,坐耗縣官,每有寇至,節度使邀與俱進,則雲申取中尉處分,比其得報,虜去遠矣。
縱有果銳之将,聞命奔赴,節度使無刑戮以相制,相視如平交,左右前卻,莫肯用命。
請據 物資錢财,正是為了平定四方。
否則,錢财白白儲存在府庫裡有什麼用!”十一月,憲宗派知制裴诰度前去安撫魏博,向将士頒發獎賞,宣布魏博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賦稅徭役。
将士得到賞賜,歡聲如雷。
成德、兖郓的幾個使者看見這一場景,相顧失色,歎息說:“對朝廷強硬不屈的藩鎮到底有什麼好處!” 裴度向田興講述君臣上下的道理,田興聽了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倦意。
田興請裴度走遍自己管轄的州縣,去宣布朝廷的命令。
田興還奏報部下缺少的官員,請求有關部門登錄姓名,拟定官職,行使朝廷的法紀命令,向朝廷交納賦稅,過度奢華的宮室一概回避不住。
郓州、蔡州、恒州派說客想方設法進行離間遊說,田興始終不肯聽信。
李師道讓人對韓弘說:“我與田氏世代約定互相保全,彼此援助,如今田興不是田氏家族的成員,又第一個改變河南、河北的先例,這也是您所憎惡的,我想與成德合兵讨伐田興。
”韓弘說:“我不懂你說的這些利弊得失,隻知道遵照诏書辦事。
如果你的軍隊北渡黃河,我就領兵東進,攻占曹州。
”李師道害怕了,沒敢用兵。
朝廷在振武、天德設置屯田。
李绛奏稱:“振武、天德周圍的良田可達一萬頃,請選擇強幹的官吏開設屯田,可以節省開支,使糧食充足。
”憲宗依言而行,命度支使盧坦去經營規劃。
在四年時間裡,開辟田地四千八百頃,收獲谷物四千餘萬斛,每年節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缗。
吐蕃侵犯泾州。
吐蕃屢次侵犯内地,憲宗甚為擔憂。
李绛進言說:“京西、京北開始設置神策軍赴鎮駐守的兵馬,為的是防禦吐蕃,使神策軍與節度使的兵馬互相呼應。
如今神策軍鮮衣美食,白白消耗官府的物資供給,每當吐蕃到來,節度使邀請神策軍與自己共同進軍,神策軍卻說需要上報,聽候神策軍中尉的處理,等得到答複時,吐蕃早已遠去。
縱然神策軍有果決勇猛的将領,接受命令就奔赴敵軍,但節度使無法行使刑殺的權力來加以控制,隻能視為平級交往,軍隊前進或退卻時,他們都不肯服從命令。
請根據 所在之地割隸本鎮,使号令齊一,則軍威大振,虜不敢入寇矣。
”上曰:“朕不知舊事如此,當亟行之。
”既而神策軍驕恣日久,不樂隸節度使,竟為宦者所沮而止。
癸巳(813) 八年 春正月,以田融為相州刺史。
融,興之兄也。
興幼孤,融長養而教之。
興嘗于軍中角射,一軍莫及,融退而抶之,曰:“爾不自晦,禍将及矣。
”故興能自全于猜暴之時。
權德輿罷。
李吉甫、李绛數争論于上前,德輿居中,無所可否,上鄙之,故罷。
賜田興名弘正。
貶于頔為恩王傅。
久留長安,郁郁不得志。
有梁正言者,自言與梁守謙同宗,使其子敏賂之,求出鎮。
尋覺其詐,索賂不得,誘其奴支解之。
事覺,素服詣阙請罪,左授恩王傅,絕朝谒,敏流雷州。
事連僧鑒虛。
鑒虛自貞元以來以财交權幸,受方鎮賂遺,厚自奉養,吏不敢诘。
至是,權幸争為之言,上欲釋之,中丞薛存誠不可。
上遣中使詣台宣旨,存誠對曰:“陛下必欲釋此僧,請先殺臣,不然臣不奉诏。
”上嘉而從之,杖殺鑒虛。
征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入知政事。
夏六月,大水。
上以為陰盛之象,出宮人二百車。
徙受降城于天德軍。
神策軍的所在地劃歸本鎮節度使管轄,使号令統一,這樣就會軍威大振,吐蕃也不敢入侵了。
”憲宗說:“朕不知道以往的制度竟是這個樣子,應當趕快實行你的建議。
”不久由于神策軍驕橫放縱日久,不願意歸節度使管轄,終究被宦官阻撓,沒有實行。
癸巳(813) 唐憲宗元和八年 春正月,憲宗任命田融為相州刺史。
田融,是田興的哥哥。
田興幼年喪父,田融年長,撫養教育田興。
有一次田興曾在軍中比賽射箭,全軍無人可比,田融回來用鞭子抽打田興,說:“你不收斂自己的鋒芒,禍事就要到來。
”所以田興能在田季安猜忌暴虐之時保全自己。
權德輿罷相。
李吉甫、李绛多次在憲宗面前争論,權德輿置身其間,不置可否,為憲宗輕視,所以罷相。
憲宗為田興賜名叫田弘正。
将于貶為恩王傅。
于頔長期留在長安,郁郁不得志。
