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豈不以患難既與之同憂,而好樂不與之同利乎?誠能近想重圍之殷憂,追戒平居之專欲,凡在二庫貨賄,盡令出賜有功,每獲珍華,先給軍賞,如此則亂必靖,賊必平。
徐駕六龍,旋複都邑,天子之貴,豈當憂貧!是乃散小儲而成大儲,損小寶而固大寶也。
”上即命去其榜。
以蕭複為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
蕭複嘗言于上曰:“宦官為監軍,恃恩縱橫。
此屬但應掌宮掖之事,不宜委以兵權國政。
”上不悅。
又嘗言:“陛下踐祚之初,聖德光被。
自用楊炎、盧杞,黩亂朝政,以緻今 準備切斷長江的交通,曹王李臯派蕲州刺史伊慎領兵打敗杜少誠軍。
李希烈因夏口居于長江上遊,派其将領董侍襲擊鄂州。
鄂州刺史李兼出城交戰,大破董侍軍,被任命為鄂、嶽、沔都團練使。
由此,李希烈東怕曹王李臯,西怕李兼,不敢再有窺伺江淮的企圖。
德宗在行宮設置瓊林、大盈内庫。
德宗在行宮的廊庑下儲存各道進獻的貢物,匾額題作瓊林、大盈庫。
陸贽進谏說:“天子與上天賦有同樣的德性,應當以四海為家,何必破壞公家的法度,積聚私人的财物,效法尋常人事諸儲藏,誘發奸邪,招聚怨恨!而且,不久前六軍初到,各種物品都沒有儲備,為時将近五十天。
雖然死傷的人縱橫交陳,但是大家盡力效命,共同努力,終于平複大難。
這實在是由于陛下自身享受不豐,不謀私欲,戒絕美食,中止進餐,省給立功将士去吃。
不用嚴厲的制度,但人們并不叛離,這是因為他們被陛下感動;沒有豐厚的獎賞,但人們并不埋怨,這是因為當時什麼東西也沒有。
現在,敵軍的進攻和包圍已經解除,将士已經衣食豐足,然而怨言正在産生,軍中逐漸有了猜疑的情緒,難道不是由于患難時已與他們同受憂患,安樂時沒與他們同享利益嗎?如能想想近日身在重圍所經受的苦難,戒去平時獨自謀求個人私欲的缺點,将瓊林、大盈二庫的珍寶财物,都拿來賞賜功臣,每當得到珍奇華美的東西,先用來支付軍中的獎賞,做到這些,變亂定能平定,敵寇定能削平。
屆時徐徐駕起乘輿,返回京城,憑天子的高貴身價,難道還擔心受窮嗎!所以這種做法是散去小的積蓄去成就大的積蓄,減損小的寶物去鞏固大的寶物。
”德宗立即命令摘去匾額。
德宗任命蕭複為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
蕭複曾經對德宗說:“宦官擔任監軍,他們經常仗着陛下的恩寵任意而為。
這種人隻應掌管宮廷的事情,不适于把兵權和國政交給他們。
”德宗不高興。
蕭複還曾經說:“陛下即位之初,聖德光照四方。
自從任用楊炎、盧杞,緻使朝政混亂,因而導緻今 日。
陛下誠能變更睿志,臣敢不竭力!倘使臣依阿苟免,臣實不能。
”又嘗與盧杞同奏事,杞順上旨,複正色曰:“盧杞言不正。
”上愕然,退謂左右曰:“蕭複輕朕。
”命複充山南、荊湖、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實疏之也。
既而劉從一及朝士多奏留複,上謂陸贽曰:“朕欲遣重臣宣慰江、淮,宰相、朝士佥謂宜然。
今乃反覆如是,意複悔行,使之論奏。
卿知複如何人,其意安在?”贽上疏曰:“複痛自修勵,慕為清貞,用雖不周,行則可保。
至于輕詐如此,複必不為。
借使複欲逗留,從一安肯附會?願陛下明加辨诘。
若複有所請求,則從一何容為隐?若從一自有回互,則蕭複不當受疑。
”上亦竟不複辨也。
诏複王武俊、田悅、李納官爵。
朱滔使人說田悅,欲與共取大梁。
悅不欲行,而未忍絕滔,召官屬議之。
許士則曰:“朱滔昔事李懷仙,與兄泚及朱希彩共殺懷仙而立希彩,又殺希彩而立泚。
泚既為帥,滔乃勸泚入朝而自為留後,雖勸以忠義,實奪之權。
平生與同謀共功,負而殺之者二十餘人。
使滔得志,泚亦不為所容,況同盟乎!不若陽許偕行,陰為之備,厚加迎勞,至則托以他故,遣将分兵而随之,則大王外不失報德之名,而内無倉猝之憂矣。
” 會武俊亦遣田秀馳見悅曰:“天子方在隐憂,以德綏我,我曹何得不悔過而歸之?且舍九葉天子不事,而事泚及滔乎!八郎慎勿與俱南,但閉城拒守。
武俊請伺其隙,連昭義之兵而滅之。
與八郎再清河朔,共事天子,不亦善 天的結局。
如果陛下能改變過去的做法,臣怎能不盡心效力!若讓臣阿谀依附,苟且偷生,臣實在難以做到。
”又有一次與盧杞一起奏事,盧杞逢迎德宗的旨意,蕭複面色嚴正地說:“盧杞講話不正直。
”德宗吃驚,退朝後對身邊的人說:“蕭複看不起朕。
”命蕭複充任山南、荊湖、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實際是疏遠蕭複。
事後,劉從一及朝臣多奏請将蕭複留在朝中,德宗告訴陸贽說:“朕想派重臣安撫江、淮,宰相、朝臣都說應該這麼做。
現在卻這樣翻來覆去,想來是蕭複後悔答應出行,指使他們議論上奏。
你知道蕭複是什麼樣的人,用意何在嗎?”陸贽上疏說:“蕭複對自己嚴加砥砺,向往做清正廉潔之士,雖辦事不周詳,但品行還是可以保證的。
至于這樣任意欺詐,蕭複肯定不幹。
假使蕭複想在朝中逗留,劉從一怎肯随聲附和?希望陛下公開分辨查問。
如果蕭複有所請求,劉從一怎會容許他為自己隐瞞?如果劉從一自己有意回護,蕭複就不應受到懷疑。
”德宗最終沒有再分辨此事。
德宗下诏恢複王武俊、田悅、李納的官職爵位。
朱滔派人勸說田悅,希望一起去攻占大梁。
田悅不願前去,但不忍拒絕朱滔,便召集屬官計議。
許士則說:“過去朱滔事奉李懷仙,與哥哥朱泚以及朱希彩一起殺了李懷仙,擁立朱希彩,又殺了朱希彩,擁立朱泚。
朱泚當了節帥後,朱滔随即勸朱泚進京朝見,由自己擔任留後,雖然以忠義勉勵朱泚,實際是奪取朱泚的權力。
平時在一起共同定計、共同立功的人,朱滔背棄并殺死的有二十餘人。
假如朱滔得志,連朱泚也容不下,何況同盟之人!不如假意答應與朱滔同行,暗中做好準備,迎接犒勞,一切從豐,待朱滔一到,找個借口,派将領率部分軍隊跟他去,大王就外表不失報德的名聲,内裡沒有突起的禍患了。
” 适值王武俊也派田秀騎馬去見田悅說:“皇上正在深憂遠慮,用恩德安撫我們,我們怎能不悔過歸順?而且,丢開傳承九代的天子不去事奉,豈能事奉朱泚和朱滔!田八郎千萬别跟他南下,隻需關閉城門,據險堅守。
請讓我看準機會,聯合昭義的兵馬,将他消滅。
與田八郎肅清河朔,共同事奉皇上,不是也很好 乎!”悅意遂決,绐滔曰:“如約。
” 滔将步騎五千人、回纥三千人,發河間而南入趙境,武俊大具犒享。
入魏境,悅供承倍豐。
滔遣使見悅,約與偕行,悅曰:“昨日将出軍,将士勒兵不聽,曰:&lsquo國兵新破,将士不免凍餒。
若舍城邑而去,朝出,暮必有變。
&rsquo然悅不敢貳,已令步騎五千從行,供刍牧之役矣。
”滔大怒,即日遣兵攻宗城、經城、冠氏,皆拔之。
又縱回纥掠館陶頓幄帟、器皿、車牛以去。
悅閉城自守,滔分兵攻貝、魏。
于是诏加田悅右仆射,複以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
遣使發吐蕃兵。
吐蕃尚結贊請出兵助唐收京城,遣秘書監崔漢衡使吐蕃,發其兵。
二月,贈段秀實太尉,谥忠烈。
李希烈圍甯陵。
李希烈将兵五萬圍甯陵,引水灌之。
濮州刺史劉昌以三千人守之,凡四十五日不釋甲。
韓滉遣其将王栖曜将兵助之,以強弩數千遊汴水,夜入城。
明日,從城上射希烈,及其坐幄。
希烈驚曰:“宣潤弩手至矣!”遂解圍去。
李晟還軍東渭橋。
初,李晟與劉德信具屯東渭橋,德信不受晟節制。
晟因其至營,數以滬澗之敗,斬之,因馳入其軍,并将之,軍勢益振。
李懷光有異志,又惡李晟獨當一面,恐其成功,奏請與晟合軍。
诏許之,晟與懷光會于鹹陽西。
懷光軍士多掠人牛馬,晟軍秋毫不犯。
懷光軍士惡其異己,分所獲與之,晟軍終不敢受。
嗎!”于是田悅拿定主意,騙朱滔說:“我将遵約。
” 朱滔率領步騎兵五萬人、回纥兵三千人,從河間出發,南入王武俊的轄境,王武俊大力辦犒勞物品。
朱滔進入田悅的轄境,田悅提供的物品更加豐盛。
朱滔派使者去見田悅,約定與田悅同行,田悅說:“昨天準備出兵,将士按兵不動,不聽命令,說:&lsquo魏軍新近打了敗仗,将士連饑寒都不能避免。
如果離開魏州,早晨啟程,晚上準會發生變故。
&rsquo但我不敢懷有二心,已命令步兵、騎兵五千人随同前去,做些放馬喂馬的雜活。
”朱滔大怒,當天派兵攻打宗城、經城、冠氏,全部攻克。
朱滔還縱容回纥軍搶掠館陶營房的帳幕、器皿、車、牛等,席卷而去。
田悅關閉城門自行防守,朱滔帥兵攻打貝州、魏州。
于是德宗下诏加封田悅為右仆射,重新任命王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
德宗派使者讓吐蕃發兵。
吐蕃尚結贊請求出兵援助唐朝收複京城,德宗派秘書監崔漢衡出使吐蕃,征發其兵。
二月,追贈段秀實為太尉,谥号忠烈。
李希烈包圍甯陵。
李希烈領兵五萬人包圍甯陵,引河水加以淹灌。
濮州刺史劉昌率三千人守衛甯陵,共四十五天不曾脫去铠甲。
韓滉派其将領王栖曜領兵援助,率強健的弩手數千人遊過汴水,夜間進城。
第二天,弩手在城上箭射李希烈,射到李希烈坐鎮的帳幕裡邊。
李希烈吃驚地說:“宣、潤的弩手到了!”随即解圍離去。
李晟回軍東渭橋。
起初,李晟與劉德信都駐紮在東渭橋,劉德信不受李晟的管束。
李晟借劉德信來到營中之機,曆數滬澗戰敗的罪責,殺死劉德信,就勢奔入劉德信軍中,一并統領此軍,軍隊力量越發強大。
李懷光産生背叛朝廷的意圖,又嫌惡李晟獨當一面,惟恐李晟有所建樹,奏請與李晟合兵一處。
德宗下诏應允,李晟與李懷光在鹹陽西面會師。
李懷光的将士經常掠奪百姓的牛馬,李晟軍秋毫無犯。
李懷光的将士厭惡李晟軍與自己兩樣,把得到的物品分給李晟軍,李晟軍始終不敢接受。
懷光密與朱泚通謀,事迹頗露。
李晟屢奏恐為所并,請移軍東渭橋,奏不下。
懷光欲激怒諸軍,奏言:“諸軍糧賜薄,神策獨厚。
厚薄不均,難以進戰。
”上無以給之,乃遣陸贽詣懷光營宣慰,因召李晟參議。
懷光欲晟自乞減損,使失士心,晟曰:“公為元帥,得專号令,增減衣食,公當裁之。
”懷光默然,遂止。
吐蕃相尚結贊言:“蕃法發兵,以主兵大臣為信。
今制書無懷光名,故不敢進。
”上命贽谕懷光,懷光竟不肯署,尚結贊亦不進軍。
贽還言:“賊泚勢窮援絕,懷光乘勝芟剪,易若摧枯。
而寇奔不追,師老不用,每阻諸帥進取之謀,若不漸思制持,終恐變故難測。
今李晟奏請移軍,臣嘗以問懷光,懷光乃雲:&lsquo李晟既欲别行,某亦都不要藉。
&rsquo願因此敕下,依晟所奏,而别诏懷光曰:&lsquo李晟奏請移軍城東以分賊勢,本欲委卿商量,适陸贽回雲,卿言許去,遂允其請。
&rsquo如此,則詞婉而直,理順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上從之。
