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七

關燈
之隙,且言:“昇承恩顧,延賞無以中傷。

    而郜主乃太子妃之母也,故欲以此陷之耳。

    ”上笑曰:“是也。

    ”泌因請罷昇宿衛以遠嫌,從之。

     以韓潭為夏、綏、銀節度使。

     吐蕃之戍鹽、夏者,饋運不繼,人多病疫思歸。

    尚結贊遣三千騎逆之,悉焚其廬舍,毀其城,驅其民而去。

    于是割振武之綏、銀二州,以潭為節度使,帥神策之士五千、朔方、河東之士三千鎮夏州。

     以元友直為諸道句勘兩稅錢帛使。

     時防秋兵大集,國用不充。

    李泌奏:“自變兩稅法以來,藩鎮、州縣聚斂榷率以為軍資,自懼違法,匿不敢言。

    請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應留使、留州之外,悉輸京師。

    其官典逋負,可征者征之,難征者釋之,敢有隐沒者罪之。

    ”上喜曰:“卿策甚長,然立法太寬,恐所得無幾。

    ”對曰:“寬則人喜于免罪而樂輸,所得必多而速;急則競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實,财不足以濟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所得必少 起初,張延賞與李叔明有矛盾,德宗進入駱谷後,衛士大多逃亡,李叔明的兒子李昇以及郭曙、令狐建等人惟恐有奸人危及德宗,就一起咬破手臂,立下盟誓,輪流為德宗牽馬,一直牽到梁州。

    等返回長安,德宗把他們都任命為禁衛将軍,甚是寵愛優待。

    張延賞知道李昇私自出入郜國大長公主的府第,就秘密禀報德宗,德宗讓李泌加以調查。

    李泌說:“這肯定是有人企圖動搖太子的地位,恐怕是張延賞吧?”德宗說:“你怎麼知道?”李泌向德宗一一講述了李叔明與張延賞的矛盾,并說:“李昇承蒙陛下恩寵眷顧,張延賞無法中傷。

    然而,郜國大長公主是太子妃蕭氏的母親,所以張延賞想借此陷害他。

    ”德宗笑着說:“是的。

    ”于是李泌請求不再讓李昇值宿警衛,以避嫌疑,德宗依從。

     德宗任命韓潭為夏、綏、銀節度使。

     戍守鹽州和夏州的吐蕃将士因給養接濟不上,許多人染上瘟疫,希望回國。

    尚結贊派三千名騎兵前來迎接,将當地房舍全部燒掉,拆毀城牆,驅趕着百姓離去。

    因此,朝廷從振武軍分出綏、銀二州,任命韓潭為節度使,由他率領神策軍将士五千人和朔方、河東将士三千人鎮守夏州。

     德宗任命元友直為諸道句勘兩稅錢帛使。

     當時,防秋兵大規模集結,國家用度不支。

    李泌上奏說:“自從改行兩稅法以來,藩鎮和州縣通過搜刮财賦和實行專賣來充實軍事費用,怕自己違犯規定,所以隐瞞實情不敢講出。

    請赦免他們的罪行,隻要求他們糾正以前的做法,除按規定應留給諸使、留在州府的錢糧以外,一律運送到京城。

    各地方官拖欠的賦稅,能征繳的要征繳上來,難以征繳的可免予征繳,膽敢隐瞞私吞的要加以懲處。

    ”德宗高興地說:“你的謀算非常深遠,但是采用的辦法過于寬大,恐怕朝廷能得到的賦稅沒有多少。

    ”李泌回答說:“實行寬大的辦法,人們為免受懲處而歡喜,就樂于交納賦稅,朝廷得到的就數量多而時間短;實行嚴厲的辦法,人們争着隐瞞賦稅,不經審訊就不能查出實情,得到的錢财不夠接濟當前的急需,反而都落到奸邪官吏的手裡,朝廷得到的就數量少 而遲矣。

    ”上曰:“善。

    ”乃以友直充使。

     停西域使者廪給,分隸神策軍。

     初,河、隴既沒于吐蕃,安西、北庭及西域使人在長安者,歸路阻絕,皆仰給于度支。

    李泌知胡客皆有妻子,買田宅,安居不欲歸,命停其給,凡四千人,皆詣政府訴之。

    泌曰:“此皆從來宰相之過,豈有外國使者留京師數十年不聽歸乎!今當假道回纥,各遣歸國。

    不願歸者,當于鴻胪自陳,授以職位,給俸祿。

    人生當乘時展用,豈可終身客死邪!”于是胡客無一人願歸者,泌皆分隸神策兩軍,禁旅益壯,歲省五十萬缗。

     募戍卒屯田京西。

     上複問泌以複府兵之策,對曰:“今歲卒戍京西者十七萬人,計歲食粟二百四萬斛,今粟鬥直錢百五十,為錢三百六萬缗。

    國家比遭饑亂,經費不充,就使有錢,亦無粟可籴,未暇議複府兵也。

    ”上曰:“然則亟減戍卒歸之,如何?”對曰:“陛下誠用臣言,可不減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府兵亦成。

    ”上曰:“果能如是,何為不用!”對曰:“此須急為之,過旬日則不及矣。

    ”上問其計,泌曰:“吐蕃久居原、蘭之間,以牛運糧,糧盡,牛無所用。

    請發左藏惡缯,染為彩缬,因黨項以市之,計十八萬匹可緻六萬餘頭。

    命諸冶鑄農器,籴麥種,分賜緣邊軍鎮,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約麥熟倍償其種,其餘據時價五分增一,官為籴之,來春種禾亦如之。

    沃土久荒,所收必厚,戍卒獲利, 而時間就長了。

    ”德宗說:“很好。

    ”便讓元友直充任諸道句勘兩稅錢帛使。

     朝廷停止對西域使者的給養,将他們分别隸屬于神策軍。

     起初,河西、隴右地區被吐蕃攻陷後,正在長安的安西、北庭奏事人員以及西域使者的歸路已經切斷,都依賴度支供給。

    李泌了解到胡人在長安都有了妻子兒女,買了田地住宅,安心定居,不想回去,便命令停止發放給養,于是計有四千人都到相府申訴。

    李泌說:“這都是曆任宰相的過錯,哪有讓外國使者在京城留居數十年還不放回國的!現在應該向回纥借道,分别遣送回國。

    不願意回國的,應到鴻胪寺說明自己的情況,授給職位,發給薪俸。

    人生應當順應時務,施展才力,怎能一輩子作客而死呢!”于是沒有一個胡人客使願意回國,李泌讓他們一律分别隸屬于神策兩軍,禁軍愈加壯大,每年省錢五十萬缗。

     朝廷招募戍兵在京西屯田。

     德宗又向李泌問恢複府兵的策略,李泌回答說:“今年戍守京西的士兵有十七萬人,算來全年吃糧二百零四萬斛,現在每鬥糧食價值一百五十錢,合計需三百零六萬缗錢。

    近來國家遭受饑荒戰亂,經費不足,即使有錢,也沒糧食可買,所以無暇計議恢複府兵。

    ”德宗說:“這麼說來,應趕快削減戍兵,讓他們回去,你看行嗎?”李泌回答說:“如果陛下采用我的建議,可以不削減戍兵,不打擾百姓,就能使糧食完全充足,府兵也可以恢複。

