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
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複奈何!”上遂以三思為司空、同三品。
貶谯王重福為均州刺史。
重福,上之庶子也。
韋後惡之,貶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以武攸暨為司徒,祝欽明同三品。
三月,流酷吏于嶺南,死者追貶之,所破家皆複資蔭。
以袁恕己為中書令。
征武攸緒為太子賓客。
以安車征武攸緒,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
夏四月,以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術士鄭普思、尚衣奉禦葉靜能皆以妖妄為上所信,墨敕以普思為秘書監,靜能為國子祭酒。
桓彥範、崔玄固執不可,曰:“陛下初複大位,下制:&lsquo政令皆依貞觀故事。
&rsquo 上官儀的女兒上官婉兒,當年被沒入後宮,聰明善辯,擅長寫文章,又熟悉吏治事務,太後武則天十分喜愛她。
待唐中宗即位後,讓她掌管起草诏書,對她更加信任,并封為婕妤。
武三思與上官婉兒私通,所以上官婉兒黨附于武氏,又把武三思推薦給韋後,唐中宗于是與武三思商議政事,并多次身着便服駕幸他的府第,張柬之等人都受制于武三思。
唐中宗讓韋後與武三思玩雙陸棋,而自己則為他們數籌碼。
武三思因此又與韋後私通,于是武氏的勢力又重新振作起來。
張柬之等人多次勸唐中宗誅殺武氏諸人,并說:“太後改朝換代的時候,宗室子弟被誅殺殆盡,現在陛下重登帝位,而武氏家族濫封的官職和所竊取的爵位,仍然安穩如舊,這難道是遠近之人所期望的嗎!”唐中宗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張柬之等人有的拍着床案歎息憤恨,有的彈指出血,并說:“皇上過去做英王時,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勇武剛烈,我們之所以沒有誅殺武氏家族的人,是想讓皇上親自誅殺他們,以此壯大天子的聲威。
現在卻反而這樣,大勢已去,誰又知道該怎麼辦呢!”唐中宗于是任命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貶谯王李重福為均州刺史。
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子。
韋後憎惡他,于是唐中宗把他貶為均州刺史,并且經常命令均州官府對他嚴加看管。
唐中宗任命武攸暨為司徒,祝欽明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把酷吏流放到嶺南,已死的酷吏追奪他們的官職,因受酷吏陷害而家庭破敗的子孫都恢複他們憑先祖功勳做官的舊制。
任命袁恕己為中書令。
征召武攸緒擔任太子賓客。
唐中宗下令用安車到嵩山征召武攸緒,到達後,除授他為太子賓客,但武攸緒堅決請求返回嵩山繼續隐居,唐中宗同意了。
夏四月,唐中宗任命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術士鄭普思與尚衣奉禦葉靜能都以妖法邪說而受到唐中宗的信任,唐中宗下墨敕任命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桓彥範、崔玄堅持認為不可以,并說:“陛下剛恢複帝位時,曾下制書說:&lsquo國家的政策和法令都依照太宗貞觀年間的舊例。
&rsquo 貞觀中,魏徵為秘書監,孔穎達為國子祭酒,豈普思、靜能之比乎!”拾遺李邕上疏曰:“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
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
尊寵此屬,何補于國!”上皆不聽。
以魏元忠、韋安石、李懷遠、唐休璟、崔玄并同三品,張柬之為中書令。
五月,遷周廟主于西京,仍避其諱。
賜敬晖等五人王爵,罷其政事。
敬晖等率百官上表曰:“天授革命之際,宗室誅竄殆盡。
今天命惟新,而諸武封建如舊,開辟以來,未有斯理。
願陛下為社稷計,順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
”上不許。
晖等畏武三思之讒,以考功員外郎崔湜為耳目。
湜見上親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謀告三思,三思引為中書舍人。
先是,殿中侍禦史鄭愔谄事二張,坐貶,亡入東都,谒三思。
初見,哭甚哀,既而大笑。
三思怪之,愔曰:“愔始哀大王将戮死而滅族,後乃喜大王之得愔也。
大王雖得天子之意,然彼五人皆據将相之權,膽略過人,廢太後如反掌。
日夜切齒,欲噬大王之肉。
此愔所以為大王寒心也。
”三思大懼,與之登樓,問自安之策,引為中書舍人,與崔湜皆為三思謀主。
三思與韋後日夜谮晖等,雲:“恃功專權, 貞觀年間,魏徵擔任秘書監,孔穎達擔任國子祭酒,鄭普思、葉靜能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呢!”左拾遺李邕上疏說:“如果真有神仙能夠讓人長生不死,那麼秦始皇、漢武帝早就找到了;如果佛教真能夠為人謀利造福,那麼梁武帝早就如願了。
唐堯、虞舜之所以能成為曆代帝王的典範,也是因為他們能夠治理人事而已。
陛下尊寵鄭普思、葉靜能這類人,對國家有什麼益處呢!”唐中宗對他們的意見都不聽從。
唐中宗任命魏元忠、韋安石、李懷遠、唐休璟、崔玄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柬之為中書令。
五月,把武周七廟的神主遷到西京長安,仍然避他們的名諱。
賜給敬晖等五人王爵,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
敬晖等人率領文武百官上表說:“天授年間太後改朝換代之際,宗室子弟被誅殺流放殆盡。
現在天命革新,而武氏諸人所封的王位依舊,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
希望陛下能為國家着想,順從朝野人士的心願,削奪他們的王爵以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
”唐中宗不同意他們的建議。
敬晖等人因為懼怕武三思進讒言陷害自己,就把考功員外郎崔湜作為耳目。
崔湜看到唐中宗親近武三思而猜忌敬晖等人,于是就把敬晖等人的計謀全部告訴了武三思,武三思因此舉薦他擔任中書舍人。
先前,殿中侍禦史鄭愔因為奉迎讨好張易之與張昌宗,獲罪被貶官,後來逃到東都,拜見武三思。
剛一見面,哭得十分悲痛,不久又放聲大笑。
武三思感到奇怪,鄭愔說:“我一開始悲痛是因為您将要被殺戮滅族,後來高興是因為大王您得到了我這樣的人。
大王您雖然深得天子的歡心,但張柬之、敬晖、桓彥範、崔玄和袁恕己五個人都位居将相,而且膽略過人,廢掉太後的帝位易如反掌。
他們對您恨得日夜咬牙切齒,都想着吃掉您的肉。
這就是我為您感到擔心的原因。
”武三思聽後十分懼怕,就與鄭愔一起上樓,向他請教能使自己平安的計策,并舉薦他擔任中書舍人,因此鄭愔與崔湜都成為武三思的謀士。
武三思與韋後日夜在唐中宗面前诋毀敬晖等人,說道:“他們依仗有功專擅大權, 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内實奪之權。
”上以為然,封敬晖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為博陵王,皆罷政事。
三思令百官複修太後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以岑羲為秘書少監,畢構為潤州刺史。
初,五王之請削武氏諸王也,求人為表,衆莫肯為。
中書舍人岑羲為之,語甚激切。
中書舍人畢構次當讀表,辭色明厲。
三思既得志,羲改秘書少監,出構為潤州刺史。
以宋璟為黃門侍郎。
上嘉宋璟忠直,累遷黃門侍郎。
武三思嘗以事屬璟,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後既複子明辟,王當以侯就第,何得尚預朝政!獨不見産、祿之事乎!” 以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請棄官為僧,上不許。
敬晖聞而笑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此乃由衷之請,非徒然也。
”及晖等得罪,元琰獨免。
皇後表請改易制度,從之。
上官婕妤勸韋後襲武後故事,表請令士庶喪出母三年,百姓二十三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時望。
诏皆從之。
将會對國家不利,不如封他們為王,并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這樣表面上不失尊寵功臣之名,而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的權力。
”唐中宗認為很對,于是封敬晖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為博陵王,都罷免他們的宰相職務。
武三思又命令百官重新恢複實行太後武則天在位時的政策,對于不依附武氏的大臣都加以斥逐,那些被張柬之等五王斥逐的人都恢複他們的職位,朝政大權全部落入武三思之手。
唐中宗任命岑羲為秘書少監,畢構為潤州刺史。
當初,張柬之等五王向唐中宗請求削奪武氏諸人的王爵時,曾經找人為他們草寫表書,衆朝臣中沒有人肯寫。
中書舍人岑羲代他們草寫了表書,言辭十分激烈。
中書舍人畢構輪值負責宣讀表書,語氣和神色都很嚴厲。
武三思當政以後,就改任岑羲為秘書少監,外放畢構為潤州刺史。
唐中宗任命宋璟為黃門侍郎。
唐中宗欣賞宋璟的忠誠正直,多次升遷他的官職後做到黃門侍郎。
武三思曾經因事請托宋璟,宋璟義正辭嚴地拒絕他說:“現在太後既已把帝位傳給了兒子,大王你應該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家中去,怎麼還在幹預朝政呢!你難道不知道漢朝的外戚呂産和呂祿的事情嗎!” 唐中宗任命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前,楊元琰知道武三思逐漸專權用事,就請求辭官為僧,唐中宗沒有答應。
敬晖聽說後恥笑他,楊元琰說:“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退去就會有危險。
我這是真心想要辭官為僧,不是做樣子。
”等到敬晖等人獲罪,隻有楊元琰得以幸免。
皇後韋氏上表請求改變服喪、成丁和免役年齡的制度,唐中宗采納了她的意見。
上官婕妤勸說韋後承襲武則天時代的舊例,上表請求官吏和百姓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百姓二十三歲為成丁,五十九歲免除勞役,改變這些制度,以收買人心。
唐中宗下诏都采納了她的建議。
降河内王武懿宗爵為公。
以唐休璟、豆盧欽望為左、右仆射。
以唐休璟、豆盧欽望為左、右仆射,休璟仍同三品,欽望有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可共平章。
先是,仆射為正宰相,其後多兼中書門下之職,午前決朝政,午後決省事。
至是,欽望專為仆射,不敢預政事,故有是命。
是後專拜仆射者,不複為宰相矣。
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
洛水溢。
流二千餘家。
秋七月,以韋巨源同三品。
以漢陽王張柬之為襄州刺史。
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制以柬之為刺史,不知州事。
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制求直言。
右衛參軍宋務光上疏曰:“水陰類,臣妾之象,恐後庭有幹外朝之政者,宜杜絕其萌。
太子國本,宜早擇賢能而立之。
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機要。
鄭普思、葉靜能以小技竊大位,亦朝政之蠹也。
”疏奏,不省。
九月,改葬上洛王韋玄貞。
其儀如太原王故事,尋進封酆王 韋巨源罷,以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後尊号。
唐中宗下诏降封河内王武懿宗的爵位為公爵。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豆盧欽望為左、右仆射。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豆盧欽望分别為左、右仆射,唐休璟仍然為同中書門下三品,豆盧欽望在有軍國大事時,可以與宰相們共同商議處置。