時李建徽、楊惠元猶與懷光聯營,贽複奏曰:“懷光當管師徒,足以獨制兇寇,逗留未進,抑有他由,所患太強,不資旁助。
建徽、惠元之衆附麗其營,不相統屬,俾之同處, 李懷光暗中與朱泚勾結合謀,頗有迹象透露出來。
李晟屢次奏稱擔心被李懷光吞并,請求将軍隊轉移到東渭橋,但奏章沒有批複下來。
李懷光想激怒各軍,上奏說:“各軍糧饷供給微少,隻有神策軍供給豐厚。
多少不均,難以進軍作戰。
”德宗拿不出糧食供給各軍,就派陸贽到李懷光營中安撫将士,順便召李晟來參加計議。
李懷光想讓李晟自己要求削減供給,使李晟失去軍心,李晟說:“您是主帥,得以獨擅号令,增減衣食供應,自當由您裁斷。
”李懷光沉默不語,此事才擱置不提。
吐蕃國相尚結贊說:“吐蕃發兵的規矩,以掌管兵權大臣的署名為憑信。
現在制書上沒有李懷光的署名,所以不敢進軍。
”德宗命陸贽告知李懷光,李懷光始終不肯署名,尚結贊也沒有發兵進軍。
陸贽回來說:“逆賊朱泚大勢已去,外援斷絕,李懷光乘勝消滅敵軍就像摧毀枯幹的草葉一樣容易。
然而,李懷光在敵寇逃竄時不肯追擊,緻使士氣低落,難以用兵,還常常阻止各軍主帥進軍殺敵的計劃,如果不逐漸想出控制李懷光的辦法,最終恐怕會發生難以測度的變故。
現在李晟請求轉移本軍,臣曾就此去問李懷光的意見,李懷光便說:&lsquo既然李晟願意到别處去,我也全然不需要借助于他。
&rsquo希望就此時機下敕批準李晟的奏請,另外下诏給李懷光說:&lsquo李晟上奏請求把軍隊轉移到長安城東面,以分散敵軍的兵力,本想委托你來商量其事,适值陸贽回來稱,你說允許李晟離去,就答應了李晟的請求。
&rsquo這樣說,措詞委婉而又直切,順理成章,意義明了,即使李懷光蓄有異謀,又有什麼理由表示怨恨!”德宗依言而行。
當時,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仍然與李懷光營壘相連,陸贽又上奏說:“李懷光所管轄的士兵足以獨自制服兇惡的敵寇,李懷光逗留不進,也許有别的緣由,令人擔憂的是李懷光軍過于強大,不需要别人的幫助。
李建徽、楊惠元的人馬挨近李懷光的營壘,沒有統屬關系,使他們駐紮在一起, 必不兩全。
今宜托言晟兵素少,慮為賊泚所邀,藉此兩軍疊為掎角。
仍先谕旨,密使促裝,诏書至營,即日進路。
懷光意雖不欲,然亦計無所施,是謂先人有奪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
”上曰:“卿所料極善。
然如此則懷光必更生辭,轉難調息,且更俟旬時。
” 加李懷光太尉,賜鐵券。
李晟以為:“懷光反狀已明,緩急宜有備。
蜀、漢之路不可壅,請以裨将趙光銑等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将兵以防未然。
”上欲親總禁兵幸鹹陽,趣諸将進讨。
或謂懷光曰:“此漢祖遊雲夢之策也。
”懷光大懼,反謀益甚。
诏加懷光太尉,賜鐵券,遣使谕旨。
懷光對使者投鐵券于地,曰:“人臣反,賜鐵券。
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辭氣甚悖。
左兵馬使張名振當軍門大呼曰:“太尉視賊不擊,待天使不敬,果欲反邪?”懷光曰:“我不反,欲蓄銳以俟時耳。
”懷光又發卒城鹹陽,移軍據之。
名振曰:“乃者言不反,今不攻長安,殺朱泚,取富貴,而拔軍此來,何邪?”懷光殺之。
懷光潛與朱泚通謀,其養子石演芬遣客詣行在告之。
事覺,懷光召演芬責之曰:“我以爾為子,奈何負我?死甘心乎?”演芬曰:“天子以太尉為股肱,太尉以演芬為心腹。
太尉既負天子,演芬安得不負太尉乎?演芬胡人,不能異心,惟知事一人,苟免賊名而死,死甘心矣。
”懷光使左右脔食之,皆曰“義士也”,以刀斷其喉而去。
肯定難以兩全。
現在應托稱李晟兵馬素來就少,擔心遭受逆賊朱泚的截擊,想借助李、楊兩軍形成互相呼應的形勢。
還要先傳達聖旨,暗中讓李、楊二軍趕快準備行裝,待诏書下達營中,當天上路。
即使李懷光心中不願意,卻也無計可施,這就是所說的先發制人可以使敵人喪失鬥志,迅雷不及掩耳的道理。
”德宗說:“你極有預見。
但這樣做,李懷光必然又生口舌,反而難以調停,姑且再等待十天吧。
” 德宗加封李懷光為太尉,賜給鐵券。
李晟認為:“李懷光謀反的情況已很清楚,在危急關頭應有所準備。
通往蜀、漢的道路不能被切斷,請任命副将趙光銑等人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自領兵,防患未然。
”德宗打算親自統領禁軍前往鹹陽,督促諸将進軍讨伐。
有人對李懷光說:“這是漢高祖巡遊雲夢澤的計策。
”李懷光大為恐懼,反叛的陰謀愈發加劇。
德宗下诏加封李懷光為太尉,賜給鐵券,派使者傳達聖旨。
李懷光面對使者,把鐵券扔在地上,說:“人臣造反,賜給鐵券。
我沒造反,現在賜給鐵券,是要我造反!”言辭和語氣都很無禮。
左兵馬使張名振在軍營大門口大聲喊道:“太尉不進擊敵軍,不恭敬對待朝廷的使者,真想造反嗎?”李懷光說:“我不會造反,隻是要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李懷光又調集士兵修築鹹陽城,把軍隊轉移到鹹陽,占據其地。
張名振說:“以前你說不會造反,現在不去攻打長安,誅殺朱泚,獲取富貴,卻将軍隊調到這裡是為什麼?”李懷光将張名振殺死。
李懷光暗中與朱泚勾結合謀,其養子石演芬派門客前往行在告發。
事情被察覺後,李懷光把石演芬叫來責備說:“我認你為兒子,你怎麼背棄我?讓你死,甘心嗎?”石演芬說:“皇上把太尉當作輔佐朝政的大臣,太尉把我當作親信。
既然太尉背棄皇上,我怎能不背棄太尉?我是胡人,不能懷有二心,隻知道事奉一人,如果一死能免去叛賊的惡名,死也甘心。
”李懷光指使身邊的人把他切成碎塊分吃,大家都說“他是義士”,用刀割斷石演芬的喉部,就離去了。
李懷光反,帝奔梁州。
上以懷光附賊,将幸梁州。
山南節度使嚴震遣大将張用誠将兵五千迎衛,用誠為懷光所誘,陰與之通謀。
會震繼遣牙将馬勳奉表,上語之故,勳請詣梁州取震符,召用誠還,不受命則殺之。
遂去得震符,請壯士五人與俱。
用誠迎之,勳與入驿,出符示之,用誠起走。
壯士自後擒之,送震,杖殺之。
李懷光襲奪李建徽、楊惠元軍,殺惠元,建徽走免。
懷光又與韓遊瓌書,約使為變,遊瓌奏之。
上問策安出,對曰:“懷光總諸道兵,故敢恃衆為亂。
今邠甯、靈武、河中、振武、潼關、渭北皆有守将,陛下各以其衆及地授之,尊懷光之官,罷其權,則行營諸将各受本府指麾矣。
懷光獨立,安能為亂?”上曰:“如此,若朱泚何?”對曰:“陛下既許将士以克城殊賞,将士奉天子之命以讨賊取富貴,誰不願之?泚不足憂也。
”上然之。
懷光遣其将趙昇鸾入奉天,約為内應。
昇鸾詣渾瑊自言,瑊遽以聞,且請決幸梁州。
上遂出城,命戴休顔守奉天。
休顔徇于軍中曰:“懷光已反。
”遂乘城拒守。
泾卒之亂,兵部侍郎劉迺以病卧家,朱泚召之,不起。
使蔣鎮說之,再往不從。
鎮乃歎曰:“鎮不能舍生,以至于此,豈可複以己之腥臊污漫賢者乎!”歔欷而反。
迺聞上幸山南,自投于床,不食而卒。
喬琳從至盩厔,稱病為僧。
泚召為吏部尚書,于是朝士多出仕泚。
李懷光反叛,德宗逃往梁州。
由于李懷光歸附敵軍,德宗準備出走梁州。
山南節度使嚴震派大将張用誠領兵五千人前來迎接護衛,張用誠受李懷光的引誘,暗中與李懷光互通陰謀。
适值嚴震接着又派牙将馬勳進獻表章,德宗說出這個變故,馬勳請求:“前往梁州去取嚴震的軍令,召張用誠返回,如不接受命令,就殺死他。
”于是馬勳拿到了嚴震的軍令後,請嚴震派出五名壯士與他同去。
張用誠迎接他們,馬勳與張用誠一齊走進驿站,把軍令拿給張用誠看,張用誠起身逃跑。
壯士從背後捉住張用誠,送交嚴震,杖打而死。
李懷光襲擊李建徽、楊惠元二軍,殺死楊惠元,李建徽逃脫。
李懷光又寫信給韓遊瓌,約他發起變亂,韓遊瓌奏報其事。
德宗問有何對策,韓遊瓌回答說:“李懷光統轄各道軍隊,所以敢仗着兵衆作亂。
現在,邠甯、靈武、河中、振武、潼關、渭北都有守将,陛下可以将這些地區以及當地兵馬分别交給這些守将,提升李懷光的官職,免去兵權,行營諸将領就分别受本軍府的指揮了。
李懷光孤立了,怎能作亂?”德宗說:“這樣做後,如何對付朱泚?”韓遊瓌回答說:“既然陛下許諾将士攻克敵城後給予特殊獎賞,将士遵奉天子的命令去讨伐逆賊,獲取富貴,誰不願意?朱泚不足挂慮。
”德宗認為言之有理。
李懷光派其将領趙昇鸾進入奉天城,約定充當内應。
趙昇鸾到渾瑊處主動講了此事,渾瑊趕忙奏報德宗,并且請德宗決定出走梁州。
德宗随即出城,命戴休顔防守奉天。
戴休顔在軍中當衆宣布說:“李懷光已經造反。
”于是登城防守。
泾州兵變發生時,兵部侍郎劉迺病卧在家,朱泚傳召他,他不肯起床。
朱泚派蔣鎮去勸說,去了兩次,都不從命。
于是蔣鎮歎道:“我不能舍棄生命,以至到了這般地步,難道還要用自己的穢惡行為去玷污賢人嗎!”使哽咽着返回。
劉迺聽說德宗出走山南,撲下床來,絕食而死。
喬琳跟随德宗來到盩厔,說自己有病,當了和尚。
朱泚召用喬琳為吏部尚書,于是許多朝臣都去給朱泚當官。
懷光遣其将孟保、惠靜壽、孫福達将精騎趣南山邀車駕,至盩厔,相謂曰:“彼使我為不臣,我以追不及報之,不過不使我将耳。
”帥衆而東,縱之剽掠,由是百官從行者皆得入駱谷。
以追不及還報,懷光皆黜之。
加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同平章事。
李晟得除官制,拜哭受命,謂将佐曰:“長安,宗廟所在,天下根本。
若諸将皆從行,誰當滅賊者?”乃治城隍,繕甲兵,為複京城之計。
是時,懷光、朱泚連兵,聲勢甚盛。
晟以孤軍處其間,内無資糧,外無救援,徒以忠義感激将士,故其衆雖單弱,而銳氣不衰。
又以書遺懷光,辭禮卑遜,而谕以禍福,勸之立功補過,故懷光慚恧,未忍擊之。
晟以判官張彧假京兆尹,擇四十餘人假之官,以督渭北諸縣刍粟,不旬日,皆充羨。
乃流涕誓衆,決志平賊。
三月,魏博兵馬使田緒殺其節度使田悅,權知軍府。
田悅用兵數敗,士卒死者什六七,其下厭苦之。
上以給事中孔巢父為魏博宣慰使。
巢父,孔子三十七世孫也,性辯博。
至魏州,對其衆為陳逆順禍福,悅及将士皆喜。
兵馬使田緒,承嗣之子也,兇險多過失,悅杖而拘之。
悅以歸國,撤警備,緒遂與左右殺悅及其将佐扈崿、許士則、蔡濟等,登城大呼,謂衆曰:“緒,先相公之子,諸君受先相公恩,若能立緒,兵馬使賞缗錢二千,大将半之,士卒百缗。
李懷光派其将領孟保、惠靜壽、孫福達率領精銳騎兵奔赴南山攔截德宗,抵達盩厔時,三位将領交談說:“李懷光使我們成了叛逆,我們報告說沒有追上,不過不讓我們領兵罷了。
”便率領部衆東行,聽任士兵搶劫擄掠,跟随德宗出走的朝廷百官因此都得以進入駱谷。