    ”德宗說:“果真能夠如此,朕怎能不采用!”李泌回答說:“這必須趕緊去做,再過十天就來不及了。

    ”德宗問有何計策,李泌說:“吐蕃長期居住在原州和蘭州一帶,用牛運輸糧食,糧食運完,牛就沒有用處了。

    請調出左藏庫的劣質絲帛,染成花色斑斓的絲帛,通過黨項人出賣,算來十八萬匹絲帛可以換到六萬餘頭牛。

    可以命令各冶煉場鑄造農具,買進麥種,分别賜給邊境上的軍鎮,募集戍兵耕種荒田,約定麥子成熟後加倍償還所用的種子,對剩下的糧食,按當時的價錢增加五分之一,由官府收購,來年春天種莊稼時還用這種辦法。

    肥沃的土地久經荒廢,必然取得豐收,戍兵得到好處, 耕者浸多,籴價必賤,名為增之,而實比今歲所減多矣。

    且邊地官多阙,請募人入粟以補之,可足今歲之糧。

    ” 上皆從之,因問曰:“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對曰:“舊制,戍卒三年而代,今既因田緻富,必不思歸。

    及其将滿,下令有願留者,即以所開田為永業,家人願來者,本貫續食遣之。

    不過數番,則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變關中之疲弊為富強也。

    ”上喜曰:“如此,天下無複事矣。

    ”泌曰:“未也。

    臣能不用中國之兵,使吐蕃自困。

    ”上曰:“計将安出?”對曰:“臣未敢言之,俟麥禾有效,然後可議也。

    ”泌意欲結回纥、大食、雲南,與共圖吐蕃,知上素恨回纥,恐聞之不悅,并屯田之議不行,故不肯言。

    既而戍卒應募,願耕屯田者什五六。

     張延賞卒。

     八月朔,日食。

     柳渾罷為左散騎常侍。

     初,渾與張延賞議事數異同,延賞使人謂曰:“相公節言則重位可久矣。

    ”渾曰:“為吾謝張公,柳渾頭可斷,舌不可禁。

    ”由是交惡。

    上好文雅缊藉,而渾質直無威儀,時發俚語,上不悅,罷之。

     幽郜國大長公主,流李昇于嶺南。

     公主,肅宗女也,适蕭升,女為太子妃,恩禮甚厚,宗戚皆疾之。

    主素不謹,李昇等數人出入其第。

    或告主淫亂,且為厭禱,上大怒,幽之禁中,流昇等嶺表,切責太子。

     耕種的人就會逐漸增多,收購糧食必然降價,名義上是官府加價收購,實際上卻比今年糧價低得多。

    而且邊疆地區的官員有許多空缺,請募集人交納糧食,然後将他們補充為邊地官員,這樣便可以使今年的糧食足夠用了。

    ” 德宗都依言而行,随後又問道:“你說府兵也可以建成,此話怎講?”李泌回答說:“根據原有制度,戍兵三年輪換一次,現在戍兵通過屯田富裕起來,必然不想回去。

    到三年将滿時,下令願意留下的,就把他們開墾的田地作為永業田,家人願意前來的,由原籍所在官府供給食物加以遣送。

    用不了幾輪,戍兵就都成了定居邊疆的本地人,于是一律采用府兵制度加以治理,這就使關中變衰敗為富強了。

    ”德宗歡喜地說:“這樣,天下就不再發生變故了。

    ”李泌說:“還不止這些。

    臣能不用國家的兵,使吐蕃自陷困境。

    ”德宗說:“有何計策?”李泌回答說:“臣不敢講出來,等糧食收成發揮效用後,才可計議此事。

    ”李泌本意打算聯合回纥、大食、雲南,一起圖謀吐蕃,知道德宗向來憎恨回纥,惟恐德宗聽了不高興,會連同屯田的計議也不實行,所以不肯講出來。

    不久,戍兵響應招募,願意耕種屯田的有十分之五六。

     張延賞去世。

     八月一日,發生日食。

     柳渾罷相,任左散騎常侍。

     起初,柳渾與張延賞議事時屢次發生分歧,張延賞讓人告訴柳渾說:“相公少說話,宰相的重要職位就可保長久了。

    ”柳渾說:“替我向張公道謝,柳渾頭可斷,舌不可禁。

    ”因此兩人結仇。

    德宗喜歡斯文儒雅,不露鋒芒,但柳渾質樸直率,不擺架子,時常說些方言俗語,唐德宗心中不快,免去他的宰相職務。

     德宗拘禁郜國大長公主,将李昇流放到嶺南。

     郜國大長公主是肅宗的女兒,嫁給蕭升為妻,女兒為太子妃,德宗對大長公主甚加禮遇,宗室親戚都很嫉妒她。

    大長公主平時行為不夠檢點,李昇等幾個人都出入大長公主的府第。

    有人告發大長公主行為淫亂,而且以巫術祈禱鬼神,德宗大怒,将大長公主拘禁在宮中,把李昇流放到嶺南,并嚴厲斥責太子。

     太子懼,請與妃離昏。

     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長立,孝友溫仁。

    ”泌曰:“陛下惟有一子,奈何欲廢之而立侄?且陛下所生之子猶疑之,何有于侄?舒王雖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複望其孝矣。

    ”上曰:“卿不愛家族乎?”對曰:“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

    若畏陛下大怒而為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雲:&lsquo吾獨任汝為相,不力谏,使至此,必複殺而子。

    &rsquo臣老矣,餘年不足惜。

    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為嗣,臣未知得歆其祀乎!”因嗚咽流涕。

     上亦泣曰:“事已如此,奈何?”對曰:“此大事,願陛下審圖之。

    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者,且陛下不記建甯之事乎?”上曰:“建甯叔實冤,肅宗性急故耳。

    ”泌曰:“臣昔為此故辭歸,誓不近天子左右。

    不幸今日複為陛下相,又睹茲事。

    且其時先帝常懷危懼,臣臨辭日因誦《黃台瓜辭》,肅宗乃悔而泣。

    ” 上意稍解,乃曰:“貞觀、開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對曰:“承乾謀反事覺,太宗使其舅與朝臣數十人鞫之,事狀顯白,然當時言者猶雲:&lsquo願陛下不失為慈父,使太子得終天年。

