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土,此非長久之計也。
臣請黜諸武為公侯,而分土以王諸孫,擇立師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夾輔周室,屏藩皇家。
”疏奏,太後召見,賜食,慰谕而遣之。
三月,周流張錫于循州。
平章事張錫坐知選漏洩禁中語、贓滿數萬,當斬,臨刑釋之,流循州。
時蘇味道亦坐事俱下獄,錫氣色自若,舍三品院,帷屏食飲,無異平居。
味道步至系所,席地蔬食。
太後聞之,赦味道而複其位。
雨雪。
蘇味道以雪為瑞,帥百官入賀。
殿中侍禦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
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谄谀之士也。
”太後為之罷朝。
時又有獻三足牛者,宰相複賀。
求禮揚言曰:“凡物反常皆為妖。
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
”太後為之愀然。
夏六月,周以李迥秀同平章事。
辛醜(701) 唐中宗嗣聖十八年武周大足元年,又改年号為長安。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這一年,武邑人蘇安恒向太後武則天上疏說:“陛下恭敬地執行先皇帝的臨終托付,接受太子的辭讓,敬天命順人心,至今臨朝已有二十年了。
現在太子已到了壯年,陛下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為何不把帝位禅讓給太子,讓太子當皇帝,這與陛下親自臨朝有什麼不同呢!現在武氏諸人都受封為王,而陛下的二十多個孫子卻沒有得到任何封地,這不是長治久安的計策。
我請求降封武氏諸王為公侯,而把陛下的諸多孫子分封為王,授予封地,并為他們選擇師傅,教導他們有關孝順敬愛的道理,讓他們輔佐大周朝廷,成為皇室的屏障。
”疏奏進上後,太後召見了他,并賜給他膳食,安慰勸谕後送他出宮。
三月,武周把張錫流放到循州。
同平章事張錫因犯有主持官吏铨選而洩漏宮中談話的罪,又貪贓數萬錢,按罪應當斬首,臨刑之際被赦免死罪,流放到循州。
當時蘇味道也因罪一起被關押在獄中,張錫神态自若,住在專門關押三品以上犯罪官員的院中,帷帳的設置和飲食起居,與平時完全相同。
而蘇味道卻是步行到監獄中,席地而卧,隻吃蔬菜。
太後聽說後,就赦免了蘇味道的罪,并恢複了他的官職。
下雪。
蘇味道認為此時下雪是吉兆,率領文武百官入朝祝賀。
殿中侍禦史王求禮阻止說:“如果說三月下雪是吉祥的雪,那麼臘月打雷也是吉祥的雷嗎?”蘇味道不聽從勸阻。
入宮之後,唯獨王求禮不向太後表示祝賀,還進言說:“現在正是陽和之氣散布、草木生長的時節,而天寒下雪造成災害,怎麼能胡亂說是吉兆呢!那些慶賀的人都是一夥阿谀奉承之輩。
”太後為此而停止朝會。
當時又有人進獻三條腿的牛,宰相們又入朝慶賀。
王求禮大聲疾呼:“凡是反常的東西都是妖異。
這是三公的人選不當,政令教化沒有得到施行的表現。
”太後因此而憂愁。
夏六月,武周任命李迥秀為同平章事。
迥秀母本微賤,妻叱媵婢,母聞之不悅,迥秀即時出之。
或問:“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養親,今乃違忤顔色,安敢留也!” 冬十一月,周以崔玄為天官侍郎。
天官侍郎崔玄性介直,未嘗請谒,執政惡之,改文昌左丞。
月餘,太後謂玄曰:“聞卿改官,令史設齋自慶。
此欲盛為奸貪耳,今還卿舊任。
”乃複拜天官侍郎。
周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
先是,涼州南北境不過四百餘裡,突厥、吐蕃頻歲奄至城下,百姓苦之。
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軍,控其沖要,拓州境千五百裡,自是寇不複至城下。
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
舊粟麥斛至數千,及至是,一缣籴數十斛,軍糧支數十年。
元振善撫禦,在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壬寅(702) 十九年周武氏長安二年。
春正月,帝在東宮。
是歲,蘇安恒複上疏曰:“臣聞天下者,神堯、文武之天下也,陛下雖居正統,實因唐氏舊基。
當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以何顔見唐家之宗廟哉?今天意人事,還歸李家。
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 李迥秀的母親原本出身卑賤,他的妻子大聲斥罵婢女,他母親聽見後不高興,李迥秀馬上将妻子休棄。
有人問他:“你為何要這麼快将妻子休棄呢?”李迥秀回答說:“娶妻子本來是為了奉養母親,而現在卻惹得母親生氣,怎麼還敢留下她呢!” 冬十一月,武周任命崔玄為天官侍郎。
天官侍郎崔玄生性耿直,從未請托求見過誰,所以執政大臣不喜歡他,改任他為文昌左丞。
過了一個多月,太後武則天對崔玄說:“聽說你改任文昌左丞之後,你原來屬下的令史們設齋以示慶賀。
看來他們是想大肆地作奸貪贓啊,現在讓你官複原職。
”于是重新拜授天官侍郎。
武周任命郭元振為涼州都督。
先前,涼州全境南北不過四百餘裡,突厥與吐蕃的軍隊連年偷襲到涼州城下,百姓深受其害。
郭元振開始在涼州南部邊境的硖口設置和戎城,在北部邊境的沙漠中設置白亭軍,控制了涼州的要沖,把邊境開拓了一千五百裡,從此敵人不能再侵犯到涼州城下。
郭元振又命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墾屯田,充分利用水利和土地條件。
以前涼州的谷子和小麥每斛價值數千錢,到了這時,一匹細絹就可換到數十斛糧食,積蓄的軍糧可以供給數十年之用。
郭元振善于安撫治理,在涼州任都督五年,很受漢族和夷族的敬畏愛戴,做到了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
壬寅(702) 唐中宗嗣聖十九年武周長安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這年,蘇安恒再次上疏說:“我聽說這天下是高祖神堯皇帝和太宗文武皇帝創立的天下,陛下雖然當了皇帝,但實際依靠的是大唐王朝舊的基業。
現在太子已被召回朝廷,正當壯年,德行高尚,而陛下卻因貪戀皇位而忘記了母子間的深厚恩情,将來有什麼臉面去見大唐宗廟的列祖列宗呢?現在天意與人心,都希望把皇位歸還李家。
陛下的皇位雖然安定,卻根本不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會傾倒的道理。
我怎麼能夠顧惜自己的性命而不 安萬乘之國哉!”太後亦不之罪。
周設武舉。
突厥寇鹽、夏,遂寇并州,周遣薛季昶、張仁願禦之。
秋八月,周賜張昌宗爵邺國公。
昌宗兄弟貴盛,勢傾朝野,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上表請封昌宗為王,制不許,乃賜爵邺國公。
九月朔,日食,不盡如鈎。
吐蕃遣使求和。
宴吐蕃使者論彌薩于麟德殿。
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亦預宴,彌薩屢窺之。
太後問其故,對曰:“洪源之戰,此将軍猛厲無敵,故欲識之。
”休璟練習邊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鎮,綿亘萬裡,山川要害,皆能記之。
冬十月,吐蕃寇茂州,都督陳大慈與戰,破之。
十一月,周命監察禦史蘇颋按雪冤獄。
監察禦史魏靖上疏,以為:“陛下既知來俊臣之奸,處以極法,乞詳覆俊臣等所推大獄,伸其枉濫。
”太後乃命蘇颋按覆,由是雪免者甚衆。
十二月,周以張嘉貞為監察禦史。
侍禦史張循憲為河東采訪使,有疑事不能決,問侍吏曰:“此有佳客,可與議事者乎?”吏言前平鄉尉張嘉貞有異才,循憲召見,詢之,嘉貞為之條析理分,莫不洗然,循憲因請為奏,皆意所未及。
還,太後善之,循憲具言嘉貞所為,且請以己官授之。
太後曰:“朕甯無一官自進賢邪!” 考慮國家的長治久安呢!”太後也沒有加罪于他。
武周設置武舉。
突厥軍隊侵犯鹽州和夏州,然後進犯并州,武周派遣薛季昶和張仁願率兵抵禦。
秋八月,武周賜給張昌宗邺國公爵位。
張昌宗兄弟尊貴顯赫,權傾朝野,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上表請求封張昌宗為王,太後武則天下制書不答應,于是賜給他邺國公爵位。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形狀如鈎,沒有全食。
吐蕃派遣使者來請求兩國和解。
太後武則天在麟德殿宴請吐蕃使者論彌薩。
當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在宴會上論彌薩多次偷看唐休璟。
太後詢問論彌薩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在洪源之戰中,這位将軍勇猛無敵,所以我想認識他。
”唐休璟熟悉邊防事務,從碣石向西一直到達安西四鎮,綿延萬裡,各地的山河險要之地,他都能牢記在心。
冬十月,吐蕃軍隊侵犯茂州,都督陳大慈率兵與吐蕃交戰,打敗了吐蕃。
十一月,武周命令監察禦史蘇颋審查平反冤案。
監察禦史魏靖上疏,認為:“陛下既已知道來俊臣的奸惡,對他處以極刑,希望能夠仔細重新審核來俊臣等人所辦理的大案,為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
”太後于是命令蘇颋重新審核,因此許多人得到昭雪赦免。
十二月,武周任命張嘉貞為監察禦史。
侍禦史張循憲擔任河東采訪使,因有疑難之事不能決斷,就問屬下官吏說:“這裡是否有可以商議事情的才能之士?”屬下官吏告訴他說原平鄉縣尉張嘉貞有奇異之才,張循憲于是召見張嘉貞,向他詢問問題的處理辦法,張嘉貞為張循憲詳細分析,無不清晰明了,張循憲于是請求張嘉貞為自己代寫奏疏,所談到的都是自己沒有考慮到的。
張循憲回朝後,太後武則天很贊賞他的奏疏,張循憲就說這都是張嘉貞所寫的,并且請求把自己的官職授給他。
太後說:“朕難道沒有一個官職來提拔賢能之士嗎!” 因召嘉貞,與語,大悅,即拜監察禦史,擢循憲司勳郎中,賞其得人也。
癸卯(703) 二十年周武氏長安三年。
春正月,帝在東宮。
突厥請以女妻太子之子,許之,乃遣武延秀還,仍遣使來謝。
宴于宿羽台,太子預焉。
宮尹崔神慶上疏曰:“今五品以上所以佩龜者,為别敕征召,恐有詐妄,内出龜合,然後應命。
況太子國本,古來征召皆用玉契,此誠重慎之極也。
昨緣突厥使見,太子應預朝參,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
臣愚謂太子非朔望朝參,應别召者,請降手敕及玉契。
”太後然之。
三月朔,日食。
夏閏四月,周改文昌台為中台。
六月,甯州大水。
秋七月,周以唐休璟同三品。
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諸部相攻,安西道絕。
太後命休璟議其事,行之。
後十餘日,安西諸州請兵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
太後曰:“恨用卿晚。
”時西突厥斛瑟羅用刑殘酷,諸部不服。
烏質勒本隸斛瑟羅,能撫其衆,諸部歸之,斛瑟羅不能制。
後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
斛瑟羅部衆離散,因入朝,不敢複還,烏質勒悉并其地。
于是召見了張嘉貞,與他談話,十分高興,當即拜授他為監察禦史,并升任張循憲為司勳郎中,以此獎賞他發現了人才的功勞。
癸卯(703) 唐中宗嗣聖二十年武周長安三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請求把女兒嫁給太子李顯的兒子為妻,太後武則天同意,于是突厥釋放了武延秀,讓他返回,同時派遣使者前來表示感謝。
太後在宿羽台宴請突厥使者,太子李顯也參加了宴會。
宮尹崔神慶上疏說:“現在五品以上的官員之所以佩帶龜符,是因為在天子有特别的敕書征召他們入宮時,恐怕有人欺詐冒充,所以讓宮中拿出龜符與官員佩帶的龜符相合,然後才放被征召人入宮。
何況太子是國家的根本,自古以來征召太子入宮都用玉契,這實在是為了表示極大的莊重和謹慎。
昨天因為突厥使者朝見,太子應該參與朝見陛下,當時隻有文書下達到宮中,而陛下沒有下敕書征召。
我認為太子如果不是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入朝參見,而是由陛下特别征召,那麼請陛下親自寫下敕書并頒發玉契。
”太後同意他的意見。
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閏四月,武周改文昌台為中台。
六月,甯州發生水災。
秋七月,武周任命唐休璟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當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各部相互攻打,通往安西都護府的道路斷絕。
太後武則天命令唐休璟商議解決的辦法,然後按照他的意見施行。