有個叫梁正言的人,自己說與梁守謙是本家,于頔讓兒子于敏賄賂梁正言,謀求離京擔任節度使。
不久于敏察覺梁正言純屬欺詐,要不回賄賂,就誘使梁正言的奴仆将梁正言肢解。
案發後,于頔穿着白色喪服到宮門前請罪,被降職為恩王傅,不得入朝谒見,于敏流放雷州。
事情牽連到僧人鑒虛。
鑒虛自貞元年間以來,與有權受寵的奸佞之人交往,收受節度使的賄賂,使自己獲得優厚的供養,吏人不敢追問。
至此,有權受寵的奸佞之人争着為鑒虛講情,憲宗想釋放鑒虛,禦史中丞薛存誠認為不妥。
憲宗派中使到禦史台宣旨,薛存誠回答說:“如果陛下一定要釋放此僧,請先把臣殺了,否則臣不接受诏命。
”憲宗表示嘉許,依言而行,将鑒虛杖打而死。
憲宗征調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回朝執掌政事。
夏六月,發生嚴重的水災。
憲宗認為這是陰氣滿盈的物象,将二百車宮女打發出宮。
朝廷将受降城遷移到天德軍。
先是,振武河溢,毀受降城,節度使李光進奏請修城,兼理河防。
李吉甫請徙于天德故城,以避河患。
李绛、盧坦以為:“受降城,張仁願所築,當碛口,據虜要沖,美水草,守邊之利地。
欲避河患,退二三裡可也。
天德故城僻處确瘠,烽候不相應接,虜忽唐突,勢無由知,是無故而蹙國二百裡也。
”城使周懷義奏利害,與绛、坦同,上卒用吉甫策,以受降城騎士隸天德軍。
李绛言于上曰:“邊兵徒有其數而無其實。
将帥但緣私役,使聚其貨财,以結權幸而已,未嘗訓練以備不虞,此不可不于無事之時豫留聖意也。
”受降兵籍舊四百人,及天德交兵,才五十人,器械一弓而已,故绛言及之。
上驚曰:“邊兵乃如是其虛邪!卿曹當加按閱。
”會绛罷相而止。
秋九月,吐蕃作烏蘭橋。
初,吐蕃欲作烏蘭橋,先貯材于河側,朔方常潛遣人投之于河,終不能成。
虜知節度王佖貪,先厚賂之,然後并力成橋,仍築月城守之,自是朔方禦寇不暇。
冬十月,回鹘擊吐蕃。
振武軍亂,逐其節度使李進賢。
振武節度使李進賢不恤士卒,使牙将楊遵憲将五百騎趣東受降城以備回鹘,士卒還攻進賢,進賢奔靜邊軍。
诏以張煦為振武節度使,将夏州兵二千赴鎮,誅亂者二百餘人。
貶進賢為通州刺史,監軍駱朝寬坐縱亂者杖八十,配役定陵。
在此之前,振武一帶黃河泛濫,沖毀受降城,振武節度使李光進奏請修築受降城,同時治理黃河堤防。
李吉甫請求将受降城遷移到天德軍故城,以避免黃河的危害。
李绛、盧坦認為:“受降城,是張仁願修築的,地處大漠的出口,占據着控制異族的交通要沖,水草豐美,是守衛邊疆的好地方。
要避免黃河的危害,後退兩三裡就行了。
天德軍故城處于荒遠之地,地質瘠薄多石,烽火台示警告急時,不能互相呼應,異族忽然前來橫沖直撞,勢必無從得知,這是無故使國家減縮二百裡的土地。
”受降城使周懷義奏陳利弊得失,與李绛、盧坦意見相同,但憲宗最終還是采用李吉甫的計劃,将受降城的騎兵隸屬于天德軍。
李绛對憲宗說:“邊疆的軍隊空有數額,實際沒有那麼多兵員。
将帥隻知通過私自役使士兵,積聚物資錢财,用來結交有權得寵的奸佞之徒,從不進行訓練以防意外事件的發生,這種情形不能不在沒有事端時請陛下預先留意。
”受降城士兵名冊原有四百人,及至向天德軍移交兵員時,隻有五十人,軍用器具隻有一張弓而已,所以李绛提到此事。
憲宗驚訝地說:“邊境的兵力竟然如此空虛嗎!你們應當加以按察。
”适值李绛罷相,就沒有兌現。
秋九月,吐蕃架設烏蘭橋。
起初,吐蕃準備架設烏蘭橋,預先在黃河岸邊儲存木材,朔方軍經常暗中派人把木材扔進黃河,烏蘭橋始終沒有建成。
吐蕃知道節度使王佖貪财,先重加賄賂,然後全力架起烏蘭橋,還修築新月形的城牆加以守衛,從此朔方隻能忙于抵禦吐蕃。
冬十月,回鹘攻打吐蕃。
振武軍嘩變,驅逐本鎮節度使李進賢。
振武節度使李進賢不體恤士兵,派牙将楊遵憲帶領五百名騎兵奔赴東受降城去防備回鹘,士兵折回來攻打李進賢,李進賢逃奔靜邊軍。
憲宗下诏任命張煦為振武節度使,帶領夏州的兩千名士兵前往振武就任,張煦處死嘩變者二百餘人。
憲宗将李進賢貶為通州刺史,監軍駱朝寬因縱容嘩變者杖責八十,發配到定陵服役。
甲午(814) 九年 春正月,李绛罷為禮部尚書。
上嘗謂宰相曰:“卿輩當為朕惜官,勿用之私親故。
”李吉甫、權德輿皆謝不敢,李绛曰:“崔祐甫有言:&lsquo非親非故,不谙其才。
&rsquo谙者尚不與官,不谙者何敢複與?但問其才器與官相稱否耳。
若避親故之嫌,使聖朝虧多士之美,此乃偷安之臣,非至公之道也。
苟所用非其人,則朝廷自有典刑,誰敢逃之?”上以為然。