先前,仆射就是正宰相,後來仆射大多兼任中書門下的職務,上午處理朝政大事,下午處理各自官署的事務。
這時,豆盧欽望專門任仆射,不敢參與宰相們對政事的處置,所以唐中宗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從此以後專門擔任仆射職務的人,就不再是宰相了。
唐中宗任命韋安石為中書令,任命魏元忠為侍中。
洛水泛濫。
沖走了兩千多家居民。
秋七月,唐中宗任命韋巨源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任命漢陽王張柬之為襄州刺史。
漢陽王張柬之上表請求回襄州養病,唐中宗下制任命張柬之為襄州刺史,但不管理州中事務。
黃河南、北十七個州發生水災,唐中宗因此下制書請求臣下直言進谏。
右衛騎曹參軍宋務光給唐中宗上疏說:“水屬于陰類之物,是女人之象,恐怕後宮中會有幹預外朝政事的人,應該防患于未然。
太子乃是國家的根本,應該早一點挑選賢良有才能的皇子而立為太子。
再者,外戚的權勢太盛,如武三思等人,應該解除他們的機要職務。
鄭普思、葉靜能靠雕蟲小技而竊據高位,他們也是敗壞朝政的蛀蟲。
”他的奏疏進上去後,唐中宗并沒有理睬。
九月,唐中宗改葬韋後的父親上洛王韋玄貞。
改葬的禮儀依照武後的父親太原王武士彟的舊例,不久又進封為酆王。
唐中宗免去韋巨源的宰相職務,任命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後尊号。
群臣上皇帝尊号曰應天皇帝,皇後曰順天皇後。
上與後谒謝太廟,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實封,皆滿萬戶。
上禦樓觀潑寒胡戲。
清源尉呂元泰上疏曰:“謀時寒若,何必裸身揮水,鼓舞衢路以索之哉!”疏奏,不納。
皇太後武氏崩。
太後崩于上陽宮,年八十二。
遺制:“去帝号,赦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
”上居諒陰,以中書令魏元忠攝冢宰三日。
元忠素負忠直之望,中外賴之。
武三思矯太後遺制,慰谕元忠,賜實封百戶。
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見者曰:“事去矣!”将以太後合葬乾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曰:“神明之道,體尚幽玄,今欲啟之,恐緻驚黩。
況合葬非古,宜于陵旁更擇吉地。
”不從。
戶部奏是歲天下戶口之數。
戶六百一十五萬,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有奇。
丙午(706) 二年 春正月,以李峤同三品,于惟謙同平章事。
制太平、安樂公主各開府,置官屬。
安樂公主恃寵,賣官鬻獄,勢傾朝野。
或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從之,竟不視也。
自請為皇太女,上雖不從,亦不譴責。
群臣給唐中宗上尊号叫應天皇帝,給韋後上尊号叫順天皇後。
唐中宗與韋後拜謝太廟,并大赦天下,給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加實封至一萬戶。
唐中宗登上洛城南樓觀看潑寒胡戲。
清源縣尉呂元泰上疏說:“君主善于謀劃則四時寒暑自然就會順利來到,何必要赤身裸體揮水潑灑,在大街上擊鼓起舞以乞求寒冬的到來呢!”奏疏進上,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皇太後武則天駕崩。
太後武則天在上陽宮駕崩,時年八十二歲。
臨終遺言說:“去掉皇帝稱号,赦免高宗的後妃王氏和蕭氏兩個家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的親屬。
”唐中宗守喪期間,讓中書令魏元忠代理冢宰職務三天。
魏元忠素來有忠誠正直之名,朝内外的人士都倚重他。
武三思假造太後的遺制,安慰勸谕魏元忠,并賜給他實封一百戶。
魏元忠手捧所謂的太後遺制,感激得嗚咽流淚,看見他這樣的人都說:“大勢已去了!”唐中宗将要把太後合葬在唐高宗的乾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說:“供奉神靈之道,在于保持幽靜玄遠的氣氛,現在想要打開高宗皇帝的陵門,恐怕會驚動亵渎神靈。
何況合葬并不是自古以來的制度,應該在乾陵旁邊另行選擇吉祥之地埋葬太後。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戶部上奏這一年天下的戶口數目。
全國共有戶六百一十五萬,人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多。
丙午(706) 唐中宗神龍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任命李峤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于惟謙為同平章事。
唐中宗下制書說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可以各自開設府署,任命僚屬。
安樂公主依仗着受到唐中宗的寵愛,出賣官爵,徇私枉法,權傾朝野。
有時候自己草拟皇帝的制敕,掩蓋住制敕中的文字,然後讓唐中宗簽署,唐中宗笑着簽發,竟然不看其中的内容。
又請求要做皇太女,唐中宗雖然沒有答應她,但也不加譴責。
以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為諸州刺史。
武三思惡晖等居京師,出之,晖滑州,彥範洺州,恕己豫州。
尋複左遷遠郡。
二月,以韋巨源同三品。
诏與皇後叙宗族。
制僧慧範、道士史崇恩等并加五品階。
置十道巡察使。
選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撫人,薦賢直獄,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進退之。
姜師度、馬懷素、源乾曜、盧懷慎、李傑皆預焉。
韋安石罷,以蘇瓌為侍中,唐休璟緻仕。
三月,殺驸馬都尉王同皎。
初,宋之問及弟之遜皆坐附會張易之貶嶺南,逃歸東都,匿于友人王同皎家。
同皎疾武三思及韋後所為,每與所親言之,辄切齒。
之遜密告三思,三思使人告同皎與武當丞周憬等謀殺三思,廢皇後。
皆坐斬。
之問、之遜并除京官。
憬亡入比幹廟,大言曰:“比幹古之忠臣,知吾此心。
三思與皇後淫亂,傾危國家,行當枭首都市,恨不及見耳!”遂自刭。
大置員外官。
置員外官,自京師及諸州凡二千餘人,宦官超遷七品以上員外官者又将千人。
魏元忠自端州還,為相,不複 唐中宗任命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為各州刺史。
武三思憎恨敬晖等人仍然居留在京師,就讓他們外出任職,任命敬晖為滑州刺史,桓彥範為洺州刺史,袁恕己為豫州刺史。
不久又将他們降職到邊遠的州郡。
二月,唐中宗任命韋巨源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下诏把韋巨源列入韋後的宗族之中。
唐中宗下制書給僧人慧範、道士史崇恩等人一并加授五品官階。
設置十道巡察使。
唐中宗下诏選拔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員二十人擔任十道巡察使,委任他們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安撫百姓,舉薦賢能之士,複核平反冤案,巡察使每兩年輪換一次,根據他們的政績好壞和過失大小來決定他們官職的升降。
姜師度、馬懷素、源乾曜、盧懷慎、李傑等人都入選為巡察使。
唐中宗罷免韋安石的宰相職務,任命蘇瓌為侍中,唐休璟退休。
三月,唐中宗殺死驸馬都尉王同皎。
當初,宋之問和他的弟弟宋之遜都因依附張易之而獲罪被貶往嶺南,後來逃回東都,躲藏在朋友驸馬都尉王同皎的家中。
王同皎痛恨武三思和韋後的所作所為,每當與自己所親信的人談及他們,總是恨得咬牙切齒。
宋之遜把此事密告武三思,武三思就指使他人告發說王同皎與武當縣丞周憬等人陰謀殺死武三思,廢除韋皇後。
王同皎等人都獲罪被斬。
宋之問與宋之遜都被任命為京官。
周憬逃進比幹廟中,大聲說道:“比幹是古代的忠臣,應當知道我對大唐王朝的這片忠心。
武三思與韋皇後淫亂,危害國家,将會在鬧市中被斬首示衆,隻恨我見不到這一天了!”然後自刎而死。
唐中宗大量設置員外官。
唐中宗設置員外官,從京城各中央部門直到地方各州總共設置了兩千多名員外官,另外還破格提拔了近一千名宦官為七品以上員外官。
魏元忠從端州返回京師,被任命為宰相,不再 強谏,惟與時俯仰,中外失望。
酸棗尉袁楚客以書責之曰:“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當進君子,退小人,以興大化,豈可安其榮寵,循默而已!今不早建太子,擇師傅而輔之,一失也。
公主開府置僚屬,二失也。
崇長缁衣,借勢納賂,三失也。
俳優小人,盜竊品秩,四失也。
有司選賢,皆以貨取勢求,五失也。
寵進宦者,殆滿千人,六失也。
王公貴戚,賞賜無度,競為侈靡,七失也。
廣置員外官,傷财害民,八失也。
先朝宮女出入無禁,交通請谒,九失也。
左道之人,熒惑主聽,盜竊祿位,十失也。
凡此十失,君侯不正,誰正之哉!”元忠得書,愧謝無已。
夏四月,李懷遠緻仕。
殺處士韋月将,以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宋璟為貝州刺史。
處士韋月将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上大怒,命斬之。
黃門侍郎宋璟奏曰:“人言中宮私于三思,陛下不問而誅之,臣恐天下必有竊議。
”固請按之,上不許,璟曰:“必欲斬月将,請先斬臣!不然,臣終不敢奉诏。
”上怒少解。
禦史大夫蘇珦、大理卿尹思貞皆以為方夏行戮,有違時令,上乃命杖而流之嶺南。
過秋分一日,平曉,廣州都督周仁軌斬之。
禦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貞于朝,思貞曰:“公附會奸臣,将圖不軌, 犯顔直谏,遇事隻是看别人的臉色随聲附和,朝廷内外都對他感到失望。
酸棗縣尉袁楚客寫信責備魏元忠說:“現在皇上剛剛即位,德政日新,你應該舉薦君子,斥退小人,以振興廣遠的教化,怎麼能夠安于榮華恩寵,對一切事情都因循守舊沉默不言呢!現在皇帝不早立皇太子,并挑選師傅進行輔佐,這是第一個過失。
允許公主開設府署并任命僚屬,這是第二個過失。
尊崇佛僧,使他們憑借權勢收受賄賂,這是第三個過失。
讓表演歌舞雜戲的小人竊取朝廷的官位品秩,這是第四個過失。
有關部門選拔賢能之士時,那些應選人都依靠行賄或投靠權勢之人而求得進用,這是第五個過失。
皇帝寵信提拔宦官,将近一千人之多,這是第六個過失。
對王公貴戚的賞賜沒有限度,使他們奢侈成風,這是第七個過失。
大量設置員外官,耗費錢财傷害百姓,這是第八個過失。
對先朝的宮女出入宮門不加禁止,讓她們交結權貴,大行請托之風,這是第九個過失。
妖門邪道之人迷惑皇帝的耳目,竊取俸祿官位,這是第十個過失。
以上這十大過失,君侯您不進行匡正,還能由誰去匡正呢!”魏元忠讀到這封書信後,隻有慚愧緻歉而已。
夏四月,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懷遠退休。
唐中宗殺死處士韋月将,任命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宋璟為貝州刺史。
處士韋月将上書告發說武三思私下與韋後通奸,一定會反叛作亂,唐中宗十分憤怒,命令将韋月将斬首。
黃門侍郎宋璟上奏說:“有人上書說皇後與武三思私通,陛下不加審問就誅殺上書的人,我恐怕天下人必定會私下有所議論。
”堅持請求進行審問,唐中宗不同意,宋璟說:“如果一定要将韋月将斬首,那就請求先把我斬首!否則,我終究不敢奉行诏命。
”唐中宗的怒氣這才稍有消解。
禦史大夫蘇珦、大理卿尹思貞都認為正當夏季而施行殺戮,違背了時令的自然變化,唐中宗于是命令把韋月将處以杖刑後流放到嶺南。
在這年過了秋分的第一天,天剛破曉,廣州都督周仁軌便将韋月将斬首。
禦史大夫李承嘉黨附于武三思,在朝堂上诋毀尹思貞,尹思貞說:“你依附奸臣,将圖謀不軌, 先除忠臣邪!”承嘉怒,劾奏思貞,出為青州刺史。
武三思惡宋璟,出之檢校貝州刺史。
五月,葬則天皇後于乾陵。
六月,貶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為遠州司馬。
武三思使鄭愔告敬晖等與王同皎通謀,貶晖崖州,彥範泷州,柬之新州,恕己窦州,玄白州司馬,員外長任,削其勳封。
加周仁軌鎮國大将軍。
初,韋玄貞流欽州而卒,蠻酋甯承基逼取其女,玄貞妻崔氏不與,承基殺之,及其四男。