    &rsquo太宗從之,并廢魏王泰。

    且陛下既知肅宗急而建甯冤,則願陛下深戒其失,從容三日,究其端緒,必釋然知太子之無他矣。

    若果有其迹,願陛下如貞觀之法,并廢舒王而立皇孫,則百代之後有天下者,猶陛下子孫也。

    至于武惠妃谮太子瑛兄弟殺之,海内冤憤, 太子恐懼,請求與蕭妃離婚。

     德宗召見李泌,告知此事,并說:“近來舒王已經成年,性情孝敬友愛,溫和仁厚。

    ”李泌說:“陛下隻有一個兒子,為什麼要廢子立侄?而且陛下連親生的兒子都起疑心,對侄子又會怎樣?舒王雖然孝敬,但若立他為太子,今後陛下最好還是勉力而為吧,别再指望他孝敬了。

    ”德宗說:“你不愛惜自己的家族嗎?”李泌回答說:“正因為臣愛惜家族,所以不敢不把話說盡。

    如果怕惹得陛下大怒,就委曲從命,以後陛下後悔了,準會責怪臣說:&lsquo我專門任命你為宰相,你不極力勸谏,使事情到此地步,我一定要殺了你的兒子。

    &rsquo臣老啦,晚年的歲月沒有什麼可顧惜的。

    如果陛下冤殺臣的兒子,使臣立侄子為後嗣,臣不知将來是否能享受到他的祭祀!”于是嗚嗚咽咽,流下眼淚。

     德宗也哭着說:“事情已鬧成這個樣子,如何是好?”李泌回答說:“這是大事,希望陛下審慎地設法應付。

    自古以來父子互相猜疑,沒有不亡國的,而且陛下不記得建甯王的事情了嗎?”德宗說:“叔叔建甯王的确冤枉,是肅宗性情急躁造成的。

    ”李泌說:“過去臣因為此事辭官而歸,發誓不再靠近天子身邊。

    不幸現在又當了陛下的宰相,又目睹這樣的事情。

    而且,當時先帝經常心懷恐懼,臣臨辭行時借機誦讀了《黃台瓜辭》,于是肅宗後悔地哭了。

    ” 德宗的态度稍有緩和,便說:“貞觀、開元年間都改立過太子,為什麼沒亡國?”李泌回答說:“李承乾謀反案發後,太宗讓他舅舅與數十個朝臣進行審訊,事情的原委一清二楚,但當時進言的人還是說:&lsquo希望陛下不要失去慈父的本色,讓太子壽終天年。

    &rsquo太宗依從,同時廢掉魏王李泰。

    況且陛下既然知道肅宗性情急躁造成了建甯王的冤枉,希望陛下将這個失誤深深引以為戒,寬緩三天,推究此事的頭緒,一定會消除疑慮,認為太子沒有二心。

    如果确有迹象,希望陛下采用貞觀年間的辦法,連同舒王一起廢掉,另立皇孫,百世以後君臨天下的人就仍然是陛下的子孫。

    至于武惠妃誣陷太子李瑛兄弟,殺了他們,海内為之冤屈怨憤, 乃百代所當戒,此又可法乎?且太子居少陽院,未嘗接外人,預外事,安得有異謀?彼谮人者巧詐百端,雖有手書如晉愍懷,衷甲如太子瑛,猶未可信,況但以妻母為累乎!幸賴陛下語臣,臣敢以家族保太子。

    向使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之徒承此旨,已就舒王圖定策之功矣。

    ” 上曰:“此朕家事,何預于卿,而力争如此?”對曰:“天子以四海為家,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責歸于臣。

    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

    ”上曰:“為卿遷延至明日思之。

    ”泌抽笏叩頭而泣曰:“如此,臣知陛下父子慈孝如初矣。

    然陛下還宮,當自審思,勿露此意于左右。

    露之則彼皆欲樹功于舒王,太子危矣。

    ”上曰:“具曉卿意。

    ”泌歸語子弟曰:“累汝曹矣。

    ” 太子遣人謝泌曰:“若必不可救,欲先自仰藥如何?”泌曰:“必無此慮,願太子起敬起孝。

    苟泌身不存,則事不可知耳。

    ” 間一日,上開延英殿,獨召泌,流涕曰:“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

    太子仁孝,實無他也。

    自今軍國及朕家事,皆當謀于卿矣。

    ”泌拜賀,因曰:“臣報國畢矣,驚悸亡魂,不可複用,願乞骸骨。

    ”上慰谕不許。

     九月,吐蕃寇隴州。

     吐蕃帥羌、渾之衆寇隴州,連營數十裡,京城震恐。

    虜大掠,驅丁壯萬餘口而去。

    未幾,複至隴州,州兵擊卻之。

     是過一百代都應引以為教訓的,難道這還可以效法嗎?而且太子住在少陽院,從不接觸外人,參與外界的事情,怎會有作亂的圖謀?那些蓄意誣陷的人機巧奸詐,手段變化多端,即使像西晉愍懷太子有親手所寫的反書,像開元年間太子李瑛有身披铠甲入宮的行動,尚且不可相信是要謀反,何況太子僅僅是遭受嶽母的牽連呢!幸虧陛下對臣說了,臣敢用自己的全家擔保太子。

    假如讓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一類人逢迎這一旨意,他們現在已經到舒王那裡圖謀擁立新太子的功勞了。

    ” 德宗說:“這是朕的家事,與你有什麼關系,你竟這樣極力谏诤?”李泌回答說:“天子以四海為家,現在臣獨自承擔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有一件事情處理不當,都是臣沒有盡到責任。

    何況眼巴巴看着太子蒙受冤屈、遭受橫禍卻不發言,臣的罪就太大了。

    ”德宗說:“朕為你推延到明天,好好想想。

    ”李泌抽出朝笏,伏地叩頭哭着說:“這樣做,臣知道陛下父慈子孝的關系一如既往了。

    不過陛下回宮後,應當自己審慎地考慮,别把這個意圖透露給周圍的人。

    如果透露出去,那些人就都想為舒王建樹功勳,太子就危險了。

    ”德宗說:“朕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李泌回家後對子弟說:“我拖累你們啦。

    ” 太子派人去感謝李泌說:“如果定然不可挽救,我想先服毒自殺,你看怎樣?”李泌說:“肯定不必為此憂慮,希望太子奉行孝敬之道。

    如果我不在了,那倒是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情。

    ” 隔了一天,德宗單獨在延英殿召見李泌,涕淚橫流地說:“若不是你極力進言,朕今天後悔也來不及了。

    太子仁厚孝敬,确實沒有二心。

    從今天起軍務國政以及朕的家事,都應與你商量。

    ”李泌跪拜道賀,趁機說:“臣報國完畢,心跳加快,魂不守舍,不能再辦理政務,希望準許臣退職。

    ”德宗加以撫慰,沒有答應。

     九月,吐蕃侵犯隴州。

     吐蕃率領羌、渾部落的兵衆侵犯隴州,營地連綿數十裡,京城震驚恐懼。

    吐蕃等大肆擄掠,驅趕着丁壯一萬餘人離去。

    不久,吐蕃等再次來到隴州,該州守兵将他們擊退。

     回纥求和親,許之。

     回纥合骨咄祿可汗屢求和親,上未之許。

    會邊将告乏馬,李泌言于上曰:“臣有愚策,可使馬賤十倍。

    ”上問之,對曰:“願陛下推至公之心,屈己徇人,為社稷計,臣乃敢言。

    ”上曰:“何故?”泌曰:“臣願陛下北和回纥,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馬亦易緻矣。