又嘗問绛:“人言外間朋黨太盛,何也?”李绛對曰:“自古人君所盛惡者,莫若朋黨,故小人谮君子者,必曰朋黨,蓋言之則可惡,尋之則無迹。
以此目之,則天下之賢人君子無能免者,此東漢之所以亡也,願陛下深察之。
夫君子固與君子合,豈可必使之與小人合,然後謂之非黨邪!”绛屢以疾辭位,至是遂罷。
以吐突承璀為神策中尉。
初,上欲相绛,先出吐突承璀為淮南監軍。
至是,召還承璀,複以為左神策中尉。
夏五月,複置宥州。
李吉甫奏:“開元中置宥州以領降戶,寶應以來,因循遂廢。
今請複之,以備回鹘、撫黨項。
”上從之。
先是,回鹘屢請昏,朝廷以費廣未許。
李绛言:“回鹘兇強,不可無備。
淮西窮蹙,事要經營。
萬一北邊有警,則非步騎數萬不足抗禦,而淮西遺醜複延歲月之命,為國家費,豈特降主之比哉!”上不聽。
甲午(814) 唐憲宗元和九年 春正月,李绛罷免為禮部尚書。
憲宗曾對宰相說:“你們應當替朕珍惜官位,不要用來偏袒親戚故舊。
”李吉甫、權德輿都說沒有那樣的膽量。
李绛說:“崔祐甫說過:&lsquo既不是親屬又不是故交,就無法了解他的才幹。
&rsquo對自己了解的人尚且不能授以官職,對不了解的人怎麼敢授以官職?隻需衡量一個人的才能器識與所授官職是否相稱而已。
假如回避親戚故舊的嫌疑,使本朝少了人才濟濟的局面,這就是苟且偷安的臣下,不符合大公無私的原則。
如果任用的人不合适,那麼朝廷自有刑罰,誰敢逃呢?”憲宗認為他說的對。
憲宗又曾問李绛說:“人們說外面朋黨太嚴重了,為什麼?”李绛回答說:“自古以來,人君特别憎惡的,莫過于朋黨,所以小人誣陷君子,一定稱之為朋黨,這是因為提到朋黨就使人厭惡,追查起來卻沒有痕迹。
以朋黨看待别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君子都不能逃脫這一指責,而這正是東漢滅亡的原因,希望陛下深入考察。
君子當然與君子相合,難道一定使君子與小人相合,然後才能說君子沒有朋黨嗎!”李绛屢次因病要求辭去宰相的職位,到這時終被罷免。
憲宗任命吐突承璀為神策中尉。
起初,憲宗想任命李绛為宰相,先将吐突承璀外放為淮南監軍。
到這時,憲宗召回吐突承璀,又任命他為左神策中尉。
夏五月,朝廷重新建置宥州。
李吉甫上奏說:“開元年間建置宥州以統領降戶,寶應年間以來,由于墨守舊法,宥州随即撤銷。
現在請重新建置宥州,以防禦回鹘、安撫黨項。
”憲宗依言而行。
此前,回鹘屢次請求通婚,朝廷因開支很大沒有答應。
李绛進言說:“回鹘兇猛強悍,不能不加防備。
淮西形勢窘困,需要籌措規劃。
萬一北部邊疆有警,那麼沒有數萬步兵、騎兵就難以抵禦,淮西的殘餘小醜又能苟延殘喘一些時間,成為國家開支的負擔,豈是僅僅下嫁公主的費用能相比的!”憲宗不聽勸告。
六月,以張弘靖同平章事。
秋七月,以岐陽公主适司議郎杜悰。
翰林學士獨孤郁,權德輿之婿也。
上曰:“德輿得婿郁,我反不及邪!”先是,尚主皆取勳戚之家,上始命宰相選公卿子弟可居清貫者。
諸家多不願,惟杜佑孫悰不辭,遂以悰尚岐陽公主。
公主,上長女,郭妃所生也,有賢行。
杜氏大族,尊行不翅數十人,公主卑委怡順,一同家人禮度,二十餘年,人未嘗以絲發間指為貴驕。
始至,則與悰謀曰:“上所賜奴婢卒不肯窮屈,奏請納之,悉自市寒賤可制指者。
”自是閨門落然,不聞人聲。
閏月,彰義節度使吳少陽卒。
少陽在蔡州,陰聚亡命,抄掠壽州茶山以實其軍。
既死,其子元濟匿喪,自領軍務。
初,少陽聞吳武陵名,請為賓友,武陵不答。
至是,以書喻元濟曰:“人情一也,足下反天子,部曲亦欲反足下,易地而處,則情可知矣。
”少陽判官蘇兆、楊元卿、大将侯惟清皆勸少陽入朝,元濟殺兆,囚惟清。
元卿先奏事在長安,具以淮西虛實及取元濟之策告吉甫,元濟殺其妻子,而以董重質為謀主。
李吉甫言于上曰:“淮西非如河北,四無黨援,而國家常宿數十萬兵以備之,勞費不支。
失今不取,後難圖矣。
”上将讨之,張弘靖請先為少陽辍朝、贈官,遣使吊贈,待其有不順之迹,然後加兵。
上從之,遣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吊祭。
不得入而還。
六月,憲宗任命張弘靖為同平章事。
秋七月,憲宗将岐陽公主嫁給司議郎杜悰。
翰林學士獨孤郁,是權德輿的女婿。
憲宗說:“權德輿能讓獨孤郁當女婿,我反而趕不上權德輿嗎!”此前,公主下嫁都找皇家内外親族及功臣子弟,憲宗開始命宰相挑選可以置身清流的公卿子弟。