十多天之後,安西都護府各州請求派兵接應,行程日期與唐休璟所預想的完全相符。
太後因此對唐休璟說:“我遺憾任用你太晚了。
”當時西突厥可汗斛瑟羅用刑殘酷,各部落都不服從于他。
烏質勒原本是斛瑟羅的下屬,因為能夠安撫部衆,所以各部落都歸附于他,斛瑟羅不能制止。
後來烏質勒攻占了碎葉城,把自己的牙帳遷居到那裡。
斛瑟羅的部衆離散,于是入朝,不敢再返回他的部落,烏質勒因此全部兼并了他的領地。
九月朔,日食,既。
周貶魏元忠為高要尉,流張說于嶺南。
初,元忠為洛州長史,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
及為相,太後欲以易之弟昌期為雍州長史,問宰相:“誰堪雍州者?”元忠以薛季昶對。
太後曰:“昌期何如?”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向在岐州,戶口逃亡且盡,不如季昶。
”太後默然而止。
元忠又嘗面奏:“臣承乏宰相,不能盡忠死節,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太後不悅。
由是諸張深怨之。
乃谮元忠嘗言:“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
”太後怒,下元忠獄。
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
太後召說入,鳳閣舍人宋璟謂曰:“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
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若事有不測,璟當叩力争,與子同死。
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殿中侍禦史張廷珪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左史劉知幾曰:“無污青史,為子孫累!” 及入,太後問之,說未對。
昌宗從旁迫趣說,使速言。
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
”易之、昌宗遽呼曰:“張說與元忠同反!”太後問其狀,對曰:“說嘗謂元忠為伊、周,伊尹放太甲,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是日全食。
武周貶魏元忠為高要縣尉,把張說流放到嶺南。
當初,魏元忠擔任洛州長史時,張易之的家奴在洛陽鬧市中橫行不法,魏元忠将他以杖刑處死。
魏元忠擔任宰相後,太後武則天想要任命張易之的弟弟張昌期擔任雍州長史,就問宰相:“誰可以擔任雍州長史的職務?”魏元忠回答說薛季昶可以勝任。
太後說:“張昌期怎麼樣?”魏元忠說:“張昌期年紀太輕,不熟悉政務,以前擔任岐州刺史時,緻使岐州的人口逃亡殆盡,不如薛季昶合适。
”太後沉默而作罷。
魏元忠又曾經當面向太後上奏說:“我忝居宰相之位,不能為國家效忠盡死,使小人在陛下的身邊,這是我的罪過啊!”太後聽後很不高興。
張易之兄弟因此十分憎恨魏元忠。
于是他們誣陷魏元忠曾經說過:“太後老了,不如倚仗太子,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太後聽後大為憤怒,下令把魏元忠逮捕入獄。
張昌宗私下找到鳳閣舍人張說,用高官收買他,讓他證實魏元忠說過那些話,張說答應了張昌宗的請求。
太後武則天召張說入宮,鳳閣舍人宋璟對他說:“名譽與道義最為重要,鬼神是難以欺騙的,不能夠黨附奸邪之人而誣陷正直之士。
你如果因此事而獲罪被流放,實際上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如果遭遇不測,我宋璟一定叫開宮殿門為你據理力争,與你一同去死。
希望你努力盡心去做,能否受到世代人的敬仰,就在此一舉了!”殿中侍禦史張廷珪說:“早晨求得真理,要我晚上去死都願意啊!”左史劉知幾說:“不要讓你的行為玷污了青史,而使自己的子孫受到連累!” 張說入宮後,太後問他,張說沒有回答。
這時張昌宗在一旁催促張說,讓他快一點說話。
張說說:“陛下都看見了,張昌宗在陛下的面前都這樣逼我,何況是在朝外呢!我确實沒有聽說魏元忠說過這樣的話。
”張易之與張昌宗急忙大聲喊道:“張說與魏元忠一同謀反!”太後追問具體罪狀,張易之與張昌宗回答說:“張說曾經說過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了太甲, 周公攝王位,非欲反而何?”說曰:“易之小人,徒聞伊、周之語,安知伊、周之道!伊尹、周公為臣至忠,古今慕仰。
陛下用宰相,不使學伊、周,當使學誰邪?”太後曰:“說反覆,宜并系治之。
”他日更引問,說對如前。
朱敬則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稱忠正,張說所坐無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
”蘇安恒亦上疏曰:“元忠下獄,裡巷恟恟,皆以為陛下委信奸宄,斥逐賢良,忠臣烈士皆撫髀于私室。
方今賦役煩重,百姓凋弊,重以讒慝專恣,刑賞失中,竊恐人心不安,别生他變。
”竟貶元忠高要尉,流說嶺表。
元忠入辭,言曰:“臣老向嶺南,十死一生。
但陛下他日必思臣言。
”因指昌宗、易之曰:“此二小兒,終為亂階。
” 殿中侍禦史王晙複奏申理元忠,宋璟謂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複冒威怒,得無狼狽乎!”晙曰:“魏公以忠獲罪,晙為義所激,颠沛無恨。
”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 太子仆崔貞慎等八人餞元忠于郊外,易之詐為狀,稱貞慎等與元忠謀反。
太後使監察禦史馬懷素鞫之,懷素曰:“昔栾布奏事彭越頭下,漢祖不以為罪,況元忠之刑未如彭越,而陛下欲誅其送者乎!”太後意解。
周公代理周朝的王位,這不是想要謀反是什麼呢?”張說說:“張易之是小人,隻是聽說過有關伊尹、周公的隻言片語,哪裡知道伊尹、周公的道德!伊尹、周公作為臣子極為忠誠,從古到今都受到人們的敬仰。
陛下任用宰相,不讓他們學習伊尹、周公,那應該讓他們學習誰呢?”太後說:“張說反複無常,應該與魏元忠一并逮捕治罪。
”後來有一天太後又召來張說追問此事,張說仍然像以前那樣回答。
朱敬則上疏直言申辯說:“魏元忠素來以忠誠正直而著名,張說受他的牽連而被關押入獄實在沒有道理,如果下令将他們治罪,就會讓天下人失望。
”蘇安恒也上疏說:“自從魏元忠被捕入獄後,街巷裡坊驚擾不安,人們都認為陛下委任信用奸邪之徒,貶逐賢良之士,那些忠臣志士都在自己的家中拍着大腿唉聲歎氣。
現在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十分煩重,百姓生活貧困,再加上谄佞奸邪之徒專橫放縱,刑罰和賞賜失當,我私下擔心人心不安,會發生變故。
”最終太後還是貶魏元忠為高要縣尉,把張說流放到嶺南。
魏元忠入宮向太後辭行,說道:“我年紀這麼老了,要去嶺南,生還的希望很小。
但是陛下日後一定會想起我所說的話。
”于是指着張昌宗和張易之說:“這兩個壞小子,最終會成為禍亂的根源。
” 殿中侍禦史王晙又上奏為魏元忠訴冤,宋璟對他說:“魏公已有幸得以保全性命,現在你又要去惹陛下發怒,能有好結果嗎!”王晙說:“魏公是因為忠誠而獲罪,我王晙被他的正義所感動,就是因此而颠沛流離也不感到遺憾。
”宋璟感歎說:“我宋璟不能為魏公伸冤,深感有負于朝廷。
” 太子仆崔貞慎等八人在郊外為魏元忠餞行,張易之冒充他人告密狀,說崔貞慎等人與魏元忠一同謀反。
太後派監察禦史馬懷素審問此案,馬懷素說:“從前漢朝的梁王彭越因謀反被斬首示衆,梁大夫栾布出使回來對着他的頭顱奏事,而漢高祖沒有認為栾布有罪,何況魏元忠的罪沒有彭越的大,難道陛下想要誅殺為他送行的人嗎!”太後于是打消了原來的念頭。
太後嘗命朝貴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宋璟上。
易之素憚璟,欲悅其意,虛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張卿以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為卿。
足下非張卿家奴,何郎之有!”舉坐悚惕。
時自武三思以下,皆謹事易之兄弟,璟獨不為之禮。
諸張積怒,嘗欲中傷之。
太後知之,故得免。
周以裴懷古為桂州都督。
始安獠反,攻陷州縣,朝廷思得良吏以鎮之。
朱敬則稱懷古有文武才,以為桂州都督。
懷古飛書以示禍福,獠即迎降。
懷古輕騎赴之,左右曰:“夷獠無信,不可忽也。
”懷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況人乎!”遂詣其營。
賊衆大喜,嶺外悉定。
周遣使以六條察州縣。
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卒。
吐蕃南境諸部皆叛,器弩悉弄擊之,卒于軍中。
諸子争立,久之,國人立其子棄隸蹜贊,生七年矣。
甲辰(704) 二十一年周武氏長安四年。
春正月,帝在東宮。
周以阿史那懷道為西突厥十姓可汗。
周作興泰宮。
武三思建議毀三陽宮,以其材作興泰宮于萬安山。
功費甚廣,百姓苦之。
左拾遺盧藏用上疏,以為:“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犯忤為戒,緻陛下不知百姓失業。
陛下 太後曾經宴請朝廷權貴,張易之兄弟的座位都在宋璟之上。
張易之素來懼怕宋璟,想讨好他,就空出座位請宋璟坐,并說:“您是當今第一人,為何坐在下位呢?”宋璟說:“我才能低下,職位卑微,張卿卻認為我是第一人,為什麼?”天官侍郎鄭杲對宋璟說:“中丞你為什麼要稱五郎為卿呢?”宋璟說:“根據官職,稱他為卿正合适。
你又不是張卿的家奴,為何稱他五郎呢!”在座的人都為宋璟感到擔心。
當時從武三思以下的朝臣,都謹慎事奉張易之兄弟,隻有宋璟對他們不禮貌。
因此張易之兄弟對他懷恨在心,曾經想誣陷他。
太後了解宋璟,所以宋璟得以幸免。
武周任命裴懷古為桂州都督。
始安郡的獠人反叛,攻占了州縣,朝廷希望能得到一位賢良的官員前去鎮撫。
朱敬則舉薦說裴懷古是文武全才,于是太後任命他為桂州都督。
裴懷古送去緊急書信向獠人曉以禍福之理,獠人馬上派人來迎接并投降。
裴懷古準備輕裝騎馬前往,他手下的人說:“夷獠之人不講信用,不可大意。
”裴懷古說:“我依仗忠信,可以與神明相通,何況是人呢!”于是前往獠人軍營。
反叛的獠人部衆十分高興,嶺外全部被平定。
武周派遣使者根據六條規定到各地考核州縣官吏的政績。
吐蕃贊普器弩悉弄死去。
吐蕃南部邊境各部落都發生了叛亂,贊普器弩悉弄率兵攻打,死于軍中。
他的幾個兒子争着即位,很久之後,國人才立他的兒子棄隸蹜贊為贊普,年僅七歲。
甲辰(704) 唐中宗嗣聖二十一年武周長安四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武周冊封阿史那懷道為西突厥十姓可汗。
武周修造興泰宮。
武三思建議拆毀三陽宮,用拆下來的材料在萬安山修建興泰宮。
因為工程耗費巨大,百姓深受其苦。
左拾遺盧藏用上疏,認為:“陛下身邊的親近大臣,大多把順從旨意當作忠誠,把冒犯違背旨意作為戒條,緻使陛下不了解百姓的生計艱辛。
陛下 誠能以勞人為辭,發制罷之,則天下皆知陛下苦己而愛人也。
”不從。
周平章事朱敬則緻仕。
敬則為相,以用人為先,自餘細務不之視。
三月,周以韋嗣立等為諸州刺史。
太後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
李峤、唐休璟等奏:“竊見朝廷物議,遠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輕外職,除授牧伯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于此。
望于台、閣、寺、監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績。
臣等請辍近侍,率先具僚。
”太後命書名探之,得鳳閣侍郎韋嗣立、禦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各以本官檢校刺史。
其後政迹可稱者,唯常州薛謙光、徐州司馬锽而已。
夏四月,周複作大像。
太後複稅天下僧尼,作大像,糜費巨億。
李峤上疏曰:“造像錢見有一十七萬餘缗,若将散施,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餘戶。
拯饑寒之弊,省勞役之勤,人神胥悅,功德無窮。
”監察禦史張廷珪疏曰:“以時政論之,則宜先邊境,蓄府庫,養人力。
以釋教論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
願察臣之愚,行佛之意。
”太後為之罷役,召見,賞慰之。
周以天官侍郎崔玄同平章事。
周以姚元崇為春官尚書。
如果能以勞苦百姓為由,下制書停止這一勞役,則天下人都會知道陛下為了愛護百姓而甘願自己辛苦的美德。
”太後沒有聽從。
武周同平章事朱敬敗退休。
朱敬則擔任宰相,把選拔任用人才作為首要事務,其餘的小事情則不過問。
三月,武周任命韋嗣立等人為各州刺史。
太後武則天曾經與宰相們議論到刺史和縣令的選用問題。