    ”上曰:“三國當如卿言,至于回纥則不可。

    ”泌曰:“臣固知陛下如此,所以不敢早言。

    然今日之計,回纥為先,三國差緩。

    且陛下所以不可,豈非以陝州之恥邪?”上曰:“然。

    韋少華等以朕之故受辱而死,朕豈能忘之!”泌曰:“害少華等乃牟羽可汗,後複入寇,為今可汗所殺。

    然則今可汗乃有功于陛下,又何怨邪?”是後凡十五對,反複論之,上終不許,泌乃乞骸骨。

    上曰:“朕不憚屈己,但不能負少華輩耳。

    ”泌曰:“以臣觀之,少華輩負陛下,非陛下負之也。

    ”上曰:“何故?”對曰:“昔葉護将兵助國,肅宗止令臣宴勞之,亦不許至其營,及大軍将發,先帝始與相見,蓋戎狄豺狼,不得不過為之防耳。

    陛下在陝,富于春秋,少華輩不能深慮,以萬乘元子徑造其營,又不先與之議相見之儀,使彼得肆其桀骜,豈非少華輩負陛下邪?且香積之捷,葉護欲掠長安,先帝親拜于馬前以止之,當時觀者十萬餘人,皆歎息曰:&lsquo廣平王真華夷主也!&rsquo然則先帝所屈者少,所伸者多矣。

    況牟羽身為可汗,舉國赴難,當是之時,臣不敢言其他。

    若留陛下于營中歡飲十日, 回纥請求和親,德宗應允。

     回纥合骨咄祿可汗屢次請求和親,德宗沒有答應。

    适值邊防将領報告缺少馬匹,李泌對德宗說:“臣有一個計策,可以使馬價賤上十倍。

    ”德宗問計,李泌回答說:“希望陛下用極為公正的态度對待此事,委屈自己順從别人,為國家着想,臣才敢說。

    ”德宗說:“何出此言?”李泌說:“臣希望陛下北面與回纥和好,南面與雲南交往,西面與大食和天竺聯絡,這樣吐蕃就會自己陷入困境,馬也容易得到了。

    ”德宗說:“雲南、大食、天竺三國,就按你說的辦,至于回纥,那可不行。

    ”李泌說:“臣本就知道陛下會持此态度,所以不敢早說。

    然而為當前考慮,聯系回纥最為急迫,其餘三國還可略微慢些。

    而且,陛下之所以認為不行,莫不是由于在陝州受到的恥辱吧?”德宗說:“是。

    韋少華等人由于朕的緣故蒙受羞辱而死,朕怎會忘記!”李泌說:“殘害韋少華等人的是牟羽可汗,後來牟羽可汗又來入侵,被現在的合骨咄祿可汗殺死。

    這麼說來,現在的回纥可汗對陛下有功,又有什麼可怨恨的?”此後,李泌共奏對十五次,反複陳論,德宗始終不答應,李泌于是請求退職。

    德宗說:“朕不怕委屈自己,隻是不能對不起韋少華這些人。

    ”李泌說:“在臣看來,是韋少華這些人對不起陛下,不是陛下對不起他們。

    ”德宗說:“此話怎講?”李泌回答說:“過去回纥葉護領兵來幫助大唐,肅宗僅僅讓臣設宴慰勞他,還不許臣到回纥的營中去,等到大軍即将出發,先帝才與回纥葉護見面,這是由于回纥豺狼成性,不得不特别小心加以防備。

    陛下在陝州時還很年輕,韋少華這些人不能周密計慮,領着萬乘之主的嫡長子徑直前往回纥營中,而且事先沒有與回纥議定相見時的禮儀,緻使回纥得以肆逞兇暴,難道不是韋少華這些人對不起陛下嗎?而且,香積寺之戰獲勝時,葉護打算擄掠長安,先帝親自在葉護馬前施禮制止,當時看見的人有十萬餘,大家都歎息說:&lsquo廣平王真是華夏與蠻夷的共主!&rsquo這樣說來,先帝對人的屈尊較少,伸展的抱負較多。

    況且牟羽身為可汗,率領全國兵力奔赴國難,在這時候,臣不敢說别的。

    如果牟羽把陛下留在營中歡快宴飲十天, 天下豈得不寒心哉!以此二事觀之,則屈己為是乎,不屈己為是乎?” 上謂李晟、馬燧曰:“朕素怨回纥,今聞泌言,自覺少理,卿以為如何?”皆對曰:“誠如泌言。

    ”泌曰:“臣以為回纥不足怨,向來宰相乃可怨耳。

    回纥再複京城,今可汗又殺牟羽,複有何罪?吐蕃幸國之災,陷河、隴數千裡之地,又入京城,使先帝蒙塵于陝,此乃百代必報之仇,為可怨耳。

    ”上曰:“朕與之為怨已久,今往與之和,得無複拒我,為夷狄之笑乎?”對曰:“臣請以書與之,約為臣子,每來不過二百人,印馬不過千匹,無得攜中國人及商胡出塞。

    五者皆能如約,則主上必許和親。

    如此,威加北荒,旁詟吐蕃,足以快陛下平昔之心矣。

    ”上從之。

     既而回纥可汗遣使上表聽命,上大喜,謂泌曰:“回纥何畏服卿如此?”對曰:“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上因問招雲南、大食、天竺之計,對曰:“回纥和則吐蕃已不敢輕犯塞矣。

    雲南苦吐蕃賦役,未嘗一日不思複為唐臣也。

    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遂遣其使者歸,許以公主妻之。

     吐蕃陷連雲堡。

     泾西恃連雲為斥候,連雲既陷,西門不開,門外皆為虜境,樵采路絕,常苦乏食。

     冬十月,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

     李軟奴等作亂,伏誅。

     天下人難道能不痛心嗎!就這兩件事看,說委屈自己對,還是說沒有委屈自己對呢?” 德宗對李晟、馬燧說:“朕一向怨恨回纥,現在聽了李泌的話,覺得自己理虧,你們認為怎麼樣?”李、馬二人都說:“李泌說得的确很對。

    ”李泌說:“臣認為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怨恨回纥,近年來的宰相才是應當怨恨的。