不過各家多不願意,隻有杜佑的孫子杜悰沒有推辭,于是讓杜悰娶了岐陽公主。
岐陽公主,是憲宗的長女,為郭德妃所生,品行賢淑。
杜氏是大族,行輩高的不隻數十人,岐陽公主謙卑随和,一概采用家人的禮數,二十餘年間,人們從沒有因絲毫的隔閡而指責她恃貴驕慢。
才到杜家時,岐陽公主就與杜悰商量說:“皇上賜給的奴婢終究不肯聽使喚,可以奏請收回,一概由自己去買出身低微、可以指使的奴婢。
”從此閨閣門戶清靜,聽不見說話的聲音。
閏八月,彰義節度使吳少陽去世。
吳少陽在蔡州,暗中聚集逃亡的罪犯,搶劫壽州茶山以充實軍需。
吳少陽死後,其子吳元濟隐瞞死訊,由自己統領軍務。
起初,吳少陽聽說吳武陵很有名望,就邀請吳武陵當自己的賓友,吳武陵不做答複。
到這時,吳武陵寫信開導吳元濟說:“人情都一樣,您反叛皇上,部下也要反叛您,換到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情況很清楚。
”吳少陽的判官蘇兆、楊元卿、大将侯惟清都勸吳少陽進京朝見,吳元濟殺死蘇兆,囚禁侯惟清。
事前,楊元卿在長安奏事,将淮西的情況和捉拿吳元濟的計策一一告知李吉甫,吳元濟殺了楊元卿的妻子兒女,而讓董重質充當主謀人。
李吉甫向憲宗進言說:“淮西與河北不同,周圍沒有同夥的援助,而國家經常屯駐數十萬軍隊加以防備,耗費人力物力,難以支撐下去。
錯過現在攻取吳少陽的時機,以後就難以對付了。
”憲宗準備讨伐吳少陽,張弘靖請求先為吳少陽停止上朝、追贈官爵,派使者吊贈,等吳元濟做出對朝廷不恭的事來,然後以武力相加。
憲宗依言而行,派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前去吊唁祭奠。
李君何無法進入淮西,隻好回朝。
以烏重胤為汝州刺史。
李吉甫以為:“汝州扞蔽東都,而河陽宿兵本以制魏博。
今田弘正歸順,則河陽為内鎮,不應屯重兵以示猜阻。
”以烏重胤兼汝州刺史,使徙鎮之。
加弘正檢校右仆射,賜其軍錢二十萬缗。
弘正曰:“吾未若移河陽軍之為喜也。
” 冬十月,李吉甫卒。
十二月,以韋貫之同平章事。
乙未(815) 十年 春正月,吳元濟反,制削其官爵,發兵讨之。
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東畿,制削其官爵,發十六道兵讨之,又诏鄂嶽觀察使柳公綽以兵五千授安州刺史李聽,讨元濟。
公綽曰:“朝廷以吾書生,不知兵邪!”即奏請自行,許之。
至安州,署聽都知兵馬使,選卒六千屬之,戒曰:“行營之事,一決都将。
”聽感恩畏威,如出麾下。
公綽号令整肅,區處軍事,諸将皆服。
士卒在行營者,厚給其家;妻淫泆者,沉之于江。
士卒皆喜,故每戰皆捷。
公綽所乘馬踶殺圉人,公綽命殺馬以祭之。
三月,以柳宗元為柳州刺史,劉禹錫為連州刺史。
王叔文之黨十年不量移,執政有憐其才欲漸進之者,悉召至京師。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惡之,皆以為遠州刺史,宗元得柳州,禹錫得播州。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萬無母子俱往理。
”欲請于朝,以柳易播。
中丞 憲宗任命烏重胤為汝州刺史。
李吉甫認為:“汝州起護衛東都洛陽的作用,而在河陽屯駐軍隊本來是為了控制魏博。
現在田弘正歸順朝廷,那麼河陽成了内地的軍鎮,不應駐紮重兵以顯示對魏博的猜疑。
”憲宗任命烏重胤為汝州刺史,讓他改為鎮守汝州。
憲宗又加封田弘正為檢校右仆射,向魏博軍賜錢二十萬缗。
田弘正說:“這還不如遷移河陽駐軍使我高興呢。
” 冬十月,李吉甫去世。
十二月,任韋貫之為同平章事。
乙未(815) 唐憲宗元和十年 春正月,吳元濟反叛,憲宗頒布制書削去他的官爵,發兵讨伐。
吳元濟縱容軍隊侵擾劫掠,到了東都洛陽周圍地區,憲宗頒布制書削去吳元濟的官職爵位,征調十六道的軍隊前去讨伐他,又下诏命鄂嶽觀察使柳公綽将五千士兵撥給安州刺史李聽,讓李聽讨伐吳元濟。
柳公綽說:“朝廷認為我是書生,不懂用兵嗎?”就上奏請求親自前去,憲宗答應了他。
到達安州後,柳公綽署任李聽為都知兵馬使,挑選出六千名士兵交給李聽,告誡說:“有關行營的事務,都由都将決定。
”李聽感激柳公綽的恩德,畏懼柳公綽的威嚴,就像柳公綽的部下一樣。
柳公綽号令整肅,處理軍旅事務,諸将領無不佩服。