李峤、唐休璟等上奏說:“我們私下發現不管是朝廷大臣的議論,還是遠近的人心世情,無不是重視朝内官,而輕視地方官,朝廷所除授的州郡長官大多是因罪被貶官的人,風俗不純,實在是因為這一原因。
希望陛下能從朝廷的台、閣、寺、監各個機構中精心挑選賢良之士,分别讓他們擔任大州的刺史,共同成就地方上的各種事業。
我們請求陛下停止親近侍臣的職務,首先任命他們為地方官員。
”太後命令書寫朝中大臣的姓名,然後抽簽,抽到鳳閣侍郎韋嗣立、禦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命令他們各自以現任官職加檢校刺史銜。
後來這些人中政績值得稱道的,隻有常州刺史薛謙光和徐州刺史司馬锽而已。
夏四月,武周又修造大佛像。
太後武則天又一次向天下的和尚、尼姑征稅,修造大佛像,耗費十分巨大。
李峤上疏說:“現在用于建造大佛像的錢有一十七萬餘缗,如果把這些錢散發施舍給百姓,每人發給一千錢,可以救濟一十七萬餘戶。
拯救百姓的饑寒之苦,減省勞役之勤,這将會使人神共悅,功德無量。
”監察禦史張廷珪上疏說:“以當今的政治而論,則應該首先加強邊境防務,增加府庫積蓄,休養民力。
以佛教的教義而論,則應該拯救苦難中的百姓,消除各種追求奢華形式的做法,崇尚清靜無為。
願陛下能夠體察我的愚見,按照佛祖的本意行事。
”太後因此罷除了這一勞役,并召見張廷珪,對他加以賞賜和安慰。
武周任命天官侍郎崔玄為同平章事。
武周任命姚元崇為春官尚書。
初,以相王府長史姚元崇兼夏官尚書。
元崇上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馬。
臣不敢愛死,恐不益于王。
”乃改春官尚書,同三品如故。
元崇字元之,時突厥叱列元崇反,太後命元崇以字行。
秋七月,周以楊再思為内史。
再思為相,專以谄媚取容。
司禮少卿張同休,易之之兄,嘗因宴集戲再思曰:“楊内史面似高麗。
”再思欣然剪紙帖巾,反披紫袍,為高麗舞,舉坐大笑。
時人或譽張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蓮花。
”再思獨曰:“不然。
”昌宗問其故,再思曰:“乃蓮花似六郎耳。
” 周貶戴令言為長社令。
司禮少卿張同休、汴州刺史張昌期、尚方少監張昌儀皆坐贓下獄,命左右台共鞫之。
敕以易之、昌宗作威作福,亦命同鞫。
禦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彥範奏:“同休兄弟贓共四千餘缗,昌宗法應免官。
”昌宗訴有功無罪。
太後問宰相:“昌宗有功乎?”楊再思曰:“昌宗合神丹,聖躬服之有驗,此莫大之功。
”太後悅,赦之。
左補阙戴令言作《兩足狐賦》以譏再思,出為長社令。
周以韋安石為揚州長史,唐休璟兼幽、營都督。
安石舉奏張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唐休璟鞫之,未竟而事變。
出安石揚州,休璟幽、營。
休璟将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張恃寵不臣,必将為亂,殿下宜備之。
” 當初,太後武則天任命相王府長史姚元崇兼任夏官尚書。
姚元崇上言說:“我奉事相王,不應該再擔任這個掌管兵馬的職務。
我并不是因為怕死,而是恐怕對相王不利。
”于是改任姚元崇為春官尚書,同鳳閣鸾台三品如舊。
姚元崇字元之,當時因為突厥叱列元崇反叛,太後命令姚元崇以字行于世。
秋七月,武周任命楊再思為内史。
楊再思擔任宰相,專門靠阿谀奉承取悅于人。
司禮少卿張同休是張易之的哥哥,曾經在一次宴會上戲弄楊再思說:“楊内史的面孔像高麗人。
”楊再思聽後高興地剪紙帖巾自制行頭,反披着紫色的朝服,跳起了高麗舞,在座的人全都大笑。
當時有人稱贊張昌宗生得漂亮,說:“張六郎的臉像蓮花一樣美。
”唯獨楊再思說:“不對。
”張昌宗問他為什麼,楊再思回答說:“應該說是蓮花長得像六郎一樣美。
” 武周貶戴令言為長社縣令。
司禮少卿張同休、汴州刺史張昌期、尚方少監張昌儀都因貪贓被逮捕入獄,太後武則天命令左右台共同審訊他們。
太後又下敕說張易之、張昌宗作威作福,命令一同加以審問。
禦史大夫李承嘉、禦史中丞桓彥範上奏說:“張同休兄弟共貪贓四千餘缗錢,依照法律張昌宗應該免官。
”張昌宗上訴說自己有功無罪。
太後問宰相:“張昌宗有功嗎?”楊再思回答說:“張昌宗調制神丹,陛下服用後确有效果,沒有什麼比這功勞更大了。
”太後很高興,于是赦免了張昌宗。
左補阙戴令言作了一篇《兩足狐賦》以譏諷楊再思,被外放為長社縣令。
武周任命韋安石為揚州長史,任命唐休璟兼幽州、營州都督。
韋安石上奏揭發張易之等人的罪狀,太後下敕将張易之等人交付韋安石和唐休璟審訊,還沒有審理完就發生了變故。
于是外放韋安石為揚州長史,唐休璟為幽州、營州都督。
唐休璟出行前,私下對太子李顯說:“張易之和張昌宗依仗着太後的寵幸,行不臣之事,日後必将作亂,殿下應該加以防備。
” 九月,周以姚元之為靈武道安撫大使。
冬十月,以秋官侍郎張柬之同平章事。
元之将行,太後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
對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
”太後遂以柬之同平章事,時年且八十矣。
周以岑羲為天官員外郎。
太後命宰相選郎吏,韋嗣立薦羲曰:“但恨其伯父長倩為累。
”太後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由是諸緣坐者始得進用。
十二月,周張昌宗下獄,既而赦之。
太後寝疾,宰相不得見者累月,惟易之、昌宗侍側。
崔玄奏曰:“太子、相王,足侍湯藥。
宮禁事重,願不令異姓出入。
”易之、昌宗亦恐禍及,陰為之備。
屢有人為飛書雲:“易之兄弟謀反。
” 許州人楊元嗣告昌宗嘗召術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
太後命平章事韋承慶及司刑卿崔神慶、禦史中丞宋璟鞫之。
神慶奏言:“昌宗款稱:&lsquo弘泰語已奏聞。
&rsquo準法首原。
”璟奏:“昌宗傥以弘泰為妖妄,何不執送有司!雖雲奏聞,終是包藏禍心,法當處斬。
”太後不許。
璟退,左拾遺李邕進曰:“宋璟志安社稷,非為身謀,願陛下可其奏。
”亦不聽。
尋敕璟安撫隴、蜀,璟不肯行,奏曰:“故事,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
今隴、蜀無變,臣不敢奉制。
” 九月,武周任命姚元之為靈武道安撫大使。
冬十月,任命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
姚元之赴任前,太後武則天讓他舉薦外朝官中具有宰相才能的人。
姚元之回答說:“張柬之沉穩厚道,富有謀略,能決斷大事,而且他年紀已老,希望陛下趕緊重用他。
”太後于是任命張柬之為同平章事,此時已年近八十歲了。
武周任命岑羲為天官員外郎。
太後武則天命令宰相們舉薦能夠擔任郎官的人,韋嗣立推薦岑羲說:“隻可惜他受到他伯父岑長倩的連累。
”太後說:“如果确實有才能,這有什麼可連累的!”因此那些受牽連而獲罪的人開始得到提拔任用。
十二月,武周張昌宗被關押入獄,不久又赦免了他。
太後武則天卧病在床,宰相們有幾個月不得晉見,隻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身旁侍候。
崔玄上奏說:“皇太子和相王完全可以侍奉湯藥。
内宮是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讓異姓之人随便出入。
”張易之與張昌宗也恐怕禍難降臨到自己身上,暗中做好了防備。
多次有人寫匿名信說:“張易之兄弟謀反。
” 許州人楊元嗣告發說張昌宗曾經召方術之士李弘泰為自己相面,李弘泰說張昌宗有做天子的面相。
太後命令同平章事韋承慶及司刑卿崔神慶、禦史中丞宋璟共同審訊此案。
崔神慶上奏說:“張昌宗招供說:&lsquo李弘泰所說的話我已經上奏陛下了。
&rsquo依照法律自首者應該免罪。
”宋璟上奏說:“如果張昌宗認為李弘泰的話是妖言,為何不把他送到有關部門治罪!雖然他說已把此事上奏陛下,但終究是包藏禍心,依法應當斬首。
”太後不答應。
宋璟退下後,左拾遺李邕進言說:“宋璟是為了安定國家,不是為了自己着想,希望陛下同意按他的奏言辦理。
”太後也沒有聽從李邕的建議。
不久太後下敕命令宋璟出朝安撫隴、蜀地區,宋璟不肯出行,并上奏說:“依照舊例,如果不是軍國大事,禦史中丞不應當出使地方。
現在隴、蜀地區并沒有變故發生,所以我不敢奉命。
” 司刑少卿桓彥範上疏曰:“昌宗無功荷寵,而包藏禍心。
所以奏者,拟事發則雲先已奏陳,不發則俟時為逆。
此乃奸臣詭計,若雲可舍,誰為可刑!請考竟其罪。
”疏奏,不報。
崔玄亦屢以為言,太後令法司議罪。
玄弟司刑少卿昪,處以大辟。
宋璟複奏:“昌宗為飛書所逼,不得已而自陳。
且謀反大逆,無容首免。
”太後溫言解之。
璟聲色逾厲曰:“臣知言出禍從,然義激于心,雖死不恨!”太後不悅。
楊再思遽宣敕令出,璟曰:“聖主在此,不煩宰相擅宣敕命!”太後乃可其奏,遣昌宗詣台。
璟庭立而按之,事未畢,太後特敕赦之。
璟歎曰:“不先擊小子腦裂,負此恨矣。
”太後使昌宗詣璟謝,璟拒不見。
周以陽峤為右台侍禦史。
桓彥範、袁恕己共薦陽峤為禦史。
楊再思曰:“峤不樂搏擊之任,如何?”彥範曰:“為官擇人,豈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須與之,所以長難進之風,抑躁求之路。
”乃擢為右台侍禦史。
乙巳(705) 神龍元年 春正月,張柬之等舉兵讨武氏之亂,張易之、昌宗伏誅,帝複位,大赦。
司刑少卿桓彥範上疏說:“張昌宗沒有任何功勞而受到陛下的寵愛,卻包藏禍心。
他之所以向陛下上奏李弘泰的事,是打算一旦事情敗露就說事先已經上奏,如果沒有被揭發就等待時機叛逆作亂。
這是奸臣的詭計,如果說張昌宗的罪行可以赦免,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處以刑罰!請陛下徹底查清他的罪狀。
”疏奏進上後,沒有得到答複。
崔玄也多次向太後進言此事,太後于是命令司法部門議定張昌宗的罪。
崔玄的弟弟司刑少卿崔昪認為應該将張昌宗處以死刑。
宋璟又上奏說:“張昌宗是因為受到匿名信的逼迫,不得已才自首的。
而且他犯的是謀反大逆之罪,不允許自首而免罪。
”太後語氣溫和地為張昌宗辯解。
宋璟語氣神色更加嚴厲地說:“我知道一說出這樣的話就會大禍臨頭,但心中的正義激使我,即使因此而死也不感到遺憾!”太後聽後不高興。
楊再思急忙宣敕命令宋璟退出,宋璟說:“聖明的天子就在這裡,不用煩勞宰相擅自宣布敕命!”太後這才同意了宋璟的上奏,讓張昌宗到禦史台接受審訊。
宋璟站在禦史台的庭院中審訊張昌宗,還沒有審問完畢,太後就下特敕赦免了他。
宋璟歎息說:“沒有先打碎這小子的腦袋,真是太遺憾了。
”太後讓張昌宗到宋璟處道謝,宋璟拒不見他。
武周任命陽峤為右台侍禦史。
桓彥範和袁恕己共同薦舉陽峤擔任禦史。
楊再思說:“陽峤不喜歡擔任這種彈劾糾舉他人的職務,怎麼辦呢?”桓彥範說:“要按照官位挑選合适的人才,難道一定要等待願意擔任這一官職的人嗎!越是不願意任官的人,越是要授予他官職,這樣才能助長知難而進之風,抑制浮躁求進之路。
”于是升任陽峤為右台侍禦史。
乙巳(705) 唐中宗神龍元年 春正月,張柬之等人起兵讨伐武氏之亂,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唐中宗重新即位,大赦天下。
太後疾甚,易之、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司馬袁恕己謀誅之。
柬之謂羽林大将軍李多祚曰:“将軍富貴誰所緻也?”多祚泣曰:“大帝也。
”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将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
”遂與定謀。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楊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後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複之志。
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将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
”柬之又用彥範、晖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羽林将軍,委以禁兵。
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參之,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都,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
彥範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
”時太子于北門起居,彥範、晖谒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柬之、玄、彥範乃與左威衛将軍薛思行等帥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内直郎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斬關而入。