三位将領回去報告說沒有追上,李懷光一律加以貶黜。
德宗加任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為同平章事。
李晟接到任官的制書,拜倒在地,哭泣着接受任命,對将佐說:“長安是宗廟的所在地,是全國的根本。
如果各位将領都跟皇上出走,誰來承擔消滅敵人的任務?”便整治城濠,修繕铠甲兵器,安排收複京城的計劃。
這時,李懷光與朱泚兵力聯合,聲勢很大。
李晟僅憑一支孤立無援的軍隊處于其間,内無糧草,外無救兵,隻用忠義來感化激勵将士,所以兵力雖然單薄弱小,但銳氣并未衰減。
李晟還寫信給李懷光,措辭執禮謙卑,但也以去禍就福的道理開導他,勸他立功補過,所以李懷光心中慚愧,不忍心進擊李晟。
李晟讓判官張彧擔任代理京兆尹,選擇四十餘人,委任代理性質的官職,來督促渭北各縣的糧草,不到十天,各處糧草都充足有餘了。
于是李晟流着眼淚與部衆起誓,決意平定賊寇。
三月,魏博兵馬使田緒殺死該鎮節度使田悅,暫時代理主持軍府。
田悅用兵屢敗,死去的士兵有十分之六七,部下都厭煩困苦。
德宗任命給事中孔巢父為魏博宣慰使。
孔巢父是孔子的三十七世孫,生性雄辯博學。
到魏州後,孔巢父對田悅的部衆陳述背叛朝廷招禍和順承朝廷得福的道理,田悅和将士都很高興。
兵馬使田緒是田承嗣的兒子,兇狠陰險,多有過失,田悅加以杖打拘禁。
田悅因歸順朝廷而撤去警戒,于是田緒與親信殺死田悅及其将佐扈崿、許士則、蔡濟等人,登城大聲呼喊,對衆人說:“我是先相公的兒子,諸位深受先相公的恩惠,如果能擁立我,兵馬使賞給缗錢兩千,大将賞給兵馬使的半數,士兵賞給一百缗。
竭公私之貨,五日取辦。
”于是将士皆歸緒,軍府乃定。
因請命于巢父,巢父命緒權知軍府。
朱滔聞悅死,遣馬寔攻魏州,别遣人說緒,許以本道節度使。
緒方危迫,送款于滔。
李抱真、王武俊又遣使詣緒,許以赴援,緒召将佐議之。
幕僚曾穆、盧南史曰:“用兵雖尚威武,亦本仁義,然後有功。
幽陵之兵恣行殺掠,今雖盛強,其亡可立而待也,奈何以目前之急欲從人為反逆乎!不若歸命朝廷,天子方蒙塵于外,聞魏博使至必喜,官爵旋踵而至矣。
”緒從之,遣使奉表詣行在。
李懷光奔河中。
上之發奉天也,韓遊瓌帥其麾下八百餘人還邠州。
李懷光以李晟軍浸盛,惡之,欲引軍襲之。
三令其衆,衆不應,皆竊言曰:“若擊朱泚,惟力是視。
若欲反,我曹有死,不能從也。
”懷光知之,問計于賓佐,李景略曰:“取長安,殺朱泚,散軍還諸道,單騎詣行在。
如此,臣節亦未虧,功名猶可保也。
”頓首懇請,至于流涕,懷光許之。
既而閻晏等勸懷光東保河中,徐圖去就。
懷光乃說其衆曰:“今且往河中,俟春裝辦,還攻長安未晚也。
東方諸縣皆富實,聽爾俘掠。
”衆遂許之。
懷光乃謂景略曰:“向者之議,軍衆不從,子宜速去。
”遣數騎送之。
景略出軍門,恸哭曰:“不意此軍一旦陷于不義!” 懷光遣使詣邠州,令留後張昕悉發所留兵萬餘人,及行營将士家屬會泾陽。
韓遊瓌說昕曰:“李太尉功高自棄,已蹈禍機,中丞今日可以自求富貴。
”昕曰:“昕微賤,賴李 我将竭盡公家和我私人的資财,五天内置辦足數。
”于是将士都歸附田緒,軍府這才安定下來。
田緒因而向孔巢父請示,孔巢父命田緒暫且代理主持軍府。
朱滔聽說田悅已死,派馬寔攻打魏州,另派人勸說田緒,答應任田緒為本道節度使。
田緒正危急窘迫,便向朱滔表示歸降。
李抱真、王武俊又派使者到田緒處,答應前來援助,田緒召集将佐計議。
幕僚曾穆、盧南史說:“用兵雖崇尚威武,也要遵循仁義,才會成功。
幽州軍肆意屠殺擄掠,現在雖強盛,其滅亡立等可至,怎能因目前的危急就想跟人家幹反叛的勾當!不如歸順朝廷,皇上正流亡在外,得知魏博使者到來一定高興,官職爵位轉足之間就會送來。
”田緒依言而行,派使者到行在進獻表章。
李懷光逃奔河中。
德宗從奉天出發時,韓遊瓌率領部下八百餘人回到邠州。
李懷光因李晟軍逐漸強盛,就憎惡他,想領兵襲擊他。
先後向部下三次下達命令,大家沒有答應,都私下說:“如果去打朱泚,有多大力氣便使多大力氣。
如果打算造反,我輩唯有一死,決不服從。
”李懷光知道後,向賓客将佐征詢對策,李景略說:“攻占長安,誅殺朱泚,解散軍隊,返回各道,你單人匹馬前往行在。
做到這些,臣下的操守也算沒有虧缺,功名還可以保住。
”便伏地叩拜,以至流下眼淚,李懷光答應了。
事後,閻晏等人勸李懷光東去防守河中,何去何從,從長計議。
于是李懷光勸部衆說:“現在姑且前往河中,等春天的衣裝置辦好了,再回軍進攻長安不遲。
東邊各縣都很富庶,任憑你們擄掠。
”于是大家答應下來。
李懷光随即對李景略說:“你以前的建議,将士不肯依從,你最好趕快離開。
”便派數人騎馬護送李景略。
李景略走出軍營大門,悲切痛哭說:“沒想到這支軍隊一天之内就沉陷到不義之中!” 李懷光派使者來到邠州,命令邠州留後張昕讓留在那裡的一萬餘名士兵以及行營将士的家屬全部出發,在泾陽會合。
韓遊瓌勸張昕說:“李太尉功勞很高,卻自甘暴棄,已踩在禍患的機括上,中丞現在可獨自去求取富貴。
”張昕說:“我出身寒微,靠李 太尉得至此,不忍負也。
”遊瓌乃謝病不出,陰與諸将相結,舉兵殺昕。
會崔漢衡以吐蕃兵至,矯诏遊瓌知軍府事,于是遊瓌屯邠甯,戴休顔屯奉天,駱元光屯昭應,尚可孤屯藍田,皆受李晟節度,晟軍聲大振。
始,懷光方強,朱泚與書,以兄事之,約分帝關中。
及懷光已反,其下多叛,泚乃賜以诏書,且征其兵。
懷光慚怒,内憂麾下為變,外恐李晟襲之,遂燒營東走,掠泾陽等十二縣雞犬無遺。
至河中,或勸守将呂鳴嶽焚橋拒之,鳴嶽以兵少,恐不能支,遂納之。
車駕至梁州。
上在道,民有獻瓜果者,上欲以散試官授之。
陸贽奏曰:“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輕用。
獻瓜果者,賜之錢帛可也。
”上曰:“試官虛名,無損于事。
”贽曰:“當今所病,方在爵輕,設法貴之,猶恐不重。
若又自棄,将何勸人?夫誘人之方,惟名與利。
名近虛而于教為重,利近實而于德為輕。
專實利而不濟之以虛則物力不給,專虛名而不副之以實則人情不趨。
故國家命秩之制,有職事,有散官,有勳官,有爵号,然掌務而受俸者,唯系職事之一官,此所謂施實利而寓虛名者也。
三者止于服色資蔭而已,此所謂假虛名以佐實利者也。
今之員外、試官雖則授無費祿,然而突铦鋒、排患難、竭筋力、展勤效者皆以是酬之。
若獻瓜果者亦以授之, 太尉才有今天,不忍心對不起他。
”于是韓遊瓌稱病不出,暗中與諸将領聯絡,起兵殺死張昕。
适值崔漢衡因吐蕃軍到來,便假托诏旨命韓遊瓌掌管軍府事務,于是韓遊瓌駐兵邠甯,戴休顔駐兵奉天,駱元光駐兵昭應,尚可孤駐兵藍田,都受李晟的節制調度,李晟軍聲勢大振。
最初,正當李懷光強盛時,朱泚寫信給李懷光,當兄長對待,約定分别在關中稱帝。
及至李懷光反叛,許多部下背叛李懷光,朱泚便向李懷光頒賜诏書,并征調軍隊。
李懷光慚愧惱怒,對内顧慮部下作亂,對外恐怕李晟襲擊,于是燒了營房,向東退逃,将泾陽等十二縣搶劫得雞犬不剩。
來到河中時,有人勸守将呂鳴嶽燒橋抵禦李懷光,呂鳴嶽認為兵力薄弱,不能抵敵,便讓李懷光進入河中。
德宗來到梁州。
德宗出走途中,百姓有進獻果瓜的,德宗想授給散試官。
陸贽說:“對于爵位,通常應該慎重珍惜,不能輕易授給。
對進獻瓜果的,賜給錢帛就夠了。
”德宗說:“試官隻是虛名,無傷事體。
”陸贽說:“當今出現的弊病,正是爵位太輕。
想方設法使爵位高貴起來,還怕爵位不重。
如果放棄爵賞的手段,将用什麼去勉勵别人?誘導人的方法,隻有名譽和利益。
名譽近于虛無,對教化來說卻是重要的;利益近于實有,對德操來說卻是次要的。
專門給人實有的利益而不以虛無的名譽加以配合,物力就難以供給;專門給人虛無的名譽而不以實有的利益作為補充,人們就不會奔趨求取。
所以,國家任命官吏的職位與品級的制度,雖然有職事官,有散官,有勳官,有爵号,但是掌管實務因而授給薪俸的官員,隻有職事官一種,這就是所謂給予實有的利益而使虛無的名譽寓于其中的做法。
勳官、散官、爵号三項隻限于朝服顔色和根據官品蔭庇子孫,這就是所謂假借虛無的名譽而以實有的利益為佐助的做法。
雖然如今的員外官和試官授給後不用耗費薪俸,但是對于沖鋒陷陣、排除禍難、竭盡體力、勤苦有功的人,都用這種官号來加以酬報。
如果對進獻瓜果的也授給這種官号, 則彼必相謂曰:&lsquo吾以忘軀命而獲官,此以進瓜果而獲官,是乃國家以吾之軀命同于瓜果矣。
&rsquo視人如草木,誰複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實利以敦勸,又不重虛名而濫施,則後之立功者将曷用為賞哉!” 上居艱難中,雖有宰相,大小之事,必與贽謀之,故當時謂之内相,上行止必與之俱。
梁、洋道險,嘗與贽相失,上驚憂涕泣,募得贽者賞千金。
久之乃至,上喜甚,太子以下皆賀。
然贽數直谏,忤上意。
盧杞雖貶,上心庇之。
贽極言杞奸邪緻亂,上雖貌從,心頗不悅。
車駕至梁州,山南地薄民貧,盜賊之餘,戶口減半,糧用頗窘。
上欲西幸成都,嚴震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圖收複,藉六軍以為聲援。
若幸西川,則晟未有收複之期也。
”衆議未決,會晟表至,言:“陛下駐跸漢中,所以系億兆之心,成滅賊之勢。
若規小舍大,遷都岷、峨,則士庶失望,雖有猛将謀臣,無所施矣。
”上乃止。
嚴震百方以聚财賦,民不至困窮,而供億無乏。
鳳翔節度使李楚琳遣使詣行在。
初,奉天圍既解,李楚琳遣使入貢。
上不得已,除鳳翔節度使,而心惡之。
使者數輩至,上皆不引見,欲以渾瑊代之。
陸贽奏曰:“楚琳之罪固大,但以乘輿未複,大憝猶存,勤王之師悉在畿内,僅通王命,唯在褒斜,倘或楚琳發憾猖狂,則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
今幸兩端顧望,正宜厚加撫 他們就會互相談論說:&lsquo我們不惜性命才得到官号,這些人因進獻瓜果就得到官号,這是國家把我們的性命等同于瓜果了。
&rsquo把人視為草木,誰還為國家效力!現在,陛下既沒有實有的利益來勉勵别人,又不重視虛無的名譽而濫封濫授,對以後的立功者将用什麼加以獎賞!” 德宗在艱難的日子裡,雖有宰相,但事無大小,一定要跟陸贽商量,所以當時稱陸贽為内宰相,德宗無論幹什麼,一定要有陸贽伴随。
由于梁、洋二州道路險惡難行,德宗一度與陸贽失散,德宗擔驚不已,愁得流下眼淚,招募能找到陸贽的人,賞賜千金。
過了許久,陸贽到了,德宗非常高興,太子以下官員都表示祝賀。
然而,陸贽多次直言勸谏,有違德宗的意旨。
盧杞雖然被貶,但德宗心中還在庇護盧杞。
陸贽極力陳訴盧杞奸邪,導緻變亂,德宗雖然表面同意,心中卻很不高興。
德宗來到梁州,山南道土地瘠薄,人民貧困,戰事之後,戶口減半,糧食與一應用度頗為困窘。