對身在行營的士兵發給家人豐厚的物品,士兵的妻子縱欲放蕩的,便沉入長江淹死。
士兵都很高興,所以每次作戰都取得勝利。
柳公綽所騎的馬将養馬人踢死,柳公綽命令殺馬祭奠養馬人。
三月,憲宗任命柳宗元為柳州刺史,劉禹錫為連州刺史。
王叔文一黨十年沒有酌情遷官,有執政官員愛他們的才識想逐漸提拔他們,主張把他們全部召回京城。
谏官争着說這種做法不妥,憲宗也讨厭他們,把他們一概任命為偏遠地區各州刺史,柳宗元得任柳州刺史,劉禹錫得任播州刺史。
柳宗元說:“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的母親尚在高堂,絕沒有母子同去的道理。
”想向朝廷請求,讓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
禦史中丞 裴度亦以禹錫母老為上言,上曰:“為人子,不自謹,贻親憂,此則重可責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後,恐禹錫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責為子者耳,然不欲傷其親心。
”退謂左右曰:“裴度愛我終切。
”禹錫得改連州。
宗元善為文,嘗作《梓人傳》曰:“梓人不執斧斤刀鋸之技,專以尋引、規矩、繩墨度材視制,指麾衆工各趨其事,不勝任者退之,大廈既成,則獨名其功。
猶相天下者立綱紀,整法度,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能者進之,不能者退之,萬國既理,而談者獨稱伊、傅、周、召,其百官執事之勤勞不得紀焉。
或者不知體要,炫能矜名,親小勞,侵衆官,聽聽于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 又作《種樹郭橐駝傳》曰:“橐駝善種樹,其言曰:&lsquo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
既植之,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則其天全而性得矣。
他人不然,根拳而土易,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之,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故不我若也。
&rsquo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之,亦猶是已。
” 田弘正遣其子布将兵助讨淮西。
盜焚河陰轉運院。
李師道數上表請赦吳元濟,上不從。
師道使大将将二千人趣壽春,聲言助官軍,實以援元濟也。
裴度也就劉禹錫的母親年事已高向憲宗進言,憲宗說:“身為人子,自己不謹慎行事,給親人帶來憂患,這正是甚可責難的地方。
”裴度說:“陛下正在侍候太後,恐怕對劉禹錫任官所在地的情形也應予以憐憫。
”憲宗過了許久才說:“朕說的是責備做兒子這一方面的,但不想使他母親傷心。
”退朝後,憲宗對身邊的人說:“到底是裴度對朕愛得深切。
”劉禹錫終于得以改派連州。
柳宗元善于寫文章,曾寫了一篇《梓人傳》講道:“有位木匠不做斧砍刀鋸這一類手藝活,專門用長尺、圓規、方尺、墨鬥審度木料的用場,指揮衆多的木工各自去幹自己的活計,誰不勝任就辭退誰,大廈建成後,隻以這位木匠的名字記載事功。
這猶如擔任天下宰相的人建立綱紀,整饬法令制度,選拔天下的人,使他們各稱其職,提升有能力的人,屏退沒有能力的人,全國各地得到治理後,談論此事的人唯獨稱贊伊尹、傅說、周公、召公等宰相,那些百官辦事的辛勤勞苦卻得不到記載。
有些宰相不識大體,誇耀才能與名望,侵犯百官的職責,在官署裡吵吵嚷嚷地争論不休,卻将重大而長遠的方略遺落無存,這是不懂為相之道。
” 柳宗元又寫了一篇《種樹郭橐駝傳》,講道:“郭橐駝善于種樹,他說過:&lsquo大凡樹的本性,樹根喜歡舒展,喜歡陳泥。
已經種好了,不要挪動不必擔心,離開後不用再去看管,那麼樹的天性就得以保全。
别人并非如此,他們使樹根拳曲在一起,還要更換新土,對樹愛得太切,擔心過多,早晨去察看晚上去撫摸,更嚴重的是劃破樹皮去查看它成活與否,搖晃樹幹去觀察枝葉是疏是密,而樹木的本性卻日見脫離。
雖然說是愛護樹,實際卻是損害樹,所以别人種樹都比不上我。