斬易之、昌宗于庑下,進至太後所寝長生殿。
太後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多祚等對曰:“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洩,故不敢以聞。
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後見太子曰:“小子既誅,可還東宮。
”彥範進曰:“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在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
太後武則天病重,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在宮中專權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司馬袁恕己謀劃誅殺二張。
張柬之對羽林大将軍李多祚說:“将軍的榮華富貴是誰給予的?”李多祚哭泣着說:“是高宗皇帝給予的。
”張柬之說:“現在高宗皇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個壞小子的危害,将軍難道不想報答高宗皇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說:“隻要有利于國家,我完全聽從相公的指揮,不敢顧惜自己的性命。
”于是定下了誅殺二張的計謀。
當初,張柬之與荊州都督府長史楊元琰的職務對調,二人一同泛舟江中,當船到江心時,談及太後改朝換代的事,楊元琰慷慨激昂地有複興大唐的志向。
張柬之擔任宰相後,便援引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将軍,并對他說:“你還記得咱們在江中泛舟時所說的話嗎?現在的職務不是随便授給你的。
”張柬之又任用了桓彥範、敬晖以及右散騎侍郎李湛,都任命他們為羽林将軍,把禁軍交給他們指揮。
張易之等人因此疑心恐懼,于是張柬之又任用張易之的黨羽武攸宜參雜其中,張易之等人這才安心。
不久姚元之從靈武回到都城,張柬之與桓彥範相互說道:“大事成功了!”于是把計謀告訴了姚元之。
桓彥範把此事告訴了他的母親,母親說:“忠孝不能兩全,應該先國而後家。
”當時太子李顯住在宮殿的北門,桓彥範和敬晖晉見太子,向他秘密陳說了他們的計策,太子同意。
于是張柬之、崔玄、桓彥範與左威衛将軍薛思行等率領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遣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王同皎前往東宮迎接太子,然後殺進宮中。
他們在廊庑下将張易之、張昌宗斬殺,然後進入太後居住的長生殿。
太後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在作亂呢?”李多祚等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謀反,我們奉太子的命令誅殺了他們,恐怕事先走漏了消息,所以沒敢向陛下奏聞。
在宮中禁地起兵,罪該萬死!”太後看見了太子,說:“壞人已經被誅殺,你可以回東宮了。
”桓彥範進言說:“當初高宗皇帝把愛子托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大,卻長期在東宮,天意與人心早就思念李氏的唐朝了。
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太後謂崔玄曰:“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 于是收張昌期等,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枭首天津南。
收其黨韋承慶、房融、崔神慶系獄。
以太後制命太子監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遣使宣慰諸州。
明日,太後傳位于太子。
中宗複位,大赦,惟易之黨不原,其為周興等所枉者,鹹令清雪,子女配沒者皆免之。
相王旦加号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鎮國太平公主。
皇族皆複屬籍,叙官爵。
其為太後所殺者,訪求其柩改葬之。
遷太後于上陽宮,上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
以張柬之、袁恕己同三品,崔玄為内史,敬晖、桓彥範為納言,李多祚等進官賜爵有差。
二月,複國号曰唐。
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複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老君為玄元皇帝。
流貶周宰相韋承慶、房融、崔神慶于嶺南。
以楊再思同三品。
姚元之為亳州刺史。
太後之遷上陽宮也,同三品姚元之獨嗚咽流涕。
桓彥範、張柬之謂曰:“今日豈公涕泣時邪!”元之曰:“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别舊君,亦人臣之義也。
雖獲罪,實所甘心。
”遂出為亳州刺史。
希望陛下把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百姓的心願!”太後對崔玄說:“你是朕親自提拔的,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回答說:“這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 于是收捕了張昌期等人,把他們全都斬首,并與張易之、張昌宗的首級一同懸挂在天津橋南示衆。
接着又逮捕了他們的黨羽韋承慶、房融、崔神慶等關進獄中。
又以太後武則天的名義下制書命令太子李顯監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并派使者前往各州宣谕安撫。
第二天,太後武則天把帝位傳給太子。
唐中宗李顯重登帝位,大赦天下,隻有張易之的同黨不在赦免之例,那些受到周興等人誣陷的人,都下令平反昭雪,他們的子女被流放或沒入官府為奴婢者,都加以赦免。
唐中宗又加封相王李旦号為安國相王,加封太平公主号為鎮國太平公主。
皇族子弟都恢複了族籍,并依次授予官爵。
被太後武則天殺死的皇族子弟,都搜訪他們的棺柩予以改葬。
唐中宗把太後武則天遷到上陽宮居住,并上尊号為則天大聖皇帝。
唐中宗任命張柬之、袁恕己為同鳳閣鸾台三品,崔玄為内史,敬晖、桓彥範為納言,李多祚等人升官賜爵高低不等。
二月,恢複唐朝國号。
規定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都恢複高宗永淳年間以前的舊制。
重新稱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老君為玄元皇帝。
唐中宗把武周時期的宰相韋承慶、房融、崔神慶分别流放、貶官到嶺南。
任命楊再思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任命姚元之為亳州刺史。
太後武則天被遷居到上陽宮時,隻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一人嗚咽哭泣。
桓彥範、張柬之對他說:“今日難道是你哭泣的時候嗎!”姚元之說:“前幾天追随你們誅殺奸邪叛逆之徒,是出于臣下的道義;今天辭别過去的君主,也是出于臣下的道義。
即使因此而獲罪,也心甘情願。
”于是唐中宗外放他為亳州刺史。
複立韋氏為皇後,贈後父玄貞上洛王。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曰:“異姓不王,古今通制。
今中興之始,萬姓觀仰,而先王後族,非所以廣德美于天下也。
且先朝贈後父太原王,殷鑒不遠,須防其漸。
”不聽。
上之遷房陵也,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笃。
每聞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殺,後止之曰:“禍福無常,何遽如是!”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複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禦。
”至是,上每臨朝,則後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預聞朝政,如武後在高宗之世矣。
桓彥範上表曰:“《書》稱:&lsquo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rsquo自古帝王,未有與婦人共政而不破國亡身者也。
願令皇後專居中宮,治陰教,勿出外朝幹國政。
”先是,胡僧慧範與張易之兄弟善,韋後亦重之。
至是複出入宮掖。
彥範表言慧範執左道以亂政,請誅之。
上皆不聽。
以武三思為司空。
二張之誅也,洛州長史薛季昶謂張柬之、敬晖曰:“二兇雖除,産、祿猶在,去草不去根,終當複生。
”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季昶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朝邑尉劉幽求亦謂柬之等曰:“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
”不從。
上女安樂公主适三思子崇訓。
唐中宗重新立韋氏為皇後,追贈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上洛王。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說:“異姓之人不許封王,這是從古到今的定制。
現在唐朝的帝業剛剛複興,百姓都在看着陛下的所作所為,而陛下卻先追贈皇後的親族為王,這不是向天下推廣賢德仁政的做法。
再說高宗皇帝在位時追贈太後的父親武士彟為太原王,這一導緻嚴重後果的教訓距離現在并不遙遠,陛下應該防微杜漸。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唐中宗被放逐到房陵後,與韋後一起被幽禁,備受艱難,因此感情十分深厚。
唐中宗每當聽說太後所派的使者到達時,總是恐懼地想要自殺,韋後阻止他說:“禍與福都不是永遠不變的,為什麼要急忙這麼做呢!”唐中宗曾經私下對韋後盟誓說:“日後如果有幸重見天日,一定要滿足你的所有心願,不加任何限制。
”這時,每當唐中宗臨朝聽政時,韋後必定要設置帷帳坐在殿上,參與朝政的處理,就如同武後在唐高宗時代那樣。
桓彥範上表說:“《尚書》說:&lsquo如果母雞負責打鳴,家庭就要破落。
&rsquo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哪一個與婦人共同執掌朝政而不會導緻國破身亡的。
希望陛下能讓皇後專心待在後宮,緻力于後宮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幹預國政。
”先前,胡僧慧範與張易之兄弟關系親密,韋後也很看重他。
這時慧範又出入宮禁。
桓彥範上表說慧範用邪道擾亂朝政,請求誅殺他。
唐中宗對桓彥範的意見都不聽從。
唐中宗任命武三思為司空。
張易之與張昌宗被誅殺之後,洛州長史薛季昶對張柬之和敬晖說:“張易之與張昌宗這兩個兇逆之人雖然已經被鏟除,但像漢朝呂産、呂祿那樣的野心家還在朝中任職,斬草如果不除根,最終還會生長。
”張柬之與敬晖說:“現在大局已定,你所說的那些人如同案闆上的肉罷了,能有什麼作為呢!”薛季昶歎息說:“我不知道會死在哪裡了。
”朝邑縣尉劉幽求也對張柬之等人說:“武三思還在朝中,你們這些人終将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不及早圖謀,将來後悔也來不及了。
”張柬之等人也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為妻。
上官儀女婉兒者,沒入掖庭,辯慧能文,明習吏事,太後愛之。
及上即位,使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
三思通焉,故婉兒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後,上遂與三思圖議政事,數微服幸其第,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
上使後與三思雙陸,而自為點籌。
三思遂與後通,由是武氏之勢複振。
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曰:“革命之際,宗室誅夷略盡,今陛下返正,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邪!”不聽。