至是廣州都督周仁軌讨承基,斬之,故有是命。
及韋氏敗,仁軌亦誅。
秋七月,立衛王重俊為皇太子。
太子性明果,而官屬率貴遊子弟,所為多不法,左庶子姚班屢谏,不聽。
以李峤為中書令。
初,李峤為吏部侍郎,欲樹私恩,再求入相,奏大置員外官,廣引貴勢親識。
既而為相,铨衡失序,府庫減耗,乃更表言濫官之弊,且請遜位。
上慰谕不許。
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為武三思所殺。
武三思陰令人疏皇後穢行,榜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上大怒,命李承嘉窮核其事。
承嘉奏言敬晖等所為, 先要除掉忠臣嗎!”李承嘉大怒,就上奏彈劾尹思貞,于是将他外放為青州刺史。
武三思因為憎恨宋璟,就将他外放為檢校貝州刺史。
五月,唐中宗把則天大聖皇後埋葬在乾陵。
六月,唐中宗将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貶為邊遠州郡的司馬。
武三思指使鄭愔告發說敬晖等人與王同皎通謀,唐中宗于是貶敬晖為崖州司馬,桓彥範為泷州司馬,張柬之為新州司馬,袁恕己為窦州司馬,崔玄為白州司馬,都是員外官,長期留任,并剝奪了他們的封爵。
唐中宗加授周仁軌為鎮國大将軍。
當初,韋玄貞被流放到欽州而去世,蠻人酋長甯承基逼迫要娶他的女兒為妻,韋玄貞的妻子崔氏不同意,甯承基就殺死了崔氏連同她的四個兒子。
這時廣州都督周仁軌率兵讨伐甯承基,斬殺了他,所以唐中宗加授他為鎮國大将軍。
等到韋後敗亡後,周仁軌也被誅殺。
秋七月,唐中宗冊立衛王李重俊為皇太子。
太子生性聰明果決,但東宮中的官屬大都是貴族纨绔子弟,所作所為多有違法之事,左庶子姚班多次進谏規勸,但太子都不聽從。
唐中宗任命李峤為中書令。
當初,李峤擔任吏部侍郎時,想要樹立自己的私人恩惠籠絡人心,以求得再次擔任宰相,于是就上奏大量設置員外官,廣泛引薦權貴人家的子弟和親友為員外官。
不久他又擔任了宰相,由于铨選官吏混亂無序,國庫财物耗減,于是他又上表指出濫授官職的弊端,并請求辭去宰相職務。
唐中宗安慰勸谕他,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被武三思殺害。
武三思暗中指使他人分條列舉皇後韋氏的淫穢行為,張貼在洛陽的天津橋,還請求唐中宗廢黜韋後。
唐中宗大怒,命令李承嘉徹底追查此事。
李承嘉上奏說這件事是敬晖等人幹的, 請族誅之,上可其奏。
大理丞李朝隐奏稱:“晖等未經推鞫,不可遽就誅夷。
”乃長流晖于瓊州,彥範于瀼州,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環州,玄于古州。
崔湜說三思遣使矯制殺之。
三思問誰可者,湜以大理正周利用先為五王所惡,貶官,乃薦之。
三思使攝侍禦史,奉使嶺外。
比至,柬之、玄已死,遇彥範于貴州,令左右縛之,曳于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後杖殺。
得晖,呙而殺之。
恕己素服黃金,利用逼之使飲野葛汁,盡數升不死,不勝毒憤,掊地,爪甲殆盡,仍捶殺之。
利用還,擢拜禦史中丞。
三思既殺五王,勢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于我善者則為善人,于我惡者則為惡人耳。
”時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讷、甘元柬皆為三思羽翼。
周利用、冉祖雍、李俊、宋之遜、姚紹之皆為三思耳目,時人謂之五狗。
冬十月,車駕還西京。
十一月,以窦從一為雍州刺史。
從一初名懷貞,避皇後父諱,更名從一。
太平公主與僧寺争碾硙,雍州司戶李元判歸僧寺。
從一懼,命改判。
元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此判無動!”從一不能奪。
流鄭普思于儋州。
并請求把他們全部滅族,唐中宗同意了他的奏請。
大理丞李朝隐上奏說:“敬晖等人還沒有經過審訊,不能馬上就把他們誅殺掉。
”唐中宗于是把敬晖長期流放到瓊州,把桓彥範流放到瀼州,把張柬之流放到泷州,把袁恕己流放到環州,把崔玄流放到古州。
崔湜勸說武三思派遣使者假托皇帝的诏命殺死他們。
武三思詢問崔湜誰可以出使完成這一任務,崔湜認為大理正周利用先前曾受到敬晖等五王的憎恨,被貶官,于是就推薦了周利用。
武三思因此任命周利用為代理侍禦史,讓他奉命出使嶺外。
當周利用到達時,張柬之和崔玄已經去世,在貴州遇到桓彥範,就命令手下的人把他捆綁起來,放在竹筏子上拖着走,直到身上的肉被磨盡露出骨頭,然後才把他用杖打死。
周利用抓到敬晖後,将他用剮刑處死。
袁恕己平素服用金丹,周利用便強迫他喝有毒的野葛汁,袁恕己喝了幾升仍然沒有死,因毒性發作難以忍受,就用手扒土,指甲被磨殆盡,然後周利用才用亂棍将他打死。
周利用回朝後,被升任為禦史中丞。
武三思殺死張柬之、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崔玄等五王後,權勢超過了唐中宗,他經常說:“我不知道世界上什麼人是好人,什麼人是壞人,我隻是知道對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對我壞的人就是壞人。
”當時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讷和甘元柬都是武三思的黨羽。
周利用、冉祖雍、李俊,宋之遜、姚紹之等五人都是武三思的耳目,當時的人把這五個人稱為五狗。
冬十月,唐中宗回到西京。
十一月,唐中宗任命窦從一為雍州刺史。
窦從一原名窦懷貞,因避韋皇後父親韋玄貞的名諱,改名叫窦從一。
太平公主與佛寺争奪打磨米面的碾硙,雍州司戶李元把碾硙判給了佛寺。
窦從一懼怕,命令李元改判。
李元在判決書後面用大字寫道:“南山可以移動,這個判決不能改動!”窦從一也不能改變他的判決。
唐中宗把鄭普思流放到儋州。
鄭普思聚黨于雍、岐二州,謀作亂。
事覺,西京留守蘇瓌收系,窮治之。
上抑瓌而佑普思。
侍禦史範獻忠進曰:“請斬蘇瓌!”上曰:“何故?”對曰:“瓌為留守大臣,不能先斬普思,然後奏聞,使之熒惑聖聽,其罪大矣。
且普思反狀明白,而陛下曲為申理。
王者不死,殆謂是乎!”魏元忠曰:“蘇瓌長者,用刑不枉。
普思法當死。
”上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餘黨皆伏誅。
十二月,突厥默啜寇鳴沙。
默啜寇鳴沙,靈武總管沙吒忠義與戰,軍敗,死者六千餘人。
突厥進寇原、會等州,掠隴右牧馬萬餘匹而去。
诏訪群臣計策。
右補阙盧俌上疏曰:“卻縠說禮樂,敦《詩》《書》,為晉元帥;杜預射不穿劄,建平吳之勳。
是知中權制謀,不取一夫之勇。
如沙吒忠義,骁将之材,本不足以當大任。
又,鳴沙之役,主将先逃,宜正邦憲,賞罰既明,敵無不服。
又,邊州刺史,宜精擇其人,使之蒐卒乘,積資糧,來則禦之,去則備之。
去歲四方旱災,未易興師。
當理内以及外,綏近以來遠,俟倉廪實,士卒練,然後大舉以讨之。
”上善之。
丁未(707) 景龍元年 春二月,複崇恩廟。
鄭普思在雍州和岐州兩地聚集黨羽,陰謀作亂。
事情被發覺,西京留守蘇瓌收捕了鄭普思,要徹底追究治他的罪。
唐中宗壓制蘇瓌而庇護鄭普思。
侍禦史範獻忠進言說:“請求陛下将蘇瓌斬首!”唐中宗說:“為什麼呢?”範獻忠回答說:“蘇瓌作為留守大臣,沒有先将鄭普思斬首,然後再上奏陛下,以至讓他迷惑陛下,他的罪太大了。
再說鄭普思謀反的事實确鑿,而陛下卻曲意為他辯解。
我聽說王者不死,大概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吧!”魏元忠說:“蘇瓌是一個嚴謹忠厚的人,用刑沒有冤枉的地方。
依照法律鄭普思應當被處死。
”唐中宗迫不得已,隻好把鄭普思流放到儋州,其餘的黨羽都被誅殺。
十二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鳴沙。
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鳴沙,靈武總管沙吒忠義與突厥交戰,唐兵戰敗,死亡了六千多人。
突厥又進兵侵犯原州、會州等州,搶掠了隴右軍馬一萬多匹後退去。
唐中宗因此下诏書讓群臣進獻平定突厥的計策。
右補阙盧俌上疏說:“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郤縠喜歡禮樂,愛好《詩經》《尚書》,做了晉國的元帥;西晉的大臣杜預連铠甲都射不穿,卻建立了平定東吳的功勳。
由此可知軍中主帥在于運籌帷幄,不在于有匹夫之勇。
像沙吒忠義那樣的人,隻有猛将的才能,本來不足以擔當主将的大任。
再說,在鳴沙之戰中,沙吒忠義身為主将卻率先逃跑,應該依照國家的法律治罪,賞罰分明,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還有,邊疆各州的刺史,應該精心選擇合适的人擔任,讓他們整治兵馬,積蓄糧草,敵人來進攻就進行抵禦,敵人退去就積極備戰。
去年各地發生了旱災,不應該輕率地挑起戰端。
目前應該首先治理好國内的事務,然後再推及國外,安定近處的國家,以使遠方的國家前來朝貢,等待糧倉充實,士卒訓練精銳時,然後再大舉發兵讨伐突厥。
”唐中宗很贊賞他的建議。
丁未(707) 唐中宗景龍元年 春二月,唐中宗下制書恢複武氏的崇恩廟。
上遣武攸暨、三思詣乾陵祈雨。
既而雨降,上喜,制複武氏崇恩廟及昊陵、順陵,因名酆王廟曰褒德,陵曰榮先。
又制崇恩廟齋郎取五品子充。
太常博士楊孚曰:“太廟皆取七品以下子為齋郎,今崇恩廟取五品子,未知太廟當如何?”上令太廟亦準崇恩廟。
孚曰:“以臣準君,猶為僭逆,況以君準臣乎!”上乃止。
右補阙權若讷上疏曰:“天、地、日、月等字,皆則天能事,賊臣敬晖等輕紊前規,請複存之,以光孝理。
又,神龍制書,并依貞觀故事,豈可近舍母儀,遠尊祖德!”疏奏,手制褒美。
尋敕:“自今奏事不得言中興。
” 三月,吐蕃遣使入貢。
夏六月朔,日食。
秋七月,太子重俊起兵誅武三思、武崇訓,兵潰而死。
皇後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惡之。
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
驸馬武崇訓又教安樂公主請廢太子。
太子積不能平,與李多祚等矯制發羽林兵三百餘人,殺三思、崇訓于其第。
又使成王千裡分兵守宮城諸門,太子與李多祚斬關而入,叩索上官婕妤。
上乃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門樓以避之。
宮闱令楊思勖擊斬多祚前鋒,多祚軍奪氣。
上俯謂多祚所将千騎曰:“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苟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
”于是千騎斬多祚等, 唐中宗派遣武攸暨、武三思到乾陵求雨。
不久果然下起了雨,唐中宗十分高興,于是下制書恢複武氏的祖廟崇恩廟以及昊陵、順陵,并把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的酆王廟改名叫褒德廟,陵墓改名叫榮先陵。
唐中宗又下制規定崇恩廟的齋郎由五品官的子弟充任。
太常博士楊孚說:“太廟的齋郎皆是由七品以下官員的子弟充任,現在崇恩廟卻要用五品官員的子弟,不知道太廟應該怎麼辦?”唐中宗于是下令太廟齋郎的選任也依照崇恩廟的标準。
楊孚說:“臣下仿效君主的禮儀标準,都被認為是僭越叛逆,何況是要讓君主仿效臣下的标準呢!”唐中宗于是作罷。
右補阙權若讷上疏說:“天、地、日、月等字,都是則天皇後當朝時所改定的,而賊臣敬晖等人卻随便破壞前朝的規制,請陛下重新保留這些字,以發揚孝道。
還有,陛下神龍元年下制書說,處理事情都要依照貞觀年間的制度,怎麼能夠舍棄母親新制定的禮儀,而遠遠地尊奉祖父的功德呢!”奏疏進上後,唐中宗親筆下制書褒獎他。
不久唐中宗下敕說:“從今以後上奏言事不許再提到中興二字。
” 三月,吐蕃派遣使者入朝進貢。
夏六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七月,皇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武崇訓,兵敗而死。
韋皇後認為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憎恨他。
武三思尤其忌恨太子,上官婕妤因武三思的緣故,每當草寫制敕時,都推崇武氏。
驸馬武崇訓又教唆安樂公主向唐中宗請求廢掉太子。
太子心中憤恨難平,就與李多祚等人假托制命調發羽林兵三百餘人,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殺死在他們的宅第中。
又讓成王李千裡率兵分别守衛宮城各門,太子與李多祚率兵殺進宮中,叫開殿門搜尋上官婕妤。