德宗想西去成都,嚴震說:“山南道與京畿連接,李晟正在計劃收複京城,需要借助陛下六軍作為聲援。
如果出走西川,李晟收複京城就遙遙無期了。
”大家還沒有議出結果,适值李晟的表章送到,内言:“陛下駐紮在漢中,是維系天下民心,造成滅敵形勢的保證。
如果圖小失大,将都城遷到岷、峨一帶,人們将會失去希望,即使有勇猛的将領、多謀的大臣,也無能為力了。
”德宗這才停止西行。
嚴震千方百計地征收賦稅,使百姓不至艱難窘迫,供給也不缺乏。
鳳翔節度使李楚琳派使者來到行在。
起初,奉天解圍後,李楚琳派使進貢。
德宗迫不得已,任命李楚琳為鳳翔節度使,但心懷嫌惡。
李楚琳的使者數人前來,德宗都不接見,想讓渾瑊取代李楚琳。
陸贽上奏說:“李楚琳的罪惡固然很大,但因陛下還沒回京,元兇仍在,援救朝廷的軍隊都在京城轄區之内,唯一傳達朝廷命令的通路,隻有褒斜道,倘若李楚琳産生怨恨,肆意妄為,我方的咽喉要道就會堵塞,朝廷與援軍就會兩相分張。
現在幸虧李楚琳持觀望态度,正該厚加安 循,得其持疑,便足集事。
必欲精求素行,追抉宿疵,則是改過不足以補愆,自新不足以贖罪。
凡今将吏,豈盡無疵,人皆省思,孰免疑畏?又況阻命脅從之流,安敢歸化哉!”上乃善待楚琳使者,優诏存慰之。
上又問贽:“近有卑官自山北來者,論說賊勢,語多張皇,察其事情,頗似窺觇,若不追尋,恐成奸計。
”贽上奏曰:“以一人之聽覽而欲窮宇宙之變态,以一人之防慮而欲勝億兆之奸欺,役智彌精,失道彌遠。
項籍納秦降卒二十萬,慮其懷詐而盡坑之,其于防虞亦已甚矣。
漢高豁達大度,天下之士至者納用不疑,其于備慮可謂疏矣。
然而項氏以滅,劉氏以昌,蓄疑之與推誠,其效固不同也。
陛下智出庶物,有輕待人臣之心;思周萬機,有獨馭區寓之意;謀吞衆略,有過慎之防;明照群情,有先事之察;嚴束百辟,有任刑緻理之規;威制四方,有以力勝殘之志。
由是才能者怨于不任,忠荩者憂于見疑,著勳業者懼于不容,懷反側者迫于及讨,馴緻離叛,構成禍災。
願陛下以覆轍為戒,天下幸甚。
” 夏四月,以韓遊瓌為邠甯節度使。
加李晟諸道副元帥。
晟家百口及神策軍士家屬皆在長安,朱泚善遇之。
軍中有言及家者,晟泣曰:“天子何在,敢言家乎!”泚使晟親近以家書遺晟曰:“公家無恙。
”晟怒曰:“爾敢為賊為間!”立斬之。
軍士未授春衣,盛夏猶衣裘褐,終無叛志。
撫,争取使李楚琳猶豫不決,就足以成事。
如果想認真責求别人平素的行為,刻意追究以往的過失,就是改正過錯不足以彌補缺失,重新做人不足以抵罪償過。
凡是如今的将吏,豈能全無過失,如果人人都需要反省,誰不疑慮恐懼?又何況那些抗拒朝命和脅從作亂的人們,怎敢歸向王化!”于是德宗好好接待李楚琳的使者,頒诏好言安慰李楚琳。
德宗又問陸贽:“最近有個從南山北面來的低級官吏,論說敵軍形勢,說話多有誇張,察看此人的情形,很像窺探情報,如果不加追查,恐怕成就他們的奸計。
”陸贽上奏說:“想用一個人的見聞去窮盡宇宙的變化形态,想用一個人的戒心去戰勝衆人的奸邪欺詐,運用心智越精,背離大道越遠。
項羽接受秦朝降兵二十萬人,擔心降兵心懷詐謀,就悉數活埋,防人之心也夠過分了。
漢高祖胸襟開闊,氣度宏大,對投奔自己的天下之士都加以錄用,毫不懷疑,戒備之心可謂疏略。
然而項氏因此滅亡,劉氏因此昌盛,可見存心猜疑與推心置腹的後果本來不同。
陛下智慧超出萬物,有看不起群臣的想法;思慮遍及紛繁的政務,有獨自制馭全國的意向;謀略壓倒衆人,有過于慎重的防範;英明洞照群情,有先于事态的體察;嚴格管束百官,有專用刑罰以求政治修明的規略;威嚴轄制四方,有用武力遏制殘暴的志向。
因此,有才能的人埋怨不得任用,竭盡忠心的人擔心遭受猜疑,建立勳業的人害怕不能容身,居心反複無常的人迫于将受讨伐,導緻離心背叛,造成災禍。
希望陛下引以往的教訓為戒,天下人不勝慶幸。
” 夏四月,德宗任命韓遊瓌為邠甯節度使。
加封李晟為諸道副元帥。
李晟一家百口以及神策軍将士的家屬都留在長安,朱泚給以很好的待遇。
軍中有人談到家室,李晟哭着說:“知道皇上在哪裡嗎,還敢談論家室!”朱泚讓李晟親近的人給李晟送去家信說:“您家沒事。
”李晟生氣地說:“你竟敢替賊寇充當奸細!”立刻殺死該人。
将士沒有發給春衣,盛夏還穿着冬裝,但始終沒有背叛的想法。
以田緒為魏博節度使。
渾瑊以吐蕃兵拔武功。
渾瑊帥諸軍出斜谷,崔漢衡勸吐蕃出兵助之。
尚結贊曰:“邠軍不出,将襲我後。
”韓遊瓌聞之,遣其将曹子達将兵往會,吐蕃遣兵二萬從之,李楚琳遣将從瑊,拔武功。
泚遣其将韓旻等攻之,子達以吐蕃拒擊,斬首萬餘級,旻僅以身免。
瑊遂引兵屯奉天,與李晟東西相應,以逼長安。
姜公輔罷為左庶子。
上長女唐安公主薨,上欲為造塔,厚葬之。
姜公輔表谏以為:“山南非久安之地,且宜儉薄,以副軍須之急。
”上謂陸贽曰:“造塔小費,非宰相所宜論。
公輔正欲指朕過失,自求名耳。
”贽上奏曰:“凡論事者,當問理之是非,豈計事之大小!故唐虞之際,主聖臣賢,而慮事之微,日至萬數。
然則微之不可不重也如此,陛下又安可忽而勿念乎!若謂谏争為指過,則剖心之主不宜見罪于哲王。
以谏争為取名,則匪躬之臣不應垂訓于聖典。
假有意将指過,谏以取名,但能聞善而遷,見谏不逆,則所指者适足以彰陛下莫大之善,所取者适足以資陛下無疆之休,因而利焉,所獲多矣。
倘或怒其指過而不改,則陛下招惡直之譏,黜其取名而不容,則陛下被違谏之謗。
是乃掩己過而過彌著,損彼名而名益彰,果而行之,所失大矣。
”上意猶怒,罷公輔為左庶子。
泾原大将田希鑒殺其節度使馮河清。
朱泚、姚令言數遣人誘河清,河清皆斬其使者。
大将田希鑒密與泚通,殺河清而附于泚。
以賈耽為工部尚書。
德宗任命田緒為魏博節度使。
渾瑊率吐蕃兵攻克武功。
渾瑊率領諸軍開出斜谷,崔漢衡勸吐蕃出兵援助渾瑊。
尚結贊說:“邠州沒有出兵,将會從背後襲擊我們。
”韓遊瓌聞訊派其将領曹子達領兵前去會合渾瑊軍,吐蕃派兵二萬人跟随其後,李楚琳派将領随從渾瑊攻克武功。
朱泚派其将領韓旻等人攻打武功,曹子達率領吐蕃軍抗擊,斬首一萬餘級,韓旻僅免于一死。
渾瑊随即領兵駐紮奉天,與李晟東西互相呼應,以便進逼長安。
姜公輔罷免為左庶子。
德宗長女唐安公主去世,德宗想建塔,厚葬公主。
姜公輔上表進谏認為:“山南不是永久性的安葬地點,而且應儉樸其事,以适應軍中的急需。
”德宗告訴陸贽說:“建一座塔,費用微少,不是宰相應議論的。
姜公輔正想通過指責朕的過失,為自己求得名聲。
”陸贽上奏說:“凡是議事,應分辨道理對錯,豈管事情大小!所以在唐堯、虞舜時期,君主聖明,臣下賢能,考慮事情至為細微,一天要考慮的事情數以萬計。
可見,對細微的事情不能不如此重視,陛下又怎能忽略其事,不加挂念!如果認為谏诤是指責過失,将谏臣剖心的君主就不該被睿哲的帝王所歸罪。
認為谏诤是獵取美名,不顧自身、盡忠國家的大臣就不會在聖人的經典上留下榜樣。
即使故意指責過失,借谏诤獵取美名,隻要能聽到好的建議就改進,遇到直言勸谏就接受,給與指責的人恰恰足以顯示陛下至善的品格,所得美名恰恰足以給陛下帶來無窮的福氣,因此得到的益處太多了。
倘若因惱恨别人指責過錯就不改正,陛下就會招緻厭惡直言的譏諷,因貶斥别人獵取美名就不含容,陛下就會蒙受拒絕谏诤的非議。
這是越掩蓋自己的過失,過失越加顯著,越貶損别人的名聲,名聲越發彰明,陛下果真這樣做,損失就太大了。
”德宗仍有怒意,将姜公輔罷免為左庶子。
泾原大将田希鑒殺死本鎮節度使馮河清。
朱泚、姚令言屢次派人勸誘馮河清,馮河清每次都殺死來使。
大将田希鑒暗中與朱泚勾結,殺死馮河清,歸附朱泚。
德宗任命賈耽為工部尚書。
先是,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使行軍司馬樊澤奏事行在。
澤既複命,方大宴,有急牒至,以澤代耽。
耽内牒懷中,顔色不改。
宴罷,召澤告之,且命将吏谒澤。
牙将張獻甫怒曰:“行軍自圖節钺,事人不忠,請殺之。
”耽曰:“天子所命,則為節度使矣。
”即日離鎮,以獻甫自随,軍府遂安。
韓遊瓌引兵會渾瑊于奉天。
李抱真會王武俊于南宮。
朱滔攻貝州百餘日,馬寔攻魏州亦逾四旬,皆不能下。
賈林複為李抱真說王武俊曰:“朱滔志吞貝、魏,複值田悅被害,倘旬日不救,則魏博皆為滔有矣。
魏博既下,則張孝忠必為之臣。
滔連三道之兵,益以回纥,進臨常山,明公欲保其宗族得乎?常山不守,則昭義退保西山,河朔盡入于滔矣。
不若乘貝、魏未下,與昭義合兵救之。
滔既破亡,則朱泚不日枭夷。
銮輿反正,諸将之功,孰居明公之右者哉!”武俊悅,從之,軍于南宮東南,抱真自臨洺引兵會之。
兩軍尚相疑,抱真以數騎詣武俊營,命行軍司馬盧玄卿勒兵以俟,曰:“今日之舉,系天下安危。
若其不還,領軍事以聽朝命亦惟子,勵将士以雪仇恥亦惟子。
”言終遂行。
見武俊,叙國家禍難,天子播遷,持武俊哭,流涕縱橫。
武俊亦悲不自勝,左右莫能仰視。
遂與武俊約為兄弟,誓同滅賊。
抱真退入武俊帳中,酣寝久之。
武俊感激,待之益恭,指心仰天曰:“此身已許十兄死矣!”遂連營而進。
此前,賈耽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讓行軍司馬樊澤前往行在奏事。
樊澤向賈耽複命後,正值大擺宴席,這時有緊急公文送到,内容是以樊澤代替賈耽的職務。
賈耽把公文揣到懷裡,面色毫不改變。
宴會結束後,賈耽叫來樊澤,告知朝廷的決定,并命令将吏拜見樊澤。
牙将張獻甫憤怒地說:“行軍司馬自己圖謀節度使的節钺,事奉于人,不盡忠心,請殺死他。
”賈耽說:“經皇上任命,就是節度使了。
”當天便離開本鎮,讓張獻甫跟自己走,于是軍府安然無事。
韓遊瓌領兵在奉天與渾瑊會合。
李抱真在南宮與王武俊會合。
朱滔進攻貝州曆時一百餘天,馬寔進攻魏州也超過四十天,都未能攻克。
賈林再次替李抱真勸王武俊說:“朱滔志在吞并貝州和魏州,加上正當田悅被害,倘若十天内不去援救,魏博就全被朱滔占有了。
魏博失陷後,張孝忠就必定成為朱滔的臣屬。
朱滔集中幽州、易定、魏博三道的軍隊,加上回纥,進軍攻打常山,你想保全自己的宗族,能嗎?常山失守,昭義軍就得退守西山,河朔地區就全歸朱滔了。
不如趁貝、魏二州未被攻克,與昭義合兵援救他們。
朱滔敗亡後,朱泚不久就會誅滅。
皇上撥亂反正,諸将領的功勞,誰能在您之上!”王武俊很高興,依言而行,在南宮東南面駐軍,李抱真從臨洺領兵前來會合。
這時兩軍還在互相猜疑,李抱真帶領數人騎馬前往王武俊的營地,命令行軍司馬盧玄卿統領軍隊,等待消息,說:“今天的行動,關系天下安危。
如果我回不來,統領軍務、聽候朝命就看你的了,激勵将士、報仇雪恥也看你的了。
”說罷啟程。
見了王武俊,李抱真叙談國家的禍難,天子的流亡,握着王武俊的手哭泣,涕淚縱橫。
王武俊也禁不住悲傷起來,身邊的人都難過得擡不起頭來。
于是,李抱真與王武俊結為兄弟,發誓共同消滅賊寇。
李抱真退入王武俊的營帳,酣睡了很久。