柬之等或撫床歎憤,或彈指出血,曰:“主
臣請黜諸武為公侯,而分土以王諸孫,擇立師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夾輔周室,屏藩皇家。
”疏奏,太後召見,賜食,慰谕而遣之。
三月,周流張錫于循州。
平章事張錫坐知選漏洩禁中語、贓滿數萬,當斬,臨刑釋之,流循州。
時蘇味道亦坐事俱下獄,錫氣色自若,舍三品院,帷屏食飲,無異平居。
味道步至系所,席地蔬食。
太後聞之,赦味道而複其位。
雨雪。
蘇味道以雪為瑞,帥百官入賀。
殿中侍禦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
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谄谀之士也。
”太後為之罷朝。
時又有獻三足牛者,宰相複賀。
求禮揚言曰:“凡物反常皆為妖。
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
”太後為之愀然。
夏六月,周以李迥秀同平章事。
辛醜(701) 唐中宗嗣聖十八年武周大足元年,又改年号為長安。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這一年,武邑人蘇安恒向太後武則天上疏說:“陛下恭敬地執行先皇帝的臨終托付,接受太子的辭讓,敬天命順人心,至今臨朝已有二十年了。
現在太子已到了壯年,陛下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為何不把帝位禅讓給太子,讓太子當皇帝,這與陛下親自臨朝有什麼不同呢!現在武氏諸人都受封為王,而陛下的二十多個孫子卻沒有得到任何封地,這不是長治久安的計策。
我請求降封武氏諸王為公侯,而把陛下的諸多孫子分封為王,授予封地,并為他們選擇師傅,教導他們有關孝順敬愛的道理,讓他們輔佐大周朝廷,成為皇室的屏障。
”疏奏進上後,太後召見了他,并賜給他膳食,安慰勸谕後送他出宮。
三月,武周把張錫流放到循州。
同平章事張錫因犯有主持官吏铨選而洩漏宮中談話的罪,又貪贓數萬錢,按罪應當斬首,臨刑之際被赦免死罪,流放到循州。
當時蘇味道也因罪一起被關押在獄中,張錫神态自若,住在專門關押三品以上犯罪官員的院中,帷帳的設置和飲食起居,與平時完全相同。
而蘇味道卻是步行到監獄中,席地而卧,隻吃蔬菜。
太後聽說後,就赦免了蘇味道的罪,并恢複了他的官職。
下雪。
蘇味道認為此時下雪是吉兆,率領文武百官入朝祝賀。
殿中侍禦史王求禮阻止說:“如果說三月下雪是吉祥的雪,那麼臘月打雷也是吉祥的雷嗎?”蘇味道不聽從勸阻。
入宮之後,唯獨王求禮不向太後表示祝賀,還進言說:“現在正是陽和之氣散布、草木生長的時節,而天寒下雪造成災害,怎麼能胡亂說是吉兆呢!那些慶賀的人都是一夥阿谀奉承之輩。
”太後為此而停止朝會。
當時又有人進獻三條腿的牛,宰相們又入朝慶賀。
王求禮大聲疾呼:“凡是反常的東西都是妖異。
這是三公的人選不當,政令教化沒有得到施行的表現。
”太後因此而憂愁。
夏六月,武周任命李迥秀為同平章事。
迥秀母本微賤,妻叱媵婢,母聞之不悅,迥秀即時出之。
或問:“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養親,今乃違忤顔色,安敢留也!” 冬十一月,周以崔玄為天官侍郎。
天官侍郎崔玄性介直,未嘗請谒,執政惡之,改文昌左丞。
月餘,太後謂玄曰:“聞卿改官,令史設齋自慶。
此欲盛為奸貪耳,今還卿舊任。
”乃複拜天官侍郎。
周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
先是,涼州南北境不過四百餘裡,突厥、吐蕃頻歲奄至城下,百姓苦之。
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軍,控其沖要,拓州境千五百裡,自是寇不複至城下。
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
舊粟麥斛至數千,及至是,一缣籴數十斛,軍糧支數十年。
元振善撫禦,在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壬寅(702) 十九年周武氏長安二年。
春正月,帝在東宮。
是歲,蘇安恒複上疏曰:“臣聞天下者,神堯、文武之天下也,陛下雖居正統,實因唐氏舊基。
當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以何顔見唐家之宗廟哉?今天意人事,還歸李家。
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 李迥秀的母親原本出身卑賤,他的妻子大聲斥罵婢女,他母親聽見後不高興,李迥秀馬上将妻子休棄。
有人問他:“你為何要這麼快将妻子休棄呢?”李迥秀回答說:“娶妻子本來是為了奉養母親,而現在卻惹得母親生氣,怎麼還敢留下她呢!” 冬十一月,武周任命崔玄為天官侍郎。
天官侍郎崔玄生性耿直,從未請托求見過誰,所以執政大臣不喜歡他,改任他為文昌左丞。
過了一個多月,太後武則天對崔玄說:“聽說你改任文昌左丞之後,你原來屬下的令史們設齋以示慶賀。
看來他們是想大肆地作奸貪贓啊,現在讓你官複原職。
”于是重新拜授天官侍郎。
武周任命郭元振為涼州都督。
先前,涼州全境南北不過四百餘裡,突厥與吐蕃的軍隊連年偷襲到涼州城下,百姓深受其害。
郭元振開始在涼州南部邊境的硖口設置和戎城,在北部邊境的沙漠中設置白亭軍,控制了涼州的要沖,把邊境開拓了一千五百裡,從此敵人不能再侵犯到涼州城下。
郭元振又命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墾屯田,充分利用水利和土地條件。
以前涼州的谷子和小麥每斛價值數千錢,到了這時,一匹細絹就可換到數十斛糧食,積蓄的軍糧可以供給數十年之用。
郭元振善于安撫治理,在涼州任都督五年,很受漢族和夷族的敬畏愛戴,做到了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
壬寅(702) 唐中宗嗣聖十九年武周長安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這年,蘇安恒再次上疏說:“我聽說這天下是高祖神堯皇帝和太宗文武皇帝創立的天下,陛下雖然當了皇帝,但實際依靠的是大唐王朝舊的基業。
現在太子已被召回朝廷,正當壯年,德行高尚,而陛下卻因貪戀皇位而忘記了母子間的深厚恩情,将來有什麼臉面去見大唐宗廟的列祖列宗呢?現在天意與人心,都希望把皇位歸還李家。
陛下的皇位雖然安定,卻根本不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會傾倒的道理。
我怎麼能夠顧惜自己的性命而不 安萬乘之國哉!”太後亦不之罪。
周設武舉。
突厥寇鹽、夏,遂寇并州,周遣薛季昶、張仁願禦之。
秋八月,周賜張昌宗爵邺國公。
昌宗兄弟貴盛,勢傾朝野,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上表請封昌宗為王,制不許,乃賜爵邺國公。
九月朔,日食,不盡如鈎。
吐蕃遣使求和。
宴吐蕃使者論彌薩于麟德殿。
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亦預宴,彌薩屢窺之。
太後問其故,對曰:“洪源之戰,此将軍猛厲無敵,故欲識之。
”休璟練習邊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鎮,綿亘萬裡,山川要害,皆能記之。
冬十月,吐蕃寇茂州,都督陳大慈與戰,破之。
十一月,周命監察禦史蘇颋按雪冤獄。
監察禦史魏靖上疏,以為:“陛下既知來俊臣之奸,處以極法,乞詳覆俊臣等所推大獄,伸其枉濫。
”太後乃命蘇颋按覆,由是雪免者甚衆。
十二月,周以張嘉貞為監察禦史。
侍禦史張循憲為河東采訪使,有疑事不能決,問侍吏曰:“此有佳客,可與議事者乎?”吏言前平鄉尉張嘉貞有異才,循憲召見,詢之,嘉貞為之條析理分,莫不洗然,循憲因請為奏,皆意所未及。
還,太後善之,循憲具言嘉貞所為,且請以己官授之。
太後曰:“朕甯無一官自進賢邪!” 考慮國家的長治久安呢!”太後也沒有加罪于他。
武周設置武舉。
突厥軍隊侵犯鹽州和夏州,然後進犯并州,武周派遣薛季昶和張仁願率兵抵禦。
秋八月,武周賜給張昌宗邺國公爵位。
張昌宗兄弟尊貴顯赫,權傾朝野,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上表請求封張昌宗為王,太後武則天下制書不答應,于是賜給他邺國公爵位。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形狀如鈎,沒有全食。
吐蕃派遣使者來請求兩國和解。
太後武則天在麟德殿宴請吐蕃使者論彌薩。
當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在宴會上論彌薩多次偷看唐休璟。
太後詢問論彌薩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在洪源之戰中,這位将軍勇猛無敵,所以我想認識他。
”唐休璟熟悉邊防事務,從碣石向西一直到達安西四鎮,綿延萬裡,各地的山河險要之地,他都能牢記在心。
冬十月,吐蕃軍隊侵犯茂州,都督陳大慈率兵與吐蕃交戰,打敗了吐蕃。
十一月,武周命令監察禦史蘇颋審查平反冤案。
監察禦史魏靖上疏,認為:“陛下既已知道來俊臣的奸惡,對他處以極刑,希望能夠仔細重新審核來俊臣等人所辦理的大案,為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
”太後于是命令蘇颋重新審核,因此許多人得到昭雪赦免。
十二月,武周任命張嘉貞為監察禦史。
侍禦史張循憲擔任河東采訪使,因有疑難之事不能決斷,就問屬下官吏說:“這裡是否有可以商議事情的才能之士?”屬下官吏告訴他說原平鄉縣尉張嘉貞有奇異之才,張循憲于是召見張嘉貞,向他詢問問題的處理辦法,張嘉貞為張循憲詳細分析,無不清晰明了,張循憲于是請求張嘉貞為自己代寫奏疏,所談到的都是自己沒有考慮到的。
張循憲回朝後,太後武則天很贊賞他的奏疏,張循憲就說這都是張嘉貞所寫的,并且請求把自己的官職授給他。
太後說:“朕難道沒有一個官職來提拔賢能之士嗎!” 因召嘉貞,與語,大悅,即拜監察禦史,擢循憲司勳郎中,賞其得人也。
癸卯(703) 二十年周武氏長安三年。
春正月,帝在東宮。
突厥請以女妻太子之子,許之,乃遣武延秀還,仍遣使來謝。
宴于宿羽台,太子預焉。
宮尹崔神慶上疏曰:“今五品以上所以佩龜者,為别敕征召,恐有詐妄,内出龜合,然後應命。
況太子國本,古來征召皆用玉契,此誠重慎之極也。
昨緣突厥使見,太子應預朝參,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
臣愚謂太子非朔望朝參,應别召者,請降手敕及玉契。
”太後然之。
三月朔,日食。
夏閏四月,周改文昌台為中台。
六月,甯州大水。
秋七月,周以唐休璟同三品。
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諸部相攻,安西道絕。
太後命休璟議其事,行之。
後十餘日,安西諸州請兵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
太後曰:“恨用卿晚。
”時西突厥斛瑟羅用刑殘酷,諸部不服。
烏質勒本隸斛瑟羅,能撫其衆,諸部歸之,斛瑟羅不能制。
後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
斛瑟羅部衆離散,因入朝,不敢複還,烏質勒悉并其地。
于是召見了張嘉貞,與他談話,十分高興,當即拜授他為監察禦史,并升任張循憲為司勳郎中,以此獎賞他發現了人才的功勞。
癸卯(703) 唐中宗嗣聖二十年武周長安三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請求把女兒嫁給太子李顯的兒子為妻,太後武則天同意,于是突厥釋放了武延秀,讓他返回,同時派遣使者前來表示感謝。
太後在宿羽台宴請突厥使者,太子李顯也參加了宴會。
宮尹崔神慶上疏說:“現在五品以上的官員之所以佩帶龜符,是因為在天子有特别的敕書征召他們入宮時,恐怕有人欺詐冒充,所以讓宮中拿出龜符與官員佩帶的龜符相合,然後才放被征召人入宮。
何況太子是國家的根本,自古以來征召太子入宮都用玉契,這實在是為了表示極大的莊重和謹慎。
昨天因為突厥使者朝見,太子應該參與朝見陛下,當時隻有文書下達到宮中,而陛下沒有下敕書征召。
我認為太子如果不是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入朝參見,而是由陛下特别征召,那麼請陛下親自寫下敕書并頒發玉契。
”太後同意他的意見。
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閏四月,武周改文昌台為中台。
六月,甯州發生水災。
秋七月,武周任命唐休璟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當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各部相互攻打,通往安西都護府的道路斷絕。
太後武則天命令唐休璟商議解決的辦法,然後按照他的意見施行。
十多天之後,安西都護府各州請求派兵接應,行程日期與唐休璟所預想的完全相符。