唐中宗于是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上玄武門樓躲避。
宮闱令楊思勖率兵擊殺了李多祚所率羽林兵的前鋒總管,李多祚部下士卒喪失了士氣。
唐中宗在玄武門樓上俯身對李多祚率領的千騎兵說:“你們都是朕的值宿衛士,為什麼要跟随李多祚謀反呢!如果你們能斬殺謀反的人,不必擔心沒有榮華富貴。
”于是千騎兵斬殺了李多祚等人, 餘衆皆潰。
千裡攻延明門,将殺宗楚客、紀處讷,不克而死。
太子亦為左右所殺。
上以其首獻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然後枭之朝堂。
官屬不敢近,永和縣丞甯嘉勖号哭解衣裹之,坐貶。
上以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内常侍。
安樂公主請以崇訓墓為陵,給事中盧粲駁之。
公主怒,出粲為陳州刺史。
襄邑尉席豫聞公主求為太女,歎曰:“梅福譏切王氏,獨何人哉!”乃上書請立太子,言甚深切。
太平公主欲表為谏官,豫恥之,逃去。
安樂公主及兵部尚書宗楚客謀使侍禦史冉祖雍等誣奏相王及太平公主,雲與重俊通謀。
上使禦史中丞蕭至忠鞫之,至忠泣曰:“陛下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昔為皇嗣,固請以天下讓陛下,累日不食,陛下奈何疑之!”上素友愛,事遂寝。
右補阙吳兢上疏曰:“相王同氣至親,六合無貳,而賊臣日夜連謀,乃欲陷之極法。
夫任以權則雖疏必重,奪其勢則雖親必輕。
自古委信異姓,猜忌骨肉,以覆國亡家者,幾何人矣!況國家枝葉無幾,陛下登極未久,而一子以弄兵受誅,一子以愆違遠竄,惟餘一弟,朝夕左右。
尺布鬥粟之譏,不可不慎;《青蠅》之詩,良可畏也。
” 其餘的部衆全都潰散。
成王李千裡率兵攻打延明門,準備殺死宗楚客和紀處讷,沒有攻克而戰死。
太子李重俊也被自己的部下殺死。
唐中宗用太子的首級祭獻太廟,并用來祭奠武三思、武崇訓的靈柩,然後挂在朝堂上示衆。
太子東宮中的官屬沒有人敢靠近太子的屍體,隻有永和縣丞甯嘉勖大聲痛哭,脫下衣服包裹住太子的頭顱,因此獲罪貶官。
唐中宗任命楊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兼内常侍。
安樂公主請求以武崇訓的墳墓為陵,遭到給事中盧粲的駁斥。
安樂公主因此大怒,将盧粲外放為陳州刺史。
襄邑縣尉席豫聽說安樂公主請求立她為皇太女,歎息說:“漢朝的梅福敢于指斥王氏外戚冤殺王章,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于是上書唐中宗請求立皇太子,言辭十分懇切。
太平公主想要上表推舉席豫為谏官,席豫以此為恥,于是逃走。
安樂公主和兵部尚書宗楚客陰謀指使侍禦史冉祖雍等人上奏誣陷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說他們與太子李重俊合謀造反。
唐中宗于是派禦史中丞蕭至忠審理此案,蕭至忠哭泣着說:“陛下不能容下自己的一弟一妹,而要讓人羅織罪名害死他們嗎!往昔相王做皇嗣時,堅決請求則天皇後把天下讓給陛下,曾因此事許多天不吃飯,陛下為何要懷疑他呢!”唐中宗素來友愛弟妹,此事于是作罷。
右補阙吳兢上疏說:“相王與陛下是手足至親,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人了,而亂臣賊子卻日夜計謀,想要陷害相王,把他置于死地。
如果委任以權力,那麼即使非親非故之人也必然舉足輕重,如果削奪了權力,那麼即使骨肉至親也必定無足輕重。
自古以來帝王因為信任異姓之人,猜忌自己的骨肉至親,以至國破家亡的,有多少人啊!何況大唐皇族的宗室子弟所剩無幾,陛下登上皇位不久,可一個兒子因為舉兵被誅殺,一個兒子因有過失被流放遠地,隻剩下相王這麼一個弟弟,朝夕在左右。
譏刺漢文帝容不下淮南王的民謠,陛下不可不慎重考慮;《青蠅》一詩中所記載的譏刺周幽王聽信讒言的事,實在是可怕啊。
” 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免于難。
帝後并加尊号。
皇後帥王公上表,加帝号曰應天神龍皇帝。
宗楚客又帥百官表請加皇後為順天翊聖皇後。
上并許之。
貶魏元忠為務川尉,道卒。
元忠以武三思擅權,意常憤郁。
及太子重俊起兵,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安門,脅以自随。
太子死,升為亂兵所殺。
元忠揚言:“元惡已死,雖鼎镬何傷!但惜太子隕沒耳。
”宗楚客等共誣元忠,雲與太子通謀,請夷三族,制不許。
元忠懼,表請緻仕。
楚客等又使禦史中丞姚廷筠劾之,貶渠州司馬。
又令給事中冉祖雍奏元忠不應佐州,楊再思、李峤及禦史袁守一皆贊之,乃貶務川尉。
行至涪陵而卒。
九月,以蕭至忠、宗楚客、紀處讷同三品,于惟謙罷。
至忠上疏曰:“恩幸者止可富之金帛,不可以公器為私用。
今列位已廣,幹求未厭,陛下降不赀之澤,近戚有無涯之請,賣官鬻法,公違憲章,徒忝官曹,無益時用。
”上不聽。
僧慧範有罪,削其階爵。
慧範為銀青光祿大夫、上庸公,于東都作大像,府庫為之虛耗。
上及韋後皆重之,無敢指目者。
侍禦史魏傳弓發其 相王李旦為人寬厚,謙恭謹慎,淡泊安閑,與世無争,所以得以免除禍難。
唐中宗和韋後都加尊号。
韋後率領王公們上表,給唐中宗加尊号為應天神龍皇帝。
宗楚客又率文武百官上表請求給韋後加尊号為順天翊聖皇後。
唐中宗全都同意。
唐中宗貶魏元忠為務川縣尉,魏元忠在半道上去世。
魏元忠因武三思專權,心中常常憤懑不平。
太子李重俊起兵時,在永安門遇到魏元忠的兒子太仆少卿魏升,便脅迫他随從。
太子兵敗而死,魏升也被亂兵殺死。
事後魏元忠公開說:“最大的壞人武三思已經被殺,即使我的兒子被處以鼎镬的酷刑又有什麼關系呢!隻可惜太子因此而死。
”宗楚客等人一同誣陷魏元忠,說他與太子李重俊合謀,并請求誅滅他的三族,唐中宗下制不同意。
魏元忠因此懼怕,上表請求退休。
宗楚客等人又指使禦史中丞姚廷筠上奏彈劾魏元忠,唐中宗于是把他貶為渠州司馬。
宗楚客又讓給事中冉祖雍上奏說魏元忠不應該擔任司馬輔佐州事,楊再思、李峤及禦史袁守一都贊同冉祖雍的建議,唐中宗于是貶魏元忠為務川縣尉。
魏元忠走到涪陵而去世。
九月,唐中宗任命蕭至忠、宗楚客、紀處讷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免去于惟謙的宰相職務。
蕭至忠上疏說:“對于那些受到陛下恩寵的人,隻能夠多賞賜給他們金帛,但不可以把國家的官職當作私有之物授給他們。
現在國家官吏的定員已大為增加,而那些求官的人仍然不滿足,陛下賜給近臣貴戚的金錢無計其數,但他們的貪欲卻永無止境,賣官鬻爵徇私枉法,公然違犯國家的法律,徒然擠身于官署之中,而對時下的政務沒有任何益處。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僧人慧範獲罪,唐中宗剝奪了他的官階和爵位。
僧人慧範擔任銀青光祿大夫,被封為上庸公,在東都洛陽建造大佛像,國庫因此而空虛。
唐中宗和韋皇後都很器重他,朝内外的官員沒有人敢對他提出非議。
侍禦史魏傳弓揭發慧範 奸贓四十餘萬,請置極法。
上欲宥之,傳弓曰:“刑賞國之大事,陛下賞已妄加,豈宜刑所不及!”上乃削黜慧範,放于家。
宦官薛思簡等恃寵犯法,傳弓奏請誅之,禦史大夫窦從一懼,固止之。
時宦官用事,從一為雍州,見訟者無須,必曲加承接。
以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處讷為侍中。
改羽林千騎為萬騎。
殺習藝館内教蘇安恒。
安恒矜高好奇,太子誅武三思,安恒語人曰:“此我之謀也。
”故及。
冬十二月朔,日食。
遣使詣江、淮贖生。
中書舍人李乂谏曰:“江南鄉人采捕為業,魚鼈之利,黎元所資。
生育無窮,府物有限。
與其拯物,豈若憂人!且鬻生之徒,唯利斯視,錢刀日至,網罟年滋,施之一朝,營之百倍。
未若回救贖之錢物,減貧無之徭賦,活國愛人,其福勝彼。
” 戊申(708) 二年 春二月,赦。
宮中言皇後衣笥裙上有五色雲起,上令圖以示百官。
侍中韋巨源請布之天下,從之,仍赦天下。
迦葉志忠奏: 貪贓四十餘萬錢,并請求把他處以極刑。
唐中宗想要赦免他,魏傳弓說:“刑罰和賞賜是國家的大事,陛下已經對慧範妄加賞賜,怎麼還能對他不施加任何刑罰呢!”唐中宗于是剝奪了慧範的官階和爵位,放逐他回家。
宦官薛思簡等人依仗着受到寵幸,違法亂紀,魏傳弓上奏請求把他們誅殺,禦史大夫窦從一十分懼怕,堅決不同意這樣做。
當時官官專權用事,窦從一擔任雍州刺史,每當看見沒有胡須的訴訟者,必定會曲意奉承接待。
唐中宗任命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處讷為侍中。
唐中宗下令改羽林千騎兵為萬騎兵。
唐中宗殺死習藝館内教蘇安恒。
習藝館内教蘇安恒自視甚高,又好發奇言,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的時候,蘇安恒對他人說:“這是我的計謀。
”所以被誅殺。
冬十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唐中宗派遣使者前往江、淮地區用錢贖買魚鼈放生。
中書舍人李乂進谏說:“江南地區的鄉下百姓以捕撈為業,捕撈魚鼈所獲得的利益,正是百姓們維持生計的來源。
江湖之中所出産的魚鼈無限,但國家府庫中的錢物卻是有數的。
與其用錢物拯救魚鼈,還不如用來照顧百姓!再說那些出賣魚鼈的人,唯利是圖,每天都能用魚鼈來換取金錢,那麼捕撈的數量就會日益增長,陛下一時施行贖買魚鼈放生的政策,他們就會百倍努力以圖獲利。
不如抽回那些用來贖買魚鼈的錢物,用來減輕貧苦百姓的徭役賦稅,挽救國家愛護百姓,所得到的福佑會勝過贖買放生。
” 戊申(708) 唐中宗景龍二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宮中有人說韋皇後衣箱中的裙子上有五色祥雲升起,唐中宗命畫工畫下來展示給百官。
侍中韋巨源請求把這祥瑞布告天下,唐中宗采納了他的意見,同時大赦天下。
迦葉志忠上奏說: “昔神堯未受命,天下歌《桃李子》;文皇未受命,天下歌《秦王破陣樂》;則天未受命,天下歌《娬媚娘》;皇後未受命,天下歌《桑條韋》。
謹上《桑條韋歌》十二篇,請編之樂府,皇後祀先蠶則奏之。
”太常卿鄭愔又引而申之。
上悅,皆受厚賞。
三月,朔方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
初,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境,時默啜悉衆西擊突騎施,仁願請乘虛奪取漠南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六旬而成。
以拂雲祠為中城,距東西城各四百餘裡,皆據津要。
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減鎮兵數萬人。
仁願建城,不置壅門守具。
或問之,仁願曰:“兵貴進取,寇至當并力出戰,回首望城者斬之,安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後常元楷為總管,始築壅門。
人以是重仁願而輕元楷。
夏四月,置修文館學士。
置修文館學士,選公卿善為文者李峤等二十餘人為之。
陪侍遊宴,賦詩屬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
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華相尚,儒學忠谠之士莫得進矣。
秋七月,以張仁願同三品。
始用斜封墨敕除官。
“往昔高祖神堯皇帝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桃李子》;太宗文皇帝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秦王破陣樂》;則天大聖皇後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娬媚娘》;順天皇後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桑條韋》。
臣恭敬地獻上《桑條韋歌》十二篇,請求陛下把這些歌編入樂府詩歌中,讓皇後在祭蠶神時演奏。
”太常卿鄭愔又對此加以引申發揮。
唐中宗十分高興,對他們二人都厚加賞賜。
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修築中、東、西三座受降城。
當初,唐朝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當時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領全部兵馬向西攻打突騎施,張仁願請求乘突厥後方空虛之機奪取沙漠以南的土地,并在黃河北岸修築三座受降城,首尾相應,以斷絕突厥南下侵犯的道路,六十天後三座受降城修成。
把拂雲