    回纥兩次收複京城,現任可汗又殺死牟羽,還有什麼罪過?吐蕃慶幸我國發生災禍,攻陷河西、隴右數千裡之地,還攻入京城,使先帝流亡陝州,這是百世必報的怨仇,這才應當怨恨。

    ”德宗說:“朕與回纥積怨已久,現在前去與回纥講和,該不會再次拒絕我們,被夷狄恥笑吧?”李泌回答說:“請讓臣寫信給回纥,約定回纥可汗稱臣稱子,每次前來不能超過二百人,互市的馬匹不得超過一千匹,不得攜帶中國人和胡族商人到塞外去。

    如果回纥能完全遵守這五條約定,陛下一定要答應與他們講和。

    這樣,陛下的聲威可以延展到北部荒遠地區,從側面震懾吐蕃,足以使陛下平素的志向為之一快了。

    ”德宗依言而行。

     不久,回纥可汗派使者上表,接受約定,德宗大喜,對李泌說:“回纥怎麼這樣畏懼折服于你?”李泌回答說:“這是陛下的聲威所緻,臣出了什麼力!”于是德宗詢問招撫雲南、大食、天竺的計策,李泌回答說:“與回纥和好,吐蕃就已經不敢輕易侵犯邊境了。

    雲南被吐蕃的賦稅徭役攪擾得困苦不堪,沒有一天不想再做唐朝的臣屬。

    大食在西域最為強盛,與天竺都仰慕中國,并且世代與吐蕃是仇敵,所以臣知道這兩國可以招撫。

    ”便打發回纥使者回國,答應把公主嫁給回纥合骨咄祿可汗。

     吐蕃攻陷連雲堡。

     泾州西面倚靠連雲堡作為前哨,連雲堡失陷後,泾州西門難以開放,西門外都成了吐蕃的地盤,打柴的道路被切斷,泾州常常因缺少糧食而困苦不堪。

     冬十月,吐蕃修築原州故城,駐紮其地。

     李軟奴等人作亂,被殺。

     妖僧李軟奴結殿前射生将韓欽緒等謀作亂,其黨告之,上命捕送内侍省推之。

    李晟聞之驚仆,曰:“晟族滅矣。

    ”李泌問其故,晟曰:“晟新罹謗毀,中外有家人千餘,若有一人在其黨中,則兄亦不能救矣。

    ”泌乃密奏:“大獄一起,所引必多。

    聞人情恟懼,請出付台推。

    ”上從之。

    欽緒,遊瓌之子也,亡抵邠州,械送京師,與軟奴等皆腰斬,而朝臣無連及者。

     十二月,韓遊瓌入朝。

     遊瓌以欽緒誅,委軍入謝,上遣使止之。

    至是入朝,軍中以為必不返,餞送甚薄。

    遊瓌見上,盛陳築豐義城可以制吐蕃,上悅,遣還鎮,軍中憂懼者衆。

    遊瓌忌都虞候範希朝得衆心,将殺之。

    希朝奔鳳翔,上召置神策軍。

    遊瓌帥衆築豐義城,二版而潰。

     大稔,诏和籴粟麥。

     上畋于新店,入民趙光奇家,問:“百姓樂乎?”對曰:“不樂。

    ”上曰:“今歲頗稔,何為不樂?”對曰:“诏令不信。

    前雲兩稅之外悉無他徭,今非稅而誅求者殆過于稅。

    又雲和籴,而實強取之,曾不識一錢。

    始雲所籴粟麥納于道次,今則遣緻京西行營,動數百裡,車摧牛斃,破産不能支。

    愁苦如此,何樂之有!”上命複其家。

     戊辰(788) 四年 春正月,以劉昌為泾原節度使,李元諒為隴右節度使。

     興妖作怪的僧人李軟奴勾結殿前射生将韓欽緒等人圖謀作亂,同夥予以告發,德宗命令逮捕押送至内侍省審訊。

    李晟聞訊驚駭倒地,說:“我要滅族了。

    ”李泌問其中的緣故,李晟說:“我新近遭到诽謗,朝廷内外我的家人有一千多,如果有一個人是他們的同黨,連老兄也不能救我了。

    ”于是李泌秘密上奏說:“大案一旦發生,牽連的人必然很多。

    聽說人心震恐不安,請由内侍省交付禦史台審訊。

    ”德宗依言而行。

    韓欽緒是韓遊瓌的兒子,他逃亡到邠州,被上了枷鎖押送京城,與李軟奴等人都被腰斬,但沒有朝臣受到牽連。

     十二月,韓遊瓌進京朝見。

     韓遊瓌因韓欽緒被殺,留下軍隊,本人進京謝罪,德宗派使者加以阻止。

    至此,韓遊瓌進京朝見,軍中将士認為他肯定一去不返,餞别送行時甚為冷淡。

    韓遊瓌見到德宗,極力陳述修築豐義城可以控制吐蕃,德宗大悅,打發他返回本鎮,許多軍中将士憂慮恐懼。

    韓遊瓌嫉妒都虞候範希朝得到大家的擁護,準備殺死範希朝。

    範希朝逃奔鳳翔,德宗将他召回,安置在神策軍任職。

    韓遊瓌率領部衆修築豐義城,隻修築了四尺高,便塌落了。

     大豐收,有诏命官府收購谷麥。

     德宗在新店打獵,來到農民趙光奇的家中,問道:“百姓高興嗎?”趙光奇回答說:“不高興。

    ”德宗說:“今年頗獲豐收,為什麼不高興?”趙光奇回答說:“诏令沒有信用。

    以前說兩稅以外沒有别的任何徭役,現在兩稅以外的搜刮大約比兩稅還多。

    又說由官府收購糧食,實際卻是強行奪取,從沒見到一個錢。

    開始說官府購進的谷子、麥子隻須在道旁交納,現在卻讓送往京西行營,動不動就是幾百裡地,車壞牛死,百姓破産也難以支撐。

    百姓這般憂愁困苦,有什麼高興的!”德宗命令免除趙光奇家的賦稅徭役。