太後因此對唐休璟說:“我遺憾任用你太晚了。
”當時西突厥可汗斛瑟羅用刑殘酷,各部落都不服從于他。
烏質勒原本是斛瑟羅的下屬,因為能夠安撫部衆,所以各部落都歸附于他,斛瑟羅不能制止。
後來烏質勒攻占了碎葉城,把自己的牙帳遷居到那裡。
斛瑟羅的部衆離散,于是入朝,不敢再返回他的部落,烏質勒因此全部兼并了他的領地。
九月朔,日食,既。
周貶魏元忠為高要尉,流張說于嶺南。
初,元忠為洛州長史,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
及為相,太後欲以易之弟昌期為雍州長史,問宰相:“誰堪雍州者?”元忠以薛季昶對。
太後曰:“昌期何如?”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向在岐州,戶口逃亡且盡,不如季昶。
”太後默然而止。
元忠又嘗面奏:“臣承乏宰相,不能盡忠死節,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太後不悅。
由是諸張深怨之。
乃谮元忠嘗言:“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
”太後怒,下元忠獄。
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
太後召說入,鳳閣舍人宋璟謂曰:“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
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若事有不測,璟當叩力争,與子同死。
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殿中侍禦史張廷珪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左史劉知幾曰:“無污青史,為子孫累!” 及入,太後問之,說未對。
昌宗從旁迫趣說,使速言。
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
”易之、昌宗遽呼曰:“張說與元忠同反!”太後問其狀,對曰:“說嘗謂元忠為伊、周,伊尹放太甲,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是日全食。
武周貶魏元忠為高要縣尉,把張說流放到嶺南。
當初,魏元忠擔任洛州長史時,張易之的家奴在洛陽鬧市中橫行不法,魏元忠将他以杖刑處死。
魏元忠擔任宰相後,太後武則天想要任命張易之的弟弟張昌期擔任雍州長史,就問宰相:“誰可以擔任雍州長史的職務?”魏元忠回答說薛季昶可以勝任。
太後說:“張昌期怎麼樣?”魏元忠說:“張昌期年紀太輕,不熟悉政務,以前擔任岐州刺史時,緻使岐州的人口逃亡殆盡,不如薛季昶合适。
”太後沉默而作罷。
魏元忠又曾經當面向太後上奏說:“我忝居宰相之位,不能為國家效忠盡死,使小人在陛下的身邊,這是我的罪過啊!”太後聽後很不高興。
張易之兄弟因此十分憎恨魏元忠。
于是他們誣陷魏元忠曾經說過:“太後老了,不如倚仗太子,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太後聽後大為憤怒,下令把魏元忠逮捕入獄。
張昌宗私下找到鳳閣舍人張說,用高官收買他,讓他證實魏元忠說過那些話,張說答應了張昌宗的請求。
太後武則天召張說入宮,鳳閣舍人宋璟對他說:“名譽與道義最為重要,鬼神是難以欺騙的,不能夠黨附奸邪之人而誣陷正直之士。
你如果因此事而獲罪被流放,實際上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如果遭遇不測,我宋璟一定叫開宮殿門為你據理力争,與你一同去死。
希望你努力盡心去做,能否受到世代人的敬仰,就在此一舉了!”殿中侍禦史張廷珪說:“早晨求得真理,要我晚上去死都願意啊!”左史劉知幾說:“不要讓你的行為玷污了青史,而使自己的子孫受到連累!” 張說入宮後,太後問他,張說沒有回答。
這時張昌宗在一旁催促張說,讓他快一點說話。
張說說:“陛下都看見了,張昌宗在陛下的面前都這樣逼我,何況是在朝外呢!我确實沒有聽說魏元忠說過這樣的話。
”張易之與張昌宗急忙大聲喊道:“張說與魏元忠一同謀反!”太後追問具體罪狀,張易之與張昌宗回答說:“張說曾經說過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了太甲, 周公攝王位,非欲反而何?”說曰:“易之小人,徒聞伊、周之語,安知伊、周之道!伊尹、周公為臣至忠,古今慕仰。
陛下用宰相,不使學伊、周,當使學誰邪?”太後曰:“說反覆,宜并系治之。
”他日更引問,說對如前。
朱敬則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稱忠正,張說所坐無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
”蘇安恒亦上疏曰:“元忠下獄,裡巷恟恟,皆以為陛下委信奸宄,斥逐賢良,忠臣烈士皆撫髀于私室。
方今賦役煩重,百姓凋弊,重以讒慝專恣,刑賞失中,竊恐人心不安,别生他變。
”竟貶元忠高要尉,流說嶺表。
元忠入辭,言曰:“臣老向嶺南,十死一生。
但陛下他日必思臣言。
”因指昌宗、易之曰:“此二小兒,終為亂階。
” 殿中侍禦史王晙複奏申理元忠,宋璟謂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複冒威怒,得無狼狽乎!”晙曰:“魏公以忠獲罪,晙為義所激,颠沛無恨。
”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 太子仆崔貞慎等八人餞元忠于郊外,易之詐為狀,稱貞慎等與元忠謀反。
太後使監察禦史馬懷素鞫之,懷素曰:“昔栾布奏事彭越頭下,漢祖不以為罪,況元忠之刑未如彭越,而陛下欲誅其送者乎!”太後意解。
周公代理周朝的王位,這不是想要謀反是什麼呢?”張說說:“張易之是小人,隻是聽說過有關伊尹、周公的隻言片語,哪裡知道伊尹、周公的道德!伊尹、周公作為臣子極為忠誠,從古到今都受到人們的敬仰。
陛下任用宰相,不讓他們學習伊尹、周公,那應該讓他們學習誰呢?”太後說:“張說反複無常,應該與魏元忠一并逮捕治罪。
”後來有一天太後又召來張說追問此事,張說仍然像以前那樣回答。
朱敬則上疏直言申辯說:“魏元忠素來以忠誠正直而著名,張說受他的牽連而被關押入獄實在沒有道理,如果下令将他們治罪,就會讓天下人失望。
”蘇安恒也上疏說:“自從魏元忠被捕入獄後,街巷裡坊驚擾不安,人們都認為陛下委任信用奸邪之徒,貶逐賢良之士,那些忠臣志士都在自己的家中拍着大腿唉聲歎氣。
現在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十分煩重,百姓生活貧困,再加上谄佞奸邪之徒專橫放縱,刑罰和賞賜失當,我私下擔心人心不安,會發生變故。
”最終太後還是貶魏元忠為高要縣尉,把張說流放到嶺南。
魏元忠入宮向太後辭行,說道:“我年紀這麼老了,要去嶺南,生還的希望很小。
但是陛下日後一定會想起我所說的話。
”于是指着張昌宗和張易之說:“這兩個壞小子,最終會成為禍亂的根源。
” 殿中侍禦史王晙又上奏為魏元忠訴冤,宋璟對他說:“魏公已有幸得以保全性命,現在你又要去惹陛下發怒,能有好結果嗎!”王晙說:“魏公是因為忠誠而獲罪,我王晙被他的正義所感動,就是因此而颠沛流離也不感到遺憾。
”宋璟感歎說:“我宋璟不能為魏公伸冤,深感有負于朝廷。
” 太子仆崔貞慎等八人在郊外為魏元忠餞行,張易之冒充他人告密狀,說崔貞慎等人與魏元忠一同謀反。
太後派監察禦史馬懷素審問此案,馬懷素說:“從前漢朝的梁王彭越因謀反被斬首示衆,梁大夫栾布出使回來對着他的頭顱奏事,而漢高祖沒有認為栾布有罪,何況魏元忠的罪沒有彭越的大,難道陛下想要誅殺為他送行的人嗎!”太後于是打消了原來的念頭。
太後嘗命朝貴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宋璟上。
易之素憚璟,欲悅其意,虛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張卿以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為卿。
足下非張卿家奴,何郎之有!”舉坐悚惕。
時自武三思以下,皆謹事易之兄弟,璟獨不為之禮。
諸張積怒,嘗欲中傷之。
太後知之,故得免。
周以裴懷古為桂州都督。
始安獠反,攻陷州縣,朝廷思得良吏以鎮之。
朱敬則稱懷古有文武才,以為桂州都督。
懷古飛書以示禍福,獠即迎降。
懷古輕騎赴之,左右曰:“夷獠無信,不可忽也。
”懷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況人乎!”遂詣其營。
賊衆大喜,嶺外悉定。
周遣使以六條察州縣。
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卒。
吐蕃南境諸部皆叛,器弩悉弄擊之,卒于軍中。
諸子争立,久之,國人立其子棄隸蹜贊,生七年矣。
甲辰(704) 二十一年周武氏長安四年。
春正月,帝在東宮。
周以阿史那懷道為西突厥十姓可汗。
周作興泰宮。
武三思建議毀三陽宮,以其材作興泰宮于萬安山。
功費甚廣,百姓苦之。
左拾遺盧藏用上疏,以為:“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犯忤為戒,緻陛下不知百姓失業。
陛下 太後曾經宴請朝廷權貴,張易之兄弟的座位都在宋璟之上。
張易之素來懼怕宋璟,想讨好他,就空出座位請宋璟坐,并說:“您是當今第一人,為何坐在下位呢?”宋璟說:“我才能低下,職位卑微,張卿卻認為我是第一人,為什麼?”天官侍郎鄭杲對宋璟說:“中丞你為什麼要稱五郎為卿呢?”宋璟說:“根據官職,稱他為卿正合适。
你又不是張卿的家奴,為何稱他五郎呢!”在座的人都為宋璟感到擔心。
當時從武三思以下的朝臣,都謹慎事奉張易之兄弟,隻有宋璟對他們不禮貌。
因此張易之兄弟對他懷恨在心,曾經想誣陷他。
太後了解宋璟,所以宋璟得以幸免。
武周任命裴懷古為桂州都督。
始安郡的獠人反叛,攻占了州縣,朝廷希望能得到一位賢良的官員前去鎮撫。
朱敬則舉薦說裴懷古是文武全才,于是太後任命他為桂州都督。
裴懷古送去緊急書信向獠人曉以禍福之理,獠人馬上派人來迎接并投降。
裴懷古準備輕裝騎馬前往,他手下的人說:“夷獠之人不講信用,不可大意。
”裴懷古說:“我依仗忠信,可以與神明相通,何況是人呢!”于是前往獠人軍營。
反叛的獠人部衆十分高興,嶺外全部被平定。
武周派遣使者根據六條規定到各地考核州縣官吏的政績。
吐蕃贊普器弩悉弄死去。
吐蕃南部邊境各部落都發生了叛亂,贊普器弩悉弄率兵攻打,死于軍中。
他的幾個兒子争着即位,很久之後,國人才立他的兒子棄隸蹜贊為贊普,年僅七歲。
甲辰(704) 唐中宗嗣聖二十一年武周長安四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東宮。
武周冊封阿史那懷道為西突厥十姓可汗。
武周修造興泰宮。
武三思建議拆毀三陽宮,用拆下來的材料在萬安山修建興泰宮。
因為工程耗費巨大,百姓深受其苦。
左拾遺盧藏用上疏,認為:“陛下身邊的親近大臣,大多把順從旨意當作忠誠,把冒犯違背旨意作為戒條,緻使陛下不了解百姓的生計艱辛。
陛下 誠能以勞人為辭,發制罷之,則天下皆知陛下苦己而愛人也。
”不從。
周平章事朱敬則緻仕。
敬則為相,以用人為先,自餘細務不之視。
三月,周以韋嗣立等為諸州刺史。
太後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
李峤、唐休璟等奏:“竊見朝廷物議,遠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輕外職,除授牧伯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于此。
望于台、閣、寺、監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績。
臣等請辍近侍,率先具僚。
”太後命書名探之,得鳳閣侍郎韋嗣立、禦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各以本官檢校刺史。
其後政迹可稱者,唯常州薛謙光、徐州司馬锽而已。
夏四月,周複作大像。
太後複稅天下僧尼,作大像,糜費巨億。
李峤上疏曰:“造像錢見有一十七萬餘缗,若将散施,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餘戶。
拯饑寒之弊,省勞役之勤,人神胥悅,功德無窮。
”監察禦史張廷珪疏曰:“以時政論之,則宜先邊境,蓄府庫,養人力。
以釋教論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
願察臣之愚,行佛之意。
”太後為之罷役,召見,賞慰之。
周以天官侍郎崔玄同平章事。
周以姚元崇為春官尚書。
如果能以勞苦百姓為由,下制書停止這一勞役,則天下人都會知道陛下為了愛護百姓而甘願自己辛苦的美德。
”太後沒有聽從。
武周同平章事朱敬敗退休。
朱敬則擔任宰相,把選拔任用人才作為首要事務,其餘的小事情則不過問。
三月,武周任命韋嗣立等人為各州刺史。
太後武則天曾經與宰相們議論到刺史和縣令的選用問題。
李峤、唐休璟等上奏說:“我們私下發現不管是朝廷大臣的議論,還是遠近的人心世情,無不是重視朝内官,而輕視地方官,朝廷所除授的州郡長官大多是因罪被貶官的人,風俗不純,實在是因為這一原因。