王武俊深受感化與激勵,對李抱真愈發恭敬,他手指胸口,仰天起誓說:“此身已經決心為十哥而死了!”便軍營相連,一同進軍。
徐駕六龍,旋複都邑,天子之貴,豈當憂貧!是乃散小儲而成大儲,損小寶而固大寶也。
”上即命去其榜。
以蕭複為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
蕭複嘗言于上曰:“宦官為監軍,恃恩縱橫。
此屬但應掌宮掖之事,不宜委以兵權國政。
”上不悅。
又嘗言:“陛下踐祚之初,聖德光被。
自用楊炎、盧杞,黩亂朝政,以緻今 準備切斷長江的交通,曹王李臯派蕲州刺史伊慎領兵打敗杜少誠軍。
李希烈因夏口居于長江上遊,派其将領董侍襲擊鄂州。
鄂州刺史李兼出城交戰,大破董侍軍,被任命為鄂、嶽、沔都團練使。
由此,李希烈東怕曹王李臯,西怕李兼,不敢再有窺伺江淮的企圖。
德宗在行宮設置瓊林、大盈内庫。
德宗在行宮的廊庑下儲存各道進獻的貢物,匾額題作瓊林、大盈庫。
陸贽進谏說:“天子與上天賦有同樣的德性,應當以四海為家,何必破壞公家的法度,積聚私人的财物,效法尋常人事諸儲藏,誘發奸邪,招聚怨恨!而且,不久前六軍初到,各種物品都沒有儲備,為時将近五十天。
雖然死傷的人縱橫交陳,但是大家盡力效命,共同努力,終于平複大難。
這實在是由于陛下自身享受不豐,不謀私欲,戒絕美食,中止進餐,省給立功将士去吃。
不用嚴厲的制度,但人們并不叛離,這是因為他們被陛下感動;沒有豐厚的獎賞,但人們并不埋怨,這是因為當時什麼東西也沒有。
現在,敵軍的進攻和包圍已經解除,将士已經衣食豐足,然而怨言正在産生,軍中逐漸有了猜疑的情緒,難道不是由于患難時已與他們同受憂患,安樂時沒與他們同享利益嗎?如能想想近日身在重圍所經受的苦難,戒去平時獨自謀求個人私欲的缺點,将瓊林、大盈二庫的珍寶财物,都拿來賞賜功臣,每當得到珍奇華美的東西,先用來支付軍中的獎賞,做到這些,變亂定能平定,敵寇定能削平。
屆時徐徐駕起乘輿,返回京城,憑天子的高貴身價,難道還擔心受窮嗎!所以這種做法是散去小的積蓄去成就大的積蓄,減損小的寶物去鞏固大的寶物。
”德宗立即命令摘去匾額。
德宗任命蕭複為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
蕭複曾經對德宗說:“宦官擔任監軍,他們經常仗着陛下的恩寵任意而為。
這種人隻應掌管宮廷的事情,不适于把兵權和國政交給他們。
”德宗不高興。
蕭複還曾經說:“陛下即位之初,聖德光照四方。
自從任用楊炎、盧杞,緻使朝政混亂,因而導緻今 日。
陛下誠能變更睿志,臣敢不竭力!倘使臣依阿苟免,臣實不能。
”又嘗與盧杞同奏事,杞順上旨,複正色曰:“盧杞言不正。
”上愕然,退謂左右曰:“蕭複輕朕。
”命複充山南、荊湖、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實疏之也。
既而劉從一及朝士多奏留複,上謂陸贽曰:“朕欲遣重臣宣慰江、淮,宰相、朝士佥謂宜然。
今乃反覆如是,意複悔行,使之論奏。
卿知複如何人,其意安在?”贽上疏曰:“複痛自修勵,慕為清貞,用雖不周,行則可保。
至于輕詐如此,複必不為。
借使複欲逗留,從一安肯附會?願陛下明加辨诘。
若複有所請求,則從一何容為隐?若從一自有回互,則蕭複不當受疑。
”上亦竟不複辨也。
诏複王武俊、田悅、李納官爵。
朱滔使人說田悅,欲與共取大梁。
悅不欲行,而未忍絕滔,召官屬議之。
許士則曰:“朱滔昔事李懷仙,與兄泚及朱希彩共殺懷仙而立希彩,又殺希彩而立泚。
泚既為帥,滔乃勸泚入朝而自為留後,雖勸以忠義,實奪之權。
平生與同謀共功,負而殺之者二十餘人。
使滔得志,泚亦不為所容,況同盟乎!不若陽許偕行,陰為之備,厚加迎勞,至則托以他故,遣将分兵而随之,則大王外不失報德之名,而内無倉猝之憂矣。
” 會武俊亦遣田秀馳見悅曰:“天子方在隐憂,以德綏我,我曹何得不悔過而歸之?且舍九葉天子不事,而事泚及滔乎!八郎慎勿與俱南,但閉城拒守。
武俊請伺其隙,連昭義之兵而滅之。
與八郎再清河朔,共事天子,不亦善 天的結局。
如果陛下能改變過去的做法,臣怎能不盡心效力!若讓臣阿谀依附,苟且偷生,臣實在難以做到。
”又有一次與盧杞一起奏事,盧杞逢迎德宗的旨意,蕭複面色嚴正地說:“盧杞講話不正直。
”德宗吃驚,退朝後對身邊的人說:“蕭複看不起朕。
”命蕭複充任山南、荊湖、江、淮等道宣慰安撫使,實際是疏遠蕭複。
事後,劉從一及朝臣多奏請将蕭複留在朝中,德宗告訴陸贽說:“朕想派重臣安撫江、淮,宰相、朝臣都說應該這麼做。
現在卻這樣翻來覆去,想來是蕭複後悔答應出行,指使他們議論上奏。
你知道蕭複是什麼樣的人,用意何在嗎?”陸贽上疏說:“蕭複對自己嚴加砥砺,向往做清正廉潔之士,雖辦事不周詳,但品行還是可以保證的。
至于這樣任意欺詐,蕭複肯定不幹。
假使蕭複想在朝中逗留,劉從一怎肯随聲附和?希望陛下公開分辨查問。
如果蕭複有所請求,劉從一怎會容許他為自己隐瞞?如果劉從一自己有意回護,蕭複就不應受到懷疑。
”德宗最終沒有再分辨此事。
德宗下诏恢複王武俊、田悅、李納的官職爵位。
朱滔派人勸說田悅,希望一起去攻占大梁。
田悅不願前去,但不忍拒絕朱滔,便召集屬官計議。
許士則說:“過去朱滔事奉李懷仙,與哥哥朱泚以及朱希彩一起殺了李懷仙,擁立朱希彩,又殺了朱希彩,擁立朱泚。
朱泚當了節帥後,朱滔随即勸朱泚進京朝見,由自己擔任留後,雖然以忠義勉勵朱泚,實際是奪取朱泚的權力。
平時在一起共同定計、共同立功的人,朱滔背棄并殺死的有二十餘人。
假如朱滔得志,連朱泚也容不下,何況同盟之人!不如假意答應與朱滔同行,暗中做好準備,迎接犒勞,一切從豐,待朱滔一到,找個借口,派将領率部分軍隊跟他去,大王就外表不失報德的名聲,内裡沒有突起的禍患了。
” 适值王武俊也派田秀騎馬去見田悅說:“皇上正在深憂遠慮,用恩德安撫我們,我們怎能不悔過歸順?而且,丢開傳承九代的天子不去事奉,豈能事奉朱泚和朱滔!田八郎千萬别跟他南下,隻需關閉城門,據險堅守。
請讓我看準機會,聯合昭義的兵馬,将他消滅。
與田八郎肅清河朔,共同事奉皇上,不是也很好 乎!”悅意遂決,绐滔曰:“如約。
” 滔将步騎五千人、回纥三千人,發河間而南入趙境,武俊大具犒享。
入魏境,悅供承倍豐。
滔遣使見悅,約與偕行,悅曰:“昨日将出軍,将士勒兵不聽,曰:&lsquo國兵新破,将士不免凍餒。
若舍城邑而去,朝出,暮必有變。
&rsquo然悅不敢貳,已令步騎五千從行,供刍牧之役矣。
”滔大怒,即日遣兵攻宗城、經城、冠氏,皆拔之。
又縱回纥掠館陶頓幄帟、器皿、車牛以去。
悅閉城自守,滔分兵攻貝、魏。
于是诏加田悅右仆射,複以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
遣使發吐蕃兵。
吐蕃尚結贊請出兵助唐收京城,遣秘書監崔漢衡使吐蕃,發其兵。
二月,贈段秀實太尉,谥忠烈。
李希烈圍甯陵。
李希烈将兵五萬圍甯陵,引水灌之。
濮州刺史劉昌以三千人守之,凡四十五日不釋甲。
韓滉遣其将王栖曜将兵助之,以強弩數千遊汴水,夜入城。
明日,從城上射希烈,及其坐幄。
希烈驚曰:“宣潤弩手至矣!”遂解圍去。
李晟還軍東渭橋。
初,李晟與劉德信具屯東渭橋,德信不受晟節制。
晟因其至營,數以滬澗之敗,斬之,因馳入其軍,并将之,軍勢益振。
李懷光有異志,又惡李晟獨當一面,恐其成功,奏請與晟合軍。
诏許之,晟與懷光會于鹹陽西。
懷光軍士多掠人牛馬,晟軍秋毫不犯。
懷光軍士惡其異己,分所獲與之,晟軍終不敢受。
嗎!”于是田悅拿定主意,騙朱滔說:“我将遵約。
” 朱滔率領步騎兵五萬人、回纥兵三千人,從河間出發,南入王武俊的轄境,王武俊大力辦犒勞物品。
朱滔進入田悅的轄境,田悅提供的物品更加豐盛。
朱滔派使者去見田悅,約定與田悅同行,田悅說:“昨天準備出兵,将士按兵不動,不聽命令,說:&lsquo魏軍新近打了敗仗,将士連饑寒都不能避免。
如果離開魏州,早晨啟程,晚上準會發生變故。
&rsquo但我不敢懷有二心,已命令步兵、騎兵五千人随同前去,做些放馬喂馬的雜活。
”朱滔大怒,當天派兵攻打宗城、經城、冠氏,全部攻克。
朱滔還縱容回纥軍搶掠館陶營房的帳幕、器皿、車、牛等,席卷而去。
田悅關閉城門自行防守,朱滔帥兵攻打貝州、魏州。
于是德宗下诏加封田悅為右仆射,重新任命王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
德宗派使者讓吐蕃發兵。
吐蕃尚結贊請求出兵援助唐朝收複京城,德宗派秘書監崔漢衡出使吐蕃,征發其兵。
二月,追贈段秀實為太尉,谥号忠烈。
李希烈包圍甯陵。
李希烈領兵五萬人包圍甯陵,引河水加以淹灌。
濮州刺史劉昌率三千人守衛甯陵,共四十五天不曾脫去铠甲。
韓滉派其将領王栖曜領兵援助,率強健的弩手數千人遊過汴水,夜間進城。
第二天,弩手在城上箭射李希烈,射到李希烈坐鎮的帳幕裡邊。
李希烈吃驚地說:“宣、潤的弩手到了!”随即解圍離去。
李晟回軍東渭橋。
起初,李晟與劉德信都駐紮在東渭橋,劉德信不受李晟的管束。
李晟借劉德信來到營中之機,曆數滬澗戰敗的罪責,殺死劉德信,就勢奔入劉德信軍中,一并統領此軍,軍隊力量越發強大。
李懷光産生背叛朝廷的意圖,又嫌惡李晟獨當一面,惟恐李晟有所建樹,奏請與李晟合兵一處。
德宗下诏應允,李晟與李懷光在鹹陽西面會師。
李懷光的将士經常掠奪百姓的牛馬,李晟軍秋毫無犯。
李懷光的将士厭惡李晟軍與自己兩樣,把得到的物品分給李晟軍,李晟軍始終不敢接受。
懷光密與朱泚通謀,事迹頗露。
李晟屢奏恐為所并,請移軍東渭橋,奏不下。
懷光欲激怒諸軍,奏言:“諸軍糧賜薄,神策獨厚。
厚薄不均,難以進戰。
”上無以給之,乃遣陸贽詣懷光營宣慰,因召李晟參議。
懷光欲晟自乞減損,使失士心,晟曰:“公為元帥,得專号令,增減衣食,公當裁之。
”懷光默然,遂止。
吐蕃相尚結贊言:“蕃法發兵,以主兵大臣為信。
今制書無懷光名,故不敢進。
”上命贽谕懷光,懷光竟不肯署,尚結贊亦不進軍。
贽還言:“賊泚勢窮援絕,懷光乘勝芟剪,易若摧枯。
而寇奔不追,師老不用,每阻諸帥進取之謀,若不漸思制持,終恐變故難測。
今李晟奏請移軍,臣嘗以問懷光,懷光乃雲:&lsquo李晟既欲别行,某亦都不要藉。
&rsquo願因此敕下,依晟所奏,而别诏懷光曰:&lsquo李晟奏請移軍城東以分賊勢,本欲委卿商量,适陸贽回雲,卿言許去,遂允其請。
&rsquo如此,則詞婉而直,理順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上從之。
時李建徽、楊惠元猶與懷光聯營,贽複奏曰:“懷光當管師徒,足以獨制兇寇,逗留未進,抑有他由,所患太強,不資旁助。
建徽、惠元之衆附麗其營,不相統屬,俾之同處, 李懷光暗中與朱泚勾結合謀,頗有迹象透露出來。