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複奈何!”上遂以三思為司空、同三品。
貶谯王重福為均州刺史。
重福,上之庶子也。
韋後惡之,貶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以武攸暨為司徒,祝欽明同三品。
三月,流酷吏于嶺南,死者追貶之,所破家皆複資蔭。
以袁恕己為中書令。
征武攸緒為太子賓客。
以安車征武攸緒,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
夏四月,以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術士鄭普思、尚衣奉禦葉靜能皆以妖妄為上所信,墨敕以普思為秘書監,靜能為國子祭酒。
桓彥範、崔玄固執不可,曰:“陛下初複大位,下制:&lsquo政令皆依貞觀故事。
&rsquo 上官儀的女兒上官婉兒,當年被沒入後宮,聰明善辯,擅長寫文章,又熟悉吏治事務,太後武則天十分喜愛她。
待唐中宗即位後,讓她掌管起草诏書,對她更加信任,并封為婕妤。
武三思與上官婉兒私通,所以上官婉兒黨附于武氏,又把武三思推薦給韋後,唐中宗于是與武三思商議政事,并多次身着便服駕幸他的府第,張柬之等人都受制于武三思。
唐中宗讓韋後與武三思玩雙陸棋,而自己則為他們數籌碼。
武三思因此又與韋後私通,于是武氏的勢力又重新振作起來。
張柬之等人多次勸唐中宗誅殺武氏諸人,并說:“太後改朝換代的時候,宗室子弟被誅殺殆盡,現在陛下重登帝位,而武氏家族濫封的官職和所竊取的爵位,仍然安穩如舊,這難道是遠近之人所期望的嗎!”唐中宗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張柬之等人有的拍着床案歎息憤恨,有的彈指出血,并說:“皇上過去做英王時,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勇武剛烈,我們之所以沒有誅殺武氏家族的人,是想讓皇上親自誅殺他們,以此壯大天子的聲威。
現在卻反而這樣,大勢已去,誰又知道該怎麼辦呢!”唐中宗于是任命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貶谯王李重福為均州刺史。
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子。
韋後憎惡他,于是唐中宗把他貶為均州刺史,并且經常命令均州官府對他嚴加看管。
唐中宗任命武攸暨為司徒,祝欽明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把酷吏流放到嶺南,已死的酷吏追奪他們的官職,因受酷吏陷害而家庭破敗的子孫都恢複他們憑先祖功勳做官的舊制。
任命袁恕己為中書令。
征召武攸緒擔任太子賓客。
唐中宗下令用安車到嵩山征召武攸緒,到達後,除授他為太子賓客,但武攸緒堅決請求返回嵩山繼續隐居,唐中宗同意了。
夏四月,唐中宗任命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術士鄭普思與尚衣奉禦葉靜能都以妖法邪說而受到唐中宗的信任,唐中宗下墨敕任命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桓彥範、崔玄堅持認為不可以,并說:“陛下剛恢複帝位時,曾下制書說:&lsquo國家的政策和法令都依照太宗貞觀年間的舊例。
&rsquo 貞觀中,魏徵為秘書監,孔穎達為國子祭酒,豈普思、靜能之比乎!”拾遺李邕上疏曰:“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
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
尊寵此屬,何補于國!”上皆不聽。
以魏元忠、韋安石、李懷遠、唐休璟、崔玄并同三品,張柬之為中書令。
五月,遷周廟主于西京,仍避其諱。
賜敬晖等五人王爵,罷其政事。
敬晖等率百官上表曰:“天授革命之際,宗室誅竄殆盡。
今天命惟新,而諸武封建如舊,開辟以來,未有斯理。
願陛下為社稷計,順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
”上不許。
晖等畏武三思之讒,以考功員外郎崔湜為耳目。
湜見上親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謀告三思,三思引為中書舍人。
先是,殿中侍禦史鄭愔谄事二張,坐貶,亡入東都,谒三思。
初見,哭甚哀,既而大笑。
三思怪之,愔曰:“愔始哀大王将戮死而滅族,後乃喜大王之得愔也。
大王雖得天子之意,然彼五人皆據将相之權,膽略過人,廢太後如反掌。
日夜切齒,欲噬大王之肉。
此愔所以為大王寒心也。
”三思大懼,與之登樓,問自安之策,引為中書舍人,與崔湜皆為三思謀主。
三思與韋後日夜谮晖等,雲:“恃功專權, 貞觀年間,魏徵擔任秘書監,孔穎達擔任國子祭酒,鄭普思、葉靜能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呢!”左拾遺李邕上疏說:“如果真有神仙能夠讓人長生不死,那麼秦始皇、漢武帝早就找到了;如果佛教真能夠為人謀利造福,那麼梁武帝早就如願了。
唐堯、虞舜之所以能成為曆代帝王的典範,也是因為他們能夠治理人事而已。
陛下尊寵鄭普思、葉靜能這類人,對國家有什麼益處呢!”唐中宗對他們的意見都不聽從。
唐中宗任命魏元忠、韋安石、李懷遠、唐休璟、崔玄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柬之為中書令。
五月,把武周七廟的神主遷到西京長安,仍然避他們的名諱。
賜給敬晖等五人王爵,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
敬晖等人率領文武百官上表說:“天授年間太後改朝換代之際,宗室子弟被誅殺流放殆盡。
現在天命革新,而武氏諸人所封的王位依舊,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
希望陛下能為國家着想,順從朝野人士的心願,削奪他們的王爵以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
”唐中宗不同意他們的建議。
敬晖等人因為懼怕武三思進讒言陷害自己,就把考功員外郎崔湜作為耳目。
崔湜看到唐中宗親近武三思而猜忌敬晖等人,于是就把敬晖等人的計謀全部告訴了武三思,武三思因此舉薦他擔任中書舍人。
先前,殿中侍禦史鄭愔因為奉迎讨好張易之與張昌宗,獲罪被貶官,後來逃到東都,拜見武三思。
剛一見面,哭得十分悲痛,不久又放聲大笑。
武三思感到奇怪,鄭愔說:“我一開始悲痛是因為您将要被殺戮滅族,後來高興是因為大王您得到了我這樣的人。
大王您雖然深得天子的歡心,但張柬之、敬晖、桓彥範、崔玄和袁恕己五個人都位居将相,而且膽略過人,廢掉太後的帝位易如反掌。
他們對您恨得日夜咬牙切齒,都想着吃掉您的肉。
這就是我為您感到擔心的原因。
”武三思聽後十分懼怕,就與鄭愔一起上樓,向他請教能使自己平安的計策,并舉薦他擔任中書舍人,因此鄭愔與崔湜都成為武三思的謀士。
武三思與韋後日夜在唐中宗面前诋毀敬晖等人,說道:“他們依仗有功專擅大權, 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内實奪之權。
”上以為然,封敬晖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為博陵王,皆罷政事。
三思令百官複修太後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以岑羲為秘書少監,畢構為潤州刺史。
初,五王之請削武氏諸王也,求人為表,衆莫肯為。
中書舍人岑羲為之,語甚激切。
中書舍人畢構次當讀表,辭色明厲。
三思既得志,羲改秘書少監,出構為潤州刺史。
以宋璟為黃門侍郎。
上嘉宋璟忠直,累遷黃門侍郎。
武三思嘗以事屬璟,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後既複子明辟,王當以侯就第,何得尚預朝政!獨不見産、祿之事乎!” 以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請棄官為僧,上不許。
敬晖聞而笑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此乃由衷之請,非徒然也。
”及晖等得罪,元琰獨免。
皇後表請改易制度,從之。
上官婕妤勸韋後襲武後故事,表請令士庶喪出母三年,百姓二十三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時望。
诏皆從之。
将會對國家不利,不如封他們為王,并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這樣表面上不失尊寵功臣之名,而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的權力。
”唐中宗認為很對,于是封敬晖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為博陵王,都罷免他們的宰相職務。
武三思又命令百官重新恢複實行太後武則天在位時的政策,對于不依附武氏的大臣都加以斥逐,那些被張柬之等五王斥逐的人都恢複他們的職位,朝政大權全部落入武三思之手。
唐中宗任命岑羲為秘書少監,畢構為潤州刺史。
當初,張柬之等五王向唐中宗請求削奪武氏諸人的王爵時,曾經找人為他們草寫表書,衆朝臣中沒有人肯寫。
中書舍人岑羲代他們草寫了表書,言辭十分激烈。
中書舍人畢構輪值負責宣讀表書,語氣和神色都很嚴厲。
武三思當政以後,就改任岑羲為秘書少監,外放畢構為潤州刺史。
唐中宗任命宋璟為黃門侍郎。
唐中宗欣賞宋璟的忠誠正直,多次升遷他的官職後做到黃門侍郎。
武三思曾經因事請托宋璟,宋璟義正辭嚴地拒絕他說:“現在太後既已把帝位傳給了兒子,大王你應該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家中去,怎麼還在幹預朝政呢!你難道不知道漢朝的外戚呂産和呂祿的事情嗎!” 唐中宗任命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前,楊元琰知道武三思逐漸專權用事,就請求辭官為僧,唐中宗沒有答應。
敬晖聽說後恥笑他,楊元琰說:“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退去就會有危險。
我這是真心想要辭官為僧,不是做樣子。
”等到敬晖等人獲罪,隻有楊元琰得以幸免。
皇後韋氏上表請求改變服喪、成丁和免役年齡的制度,唐中宗采納了她的意見。
上官婕妤勸說韋後承襲武則天時代的舊例,上表請求官吏和百姓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百姓二十三歲為成丁,五十九歲免除勞役,改變這些制度,以收買人心。
唐中宗下诏都采納了她的建議。
降河内王武懿宗爵為公。
以唐休璟、豆盧欽望為左、右仆射。
以唐休璟、豆盧欽望為左、右仆射,休璟仍同三品,欽望有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可共平章。
先是,仆射為正宰相,其後多兼中書門下之職,午前決朝政,午後決省事。
至是,欽望專為仆射,不敢預政事,故有是命。
是後專拜仆射者,不複為宰相矣。
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
洛水溢。
流二千餘家。
秋七月,以韋巨源同三品。
以漢陽王張柬之為襄州刺史。
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制以柬之為刺史,不知州事。
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制求直言。
右衛參軍宋務光上疏曰:“水陰類,臣妾之象,恐後庭有幹外朝之政者,宜杜絕其萌。
太子國本,宜早擇賢能而立之。
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機要。
鄭普思、葉靜能以小技竊大位,亦朝政之蠹也。
”疏奏,不省。
九月,改葬上洛王韋玄貞。
其儀如太原王故事,尋進封酆王 韋巨源罷,以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後尊号。
唐中宗下诏降封河内王武懿宗的爵位為公爵。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豆盧欽望為左、右仆射。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豆盧欽望分别為左、右仆射,唐休璟仍然為同中書門下三品,豆盧欽望在有軍國大事時,可以與宰相們共同商議處置。