希望陛下能從朝廷的台、閣、寺、監各個機構中精心挑選賢良之士,分别讓他們擔任大州的刺史,共同成就地方上的各種事業。
我們請求陛下停止親近侍臣的職務,首先任命他們為地方官員。
”太後命令書寫朝中大臣的姓名,然後抽簽,抽到鳳閣侍郎韋嗣立、禦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命令他們各自以現任官職加檢校刺史銜。
後來這些人中政績值得稱道的,隻有常州刺史薛謙光和徐州刺史司馬锽而已。
夏四月,武周又修造大佛像。
太後武則天又一次向天下的和尚、尼姑征稅,修造大佛像,耗費十分巨大。
李峤上疏說:“現在用于建造大佛像的錢有一十七萬餘缗,如果把這些錢散發施舍給百姓,每人發給一千錢,可以救濟一十七萬餘戶。
拯救百姓的饑寒之苦,減省勞役之勤,這将會使人神共悅,功德無量。
”監察禦史張廷珪上疏說:“以當今的政治而論,則應該首先加強邊境防務,增加府庫積蓄,休養民力。
以佛教的教義而論,則應該拯救苦難中的百姓,消除各種追求奢華形式的做法,崇尚清靜無為。
願陛下能夠體察我的愚見,按照佛祖的本意行事。
”太後因此罷除了這一勞役,并召見張廷珪,對他加以賞賜和安慰。
武周任命天官侍郎崔玄為同平章事。
武周任命姚元崇為春官尚書。
初,以相王府長史姚元崇兼夏官尚書。
元崇上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馬。
臣不敢愛死,恐不益于王。
”乃改春官尚書,同三品如故。
元崇字元之,時突厥叱列元崇反,太後命元崇以字行。
秋七月,周以楊再思為内史。
再思為相,專以谄媚取容。
司禮少卿張同休,易之之兄,嘗因宴集戲再思曰:“楊内史面似高麗。
”再思欣然剪紙帖巾,反披紫袍,為高麗舞,舉坐大笑。
時人或譽張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蓮花。
”再思獨曰:“不然。
”昌宗問其故,再思曰:“乃蓮花似六郎耳。
” 周貶戴令言為長社令。
司禮少卿張同休、汴州刺史張昌期、尚方少監張昌儀皆坐贓下獄,命左右台共鞫之。
敕以易之、昌宗作威作福,亦命同鞫。
禦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彥範奏:“同休兄弟贓共四千餘缗,昌宗法應免官。
”昌宗訴有功無罪。
太後問宰相:“昌宗有功乎?”楊再思曰:“昌宗合神丹,聖躬服之有驗,此莫大之功。
”太後悅,赦之。
左補阙戴令言作《兩足狐賦》以譏再思,出為長社令。
周以韋安石為揚州長史,唐休璟兼幽、營都督。
安石舉奏張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唐休璟鞫之,未竟而事變。
出安石揚州,休璟幽、營。
休璟将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張恃寵不臣,必将為亂,殿下宜備之。
” 當初,太後武則天任命相王府長史姚元崇兼任夏官尚書。
姚元崇上言說:“我奉事相王,不應該再擔任這個掌管兵馬的職務。
我并不是因為怕死,而是恐怕對相王不利。
”于是改任姚元崇為春官尚書,同鳳閣鸾台三品如舊。
姚元崇字元之,當時因為突厥叱列元崇反叛,太後命令姚元崇以字行于世。
秋七月,武周任命楊再思為内史。
楊再思擔任宰相,專門靠阿谀奉承取悅于人。
司禮少卿張同休是張易之的哥哥,曾經在一次宴會上戲弄楊再思說:“楊内史的面孔像高麗人。
”楊再思聽後高興地剪紙帖巾自制行頭,反披着紫色的朝服,跳起了高麗舞,在座的人全都大笑。
當時有人稱贊張昌宗生得漂亮,說:“張六郎的臉像蓮花一樣美。
”唯獨楊再思說:“不對。
”張昌宗問他為什麼,楊再思回答說:“應該說是蓮花長得像六郎一樣美。
” 武周貶戴令言為長社縣令。
司禮少卿張同休、汴州刺史張昌期、尚方少監張昌儀都因貪贓被逮捕入獄,太後武則天命令左右台共同審訊他們。
太後又下敕說張易之、張昌宗作威作福,命令一同加以審問。
禦史大夫李承嘉、禦史中丞桓彥範上奏說:“張同休兄弟共貪贓四千餘缗錢,依照法律張昌宗應該免官。
”張昌宗上訴說自己有功無罪。
太後問宰相:“張昌宗有功嗎?”楊再思回答說:“張昌宗調制神丹,陛下服用後确有效果,沒有什麼比這功勞更大了。
”太後很高興,于是赦免了張昌宗。
左補阙戴令言作了一篇《兩足狐賦》以譏諷楊再思,被外放為長社縣令。
武周任命韋安石為揚州長史,任命唐休璟兼幽州、營州都督。
韋安石上奏揭發張易之等人的罪狀,太後下敕将張易之等人交付韋安石和唐休璟審訊,還沒有審理完就發生了變故。
于是外放韋安石為揚州長史,唐休璟為幽州、營州都督。
唐休璟出行前,私下對太子李顯說:“張易之和張昌宗依仗着太後的寵幸,行不臣之事,日後必将作亂,殿下應該加以防備。
” 九月,周以姚元之為靈武道安撫大使。
冬十月,以秋官侍郎張柬之同平章事。
元之将行,太後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
對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
”太後遂以柬之同平章事,時年且八十矣。
周以岑羲為天官員外郎。
太後命宰相選郎吏,韋嗣立薦羲曰:“但恨其伯父長倩為累。
”太後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由是諸緣坐者始得進用。
十二月,周張昌宗下獄,既而赦之。
太後寝疾,宰相不得見者累月,惟易之、昌宗侍側。
崔玄奏曰:“太子、相王,足侍湯藥。
宮禁事重,願不令異姓出入。
”易之、昌宗亦恐禍及,陰為之備。
屢有人為飛書雲:“易之兄弟謀反。
” 許州人楊元嗣告昌宗嘗召術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
太後命平章事韋承慶及司刑卿崔神慶、禦史中丞宋璟鞫之。
神慶奏言:“昌宗款稱:&lsquo弘泰語已奏聞。
&rsquo準法首原。
”璟奏:“昌宗傥以弘泰為妖妄,何不執送有司!雖雲奏聞,終是包藏禍心,法當處斬。
”太後不許。
璟退,左拾遺李邕進曰:“宋璟志安社稷,非為身謀,願陛下可其奏。
”亦不聽。
尋敕璟安撫隴、蜀,璟不肯行,奏曰:“故事,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
今隴、蜀無變,臣不敢奉制。
” 九月,武周任命姚元之為靈武道安撫大使。
冬十月,任命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
姚元之赴任前,太後武則天讓他舉薦外朝官中具有宰相才能的人。
姚元之回答說:“張柬之沉穩厚道,富有謀略,能決斷大事,而且他年紀已老,希望陛下趕緊重用他。
”太後于是任命張柬之為同平章事,此時已年近八十歲了。
武周任命岑羲為天官員外郎。
太後武則天命令宰相們舉薦能夠擔任郎官的人,韋嗣立推薦岑羲說:“隻可惜他受到他伯父岑長倩的連累。
”太後說:“如果确實有才能,這有什麼可連累的!”因此那些受牽連而獲罪的人開始得到提拔任用。
十二月,武周張昌宗被關押入獄,不久又赦免了他。
太後武則天卧病在床,宰相們有幾個月不得晉見,隻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身旁侍候。
崔玄上奏說:“皇太子和相王完全可以侍奉湯藥。
内宮是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讓異姓之人随便出入。
”張易之與張昌宗也恐怕禍難降臨到自己身上,暗中做好了防備。
多次有人寫匿名信說:“張易之兄弟謀反。
” 許州人楊元嗣告發說張昌宗曾經召方術之士李弘泰為自己相面,李弘泰說張昌宗有做天子的面相。
太後命令同平章事韋承慶及司刑卿崔神慶、禦史中丞宋璟共同審訊此案。
崔神慶上奏說:“張昌宗招供說:&lsquo李弘泰所說的話我已經上奏陛下了。
&rsquo依照法律自首者應該免罪。
”宋璟上奏說:“如果張昌宗認為李弘泰的話是妖言,為何不把他送到有關部門治罪!雖然他說已把此事上奏陛下,但終究是包藏禍心,依法應當斬首。
”太後不答應。
宋璟退下後,左拾遺李邕進言說:“宋璟是為了安定國家,不是為了自己着想,希望陛下同意按他的奏言辦理。
”太後也沒有聽從李邕的建議。
不久太後下敕命令宋璟出朝安撫隴、蜀地區,宋璟不肯出行,并上奏說:“依照舊例,如果不是軍國大事,禦史中丞不應當出使地方。
現在隴、蜀地區并沒有變故發生,所以我不敢奉命。
” 司刑少卿桓彥範上疏曰:“昌宗無功荷寵,而包藏禍心。
所以奏者,拟事發則雲先已奏陳,不發則俟時為逆。
此乃奸臣詭計,若雲可舍,誰為可刑!請考竟其罪。
”疏奏,不報。
崔玄亦屢以為言,太後令法司議罪。
玄弟司刑少卿昪,處以大辟。
宋璟複奏:“昌宗為飛書所逼,不得已而自陳。
且謀反大逆,無容首免。
”太後溫言解之。
璟聲色逾厲曰:“臣知言出禍從,然義激于心,雖死不恨!”太後不悅。
楊再思遽宣敕令出,璟曰:“聖主在此,不煩宰相擅宣敕命!”太後乃可其奏,遣昌宗詣台。
璟庭立而按之,事未畢,太後特敕赦之。
璟歎曰:“不先擊小子腦裂,負此恨矣。
”太後使昌宗詣璟謝,璟拒不見。
周以陽峤為右台侍禦史。
桓彥範、袁恕己共薦陽峤為禦史。
楊再思曰:“峤不樂搏擊之任,如何?”彥範曰:“為官擇人,豈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須與之,所以長難進之風,抑躁求之路。
”乃擢為右台侍禦史。
乙巳(705) 神龍元年 春正月,張柬之等舉兵讨武氏之亂,張易之、昌宗伏誅,帝複位,大赦。
司刑少卿桓彥範上疏說:“張昌宗沒有任何功勞而受到陛下的寵愛,卻包藏禍心。
他之所以向陛下上奏李弘泰的事,是打算一旦事情敗露就說事先已經上奏,如果沒有被揭發就等待時機叛逆作亂。
這是奸臣的詭計,如果說張昌宗的罪行可以赦免,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處以刑罰!請陛下徹底查清他的罪狀。
”疏奏進上後,沒有得到答複。
崔玄也多次向太後進言此事,太後于是命令司法部門議定張昌宗的罪。
崔玄的弟弟司刑少卿崔昪認為應該将張昌宗處以死刑。
宋璟又上奏說:“張昌宗是因為受到匿名信的逼迫,不得已才自首的。
而且他犯的是謀反大逆之罪,不允許自首而免罪。
”太後語氣溫和地為張昌宗辯解。
宋璟語氣神色更加嚴厲地說:“我知道一說出這樣的話就會大禍臨頭,但心中的正義激使我,即使因此而死也不感到遺憾!”太後聽後不高興。
楊再思急忙宣敕命令宋璟退出,宋璟說:“聖明的天子就在這裡,不用煩勞宰相擅自宣布敕命!”太後這才同意了宋璟的上奏,讓張昌宗到禦史台接受審訊。
宋璟站在禦史台的庭院中審訊張昌宗,還沒有審問完畢,太後就下特敕赦免了他。
宋璟歎息說:“沒有先打碎這小子的腦袋,真是太遺憾了。
”太後讓張昌宗到宋璟處道謝,宋璟拒不見他。
武周任命陽峤為右台侍禦史。
桓彥範和袁恕己共同薦舉陽峤擔任禦史。
楊再思說:“陽峤不喜歡擔任這種彈劾糾舉他人的職務,怎麼辦呢?”桓彥範說:“要按照官位挑選合适的人才,難道一定要等待願意擔任這一官職的人嗎!越是不願意任官的人,越是要授予他官職,這樣才能助長知難而進之風,抑制浮躁求進之路。
”于是升任陽峤為右台侍禦史。
乙巳(705) 唐中宗神龍元年 春正月,張柬之等人起兵讨伐武氏之亂,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唐中宗重新即位,大赦天下。
太後疾甚,易之、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司馬袁恕己謀誅之。
柬之謂羽林大将軍李多祚曰:“将軍富貴誰所緻也?”多祚泣曰:“大帝也。
”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将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
”遂與定謀。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楊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後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複之志。
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将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
”柬之又用彥範、晖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羽林将軍,委以禁兵。
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參之,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都,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
彥範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
”時太子于北門起居,彥範、晖谒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柬之、玄、彥範乃與左威衛将軍薛思行等帥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内直郎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斬關而入。