     戊辰(788) 唐德宗貞元四年 春正月,德宗任命劉昌為泾原節度使,李元諒為隴右節度使。

     昌、元諒皆帥卒力田,數年,軍食充羨,泾、隴稍安。

     二月,以諸道稅外錢帛輸大盈庫。

     先是,上謂李泌曰:“每歲諸道貢獻共直錢五十萬缗,今歲僅得三十萬缗,宮中用度殊不足。

    ”泌曰:“古者天子不私求财。

    今請歲供宮中錢百萬缗,願陛下勿受貢獻,及罷宣索。

    必有所須,降敕折稅,不使奸吏因緣誅剝。

    ”上從之。

    及元友直運淮南錢帛二十萬至,泌悉輸之大盈庫,然上猶數有宣索,仍敕諸道勿令宰相知。

    泌聞之,惆怅而不敢言。

     诏葺白起廟,贈兵部尚書。

     鹹陽人或上言:“見白起雲,請為國家捍禦西陲。

    ”既而吐蕃入寇,邊将敗之,上以為信然,欲于京城立廟,贈司徒。

    李泌曰:“今将帥立功而陛下褒賞白起,臣恐邊臣解體矣。

    且立廟祈禱,将長巫風。

    今杜郵有舊祠,請诏葺之,則不至驚人耳目矣。

    且起,列國之将,贈三公太重,贈兵部尚書可也。

    ”上從之。

     夏四月,更命殿前射生曰神威軍。

     左右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神威凡十軍。

     雲南遣使入見。

     吐蕃寇泾、邠、甯、慶、鄜州。

     先是,吐蕃常以秋冬入寇,及春多病疫而退。

    至是,得唐人,質其妻子,遣其将将之,盛夏入寇,諸州無敢與戰者,吐蕃大掠而去。

     六月,征陽城為谏議大夫。

     城,夏縣人,以學行著聞,隐居柳谷,李泌薦之。

     秋七月,以張獻甫為邠甯節度使。

     劉昌和李元諒都率領部衆努力種田,經過數年,軍中糧食充足,泾州和隴州逐漸安定下來。

     二月,将各道兩稅以外的錢帛運進大盈内庫。

     此前,德宗對李泌說:“每年各道進貢的物品共計值錢五十萬缗,今年隻得到三十萬缗,宮中的費用實在不夠。

    ”李泌說:“古時候,天子不私自謀取錢财。

    現在請讓我每年供給宮中一百萬缗錢,希望陛下不要接受進貢的物品,并停止頒旨索取财貨。

    如果一定需要什麼,可以下達敕令,折合成稅錢,以防止奸邪的官吏借機搜刮錢财。

    ”德宗表示依從。

    等元友直将淮南錢帛二十萬運到,李泌全部運進大盈内庫,但德宗仍然屢次傳旨索取财物,還命令各道不要讓宰相知道。

    李泌聽說後,心中惆怅,卻不敢說。

     德宗下诏修繕白起的祠廟,追贈白起為兵部尚書。

     鹹陽有人進言說:“見到白起了,白起說請求為國家捍衛西部邊疆。

    ”不久吐蕃入侵,邊防将領打敗吐蕃,德宗認為所言的确可信,想在京城建立祠廟,追贈白起為司徒。

    李泌說:“現在将帥立下功勳,陛下卻褒揚封賞白起,臣擔心邊防守臣會人心離散。

    而且建立祠廟進行祈禱,将會助長迷信巫祝的風氣。

    現在杜郵有白起的故祠,請下诏加以修繕,就不至于驚人視聽了。

    況且白起是戰國時的将領,追贈為三公地位過高,追贈為兵部尚書就可以了。

    ”德宗依言而行。

     夏四月,德宗将殿前射生改名為神威軍。

     禁軍包括左右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神威共十軍。

     雲南派使者進京朝見。

     吐蕃侵犯泾、邠、甯、慶、鄜五州。

     此前,吐蕃經常在秋冬兩季入侵,到春天往往染上瘟疫,于是退兵。

    至此,吐蕃得到唐朝百姓,将他們的妻子兒女留作人質,派吐蕃将領帶領這些百姓,在盛夏前來侵犯,各州無人敢與吐蕃交戰,吐蕃大肆擄掠而去。

     六月,德宗征召陽城為谏議大夫。

     陽城,夏縣人,以學問品行著稱,隐居柳谷,為李泌所推薦。

     秋七月,德宗任命張獻甫為邠甯節度使。

     韓遊瓌以病求歸,诏以張獻甫代之。

    未至,遊瓌輕騎歸朝。

    戍卒裴滿等憚獻甫之嚴,帥衆作亂,奏請範希朝為節度使。

    都虞候楊朝晟勒兵斬之而迎獻甫。

    上聞軍衆欲得希朝,将授之,希朝辭曰:“臣畏遊瓌之禍而來,今往代之,非所以防窺觎、安反仄也。

    ”上嘉之,擢為甯州刺史,以副獻甫。

     罷句檢諸道稅外物。

     元友直句檢諸道稅外物,悉輸戶部,遂為定制。

    歲輸百餘萬缗斛,民不堪命,諸道多自訴于上。

    上意寤,乃诏:“已在官者輸京師,未入者悉以與民,明年以後悉免。

    ”于是東南之民複安其業。

     冬十月,回纥來迎公主,仍請改号回鹘。

     回纥可汗遣其妹及大臣妻來迎可敦,辭禮甚恭,曰:“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仍請改為回鹘,許之。