李晟屢次奏稱擔心被李懷光吞并,請求将軍隊轉移到東渭橋,但奏章沒有批複下來。
李懷光想激怒各軍,上奏說:“各軍糧饷供給微少,隻有神策軍供給豐厚。
多少不均,難以進軍作戰。
”德宗拿不出糧食供給各軍,就派陸贽到李懷光營中安撫将士,順便召李晟來參加計議。
李懷光想讓李晟自己要求削減供給,使李晟失去軍心,李晟說:“您是主帥,得以獨擅号令,增減衣食供應,自當由您裁斷。
”李懷光沉默不語,此事才擱置不提。
吐蕃國相尚結贊說:“吐蕃發兵的規矩,以掌管兵權大臣的署名為憑信。
現在制書上沒有李懷光的署名,所以不敢進軍。
”德宗命陸贽告知李懷光,李懷光始終不肯署名,尚結贊也沒有發兵進軍。
陸贽回來說:“逆賊朱泚大勢已去,外援斷絕,李懷光乘勝消滅敵軍就像摧毀枯幹的草葉一樣容易。
然而,李懷光在敵寇逃竄時不肯追擊,緻使士氣低落,難以用兵,還常常阻止各軍主帥進軍殺敵的計劃,如果不逐漸想出控制李懷光的辦法,最終恐怕會發生難以測度的變故。
現在李晟請求轉移本軍,臣曾就此去問李懷光的意見,李懷光便說:&lsquo既然李晟願意到别處去,我也全然不需要借助于他。
&rsquo希望就此時機下敕批準李晟的奏請,另外下诏給李懷光說:&lsquo李晟上奏請求把軍隊轉移到長安城東面,以分散敵軍的兵力,本想委托你來商量其事,适值陸贽回來稱,你說允許李晟離去,就答應了李晟的請求。
&rsquo這樣說,措詞委婉而又直切,順理成章,意義明了,即使李懷光蓄有異謀,又有什麼理由表示怨恨!”德宗依言而行。
當時,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仍然與李懷光營壘相連,陸贽又上奏說:“李懷光所管轄的士兵足以獨自制服兇惡的敵寇,李懷光逗留不進,也許有别的緣由,令人擔憂的是李懷光軍過于強大,不需要别人的幫助。
李建徽、楊惠元的人馬挨近李懷光的營壘,沒有統屬關系,使他們駐紮在一起, 必不兩全。
今宜托言晟兵素少,慮為賊泚所邀,藉此兩軍疊為掎角。
仍先谕旨,密使促裝,诏書至營,即日進路。
懷光意雖不欲,然亦計無所施,是謂先人有奪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
”上曰:“卿所料極善。
然如此則懷光必更生辭,轉難調息,且更俟旬時。
” 加李懷光太尉,賜鐵券。
李晟以為:“懷光反狀已明,緩急宜有備。
蜀、漢之路不可壅,請以裨将趙光銑等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将兵以防未然。
”上欲親總禁兵幸鹹陽,趣諸将進讨。
或謂懷光曰:“此漢祖遊雲夢之策也。
”懷光大懼,反謀益甚。
诏加懷光太尉,賜鐵券,遣使谕旨。
懷光對使者投鐵券于地,曰:“人臣反,賜鐵券。
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辭氣甚悖。
左兵馬使張名振當軍門大呼曰:“太尉視賊不擊,待天使不敬,果欲反邪?”懷光曰:“我不反,欲蓄銳以俟時耳。
”懷光又發卒城鹹陽,移軍據之。
名振曰:“乃者言不反,今不攻長安,殺朱泚,取富貴,而拔軍此來,何邪?”懷光殺之。
懷光潛與朱泚通謀,其養子石演芬遣客詣行在告之。
事覺,懷光召演芬責之曰:“我以爾為子,奈何負我?死甘心乎?”演芬曰:“天子以太尉為股肱,太尉以演芬為心腹。
太尉既負天子,演芬安得不負太尉乎?演芬胡人,不能異心,惟知事一人,苟免賊名而死,死甘心矣。
”懷光使左右脔食之,皆曰“義士也”,以刀斷其喉而去。
肯定難以兩全。
現在應托稱李晟兵馬素來就少,擔心遭受逆賊朱泚的截擊,想借助李、楊兩軍形成互相呼應的形勢。
還要先傳達聖旨,暗中讓李、楊二軍趕快準備行裝,待诏書下達營中,當天上路。
即使李懷光心中不願意,卻也無計可施,這就是所說的先發制人可以使敵人喪失鬥志,迅雷不及掩耳的道理。
”德宗說:“你極有預見。
但這樣做,李懷光必然又生口舌,反而難以調停,姑且再等待十天吧。
” 德宗加封李懷光為太尉,賜給鐵券。
李晟認為:“李懷光謀反的情況已很清楚,在危急關頭應有所準備。
通往蜀、漢的道路不能被切斷,請任命副将趙光銑等人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自領兵,防患未然。
”德宗打算親自統領禁軍前往鹹陽,督促諸将進軍讨伐。
有人對李懷光說:“這是漢高祖巡遊雲夢澤的計策。
”李懷光大為恐懼,反叛的陰謀愈發加劇。
德宗下诏加封李懷光為太尉,賜給鐵券,派使者傳達聖旨。
李懷光面對使者,把鐵券扔在地上,說:“人臣造反,賜給鐵券。
我沒造反,現在賜給鐵券,是要我造反!”言辭和語氣都很無禮。
左兵馬使張名振在軍營大門口大聲喊道:“太尉不進擊敵軍,不恭敬對待朝廷的使者,真想造反嗎?”李懷光說:“我不會造反,隻是要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李懷光又調集士兵修築鹹陽城,把軍隊轉移到鹹陽,占據其地。
張名振說:“以前你說不會造反,現在不去攻打長安,誅殺朱泚,獲取富貴,卻将軍隊調到這裡是為什麼?”李懷光将張名振殺死。
李懷光暗中與朱泚勾結合謀,其養子石演芬派門客前往行在告發。
事情被察覺後,李懷光把石演芬叫來責備說:“我認你為兒子,你怎麼背棄我?讓你死,甘心嗎?”石演芬說:“皇上把太尉當作輔佐朝政的大臣,太尉把我當作親信。
既然太尉背棄皇上,我怎能不背棄太尉?我是胡人,不能懷有二心,隻知道事奉一人,如果一死能免去叛賊的惡名,死也甘心。
”李懷光指使身邊的人把他切成碎塊分吃,大家都說“他是義士”,用刀割斷石演芬的喉部,就離去了。
李懷光反,帝奔梁州。
上以懷光附賊,将幸梁州。
山南節度使嚴震遣大将張用誠将兵五千迎衛,用誠為懷光所誘,陰與之通謀。
會震繼遣牙将馬勳奉表,上語之故,勳請詣梁州取震符,召用誠還,不受命則殺之。
遂去得震符,請壯士五人與俱。
用誠迎之,勳與入驿,出符示之,用誠起走。
壯士自後擒之,送震,杖殺之。
李懷光襲奪李建徽、楊惠元軍,殺惠元,建徽走免。
懷光又與韓遊瓌書,約使為變,遊瓌奏之。
上問策安出,對曰:“懷光總諸道兵,故敢恃衆為亂。
今邠甯、靈武、河中、振武、潼關、渭北皆有守将,陛下各以其衆及地授之,尊懷光之官,罷其權,則行營諸将各受本府指麾矣。
懷光獨立,安能為亂?”上曰:“如此,若朱泚何?”對曰:“陛下既許将士以克城殊賞,将士奉天子之命以讨賊取富貴,誰不願之?泚不足憂也。
”上然之。
懷光遣其将趙昇鸾入奉天,約為内應。
昇鸾詣渾瑊自言,瑊遽以聞,且請決幸梁州。
上遂出城,命戴休顔守奉天。
休顔徇于軍中曰:“懷光已反。
”遂乘城拒守。
泾卒之亂,兵部侍郎劉迺以病卧家,朱泚召之,不起。
使蔣鎮說之,再往不從。
鎮乃歎曰:“鎮不能舍生,以至于此,豈可複以己之腥臊污漫賢者乎!”歔欷而反。
迺聞上幸山南,自投于床,不食而卒。
喬琳從至盩厔,稱病為僧。
泚召為吏部尚書,于是朝士多出仕泚。
李懷光反叛,德宗逃往梁州。
由于李懷光歸附敵軍,德宗準備出走梁州。
山南節度使嚴震派大将張用誠領兵五千人前來迎接護衛,張用誠受李懷光的引誘,暗中與李懷光互通陰謀。
适值嚴震接着又派牙将馬勳進獻表章,德宗說出這個變故,馬勳請求:“前往梁州去取嚴震的軍令,召張用誠返回,如不接受命令,就殺死他。
”于是馬勳拿到了嚴震的軍令後,請嚴震派出五名壯士與他同去。
張用誠迎接他們,馬勳與張用誠一齊走進驿站,把軍令拿給張用誠看,張用誠起身逃跑。
壯士從背後捉住張用誠,送交嚴震,杖打而死。
李懷光襲擊李建徽、楊惠元二軍,殺死楊惠元,李建徽逃脫。
李懷光又寫信給韓遊瓌,約他發起變亂,韓遊瓌奏報其事。
德宗問有何對策,韓遊瓌回答說:“李懷光統轄各道軍隊,所以敢仗着兵衆作亂。
現在,邠甯、靈武、河中、振武、潼關、渭北都有守将,陛下可以将這些地區以及當地兵馬分别交給這些守将,提升李懷光的官職,免去兵權,行營諸将領就分别受本軍府的指揮了。
李懷光孤立了,怎能作亂?”德宗說:“這樣做後,如何對付朱泚?”韓遊瓌回答說:“既然陛下許諾将士攻克敵城後給予特殊獎賞,将士遵奉天子的命令去讨伐逆賊,獲取富貴,誰不願意?朱泚不足挂慮。
”德宗認為言之有理。
李懷光派其将領趙昇鸾進入奉天城,約定充當内應。
趙昇鸾到渾瑊處主動講了此事,渾瑊趕忙奏報德宗,并且請德宗決定出走梁州。
德宗随即出城,命戴休顔防守奉天。
戴休顔在軍中當衆宣布說:“李懷光已經造反。
”于是登城防守。
泾州兵變發生時,兵部侍郎劉迺病卧在家,朱泚傳召他,他不肯起床。
朱泚派蔣鎮去勸說,去了兩次,都不從命。
于是蔣鎮歎道:“我不能舍棄生命,以至到了這般地步,難道還要用自己的穢惡行為去玷污賢人嗎!”使哽咽着返回。
劉迺聽說德宗出走山南,撲下床來,絕食而死。
喬琳跟随德宗來到盩厔,說自己有病,當了和尚。
朱泚召用喬琳為吏部尚書,于是許多朝臣都去給朱泚當官。
懷光遣其将孟保、惠靜壽、孫福達将精騎趣南山邀車駕,至盩厔,相謂曰:“彼使我為不臣,我以追不及報之,不過不使我将耳。
”帥衆而東,縱之剽掠,由是百官從行者皆得入駱谷。
以追不及還報,懷光皆黜之。
加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同平章事。
李晟得除官制,拜哭受命,謂将佐曰:“長安,宗廟所在,天下根本。
若諸将皆從行,誰當滅賊者?”乃治城隍,繕甲兵,為複京城之計。
是時,懷光、朱泚連兵,聲勢甚盛。
晟以孤軍處其間,内無資糧,外無救援,徒以忠義感激将士,故其衆雖單弱,而銳氣不衰。
又以書遺懷光,辭禮卑遜,而谕以禍福,勸之立功補過,故懷光慚恧,未忍擊之。
晟以判官張彧假京兆尹,擇四十餘人假之官,以督渭北諸縣刍粟,不旬日,皆充羨。
乃流涕誓衆,決志平賊。
三月,魏博兵馬使田緒殺其節度使田悅,權知軍府。
田悅用兵數敗,士卒死者什六七,其下厭苦之。
上以給事中孔巢父為魏博宣慰使。
巢父,孔子三十七世孫也,性辯博。
至魏州,對其衆為陳逆順禍福,悅及将士皆喜。
兵馬使田緒,承嗣之子也,兇險多過失,悅杖而拘之。
悅以歸國,撤警備,緒遂與左右殺悅及其将佐扈崿、許士則、蔡濟等,登城大呼,謂衆曰:“緒,先相公之子,諸君受先相公恩,若能立緒,兵馬使賞缗錢二千,大将半之,士卒百缗。
李懷光派其将領孟保、惠靜壽、孫福達率領精銳騎兵奔赴南山攔截德宗,抵達盩厔時,三位将領交談說:“李懷光使我們成了叛逆,我們報告說沒有追上,不過不讓我們領兵罷了。
”便率領部衆東行,聽任士兵搶劫擄掠,跟随德宗出走的朝廷百官因此都得以進入駱谷。
三位将領回去報告說沒有追上,李懷光一律加以貶黜。
德宗加任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為同平章事。
李晟接到任官的制書,拜倒在地,哭泣着接受任命,對将佐說:“長安是宗廟的所在地,是全國的根本。