先前,仆射就是正宰相,後來仆射大多兼任中書門下的職務,上午處理朝政大事,下午處理各自官署的事務。
這時,豆盧欽望專門任仆射,不敢參與宰相們對政事的處置,所以唐中宗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從此以後專門擔任仆射職務的人,就不再是宰相了。
唐中宗任命韋安石為中書令,任命魏元忠為侍中。
洛水泛濫。
沖走了兩千多家居民。
秋七月,唐中宗任命韋巨源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任命漢陽王張柬之為襄州刺史。
漢陽王張柬之上表請求回襄州養病,唐中宗下制任命張柬之為襄州刺史,但不管理州中事務。
黃河南、北十七個州發生水災,唐中宗因此下制書請求臣下直言進谏。
右衛騎曹參軍宋務光給唐中宗上疏說:“水屬于陰類之物,是女人之象,恐怕後宮中會有幹預外朝政事的人,應該防患于未然。
太子乃是國家的根本,應該早一點挑選賢良有才能的皇子而立為太子。
再者,外戚的權勢太盛,如武三思等人,應該解除他們的機要職務。
鄭普思、葉靜能靠雕蟲小技而竊據高位,他們也是敗壞朝政的蛀蟲。
”他的奏疏進上去後,唐中宗并沒有理睬。
九月,唐中宗改葬韋後的父親上洛王韋玄貞。
改葬的禮儀依照武後的父親太原王武士彟的舊例,不久又進封為酆王。
唐中宗免去韋巨源的宰相職務,任命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後尊号。
群臣上皇帝尊号曰應天皇帝,皇後曰順天皇後。
上與後谒謝太廟,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實封,皆滿萬戶。
上禦樓觀潑寒胡戲。
清源尉呂元泰上疏曰:“謀時寒若,何必裸身揮水,鼓舞衢路以索之哉!”疏奏,不納。
皇太後武氏崩。
太後崩于上陽宮,年八十二。
遺制:“去帝号,赦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
”上居諒陰,以中書令魏元忠攝冢宰三日。
元忠素負忠直之望,中外賴之。
武三思矯太後遺制,慰谕元忠,賜實封百戶。
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見者曰:“事去矣!”将以太後合葬乾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曰:“神明之道,體尚幽玄,今欲啟之,恐緻驚黩。
況合葬非古,宜于陵旁更擇吉地。
”不從。
戶部奏是歲天下戶口之數。
戶六百一十五萬,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有奇。
丙午(706) 二年 春正月,以李峤同三品,于惟謙同平章事。
制太平、安樂公主各開府,置官屬。
安樂公主恃寵,賣官鬻獄,勢傾朝野。
或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從之,竟不視也。
自請為皇太女,上雖不從,亦不譴責。
群臣給唐中宗上尊号叫應天皇帝,給韋後上尊号叫順天皇後。
唐中宗與韋後拜謝太廟,并大赦天下,給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加實封至一萬戶。
唐中宗登上洛城南樓觀看潑寒胡戲。
清源縣尉呂元泰上疏說:“君主善于謀劃則四時寒暑自然就會順利來到,何必要赤身裸體揮水潑灑,在大街上擊鼓起舞以乞求寒冬的到來呢!”奏疏進上,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皇太後武則天駕崩。
太後武則天在上陽宮駕崩,時年八十二歲。
臨終遺言說:“去掉皇帝稱号,赦免高宗的後妃王氏和蕭氏兩個家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的親屬。
”唐中宗守喪期間,讓中書令魏元忠代理冢宰職務三天。
魏元忠素來有忠誠正直之名,朝内外的人士都倚重他。
武三思假造太後的遺制,安慰勸谕魏元忠,并賜給他實封一百戶。
魏元忠手捧所謂的太後遺制,感激得嗚咽流淚,看見他這樣的人都說:“大勢已去了!”唐中宗将要把太後合葬在唐高宗的乾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說:“供奉神靈之道,在于保持幽靜玄遠的氣氛,現在想要打開高宗皇帝的陵門,恐怕會驚動亵渎神靈。
何況合葬并不是自古以來的制度,應該在乾陵旁邊另行選擇吉祥之地埋葬太後。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戶部上奏這一年天下的戶口數目。
全國共有戶六百一十五萬,人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多。
丙午(706) 唐中宗神龍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任命李峤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于惟謙為同平章事。
唐中宗下制書說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可以各自開設府署,任命僚屬。
安樂公主依仗着受到唐中宗的寵愛,出賣官爵,徇私枉法,權傾朝野。
有時候自己草拟皇帝的制敕,掩蓋住制敕中的文字,然後讓唐中宗簽署,唐中宗笑着簽發,竟然不看其中的内容。
又請求要做皇太女,唐中宗雖然沒有答應她,但也不加譴責。
以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為諸州刺史。
武三思惡晖等居京師,出之,晖滑州,彥範洺州,恕己豫州。
尋複左遷遠郡。
二月,以韋巨源同三品。
诏與皇後叙宗族。
制僧慧範、道士史崇恩等并加五品階。
置十道巡察使。
選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撫人,薦賢直獄,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進退之。
姜師度、馬懷素、源乾曜、盧懷慎、李傑皆預焉。
韋安石罷,以蘇瓌為侍中,唐休璟緻仕。
三月,殺驸馬都尉王同皎。
初,宋之問及弟之遜皆坐附會張易之貶嶺南,逃歸東都,匿于友人王同皎家。
同皎疾武三思及韋後所為,每與所親言之,辄切齒。
之遜密告三思,三思使人告同皎與武當丞周憬等謀殺三思,廢皇後。
皆坐斬。
之問、之遜并除京官。
憬亡入比幹廟,大言曰:“比幹古之忠臣,知吾此心。
三思與皇後淫亂,傾危國家,行當枭首都市,恨不及見耳!”遂自刭。
大置員外官。
置員外官,自京師及諸州凡二千餘人,宦官超遷七品以上員外官者又将千人。
魏元忠自端州還,為相,不複 唐中宗任命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為各州刺史。
武三思憎恨敬晖等人仍然居留在京師,就讓他們外出任職,任命敬晖為滑州刺史,桓彥範為洺州刺史,袁恕己為豫州刺史。
不久又将他們降職到邊遠的州郡。
二月,唐中宗任命韋巨源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下诏把韋巨源列入韋後的宗族之中。
唐中宗下制書給僧人慧範、道士史崇恩等人一并加授五品官階。
設置十道巡察使。
唐中宗下诏選拔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員二十人擔任十道巡察使,委任他們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安撫百姓,舉薦賢能之士,複核平反冤案,巡察使每兩年輪換一次,根據他們的政績好壞和過失大小來決定他們官職的升降。
姜師度、馬懷素、源乾曜、盧懷慎、李傑等人都入選為巡察使。
唐中宗罷免韋安石的宰相職務,任命蘇瓌為侍中,唐休璟退休。
三月,唐中宗殺死驸馬都尉王同皎。
當初,宋之問和他的弟弟宋之遜都因依附張易之而獲罪被貶往嶺南,後來逃回東都,躲藏在朋友驸馬都尉王同皎的家中。
王同皎痛恨武三思和韋後的所作所為,每當與自己所親信的人談及他們,總是恨得咬牙切齒。
宋之遜把此事密告武三思,武三思就指使他人告發說王同皎與武當縣丞周憬等人陰謀殺死武三思,廢除韋皇後。
王同皎等人都獲罪被斬。
宋之問與宋之遜都被任命為京官。
周憬逃進比幹廟中,大聲說道:“比幹是古代的忠臣,應當知道我對大唐王朝的這片忠心。
武三思與韋皇後淫亂,危害國家,将會在鬧市中被斬首示衆,隻恨我見不到這一天了!”然後自刎而死。
唐中宗大量設置員外官。
唐中宗設置員外官,從京城各中央部門直到地方各州總共設置了兩千多名員外官,另外還破格提拔了近一千名宦官為七品以上員外官。
魏元忠從端州返回京師,被任命為宰相,不再 強谏,惟與時俯仰,中外失望。
酸棗尉袁楚客以書責之曰:“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當進君子,退小人,以興大化,豈可安其榮寵,循默而已!今不早建太子,擇師傅而輔之,一失也。
公主開府置僚屬,二失也。
崇長缁衣,借勢納賂,三失也。
俳優小人,盜竊品秩,四失也。
有司選賢,皆以貨取勢求,五失也。
寵進宦者,殆滿千人,六失也。
王公貴戚,賞賜無度,競為侈靡,七失也。
廣置員外官,傷财害民,八失也。
先朝宮女出入無禁,交通請谒,九失也。
左道之人,熒惑主聽,盜竊祿位,十失也。
凡此十失,君侯不正,誰正之哉!”元忠得書,愧謝無已。
夏四月,李懷遠緻仕。
殺處士韋月将,以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宋璟為貝州刺史。
處士韋月将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上大怒,命斬之。
黃門侍郎宋璟奏曰:“人言中宮私于三思,陛下不問而誅之,臣恐天下必有竊議。
”固請按之,上不許,璟曰:“必欲斬月将,請先斬臣!不然,臣終不敢奉诏。
”上怒少解。
禦史大夫蘇珦、大理卿尹思貞皆以為方夏行戮,有違時令,上乃命杖而流之嶺南。
過秋分一日,平曉,廣州都督周仁軌斬之。
禦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貞于朝,思貞曰:“公附會奸臣,将圖不軌, 犯顔直谏,遇事隻是看别人的臉色随聲附和,朝廷内外都對他感到失望。
酸棗縣尉袁楚客寫信責備魏元忠說:“現在皇上剛剛即位,德政日新,你應該舉薦君子,斥退小人,以振興廣遠的教化,怎麼能夠安于榮華恩寵,對一切事情都因循守舊沉默不言呢!現在皇帝不早立皇太子,并挑選師傅進行輔佐,這是第一個過失。
允許公主開設府署并任命僚屬,這是第二個過失。
尊崇佛僧,使他們憑借權勢收受賄賂,這是第三個過失。
讓表演歌舞雜戲的小人竊取朝廷的官位品秩,這是第四個過失。
有關部門選拔賢能之士時,那些應選人都依靠行賄或投靠權勢之人而求得進用,這是第五個過失。
皇帝寵信提拔宦官,将近一千人之多,這是第六個過失。
對王公貴戚的賞賜沒有限度,使他們奢侈成風,這是第七個過失。
大量設置員外官,耗費錢财傷害百姓,這是第八個過失。
對先朝的宮女出入宮門不加禁止,讓她們交結權貴,大行請托之風,這是第九個過失。
妖門邪道之人迷惑皇帝的耳目,竊取俸祿官位,這是第十個過失。
以上這十大過失,君侯您不進行匡正,還能由誰去匡正呢!”魏元忠讀到這封書信後,隻有慚愧緻歉而已。
夏四月,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懷遠退休。
唐中宗殺死處士韋月将,任命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宋璟為貝州刺史。
處士韋月将上書告發說武三思私下與韋後通奸,一定會反叛作亂,唐中宗十分憤怒,命令将韋月将斬首。
黃門侍郎宋璟上奏說:“有人上書說皇後與武三思私通,陛下不加審問就誅殺上書的人,我恐怕天下人必定會私下有所議論。
”堅持請求進行審問,唐中宗不同意,宋璟說:“如果一定要将韋月将斬首,那就請求先把我斬首!否則,我終究不敢奉行诏命。
”唐中宗的怒氣這才稍有消解。
禦史大夫蘇珦、大理卿尹思貞都認為正當夏季而施行殺戮,違背了時令的自然變化,唐中宗于是命令把韋月将處以杖刑後流放到嶺南。
在這年過了秋分的第一天,天剛破曉,廣州都督周仁軌便将韋月将斬首。
禦史大夫李承嘉黨附于武三思,在朝堂上诋毀尹思貞,尹思貞說:“你依附奸臣,将圖謀不軌, 先除忠臣邪!”承嘉怒,劾奏思貞,出為青州刺史。
武三思惡宋璟,出之檢校貝州刺史。
五月,葬則天皇後于乾陵。
六月,貶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為遠州司馬。
武三思使鄭愔告敬晖等與王同皎通謀,貶晖崖州,彥範泷州,柬之新州,恕己窦州,玄白州司馬,員外長任,削其勳封。
加周仁軌鎮國大将軍。
初,韋玄貞流欽州而卒,蠻酋甯承基逼取其女,玄貞妻崔氏不與,承基殺之,及其四男。
至是廣州都督周仁軌讨承基,斬之,故有是命。
及韋氏敗,仁軌亦誅。
秋七月,立衛王重俊為皇太子。