&rsquo當長官的喜歡頻頻發号施令,好像對百姓非常憐憫,最終卻給百姓帶來禍殃,也是這個道理。
” 田弘正派他的兒子田布領兵協助讨伐淮西。
盜賊火燒河陰轉運院。
李師道多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憲宗不同意。
李師道派大将帶領兩千人奔赴壽春,聲稱幫助官軍,實際是援助吳元濟。
師道素養刺客奸人數十人,說師道曰:“用兵所急,莫先糧儲。
今河陰院積江、淮租賦,請潛往焚之,因劫東都,焚宮阙,亦救蔡一奇也。
”師道從之,遣攻河陰轉運院,燒錢帛三十餘萬缗匹,谷三萬餘斛。
人情恇懼,多請罷兵,上不許。
夏五月,遣禦史中丞裴度宣慰淮西行營。
諸軍讨淮西久未有功,上遣裴度詣行營宣慰,察用兵形勢。
度還,言淮西必可取之狀,且曰:“觀諸将惟李光顔勇而知義,必能立功。
”既而光顔數敗賊軍,上以度為知人。
知制诰韓愈亦言:“淮西三小州,殘弊困劇之餘,而當天下之全力,其破敗可立而待。
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斷與不斷耳。
”因言:“諸道發兵各二三千人,勢力單弱,心孤意怯,難以有功。
環賊諸州壤地連接,村落百姓悉有兵器,習于戰鬥,識賊深淺,皆願自備衣糧,保護鄉裡。
若令召募,立可成軍。
乞悉罷諸道軍,募土人以代之。
” 六月,盜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武元衡,擊裴度傷首。
上悉以兵事委武元衡。
師道客曰:“天子所以銳意誅蔡者,元衡贊之也,請密往刺之。
元衡死,則他相不敢主其謀,争勸天子罷兵矣。
”師道資給遣之。
王承宗亦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且詣中書為元濟遊說,辭指不遜,元衡叱出之,承宗又上書诋元衡。
至是,元衡入朝,有賊自暗中射殺之,取其顱骨而去。
又擊裴度傷首,墜溝中,京城大駭。
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騎士,張弦露刃以衛之。
李師道平時豢養數十名刺客和奸人,這些人勸李師道說:“用兵急切需要的,以糧食儲備居首。
現在河陰轉運院存放着江淮地區的賦稅,請暗中前去燒掉,趁機劫掠東都,火燒宮廷,也算營救蔡州的一個奇計了。
”李師道依言而行,派這些人攻打河陰轉運院,燒掉錢帛三十餘萬缗匹,糧食三萬餘斛。
人們感到恐慌不安,多請求停止用兵,憲宗沒有答應。
夏五月,憲宗派禦史中丞裴度前往淮西行營撫慰将士。
各軍讨伐淮西長期毫無建樹,憲宗派裴度前往淮西行營進行撫慰,察看用兵形勢。
裴度回朝後,講了一定能戰勝淮西的情形,并且說:“我看諸将領中隻有李光顔骁勇善戰,深明大義,一定能建立功勳。
”不久李光顔多次打敗敵軍,憲宗認為裴度知人。
知制诰韓愈也進言說:“淮西申、光、蔡三個小州,正當殘滅破敗、困頓艱難的末路,卻面臨天下的全力讨伐,他們的毀滅指日可待。
而人們還不清楚的因素,就在于陛下能不能做出決斷。
”于是便說:“各道分别派出兩三千人的兵力,聲勢微弱,力量單薄,将士感到孤單,懷有怯意,難以成功。
環繞敵軍各州與敵軍疆壤連接,村莊百姓都有武器,習慣當兵打仗,了解敵軍的虛實,都願意自備衣服和口糧,保護家鄉。
如果讓人召募這些百姓,立刻可以組成軍隊。
請将各道軍隊全部撤走,募集當地百姓取而代之。
” 六月,盜賊殺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武元衡,打傷裴度的頭部。
憲宗把兵事全部交給武元衡處理。
李師道豢養的賓客說:“天子之所以堅決誅讨淮西,是由于武元衡贊成其事,請暗中前去刺殺他。
武元衡一死,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淮西的計劃,就會争着勸天子停止用兵了。
”李師道發給盤資,打發該人前去。
王承宗也派牙将尹少卿入朝奏事,并到中書省替吳元濟遊說,措辭很不謙恭,武元衡将尹少卿呵斥出去,王承宗又上書诋毀武元衡。
到這時,武元衡去上朝,有一個歹徒在暗中将他射死,砍下他的頭顱帶走。
歹徒又打傷裴度的頭部,裴度跌進水溝,京城大為驚駭。
于是憲宗下诏讓宰相外出時加派金吾騎士,張弓搭箭,露出兵器,保衛她。