     吐善寇西川,韋臯遣兵拒擊,破之。

     吐蕃發兵十萬,将寇西川,亦發雲南兵。

    雲南内雖附唐,外未敢叛吐蕃,亦發兵數萬屯泸北。

    韋臯乃為書遺雲南王,叙其歸化之誠,轉緻吐蕃。

    吐蕃始疑雲南,遣兵屯會川以塞其趣蜀之路。

    雲南怒,歸唐之志益堅,而吐蕃兵勢始弱矣。

    臯遣兵拒擊,破之于清溪關外。

     十一月,冊回鹘長壽天親可汗,以鹹安公主歸之。

    以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

     韓遊瓌因病請求返回,有诏命張獻甫接替韓遊瓌的職務。

    張獻甫還沒來到邠甯,韓遊瓌已輕裝騎馬回朝。

    戍卒裴滿等人忌憚張獻甫治軍嚴厲,便率衆作亂,奏請由範希朝擔任節度使。

    都虞候楊朝晟率領兵馬殺了作亂的戍卒,同時迎接張獻甫。

    德宗聽說軍士們願意讓範希朝統領,準備任命範希朝為節度使,範希朝推辭說:“臣因害怕韓遊瓌的迫害才回來的,如今前去取代他,這不是防範陰謀、安定動蕩局面的辦法。

    ”德宗嘉許範希朝,提拔他為甯州刺史,擔任張獻甫的副職。

     停止收繳各道稅收以外加征的财物。

     元友直負責收繳各道稅收以外加征的财物,全部上交戶部,于是成為固定的制度。

    每年要繳納錢糧一百餘萬缗、斛,百姓難以忍受這種索求,各道經常向德宗反映本地的情況。

    德宗省悟過來,便下诏規定:“已經收繳到官府的稅外财物可以運往京城,沒有收繳官府的全部交還百姓,從明年起悉數免除。

    ”于是東南地區的百姓又安心從事本業。

     冬十月,回纥前來迎接公主,還請求改稱回鹘。

     回纥可汗派自己的妹妹和大臣的妻子來迎接可敦,措辭和執禮都很恭敬,說:“往日回纥是唐朝的兄弟,現在成了女婿,女婿就是半個兒子。

    如果吐蕃危害朝廷,兒子會為父親除去他們。

    ”還請求改稱回鹘,德宗應允。

     吐蕃侵犯西川,韋臯派兵抵禦,打敗吐蕃。

     吐蕃征調十萬兵馬,準備侵犯西川,同時也征發雲南兵馬。

    雲南雖然暗中歸附唐朝,但表面還不敢背叛吐蕃,因而也派出數萬兵馬在泸水北岸駐紮。

    于是,韋臯寫信給雲南王,陳述雲南王歸于王化的誠意,卻将信轉交給吐蕃。

    吐蕃開始懷疑雲南,派兵在會川駐紮,以隔斷雲南通往蜀中的道路。

    雲南王大怒,歸順唐朝的決心愈加堅定,而吐蕃的兵力開始削弱了。

    韋臯派兵抗擊,在清溪關外打敗吐蕃。

     十一月,唐朝冊封回鹘長壽天親可汗,将鹹安公主嫁給長壽天親可汗。

     任命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

     李泌言于上曰:“江、淮漕運自淮入汴,以甬橋為咽喉,地屬徐州,鄰于李納。

    若納一旦複有異圖,竊據徐州,則失江、淮矣。

    請徙張建封鎮徐州,割濠、泗以隸之,則淄青惕息,而運路常通,江、淮安矣。

    ”上從之。

    建封為政寬厚而有綱紀,不貸人以法,其下畏而悅之。

     橫海節度使程日華卒。

     子懷直自知留後。

     己巳(789) 五年 春二月,以程懷直為滄州觀察使。

     懷直請分景城、弓高為景州,請除刺史。

    上喜曰:“三十年無此事矣。

    ”以徐伸為景州刺史。

     以董晉、窦參同平章事。

     李泌自陳衰老,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勞苦,但未得其人耳。

    ”因從容論即位以來宰相曰:“盧杞忠清強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覺。

    ”泌曰:“此乃杞之所以為奸邪也。

    傥陛下覺之,豈有建中之亂乎!杞以私隙殺楊炎,擠顔真卿于死地,激李懷光使叛。

    賴陛下聖明,竄逐之,人心頓喜,天亦悔禍,不然亂何由弭?”上曰:“楊炎以童子視朕,意以朕為不足與言,以是交不可忍,非由杞也。

    建中之亂,術士豫請城奉天,此蓋天命,非杞所緻也。

    ”泌曰:“天命,他人皆可言之,惟君、相不可言。

    蓋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則禮樂政刑皆無所用矣。

    纣曰:&lsquo我生不有命在天?&rsquo此商之所以亡也。

    ” 李泌向德宗進言說:“江淮地區的漕運由淮水進入汴水,以甬橋為水道運輸的要沖,甬橋歸徐州管轄,與李納相鄰。

    如果李納一旦又想背叛朝廷,占據徐州,就等于失去江淮地區了。

    請改派張建封鎮守徐州,将濠州和泗州劃歸張建封統轄,淄青鎮就會恐懼收斂,運輸通道就會一直保持暢通,江淮地區就安定了。

    ”德宗依言而行。

    張建封辦理政務寬容仁厚而又深明法度,能嚴格執法,部下對他敬畏而又悅服。

     橫海節度使程日華去世。

     其子程懷直自行掌管留後事務。

     己巳(789) 唐德宗貞元五年 春二月,德宗任命程懷直為滄州觀察使。

     程懷直請求劃出景城、弓高兩縣來設置景州,請求朝廷任命刺史。

    德宗高興地說:“三十年來沒有這種事情了。

    ”任命徐伸為景州刺史。

     德宗任命董晉、窦參為同平章事。

     李泌說自己年老體弱,請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德宗說:“朕深知你的勞苦,隻是沒找到合适的人而已。

    ”于是不慌不忙地談論自己即位以來的宰相說:“盧杞忠誠清廉,強幹耿直,别人說盧杞奸詐邪惡,朕實在察覺不到。

    ”李泌說:“這正是盧杞奸詐邪惡的道理所在。

    倘若陛下能夠察覺,怎麼會發生建中年間的變亂呢!盧杞因私人嫌隙殺了楊炎,将顔真卿排擠到必死之地,激怒李懷光,使他背叛朝廷。

    全靠陛下聖明,将盧杞流放,人心頓時大喜,上天也追悔所造成的災禍,否則變亂怎能消弭?”德宗說:“楊炎把朕看作小孩,想來是認為不值得與朕交談,因此朕與他相互不能容忍,倒不是由于盧杞。