太子性明果,而官屬率貴遊子弟,所為多不法,左庶子姚班屢谏,不聽。
以李峤為中書令。
初,李峤為吏部侍郎,欲樹私恩,再求入相,奏大置員外官,廣引貴勢親識。
既而為相,铨衡失序,府庫減耗,乃更表言濫官之弊,且請遜位。
上慰谕不許。
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為武三思所殺。
武三思陰令人疏皇後穢行,榜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上大怒,命李承嘉窮核其事。
承嘉奏言敬晖等所為, 先要除掉忠臣嗎!”李承嘉大怒,就上奏彈劾尹思貞,于是将他外放為青州刺史。
武三思因為憎恨宋璟,就将他外放為檢校貝州刺史。
五月,唐中宗把則天大聖皇後埋葬在乾陵。
六月,唐中宗将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貶為邊遠州郡的司馬。
武三思指使鄭愔告發說敬晖等人與王同皎通謀,唐中宗于是貶敬晖為崖州司馬,桓彥範為泷州司馬,張柬之為新州司馬,袁恕己為窦州司馬,崔玄為白州司馬,都是員外官,長期留任,并剝奪了他們的封爵。
唐中宗加授周仁軌為鎮國大将軍。
當初,韋玄貞被流放到欽州而去世,蠻人酋長甯承基逼迫要娶他的女兒為妻,韋玄貞的妻子崔氏不同意,甯承基就殺死了崔氏連同她的四個兒子。
這時廣州都督周仁軌率兵讨伐甯承基,斬殺了他,所以唐中宗加授他為鎮國大将軍。
等到韋後敗亡後,周仁軌也被誅殺。
秋七月,唐中宗冊立衛王李重俊為皇太子。
太子生性聰明果決,但東宮中的官屬大都是貴族纨绔子弟,所作所為多有違法之事,左庶子姚班多次進谏規勸,但太子都不聽從。
唐中宗任命李峤為中書令。
當初,李峤擔任吏部侍郎時,想要樹立自己的私人恩惠籠絡人心,以求得再次擔任宰相,于是就上奏大量設置員外官,廣泛引薦權貴人家的子弟和親友為員外官。
不久他又擔任了宰相,由于铨選官吏混亂無序,國庫财物耗減,于是他又上表指出濫授官職的弊端,并請求辭去宰相職務。
唐中宗安慰勸谕他,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敬晖、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被武三思殺害。
武三思暗中指使他人分條列舉皇後韋氏的淫穢行為,張貼在洛陽的天津橋,還請求唐中宗廢黜韋後。
唐中宗大怒,命令李承嘉徹底追查此事。
李承嘉上奏說這件事是敬晖等人幹的, 請族誅之,上可其奏。
大理丞李朝隐奏稱:“晖等未經推鞫,不可遽就誅夷。
”乃長流晖于瓊州,彥範于瀼州,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環州,玄于古州。
崔湜說三思遣使矯制殺之。
三思問誰可者,湜以大理正周利用先為五王所惡,貶官,乃薦之。
三思使攝侍禦史,奉使嶺外。
比至,柬之、玄已死,遇彥範于貴州,令左右縛之,曳于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後杖殺。
得晖,呙而殺之。
恕己素服黃金,利用逼之使飲野葛汁,盡數升不死,不勝毒憤,掊地,爪甲殆盡,仍捶殺之。
利用還,擢拜禦史中丞。
三思既殺五王,勢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于我善者則為善人,于我惡者則為惡人耳。
”時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讷、甘元柬皆為三思羽翼。
周利用、冉祖雍、李俊、宋之遜、姚紹之皆為三思耳目,時人謂之五狗。
冬十月,車駕還西京。
十一月,以窦從一為雍州刺史。
從一初名懷貞,避皇後父諱,更名從一。
太平公主與僧寺争碾硙,雍州司戶李元判歸僧寺。
從一懼,命改判。
元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此判無動!”從一不能奪。
流鄭普思于儋州。
并請求把他們全部滅族,唐中宗同意了他的奏請。
大理丞李朝隐上奏說:“敬晖等人還沒有經過審訊,不能馬上就把他們誅殺掉。
”唐中宗于是把敬晖長期流放到瓊州,把桓彥範流放到瀼州,把張柬之流放到泷州,把袁恕己流放到環州,把崔玄流放到古州。
崔湜勸說武三思派遣使者假托皇帝的诏命殺死他們。
武三思詢問崔湜誰可以出使完成這一任務,崔湜認為大理正周利用先前曾受到敬晖等五王的憎恨,被貶官,于是就推薦了周利用。
武三思因此任命周利用為代理侍禦史,讓他奉命出使嶺外。
當周利用到達時,張柬之和崔玄已經去世,在貴州遇到桓彥範,就命令手下的人把他捆綁起來,放在竹筏子上拖着走,直到身上的肉被磨盡露出骨頭,然後才把他用杖打死。
周利用抓到敬晖後,将他用剮刑處死。
袁恕己平素服用金丹,周利用便強迫他喝有毒的野葛汁,袁恕己喝了幾升仍然沒有死,因毒性發作難以忍受,就用手扒土,指甲被磨殆盡,然後周利用才用亂棍将他打死。
周利用回朝後,被升任為禦史中丞。
武三思殺死張柬之、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崔玄等五王後,權勢超過了唐中宗,他經常說:“我不知道世界上什麼人是好人,什麼人是壞人,我隻是知道對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對我壞的人就是壞人。
”當時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讷和甘元柬都是武三思的黨羽。
周利用、冉祖雍、李俊,宋之遜、姚紹之等五人都是武三思的耳目,當時的人把這五個人稱為五狗。
冬十月,唐中宗回到西京。
十一月,唐中宗任命窦從一為雍州刺史。
窦從一原名窦懷貞,因避韋皇後父親韋玄貞的名諱,改名叫窦從一。
太平公主與佛寺争奪打磨米面的碾硙,雍州司戶李元把碾硙判給了佛寺。
窦從一懼怕,命令李元改判。
李元在判決書後面用大字寫道:“南山可以移動,這個判決不能改動!”窦從一也不能改變他的判決。
唐中宗把鄭普思流放到儋州。
鄭普思聚黨于雍、岐二州,謀作亂。
事覺,西京留守蘇瓌收系,窮治之。
上抑瓌而佑普思。
侍禦史範獻忠進曰:“請斬蘇瓌!”上曰:“何故?”對曰:“瓌為留守大臣,不能先斬普思,然後奏聞,使之熒惑聖聽,其罪大矣。
且普思反狀明白,而陛下曲為申理。
王者不死,殆謂是乎!”魏元忠曰:“蘇瓌長者,用刑不枉。
普思法當死。
”上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餘黨皆伏誅。
十二月,突厥默啜寇鳴沙。
默啜寇鳴沙,靈武總管沙吒忠義與戰,軍敗,死者六千餘人。
突厥進寇原、會等州,掠隴右牧馬萬餘匹而去。
诏訪群臣計策。
右補阙盧俌上疏曰:“卻縠說禮樂,敦《詩》《書》,為晉元帥;杜預射不穿劄,建平吳之勳。
是知中權制謀,不取一夫之勇。
如沙吒忠義,骁将之材,本不足以當大任。
又,鳴沙之役,主将先逃,宜正邦憲,賞罰既明,敵無不服。
又,邊州刺史,宜精擇其人,使之蒐卒乘,積資糧,來則禦之,去則備之。
去歲四方旱災,未易興師。
當理内以及外,綏近以來遠,俟倉廪實,士卒練,然後大舉以讨之。
”上善之。
丁未(707) 景龍元年 春二月,複崇恩廟。
鄭普思在雍州和岐州兩地聚集黨羽,陰謀作亂。
事情被發覺,西京留守蘇瓌收捕了鄭普思,要徹底追究治他的罪。
唐中宗壓制蘇瓌而庇護鄭普思。
侍禦史範獻忠進言說:“請求陛下将蘇瓌斬首!”唐中宗說:“為什麼呢?”範獻忠回答說:“蘇瓌作為留守大臣,沒有先将鄭普思斬首,然後再上奏陛下,以至讓他迷惑陛下,他的罪太大了。
再說鄭普思謀反的事實确鑿,而陛下卻曲意為他辯解。
我聽說王者不死,大概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吧!”魏元忠說:“蘇瓌是一個嚴謹忠厚的人,用刑沒有冤枉的地方。
依照法律鄭普思應當被處死。
”唐中宗迫不得已,隻好把鄭普思流放到儋州,其餘的黨羽都被誅殺。
十二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鳴沙。
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鳴沙,靈武總管沙吒忠義與突厥交戰,唐兵戰敗,死亡了六千多人。
突厥又進兵侵犯原州、會州等州,搶掠了隴右軍馬一萬多匹後退去。
唐中宗因此下诏書讓群臣進獻平定突厥的計策。
右補阙盧俌上疏說:“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郤縠喜歡禮樂,愛好《詩經》《尚書》,做了晉國的元帥;西晉的大臣杜預連铠甲都射不穿,卻建立了平定東吳的功勳。
由此可知軍中主帥在于運籌帷幄,不在于有匹夫之勇。
像沙吒忠義那樣的人,隻有猛将的才能,本來不足以擔當主将的大任。
再說,在鳴沙之戰中,沙吒忠義身為主将卻率先逃跑,應該依照國家的法律治罪,賞罰分明,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還有,邊疆各州的刺史,應該精心選擇合适的人擔任,讓他們整治兵馬,積蓄糧草,敵人來進攻就進行抵禦,敵人退去就積極備戰。
去年各地發生了旱災,不應該輕率地挑起戰端。
目前應該首先治理好國内的事務,然後再推及國外,安定近處的國家,以使遠方的國家前來朝貢,等待糧倉充實,士卒訓練精銳時,然後再大舉發兵讨伐突厥。
”唐中宗很贊賞他的建議。
丁未(707) 唐中宗景龍元年 春二月,唐中宗下制書恢複武氏的崇恩廟。
上遣武攸暨、三思詣乾陵祈雨。
既而雨降,上喜,制複武氏崇恩廟及昊陵、順陵,因名酆王廟曰褒德,陵曰榮先。
又制崇恩廟齋郎取五品子充。
太常博士楊孚曰:“太廟皆取七品以下子為齋郎,今崇恩廟取五品子,未知太廟當如何?”上令太廟亦準崇恩廟。
孚曰:“以臣準君,猶為僭逆,況以君準臣乎!”上乃止。
右補阙權若讷上疏曰:“天、地、日、月等字,皆則天能事,賊臣敬晖等輕紊前規,請複存之,以光孝理。
又,神龍制書,并依貞觀故事,豈可近舍母儀,遠尊祖德!”疏奏,手制褒美。
尋敕:“自今奏事不得言中興。
” 三月,吐蕃遣使入貢。
夏六月朔,日食。
秋七月,太子重俊起兵誅武三思、武崇訓,兵潰而死。
皇後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惡之。
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
驸馬武崇訓又教安樂公主請廢太子。
太子積不能平,與李多祚等矯制發羽林兵三百餘人,殺三思、崇訓于其第。
又使成王千裡分兵守宮城諸門,太子與李多祚斬關而入,叩索上官婕妤。
上乃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門樓以避之。
宮闱令楊思勖擊斬多祚前鋒,多祚軍奪氣。
上俯謂多祚所将千騎曰:“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苟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
”于是千騎斬多祚等, 唐中宗派遣武攸暨、武三思到乾陵求雨。
不久果然下起了雨,唐中宗十分高興,于是下制書恢複武氏的祖廟崇恩廟以及昊陵、順陵,并把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的酆王廟改名叫褒德廟,陵墓改名叫榮先陵。
唐中宗又下制規定崇恩廟的齋郎由五品官的子弟充任。
太常博士楊孚說:“太廟的齋郎皆是由七品以下官員的子弟充任,現在崇恩廟卻要用五品官員的子弟,不知道太廟應該怎麼辦?”唐中宗于是下令太廟齋郎的選任也依照崇恩廟的标準。
楊孚說:“臣下仿效君主的禮儀标準,都被認為是僭越叛逆,何況是要讓君主仿效臣下的标準呢!”唐中宗于是作罷。
右補阙權若讷上疏說:“天、地、日、月等字,都是則天皇後當朝時所改定的,而賊臣敬晖等人卻随便破壞前朝的規制,請陛下重新保留這些字,以發揚孝道。
還有,陛下神龍元年下制書說,處理事情都要依照貞觀年間的制度,怎麼能夠舍棄母親新制定的禮儀,而遠遠地尊奉祖父的功德呢!”奏疏進上後,唐中宗親筆下制書褒獎他。
不久唐中宗下敕說:“從今以後上奏言事不許再提到中興二字。
” 三月,吐蕃派遣使者入朝進貢。
夏六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七月,皇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武崇訓,兵敗而死。
韋皇後認為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憎恨他。
武三思尤其忌恨太子,上官婕妤因武三思的緣故,每當草寫制敕時,都推崇武氏。
驸馬武崇訓又教唆安樂公主向唐中宗請求廢掉太子。
太子心中憤恨難平,就與李多祚等人假托制命調發羽林兵三百餘人,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殺死在他們的宅第中。
又讓成王李千裡率兵分别守衛宮城各門,太子與李多祚率兵殺進宮中,叫開殿門搜尋上官婕妤。