賊遺紙于金吾、府縣曰:“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故捕賊者不敢甚急。
兵部侍郎許孟容見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橫屍路隅而盜不獲者,此朝廷之辱也。
”因涕泣。
又詣中書揮涕言:“請奏起裴中丞為相,大索賊黨。
”于是诏中外搜捕,購賞甚厚。
王士則告承宗遣卒張晏所為,捕得鞫之,并出承宗表,诏議其罪,晏等具服。
張弘靖以為疑,屢言之,上不聽,竟誅之,而師道客潛遁去。
以裴度同平章事。
度病瘡,卧二旬,诏以衛兵宿其第,中使問訊不絕。
或請罷度官以安恒、郓之心,上怒曰:“若罷度官,是奸謀得成,朝廷無複綱紀。
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賊。
”遂以度為相。
度言:“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
且朝廷業已讨之,兩河跋扈者将視此為高下,不可中止。
”上以為然,悉以用兵事委度,讨賊愈急。
初,德宗多猜忌,朝士有相過從者,金吾皆伺察以聞,宰相不敢私第見客。
度奏:“今寇盜未平,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議,請于私第見客。
”許之。
秋七月,靈武節度使李光進卒。
光進與弟光顔友善。
光顔先娶,其母委以家事。
母卒後,光進乃娶,光顔使其妻奉管鑰,籍财物,歸于其姒。
光進反之曰:“新婦逮事先姑,先姑命主家事,不可易也。
”因相持而泣。
歹徒在金吾衛和府縣留下紙條說:“别急着抓我,否則我先殺了你。
”所以捉拿歹徒的人不敢操之過急。
兵部侍郎許孟容觐見憲宗說:“自古沒有宰相橫屍路旁卻抓不到歹徒的先例,這一事件是朝廷的恥辱。
”于是哭泣起來。
許孟容又前往中書省抹着眼淚說:“請奏請起用裴度中丞為宰相,徹底搜索歹徒一夥。
”于是憲宗下诏命令在朝廷内外進行搜捕,懸賞條件非常優厚。
王士則告發說,這是王承宗派士卒張晏幹的,朝廷予以逮捕審訊,并出示王承宗的表章,下诏議定其罪,張宴等人全都認罪。
張弘靖認為此事可疑,屢次進言,憲宗不聽,最終處死了張宴等人,而李師道的賓客卻暗中逃走。
憲宗任命裴度為同平章事。
裴度創口不愈,卧病二十天,憲宗下诏派衛兵住在他的府第中,中使的問候從未間斷。
有人請求免去裴度的官職,好使恒州王承宗、郓州李師道放心,憲宗生氣地說:“如果免去裴度的官職,等于奸謀得逞,朝廷再沒有法度可言。
我任用裴度一個人,足以打敗王承宗和李師道兩個人。
”于是任命裴度為宰相。
裴度進言說:“淮西,是心腹之患,不能不加以根除。
而且朝廷已經讨伐淮西,河南、河北驕橫強暴的藩鎮都根據這一戰事來決定對朝廷的态度,所以戰事不能半途而廢。
”憲宗認為言之有理,把用兵之事都交給裴度處理,對吳元濟的讨伐更加急切。
起初,德宗往往猜忌臣下,對于互相有所往來的朝臣,金吾衛一概偵察上報,宰相不敢在私宅會客。
裴度上奏說:“現在寇盜還沒平定,宰相應當招攬各地的賢才,與之參與謀劃,請允許在私宅會客。
”憲宗答應了他。
秋七月,靈武節度使李光進去世。
李光進與弟弟李光顔關系和睦。
李光顔娶妻在先,母親把家事交給李光顔的妻子掌管。
母親去世後,李光進也娶了妻子,李光顔讓自己的妻子奉管鎖鑰,登錄好财物,交給嫂子。
李光進送回鎖鑰和賬簿,說:“弟媳趕上了事奉已故的婆婆,婆婆讓他主持家事,不能換人。
”于是兩人相抱哭泣。
诏絕王承宗朝貢。
八月朔,日食。
李師道遣兵襲東都,捕得伏誅。
李師道置留後院于東都,潛内兵數百人,謀焚宮阙,縱兵殺掠。
其小卒詣留守呂元膺告變,元膺發兵圍之。
賊衆突出,望山而遁,都城震駭。
時留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門,部分指使,意氣自若,都人賴以安。
東都西南皆高山深林,民不耕種,專以射獵為生,人皆趫勇,謂之山棚。
元膺設重購以捕賊。
數日,有山棚遇賊,走召其侪,引官軍共圍獲之。
按驗得其魁,乃中嶽寺僧圓淨。
為師道買田伊阙、陸渾山間,以舍山棚而衣食之。
捕獲伏誅,黨與死者凡數千人。
留守将及驿卒數人,皆受其職名。
元膺鞫圓淨黨與,始知殺武元衡者乃師道也。
元膺密以聞,上業已讨王承宗,不複窮治。
九月,以韓弘為淮西諸軍都統。
初,上以嚴绶在河東所遣裨将多立功,故使鎮襄陽,且督諸軍讨淮西。