斬易之、昌宗于庑下,進至太後所寝長生殿。
太後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多祚等對曰:“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洩,故不敢以聞。
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後見太子曰:“小子既誅,可還東宮。
”彥範進曰:“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在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
太後武則天病重,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在宮中專權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司馬袁恕己謀劃誅殺二張。
張柬之對羽林大将軍李多祚說:“将軍的榮華富貴是誰給予的?”李多祚哭泣着說:“是高宗皇帝給予的。
”張柬之說:“現在高宗皇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個壞小子的危害,将軍難道不想報答高宗皇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說:“隻要有利于國家,我完全聽從相公的指揮,不敢顧惜自己的性命。
”于是定下了誅殺二張的計謀。
當初,張柬之與荊州都督府長史楊元琰的職務對調,二人一同泛舟江中,當船到江心時,談及太後改朝換代的事,楊元琰慷慨激昂地有複興大唐的志向。
張柬之擔任宰相後,便援引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将軍,并對他說:“你還記得咱們在江中泛舟時所說的話嗎?現在的職務不是随便授給你的。
”張柬之又任用了桓彥範、敬晖以及右散騎侍郎李湛,都任命他們為羽林将軍,把禁軍交給他們指揮。
張易之等人因此疑心恐懼,于是張柬之又任用張易之的黨羽武攸宜參雜其中,張易之等人這才安心。
不久姚元之從靈武回到都城,張柬之與桓彥範相互說道:“大事成功了!”于是把計謀告訴了姚元之。
桓彥範把此事告訴了他的母親,母親說:“忠孝不能兩全,應該先國而後家。
”當時太子李顯住在宮殿的北門,桓彥範和敬晖晉見太子,向他秘密陳說了他們的計策,太子同意。
于是張柬之、崔玄、桓彥範與左威衛将軍薛思行等率領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遣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王同皎前往東宮迎接太子,然後殺進宮中。
他們在廊庑下将張易之、張昌宗斬殺,然後進入太後居住的長生殿。
太後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在作亂呢?”李多祚等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謀反,我們奉太子的命令誅殺了他們,恐怕事先走漏了消息,所以沒敢向陛下奏聞。
在宮中禁地起兵,罪該萬死!”太後看見了太子,說:“壞人已經被誅殺,你可以回東宮了。
”桓彥範進言說:“當初高宗皇帝把愛子托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大,卻長期在東宮,天意與人心早就思念李氏的唐朝了。
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太後謂崔玄曰:“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 于是收張昌期等,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枭首天津南。
收其黨韋承慶、房融、崔神慶系獄。
以太後制命太子監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遣使宣慰諸州。
明日,太後傳位于太子。
中宗複位,大赦,惟易之黨不原,其為周興等所枉者,鹹令清雪,子女配沒者皆免之。
相王旦加号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鎮國太平公主。
皇族皆複屬籍,叙官爵。
其為太後所殺者,訪求其柩改葬之。
遷太後于上陽宮,上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
以張柬之、袁恕己同三品,崔玄為内史,敬晖、桓彥範為納言,李多祚等進官賜爵有差。
二月,複國号曰唐。
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複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老君為玄元皇帝。
流貶周宰相韋承慶、房融、崔神慶于嶺南。
以楊再思同三品。
姚元之為亳州刺史。
太後之遷上陽宮也,同三品姚元之獨嗚咽流涕。
桓彥範、張柬之謂曰:“今日豈公涕泣時邪!”元之曰:“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别舊君,亦人臣之義也。
雖獲罪,實所甘心。
”遂出為亳州刺史。
希望陛下把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百姓的心願!”太後對崔玄說:“你是朕親自提拔的,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回答說:“這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 于是收捕了張昌期等人,把他們全都斬首,并與張易之、張昌宗的首級一同懸挂在天津橋南示衆。
接着又逮捕了他們的黨羽韋承慶、房融、崔神慶等關進獄中。
又以太後武則天的名義下制書命令太子李顯監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并派使者前往各州宣谕安撫。
第二天,太後武則天把帝位傳給太子。
唐中宗李顯重登帝位,大赦天下,隻有張易之的同黨不在赦免之例,那些受到周興等人誣陷的人,都下令平反昭雪,他們的子女被流放或沒入官府為奴婢者,都加以赦免。
唐中宗又加封相王李旦号為安國相王,加封太平公主号為鎮國太平公主。
皇族子弟都恢複了族籍,并依次授予官爵。
被太後武則天殺死的皇族子弟,都搜訪他們的棺柩予以改葬。
唐中宗把太後武則天遷到上陽宮居住,并上尊号為則天大聖皇帝。
唐中宗任命張柬之、袁恕己為同鳳閣鸾台三品,崔玄為内史,敬晖、桓彥範為納言,李多祚等人升官賜爵高低不等。
二月,恢複唐朝國号。
規定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都恢複高宗永淳年間以前的舊制。
重新稱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老君為玄元皇帝。
唐中宗把武周時期的宰相韋承慶、房融、崔神慶分别流放、貶官到嶺南。
任命楊再思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任命姚元之為亳州刺史。
太後武則天被遷居到上陽宮時,隻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一人嗚咽哭泣。
桓彥範、張柬之對他說:“今日難道是你哭泣的時候嗎!”姚元之說:“前幾天追随你們誅殺奸邪叛逆之徒,是出于臣下的道義;今天辭别過去的君主,也是出于臣下的道義。
即使因此而獲罪,也心甘情願。
”于是唐中宗外放他為亳州刺史。
複立韋氏為皇後,贈後父玄貞上洛王。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曰:“異姓不王,古今通制。
今中興之始,萬姓觀仰,而先王後族,非所以廣德美于天下也。
且先朝贈後父太原王,殷鑒不遠,須防其漸。
”不聽。
上之遷房陵也,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笃。
每聞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殺,後止之曰:“禍福無常,何遽如是!”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複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禦。
”至是,上每臨朝,則後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預聞朝政,如武後在高宗之世矣。
桓彥範上表曰:“《書》稱:&lsquo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rsquo自古帝王,未有與婦人共政而不破國亡身者也。
願令皇後專居中宮,治陰教,勿出外朝幹國政。
”先是,胡僧慧範與張易之兄弟善,韋後亦重之。
至是複出入宮掖。
彥範表言慧範執左道以亂政,請誅之。
上皆不聽。
以武三思為司空。
二張之誅也,洛州長史薛季昶謂張柬之、敬晖曰:“二兇雖除,産、祿猶在,去草不去根,終當複生。
”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季昶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朝邑尉劉幽求亦謂柬之等曰:“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
”不從。
上女安樂公主适三思子崇訓。
唐中宗重新立韋氏為皇後,追贈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上洛王。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說:“異姓之人不許封王,這是從古到今的定制。
現在唐朝的帝業剛剛複興,百姓都在看着陛下的所作所為,而陛下卻先追贈皇後的親族為王,這不是向天下推廣賢德仁政的做法。
再說高宗皇帝在位時追贈太後的父親武士彟為太原王,這一導緻嚴重後果的教訓距離現在并不遙遠,陛下應該防微杜漸。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唐中宗被放逐到房陵後,與韋後一起被幽禁,備受艱難,因此感情十分深厚。
唐中宗每當聽說太後所派的使者到達時,總是恐懼地想要自殺,韋後阻止他說:“禍與福都不是永遠不變的,為什麼要急忙這麼做呢!”唐中宗曾經私下對韋後盟誓說:“日後如果有幸重見天日,一定要滿足你的所有心願,不加任何限制。
”這時,每當唐中宗臨朝聽政時,韋後必定要設置帷帳坐在殿上,參與朝政的處理,就如同武後在唐高宗時代那樣。
桓彥範上表說:“《尚書》說:&lsquo如果母雞負責打鳴,家庭就要破落。
&rsquo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哪一個與婦人共同執掌朝政而不會導緻國破身亡的。
希望陛下能讓皇後專心待在後宮,緻力于後宮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幹預國政。
”先前,胡僧慧範與張易之兄弟關系親密,韋後也很看重他。
這時慧範又出入宮禁。
桓彥範上表說慧範用邪道擾亂朝政,請求誅殺他。
唐中宗對桓彥範的意見都不聽從。
唐中宗任命武三思為司空。
張易之與張昌宗被誅殺之後,洛州長史薛季昶對張柬之和敬晖說:“張易之與張昌宗這兩個兇逆之人雖然已經被鏟除,但像漢朝呂産、呂祿那樣的野心家還在朝中任職,斬草如果不除根,最終還會生長。
”張柬之與敬晖說:“現在大局已定,你所說的那些人如同案闆上的肉罷了,能有什麼作為呢!”薛季昶歎息說:“我不知道會死在哪裡了。
”朝邑縣尉劉幽求也對張柬之等人說:“武三思還在朝中,你們這些人終将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不及早圖謀,将來後悔也來不及了。
”張柬之等人也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為妻。
上官儀女婉兒者,沒入掖庭,辯慧能文,明習吏事,太後愛之。
及上即位,使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
三思通焉,故婉兒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後,上遂與三思圖議政事,數微服幸其第,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
上使後與三思雙陸,而自為點籌。
三思遂與後通,由是武氏之勢複振。
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曰:“革命之際,宗室誅夷略盡,今陛下返正,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邪!”不聽。
柬之等或撫床歎憤,或彈指出血,曰:“主