唐中宗于是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上玄武門樓躲避。
宮闱令楊思勖率兵擊殺了李多祚所率羽林兵的前鋒總管,李多祚部下士卒喪失了士氣。
唐中宗在玄武門樓上俯身對李多祚率領的千騎兵說:“你們都是朕的值宿衛士,為什麼要跟随李多祚謀反呢!如果你們能斬殺謀反的人,不必擔心沒有榮華富貴。
”于是千騎兵斬殺了李多祚等人, 餘衆皆潰。
千裡攻延明門,将殺宗楚客、紀處讷,不克而死。
太子亦為左右所殺。
上以其首獻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然後枭之朝堂。
官屬不敢近,永和縣丞甯嘉勖号哭解衣裹之,坐貶。
上以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内常侍。
安樂公主請以崇訓墓為陵,給事中盧粲駁之。
公主怒,出粲為陳州刺史。
襄邑尉席豫聞公主求為太女,歎曰:“梅福譏切王氏,獨何人哉!”乃上書請立太子,言甚深切。
太平公主欲表為谏官,豫恥之,逃去。
安樂公主及兵部尚書宗楚客謀使侍禦史冉祖雍等誣奏相王及太平公主,雲與重俊通謀。
上使禦史中丞蕭至忠鞫之,至忠泣曰:“陛下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昔為皇嗣,固請以天下讓陛下,累日不食,陛下奈何疑之!”上素友愛,事遂寝。
右補阙吳兢上疏曰:“相王同氣至親,六合無貳,而賊臣日夜連謀,乃欲陷之極法。
夫任以權則雖疏必重,奪其勢則雖親必輕。
自古委信異姓,猜忌骨肉,以覆國亡家者,幾何人矣!況國家枝葉無幾,陛下登極未久,而一子以弄兵受誅,一子以愆違遠竄,惟餘一弟,朝夕左右。
尺布鬥粟之譏,不可不慎;《青蠅》之詩,良可畏也。
” 其餘的部衆全都潰散。
成王李千裡率兵攻打延明門,準備殺死宗楚客和紀處讷,沒有攻克而戰死。
太子李重俊也被自己的部下殺死。
唐中宗用太子的首級祭獻太廟,并用來祭奠武三思、武崇訓的靈柩,然後挂在朝堂上示衆。
太子東宮中的官屬沒有人敢靠近太子的屍體,隻有永和縣丞甯嘉勖大聲痛哭,脫下衣服包裹住太子的頭顱,因此獲罪貶官。
唐中宗任命楊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兼内常侍。
安樂公主請求以武崇訓的墳墓為陵,遭到給事中盧粲的駁斥。
安樂公主因此大怒,将盧粲外放為陳州刺史。
襄邑縣尉席豫聽說安樂公主請求立她為皇太女,歎息說:“漢朝的梅福敢于指斥王氏外戚冤殺王章,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于是上書唐中宗請求立皇太子,言辭十分懇切。
太平公主想要上表推舉席豫為谏官,席豫以此為恥,于是逃走。
安樂公主和兵部尚書宗楚客陰謀指使侍禦史冉祖雍等人上奏誣陷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說他們與太子李重俊合謀造反。
唐中宗于是派禦史中丞蕭至忠審理此案,蕭至忠哭泣着說:“陛下不能容下自己的一弟一妹,而要讓人羅織罪名害死他們嗎!往昔相王做皇嗣時,堅決請求則天皇後把天下讓給陛下,曾因此事許多天不吃飯,陛下為何要懷疑他呢!”唐中宗素來友愛弟妹,此事于是作罷。
右補阙吳兢上疏說:“相王與陛下是手足至親,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人了,而亂臣賊子卻日夜計謀,想要陷害相王,把他置于死地。
如果委任以權力,那麼即使非親非故之人也必然舉足輕重,如果削奪了權力,那麼即使骨肉至親也必定無足輕重。
自古以來帝王因為信任異姓之人,猜忌自己的骨肉至親,以至國破家亡的,有多少人啊!何況大唐皇族的宗室子弟所剩無幾,陛下登上皇位不久,可一個兒子因為舉兵被誅殺,一個兒子因有過失被流放遠地,隻剩下相王這麼一個弟弟,朝夕在左右。
譏刺漢文帝容不下淮南王的民謠,陛下不可不慎重考慮;《青蠅》一詩中所記載的譏刺周幽王聽信讒言的事,實在是可怕啊。
” 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免于難。
帝後并加尊号。
皇後帥王公上表,加帝号曰應天神龍皇帝。
宗楚客又帥百官表請加皇後為順天翊聖皇後。
上并許之。
貶魏元忠為務川尉,道卒。
元忠以武三思擅權,意常憤郁。
及太子重俊起兵,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安門,脅以自随。
太子死,升為亂兵所殺。
元忠揚言:“元惡已死,雖鼎镬何傷!但惜太子隕沒耳。
”宗楚客等共誣元忠,雲與太子通謀,請夷三族,制不許。
元忠懼,表請緻仕。
楚客等又使禦史中丞姚廷筠劾之,貶渠州司馬。
又令給事中冉祖雍奏元忠不應佐州,楊再思、李峤及禦史袁守一皆贊之,乃貶務川尉。
行至涪陵而卒。
九月,以蕭至忠、宗楚客、紀處讷同三品,于惟謙罷。
至忠上疏曰:“恩幸者止可富之金帛,不可以公器為私用。
今列位已廣,幹求未厭,陛下降不赀之澤,近戚有無涯之請,賣官鬻法,公違憲章,徒忝官曹,無益時用。
”上不聽。
僧慧範有罪,削其階爵。
慧範為銀青光祿大夫、上庸公,于東都作大像,府庫為之虛耗。
上及韋後皆重之,無敢指目者。
侍禦史魏傳弓發其 相王李旦為人寬厚,謙恭謹慎,淡泊安閑,與世無争,所以得以免除禍難。
唐中宗和韋後都加尊号。
韋後率領王公們上表,給唐中宗加尊号為應天神龍皇帝。
宗楚客又率文武百官上表請求給韋後加尊号為順天翊聖皇後。
唐中宗全都同意。
唐中宗貶魏元忠為務川縣尉,魏元忠在半道上去世。
魏元忠因武三思專權,心中常常憤懑不平。
太子李重俊起兵時,在永安門遇到魏元忠的兒子太仆少卿魏升,便脅迫他随從。
太子兵敗而死,魏升也被亂兵殺死。
事後魏元忠公開說:“最大的壞人武三思已經被殺,即使我的兒子被處以鼎镬的酷刑又有什麼關系呢!隻可惜太子因此而死。
”宗楚客等人一同誣陷魏元忠,說他與太子李重俊合謀,并請求誅滅他的三族,唐中宗下制不同意。
魏元忠因此懼怕,上表請求退休。
宗楚客等人又指使禦史中丞姚廷筠上奏彈劾魏元忠,唐中宗于是把他貶為渠州司馬。
宗楚客又讓給事中冉祖雍上奏說魏元忠不應該擔任司馬輔佐州事,楊再思、李峤及禦史袁守一都贊同冉祖雍的建議,唐中宗于是貶魏元忠為務川縣尉。
魏元忠走到涪陵而去世。
九月,唐中宗任命蕭至忠、宗楚客、紀處讷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免去于惟謙的宰相職務。
蕭至忠上疏說:“對于那些受到陛下恩寵的人,隻能夠多賞賜給他們金帛,但不可以把國家的官職當作私有之物授給他們。
現在國家官吏的定員已大為增加,而那些求官的人仍然不滿足,陛下賜給近臣貴戚的金錢無計其數,但他們的貪欲卻永無止境,賣官鬻爵徇私枉法,公然違犯國家的法律,徒然擠身于官署之中,而對時下的政務沒有任何益處。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僧人慧範獲罪,唐中宗剝奪了他的官階和爵位。
僧人慧範擔任銀青光祿大夫,被封為上庸公,在東都洛陽建造大佛像,國庫因此而空虛。
唐中宗和韋皇後都很器重他,朝内外的官員沒有人敢對他提出非議。
侍禦史魏傳弓揭發慧範 奸贓四十餘萬,請置極法。
上欲宥之,傳弓曰:“刑賞國之大事,陛下賞已妄加,豈宜刑所不及!”上乃削黜慧範,放于家。
宦官薛思簡等恃寵犯法,傳弓奏請誅之,禦史大夫窦從一懼,固止之。
時宦官用事,從一為雍州,見訟者無須,必曲加承接。
以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處讷為侍中。
改羽林千騎為萬騎。
殺習藝館内教蘇安恒。
安恒矜高好奇,太子誅武三思,安恒語人曰:“此我之謀也。
”故及。
冬十二月朔,日食。
遣使詣江、淮贖生。
中書舍人李乂谏曰:“江南鄉人采捕為業,魚鼈之利,黎元所資。
生育無窮,府物有限。
與其拯物,豈若憂人!且鬻生之徒,唯利斯視,錢刀日至,網罟年滋,施之一朝,營之百倍。
未若回救贖之錢物,減貧無之徭賦,活國愛人,其福勝彼。
” 戊申(708) 二年 春二月,赦。
宮中言皇後衣笥裙上有五色雲起,上令圖以示百官。
侍中韋巨源請布之天下,從之,仍赦天下。
迦葉志忠奏: 貪贓四十餘萬錢,并請求把他處以極刑。
唐中宗想要赦免他,魏傳弓說:“刑罰和賞賜是國家的大事,陛下已經對慧範妄加賞賜,怎麼還能對他不施加任何刑罰呢!”唐中宗于是剝奪了慧範的官階和爵位,放逐他回家。
宦官薛思簡等人依仗着受到寵幸,違法亂紀,魏傳弓上奏請求把他們誅殺,禦史大夫窦從一十分懼怕,堅決不同意這樣做。
當時官官專權用事,窦從一擔任雍州刺史,每當看見沒有胡須的訴訟者,必定會曲意奉承接待。
唐中宗任命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處讷為侍中。
唐中宗下令改羽林千騎兵為萬騎兵。
唐中宗殺死習藝館内教蘇安恒。
習藝館内教蘇安恒自視甚高,又好發奇言,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的時候,蘇安恒對他人說:“這是我的計謀。
”所以被誅殺。
冬十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唐中宗派遣使者前往江、淮地區用錢贖買魚鼈放生。
中書舍人李乂進谏說:“江南地區的鄉下百姓以捕撈為業,捕撈魚鼈所獲得的利益,正是百姓們維持生計的來源。
江湖之中所出産的魚鼈無限,但國家府庫中的錢物卻是有數的。
與其用錢物拯救魚鼈,還不如用來照顧百姓!再說那些出賣魚鼈的人,唯利是圖,每天都能用魚鼈來換取金錢,那麼捕撈的數量就會日益增長,陛下一時施行贖買魚鼈放生的政策,他們就會百倍努力以圖獲利。
不如抽回那些用來贖買魚鼈的錢物,用來減輕貧苦百姓的徭役賦稅,挽救國家愛護百姓,所得到的福佑會勝過贖買放生。
” 戊申(708) 唐中宗景龍二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宮中有人說韋皇後衣箱中的裙子上有五色祥雲升起,唐中宗命畫工畫下來展示給百官。
侍中韋巨源請求把這祥瑞布告天下,唐中宗采納了他的意見,同時大赦天下。
迦葉志忠上奏說: “昔神堯未受命,天下歌《桃李子》;文皇未受命,天下歌《秦王破陣樂》;則天未受命,天下歌《娬媚娘》;皇後未受命,天下歌《桑條韋》。
謹上《桑條韋歌》十二篇,請編之樂府,皇後祀先蠶則奏之。
”太常卿鄭愔又引而申之。
上悅,皆受厚賞。
三月,朔方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
初,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境,時默啜悉衆西擊突騎施,仁願請乘虛奪取漠南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六旬而成。
以拂雲祠為中城,距東西城各四百餘裡,皆據津要。
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減鎮兵數萬人。
仁願建城,不置壅門守具。
或問之,仁願曰:“兵貴進取,寇至當并力出戰,回首望城者斬之,安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後常元楷為總管,始築壅門。
人以是重仁願而輕元楷。
夏四月,置修文館學士。
置修文館學士,選公卿善為文者李峤等二十餘人為之。
陪侍遊宴,賦詩屬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
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華相尚,儒學忠谠之士莫得進矣。
秋七月,以張仁願同三品。
始用斜封墨敕除官。
“往昔高祖神堯皇帝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桃李子》;太宗文皇帝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秦王破陣樂》;則天大聖皇後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娬媚娘》;順天皇後未接受天命以前,天下人都唱《桑條韋》。
臣恭敬地獻上《桑條韋歌》十二篇,請求陛下把這些歌編入樂府詩歌中,讓皇後在祭蠶神時演奏。
”太常卿鄭愔又對此加以引申發揮。
唐中宗十分高興,對他們二人都厚加賞賜。
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修築中、東、西三座受降城。
當初,唐朝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當時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領全部兵馬向西攻打突騎施,張仁願請求乘突厥後方空虛之機奪取沙漠以南的土地,并在黃河北岸修築三座受降城,首尾相應,以斷絕突厥南下侵犯的道路,六十天後三座受降城修成。
把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