如果各位将領都跟皇上出走,誰來承擔消滅敵人的任務?”便整治城濠,修繕铠甲兵器,安排收複京城的計劃。
這時,李懷光與朱泚兵力聯合,聲勢很大。
李晟僅憑一支孤立無援的軍隊處于其間,内無糧草,外無救兵,隻用忠義來感化激勵将士,所以兵力雖然單薄弱小,但銳氣并未衰減。
李晟還寫信給李懷光,措辭執禮謙卑,但也以去禍就福的道理開導他,勸他立功補過,所以李懷光心中慚愧,不忍心進擊李晟。
李晟讓判官張彧擔任代理京兆尹,選擇四十餘人,委任代理性質的官職,來督促渭北各縣的糧草,不到十天,各處糧草都充足有餘了。
于是李晟流着眼淚與部衆起誓,決意平定賊寇。
三月,魏博兵馬使田緒殺死該鎮節度使田悅,暫時代理主持軍府。
田悅用兵屢敗,死去的士兵有十分之六七,部下都厭煩困苦。
德宗任命給事中孔巢父為魏博宣慰使。
孔巢父是孔子的三十七世孫,生性雄辯博學。
到魏州後,孔巢父對田悅的部衆陳述背叛朝廷招禍和順承朝廷得福的道理,田悅和将士都很高興。
兵馬使田緒是田承嗣的兒子,兇狠陰險,多有過失,田悅加以杖打拘禁。
田悅因歸順朝廷而撤去警戒,于是田緒與親信殺死田悅及其将佐扈崿、許士則、蔡濟等人,登城大聲呼喊,對衆人說:“我是先相公的兒子,諸位深受先相公的恩惠,如果能擁立我,兵馬使賞給缗錢兩千,大将賞給兵馬使的半數,士兵賞給一百缗。
竭公私之貨,五日取辦。
”于是将士皆歸緒,軍府乃定。
因請命于巢父,巢父命緒權知軍府。
朱滔聞悅死,遣馬寔攻魏州,别遣人說緒,許以本道節度使。
緒方危迫,送款于滔。
李抱真、王武俊又遣使詣緒,許以赴援,緒召将佐議之。
幕僚曾穆、盧南史曰:“用兵雖尚威武,亦本仁義,然後有功。
幽陵之兵恣行殺掠,今雖盛強,其亡可立而待也,奈何以目前之急欲從人為反逆乎!不若歸命朝廷,天子方蒙塵于外,聞魏博使至必喜,官爵旋踵而至矣。
”緒從之,遣使奉表詣行在。
李懷光奔河中。
上之發奉天也,韓遊瓌帥其麾下八百餘人還邠州。
李懷光以李晟軍浸盛,惡之,欲引軍襲之。
三令其衆,衆不應,皆竊言曰:“若擊朱泚,惟力是視。
若欲反,我曹有死,不能從也。
”懷光知之,問計于賓佐,李景略曰:“取長安,殺朱泚,散軍還諸道,單騎詣行在。
如此,臣節亦未虧,功名猶可保也。
”頓首懇請,至于流涕,懷光許之。
既而閻晏等勸懷光東保河中,徐圖去就。
懷光乃說其衆曰:“今且往河中,俟春裝辦,還攻長安未晚也。
東方諸縣皆富實,聽爾俘掠。
”衆遂許之。
懷光乃謂景略曰:“向者之議,軍衆不從,子宜速去。
”遣數騎送之。
景略出軍門,恸哭曰:“不意此軍一旦陷于不義!” 懷光遣使詣邠州,令留後張昕悉發所留兵萬餘人,及行營将士家屬會泾陽。
韓遊瓌說昕曰:“李太尉功高自棄,已蹈禍機,中丞今日可以自求富貴。
”昕曰:“昕微賤,賴李 我将竭盡公家和我私人的資财,五天内置辦足數。
”于是将士都歸附田緒,軍府這才安定下來。
田緒因而向孔巢父請示,孔巢父命田緒暫且代理主持軍府。
朱滔聽說田悅已死,派馬寔攻打魏州,另派人勸說田緒,答應任田緒為本道節度使。
田緒正危急窘迫,便向朱滔表示歸降。
李抱真、王武俊又派使者到田緒處,答應前來援助,田緒召集将佐計議。
幕僚曾穆、盧南史說:“用兵雖崇尚威武,也要遵循仁義,才會成功。
幽州軍肆意屠殺擄掠,現在雖強盛,其滅亡立等可至,怎能因目前的危急就想跟人家幹反叛的勾當!不如歸順朝廷,皇上正流亡在外,得知魏博使者到來一定高興,官職爵位轉足之間就會送來。
”田緒依言而行,派使者到行在進獻表章。
李懷光逃奔河中。
德宗從奉天出發時,韓遊瓌率領部下八百餘人回到邠州。
李懷光因李晟軍逐漸強盛,就憎惡他,想領兵襲擊他。
先後向部下三次下達命令,大家沒有答應,都私下說:“如果去打朱泚,有多大力氣便使多大力氣。
如果打算造反,我輩唯有一死,決不服從。
”李懷光知道後,向賓客将佐征詢對策,李景略說:“攻占長安,誅殺朱泚,解散軍隊,返回各道,你單人匹馬前往行在。
做到這些,臣下的操守也算沒有虧缺,功名還可以保住。
”便伏地叩拜,以至流下眼淚,李懷光答應了。
事後,閻晏等人勸李懷光東去防守河中,何去何從,從長計議。
于是李懷光勸部衆說:“現在姑且前往河中,等春天的衣裝置辦好了,再回軍進攻長安不遲。
東邊各縣都很富庶,任憑你們擄掠。
”于是大家答應下來。
李懷光随即對李景略說:“你以前的建議,将士不肯依從,你最好趕快離開。
”便派數人騎馬護送李景略。
李景略走出軍營大門,悲切痛哭說:“沒想到這支軍隊一天之内就沉陷到不義之中!” 李懷光派使者來到邠州,命令邠州留後張昕讓留在那裡的一萬餘名士兵以及行營将士的家屬全部出發,在泾陽會合。
韓遊瓌勸張昕說:“李太尉功勞很高,卻自甘暴棄,已踩在禍患的機括上,中丞現在可獨自去求取富貴。
”張昕說:“我出身寒微,靠李 太尉得至此,不忍負也。
”遊瓌乃謝病不出,陰與諸将相結,舉兵殺昕。
會崔漢衡以吐蕃兵至,矯诏遊瓌知軍府事,于是遊瓌屯邠甯,戴休顔屯奉天,駱元光屯昭應,尚可孤屯藍田,皆受李晟節度,晟軍聲大振。
始,懷光方強,朱泚與書,以兄事之,約分帝關中。
及懷光已反,其下多叛,泚乃賜以诏書,且征其兵。
懷光慚怒,内憂麾下為變,外恐李晟襲之,遂燒營東走,掠泾陽等十二縣雞犬無遺。
至河中,或勸守将呂鳴嶽焚橋拒之,鳴嶽以兵少,恐不能支,遂納之。
車駕至梁州。
上在道,民有獻瓜果者,上欲以散試官授之。
陸贽奏曰:“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輕用。
獻瓜果者,賜之錢帛可也。
”上曰:“試官虛名,無損于事。
”贽曰:“當今所病,方在爵輕,設法貴之,猶恐不重。
若又自棄,将何勸人?夫誘人之方,惟名與利。
名近虛而于教為重,利近實而于德為輕。
專實利而不濟之以虛則物力不給,專虛名而不副之以實則人情不趨。
故國家命秩之制,有職事,有散官,有勳官,有爵号,然掌務而受俸者,唯系職事之一官,此所謂施實利而寓虛名者也。
三者止于服色資蔭而已,此所謂假虛名以佐實利者也。
今之員外、試官雖則授無費祿,然而突铦鋒、排患難、竭筋力、展勤效者皆以是酬之。
若獻瓜果者亦以授之, 太尉才有今天,不忍心對不起他。
”于是韓遊瓌稱病不出,暗中與諸将領聯絡,起兵殺死張昕。
适值崔漢衡因吐蕃軍到來,便假托诏旨命韓遊瓌掌管軍府事務,于是韓遊瓌駐兵邠甯,戴休顔駐兵奉天,駱元光駐兵昭應,尚可孤駐兵藍田,都受李晟的節制調度,李晟軍聲勢大振。
最初,正當李懷光強盛時,朱泚寫信給李懷光,當兄長對待,約定分别在關中稱帝。
及至李懷光反叛,許多部下背叛李懷光,朱泚便向李懷光頒賜诏書,并征調軍隊。
李懷光慚愧惱怒,對内顧慮部下作亂,對外恐怕李晟襲擊,于是燒了營房,向東退逃,将泾陽等十二縣搶劫得雞犬不剩。
來到河中時,有人勸守将呂鳴嶽燒橋抵禦李懷光,呂鳴嶽認為兵力薄弱,不能抵敵,便讓李懷光進入河中。
德宗來到梁州。
德宗出走途中,百姓有進獻果瓜的,德宗想授給散試官。
陸贽說:“對于爵位,通常應該慎重珍惜,不能輕易授給。
對進獻瓜果的,賜給錢帛就夠了。
”德宗說:“試官隻是虛名,無傷事體。
”陸贽說:“當今出現的弊病,正是爵位太輕。
想方設法使爵位高貴起來,還怕爵位不重。
如果放棄爵賞的手段,将用什麼去勉勵别人?誘導人的方法,隻有名譽和利益。
名譽近于虛無,對教化來說卻是重要的;利益近于實有,對德操來說卻是次要的。
專門給人實有的利益而不以虛無的名譽加以配合,物力就難以供給;專門給人虛無的名譽而不以實有的利益作為補充,人們就不會奔趨求取。
所以,國家任命官吏的職位與品級的制度,雖然有職事官,有散官,有勳官,有爵号,但是掌管實務因而授給薪俸的官員,隻有職事官一種,這就是所謂給予實有的利益而使虛無的名譽寓于其中的做法。
勳官、散官、爵号三項隻限于朝服顔色和根據官品蔭庇子孫,這就是所謂假借虛無的名譽而以實有的利益為佐助的做法。
雖然如今的員外官和試官授給後不用耗費薪俸,但是對于沖鋒陷陣、排除禍難、竭盡體力、勤苦有功的人,都用這種官号來加以酬報。
如果對進獻瓜果的也授給這種官号, 則彼必相謂曰:&lsquo吾以忘軀命而獲官,此以進瓜果而獲官,是乃國家以吾之軀命同于瓜果矣。
&rsquo視人如草木,誰複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實利以敦勸,又不重虛名而濫施,則後之立功者将曷用為賞哉!” 上居艱難中,雖有宰相,大小之事,必與贽謀之,故當時謂之内相,上行止必與之俱。
梁、洋道險,嘗與贽相失,上驚憂涕泣,募得贽者賞千金。
久之乃至,上喜甚,太子以下皆賀。
然贽數直谏,忤上意。
盧杞雖貶,上心庇之。
贽極言杞奸邪緻亂,上雖貌從,心頗不悅。
車駕至梁州,山南地薄民貧,盜賊之餘,戶口減半,糧用頗窘。
上欲西幸成都,嚴震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圖收複,藉六軍以為聲援。
若幸西川,則晟未有收複之期也。
”衆議未決,會晟表至,言:“陛下駐跸漢中,所以系億兆之心,成滅賊之勢。
若規小舍大,遷都岷、峨,則士庶失望,雖有猛将謀臣,無所施矣。
”上乃止。
嚴震百方以聚财賦,民不至困窮,而供億無乏。
鳳翔節度使李楚琳遣使詣行在。
初,奉天圍既解,李楚琳遣使入貢。
上不得已,除鳳翔節度使,而心惡之。
使者數輩至,上皆不引見,欲以渾瑊代之。
陸贽奏曰:“楚琳之罪固大,但以乘輿未複,大憝猶存,勤王之師悉在畿内,僅通王命,唯在褒斜,倘或楚琳發憾猖狂,則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
今幸兩端顧望,正宜厚加撫 他們就會互相談論說:&lsquo我們不惜性命才得到官号,這些人因進獻瓜果就得到官号,這是國家把我們的性命等同于瓜果了。
&rsquo把人視為草木,誰還為國家效力!現在,陛下既沒有實有的利益來勉勵别人,又不重視虛無的名譽而濫封濫授,對以後的立功者将用什麼加以獎賞!” 德宗在艱難的日子裡,雖有宰相,但事無大小,一定要跟陸贽商量,所以當時稱陸贽為内宰相,德宗無論幹什麼,一定要有陸贽伴随。
由于梁、洋二州道路險惡難行,德宗一度與陸贽失散,德宗擔驚不已,愁得流下眼淚,招募能找到陸贽的人,賞賜千金。
過了許久,陸贽到了,德宗非常高興,太子以下官員都表示祝賀。
然而,陸贽多次直言勸谏,有違德宗的意旨。
盧杞雖然被貶,但德宗心中還在庇護盧杞。
陸贽極力陳訴盧杞奸邪,導緻變亂,德宗雖然表面同意,心中卻很不高興。
德宗來到梁州,山南道土地瘠薄,人民貧困,戰事之後,戶口減半,糧食與一應用度頗為困窘。
德宗想西去成都,嚴震說:“山南道與京畿連接,李晟正在計劃收複京城,需要借助陛下六軍作為聲援。
如果出走西川,李晟收複京城就遙遙無期了。
”大家還沒有議出結果,适值李晟的表章送到,内言:“陛下駐紮在漢中,是維系天下民心,造成滅敵形勢的保證。