    建中年間的變亂,術士預先建議修築奉天城,這恐怕是天命,不是盧杞招緻的。

    ”李泌說:“天命,别人都可談論,隻有君主和宰相不能談論。

    因為君主和宰相是掌握命運的人,如果談論命運,禮樂刑政就都沒有用場了。

    殷纣王說:&lsquo我生來不就是由天命決定的嗎?&rsquo這正是商朝滅亡的原因。

    ” 上因複言:“盧杞小心,朕所言無不從。

    ”對曰:“夫&lsquo言而莫予違&rsquo,此孔子所謂&lsquo一言喪邦&rsquo者也。

    ”上曰:“惟卿則異于彼。

    朕言當,卿常有喜色,不當,常有憂色。

    雖時有逆耳之言,而氣色和順,無陵傲好勝之志,直使朕中懷已盡而屈服,不能不從,此朕所以私喜于得卿也。

    ” 既而泌薦窦參通敏,可兼度支、鹽鐵,董晉方正,可處門下,上皆以為不可。

    泌疾甚,複薦二人,上遂相之。

    參為人剛果峭刻,無學術,多權數。

    每奏事,諸相出,參獨居後,以奏度支事為辭,實專大政。

    多引親黨置要地,使為耳目,董晉充位而已。

    然晉為人重慎,所言于上前者,未嘗洩于人,子弟或問之,晉曰:“欲知宰相能否,視天下安危。

    所謀議于上前者,不足道也。

    ” 三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邺侯李泌卒。

     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

     冬十月,韋臯遣将擊吐蕃,複嶲州。

     十二月,回鹘天親可汗死,遣使立其子為忠貞可汗。

     吐蕃寇北庭,回鹘救之。

     北庭地近回鹘,又有沙陀六千餘帳,與北庭相依,回鹘數侵掠之。

    至是,吐蕃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幹迦斯将兵救之。

     庚午(790) 六年 冬十月,回鹘忠貞可汗為其下所殺。

     回鹘忠貞可汗之弟弑忠貞而自立,國人殺之,而立忠貞之子阿啜為可汗,遣其臣梅錄來告喪,且求冊命。

    先是, 于是德宗又說:“盧杞小心謹慎,對朕說的話無不聽從。

    ”李泌回答說:“&lsquo我說的話無人敢于違背&rsquo這就是孔子所說的&lsquo一句話講出來可以使國家滅亡&rsquo的意思。

    ”德宗說:“隻有你與他們不同。

    朕講得妥當,你通常面有喜色,講得不妥當,你通常面有憂色。

    雖然你時而說些刺耳的話,但是面色和藹溫順,沒有傲氣淩人、逞強好勝的意思,直至使朕内心已經完全屈服,不能不聽你的,這便是朕為得到你而心中高興的原因。

    ” 不久,李泌推薦說窦參通達敏捷,可兼任度支、鹽鐵事務,董晉正直不阿,可安置在門下省,德宗都認為不行。

    李泌病重,又推薦窦、董二人,于是德宗任命二人為宰相。

    窦參為人剛強果斷,嚴厲苛刻,沒有學問,多有權術。

    每次奏事,各位宰相出來後,窦參單獨留在後面,借口奏報度支事務,實際是要獨攬大權。

    窦參大量延引親友同黨,安插在重要部門,讓他們刺探消息,董晉徒居其位而已。

    然而董晉為人慎重,對德宗說的話,從不向人洩露,有時子弟問及這類事情,董晉說:“要想知道宰相是否有才能,應看天下安危。

    我在皇上面前策劃計議的事情,不值一提。

    ” 三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邺侯李泌去世。

     李泌有謀略,但喜歡談論神仙詭異怪誕之事,所以被世人輕視。

     冬十月,韋臯派将領進擊吐蕃,收複嶲州。

     十二月,回鹘天親可汗去世,朝廷派使者冊立天親可汗的兒子為忠貞可汗。

    吐蕃侵犯北庭,回鹘前去援救。

     北庭離回鹘很近,又有沙陀六千餘帳與北庭互相依存,回鹘多次前去侵擾劫掠。

    至此,吐蕃進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幹迦斯領兵前去援救。

     庚午(790) 唐德宗貞元六年 冬十月,回鹘忠貞可汗被屬下殺死。

     回鹘忠貞可汗的弟弟殺死忠貞汗可汗而自立為可汗,回鹘國人殺死了他,而擁立忠貞可汗的兒子阿啜為可汗,派遣臣屬梅錄前來通報忠貞可汗的死訊,同時請求朝廷冊立新可汗。

    以前, 回鹘使者入中國,禮容驕慢。

    梅錄至豐州,刺史李景略先據高坐,梅錄俯偻前哭。

    景略撫之曰:“可汗棄代,助爾哀慕。

    ”自是回鹘使至,皆拜景略于庭,威名聞塞外。

     吐蕃陷安西。

     颉幹迦斯與吐蕃戰不利,北庭、沙陀皆降于吐蕃。

    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固守。

     辛未(791) 七年 春二月,遣使立回鹘奉誠可汗。

     诏六軍與百姓訟者,府縣毋得笞辱。

     初,上還長安,以神策等軍有衛從之勞,皆賜名興元元從奉天定難功臣,以宦官領之,撫恤優厚。

    禁軍恃恩驕橫,陵忽府縣官,有不勝忿而刑之者,朝笞一人,夕貶萬裡。

    市井富民往往行賂寄名軍籍,則府縣不能制。

    至是,又诏:“軍士與百姓訟者,委之府縣,小事牒本軍,大事奏聞。

    陵忽府縣者,禁身以聞,毋得笞辱。

    ” 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卒,以其子昇雲為留後。

     秋八月,以陸贽為兵部侍郎,解内職。

     窦參惡之也。

     吐蕃寇靈州,回鹘擊敗之。

    九月,遣使來獻俘。

     以吳湊為陝虢觀察使。

     福建觀察使吳湊治有聲,窦參以私憾毀之,且言其病風。

    上召至京師,知參之誣,由是始惡參。

    以湊為陝虢觀察使,代參黨李翼。

     回鹘使者來到唐朝時,禮法儀容驕橫傲慢。

    梅錄來到豐州,豐州刺史李景略先在高處坐下,梅錄在他面前低頭曲背地哭泣。

    李景略安慰梅錄說:“可汗離開人世,我與你一樣悲哀地懷念他。

    ”從此,回鹘使者前來,都在庭中禮拜李景略,李景略的聲威名望傳播到塞外。

     吐蕃攻陷安西。

     颉幹迦斯與吐蕃作戰不利,北庭、沙陀都投降吐蕃,從此安西消息斷絕,不知存亡,但西州還在為唐朝堅守其地。

     辛未(791) 唐德宗貞元七年 春二月,唐朝派使者冊立回鹘奉誠可汗。

     德宗下诏規定,六軍将士與百姓打官司時,府縣不得拷打侮辱六軍将士。

     當初,德宗返回長安,因神策等禁軍有護衛侍從的功勞,一律賜名為興元元從奉天定難功臣,委任宦官統領,對各軍的撫恤都很優厚。

    禁軍仗着皇上的恩寵,驕慢專橫,淩駕于府縣官員之上,有人憤怒難忍,對他們用刑,但早晨打了一個禁軍士兵,晚上就被貶到萬裡之外。

    市井富民往往通過行賄在軍籍上挂名,府縣便不能控制他們。

    至此,德宗又下诏規定:“禁軍将士與百姓打官司的,交給府縣辦理,小事發文通報本軍,大事上奏朝廷。

    禁軍将士淩駕在府縣之上的,囚禁其人,上報朝廷,不得拷打侮辱。

    ” 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去世,其子張昇雲擔任留後。

     秋八月,德宗任命陸贽為兵部侍郎,解除内廷職務。

     這是由于窦參嫌惡陸贽的緣故。

     吐蕃侵犯靈州,回鹘打敗吐蕃。

    九月,回鹘派使者前來進獻俘虜。

     德宗任命吳湊為陝虢觀察使。

     福建觀察使吳湊有善于處理政務的名聲,窦參因私人怨恨诋毀他,而且說他得了風痹。

    德宗将吳湊召到京城,知道是窦參騙人,因此開始憎惡窦參。

    任命吳湊為陝虢觀察使,以取代窦參的同黨李翼。

     壬申(792) 八年 春三月,宣武節度使劉玄佐卒。

     玄佐有威略,每李納使至,玄佐厚結之,故常得其陰事,先為之備,納憚之。

    其母雖貴,日織絹一匹,謂玄佐曰:“汝本寒微,天子富貴汝至此,必以死報之。

    ”故玄佐始終不失臣節。

    及卒,将佐匿之,稱疾請代,上遣使問以吳湊為代可乎,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瑗皆以為便,然後除之。

    湊行至汜水,玄佐之柩将發,軍中請備儀仗,瑗不許,又令留器用俟新使。

    将士怒,擁玄佐之子士甯為留後,劫孟介以請于朝。

    上問宰相,窦參曰:“不許則汴人将合于李納矣。

    ”上乃許之。

     夏四月,賜谏議大夫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