绶無它材能,但傾府庫以赉士卒,賂宦官以結聲援,擁衆經年,無尺寸功。
裴度屢言其軍無政,乃以韓弘為諸軍都統。
弘亦欲倚賊自重,不願淮西速平。
時李光顔戰最力,弘欲結之,舉大梁城索得一美婦人,容色絕世,遣使遺之。
光顔乃大飨将士,謂使者曰:“戰士數萬皆棄家遠來,冒犯白刃,光顔何忍獨以聲色自娛悅乎!”因流涕,坐者皆泣。
乃即席厚贈使者,并妓返之,曰:“為光顔多謝相公,光顔以身許國,誓不與逆賊同戴日月,死無二矣。
” 憲宗下诏不再讓王承宗入朝進貢。
八月初一,發生日食。
李師道派兵襲擊東都洛陽,其黨羽被抓獲處死。
李師道在東都洛陽設置留後院,暗中安插士兵數百人,企圖火燒宮廷,縱兵殺掠。
李師道的小卒到留守呂元膺處報告發生變故,呂元膺派兵包圍李師道的留後院。
賊衆沖出,向山地逃去,東都震驚恐駭。
當時,留守東都的軍隊人少勢弱,呂元膺坐在皇城門前,指揮部署,态度鎮靜自如,東都的人們賴以安定下來。
東都洛陽西南都是高山深林,山民不從事農業,專門以打獵為生,人人卻矯捷勇猛,被稱為山棚。
呂元膺懸賞重金,捉拿賊人。
數日後,有一個山棚遇到賊人,便跑去叫了同伴,帶領官軍共同将賊人包圍捉獲。
經審訊核實,找出了賊人的首領,竟是中嶽寺的僧人圓淨。
圓淨為李師道在伊阙、陸渾的山間購買田地,為山棚提供住處和衣食。
圓淨被抓獲處死,死去的黨羽共有幾千人。
留守将領以及驿卒數人,都接受了李師道的職名。
呂元膺審訊圓淨的黨羽,才知道殺害武元衡的主謀是李師道。
呂元膺秘密上報,而憲宗已經讨伐王承宗,所以不再徹底查辦李師道。
九月,憲宗任命韓弘為淮西諸軍都統。
起初,憲宗認為嚴绶在河東派出的副将有許多人建立功勳,所以派嚴绶鎮守襄陽,并督促各軍讨伐淮西。
嚴绶沒有别的才能,隻是竭盡庫存物資以賞賜士兵,賄賂宦官以結成互相聲援的關系,掌握衆多的兵員達一年之久,沒有任何功勞。
裴度屢次說嚴绶治軍無方,憲宗才任命韓弘為諸軍都統。
韓弘也想借助敵軍加強自己的地位,不願意迅速平定淮西。
當時李光顔作戰最為出力,韓弘想拉攏李光顔,在整個大梁城找到一個美婦人,容色絕世,打發使者送給李光顔。
李光顔于是大宴将士,對使者說:“數萬名戰士都離家遠道而來,在雪亮的兵器間沖殺,我怎麼忍心一個人以嬌聲美色自娛!”于是流下眼淚,在座的人也都哭泣起來。
李光顔于是就在席間贈給使者許多禮物,連同那女人也退還給他,說:“替我多謝韓相公,我以身許國,發誓不與逆賊共存于世間,死無二心!” 冬十月,盜焚柏崖倉。
十一月,焚獻陵寝宮、永巷。
吐蕃請互市,許之。
十二月,河東節度使王锷卒。
锷家奴告锷子稷匿所獻家财,上命遣中使檢括。
裴度谏曰:“臣恐諸将帥以身後為憂。
”上遽止使者,以二奴付京兆,杖殺之。
丙申(816) 十一年 春正月,張弘靖罷為河東節度使。
王承宗縱兵四掠,幽、滄、定三鎮皆苦之,争上表請讨承宗,上欲許之。
弘靖以為:“兩役并興,恐國力不支。
請并力平淮西,乃征恒冀。
”上不為之止,弘靖乃求罷,從之。
翰林學士錢徽、知制诰蕭俛罷。
時群臣請罷兵者衆,上患之,故黜徽、俛,以警其餘。
制削王承宗官爵,發兵讨之。
韋貫之屢請先取吳元濟,後讨承宗,曰:“陛下不見建中之事乎?始于讨魏及齊,而蔡、燕、趙皆應之,卒緻朱泚之亂。
由德宗不能忍數年之憤,欲太平之速成故也。
”上不聽。
諸軍讨王承宗者互相觀望,獨昭義節度使郄士美引精兵壓其境,大破承宗之衆于柏鄉。
盜斷建陵門戟。
二月,吐蕃贊普死。
新贊普可黎足立。
以李逢吉同平章事。
南诏勸龍晟為其下所殺。
勸龍晟淫虐不道,其臣王嵯巅弑之,立其弟勸利。
冬十月,盜賊放火燒了柏崖倉。
十一月,盜賊放火燒了獻陵的寝宮和永巷。
吐蕃請求雙方進行貿易,得到許可。
十二月,河東節度使王锷去世。
王锷的家奴告發王锷的兒子王稷隐瞞進獻的家财,憲宗命令派中使核查。
裴度進谏說:“臣恐怕諸将帥為自己身後的事情擔憂。
”憲宗連忙制止使者,把兩個家奴交付京兆府治罪,杖打而死。
丙申(816)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 春正月,張弘靖罷免為河東節度使。
王承宗縱容軍隊四處擄掠,幽、滄、定三鎮都被攪擾得困苦不堪,争着上表請求讨伐王承宗,憲宗想答應這一請求。
張弘靖認為:“讨伐吳元濟與王承宗兩項戰事同時進行,恐怕國力難以支撐。
請合力平定淮西,再去征讨恒冀。
”憲宗沒有因此停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