如果圖小失大,将都城遷到岷、峨一帶,人們将會失去希望,即使有勇猛的将領、多謀的大臣,也無能為力了。
”德宗這才停止西行。
嚴震千方百計地征收賦稅,使百姓不至艱難窘迫,供給也不缺乏。
鳳翔節度使李楚琳派使者來到行在。
起初,奉天解圍後,李楚琳派使進貢。
德宗迫不得已,任命李楚琳為鳳翔節度使,但心懷嫌惡。
李楚琳的使者數人前來,德宗都不接見,想讓渾瑊取代李楚琳。
陸贽上奏說:“李楚琳的罪惡固然很大,但因陛下還沒回京,元兇仍在,援救朝廷的軍隊都在京城轄區之内,唯一傳達朝廷命令的通路,隻有褒斜道,倘若李楚琳産生怨恨,肆意妄為,我方的咽喉要道就會堵塞,朝廷與援軍就會兩相分張。
現在幸虧李楚琳持觀望态度,正該厚加安 循,得其持疑,便足集事。
必欲精求素行,追抉宿疵,則是改過不足以補愆,自新不足以贖罪。
凡今将吏,豈盡無疵,人皆省思,孰免疑畏?又況阻命脅從之流,安敢歸化哉!”上乃善待楚琳使者,優诏存慰之。
上又問贽:“近有卑官自山北來者,論說賊勢,語多張皇,察其事情,頗似窺觇,若不追尋,恐成奸計。
”贽上奏曰:“以一人之聽覽而欲窮宇宙之變态,以一人之防慮而欲勝億兆之奸欺,役智彌精,失道彌遠。
項籍納秦降卒二十萬,慮其懷詐而盡坑之,其于防虞亦已甚矣。
漢高豁達大度,天下之士至者納用不疑,其于備慮可謂疏矣。
然而項氏以滅,劉氏以昌,蓄疑之與推誠,其效固不同也。
陛下智出庶物,有輕待人臣之心;思周萬機,有獨馭區寓之意;謀吞衆略,有過慎之防;明照群情,有先事之察;嚴束百辟,有任刑緻理之規;威制四方,有以力勝殘之志。
由是才能者怨于不任,忠荩者憂于見疑,著勳業者懼于不容,懷反側者迫于及讨,馴緻離叛,構成禍災。
願陛下以覆轍為戒,天下幸甚。
” 夏四月,以韓遊瓌為邠甯節度使。
加李晟諸道副元帥。
晟家百口及神策軍士家屬皆在長安,朱泚善遇之。
軍中有言及家者,晟泣曰:“天子何在,敢言家乎!”泚使晟親近以家書遺晟曰:“公家無恙。
”晟怒曰:“爾敢為賊為間!”立斬之。
軍士未授春衣,盛夏猶衣裘褐,終無叛志。
撫,争取使李楚琳猶豫不決,就足以成事。
如果想認真責求别人平素的行為,刻意追究以往的過失,就是改正過錯不足以彌補缺失,重新做人不足以抵罪償過。
凡是如今的将吏,豈能全無過失,如果人人都需要反省,誰不疑慮恐懼?又何況那些抗拒朝命和脅從作亂的人們,怎敢歸向王化!”于是德宗好好接待李楚琳的使者,頒诏好言安慰李楚琳。
德宗又問陸贽:“最近有個從南山北面來的低級官吏,論說敵軍形勢,說話多有誇張,察看此人的情形,很像窺探情報,如果不加追查,恐怕成就他們的奸計。
”陸贽上奏說:“想用一個人的見聞去窮盡宇宙的變化形态,想用一個人的戒心去戰勝衆人的奸邪欺詐,運用心智越精,背離大道越遠。
項羽接受秦朝降兵二十萬人,擔心降兵心懷詐謀,就悉數活埋,防人之心也夠過分了。
漢高祖胸襟開闊,氣度宏大,對投奔自己的天下之士都加以錄用,毫不懷疑,戒備之心可謂疏略。
然而項氏因此滅亡,劉氏因此昌盛,可見存心猜疑與推心置腹的後果本來不同。
陛下智慧超出萬物,有看不起群臣的想法;思慮遍及紛繁的政務,有獨自制馭全國的意向;謀略壓倒衆人,有過于慎重的防範;英明洞照群情,有先于事态的體察;嚴格管束百官,有專用刑罰以求政治修明的規略;威嚴轄制四方,有用武力遏制殘暴的志向。
因此,有才能的人埋怨不得任用,竭盡忠心的人擔心遭受猜疑,建立勳業的人害怕不能容身,居心反複無常的人迫于将受讨伐,導緻離心背叛,造成災禍。
希望陛下引以往的教訓為戒,天下人不勝慶幸。
” 夏四月,德宗任命韓遊瓌為邠甯節度使。
加封李晟為諸道副元帥。
李晟一家百口以及神策軍将士的家屬都留在長安,朱泚給以很好的待遇。
軍中有人談到家室,李晟哭着說:“知道皇上在哪裡嗎,還敢談論家室!”朱泚讓李晟親近的人給李晟送去家信說:“您家沒事。
”李晟生氣地說:“你竟敢替賊寇充當奸細!”立刻殺死該人。
将士沒有發給春衣,盛夏還穿着冬裝,但始終沒有背叛的想法。
以田緒為魏博節度使。
渾瑊以吐蕃兵拔武功。
渾瑊帥諸軍出斜谷,崔漢衡勸吐蕃出兵助之。
尚結贊曰:“邠軍不出,将襲我後。
”韓遊瓌聞之,遣其将曹子達将兵往會,吐蕃遣兵二萬從之,李楚琳遣将從瑊,拔武功。
泚遣其将韓旻等攻之,子達以吐蕃拒擊,斬首萬餘級,旻僅以身免。
瑊遂引兵屯奉天,與李晟東西相應,以逼長安。
姜公輔罷為左庶子。
上長女唐安公主薨,上欲為造塔,厚葬之。
姜公輔表谏以為:“山南非久安之地,且宜儉薄,以副軍須之急。
”上謂陸贽曰:“造塔小費,非宰相所宜論。
公輔正欲指朕過失,自求名耳。
”贽上奏曰:“凡論事者,當問理之是非,豈計事之大小!故唐虞之際,主聖臣賢,而慮事之微,日至萬數。
然則微之不可不重也如此,陛下又安可忽而勿念乎!若謂谏争為指過,則剖心之主不宜見罪于哲王。
以谏争為取名,則匪躬之臣不應垂訓于聖典。
假有意将指過,谏以取名,但能聞善而遷,見谏不逆,則所指者适足以彰陛下莫大之善,所取者适足以資陛下無疆之休,因而利焉,所獲多矣。
倘或怒其指過而不改,則陛下招惡直之譏,黜其取名而不容,則陛下被違谏之謗。
是乃掩己過而過彌著,損彼名而名益彰,果而行之,所失大矣。
”上意猶怒,罷公輔為左庶子。
泾原大将田希鑒殺其節度使馮河清。
朱泚、姚令言數遣人誘河清,河清皆斬其使者。
大将田希鑒密與泚通,殺河清而附于泚。
以賈耽為工部尚書。
德宗任命田緒為魏博節度使。
渾瑊率吐蕃兵攻克武功。
渾瑊率領諸軍開出斜谷,崔漢衡勸吐蕃出兵援助渾瑊。
尚結贊說:“邠州沒有出兵,将會從背後襲擊我們。
”韓遊瓌聞訊派其将領曹子達領兵前去會合渾瑊軍,吐蕃派兵二萬人跟随其後,李楚琳派将領随從渾瑊攻克武功。
朱泚派其将領韓旻等人攻打武功,曹子達率領吐蕃軍抗擊,斬首一萬餘級,韓旻僅免于一死。
渾瑊随即領兵駐紮奉天,與李晟東西互相呼應,以便進逼長安。
姜公輔罷免為左庶子。
德宗長女唐安公主去世,德宗想建塔,厚葬公主。
姜公輔上表進谏認為:“山南不是永久性的安葬地點,而且應儉樸其事,以适應軍中的急需。
”德宗告訴陸贽說:“建一座塔,費用微少,不是宰相應議論的。
姜公輔正想通過指責朕的過失,為自己求得名聲。
”陸贽上奏說:“凡是議事,應分辨道理對錯,豈管事情大小!所以在唐堯、虞舜時期,君主聖明,臣下賢能,考慮事情至為細微,一天要考慮的事情數以萬計。
可見,對細微的事情不能不如此重視,陛下又怎能忽略其事,不加挂念!如果認為谏诤是指責過失,将谏臣剖心的君主就不該被睿哲的帝王所歸罪。
認為谏诤是獵取美名,不顧自身、盡忠國家的大臣就不會在聖人的經典上留下榜樣。
即使故意指責過失,借谏诤獵取美名,隻要能聽到好的建議就改進,遇到直言勸谏就接受,給與指責的人恰恰足以顯示陛下至善的品格,所得美名恰恰足以給陛下帶來無窮的福氣,因此得到的益處太多了。
倘若因惱恨别人指責過錯就不改正,陛下就會招緻厭惡直言的譏諷,因貶斥别人獵取美名就不含容,陛下就會蒙受拒絕谏诤的非議。
這是越掩蓋自己的過失,過失越加顯著,越貶損别人的名聲,名聲越發彰明,陛下果真這樣做,損失就太大了。
”德宗仍有怒意,将姜公輔罷免為左庶子。
泾原大将田希鑒殺死本鎮節度使馮河清。
朱泚、姚令言屢次派人勸誘馮河清,馮河清每次都殺死來使。
大将田希鑒暗中與朱泚勾結,殺死馮河清,歸附朱泚。
德宗任命賈耽為工部尚書。
先是,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使行軍司馬樊澤奏事行在。
澤既複命,方大宴,有急牒至,以澤代耽。
耽内牒懷中,顔色不改。
宴罷,召澤告之,且命将吏谒澤。
牙将張獻甫怒曰:“行軍自圖節钺,事人不忠,請殺之。
”耽曰:“天子所命,則為節度使矣。
”即日離鎮,以獻甫自随,軍府遂安。
韓遊瓌引兵會渾瑊于奉天。
李抱真會王武俊于南宮。
朱滔攻貝州百餘日,馬寔攻魏州亦逾四旬,皆不能下。
賈林複為李抱真說王武俊曰:“朱滔志吞貝、魏,複值田悅被害,倘旬日不救,則魏博皆為滔有矣。
魏博既下,則張孝忠必為之臣。
滔連三道之兵,益以回纥,進臨常山,明公欲保其宗族得乎?常山不守,則昭義退保西山,河朔盡入于滔矣。
不若乘貝、魏未下,與昭義合兵救之。
滔既破亡,則朱泚不日枭夷。
銮輿反正,諸将之功,孰居明公之右者哉!”武俊悅,從之,軍于南宮東南,抱真自臨洺引兵會之。
兩軍尚相疑,抱真以數騎詣武俊營,命行軍司馬盧玄卿勒兵以俟,曰:“今日之舉,系天下安危。
若其不還,領軍事以聽朝命亦惟子,勵将士以雪仇恥亦惟子。
”言終遂行。
見武俊,叙國家禍難,天子播遷,持武俊哭,流涕縱橫。
武俊亦悲不自勝,左右莫能仰視。
遂與武俊約為兄弟,誓同滅賊。
抱真退入武俊帳中,酣寝久之。
武俊感激,待之益恭,指心仰天曰:“此身已許十兄死矣!”遂連營而進。
此前,賈耽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讓行軍司馬樊澤前往行在奏事。
樊澤向賈耽複命後,正值大擺宴席,這時有緊急公文送到,内容是以樊澤代替賈耽的職務。
賈耽把公文揣到懷裡,面色毫不改變。
宴會結束後,賈耽叫來樊澤,告知朝廷的決定,并命令将吏拜見樊澤。
牙将張獻甫憤怒地說:“行軍司馬自己圖謀節度使的節钺,事奉于人,不盡忠心,請殺死他。
”賈耽說:“經皇上任命,就是節度使了。
”當天便離開本鎮,讓張獻甫跟自己走,于是軍府安然無事。
韓遊瓌領兵在奉天與渾瑊會合。
李抱真在南宮與王武俊會合。
朱滔進攻貝州曆時一百餘天,馬寔進攻魏州也超過四十天,都未能攻克。
賈林再次替李抱真勸王武俊說:“朱滔志在吞并貝州和魏州,加上正當田悅被害,倘若十天内不去援救,魏博就全被朱滔占有了。
魏博失陷後,張孝忠就必定成為朱滔的臣屬。
朱滔集中幽州、易定、魏博三道的軍隊,加上回纥,進軍攻打常山,你想保全自己的宗族,能嗎?常山失守,昭義軍就得退守西山,河朔地區就全歸朱滔了。
不如趁貝、魏二州未被攻克,與昭義合兵援救他們。
朱滔敗亡後,朱泚不久就會誅滅。
皇上撥亂反正,諸将領的功勞,誰能在您之上!”王武俊很高興,依言而行,在南宮東南面駐軍,李抱真從臨洺領兵前來會合。
這時兩軍還在互相猜疑,李抱真帶領數人騎馬前往王武俊的營地,命令行軍司馬盧玄卿統領軍隊,等待消息,說:“今天的行動,關系天下安危。
如果我回不來,統領軍務、聽候朝命就看你的了,激勵将士、報仇雪恥也看你的了。
”說罷啟程。
見了王武俊,李抱真叙談國家的禍難,天子的流亡,握着王武俊的手哭泣,涕淚縱橫。
王武俊也禁不住悲傷起來,身邊的人都難過得擡不起頭來。
于是,李抱真與王武俊結為兄弟,發誓共同消滅賊寇。
李抱真退入王武俊的營帳,酣睡了很久。
王武俊深受感化與激勵,對李抱真愈發恭敬,他手指胸口,仰天起誓說:“此身已經決心為十哥而死了!”便軍營相連,一同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